一、对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婷,姜书娟[1](2021)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及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及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给予患者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SAS、SDS量表评分为(53.96±8.57)分和(58.72±9.13)分,焦虑、抑郁发生率为66.36%和59.09%;比较存在与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治疗信心、复发次数、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023,0.034;P<0.05)、受教育程度(OR=0.026,0.291;P<0.05)、家庭月收入(OR=677.223,237.936;P<0.05)、肝炎分度(OR=46.852,25.559;P<0.05)、确诊时间(OR=277.550,205.820;P<0.05)、治疗信心(OR=156.179,144.315;P<0.05)、复发次数(OR=0.004,0.004;P<0.05)均是影响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慢性肝炎问卷(CLDQ)评分较干预前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及治疗信心是影响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
詹若愚[2](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李敏杰[3](2020)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9-12期间接收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接受CNP模式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ESCA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CLDQ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NP模式运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可增强自我护理能力,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刘月,许建允,闵峰[4](2020)在《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究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法,研究样本选择为该院于2017年8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依据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30例常规组患者与实施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30例研究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中,研究组患者SAS评分(44.65±2.08)分、SDS评分(42.23±2.18)分,相较于常规组患者SAS评分(48.62±2.12)分、SDS评分(50.38±2.22)分,组间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AS=7.322,PSAS=0.000;tSDS=14.347,PSDS=0.000);且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护理措施实施后,常规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心理情绪(17.12±2.33)分、社会能力(19.58±2.15)分、生活能力(18.54±2.31)分、机体功能(20.59±2.47)分]均显着低于研究组患者[心理情绪(21.45±2.15)分、社会能力(22.29±2.33)分、生活能力(22.26±2.85)分、机体功能(23.14±2.64)分](t心理状态=7.481、t社会能力=4.682、t生活能力=5.554、t机体功能=3.849,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通过预见性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加强,临床应用价值显着。
孙秀兰[5](2020)在《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共情护理。观察干预后两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且治疗总依从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共情护理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刘蔚[6](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病情况,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重视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提高慢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当场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并回收,收集乙肝患者临床信息填写自制调查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调查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收入、临床检查、是否抗病毒、家族史、病程以及相关心理因素调查等信息)。同期按3:1比例随机抽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门诊体检的非乙肝人群进行SDS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搜集的数据整理、录入并进行赋值。统计分析应用SPSS23.0软件,所有结果均为计算机直接输出。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方差分析;乙肝患者抑郁障碍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相关性检验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乙肝合并抑郁障碍的调查情况1.1在本次调查中,共向慢性乙肝群体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16份,向非乙肝群体发放115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1.2 316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无抑郁165例(52.2%),抑郁151例(47.8%),其中轻度抑郁113例(35.7%),中度抑郁29例(9.1%),重度抑郁9例(2.8%)。非乙肝人群中无抑郁76例(76%),抑郁24例(24%),其中轻度抑郁21例(21%),中度抑郁2例(2%),重度抑郁1例(1%)。1.3慢性乙肝人群SDS评分为49.70±12.25分,非乙肝人群SDS评分为41.96±10.70分,乙肝人群抑郁情况重于非乙肝人群(F=32.15,P<0.001)。1.4慢性乙肝人群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性心理障碍4个维度上均值均高于非乙肝人群(F=47.80,P<0.001;F=68.88,P<0.001;F=20.34,P<0.001;F=15.76,P<0.001)。2慢性乙肝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2.1在慢性乙肝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性检验中,性别与抑郁成负相关关系(r=-0.384,P<0.01),女性更容易合并抑郁障碍;收入与抑郁成正相关关系(r=0.137,P<0.05),收入低的个体更容易合并抑郁障碍;学历与抑郁成正相关关系(r=0.200,P<0.01),学历越低的个体越容易合并抑郁障碍。年龄、HBe Ag阳性、是否抗病毒以及HBV-DNA复制高低与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没有显着关系(P>0.05)。2.2在慢性乙肝合并抑郁障碍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与抑郁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β=-0.367,t=-0.710,P<0.001),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合并抑郁障碍;学历与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0.125,t=3.40,P<0.001),学历越低的个体越容易合并抑郁障碍;肝炎程度与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0.298,t=5.08,P<0.001),肝炎程度越重抑郁障碍越明显;病程与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0.208,t=5.31,P<0.001),病程越长抑郁障碍越严重;家族史与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0.423,t=11.99,P<0.001),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合并抑郁障碍;担心疾病进展与抑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0.0948,t=2.26,P<0.001),越担心疾病进展的个体越容易合并抑郁障碍;治疗信心与抑郁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β=-0.585,t=-17.30,P<0.001),患者对治疗越有信心,越不容易合并抑郁障碍;医药负担在回归模型中效果不显着,医药负担与抑郁障碍无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3慢性乙肝合并抑郁障碍中医证型分布特点3.1在本次调查31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各中医证型人数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103例,32.5%),湿热内结(101例,31.9%),瘀血阻络(49例15.5%),肝肾阴虚(37例,11.7%),脾肾阳虚(26例,8.2%)。3.2在慢性乙肝患者的各中医证型中,无抑郁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内结(66例,65.34%),脾肾阳虚(15例,57.69%),瘀血阻络(24例,48.97%),肝郁脾虚(45例43.68%),肝肾阴虚(15例,40.54%);轻度抑郁人数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50例,48.54%),肝肾阴虚(14例,37.83%),瘀血阻络(17例,34.69%),湿热内结(27例,26.73%),脾肾阳虚(5例,19.23%);中度抑郁人数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肾阳虚(5例,19.23%),肝肾阴虚(5例,13.51%),瘀血阻络(6例,12.24%),湿热内结(8例,7.92%),肝郁脾虚(5例,4.85%);重度抑郁人数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依次为肝肾阴虚(3例,8.1%),瘀血阻络(2例,4.08%),脾肾阳虚(1例,3.84%),肝郁脾虚(3例,2.91%),湿热内结(0例,0%)。各证型与抑郁障碍情况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1.168,P<0.05)。结论:1.本次调查316例慢性乙肝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为47.8%,高于非乙肝人群抑郁障碍发生率。2.慢性乙肝人群抑郁障碍程度高于非乙肝人群,并且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性心理障碍4个维度上均明显异常于非乙肝人群。3.慢性乙肝患者中,女性、收入低、学历低、肝炎程度重、病程长、有家族史的患者越容易合并抑郁障碍,对疾病担心程度越轻、治疗信心越强越不容易合并抑郁障碍。4.慢性乙肝各证型患者中均存在抑郁障碍,各证型之间抑郁障碍的程度分布不同。
冯建红,居朝霞[7](2018)在《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其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患者的临床护理模式提供经验借鉴。方法将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诊的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列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诊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列为研究组,在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天末接受由本院自制的自我管理量表,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及满意度问卷的测评。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自我管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引入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且能改善其生存质量。
张波[8](2018)在《探讨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探讨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实施共情护理操作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将7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患者均另给予共情护理。观察2组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并对比患者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和HAMD评分均较护理前显着降低(均P<0.05),且护理后各项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均P<0.05);观察组依从性分布情况及完全依从率与对照组数据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应用共情护理不仅能够显着减轻甚至消除抑郁情绪,还可改善依从性。
陆炜[9](2017)在《优质护理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6.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更好,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的护理方式。
张金波[10](2016)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及心理护理》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研究病毒性肝炎不同时期的心理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均明显改善,且患者的遵医依从率也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依据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对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分组 |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
文献综述 |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基础资料 |
1.2 选例标准 |
1.3 方法 |
1.3.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
1.3.2 实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 |
2 结果 |
2.1 ESCA评分 |
2.2 心理状态 |
2.3 CLDQ评分 |
3 讨论 |
(4)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SAS、SDS心理自评量表评分 |
2.2 SF-36生活质量评分 |
3 讨论 |
(5)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心理状态 |
2.2 治疗依从性 |
2.3 生活质量 |
3 讨论 |
(6)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慢性肝病合并抑郁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科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 |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
3 讨论 |
(8)探讨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护理前后SDS和HAMD评分比较: |
2.2 依从性比较: |
3 讨论 |
(9)优质护理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10)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及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对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及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J]. 王瑞婷,姜书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8)
- [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李敏杰.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0(06)
- [4]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刘月,许建允,闵峰. 中外医疗, 2020(13)
- [5]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孙秀兰. 西藏医药, 2020(02)
- [6]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 刘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J]. 冯建红,居朝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11)
- [8]探讨共情护理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 张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2)
- [9]优质护理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陆炜. 糖尿病新世界, 2017(12)
- [10]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 张金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