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某地含盐系、钾盐层沉积特征及找钾远景初步研究(1968)(论文文献综述)
张彧齐[1](2020)在《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型泉水的形成机理,对于阐明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思茅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中、新生界红色地层,块状隆起区出露中生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13个泉水大体上沿无量山断裂的三支断裂分布。泉水温度为26.2-65.8℃。温泉属于中低温温泉,热量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均为部分平衡水或未成熟水。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1-120℃,估算的热水循环深度为1123-3443 m,冷水混入比例为56-94%。思茅盆地泉水的矿化度(TDS)为0.35-334.68 g/L,包括淡水泉(TDS<1 g/L)、微咸泉(1≤TDS<5 g/L)和盐咸泉(TDS≥5 g/L)。地下水在径流中经历了与蒸发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溶滤有关的水-岩相互作用。淡水泉的主要离子Ca2+、Mg2+和HCO3-来源于对碳酸盐岩的溶滤,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较高浓度的Na+和Cl-主要来源于对石盐的溶滤,Ca2+、Mg2+、HC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对碳酸盐岩和石膏、硬石膏等矿物的溶滤,K+可能来自对存在于石盐矿床中的钾石盐的溶滤。盆地泉水中稀土元素总浓度为0.055-6.682μg/L,稀土元素含量随地下水环境中p H和Eh的减小而升高,碳酸盐络合物是泉水中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还存在硫酸盐形态和氯化物形态。矿化度较高的Cl-Na型温泉沉积钙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芒卡咸温泉矿化度达10 g/L,对其钙华沉积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10-0.95 atm)以及同离子效应是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的有利因素。钙华仅在YS2-2A处沉积,而在YS2-1和YS2-3处没有钙华沉积是因为其不具备形成较薄水流面的水动力条件。思茅盆地泉水的出露主要受断裂控制。泉水在附近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温泉在碳酸盐岩中径流,在深循环中被大地热流加热;咸温泉和盐温泉流经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红层,经历深循环至三叠系碳酸盐岩,获得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并溶滤地层中的石盐、石膏等;盐泉在红层中经历较浅的地下径流,溶滤大量的石盐矿物。最终,地下水沿断裂带或破碎带上升以温泉、盐咸泉的形式在地形低处出露地表。
山俊杰[2](2020)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全球钾矿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地。中国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钾盐储量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东部,发育着巨厚层蒸发岩(包括石膏、石盐等),一直是我国钾矿床勘探的重点研究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该区域最具找钾潜力的地区。库车盆地盐泉水十分发育,然而前人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对盐泉水在库车盆地循环和演化的过程也没有进行过精细刻画;同时,中新世吉迪克组蒸发岩的物质来源仍然存在着一定争议。因此,2015-2019年期间,本研究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出露较多的、自西向东的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采集了30件盐泉水样品及11件木扎尔特河河水样品,分析其水化学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水化学和氢氧数据,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及循环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盐泉水均为Na-Cl型。按瓦里亚什科水化学分类法,盐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为主。库车盆地盐泉水溶质来源主要以石盐溶解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个构造带上的溶质来源略有不同: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溶质主要为石盐溶解,其次还包括部分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硬石膏矿物的溶解;西秋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碳酸盐矿物已饱和,溶质来源主要为石盐矿物其次为石膏/硬石膏。(2)通过水化学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的补给。同时,盐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仅与补给水淋滤石盐有关,并且还与盐泉水在近地表排泄过程又经历强烈蒸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δ18O、δD值存在着明显的高程及温度效应,并估测出研究区盐泉水的循环深度: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平均循环深度分别为5.65km、4.82km、5.38km。(3)研究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与典型陆源石盐之间,说明盐泉水的成因可能为海陆相的混合物。同时库车盆地盐泉水87Sr/86Sr比值从西(却勒构造带)向东(东秋构造带)逐渐增大,也说明陆源水的混合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却勒构造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矿化度的组成特征,这说明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发源的混合物;西秋构造带盐泉水为海水和陆相水的混合物;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则主要为陆相水的混合物。(4)将库车盆地盐泉水元素浓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与地层岩性及大地电磁法探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表明盐泉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其次还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热液Ca-Cl型水的补给。盆地内异常发育褶皱、裂隙、断层和以砾岩为主的岩性特征为盐泉水的补给、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质和通道,导致盐泉水快速下渗并沿断裂带进行深部循环,流经易溶性的盐类矿物(例如石盐、石膏),然后在构造及静态压力驱使下,沿断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区)。本研究为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和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翟如一[3](2020)在《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文中指出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同处于特提斯东段构造带上,呵叻盆地发现了超大型的古代钾盐矿床,而在我国境内的兰坪-思茅盆地仅发现了小型古代钾盐矿床。兰坪-思茅-呵叻盆地的含钾蒸发岩矿床的形成与陆相环境下的海水变异有关,其碳酸盐矿物分布特征、成矿时代以及铷和溴含量变化特征指示了海水从北部兰坪侵入到呵叻盆地。因此特提斯东段钾盐成矿模式为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即新特提斯洋海水以变质浓缩的形式依次进入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并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发育了厚度及规模不等的盐类沉积。兰坪-思茅-呵叻盆地缺失了正常海水蒸发浓缩而形成的硫酸盐沉积,而昌都盆地却分布有大量的硫酸盐。昌都盆地石膏中S和Sr同位素研究表明其为海相沉积,与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同源,暗示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物质来源于东羌塘地区的变质海水,但是对于昌都盆地含膏盐地层的沉积-成岩环境特征方面的研究工作缺乏。本论文以昌都地区晚侏罗世含膏盐达孜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和研究了达孜剖面的沉积-成岩环境特征,并结合剖面岩性沉积和构造特征,尝试对卤水浓缩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增添了昌都地区含盐系地层沉积-成岩环境数据资料,为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有利于今后的找钾工作。粘土矿物的分析研究表明,达孜剖面中伊/蒙混层矿物类型为ISⅡ型有序伊/蒙混层矿物,每隔9~19个伊利石晶层才有蒙脱石晶层出现,表明蒙脱石伊利石化程度高,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剖面呈晚成岩阶段的特征,其成岩温度大于190℃。高含量的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以及低含量的高岭石表明其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具有弱碱性的特征。此外,高含量的Na+、K+、Al3+和低含量的Fe2+、Mg2+这一特征对蒙脱石-蒙脱石/伊利石-伊利石这一粘土矿物转化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抑制了埋藏过程后期绿泥石的大量生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剖面岩性特征的研究表明,达孜剖面古气候环境演化共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85~65m)古气候整体为干燥炎热的环境;第二阶段(65~0m)古气候整体为温暖湿润的环境,其中期间包括有3次干热-温湿-干热明显的气候次级波动。达孜剖面沉积时期,石膏沉积阶段时处于咸水的沉积环境,而在厚层石膏沉积阶段完成后的沉积环境整体呈现了淡水的特征。达孜剖面的水体主要呈氧化环境,只有在个别时期的水体呈弱氧化环境。通过对剖面沉积-成岩环境特征分析,并结合剖面岩性沉积和构造环境特征,表明在达孜剖面沉积时期,卤水浓缩程度相对较低不足以促进钾盐的结晶沉淀,强烈的构造抬升运动也有可能使已浓缩的卤水发生迁移,致使达孜剖面沉积时期缺少钾盐矿的沉积,因此昌都盆地晚侏罗系不宜作为今后的找钾远景地层。
秦占杰[4](2019)在《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呵叻高原钾盐资源远景储量达260多亿吨(折K2O),是世界大型钾盐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泰国东北部及老挝中南部,北部与我国云南思茅勐野井钾盐矿床属于同一构造带。前人对该矿床的沉积环境、成盐年代和矿物学等开展了大量有益研究。但关于该矿床的物源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海相、陆相、深部物源、海源陆相等);在成盐物质迁移路径方面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从高原西部、东部或东北部进入);同时对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过程中的空间变形特征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成盐物源判定-迁移路径识别-沉积过程刻画”三位一体的核心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矿规律对丰富成盐聚钾理论和寻找国内大型钾盐矿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质来源方面:基于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和南部呵叻盆地采集的2个蒸发岩序列(硫酸盐和氯化物)岩心钻孔和5件钾盐矿井的钾镁盐矿层卤水,探讨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物源属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通过岩相学观察,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定矿床中硫酸盐矿物(硬石膏和石膏)为原生或准原生沉积矿物;(2)通过“物相转换和化学分离”建立了(硬)石膏矿物中硼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准确测定方法,并结合元素分析、XRD分析、SED分析和不同蒸发岩矿物中硼的赋存形式对比研究,得出(硬)石膏中硼元素主要以共沉淀进入矿物晶体的晶格;(3)两个盆地中基底硬石膏和石盐层中硬石膏的δ11B(+8.20‰+27.34‰,均值+16.08‰),(硬)石膏沉积同期母液的δ11B(+38.20‰+57.34‰,均值+46.08‰),(硬)石膏87Sr/86Sr(0.707480.70770)、δ34S(+14.39‰+15.94‰,均值+15.40‰)和石盐的87Sr/86Sr(0.707430.70846)同位素组成均与白垩纪海水的B-Sr-S同位素组成相似(δ11B=+39‰+70‰,0.707200.70805,δ34S=+13.3‰+20‰),另外石盐δ37Cl值特征和石盐与硬石膏的稀土元素(REE)分布特征可与白垩纪海水相当;(4)钾镁盐矿层卤水元素和H-O-B同位素表明其主要由地表水通过裂隙下渗,并溶解蒸发岩矿物形成。因此,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该矿床的主要成矿物源是海水;迁移路径方面:本文综合对比思茅与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矿物、基底石盐的元素和B-S-Cl同位素,发现海水呈由北向南再向东的演化趋势;系统对比印支地块和周边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及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发现早白垩世(120Ma)期间,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发生碰撞缝合,其间的班公怒江洋向西退却,而西缅地块与滇缅泰马地块之间的掸邦洋(中特提斯洋南支)仍存在,并向西向南俯冲;思茅盆地西部的腾冲-保山地块在早白垩世仍处于滨海环境,其附近的瑞丽一带发现早白垩世海相沉积地层,而其他区域呈构造隆升或陆相沉积区;因此思茅地块西部可能是海水入口,海水从腾冲进入思茅,继而南下进入呵叻,最后扩展到老挝东部。沉积变形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呵叻高原南北两个盆地中129个钻孔下盐段的盐层和矿层沉积厚度、K和Mg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呵叻高原钾盐矿床呈现“北部盐薄矿厚、南部盐厚矿厚、东部盐厚矿薄,盐-钾沉积比例异常”和“埋藏浅沉积厚、埋藏深沉积浅、盐-钾同背斜”的空间形态特征。结合蒸发岩成矿控制因素、沉积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判定该空间形态特征主要由盆地形态(主、次级)、钾镁盐沉积阶段发生的高原东部构造抬升以及盆地内部沉积差异载荷所造成。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主要与中晚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相关,其由北向南从思茅地块迁移进入呵叻高原。在高原内部的不同盆地内发生差异性演化,当卤水演化至钾镁盐沉积阶段时,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高原东部抬升,含钾卤水向西迁移。钾镁盐沉积后期埋藏作用导致矿层发生形变,最终形成了高原内部钾镁盐矿层东薄西厚与盐背斜广布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为中南半岛钾盐矿床的科学合理投资与开采以及在国内类似地区圈定钾盐富集区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高运志[5](2019)在《思茅盆地MZK-3井下白垩统碎屑岩粒度特征及沉积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粒度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均是碎屑岩的重要特征,受物源、搬运方式、搬运介质、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因此通过研究沉积岩的粒度分布及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能对沉积环境以及介质动力条件进行判别。云南思茅盆地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古代固体钾盐产地,现阶段盆地内主要沉积型矿产均位于白垩纪地层之中,但对白垩系碎屑岩沉积环境及介质动力条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岩矿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MZK-3井下白垩统碎屑岩地层的岩石学特征、粒度特征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探讨白垩纪地层的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状况,以期为研究区白垩纪古环境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南新组沉积物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分选较好,以悬浮搬运方式为主。颗粒之间的机械磨损碰撞较少,石英颗粒表面机械作用特征较少,而化学沉淀作用较强,表明沉积时水动力较弱,水体较安静,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浅湖沉积。(2)虎头寺组沉积物中-细砂为主,颗粒以次圆状为主,次棱角状次之。沉积期水动力增强,颗粒之间机械磨损碰撞增强,导致石英颗粒表面出现了较多高能水下环境产物。并且受波浪的往返筛选作用,因此沉积物分选较好。推测虎头寺组沉积环境为滨湖-浅湖环境。(3)勐野井组下部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细砂岩。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不含杂基。颗粒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分选较好。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一条直线,斜率在60°左右;偏度以对称为主,峰度以中等为主;石英颗粒表面出现大量的碟形撞击坑,沉淀了较多的硅质球及溶蚀坑数量增加。这些特征反映勐野井组沉积期碎屑物质经长距离搬运及改造,沉积物以跳跃搬运为主。碟形撞击坑常形成于强风暴中,是风成环境的独有标志。而沙漠特殊的环境气候,造成其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都比较强烈。因此推测勐野井组下部沉积环境为风成沙漠环境。
韩继龙[6](2018)在《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青藏高原内部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位于青海南部的可可西里腹地、沱沱河盆地、囊谦盆地新生代广泛发育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和含膏盐岩层,同时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型盐湖、咸水湖、盐泉和盐河,且各盆地卤水表现形式各异,沱沱河盆地以盐湖资源分布面积广、湖水面积小、矿化度高为特点,囊谦盆地以分布高矿化度盐泉为特点,勒斜武担湖以演化程度高、湖水面积大为特点。青海南部地区卤水资源的形成条件、物质来源、演化趋势及成矿前景的研究在以往的工作中涉及较少,尤其是自然界首次发现的囊谦高浓度盐泉(矿化度≥150g/L)资料仅限于地质普查。本论文对青海南部含盐盆地的众多卤水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水化学特征、B、Cl、H-O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对该区卤水演化和物质来源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离子含量、特征系数以及与柴达木盆地和藏北高原卤水资源进行对比的手段,对研究区成盐条件进行分析,并预测有利的成盐成矿区域。主要结论如下:1.勒斜武担湖水化学研究表明该湖属于为氯化物型盐湖。成矿元素B、Li、K含量方面,B2O3含量通常在36.00255.0ppm,Li+含量在47.00103.1ppm,K+含量在0.821.67g/L。湖水中的离子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异现象,水平方向上,受湖西部和西北部流沙河、勒斜武担河以及一些泉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的影响,湖水矿化度体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垂直向上,卤水矿化度随着深度变化明显,比重大的可溶性盐趋向于在深部聚集,另外,冰层引起的稀释效应也是湖水矿化度在垂直向上变化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沱沱河盆地卤水水化学研究可知,沱沱河盆地的盐湖、盐泉以及咸水湖等卤水中K+、Ca2+、Na+、Mg2+、Cl-、SO42-等离子是该区盐湖卤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B、Li相对富集。钠氯系数(n(Na)/n(Cl))、硼氯系数(n(B)/n(Cl))、溴氯系数(Br×103/Cl)等特征系数以及氯同位素的证据表明,本区各种卤水资源均为地下水或者大气降水溶滤了沱沱河盆地中新生代含盐地层所形成的。通过聚类分析、硼锂相关性以及B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该区B、Li具有同源性,且均是由于溶解了该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造成的B、Li含量异常升高,且根据B同位素的证据,该区广泛分布的海相碳酸盐溶解,是其体现出高B同位素特征值的主因。3.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研究表明,该区7个盐泉流量差别较大,流量最大的泉为1.7L/S,最小的泉为0.01L/S,并且,盐泉均分布在断层或者断裂带周围。盐泉的矿化度均非常高,平均值达到了228.30g/L,微量元素如Li+,B2O3和Br-在各盐泉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通过钠氯系数(n(Na)/n(Cl))、硼氯系数(n(B)/n(Cl))、溴氯系数(Br×103/Cl)系数和H-O同位素以及氯同位素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值,推测囊谦盆地盐泉是有大气降水或地下水上涌过程中溶滤了地下盐层,而后通过地下断层出露地表所形成的,即该区盐泉属于溶滤卤水成因。盐泉浓度随季节变化较小,可说明盐泉水来源于地下承压水,盐泉类型属于上升泉中的断层泉。通过B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该区B的来源有两个主要来源,其一是溶解了海相碳酸盐层,造成B同位素值较高,其二是多伦多盐泉体现出高B含量异常值,推测其周边的火山岩是多伦多盐泉B的主要来源。4.通过对卤水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如下a)沱沱河盆地卤水矿化度变化趋势是由南向北显着升高,由沱沱河南部的当曲泉、雅西措等碳酸盐型咸水湖向中部布查盐湖、盐河等硫酸钠亚型盐湖,再到北部苟鲁错、茶错、多秀等硫酸镁亚型盐湖,显示了该盆地北部卤水已演化到卤水自析阶段;b)囊谦盆地盐泉资源矿化度变化趋势是从西到东逐渐升高,最低的为尕羊盐泉150.28g/L,最高的是多伦多盐泉332.39g/L,所有盐泉水化学类型均属于硫酸钠亚型;c)勒斜武担湖矿化度61.08g/L,该湖已经演化到氯化物型盐湖;d)青南地区所有卤水的水化学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自东南至西北由演化历史较短的碳酸盐型和硫酸钠亚型逐渐转变至演化历史较长、变质程度较深的硫酸镁亚型和氯化物型卤水的特征;e)与柴达木盆地以及藏北地区盐湖区相比,青南地区地理位置上处于两个盐湖区的中间。卤水演化阶段上,卤水水化学类型由柴达木盆地演化程度较高的氯化物型、硫酸镁亚型为主,到青南地区硫酸镁亚型、硫酸钠亚型为主,再到藏北高原以演化程度较低的碳酸盐型盐湖为主。反映出藏北地区的盐湖卤水演化历史较短,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演化历史较长,大部分盐湖已经演化到自析阶段,而青南地区的囊谦盆地、沱沱河盆地卤水演化历史介于两者之间。5.通过钾含量、钾盐系数(K×103/∑盐)、钾氯系数(K×103/Cl)、溴氯系数(Br×103/Cl)、钾溴系数(K/Br)以及氯同位素等成钾特征系数的研究发现,苍错和大桥湖均有2个异常特征系数值,可作为有利的钾盐成矿靶区。沱沱河盆地的果木错玛德日、东湖、西湖以及囊谦盆地的多伦多盐泉B含量和Li含量显现出异常高值,可作为有利的B、Li成矿区域。
赵宪福[7](2017)在《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文中指出我国相对缺乏钾盐资源,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目标矿种之一。在新一轮的海外钾盐勘查开发的大潮中,下刚果滨海盐盆地钾盐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下刚果滨海盐盆地位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群,地处西部非洲中段,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与海岸线平行,在白垩系地层广泛发育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其中在下刚果和加蓬滨海盆地沉积了厚层具有工业价值的钾盐矿物。为厘清大西洋型裂谷成钾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钾盐矿床的发育及赋存规律,本文重点研究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其后期改造作用,丰富完善典型钾盐成矿模式,探索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其后期改造的约束机制,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下刚果盐盆地属于典型的裂谷成钾盆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利用物、化、遥、钻等勘查资料对研究区构造活动与钾盐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历史、蒸发岩沉积序列等,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因被动大陆边缘的掀斜作用,盆地呈东北方向高,西南方向低,向海缓倾斜的特征,盆地沉积的几何中心在研究区西南方向,确定了矿区北北东向为主应力场变化特征,盆地构造环境总体稳定。多种地质资料表明,构造活动作为核心要素在下刚果盐盆地成矿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钾盐成矿的始终。在构造-物源-气候三大关键因素耦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建立区内地层系统,详细分析了沉积韵律与环境,利用盆地平衡剖面恢复手段,结合构造分析,将研究区构造活动在成矿演化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成矿准备阶段;蒸发沉积成矿阶段;成矿后改造阶段。利用研究区蒸发岩地层有机夹层富含的铼锇同位素,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准确的蒸发岩沉积年代:78.7±1.1至96±7Ma。基于以上工作,总结成矿盆地演化规律,阐明矿床成因,提出下刚果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的构造作用机制。探索研究区构造控矿机制能够丰富、完善前人提出的裂谷成钾模型,增进盆地成矿规律的研究,使得前后工作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由此建立区域钾盐矿床沉积的空间模型,为今后定向找钾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罗晓峰[8](2017)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海相钾盐矿床特征及钾矿勘探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钾肥是农业氮磷钾三大肥料之一,世界上约95%钾盐用作钾肥。经过多年的勘探工作,目前我国钾盐经济可采储量已经由几年前的7000万吨提升到了现在的1.4亿吨。但作为世界钾盐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钾肥对外依存度依旧很大,仍需采取措施积极保障钾肥供应和价格长期稳定。世界钾矿资源分布依旧相对集中,少数国家占有绝大多数的资源。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麋鹿点(Elk Point)盆地中的钾盐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以规模大、矿层厚、品位高、有害杂质少着称。该钾盐矿床位于麋鹿点盆地中的萨斯喀彻温次盆地。本文以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麋鹿点盆地内钾盐矿床为研究对象,对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位于该盆地的‘中钾’项目(KP488矿区)的86.6km二维地震测线,96km2三维地震,7个钻孔(钻探总进尺9722.7m)和1382件岩心化学分析样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笔者参与该项目八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对该钾盐矿床构造、成因、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将萨斯喀彻温钾盐矿床成因与世界其他主要海相钾盐矿床比较,归纳海相钾盐成矿规律,为勘查海相钾盐提供参考;对钾盐矿床深部勘探提出优化勘探方法;总结海外矿业开发需注意事项,为我国资源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麋鹿点盆地矿床特征研究显示,多次海侵—海退旋回,多级海盆的构造,欠补偿的的海相地台型盆地构造都是形成萨斯喀彻温海相钾盐矿床的条件。而多次海侵—海退旋回和多级海盆形成于古赤道的地理位置变化和古气候的周期变化密切有关。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变化促使在多级海盆中几个次盆地沉积大量盐堆积后,最后在几种因素共同耦合下,钾盐在萨斯喀彻温次盆地形成沉积。萨斯喀彻温钾盐矿床是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多种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区域上,盆地发展有两个沉积-构造阶段,初始的被动大陆边缘(寒武纪至中侏罗纪)阶段,萨斯喀彻温地区沉积了特征的底部碎屑单元、其上很厚的碳酸岩与蒸发岩。其后是聚合边缘阶段(中侏罗纪至始新世),形成前陆盆地,隆起的卡迪拉尔山系(Cordilleran Mountain Belt)提供了大量碎屑,形成厚的碎屑堆积。北美大陆以地盾—克拉通为中心,环带状分布显生宙造山带。加拿大地盾是北美大陆的核心,而在加拿大地盾外围,北美中部地台上形成了大平原,科罗拉多高原和哈德逊湾。地盾、地台和基底一起构成北美克拉通。萨斯喀彻温省钾盐矿床是在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上发育的海相蒸发岩矿床。其东北部为加拿大地盾,是极稳定地质构造,西部为加拿大沉积盆地,泥盆纪时北美地台开始下降,海面上升,海水自西北进入麋鹿点盆地,海侵自西北向东南呈螺旋式发展,有多个海侵—海退旋回,经过多级海盆的数次沉积和迁移,最终形成了巨型海相钾盐矿床。麋鹿点盆地周围构造都处于稳定区,而自盆地东北部进入的海侵与几个次级盆地的迁移运动为不稳定状态,其钾盐形成于构造稳定区中的相对不稳定或亚稳定区。世界海相钾盐形成的有利区域多为稳定构造中的相对活动区盆地构造。所以,海相钾盐形成的有利构造为:在大的构造稳定区内,海相钾盐沉积容易形成于相对活动的亚稳定区中;而在大的构造亚稳定区内,海相钾盐沉积则容易形成在相对稳定区中(基底为地核或原地台)。海相钾盐成因研究,对我国海相钾盐找矿有积极意义。通过对KP488矿区7个钻孔地层层序的分析,与周围区域地层层序对比,将萨斯喀彻温次盆地中-上泥盆统划分为四个成盐旋回,钾盐仅分布于第一旋回的中泥盆统麋鹿点群中的“草原蒸发岩”组顶部约60m范围内。成盐旋回的划分可为海相钾盐找矿提供一些线索。萨斯喀彻温省钾盐矿床中常出现盐溶、塌陷、下覆Winnipegosis礁等异常构造。通过地震和钻井资料对比,根据塌陷影响范围、厚度、结构将盐溶塌陷分为4级,在钾盐勘探开发中可更清晰标识异常区域。Winnipegosis礁大概率造成上覆草原蒸发岩层的减薄,但研究表明,钾盐层位于草原蒸发岩的上部,其形成和沉积形态受Winnipegosis礁上凸的影响较小。草原蒸发岩层的塌陷和溶蚀更多是受局部构造变化和地下水溶蚀影响,Manitoba群Souris River组的Davidson蒸发岩在沉积序列中与草原蒸发岩靠近。Davidson石盐层在钾盐勘探中可作为一个探矿标志,帮助判断该地区的是否有地下水及溶蚀情况,若Davidson石盐层连续且完整,则可推测该区域的钾盐赋存情况良好,出现盐溶的几率较小。通过对KP488矿区地震物探资料、7个钻孔的岩心化验分析、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该区域蕴藏高品位钾盐层Paticence Lake和Belle Plaine。与萨斯喀彻温省在产钾矿比较,其矿石品质相近,埋深更深,地层层序和沉积情况也萨斯喀彻温省在产钾矿相近,进一步拓展了萨斯喀彻温省钾盐沉积的埋藏范围及赋存连续性。盐类矿床勘查多以地表取样和打钻为主要手段,但对于埋藏深的海相钾盐矿床,这套方法找矿效率较低且成本高。由于地震技术和测井分析的技术进步,本文提出深度钾盐矿床找矿方法:以二维、三维地震为主,钻探为辅,同时对历史钻孔进行测井,从而高效率低成本完成海相钾盐深部找矿工作。北美地质评价体系与中国不同,本文中概略归纳了北美地质评价体系,可与我国地质评价体系相比较,增强中外地质评价体系互通。本文作者参与“中钾”项目八年的工作,从最初勘查到取得矿权,再到勘探开发。对该项目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研究,以及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当地钾矿成因、地质、开发的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对矿藏产状、塌陷特征、地震勘查等这些最新的资料的整理总结,望能为我国钾盐勘查开发提供一些参考。通过剖析该项目及中资企业在海外钾盐投资开发的其他钾盐项目,总结优势和不足,探讨在海外开发建设钾矿的合理方式,使本文选题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对中国企业建立海外钾盐基地,保障中国钾盐供给有参考利用价值。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9](2016)在《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分布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东部,主要分布在现代降水量<500mm/a的范围内。本文对中国盐湖科学技术60年来取得的若干进展进行初步梳理。1.在盐湖沉积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提出了各种盐类矿物的古气候转换指标。柴达木西部-塔里木东部氯化物型-硫酸盐型沉积区为我国第四纪以来干旱成盐中心,历经了6次以上的向外干旱(成盐)扩张期;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存在5次泛湖高湖面;2.在盐湖成矿与成盐成钾理论研究方面:首编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分带图(1/250万),揭示了青藏高原盐湖水化学类型由南往北、由碳酸盐-氯化物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应成盐成矿专属性;发现几个大型陆相钾盐矿床,提出了高山深盆成盐模式、链式多级中浅盐湖成矿模式、多级湖盆深盆成盐模式、砂砾型含钾卤水成矿模式以及"隔代承袭成钾"等新认识,建立和发展了"陆相成钾"理论认识;发现青海大柴旦湖钠硼解石-柱硼镁石矿床、西藏扎仓茶卡柱硼镁石-库水硼镁石矿床、聂尔错库水硼镁石矿床等新类型镁硼酸盐(锂)矿床,进而提出冷冻稀释成硼理论新认识。3.自主研发出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生产氯化钾自控系统,使察尔汗盐湖钾盐达到300万吨/年KCl产量,形成了名牌钾肥产品。成功研发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装置,2015年产量达160万吨,以上为我国钾肥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自主研发的"冬储卤-冷冻-日晒-分离-盐梯度太阳池积热沉锂"创新技术支撑下,在西藏高原海拔4421米的扎布耶盐湖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锂盐产业,也是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碳酸锂的盐湖提锂基地。4.根据盐水域发育大面积杜氏藻等嗜盐菌藻、盐沼带和盐碱地繁衍多种盐生植物的盐境生态特点,提出"盐湖农业"("盐土农业")农业新概念,发展盐境绿色产业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最后,为今后盐类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深绿科技与产业研发方向,随着盐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盐类学(Salinology)的发展和日臻完善。
龚大兴[10](2016)在《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盐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战略安全的重要紧缺资源,我国已探明钾盐资源相对13亿人口大国需求而言乃杯水车薪。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镶嵌而成,且经历了多期离散、拼合构造旋回。这种由相对不稳定的小陆块组成的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古代蒸发盆地成盐、成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钾难度较大,也给成盐聚钾成因模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有必要将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盐类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等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到钾盐矿床的研究中。四川盆地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地貌盆地,也是具有“四维空间”即包括地质历史时间概念和沉积建造在内的沉积盆地,是在扬子克拉通台地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型或叠合型盆地。盆内中、下三叠统是一套浅海台地—蒸发岩台地沉积,一直都是中国找钾的重要层位。长期以来,由于油气、富钾卤水、石膏、杂卤石和盐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关于四川盆地三叠系含盐层的研究取得了较深入的认识,涉及蒸发岩的生成模式和成盐机理、古地理环境、盐盆地的分布、岩系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盐类矿物组合及富钾卤水成因等多个方面。但盆内尚未发现固态钾盐矿床,基础资料虽多,但不同的资料,不同的区块,层位划分体系不同,对象及目的层位不一致,成盐期次划分紊乱。富钾卤水及杂卤石是否能作为三叠系成钾的指示,以及是否存在海相固态钾盐沉积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野外勘查、采样分析;室内大量钻井资料的对比整理;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研究,得到了如下几点认识:1、在详细研究盆地三叠系基干剖面(合川沥鼻峡剖面,渠县农乐剖面)及钻井剖面(长平3井,广参2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对比找钾老井,盆内最新的盐/钾井、油/气井资料,统一了不同资料、不同区块的层位划分。认为四川盆地三叠纪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6个成盐期:嘉陵江组二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2-2),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4-2),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5-2)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沉积期(T2l1-1)(川东地区雷口坡组名为巴东组),雷口坡组一段第三亚段沉积期(T2l1-3),雷口坡组三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3-2)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4-2)。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成盐区:川东成盐区,川北成盐区,川西成盐区,川西南成盐区及川中成盐区,19个次级含盐构造(盐盆地)。受四川盆地及周缘古陆构造活动的影响,成盐盆地表现出逐渐向西迁移的演化过程。2、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剖面的野外观察,根据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建立了沉积相识别标志,划分了典型盐、钾钻井的沉积相类型。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整体属于浅水碳酸盐岩—蒸发岩台地。根据典型剖面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岩性组合,可划分为18种成因类型,分别形成于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等3种主要的沉积相,6种沉积亚相及13种沉积微相。进一步通过四川盆地含盐层的时空分布特点,侧重于蒸发成盐过程中亚相及成盐微相的分布,编制了主要成盐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件,认为沉积相带多具有环状分布特征,盐湖微相通常处于核心位置,属于典型的“牛眼式”成盐模型,各成盐期均具有一个或多个咸化中心,古地理特征有利于成钾。3、本文将旋回地层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碳酸盐岩台地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方法及古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重建,运用于四川盆地含盐剖面进行实践。利用保留在自然伽玛测井数据中的旋回响应特征,模拟了台地高频沉积旋回叠加样式,反演了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海平面变化趋势,讨论了典型含盐剖面的咸化过程,提出碳酸盐岩台地在海平面快速下降期或海退初期,一般不会形成盐类矿产;持续振荡的水体环境往往只能形成白云岩+石膏+少量岩盐层的组合;只有在海退的中晚期,台地长期处于低水位环境,才有可能出现石膏+岩盐+含钾矿物的组合,具备成钾潜力。并认为,蒸发岩台地含盐剖面中的富钾层段在地层沉积记录中保留着某些响应特征,研究这些旋回响应机制,可以快速锁定有利的成盐聚钾期,聚焦富钾层段,丰富了地球物理方法找钾的手段。4、在四川盆地含盐层时空分布,空间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古地理条件、古气候背景,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不同成盐期的成钾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四川盆地具有3个有利的成钾时期,包括嘉四2(T1j4-2),嘉五2雷一1(T1j5-2T2l1-1)及雷四2(T2l4-2)。4个有利的成钾构造,长寿双龙构造、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构造及邛崃平落坝构造。成盐聚钾过程与海平面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卤水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持续咸化浓缩有关。沉积相带多呈环带状分布,以盐湖微相为核心,成因模式属于“潮上带牛眼式干化小型盐盆(湖)成盐聚钾”。以事件成钾的观点讨论了四川盆地出现成钾事件的可能,认为:嘉四2(T1j4-2)时期的长寿双龙构造、嘉五2雷一1(T1j5-2T2l1-1)时期的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盐盆及雷四2(T2l4-2)时期的成都盐盆平落坝构造具备出现成钾事件的条件。
二、云南某地含盐系、钾盐层沉积特征及找钾远景初步研究(196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某地含盐系、钾盐层沉积特征及找钾远景初步研究(1968)(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层地下水的研究 |
1.2.2 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 |
1.2.3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盆地形成演化 |
2.2.1 前奥陶纪基底构造阶段 |
2.2.2 古生代地槽建造阶段 |
2.2.3 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
2.2.4 新生代山间盆地建造阶段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地热地质 |
2.3.4 盐矿地质 |
2.4 水文地质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泉水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3.1 泉水基本特征 |
3.2 泉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
3.2.1 研究区水样测试 |
3.2.2 综合指标 |
3.3 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3.3.1 补给来源 |
3.3.2 补给区高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泉热储温度研究 |
4.1 地下热储温度 |
4.1.1 阳离子地热温标 |
4.1.2 SiO_2地热温标 |
4.1.3 流体-矿物平衡图解法 |
4.2 冷热水混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和微量元素特征 |
5.1 泉水主要离子来源 |
5.1.1 石盐溶解 |
5.1.2 碳酸盐和石膏溶解 |
5.1.3 钾盐层及找钾预测 |
5.2 微量元素 |
5.2.1 氟元素(F) |
5.2.2 锶元素(Sr) |
5.2.3 硅元素(Si) |
5.2.4 锂元素(Li) |
5.2.5 铁元素(Fe) |
5.3 泉水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5.3.1 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5.3.2 稀土元素的无机形态 |
5.3.3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
6.1 钙华沉积特征 |
6.2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泉水的形成机制 |
7.1 温泉循环模式 |
7.2 咸温泉和盐温泉循环模式 |
7.3 盐泉循环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1.2.3 水循环特征研究 |
1.2.4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研究 |
1.3 研究区盐泉水研究程度 |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点 |
1.8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区域演化背景 |
2.3.1 盆地地层层序 |
2.3.2 盆地构造特征 |
2.4 水文地质背景 |
2.5 岩相古地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测试方法 |
3.2.1 常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3.2.2 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5 V8多功能电法仪测试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盐泉水的溶质来源 |
4.1 盐泉水化学特征 |
4.2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关系特征 |
4.3 主微量元素在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的指示 |
4.4 相化学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 饱和指数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1 却勒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2 西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3 东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泉水的补给来源与循环模式 |
5.1 盐泉水补给来源研究 |
5.2 盐泉水补给高程研究 |
5.3 盐泉水补给温度研究 |
5.4 盐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龄研究 |
5.5 盐泉水的热储温度研究 |
5.5.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
5.5.2 阳离子温标 |
5.5.3 盐泉水地热温度指标选取及计算 |
5.6 盐泉水的循环深度研究 |
5.7 盐泉水的循环模式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1 锶同位素特征分析 |
6.2 热液Ca-Cl型水对研究区盐泉水的影响分析 |
6.3 盐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
6.3.1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
6.3.2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应用 |
6.4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 |
附录 表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成盐成钾研究现状 |
1.2.2 粘土矿物在沉积-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1.2.3 元素地球化学在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特征 |
2.2.1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 |
2.2.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达孜剖面地质特征概况 |
3.2 样品采集与分样 |
3.3 方法 |
3.3.1 粘土矿物的测试分析 |
3.3.2 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 |
第4章 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
4.1 结果分析 |
4.2 讨论 |
4.2.1 成岩和构造环境特征分析 |
4.2.2 介质条件特征分析 |
4.2.3 古气候意义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
5.1 结果分析 |
5.2 讨论 |
5.2.1 沉积环境中古气候特征 |
5.2.2 古盐度特征及卤水浓缩程度的探讨 |
5.2.3 沉积环境中古氧化还原性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蒸发岩成因研究现状 |
1.4 硼锶硫氯同位素与元素示踪蒸发岩物源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
1.5.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呵叻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
2.2 呵叻高原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3.1 老挝甘蒙他曲地质概况 |
2.3.2 泰国呵叻府暖颂地质概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老挝甘蒙他曲样品采集 |
3.1.2 泰国呵叻暖颂样品采集 |
3.1.3 云南地区样品采集 |
3.1.4 老挝与泰国样品准备 |
3.2 测试方法 |
3.2.1 矿物常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3.2.2 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
3.2.3 硼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4 锶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5 硫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6 氯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7 水体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
第4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与石盐矿物学特征 |
4.1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矿物学特征 |
4.1.1 老挝他曲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
4.1.2 泰国暖颂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
4.2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2.1 硬石膏XRD分析 |
4.2.2 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成因 |
4.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氯化物盐类矿物学特征 |
4.3.1 老挝他曲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
4.3.2 泰国暖颂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
4.4 小结 |
第5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示踪 |
5.1 硬石膏与石盐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5.1.1 硬石膏中硼的赋存形式 |
5.1.2 (硬)石膏硼同位素分馏机理 |
5.1.3 呵叻高原(硬)石膏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4 石盐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2 硬石膏与石盐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5.3 硬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5.4 石盐氯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5.5 硬石膏与石盐稀土元素物源示踪研究 |
5.5.1 石盐和硬石膏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
5.5.2 蒸发岩与白垩纪海水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
5.6 甘蒙他曲钾盐矿层水来源及成因 |
5.6.1 矿层水水化学特征 |
5.6.2 矿层水氢氧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7 小结 |
第6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盐物质迁移模式 |
6.1 区域蒸发岩矿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1.1 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1.2 区域蒸发岩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 |
6.1.3 区域蒸发岩矿物类型对比 |
6.1.4 区域蒸发岩矿物沉积年代学对比 |
6.2 中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
6.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6.2.2 区域构造单元早白垩纪古地理位置重建 |
6.2.3 区域构造单元演化缝合史 |
6.3 中生代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对比 |
6.3.1 区域中生代沉积地层对比 |
6.3.2 白垩纪海平面特征 |
6.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海侵模式探讨 |
6.5 小结 |
第7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演化特征 |
7.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空间展布特征 |
7.1.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勘探工作 |
7.1.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空间形态展布特征 |
7.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7.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赋存形态研究 |
7.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展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
7.4.1 呵叻高原钾盐空间展布成因 |
7.4.2 找矿指导意义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后期工作展望 |
8.2.1 存在问题 |
8.2.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思茅盆地MZK-3井下白垩统碎屑岩粒度特征及沉积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思茅盆地地质调查现状 |
1.2.2 思茅盆地沉积建造研究 |
1.2.3 思茅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环境研究 |
1.3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简介 |
3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2 粒度分析方法 |
3.2.1 图像法粒度分析 |
3.2.2 激光粒度仪法 |
3.2.3 粒级划分标准 |
3.2.4 粒度参数计算方法 |
3.3 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 |
3.3.1 使用仪器型号及样品处理方法 |
3.3.2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统计方法 |
4 岩石学特征 |
4.1 MZK-3 下白垩统岩性 |
4.2 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 |
5 砂岩粒度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
5.1 粒度分布特征及频率分布曲线 |
5.1.1 粒度分布特征 |
5.1.2 频率分布曲线 |
5.2 概率累积曲线 |
5.3 粒度参数特征 |
5.3.1 南新组上部粒度参数特征 |
5.3.2 虎头寺组下部粒度参数特征 |
5.3.3 勐野井组下部粒度参数特征 |
5.3.4 小结 |
5.4 萨胡判别函数鉴定沉积环境 |
5.5 结构参数散点图解分析 |
6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
6.1 南新组上部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
6.1.1 机械成因特征 |
6.1.2 化学成因特征 |
6.1.3 机械化学成因特征 |
6.2 虎头寺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
6.2.1 机械成因特征 |
6.2.2 化学成因特征 |
6.2.3 机械化学成因特征 |
6.3 勐野井组下部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
6.3.1 机械成因特征 |
6.3.2 化学成因特征 |
6.3.3 机械化学成因特征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卤水水化学研究现状 |
1.2.2 B、Cl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研究内容 |
1.4.2 沱沱河盆地盐湖研究内容 |
1.4.3 囊谦盆地盐泉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地质概况 |
2.2 可可西里沱沱河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2.3 囊谦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2.4 研究区水文气候特征 |
第3章 研究区卤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3.1 野外考察及样品采集工作 |
3.1.1 野外考察 |
3.1.2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分析 |
3.2.1 常规离子含量分析 |
3.2.2 B同位素值测定 |
3.2.3 氢氧同位素值测定 |
3.2.4 Cl同位素值测定 |
第4章 可可西里勒斜武担湖卤水水化学研究 |
4.1 卤水水化学特征 |
4.1.1 卤水离子含量结果 |
4.1.2 化学组分含量随空间变化 |
4.2 矿化度变化趋势 |
4.2.1 勒斜武担湖离子相关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沱沱河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卤水水化学特征 |
5.1.1 卤水各离子含量分析结果 |
5.1.2 离子相关性分析 |
5.2 卤水成因分析 |
5.2.1 Na/Cl 和 B/Cl 摩尔比值 |
5.2.2 Br×10~3/Cl 比值和 Cl 含量的关系 |
5.2.3 Cl同位素示踪研究 |
5.3 B同位素示踪研究 |
5.3.1 pH对B同位素的影响 |
5.3.2 硼同位素与硼含量的关系 |
5.3.3 聚类分析及B、Li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囊谦盆地盐泉水化学分析结果 |
6.2 卤水成因分析 |
6.2.1 氢氧同位素分析 |
6.2.2 Na/Cl和B/Cl摩尔系数 |
6.2.3 Br/Cl系数 |
6.2.4 Cl同位素示踪研究 |
6.2.5 囊谦盐泉类型 |
6.3 B同位素示踪研究 |
6.3.1 pH对硼同位素的影响 |
6.3.2 硼同位素与硼的关系 |
6.3.3 与世界上其它泉B同位素特征的比较 |
6.4 囊谦盐泉形成的必要条件 |
6.4.1 物质来源 |
6.4.2 水源补给 |
6.4.3 高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与青藏高原各湖区卤水水化学特征的对比 |
7.1 卤水的一般特征 |
7.2 卤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特征 |
7.3 卤水的化学组分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成矿前景预测 |
8.1 研究区成盐成矿背景 |
8.1.1 可可西里地区成盐成矿背景 |
8.1.2 囊谦盆地成盐成矿背景 |
8.2 成钾前景预测 |
8.2.1 钾含量 |
8.2.2 钾盐系数和钾氯系数 |
8.2.3 溴氯系数 |
8.2.4 钾溴位素 |
8.2.5 氯同位素 |
8.3 与柴达木盆地湖区对比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前人成果 |
2.1 蒸发岩沉积条件及理论研究 |
2.1.1 蒸发岩沉积大地构造条件 |
2.1.2 蒸发岩沉积古环境条件 |
2.1.3 蒸发岩沉积的物质来源 |
2.1.4 蒸发岩沉积理论研究 |
2.1.5 蒸发岩时空分布特征 |
2.2 研究区蒸发岩矿床研究现状 |
2.2.1 研究区构造控矿研究现状 |
2.2.2 裂谷型钾盐成矿物质气候条件研究现状 |
2.2.3 研究区盐类矿产研究现状 |
第3章 区域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 |
3.1.1 交通区位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经济概况 |
3.2 区域地质 |
3.2.1 区域地层特征 |
3.2.2 大地构造背景 |
3.2.3 构造带划分 |
3.2.4 断裂构造特征 |
3.2.5 盐构造特征 |
3.2.6 盆地演化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盆地蒸发岩沉积特征 |
4.1 下刚果盆地蒸发岩分布特征 |
4.1.1 蒸发岩分布范围 |
4.1.2 蒸发岩沉积序列 |
4.1.3 钾盐矿层赋存特征 |
4.2 岩石矿物学特征 |
4.2.1 蒸发岩矿物类型 |
4.2.2 矿物鉴定结果 |
4.2.3 矿物分布特征 |
4.2.4 主要盐类矿物光谱特征 |
4.3 沉积旋回划分及沉积特征 |
4.3.1 旋回划分原则 |
4.3.2 沉积旋回特征 |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常量元素 |
4.4.2 微量元素 |
4.4.3 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盆地结构特征与构造属性研究 |
5.1 盆地结构及构造遥感解译特征 |
5.1.1 遥感数据资料 |
5.1.2 遥感数据处理 |
5.1.3 遥感解译方法与结果 |
5.2 盆地结构及构造的地球物理特征 |
5.2.1 区域重力解析特征 |
5.2.2 电法EH4解析特征 |
5.2.3 瞬变电磁解析特征 |
5.2.4 二维地震解析特征 |
5.2.5 地层构造演化平衡剖面 |
5.3 盆地蒸发岩形态及构造三维模型 |
5.3.1 软件简介 |
5.3.2 矿体模型建立 |
5.3.3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盆地构造与钾盐成矿关系 |
6.1 研究区钾盐构造成矿条件分析 |
6.1.1 沉积场所 |
6.1.2 动力来源 |
6.1.3 运移通道 |
6.2 构造对钾盐矿床的后期改造作用 |
6.2.1 构造封存作用 |
6.2.2 构造迁移作用 |
6.3 构造控矿机制 |
6.3.1 阶段式控矿机制 |
6.3.2 构造控制成矿物质富集机理 |
6.4 研究区矿床模型 |
6.4.1 研究区成矿物质来源 |
6.4.2 成矿气候条件 |
6.4.3 成矿时代 |
6.4.4 找矿方向及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8)加拿大萨斯喀彻温海相钾盐矿床特征及钾矿勘探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钾盐及其用途 |
1.2 本文选题研究背景 |
1.2.1 世界钾盐资源状况 |
1.2.2 世界钾肥生产和消费状况 |
1.2.3 我国钾盐资源状况 |
1.2.4 我国钾肥生产和消费状况 |
1.2.5 中国企业境外钾矿项目开发情况 |
1.3 本文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钾盐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机会 |
1.4.1 国内钾盐勘查与开发现状 |
1.4.2 境外钾矿开发现状 |
1.4.3 北美勘探开发机会仍巨大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工作量、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6.1 本选题完成工作量 |
1.6.2 主要研究成果 |
1.6.3 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区域地质概论 |
2.1 区域地质演化史 |
2.1.1 麋鹿点(Elk Point)盆地的形成 |
2.1.2 多级海相次盆地的迁移和演化 |
2.1.3 古纬度古气候变化与钾盐沉积 |
2.2 区域地质构造位置 |
2.2.1 阿尔伯塔西北部盆地 |
2.2.2 阿尔伯塔中部盆地 |
2.2.3 萨斯喀彻温盆地 |
2.3 地层 |
2.3.1 古生代 |
2.3.2 中生代 |
2.3.3 新生代 |
2.4 构造 |
2.4.1 萨斯喀彻温沉积盆地构造 |
2.4.2 研究区地层产状与褶皱 |
2.4.3 温尼伯格西施隆起(Winnipegosis mounds) |
2.4.4 研究区“草原蒸发岩”塌陷构造 |
2.4.5 研究区“草原蒸发岩”厚度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区域钾盐成矿机理及特征 |
3.1 区域钾盐成矿机理 |
3.2 含钾盐系地层特征 |
3.2.1 地层层序特征 |
3.2.2 蒸发岩沉积特征 |
3.3 钾矿层的分布和特征 |
3.3.1 钾盐层的分布 |
3.3.2 钾盐矿石类型和品级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钾盐矿床特征及成钾条件探讨 |
4.1 ‘中钾’项目背景 |
4.2 研究区勘探资料 |
4.3 研究区矿床特征 |
4.3.1 影响含钾段的地质因素 |
4.3.2 矿床类型 |
4.3.3 研究区矿层分布 |
4.3.4 研究区各钾盐矿层特征 |
4.4 成钾、找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海相钾盐矿床深部找矿方法探讨 |
5.1 二维地震 |
5.2 三维地震 |
5.3 钻探 |
5.3.1 钻探设计和准备工作 |
5.3.2 实施钻探 |
5.3.3 岩心化学分析 |
5.3.4 伽玛测井与油钾兼探 |
5.3.5 资源计算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加拿大钾矿开发建设探讨 |
6.1 用详尽的尽职调查甄别项目 |
6.2 萨斯喀彻温省钾盐项目投资或并购需重点关注的事项 |
6.2.1 矿权 |
6.2.2 地质、环评、可研 |
6.2.3 基础设施与建厂条件 |
6.2.4 社会、政治、投资环境及法律法规 |
6.2.5 劳工市场及政策 |
6.2.6 税收和外汇管制 |
6.2.7 社区关系 |
6.2.8 争取原住民支持 |
6.3 投资时机的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四川盆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层 |
第3章 含盐层的时空分布 |
3.1 次级含盐构造 |
3.1.1 含盐构造的划分 |
3.1.2 典型含盐构造 |
3.2 成盐时间序列 |
3.3 岩盐空间分布 |
3.4 含盐构造的演化过程 |
第4章 含盐层盐类矿物类型 |
4.1 岩盐类型及特征 |
4.2 杂卤石类型及特征 |
4.3 硬石膏类型及特征 |
第5章 含盐层沉积环境 |
5.1 典型剖面概述 |
5.1.1 合川沥鼻峡剖面(PM-1) |
5.1.2 渠县农乐剖面(PM-2) |
5.1.3 广安广参2井剖面 |
5.2 含盐剖面类型 |
5.2.1 韵律结构 |
5.2.2 含盐剖面类型 |
5.3 沉积相类型 |
5.3.1 开阔台地相 |
5.3.2 局限台地相 |
5.3.3 蒸发台地相 |
5.4 古地理特征 |
5.4.1 古纬度与古气候 |
5.4.2 古地理特征 |
5.4.3 成盐期岩相古地理 |
第6章 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 |
6.1 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6.1.1 含盐构造盐溶卤水 |
6.1.2 地表盐泉水 |
6.2 岩盐地球化学特征 |
6.3 岩盐氯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含盐层地球物理特征 |
7.1 测井识别标志 |
7.2 富钾层段的测井响应 |
7.2.1 原理和方法 |
7.2.2 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 |
7.2.3 古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富钾层段的响应 |
第8章 成盐模式、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 |
8.1 成钾条件分析 |
8.1.1 典型杂卤石剖面的成钾指示 |
8.1.2 有利成钾时期 |
8.1.3 有利成钾位置 |
8.2 蒸发成盐模式与成钾事件 |
8.2.1 成盐聚钾模式及成因机制 |
8.2.2 成钾事件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图 |
四、云南某地含盐系、钾盐层沉积特征及找钾远景初步研究(1968)(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张彧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3)
- [3]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D]. 翟如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4]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D]. 秦占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
- [5]思茅盆地MZK-3井下白垩统碎屑岩粒度特征及沉积学意义[D]. 高运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青海南部含盐盆地卤水水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D]. 韩继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7]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D]. 赵宪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8]加拿大萨斯喀彻温海相钾盐矿床特征及钾矿勘探开发研究[D]. 罗晓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9]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J].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 地质学报, 2016(09)
- [10]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D]. 龚大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