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绩效预算管理

卓越的绩效预算管理

一、突出效绩预算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刘尚希,白景明,傅志华[1](2019)在《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不断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发挥了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弥补了纵向财政失衡或区域财力差异,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角度看,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仍有需完善之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即为例证之一。当前正处推进三大攻坚战关键期,改进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用凸显。本报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为例,站位国家治理,全面深入剖析转移支付制度利弊,实现点面有机结合,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家治理视角分析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包括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兴边固边,保障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一带一路",定位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激发活力,用好用足边疆民族区位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功能补偿等问题。第二部分对我国转移支付现状进行总体评价。转移支付制度成效具体体现在:首先,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累进性,无论是总量或是人均,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均小于落后地区。其次,转移支付改善了落后地区自有财力不足状况,对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财力保障作用。一是转移支付弥补了财力不足,提高了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保和就业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是从2002年到2017年期间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保和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都在提高。三是转移支付对改善四类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与社保、基础设施。最后,从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角度看,我们关注到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分配因素动态调整及时性不足。二是地方对转移支付依赖度不断提高,转移支付顶层统筹不够。三是2012年以来地区间财力分化趋势加强,转移支付调节作用有所降低。第三部分对广西获得中央转移支付的现状展开研究。广西作为欠发达西部地区具有独特之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是人口密度较高的边境省区,也是老少边山穷重叠地区,同时还是南向通道。广西获得中央转移支付总量较多,人均转移支付水平低于西部地区和民族省区平均水平。最近连续五年广西从中央获得专项转移支付在西部省区排名稳定在第8位、在民族省区中稳定在第5位。广西人均专项转移支付连续十年在西部省份和民族省份中位列倒数第1位。第四部分采用成本差异系数方法对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调整进行测算。遵照相关性、可比性、可得性、独立性以及客观性等基本原则选取指标,包括共性和个性两大方面,从公共服务成本角度出发构造成本差异系数,分析表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成本差异系数或公共服务成本相对较低,相应得到的中央转移支付越少,反之得到的转移支付较多;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也是成本差异系数较小的地区,而成本差异系数较大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其次,就广西情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较高,其综合成本差异系数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自然资源因素成本全国排名第五,社会基础因素成本全国排名第六。再次,从边境9省(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差异系数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广西最高,其次是云南省和辽宁省。其中,自然资源因素成本广西排名第一;社会基础因素成本西藏自治区排名第一,广西排名第六;边境因素成本辽宁省排名第一,广西排名第二。最后,基于成本差异系数对广西应得的增量转移支付进行测算。以2017年为例,广西应得到增量转移支付269.46亿元。其中应得到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198.43亿元,边境转移支付增量8.38亿元。第五部分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建议:一是以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为契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二是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办法;三是进一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整合,完善统筹机制;四是建立转移支付的定期评估、修正和退出机制;五是强化透明度,加强转移支付的监督。对广西等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建议:一是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制度;五是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陈樾[2](2019)在《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及运行 ——基于电网公司集体企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起点和终点。一套以企业战略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从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情况、盈利水平相对全面的进行反映,用以评价企业是否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大大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和一些上市公司,集体企业等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未受到相当的重视。本文中针对我国电网集体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福建电网为切入点,首先对已有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对福建电网公司集体企业现行财务绩效考核指标的缺陷和局限性进行分析;第三在此基础上,以电网公司企业战略为核心,从福建电网公司集体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完善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保障其有效运行的构思,;最后,对本文中提出的福建电网公司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测试,并反思其不足,进而提出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韶华[3](2013)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政府绩效问题。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绩效管理”理念被引入公共财政领域,正引领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新方向,即我们常说的“绩效预算”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改革实践证明,绩效预算在促进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整体绩效,制止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效果相当显着。近年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思路已初步确立,而财政支出绩效作为“绩效预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施政纲领得以具体实现的首要途径,也是影响政府部门组织行为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而然地被日益提升议程。绩效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最终都要体现在财政支出绩效上,并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其进行反向调解。温家宝总理在2012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改革深水区,这一阶段也是矛盾的集中爆发期,许多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二是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也是深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出是政府对财政资源的分配,是国家工具对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因而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直接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进程和改革成效。现代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职能,因此,效率、公平和稳定,就成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强调“结果导向”的绩效财政是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加强公共资源管理和有效配置的客观选择,它强调责任和效率,增强了财政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和高效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以上国家财政职能理论解释基础上回顾我国财政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财政收入上,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重视不够。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不高。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本已紧张的财力愈显紧迫。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突破财政绩效评价这一“瓶颈”;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而各项改革的不断完善,有使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条件日趋成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尝试性地构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体系。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而成本收益评价法也只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如何衡量、如何评价成本和收益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众所周知,财政支出项目多数都是纯公共产品,存在着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等,而财政支出项目的收益也同样的难以把握。再者,成本收益法在付诸使用时,也会因指标的千差万别而各不相同,几乎没有可比性。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如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但都因受到种种因素制约无功而返。成本收益分析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基本分析工具。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成本和收益都是内部化的,因此成本—收益状况是反映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模拟市场的方法,但财政支出是非市场机制的,其成本和收益存在外部性的状况,因此,把成本—收益内部化是绩效评估的关键。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用市场经济中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对公共部门的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绩效评价。有的国家甚至从法律上确立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在评价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绩效方面的效果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曾尝试利用数理知识构建经济模型,力求将公共支出问题量化,但这些尝试大部分都是在一定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更充分的考证。当前,政府对专项资金分配的制度安排强化了部分货币效益,应予改革。政府是公众的代表,是利他主义的即没有自身的利益。政府预算就是适应这一特征的资金分配制度,即政府的支出与其收入来源无关。但政府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采用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首先,专项资金不可能太多,否则违背政府的“中性”原则。其次。专项资金的建立必须在技术上可以使成本、收益内部化,在此基础上的专款专用才是成立的。再次,政府的专项资金通常是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因此在政府资助和项目受益之间应尽可能减少行政层次。结合以上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借助相关经济理论,由浅入深地揭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埋论依据、评价万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等内容,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当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体系化格局之时,笔者想用这篇文章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有益探索,与此同时想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的写作中,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突破:1、将传统与现代经济理论与财政支出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作深层剖析。2、借鉴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先进之处,吸取有益经验,来构建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3、重新框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与内容。尤其是对我国中央乃至地方进行财政支出项目的五大类:公共行政、公共安全、公共建设、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划分,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绩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4、选择湖北省新农保2012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为典型案例。该项目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且较为科学规范,是本文第6章第7章提出建议的实践依据。

汝玉仁[4](2007)在《以效绩评价推进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企业效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评价企业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投资者或所有者角度来讲,通过评价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以期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从经营者角度来

卢淑艳[5](2007)在《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文中提出无论是文献检索,还是我的工作实际,都表明“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体系的建构”既是理论研究的空白,又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故我选择“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作为博士论文论题。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体系如下:建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监督管理理论,其内在逻辑起点是产权理论,权能必然产生两权分离,因此,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一定形成目标不一致和(或)逆向选择,从而导致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而监督管理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或内在规定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业绩(绩效)评价体系,并且能够有高辨识率的业绩欺诈识别能力。对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国有资本流失现状的考察表明,国有资本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职能部门分割管理,权责利不清;所有者主体“越位”、“缺位”并存;激励约束机制缺失;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在新体制框架下对国有资本财务监管问题予以重新定位,建构了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框架。(2)确定了国有资本分级财务监管主体和监管权责,重构了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确立其独立地位,研究了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与监督审查的内容、步骤与手段。(3)创建了系统的、科学的、易操作的面向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的国有资本分层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4)构建了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的保障系统,即业绩欺诈识别系统。确定了定性识别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变量尽可能精炼的前提下构建了具有更高识别率的业绩欺诈定量识别模型,浓缩深化了标识欺诈可能性的红旗标志,提高了模型识别效果。

潘文堂,宗竹芝,韩伟,谭绍仲[6](2007)在《首创股份效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首创股份)作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战略定位于城市供排水事业的投资和运营管理。首创股份的经营宗旨是要在政府授权的特许经营范围内承担起供水服务和污水处理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水务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首创股份控股和参股水务公司共有14家,分布在北京、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

安中涛[7](2007)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管理控制和资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在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集团战略有效实施、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体企业绩效评价。已有有关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多着眼于评价指标、标准等“表象性”评价要素,忽略了影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价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构建了战略控制型、战略导向型和财务控制型三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其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集团战略管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等的不同,分析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构建出三种不同于已有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式:战略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战略导向型绩效评价模式和财务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2)阐述了构建不同评价模式时评价主体、客体和评价目标等评价要素内容表现的不同,其中着重讲述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和选取,并通过一个出版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案例分析进行了印证。(3)通过分析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产品特征、行业因素、技术特征等权变因素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从权变因素作用类型和作用方式两个方面,总结归纳了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作用机制,以解决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逆向影响”问题。(4)重构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这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三大支持理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要素研究及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系统特征研究组成的核心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

余海涛[8](2007)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实现,我国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形成了发电侧电力市场。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企业效绩评价,是当前电力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对经营单位的效绩评价等同于对经营者团体的效绩评价,这样反映不出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做的主观努力,对经营者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同时,现行的评价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结果效绩的评价上,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缺乏密切的联系。针对现行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形成与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效绩形成和效绩管理为主线,通过研究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目标的协同机理以及两者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发电企业的行业特性和经营特点,为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改善发电集团公司下属的发电企业子公司整体效绩管理水平,提高其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为下属发电企业经营者的选择、监管、约束和有效激励提供可靠依据,为促进发电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和效绩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这套体系包括财务效绩评价体系和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评价体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过程效绩评价与结果效绩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统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并重。

李曙光[9](2006)在《基于层次因素权重分析的高校财务效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陆庆平[10](2006)在《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绩效评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用于监管企业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借鉴国外市场经济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企业绩效评价监督约束企业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向。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之一的企业绩效评价,正经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企业管理方式不断更新的考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就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项应用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本文从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原理为出发点,研究评价活动本身遵循的理论,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柜架。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研究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着重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理论、激励理论等入手,深入研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产生、构建、完善及应用等理论性内容。企业绩效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导向的前提,为充分发挥企业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必须确立评价的基本理念。本文认为,正确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谋求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所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体现企业各利益主体目标的最大化,即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的利益保障,员工权益保障,政府公共收益保障,企业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各利益主体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就得到了实现。本文首次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五维一体”的绩效价值理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建构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绩效评价服务于包括企业出资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本文认为,应按照新的企业绩效评价理念,研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改善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只有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考评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情况。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根本宗旨;在具体财务指标的设计上,吸取杜邦分析方法财务指标至上的合理内核,同时考虑非财务指标的辅助作用,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部分团体的特殊利益;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互相补充。采取平衡计分卡思维方式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企业绩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放的综合判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政府间接管理国有企业服务;二是为企业出资人服务;三是为企业的债权人服务;四是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服务;五是为企业经营者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六是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七是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服务等。企业绩效评价是一门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由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与此相适应,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的方向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需要。

二、突出效绩预算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效绩预算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功能定位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兴边固边,保障国家安全稳定
    (三)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服务“一带一路”,落实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
    (五)激发活力,用好用足边疆民族区位优势
    (六)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功能补偿
二、转移支付现状评价
    (一)转移支付总量与结构变化
        1. 一般性转移支付
        2. 专项转移支付
    (二)转移支付制度目标与分配因素
        1. 一般性转移支付
        2. 专项转移支付
    (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效
        1. 从总量和人均指标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获得转移支付较多
        2. 转移支付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待完善之处
        1. 分配因素选取局限性决定了转移支付制度处在不断动态完善之中
        2. 转移支付运行管理的相关问题
        3. 转移支付分配配套要求影响分配结果
三、中央对广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
    (一)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 广西地理及资源禀赋特征
        2.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因素
        1.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省区
        2. 人口密度较高边境省区
        3. 老少边山穷重叠地区
        4. 对接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三)广西财政体制现状
        1. 中央与广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2. 中央与广西收入划分现状
    (四)中央对广西转移支付现状
        1. 广西获得中央转移支付总体情况
        2. 广西获得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情况
        3. 广西获得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情况
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测算:基于成本差异系数
    (一)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的因素
        1. 共性因素
        2. 特殊因素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差异系数测度
        1. 成本差异指标体系构建
        2. 广西部分指标排序分析
    (三)成本差异系数测算思路
    (四)成本差异系数实证分析
    (五)成本差异系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 成本差异系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2. 成本差异系数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3. 成本差异系数与中央转移支付强度的相关性
    (六)考虑成本差异的转移支付规模调整测算
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与建议
    (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
        1.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要求
        2. 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改革建议
        1. 以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为契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2.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
        3. 进一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整合,完善统筹机制
        4. 建立转移支付的定期评估、修正和退出机制
        5. 强化透明度建设,加强转移支付的监督
    (三)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议
        1. 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
        2. 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
        3. 完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制度
        4. 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制度
        5. 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附件1: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法
    (一)因子分析法
    (二)熵权法
附件2: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测算
附件3:考虑海拔因素的转移支付规模调整测算

(2)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及运行 ——基于电网公司集体企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主要创新和不足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务绩效评价制度的发展了历程
    2.1 国外财务绩效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财务绩效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2.3 对已有财务绩效评价制度的评价
第三章 电网公司集体企业现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
    3.1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基本情况
    3.2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集体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
        3.2.2 财务绩效考核指标
    3.3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现行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不足
第四章 电网公司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及运行研究
    4.1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4.1.1 公司战略分析与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定位
        4.1.2 财务绩效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4.2.1 完善组织架构,积极开创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工作新局面
        4.2.2 完善标准制度管理体系,有力支撑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工作高效运转
        4.2.3 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效保障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的长远发展
    4.3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测试
        4.3.1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算
        4.3.2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评价新、旧试算结果比较
        4.3.3 福建电网厂办大集体财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不足
第五章 电网公司集体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2.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与构成
        2.1.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
        2.1.2 财政支出绩效的构成
    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范围与内容
        2.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2.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2.3 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特征
        2.3.1 总体性
        2.3.2 多样性
        2.3.3 外在性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原则与方法
    3.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3.1.1 公共经济论
        3.1.2 成本收益论
        3.1.3 财政支出增长论
        3.1.4 国家契约论和委托代理论
    3.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规范原则
        3.2.2 公正公开原则
        3.2.3 分级分类原则
        3.2.4 绩效相关原则
    3.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1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2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4 我国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
    4.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1.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的发展历程
        4.1.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状
        4.1.3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4.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2.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
    4.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4.3.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4.3.2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典型案例
        4.3.3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国际经验
    5.1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5.2 典型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
        5.2.1 美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2 欧盟各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3 世界银行的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3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3.1 推进评价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
        5.3.2 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5.3.3 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规范性
        5.3.4 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并举
        5.3.5 发挥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监督约束功能
6 构建起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6.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设计
        6.1.1 设计构架的基本原则
        6.1.2 设计构架的指标选取
        6.1.3 设计构架的指标确定
    6.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设计
        6.2.1 评价标准的要求
        6.2.2 评价标准的取值基础
        6.2.3 评价标准的难点问题
    6.3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程序设计
        6.3.1 制订工作计划,确立评价对象
        6.3.2 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咨询专家
        6.3.3 设计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
        6.3.4 督促内部自评,分析数据资料
        6.3.5 分步具体实施,形成评价报告
        6.3.6 反馈评价结果,做好工作总结
7 构建我国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
    7.1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立足点
        7.1.1 优化资源配置
        7.1.2 转变政府职能
    7.2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眼点
        7.2.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7.2.2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7.3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切入点
        7.3.1 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创新
        7.3.2 强化财政监督
    7.4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重点
        7.4.1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7.4.2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调控机制
    7.5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技术路线
        7.5.1 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的指标
        7.5.2 反映财政资金适度水平的指标
        7.5.3 反映预算管理水平的指标
        7.5.4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确定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述评
    2.1 引言
    2.2 理论研究述评
    2.3 实践依据述评
    2.4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述评
第三章 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与财务监管体系构建
    3.1 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3.2 国有资本财务监管
    3.3 建构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体系的思路
第四章 重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
    4.1 构建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的现实选择
    4.2 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及其财务监管功能
    4.3 构建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目的与框架体系
    4.4 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构建
    4.5 重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政策设计
第五章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5.1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体系在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中的地位与作用
    5.2 构建国有资本业绩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5.3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5.4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体系的目标与主体
    5.5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设计与指标选择
    5.6 国有资本业绩评价标准、方法选择、程序设计与评价结论
第六章 构建财务监管保障系统——业绩欺诈识别系统
    6.1 业绩欺诈的定性识别
    6.2 业绩欺诈的定量识别
    6.3 识别模型的主要贡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7.3 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
        1.2.4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应用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企业集团的概念和特征
        2.1.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概念
    2.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2.2.1 已有的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
        2.2.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2.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支持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系统理论
        2.3.3 权变理论
        2.3.4 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2.4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核心理论
        2.4.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系统的要素
        2.4.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系统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1 已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成果
        3.1.1 指标评价模式
        3.1.2 责任中心评价模式
        3.1.3 预算单位和战略经营单位结合评价模式
        3.1.4 管理控制模式评价模式
        3.1.5 已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研究的评价
    3.2 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内部治理和绩效评价
        3.2.1 集团战略及管理
        3.2.2 管理模式
        3.2.3 组织架构
        3.2.4 企业集团内部治理
        3.2.5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内部治理和绩效评价
    3.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3.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3.3.2 构建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基本原则
        3.3.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4.1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与评价目标
        4.1.1 评价主体
        4.1.2 评价客体
        4.1.3 评价目标
    4.2 评价指标
        4.2.1 评价指标的研究
        4.2.2 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绩效评价模式下的指标分析
    4.3 评价标准
        4.3.1 评价标准的研究
        4.3.2 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绩效评价模式下的标准分析
    4.4 评价方法
        4.4.1 评价方法的研究
        4.4.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4.5 评价报告
        4.5.1 评价报告的含义
        4.5.2 评价报告的内容和书写注意事项
        4.5.3 评价报告的形式
        4.5.4 绩效评价报告制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权变因素分析
    5.1 集团战略
        5.1.1 集团战略
        5.1.2 集团战略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2 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
    5.3 外部环境
        5.3.1 外部环境
        5.3.2 外部环境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4 产品特征
        5.4.1 产品特征
        5.4.2 产品特征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5 企业文化
        5.5.1 企业文化
        5.5.2 企业文化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6 所处行业
        5.6.1 行业
        5.6.2 行业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7 技术变量
        5.7.1 技术变量
        5.7.2 技术变量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8 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影响
        5.8.1 作用机制
        5.8.2 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6.1 前期工作
        6.1.1 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机构
        6.1.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
        6.1.3 设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成要素
        6.1.4 建议或健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制度或办法
        6.1.5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实施方案并进行宣传
        6.1.6 获取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支持
    6.2 组织实施
        6.2.1 建立日常报告制度,搜集相关基础信息资料
        6.2.2 在基础数据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定量定性评价
    6.3 评价报告
        6.3.1 编制绩效评价报告,得出评价结论
        6.3.2 反馈与提高
    6.4 组织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6.4.1 评价数据的调整
        6.4.2 与其他集团内部运作子系统的衔接
        6.4.3 其他注意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7.1 S 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
        7.1.1 基本情况
        7.1.2 S 集团的整体战略
    7.2 S 出版集团现行评价考核办法
        7.2.1 年度经营业绩评价考核
        7.2.2 任期经营业绩评价考核计分办法
        7.2.3 现行评价考核结果
        7.2.4 现行评价考核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S 出版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7.3.1 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权变因素分析
        7.3.2 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7.3.3 评价模式构建后的评价考核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
    8.1 本文总结
    8.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一 **省省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应用调查分析
附录二 **省省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8)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2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4 国内外效绩评价理论发展的启示
        1.2.5 我国电力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与效绩评价
    2.2 系统论与效绩评价
    2.3 企业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2.3.1 企业效绩评价的概念
        2.3.2 企业效绩评价系统的要素
    2.4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2.4.1 企业集团及其效绩评价模式
        2.4.2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4.3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意义
    2.5 有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2.5.1 发电集团内涵的界定
        2.5.2 下属企业内涵的界定
        2.5.3 财务效绩内涵的界定
        2.5.4 经营者效绩内涵的界定
第3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特性分析
    3.1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和发电集团组建
    3.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3.3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理论分析
        3.3.1 效绩形成投入要素分析
        3.3.2 效绩形成产出要素分析
    3.4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的特殊性分析
        3.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技术特性和管理特性分析
        3.4.2 技术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3.4.3 管理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第4章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关系研究
    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4.1.1 体制变革前后发电企业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4.1.2 发电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4.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目标确定
        4.2.1 财务效绩目标确定
        4.2.2 经营者效绩目标确定
    4.3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作用关系分析
        4.3.1 财务效绩形成分析
        4.3.2 经营者效绩形成分析
        4.3.3 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关系
第5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1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5.2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2.1 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财务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5.2.3 财务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选择
    5.3 发电集团内部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3.1 经营者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经营者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5.3.3 关于经营者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说明
第6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案例研究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6.2 评价实施过程
        6.2.1 评价所需数据的收集
        6.2.2 评价标准的选择
        6.2.3 财务成果指标评价计分
        6.2.4 非财务指标评价计分
        6.2.5 财务效绩评价总得分的计算
    6.3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求证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详 细 摘 要

(10)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命题的提出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导向问题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问题
        (四) 企业绩效评价的服务功能问题
        (五) 企业绩效评价的应用方向及使用范围
    二、研究的基础
        (一)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状况
        (二)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目标
        (一)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核心的立意
        (二)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核心的现实意义
        (三) 构筑企业绩效评价的思想体系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柜架安排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
        (四)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现实选择
        (五)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六) 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七)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八)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及其展望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
        1、观念创新
        2、思路创新
        3、方法创新
        4、应用创新
        (二) 不足
第一章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评价的概念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一) 企业绩效的概念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三、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评价原理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客体
        (三) 评价目标
        (四) 评价内容
        (五) 评价指标
        (六) 评价标准
        (七) 评价方法
        (八) 评价结论
    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 目标一致原则
        (二) 沟通原则
        (三) 激励原则
        (四) 客观公正原则
        (五) 比较原则
        (六) 成本效益原则
        (七) 可控原则
        (八) 实用性原则
    五、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 完善和改进国家管理企业的有效方式
        (二) 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 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 促进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 正确了解自身差距,树立高标准的发展目标
        (六) 增强企业形象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直接动因,也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核心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企业绩效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根本要求
    四、系统管理理论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利于评价系统的规范发展和完善
    五、权变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保持评价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六、组织行为理论为企业绩效评价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给予了理论支持,力求评价体系应用和发挥更大的激励约束作用
    七、全面预算理论是实施企业绩效评价的前提,为实现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提供了保障
    八、激励理论实现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评价的两种形式
        (一) 社会评价主要是信用评价,由社会中介机构完成
        (二) 政府评价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绩评价
    二、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一) 成本评价
        (二) 财务评价
        (三) 价值评价
        (四) 综合评价
    三、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 总量指标评价
        (二) 财务指标评价
        (三) 企业效绩评价
    四、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一) 国外三种评价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二) 国内评价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章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现实选择
    一、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
        (一) 企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 企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 企业的战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新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的要求
        (一)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满足企业战略管理要求
        (二)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满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四)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综合绩效成果
        (五)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企业的综合价值观
    三、新环境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现实选择
        (一)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 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
        (三) 新时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四) 关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中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含义
        (二)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四)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目标的意义
    二、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绩效的核心
    三、债权人的利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一) 债权人的影响
        (二) 债权人的地位
        (三) 债权人的权益保障
    四、员工权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基础
        (一) 员工权益涉及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两个方面
        (二) 员工对企业组织工作体系的影响
        (三) 员工权益保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五、政府公共收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体现
        (一) 在企业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二) 政府政策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六、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
        (一)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
        (二)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三) 增强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
        (四)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构筑人才高地
        (五)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攻破市场壁垒
第六章 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企业绩效以价值判断为导向的评价理念,正确引导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
        (一) 经济增加值(EVA)的本质特征
        (二) 借鉴EVA体系,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三) 以EVA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衡量指标,明确了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途径
        (四) EVA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二、坚持企业绩效以财务效益为核心,运用并优化较为成熟的财务分析方法为评价体系建设服务
        (一)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特征
        (二)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的不足与评价体系的优化思路
        (三) 借鉴杜邦财务分析,构筑以财务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三、学习企业效绩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经验,建立规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 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
        (二) 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优化思路
        (三) 借鉴企业效绩评价方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客观与主观并用的方法构建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四、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方式,构建多维度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一) 平衡计分卡的特征
        (二) 平衡计分卡为我国研究建立综合评价企业绩效新体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三) 借鉴平衡计分卡构建思想,建立“五维一体”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第七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绩效评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一) 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 债权人利益保障
        (三) 员工权益保障
        (四) 政府公共收益保障
        (五) 企业社会责任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评价内容
        (一) 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评价内容
        (二) 债权人利益保障评价内容
        (三) 员工权益保障评价内容
        (四) 政府公共收益保障评价内容
        (五)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
    三、构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式
        (一) “五维一体”评价模式的建立
        (二) “五维一体”评价模式的研究内容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构想
    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二)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三) 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
        (四)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一)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二)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比较分析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选择
    六、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 定量指标评价的方法选择
        (二) 定性指标评价的方法选择
    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及结论的产生
第八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及其展望
    一、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
        (一) 为政府间接管理国有企业服务
        (二) 为企业出资人服务
        (三) 为债权人服务
        (四) 为激励经营者服务
        (五) 为企业经营者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六) 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
        (七) 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服务
    二、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客观要求
        (一) 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二) 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是建立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三) 改革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
    三、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
        (一)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三) 进一步拓展企业绩效评价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突出效绩预算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以广西为例[A].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刘尚希,白景明,傅志华. 中国财政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第二册), 2019
  • [2]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及运行 ——基于电网公司集体企业的研究[D]. 陈樾. 厦门大学, 2019(02)
  • [3]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王韶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4]以效绩评价推进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工作[J]. 汝玉仁. 黑龙江史志, 2007(11)
  • [5]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D]. 卢淑艳. 天津大学, 2007(04)
  • [6]首创股份效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潘文堂,宗竹芝,韩伟,谭绍仲. 城镇供水, 2007(03)
  • [7]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D]. 安中涛. 天津大学, 2007(04)
  • [8]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D]. 余海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 [9]基于层次因素权重分析的高校财务效绩评价模型研究[J]. 李曙光. 财会通讯, 2006(06)
  • [10]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D]. 陆庆平.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卓越的绩效预算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