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继荣,张天龙,陈祁青,赵宁,朱宝,马同,薛旭,蔡毅[1](2021)在《经皮单点与双点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为观察经皮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单点气化与双点气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单点气化组41例,B组双点气化组41例,两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经"C"形臂引导行经皮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术,并连接测压仪,进行压力测定,比较椎间盘内压力差异,采用MacNab、VAS、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PLDD,并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腰椎间盘内压力有显着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压力差平均为(5.2±1.6) mmHg,但A组和B组之间腰椎间盘内压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评估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7%,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2%,总的优良率为91.5%,总有效率为97.6%,两组间优良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过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后3月随访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也显着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组间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组间差异不显着,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DD能够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内压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临床疗效不受单点气化和双点气化的影响。
吴思贤[2](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手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我骨科住院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78例患者,将最终纳入的病例按手术节段是否存在小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分为两组:非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52例,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突出节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重体力工作者人数,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腰椎活动程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Nakai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的总体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9-64岁,症状持续时间分布范围在1-17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吸烟史、重体力劳动人数、糖尿病病史、突出节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天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在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天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0.38%、8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但角度差值大于10°,即小关节角度不对称可能会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但并不影响下肢痛、功能活动以及总体疗效。应重视对患者小关节对称情况的评估,术后重视保护腰椎、佩戴腰围,适当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提高手术的疗效,促进功能康复。
吴卓檀[3](2021)在《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疗效,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以及不同Modic分型间的疗效差异,为今后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01月-2020年0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90例,根据其腰椎核磁共振成像查看终板有无Modic改变及Modic改变类型,分为A组(无Modic改变)、B组(伴Modic改变Ⅰ型)、C组(伴Modic改变Ⅱ型),分析三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日、术后3月、术后6月的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评分结果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法评价治疗的优良率。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并完整收集了90例患者的信息,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饮酒史、糖尿病病史、病程时间、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后活动程度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的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的改良Mac Nab评价结果显示总优良率达87.78%,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3%、83.33%、86.67%,三组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组间在各时间点的腿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前及术后1日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后3月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证实,以上两项指标在三组组间行两两对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后6月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证实,以上两项指标在三组组间行两两对比时,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ELD治疗伴或不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均显着,手术安全可靠;(2)Modic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短期内腰痛症状改善及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且Modic改变Ⅰ型的影响相对更明显;(3)在严格选择PELD手术适应证时应偏重于不伴Modic改变或伴Modic改变Ⅱ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李明凡[4](2021)在《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与经皮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n=30)和B组(n=30)。A组在C型臂透视下,射频针芯穿刺到达责任椎间隙的后方,分别在85℃、90℃下两次射频热凝纤维环90s。B组在椎间孔镜下,使用射频电极探查椎间孔、分离窦椎神经返支并切断,在40℃下,对纤维环裂隙中的肉芽组织及其周围的纤维环、后纵韧带、责任间隙上下椎体后缘行射频热凝。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组脱落3例,B组脱落0例,最终得到A组27例,B组30组例,B组在允许的最大脱失率范围内。术前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t=0.106,P=0.916,ODI指数比较:t=0.384,P=0.758);手术后各时间节点两组患者的组内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t=0.414,P=0.680,ODI指数比较:t=0.830,P=0.090);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t=1.575,P=0.121,ODI指数比较:t=0.024,P=0.094);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t=2.205,P=0.032,ODI指数比较:t=0.354,P=0.015);术后12个月两组间VAS、ODI评分比较,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t=2.420,P=0.019,ODI指数比较:t=0.086,P=0.028)。结论:⑴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术与经皮纤维环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改善相关功能障碍。⑵在远期疗效上,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优于经皮纤维环成形术。
张辉[5](2021)在《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脊柱外科常见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早期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得到一定缓解,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时则需手术治疗。对于L5/S1节段以往多通过传统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摘除髓核,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发展,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手术穿刺路径与传统椎板开窗术相似,得到了脊柱外科医师青睐,因此探索该技术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策略,对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PEID与F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评分资料,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并对PEID技术相关并发症观察分析,研究PEID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在2018年01月—2019年05月行PEID或FD手术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共入组66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组,其中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3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传统椎板开窗术(FD组)31例均采用全身麻醉。PEID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2~81岁,平均(42.74±12.44)岁,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10例,游离/脱出型5例;FD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16±10.54)岁,中央型18例,旁中央型7例,游离/脱出型6例。通过查阅临床系统及麻醉系统资料,随访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记录并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手术后24h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评估椎旁肌损伤程度,术后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突出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血量较FD组少,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FD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8.57%和8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5);4.PEID组术后24h血清CK活性及CRP浓度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ID组2例术中出现后颈部疼痛,暂停手术降低灌注水压得以缓解;术后1例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痛觉过敏;术后1例6个月复发表现为术前相同症状,均给予止疼、营养神经药物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症状逐渐改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且为早期开展手术病例。FD组术后2例感染表现为术后发热,术后1例神经根损伤表现为同侧肌力下降,分别给予抗感染和消肿、营养神经、理疗后痊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818)。结论1.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似;2.PEID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恢复快,椎旁肌损伤小等优势。
李鑫伟[6](2020)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方法: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效应指标,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利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32篇文献共2659个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经椎间孔入路组与经椎板间入路组相比,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6.34(13.27,19.40),P<0.05];术中透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3.74(3.07,4.41),P<0.05];术后3个月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45(0.11,0.78),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73,0.51),P>0.05];术后12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0.33,0.31),P>0.05];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29,0.51),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0.94(0.31,1.57),P<0.05];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0.57,1.04),P>0.05]。结论:1.PETD与PEID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PEID可能更节省时间,更能减少放射线照射。2.PETD与PEID在术后3个月ODI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说明采用PEID,术后短期恢复较好。但远期恢复效果可能相对一致。3.PETD与PEID在术后腰椎前凸角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行PETD术后腰椎前凸角恢复可能相对较好。
陈文,赵继荣,邓强,史文宇,杨镇源,张天龙[7](2020)在《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科技进步、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疾病的深入认识,针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技术逐步被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分析病例特征和病因学说,综述了化学性髓核溶解治疗、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腰椎融合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纤维内镜技术、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及机器人辅助腰间盘切除术等微创治疗技术,力求提高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中原[8](2020)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推拿结合火针、单纯推拿及单纯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验证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组、火针组各30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结合火针疗法,推拿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疗法,火针组干预措施为火针疗法。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1)疼痛综合评定:简化Mc Gill量表;(2)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3)总疗效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三组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探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临床受试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以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比较,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定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减轻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部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治疗后,观察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推拿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火针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结论:推拿和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明确效果,但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或单纯火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田琛俊[9](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前瞻性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在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益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入院诊断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共计46例。分配到两组,其中观察组23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手术前常规记录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岁)、病程(月)、病变节段等资料),术后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指标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手术前、出院时、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数据,在末次随访时(术后6个月)记录改良Macnab疗效评分数据,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时的肌电图检查指标(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和F波潜伏期)数据,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课题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1、术前两组性别、年龄(岁)、病程(月)、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VAS、ODI功能评分以及腓总神经、胫神经NCV及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数据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术中两组的手术时间(min)、手术中出血量(ml)、手术后卧床时间(h)、手术后住院时间(d)等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两组的出院时VAS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一个月、术后三个月VAS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两组出院时、术后一个月、术后三个月ODI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其中观察组优16,良6,可1,差0,总体优良率为95.65%,对照组优13,良7,可3,差0,总体优良率为86.9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搜集两组病例患肢术后三月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及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搜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数据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TED和FD技术对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均能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临床;3.PTED技术在近期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等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优势;4.PTED术较FD术具备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卧床时间更少、术后康复更快的优点。PTED术目前已成为治疗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症理想术式之一。
谢宏博(Hung-Po Hsieh)[10](2019)在《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营养障碍,继而产生炎症,引起相关神经卡压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神经压迫机制、炎性化学神经根刺激、自身免疫机制。主要病理过程是腰椎间盘部分纤维环破碎,髓核等相关组织在挤压的作用下,向脊柱的后方突出甚至膨出,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出现神经根的炎症,造成神经根的营养供应、神经传导特性的损伤,导致腰痛及下肢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美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发现,九成的成年人都有过腰腿痛的不愉快经历,而其中,就有20%的腰痛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较大困扰,也给国家的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且降低社会总体工作效率。如何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医者关注的重点。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能起到止痛对症处理的作用,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大,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对胃黏膜有不可逆性的损害。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祖国医学中,此病是隶属腰痛病的范畴。古代医籍里面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名,对此病的记载,主要通过对以腰痛为主的症状,如“腰痹”、“腰腿痛”等来认识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肾不足,尤以肾虚为甚或亏虚为本,同时也与外伤、瘀血、气血不足、外邪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紧紧关联。针灸能够能疏通局部气血,通经络,能够缓急止痛,且止痛效果较快,往往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辨证取穴的前提下,常见的取穴的方法有,联合夹脊穴的局部针刺、阿是穴针刺和循经取穴。针刺常常与电针配合,灸法在临床上用的也是比较频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推拿手法,通过整脊、推拿、复位、按摩等不同的手法来操作并调整患者的腰椎关节组织、局部肌肉等,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气血,使得达到内外平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还有牵引、热敏灸疗法、热敷等。临床上单独运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比较少,往往是将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包括联合西医的方法如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优势。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多样性的方法,有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了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氏头皮针为已故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针刺方法。该针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及神经解剖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伏象与伏脏理论。方云鹏教授认为伏象与伏脏是“诸经皆同于脑”的总经络、总中枢。伏象穴区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的周围,整个身体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都规律地分布于穴区内,这些刺激点构成了人体的缩影,伏于矢状缝、人字缝及冠状缝。伏象是人体“阳气中枢”,统领全身阳经,具有引导和调整全身阳气活动,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方氏头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乃取“头为诸阳之会”之意,下病取上,通调经气,通脉止痛。“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是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靳三针”中每一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大多有三个穴位起到主要治病作用,即“主穴”作用,靳瑞教授将这些穴位进行总结,并由此为基础总结出固定的针灸处方,逐渐形成现在成熟完善的“靳三针”学术体系。其配穴原则遵循传统,以脏腑辩证及分经辨证为主,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遵循“两神合一、用意在针、缓慢进针、得气为度”。腰三针,是靳三针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组穴位,具有显着临床实用价值、疗效的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位在督脉之上,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邪气搏于腰脊,导致气血不同而致气滞血瘀,局部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传统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督脉生发的必然结果,脑肾相济,针刺头部腧穴或者说相应脑部功能区的投影点,能通过相应的经络联系,产生得气感,使气血到达病所,气行则血行,气血荣润,正气充足,则疾病亦能痊愈。在方氏头皮针的理论中,头皮针的针刺点、针刺区域不仅是医者的治疗点,亦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头穴是调节各脏腑系统功能的高级调节系统,针刺头部腧穴可通调经气,调达脏腑。腰三针在华佗夹脊穴周围,向内连于督脉,向外链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皆在腰部行走,通过对腰三针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气至病所,通调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气血,改善腰部的经气,起到镇痛的作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优势在于上下配穴,通调督脉,激发阳气,通络止痛。腰三针通调经脉,活络止痛,方氏头针生发清阳,调神止痛。二者配伍形神兼治,通督调神,使得背腰部阳气生发,气血调达,经络通畅,调神止痛。本研究依据临床经验,旨在客观评价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探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试验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不同干预措施,其中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简称结合组)33例、方氏头皮针组(简称头针组)33例,腰三针组(简称腰针组)33例。2.治疗方法:结合组予针刺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选穴:伏象腰部、倒象下部、倒脏下焦、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头针组予方氏头皮针治疗;腰针组予腰三针治疗。3.疗程: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疗效评定:对所以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此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对其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如下:1.JOA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的JOA评分与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大,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Gill 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McGill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则显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组和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评定两个疗程治疗后,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78.79%、75.76%。经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统计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体疗效不全相等。结论:本项研究发现方氏头皮针疗法、腰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显着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整体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相关体征,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单点与双点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脱落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仪器 |
1.4 方法 |
1.4.1 手术及测压方法 |
1.4.2 术后处理 |
1.5 评价指标 |
1.5.1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1.5.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
1.5.3 Macnab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结果 |
2.2 临床疗效 |
3 讨论 |
(2)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LDH的病理学改变 |
1.3 LDH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
1.4 LDH的影像学检查 |
1.5 LDH的微创外科治疗 |
1.6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7 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资料的纳入 |
2.3 小关节角度差值的测量 |
2.4 手术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3.3 腰痛VAS评分比较 |
3.4 腿痛VAS评分比较 |
3.5 ODI评分比较 |
3.6 两组JOA评分对比 |
3.7 疗效评定 |
4.讨论 |
4.1 FT与LDH的相关性 |
4.2 PELD治疗LDH的优势与不足 |
4.3 PELD处理小关节的体会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PELD治疗LDH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述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
1.2 椎间盘的结构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机制研究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 |
1.7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Modic改变的概述 |
2.1 Modic改变的分型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2 MC的发病机制 |
2.3 MC与下腰痛的关系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LDH的诊断标准 |
1.3 样本纳入标准 |
1.4 样本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Modic改变的评估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PELD操作方法 |
2.3.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4.1 患者基线数据、手术情况指标及术后活动程度 |
2.4.2 疗效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
3.2 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活动程度的比较 |
3.3 患者腰部VAS评分的比较 |
3.4 患者腿部VAS评分的比较 |
3.5 患者ODI评分的比较 |
3.6 患者术后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PELD是治疗LDH的有效技术,“中药烫熨+涂擦”外治疗法是良好的术后康复措施 |
4.2 LDH伴MC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4.4 本研究对混杂因素的控制 |
4.5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伴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纳入文献数量及基本特征 |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 |
3.3.2 透视次数的Meta分析 |
3.3.3 术后3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
3.3.4 术后6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
3.3.5 术后12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
3.3.6 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的Meta分析 |
3.3.7 术后腰椎前凸角的Meta分析 |
3.3.8 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 |
3.4 偏倚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术中情况分析 |
4.2 术后指标情况分析 |
4.3 手术入路的选择 |
4.4 Meta分析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征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学说 |
一、外伤学说。 |
二、遗传及发育异常学说。 |
三、退变学说。 |
微创治疗技术 |
一、化学性髓核溶解治疗。 |
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 |
三、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 |
四、腰椎融合术。 |
五、经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 |
六、纤维内镜技术。 |
七、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 |
八、机器人辅助腰间盘切除术。 |
结论 |
(8)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干预方式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中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的论述 |
3.2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及民族医治疗概述 |
4.1 推拿疗法 |
4.2 火针疗法 |
4.3 针刺疗法 |
4.4 艾灸疗法 |
4.5 拔罐疗法 |
4.6 中药外治疗法 |
4.7 中医药综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治疗前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 |
3.1.2 三组治疗前简化McGill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
3.1.3 三组治疗前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
3.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比较 |
3.3 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比较 |
3.4 三组治疗前后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比较 |
3.5 三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
3.6 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比较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推拿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
3 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
4 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优势 |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
5.2 疼痛缓解程度和腰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McGill简化量表 |
附录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一般资料分析 |
2.1.3 观察指标 |
2.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2.1.5 病例纳入标准 |
2.1.6 病例排除标准 |
2.1.7 影像学检查资料 |
2.2 两组治疗方法介绍 |
2.2.1 术前准备 |
2.2.2 PTED组手术方法介绍 |
2.2.3 FD组手术方法 |
2.2.4 术后处理 |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检查 |
2.4 统计学软件处理 |
第三章 数据的处理与结果 |
3.1 随访的处理与数据的搜集 |
3.2 结果 |
3.2.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情况 |
3.2.2 两组病例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比较情况 |
3.2.3 两组病例术前术后随访VAS、ODI功能评分比较情况 |
3.2.4 两组病例术后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分情况 |
3.2.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和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 |
3.2.6 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认识 |
三、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概况 |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识 |
四、椎间盘退变因素 |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相关解剖生理的认识 |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七、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试验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注意事项 |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三节 疗效观察 |
一、观察指标 |
二、疗效评定标准 |
三、评价时点 |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
一、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二、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
三、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一、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 |
二、疼痛问卷简表(McGill量表) |
三、三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
二、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三、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依据 |
四、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
五、统计结果分析 |
六、本研究创新性 |
七、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单点与双点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 赵继荣,张天龙,陈祁青,赵宁,朱宝,马同,薛旭,蔡毅. 应用激光, 2021(04)
- [2]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D]. 吴思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吴卓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经椎间孔镜窦椎神经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D]. 李明凡.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张辉.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D]. 李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7]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陈文,赵继荣,邓强,史文宇,杨镇源,张天龙.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20(03)
- [8]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中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D]. 田琛俊. 南华大学, 2020(01)
- [10]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谢宏博(Hung-Po Hs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腰椎间盘论文; 肾虚论文;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