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中[1](2021)在《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不同太空搭载方式种子建立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的变异性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太空搭载方式对膜荚黄芪遗传多样性诱导的效应,为中药材航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相比搭载“神州十一号”,膜荚黄芪种子搭载“长征七号”诱变22 h的SP2群体更容易使膜荚黄芪表型形态指标发生变异,并获得更多的变异,但两种搭载诱变方式均容易使膜荚黄芪成药株的株形、叶片和分枝发生变异。2.不同太空搭载方式使植株的变异方向不一致,且多样性程度也不一致。地上部分二级分枝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3 d群体除株高和茎粗外,其余地上部分形态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2 h群体;地下部分根长和根幅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鲜根重最低,33 d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2 h群体,可见,搭载“长征7号”的22 h群体,植株的株形和根形更具有多样性。3.不同太空搭载方式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的光合生理特性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相比其他类型植株,33 d和22 h群体的A型植株“半紫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和33 d群体的B型植株“紫色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拥有较强的光合效率,33 d群体A型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22 h群体A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叶片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优化了光合途径,提高了光合效率,22 h群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值最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4.两群体中SSR位点均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遗传距离分别在0~0.8959和0.0270~0.9435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000~1.000和0.3846~0.9730之间。33 d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是2号与25号植株、2号和32号植株,每组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均为0.400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是23号与24号植株,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为1.000。22 h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材料为6号与44号植株,为0.3846,遗传相似系数最大的材料为11号与14号植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9730。5.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揭示出太空搭载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和26.1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和1.22,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和0.427,聚类结果能明显区分出不同类别的植株,且22 h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33 d群体,表型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太空搭载创造了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群体。
常晶茹[2](2021)在《吉林省黄芪属10种植物光合特性、药效成分及DNA条形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芪属(Astragalus L.)是豆科中的一个大属,约有2000多种,我国共有278种,吉林省的黄芪属植物有10种。黄芪属中有一些种类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如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和扁茎黄芪是《中国药典》收录的正宗中药材,其中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是中药黄芪的药源植物,其根入药,而扁茎黄芪以种子入药,为着名中药沙苑子。除了上述《中国药典》收录的中药材品种以外,还有些种类作为地方品种入药,如华黄芪以种子入药。其他种类还具有其他作用及经济价值,如斜茎黄芪、新巴黄芪、糙叶黄芪可作牧草,斜茎黄芪、扁茎黄芪、糙叶黄芪可用于防治水土流失,华黄芪整株都可作饲料使用。黄芪属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对于黄芪属植物的研究较多的有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其次是扁茎黄芪,而对于其他种类研究较少。在黄芪的栽培实践中,其种源混杂,且药材市场充斥着许多假冒伪劣品,致使黄芪药材的产量与质量不稳,也无法保证黄芪的临床应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因此,本文对采自吉林省的10种黄芪属植物,即膜荚黄芪(A.membranceus Bunge)、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Bunge)、扁茎黄芪(A.complanatus Bunge)、斜茎黄芪(A.laxmannii Jacquin)、糙叶黄芪(A.scaberrimus Bunge)、华黄芪(A.chinensis L.F.)、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 Pall.)、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 Bunge)、兴安黄芪[A.dahuricus(Pall.)DC.]、新巴黄芪(A.hsinbaticus P.Y.Fu et Y.A.Chen)开展了光合特性、药效成分、氮磷钾含量、DNA条形码的研究,并对10种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其亲缘关系。本研究对于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品种选育、亲缘关系的确定、新药材的开发以及黄芪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合特性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蒸腾速率(10.31 mol/m2/s、9.84 mol/m2/s)及叶绿素(5.50 mg/g、5.66 mg/g)含量最高,并且蒙古黄芪的净光合速率(8.39μmol CO2/m2/s)也是最高的;糙叶黄芪和兴安黄芪的叶片水分利用率(1.49%、1.34%)最高。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在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差异不显着,说明二者的光合特性方面几乎一致;新巴黄芪、草木樨黄芪的光合特性方面比较接近;华黄芪、兴安黄芪、糙叶黄芪、扁茎黄芪的光合特性方面也比较接近。各指标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而蒸腾速率又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另外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对光合作用有极显着的影响。2.药效成分的研究:10种黄芪属植物中,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除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不是最高的以外,其根及茎叶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总皂苷、多糖、总黄酮的含量都是最高的;扁茎黄芪根中总黄酮含量(0.446%)是最高的,而其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0.253%)和总皂苷含量(0.432%)也是很高的,且其根中黄芪甲苷含量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中药黄芪的正宗药源植物,而扁茎黄芪却不是,因此扁茎黄芪待进一步研究后有望作黄芪的代用品;细叶黄芪根中黄芪甲苷含量及新巴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达到了《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此外,兴安黄芪(0.158%)和华黄芪(0.131%)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较高,草木樨黄芪(0.037%)、细叶黄芪(0.033%)、糙叶黄芪(0.023%)和华黄芪(0.020%)茎叶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较高,斜茎黄芪(0.470%)根中总皂苷含量较高,糙叶黄芪(0.440%)、新巴黄芪(0.437%)和华黄芪(0.390%)茎叶中总皂苷含量较高,细叶黄芪(1.255%)和糙叶黄芪(0.983%)茎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从整体药效成分来看,比较接近的有以下几组: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扁茎黄芪与兴安黄芪、细叶黄芪与糙叶黄芪、新巴黄芪与草木樨黄芪。3.氮磷钾含量的研究: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在N、P、K元素方面几乎一致;新巴黄芪与草木樨黄芪在茎叶P、K元素方面比较接近。4.DNA条形码及聚类分析的研究:10种植物基于4种DNA条形码(ITS2、matk、rbc L和psb A)的研究结果表明,ITS2序列的识别效果相对较好;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分类方式完全一致。
徐海军,姚琴,程薪宇,王晓飞[3](2021)在《北方地区黄芪根系发育、成分积累及表观生长种间差异》文中认为明确黄芪种间差异对其产业化种植有着重要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根系结构发育、根形态、药用成分及表观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前期阶段黄芪种间根系结构差异不显着,在生长中后期(≥60 d),蒙古黄芪韧皮射线和木射线薄壁细胞中淀粉积累显着高于膜荚黄芪;(2)蒙古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刺芒柄花苷和多糖含量分别是膜荚黄芪的1.8倍、1.6倍、1.3倍;(3)膜荚黄芪根形畸变率(70%)远高于蒙古黄芪(53.1%),且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直根根形指数(RS1)置信区间分别为[0.770.82]、[0.74 0.79];(4)膜荚黄芪株高、地径、A/U值分别是蒙古黄芪的1.14~1.22倍、1.13~1.46倍、1.21~1.80倍,但根长却显着低于蒙古黄芪(P<0.05)。建议种植品种根据生产目标定向选择。
魏鹏[4](2020)在《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蒙古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素有十药九方的说法,随着蒙古黄芪种植规模的扩大,病虫草害化学防治造成的农药残留日趋严重。针对蒙古黄芪主要的病虫草害,选用低毒、安全的生物源农药以及物理方法进行了防治试验,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药材的根部性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黄芪育苗田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灭草松>豆施乐>除草布>CK;黄芪移栽田主要为禾本科杂草,田间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高盖>烯草酮>拿捕净>除草布>对照;各处理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但黄芪甲苷含量各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物理除草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高于除草剂处理。2、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诱集黄芪田害虫,诱杀益虫数量占比极小。利用黄板粘虫能够有效防除蚜虫,黄板摆放方式对于诱集昆虫量无显着影响,但黄板投放密度对除虫效果有影响,以555块/公顷最佳。3、杀虫剂防控蚜虫施药一次防治效果不佳,二次施药处理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其中阿维菌素处理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平均含量最高,较对照组高出35.45ug/g;黄芪甲苷含量最高为苦参碱处理,较对照组平均含量增加43.9ug/g。4、奈曼旗试验区,蒙古黄芪种植基地白粉病平均发病率为21.9%,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8.4%,针对白粉病进行杀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百菌清>蛇床子素>小檗碱杀菌>对照组CK,但施药处理差异不显着(P<0.01);各药剂处理的种苗产量较对照组有极小的增长,但差异不显着(P>0.05)。
杨志城,杨羽君,鄂秀辉[5](2020)在《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差异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为药用黄芪基原,但并未对两者进行区分,导致二者在市场流通中较为混乱。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要求明确药材来源以及鉴定依据,但目前缺少通过药材直接鉴别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方法。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两种基原黄芪的种属关系、植物形态、性状特征、化学成分、遗传方面,总结两者的差异性研究进展,为两种基原黄芪药材的鉴别提供思路。
马宁[6](2020)在《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利水消肿等功效,随着黄芪用量逐渐加大,野生黄芪已供不应求,市面上大部分为种植黄芪。因此导致黄芪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利用黄芪正品与常见混伪品ITS序列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来鉴别黄芪的真伪,并在传统的PCR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采用qPCR法,利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对黄芪正品和伪品进行鉴别。同时,根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根据含量的差异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准确性。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炮制方式的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规律,为进一步规范药材的种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ITS引物扩增黄芪样品和黄芪伪品,通过对二者的ITS序列进行分析、比对,找出存在差异的区域,并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了鉴别黄芪的特异性引物,命名为HQ-F/HQ-R,长度分别为20/21 bp,扩增产物长度为524 bp。利用该引物对黄芪正品与伪品及近源物种进行扩增,并且设置退火温度梯度。结果发现,在退火温度为58℃时,黄芪正品在500-700之间有单一、清晰的条带,而其他样品在相应位置无条带,因此,选择58℃为最佳退火温度。2.购买黄芪样品23份,其中包括膜荚黄芪、蒙古黄芪、黄芪配方颗粒、炙黄芪,利用引物HQ-F/HQ-R对样品进行扩增,退火温度为58℃。采用普通PCR方法和SYBR Green染料法,从特异性、灵敏度、覆盖性等方面作了考察。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引物的特异性均较好,除正品外,其他均无扩增条带(曲线);不同产地、剂型、加工方式的黄芪样品,使用两种方法均可获得单一的扩增条带(曲线);对样品10倍比梯度稀释,每个稀释级做3个重复,然后扩增发现,普通PCR的检出限可达到10 mg/kg,而SYBR Green染料法检出限可达1 mg/kg,因此SYBR Green染料法的灵敏度较高。同时,通过SYBR Green法可实现扩增产物的相对定量。3.对实验材料中的黄芪样品,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的HPLC-ELSD法,提取黄芪甲苷并检测其含量,根据不同样品黄芪甲苷的含量来验证前期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结果表明,黄芪正品中除四川理塘县产黄芪外,其他样品黄芪甲苷含量均符合限量要求;而非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均低于最低限度,所得结果与分子生物学鉴别结果一致。同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的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含量排名前四的分别为:甘肃定西、山西浑源、宁夏六盘山、黑龙江,而含量最少的为四川理塘县产黄芪。
陈实[7](2020)在《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科学的施肥技术是影响黄芪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管理技术之一。本论文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2序列对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两年生蒙古黄芪生育期生长特征、营养特性并对其进行整体品质评价,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并寻优得到最优施肥量,为蒙古黄芪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结果如下:(1)采用DNA条形码技术中的ITS2序列鉴定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各品种在Neighbor-Joining树上各自聚为一簇,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蒙古黄芪与沙苑子、刺果甘草、锦鸡儿、蜀葵、紫花苜蓿等混伪品,达到鉴定目的。(2)施肥对黄芪根长各处理间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性区分作用不明显,但能明显促进其株高的生长发育;7-8月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黄芪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根中黄芪多糖含量在9月达到较高水平,可在9月底采挖药材提取多糖;黄芪总黄酮在11月达到累积峰值,N0P2K2处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而氮磷钾配施三个处理产量较高,次生代谢物的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3)蒙古黄芪不同植物器官N-P,N-K和P-K元素分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生长在6-11月间受N元素限制作用,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N-P、N-K和P-K元素之间均未呈现异速生长关系;茎中N-P元素之间则呈现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且N和P元素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茎对N、P元素之间吸收呈相互促进关系;N-K、P-K元素在叶中比例呈一定正相关,表明植物叶能促进根系对土壤中K元素的吸收,经茎将养分运输至叶片中。(4)施肥与黄芪品质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5.176%,表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总黄酮、多糖在施肥对品质评价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贡献:第1主成分结果表示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3个酶活性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第2主成分结果表示微生物生物量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有一定的表现;第3、4主成分结果表示总黄酮与多糖在施肥与有效成分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5)通过对蒙古黄芪产量及品质施肥效应方程的模型建立及寻优最终确定:蒙古黄芪每公顷施氮(N)70.332~125.194 kg、磷(P2O5)148.225~206.159 kg、钾(K2O)87.019~166.269 kg时有望获得4500 kg/hm2以上产量;每公顷施氮(N)8.393~51.840kg、磷(P2O5)12.537~77.438 kg、钾(K2O)74.088~90.583 kg时有望获得黄芪甲苷高于0.28%的药材;每公顷施氮(N)36.098~119.839 kg、磷(P2O5)84.126~157.672kg、钾(K2O)90.029~141.698 kg时有望获得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于0.035%的药材,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农艺指导。
张野[8](2020)在《两种黄芪幼苗对缺硫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黄耆,常见写作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本文以黄芪中药材药典规定的两种原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及其变种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 Hsiao)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综合运用离子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程度缺硫处理下两种黄芪幼苗植株在生长指标、光合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活性、营养元素吸收以及次生代谢等方面的变化,系统阐述了黄芪对缺硫胁迫的响应机制,为低硫土壤地区黄芪人工种植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与供应Hoagland全营养液相比,低硫和无硫供应处理均显着抑制了两种黄芪幼苗根系和地上部的伸长生长以及生物量的累积,并且引起了植株叶片失绿变黄、根系褐变等一系列缺硫症状。此外,缺硫还导致了两种黄芪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以及光合参数下降、全株各部位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我们推断,营养液中硫元素供应的减少引起了黄芪幼苗硫营养不良,影响了植株叶绿素合成,降低了植株的光合能力,并同时引起了全株的氧化胁迫,最终使得黄芪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与膜荚黄芪相比,蒙古黄芪在缺硫胁迫下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2)随着缺硫胁迫的加重,两种黄芪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着增加,蒙古黄芪的含量高于膜荚黄芪,表明蒙古黄芪细胞渗透调节对硫的耐性强。缺硫胁迫增加显着降低了黄芪根中SOD和POD活性,破坏抗氧化系统,导致黄芪各组织ROS积累增加量主要在根部,茎和叶变化不显着。CAT和APX的活性在不同部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影响。打破了黄芪组织体内活性氧的平衡系统,对黄芪各部位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3)随着缺硫胁迫的加重,矿质元素吸收对黄芪幼苗的积累产生显着影响。大量元素主要积累在根和叶片中,微量元素主要积累在根部,而异黄酮合成的积累可能是根中S的耐性起主要作用。在低硫或无硫条件下,膜荚黄芪植株各部位总酚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而蒙古黄芪根系和叶片总酚含量却因缺硫处理而显着升高。同时我们还发现,硫营养缺乏诱导了蒙古黄芪各部位异黄酮类物质的积累,有效缓解了缺硫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从而在面对缺硫胁迫时蒙古黄芪比膜荚黄芪表现出了更强的耐性。(4)采用UPLC-MS技术对黄芪中不同组织部位化合物含量测定,通过聚类和分布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本文共检测黄芪各部位中23种酚类化合物。硫胁迫使根中蒙古黄芪的积累量升高,主要积累在C6C1型和C6C3C6型化合物中;茎中膜荚黄芪的积累增加量高于蒙古黄芪,主要积累在C6C1型和C6C3C6型化合物中;叶中膜荚黄芪的积累增加量稍高于蒙古黄芪,差异不显着。结果显示根中蒙古黄芪比膜荚黄芪表现出更强的耐性。综上所述,在生理指标中,蒙古黄芪比膜荚黄芪对缺硫胁迫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在活性成分中,根中的蒙古黄芪比膜荚黄芪对缺硫胁迫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在茎和叶片中膜荚黄芪比蒙古黄芪对缺硫胁迫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因为黄芪是药用植物根部入药,所以在本实验中蒙古黄芪在响应缺硫胁迫时比膜荚黄芪的耐受性更强。在黄芪的主产区东北及西北地区,蒙古黄芪更适宜生产商种植。
韩晓静[9](2020)在《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及“空心”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分布》文中提出[目的]黄芪为着名的常用中药。山西浑源为黄芪传统道地产区,采用仿野生栽培,生长年限长,品质优良。“枯皮”和“空心”结构是高年限道地药材黄芪有别于速生芪的重要性状特征。为揭示“枯皮”和“空心”结构的形成及其对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尚需要阐明以下3个问题:(1)蒙古黄芪根中“枯皮”的发育是否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事件;(2)蒙古黄芪根中“空心”的发育是否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事件;(3)蒙古黄芪根中次生结构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及“枯皮”和“空心”结构的形成对根的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有无影响。阐述上述问题,有助于揭示黄芪道地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方法]本文运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超薄切片,结合光学显微镜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和“空心”的发育及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特征;利用DAPI染色与TUENL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DNA片段化,结合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以判定“枯皮”与“空心”结构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组织学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冰冻切片、激光显微切割与UPLC-Q/TOF-MS联用技术,探明蒙古黄芪根中次生结构和“枯皮”及“空心”的形成对根的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1)蒙古黄芪根中“枯皮”的发生:“枯皮”的发育起源于次生韧皮部靠近周皮处的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产生新的周皮,随后发育成落皮层,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根据发育特点,将“枯皮”的发育过程分为最初期,落皮层形成早期,落皮层形成期及落皮层成熟期四个阶段。落皮层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PCD特征,如线粒体和内质网的降解,液泡融合,液泡膜破裂,液泡中存在被吞噬的细胞器和絮状结构,细胞质降解,细胞核畸形,核仁降解。DAPI染色及TUNEL检测结果表明,在落皮层形成前期及落皮层形成期,细胞核呈TUNEL阳性,成熟时DAPI和TUNEL均为阴性。DNA结果显示DNA降解呈拖尾状。“枯皮”的发生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PCD事件。(2)蒙古黄芪根中“空心”的发生:高年限蒙古黄芪根的次生木质部中产生了木栓环结构,形成木间木栓。宏观性状观察:蒙古黄芪根的横切面表面有黑点出现,纵剖发现黑点逐渐扩大,根中的枯朽部位往根头处伸展。石蜡和半薄切片结果显示,黑点的产生是由于导管被某种物质填充。“空心”起源于导管周围恢复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随后,木栓形成层径向分裂,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内分化成木栓层,产生环状结构,即木间木栓。木间木栓的发育也是一个PCD事件。超微结构特征表现为细胞壁边缘有囊泡的产生,线粒体及高尔基体降解,膜系统紊乱,细胞质致密及细胞核畸形,细胞壁呈现不同程度的膨胀。细胞核的降解通常发生在木间木栓形成早期和木间木栓形成期,细胞核呈TUNEL阳性;而在木间木栓成熟期,DAPI染色和TUNEL检测均呈阴性。凝胶电泳显示DNA呈弥散状。(3)蒙古黄芪根的次生结构中不同组织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结果显示:周皮共检测出15种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有9种,黄酮类化合物4种;次生韧皮部测得17个化合物,11个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仅有3个;次生木质部共有18个化合物被识别,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2个,皂苷类化合物3个。可见周皮较次生韧皮部及次生木质部的皂苷类化合物更为丰富,黄酮类化合物在次生韧皮部及次生木质部分布丰富且均匀,推测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在薄壁细胞内。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和“空心”结构的不同组织研究结果显示,“枯皮”共识别出25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6种,皂苷类化合物15种;“空心”结构共检测出28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10种,皂苷类化合物15种。“枯皮”中新产生的周皮或“空心”中木间木栓环出现的部位,皂苷类化合物分布明显增加,分别为13和15个,较其他的组织丰富;黄酮类化合物在死亡的细胞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减少。[结论](1)蒙古黄芪根中“枯皮”是落皮层结构,“空心”是根中次生木质部产生了异常结构,即木间木栓。两者的发生发育均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事件,表现为细胞核畸形,核仁消失及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降解,DNA片段化等典型的植物PCD特征。(2)黄芪根中“枯皮”和“空心”的形成导致了皂苷类成分的增多,黄酮类成分种类的增加,即黄芪“枯皮”和“空心”的出现影响了根中皂苷类与黄酮类成分的配比。
张利民,贺润丽,韩毅丽,王芳,李慧峰[10](2018)在《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SSR鉴定》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蒙古黄芪转录组序列中的SSR位点,设计引物并对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进行鉴定。方法:对蒙古黄芪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利用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并设计引物,随机选取110对引物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进行鉴定。结果:蒙古黄芪根、叶转录组共获得74 383条unigene,平均长度781 bp。在长度大于1 kb的18 040条序列中检索到5 640个SSR位点,选取其中110对SSR引物对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进行鉴定,发现引物CL609在10个膜荚黄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约700 bp的特异条带,而蒙古黄芪无此条带。结论:蒙古黄芪转录组序列的SSR标记可用于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鉴定,这些SSR将为黄芪的遗传分析、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有利的工具。
二、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芪概述 |
1.1.1 黄芪资源分布 |
1.1.2 黄芪的化学成分 |
1.1.3 黄芪的药理活性 |
1.2 黄芪育种研究进展 |
1.2.1 黄芪育种进展 |
1.3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
1.3.1 航天育种概述 |
1.3.2 空间诱变的特点 |
1.3.3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1.3.3.1 空间诱变对生长发育及表型的影响 |
1.3.3.2 空间诱变对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
1.3.3.3 空间诱变对植物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
1.3.3.4 空间诱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4 药用植物航天育种现状 |
1.5 药用植物中的分子辅助育种 |
1.5.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种子太空搭载诱变处理 |
2.1.3 SP_2代种子来源及二年生群体的建立 |
2.1.4 生长指标测定 |
2.2 数据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成药群体地上部分生长动态的影响 |
2.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上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
2.3.3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下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二年生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3.1.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2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光合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田间表型性状调查及取样 |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4.2.3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
4.3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1.1 变异分析与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
4.4.1.2 表型聚类分析 |
4.4.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2.1 多态性分析 |
4.4.2.2 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分析 |
4.4.2.3 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
4.5 讨论 |
4.5.1 基于表型性状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
4.5.2 基于分子标记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
4.5.3 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
4.6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2)吉林省黄芪属10种植物光合特性、药效成分及DNA条形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学特征及分布 |
1.2 10种黄芪属植物的亚属分类 |
1.3 化学成分 |
1.4 药理作用 |
1.5 其他经济价值 |
1.6 黄芪栽培现状 |
1.7 光合特性 |
1.8 植物DNA条形码 |
第二章 10种黄芪属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10种黄芪属植物药效成分及氮磷钾的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10种黄芪属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的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北方地区黄芪根系发育、成分积累及表观生长种间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3 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根系结构发育差异性 |
3.2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根系药用成分差异性 |
3.3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根系形态差异性 |
3.4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表观生长量差异性 |
4 讨论 |
(4)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黄芪基原植物记载及特征 |
1.1.2 蒙古黄芪种子种苗研究进展 |
1.1.3 蒙古黄芪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
1.1.4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 |
1.1.5 蒙古黄芪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
1.1.6 蒙古黄芪主要药用成分 |
1.1.7 蒙古黄芪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蒙古黄芪育苗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
1.3.2 蒙古黄芪移栽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
1.3.3 蒙古黄芪害虫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
1.3.4 蒙古黄芪病害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
1.3.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方法优化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实验材料 |
2.1.2.1 供试蒙古黄芪种子与种苗 |
2.1.2.2 供试农药 |
2.1.2.3 试验仪器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杂草防治试验设计 |
2.2.2 害虫防治试验设计 |
2.2.2.1 杀虫灯利用试验 |
2.2.2.2 蚜虫防治试验 |
2.2.3 白粉病防控研究试验 |
2.2.4 主要活性成分测定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病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
2.3.1.1 病害调查 |
2.3.1.2 病害防治 |
2.3.1.3 病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
2.3.2 虫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
2.3.2.1 害虫调查 |
2.3.2.2 虫害防治 |
2.3.2.3 虫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
2.3.3 草害调查、防治与评价 |
2.3.3.1 杂草调查 |
2.3.3.2 杂草防治 |
2.3.3.3 杂草防除研究评价 |
2.3.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
2.3.4.1 LC/MS/MS条件 |
2.3.4.2 黄芪甲苷提取及测定 |
2.3.4.3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及测定 |
2.3.4.4 方法学考察实验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蒙古黄芪草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
4.1.1 黄芪育苗田除草 |
4.1.1.1 奈曼旗基地育苗田杂草及种苗调查 |
4.1.1.2 不同除草处理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
4.1.1.3 不同除草处理对地上部分长势的影响 |
4.1.1.4 不同除草方法对黄芪根系的影响 |
4.1.1.5 不同除草方法的成本机效益核算 |
4.1.2 蒙古黄芪移栽田除草 |
4.1.2.1 呼和浩特试移栽验地杂草状况调查 |
4.1.2.2 不同除草方法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
4.1.2.3 不同处理对移栽田蒙古黄芪根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1.2.4 不同除草处理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
4.1.2.5 不同处理对黄芪甲苷平均含量的影响 |
4.2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效果分析 |
4.2.1 频振式杀虫灯对黄芪田害虫防控效果 |
4.2.2 黄板诱虫种类及对蚜虫的防治结果 |
4.2.3 不同杀虫剂对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
4.2.4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影响 |
4.2.5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影响 |
4.3 蒙古黄芪病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
4.3.1 蒙古黄芪主要病害及发病情况 |
4.3.2 不同药剂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4.3.3 不同药剂对于蒙古黄芪种苗产量的影响 |
4.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
4.4.1 黄芪甲苷提取方法优化 |
4.4.2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
5 讨论 |
5.1 关于蒙古黄芪生产田除草方法对产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
5.2 杀虫灯及黄板使用技术 |
5.3 杀虫剂及黄板防治蚜虫效果 |
5.4 蒙古黄芪白粉病防治 |
5.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及检测技术优化 |
6 结论 |
7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差异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属关系 |
2 植物形态 |
2.1 个体形态 |
2.2 花 |
2.3 叶 |
2.4 荚果 |
2.5 种子 |
2.6 花期果期 |
2.7 根 |
3 道地产区 |
4 药材形态特征 |
5 化学成分 |
5.1 皂苷类 |
5.2 黄酮类 |
5.3 氨基酸 |
5.4 多糖 |
5.5 生物碱 |
6 遗传学差异 |
7 讨论 |
(6)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芪概述 |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 |
1.1.2 黄芪药用价值 |
1.1.3 黄芪种类、分布 |
1.1.4 黄芪及其近源物种、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材鉴别发展历程 |
1.2.1 性状鉴别 |
1.2.2 显微鉴别 |
1.2.3 理化鉴别 |
1.2.4 常用分子生物学鉴别中药材方法 |
1.2.5 ITS分子标记及DNA条形码技术 |
1.2.6 SYBR染料法扩增 |
第二章 基于ITS序列的黄芪PCR法鉴别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方法 |
2.3.1 DNA提取 |
2.3.2 DNA的浓度及电泳情况 |
2.3.3 黄芪ITS序列扩增 |
2.3.4 ITS序列分析及引物设计 |
2.3.5特异性实验 |
2.3.6样品覆盖性实验 |
2.3.7灵敏度实验 |
2.4 实验结果 |
2.4.1 样品DNA提取结果 |
2.4.2 样品DNA提取方法改进 |
2.4.3 样品DNA的 ITS引物扩增结果 |
2.4.4 样品DNA测序结果 |
2.4.5 引物设计 |
2.4.6 特异性实验 |
2.4.7 覆盖性实验 |
2.4.8 灵敏度实验 |
2.5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的SYBR Green法鉴别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方法 |
3.2.1特异性实验 |
3.2.2覆盖实验 |
3.2.3灵敏度实验 |
3.3 结果 |
3.3.1特异性实验 |
3.3.2覆盖性实验 |
3.3.3灵敏度实验 |
3.4 讨论 |
第四章 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2 供试液的制备 |
4.3.3 线性关系考察 |
4.3.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7)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芪属植物研究进展 |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分布 |
1.1.2 黄芪药用历史及生态环境 |
1.1.3 黄芪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1.4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 中药鉴定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
1.3 施肥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
1.4 中药材配方施肥研究 |
1.5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5.2 选题的依据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区概况及布置 |
2.2.1 试验区概况 |
2.2.2 试验区布置 |
2.3 试验技术路线 |
2.4 试验研究内容 |
2.4.1 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
2.4.2 黄芪氮磷钾吸收特性 |
2.4.3 氮磷钾配施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4 蒙古黄芪品质评价主要指标选择 |
2.4.5 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施肥配比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2.5.1 样品的采集 |
2.5.2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2.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基于ITS2的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蒙古黄芪DNA提取和PCR扩增 |
3.3.2 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邻接树构建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数据获取 |
4.2.2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黄芪根长的影响 |
4.3.2 对黄芪株高的影响 |
4.3.3 对黄芪根直径的影响 |
4.3.4 对黄芪茎直径的影响 |
4.3.5 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 |
4.3.6 对黄芪折干率的影响 |
4.3.7 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
4.3.8 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9 对黄芪多糖的影响 |
4.3.10 对黄芪总黄酮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含量分配关系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数据获取 |
5.2.2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黄芪不同器官N、P、K含量动态变化 |
5.3.2 黄芪不同器官N、P、K相关性分析 |
5.3.3 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分配关系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黄芪施肥与品质指标之间主成分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数据获取 |
6.2.2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施肥对黄芪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3.2 施肥对黄芪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6.3.3 施肥与品质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蒙古黄芪氮磷钾施肥肥效反应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数据获取 |
7.2.2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蒙古黄芪产量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
7.3.2 蒙古黄芪甲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
7.3.3 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
7.3.4 施肥处理蒙古黄芪产量与品质模型寻优 |
7.4 讨论 |
7.5 小结 |
7.5.1 肥效反应模型分析 |
7.5.2 最优施肥方案寻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两种黄芪幼苗对缺硫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黄芪的研究现状 |
1.2.1 黄芪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
1.2.2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3 黄芪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3 硫胁迫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 |
1.3.1 硫胁迫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1.3.2 硫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3 硫胁迫对活性氧和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
1.3.4 硫胁迫对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影响 |
1.3.5 硫胁迫对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的影响 |
1.4 植物与硫的研究现状 |
1.4.1 硫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的作用 |
1.4.2 硫在植物体内同化、吸收和转运 |
1.4.3 硫与植物的抗逆性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不同硫营养状况对两种黄芪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黄芪幼苗培养及缺硫处理过程 |
2.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3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2.4 MDA含量测定 |
2.2.5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测定 |
2.2.6 ROS含量测定(H_2O_2和O_2~(·-)) |
2.2.7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2.8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9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缺硫处理对黄芪幼苗形态的影响 |
2.3.2 缺硫处理对黄芪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3.3 缺硫对黄芪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4 缺硫对黄芪幼苗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5 缺硫对黄芪幼苗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
2.3.6 缺硫对黄芪幼苗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3.7 缺硫对黄芪幼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2.3.8 缺硫对黄芪幼苗ROS(H_2O_2和O_2~(·-))含量的影响 |
2.3.9 缺硫对黄芪幼苗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硫营养状况对两种黄芪幼苗矿质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黄芪幼苗培养及缺硫处理过程 |
3.2.2 植物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
3.2.3 数据处理及主成分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缺硫对两种黄芪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3.3.2 黄芪幼苗生长对S的吸收和转运 |
3.3.3 缺硫对两种黄芪幼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4 缺硫对两种黄芪幼苗元素含量分布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硫营养状况对两种黄芪幼苗代谢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黄芪幼苗培养及缺硫处理过程 |
4.2.2 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黄芪23种酚类化合物成分的分布 |
4.4.2 缺硫对黄芪幼苗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
4.4.3 缺硫对酚酸类化合物的影响 |
4.4.4 缺硫对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影响 |
4.4.5 缺硫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 |
4.4.6 黄芪4种异黄酮类活性成分积累水平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及“空心”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石蜡切片 |
2.2 半薄切片 |
2.3 超薄切片 |
2.4 DAPI染色和TUNEL检测 |
2.5 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3 结果 |
3.1 枯皮的发育特征 |
3.2 枯皮发育过程中的DNA片段化 |
3.3 枯皮形成发育过程中DNA凝胶电泳 |
3.4 枯皮发育的超微结构 |
4 讨论 |
4.1 落皮层的发育及其功能 |
4.2 落皮层PCD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二章 蒙古黄芪根中“空心”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石蜡切片 |
2.2 半薄切片 |
2.3 超薄切片 |
2.4 DAPI染色和TUNEL检测 |
2.5 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3 结果 |
3.1 空心的发育 |
3.2 空心发育过程中的DNA片段化 |
3.3 空心形成发育过程中DNA凝胶电泳 |
3.4 空心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 |
4 讨论 |
4.1 木间木栓的发育与功能 |
4.2 木间木栓PCD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三章 道地药材山西浑源黄芪根中“枯皮”和“空心”结构对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石蜡切片 |
2.2 冰冻切片及激光显微切割 |
2.3 UPLC-Q/TOF-MS分析 |
3 结果 |
3.1 黄芪根中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UPLC-Q/TOF-MS分析 |
3.2 蒙古黄芪根次生结构中代谢产物分布 |
3.3 蒙古黄芪根中“枯皮”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布 |
3.4 蒙古黄芪根中“空心”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布 |
3.5 正常次生结构与具“枯皮”的次生结构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 |
3.6 正常次生结构与具“空心”的次生结构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 |
4.讨论 |
4.1 UPLC条件的优化 |
4.2 次生结构中次生代谢产物分布 |
4.3 “枯皮”和“空心”对黄芪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SSR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总RNA提取 |
1.3 文库构建与转录组测序 |
1.4 测序数据过滤及组装 |
1.5 SSR筛选与引物设计 |
1.6 PCR扩增和电泳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蒙古黄芪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 |
2.2 SSR位点的数量与分布 |
2.3 SSR标记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鉴别 |
3 讨论 |
四、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 陈永中.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吉林省黄芪属10种植物光合特性、药效成分及DNA条形码的研究[D]. 常晶茹.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北方地区黄芪根系发育、成分积累及表观生长种间差异[J]. 徐海军,姚琴,程薪宇,王晓飞. 植物研究, 2021
- [4]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魏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差异性研究进展[J]. 杨志城,杨羽君,鄂秀辉. 中药材, 2020(05)
- [6]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D]. 马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7]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D]. 陈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两种黄芪幼苗对缺硫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D]. 张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蒙古黄芪根中“枯皮”及“空心”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分布[D]. 韩晓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SSR鉴定[J]. 张利民,贺润丽,韩毅丽,王芳,李慧峰. 中药材,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