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凯[1](2021)在《芽胞杆菌表面活性素高效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其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Surfactin是一种天然合成的脂肽类抗生素,具有优秀的表面活性能力,非特异性和广谱性的抑菌效果,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能力,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上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然界中菌株的产量较低,为提高Surfactin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通过代谢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构建高产Surfactin的工程菌株和优化发酵培养基,实现Surfactin的高产。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都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究Surfactin防治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本研究通过检测水稻叶片内SA和JA途径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室内毒力测定,确定了 Surfactin防治水稻病害的作用机制;最后经过盆栽药效和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 Surfactin防治水稻病害的效果。结果如下:1、在枯草芽胞杆菌B9D的基础上,我们成功构建了degU和bmyA基因双突变菌株B9BD。相较于野生型菌株Bs916,双突变菌株可以合成更多的Surfactin,并且Bacilimycin L和Fengycin这两种脂肽类抗生素不再产生,成功提高了 Surfactin的产量和纯度。我们同时发现双突变菌株的生物学表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生长速度下降,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群集运动能力几乎丧失,srfAA基因表达水平提高。2、通过单因素筛选试验、PB试验和CCD试验结果,我们模拟得出优化培养基:Opt(葡萄糖 24.27 g/L,黄豆粉 29.05 g/L,牛肉浸膏 3 g/L,NH4NO34 g/L,L-亮氨酸2.36 g/L,KH2PO43g/L,NaCl3g/L,FeSO40.02 g/L)。菌株 B9BD 在 Opt 培养基中Surfactin产量达934.25 mg/L,是Bas培养基中Surfactin产量的2.3倍,是LB培养基和Landy培养基中的5.6倍。菌株Bs916在Opt培养基中Surfactin产量为334.37 mg/L,分别是Bas培养基、LB培养基和Landy培养基中Surfactin产量的2.0倍、4.7倍和4.8倍。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水稻经Surfactin处理后,在处理8 h和12 h时,与清水和乙醇对照相比,SA途径的标记基因OsPAL1,OsEDS1和OsNPR1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在处理24 h时,处理组5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JA途径的标记基因OsLOX2和OsA OS2表达更加强烈;在处理48 h时,处理组中OsEDS1和OsNPR1基因还能维持较高的表达量。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Surfactin对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毒力作用,EC50值分别为19.76 μg/mL和16.49μg/mL。在盆栽药效试验中,有效浓度为100 μg/mL的Surfactin溶液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率的防效为58.29%,对水稻纹枯病病斑比的平均防效为55.67%,对水稻白叶枯病斑的抑制效果是64.21%。在田间药效试验中,有效浓度为100 μg/mL的Surfactin溶液对水稻纹枯病的整体防效为44.64%,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整体防效为49.71%。以上结果说明,工程菌株B9BD在优化培养基Opt中发酵培养,Surfactin的产量极大提高,达到934.25 μg/L;Surfactin可以同时通过SA和JA这两个途径来诱导水稻获得抗病性,其中SA途径更加持久;Surfactin防治水稻病害是通过诱导抗病性和抑菌作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100 μg/mL的Surfactin溶液对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张森[2](2021)在《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丙硫菌唑(Prothioneazole)是由美国拜耳公司研发,并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的三唑类广谱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作用范围广,与环境相容性好,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杀菌剂。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通过对病菌的形态观察、DNA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以及对水稻的诱导抗病性,研究了丙硫菌唑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4.8×105mg/L丙硫菌唑悬浮剂400 mg/L、480 mg/L和560mg/L对水稻纹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可分别达90.40%、96.29%和98.17%。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89.11%、92.57%和96.87%。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防效相当。2.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94株水稻纹枯病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株AHGD1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136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株AHFT6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4.6692mg/L。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0629±0.7959 mg/L。丙硫菌唑通过能抑制菌丝生长间接抑制菌核形成。各菌株抗性水平差异不明显,且抗性水平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94株菌株的均为丙硫菌唑敏感菌株,可以釆用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1.0629±0.7959 mg/L)作为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基线,且EC50值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无关。3.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表明,不同浓度的丙硫菌唑对种子的正常发芽、出苗和生长影响不显着。没有药害风险。4.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丙硫菌唑处理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中DN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主要通过甾醇含量降低,同时会导致菌丝细胞渗透压、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随之升高,而DN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之降低。5.丙硫菌唑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POD、CAT、SOD和PAL 4个植物基础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系列药剂浓度作用下,酶活性呈现递增趋势,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与具有诱导抗性能力的对照药剂井岗霉素相比,丙硫菌唑具有较强的诱导抗性能力。6.丙硫菌唑对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PG、PMG和CX 3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整体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是较低,且药剂对PG、PMG的活性影响最强。说明系列药剂浓度对病菌的侵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结合丙硫菌唑诱导抗性实验,从而说明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效果。
王兵[3](2021)在《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各个时期都会受到病害的影响,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化学防治可以有效的抑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但是长期大量使用杀菌剂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生防菌对环境影响小,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防菌见效慢,受环境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使用受局限。而理想措施是化学药剂与生防菌联合使用,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本试验将生防木霉菌和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研究其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探究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后对水稻病原菌的抑制效果。1.经过室内测定发现,参试的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啶酰菌胺<咯菌腈<氰烯菌酯<氟环唑。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三种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哈茨木霉。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的相容性较好。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均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其中氰烯菌酯与绿色木霉联合使用增效明显。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对峙培养法对水稻纹枯病菌进行药剂敏感性测定。研究表明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嘧菌酯>丙环唑>氟环唑>噻唑锌。3种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长枝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嘧菌酯和噻唑锌与三种木霉菌均有较好的相容性。嘧菌酯与长枝木霉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好,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化学药剂和2种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种化学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醚菌酯>乙蒜素>波尔多液>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强于地衣芽孢杆菌。醚菌酯和波尔多液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最好。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4.以水稻稻瘟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的抑制效果和2种芽孢杆菌菌悬液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丙环唑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三环唑的抑制效果一般。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率大于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较好,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其中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曲继林[4](2021)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宏观因素的影响,农药减施增效和省力化剂型等深入人心,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者对省力化农药剂型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相应地出现了大粒剂、漂浮粒剂、U粒剂、泡腾剂和水面展膜油剂等省力化农药新剂型。本论文主要研究展膜油剂,其在使用时直接将药剂撒施于稻田水面,在展膜助剂的作用下,制剂迅速在水面扩散和铺展,最终覆盖整个水面形成一层含药油膜。该油膜具有“爬杆”效应,可附着在水稻茎基部,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本实验通过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单剂及不同比例混配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为1:1时为最佳混配比例,EC50为0.0065μg/m L,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且远低于辽宁省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嘧菌酯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4055±0.0309μg/m L和0.2322±0.0209μg/m L),表明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药剂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延缓单剂抗性的产生,符合农业部提出的减量增效用药方针。在本实验中,发现辽宁省内不同水稻种植区域之间,也存在水稻纹枯病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敏感性的差异现象,其中盘锦市和辽阳市地区采集的菌株对嘧菌酯·噻呋酰胺混剂的敏感性最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地区种植水稻的模式不同和品种有关,如盘锦市采用稻蟹种-养殖一体,施药量和时间较为单一,造成抗性上升较快。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用于采集菌株的水稻品种为盐丰47,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敏感性最强。为了更好的让产品服务于大众,提高产品药效,本论文对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开展了研发,通过对多种环保型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筛选出剂型更加稳定、效果更加突出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配方。本论文以噻呋酰胺和嘧菌酯为有效成分,通过对溶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的较优配方(各组分量用质量分数表示):噻呋酰胺2%,嘧菌酯2%,乙二醇叔丁基醚5%,成膜助剂1812 5%,4206#2%,601#2%,助溶剂(油酸甲酯:溶剂油150#为2:1)补至100%。所配制的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各项质量控制技术指标均合格,并对该配方产品进行了田间药效实验。为验证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在辽宁省盘锦市胡家镇、辽阳市佟二堡镇、营口市石佛镇、东港市黄土坎镇各选取2块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剂量、剂型和成分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当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有效用药量为125 g.a.i/hm2,用药次数为1次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高于25%噻呋酰胺·嘧菌酯悬浮剂,相较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防效分别高出16.8%~20.0%、12.2%~17.7%、14.2%~17.3%,且展膜油剂处理组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6%~19.0%。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相比其他剂型或单剂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节工省时、治防兼备等优点。
刘连盟[5](2020)在《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代表的各种病害每年都会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生产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化学防治的重新认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物杀菌剂因其环境友好、安全和开发成本低的优点在水稻病害防控上表现出光明的前景。本研究评估了两株不同类型的生防潜力菌芽孢杆菌H158和链霉菌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生防效能,并解析了其生防机制。在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互补性的基础上,以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混用(菌-剂混用)增效为指导思想,筛选得到两个生防菌株与化学杀菌剂的三种增效组合,并对相关的增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16S r DNA及gyr B序列等信息将H158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58对多种病原菌尤其是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效果,可达83.3%和75.6%,能在MSGG、PDA(B)和PSA(B)等多种培养基上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并表现出一定的溶菌能力。H158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H158的对峙培养可引起稻瘟病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尤其表现在脂类代谢等通路上。H158在田间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都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38.4-50.1%之间。H158与化学杀菌剂混用性能良好,增效作用最明显的是其与嘧菌酯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与戊唑醇混用对稻曲病防治,增效系数分别为1.9和0.36。H158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对稻米品质和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还有所提升。2. 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等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 I)与H158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以嘧菌酯+H158组合防效最好,最高达88.8%;肟菌酯+H158组合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最高达3.7。三种Qo I类杀菌剂对H158毒性很低,在低于200 mg L-1的浓度下还能促进其生长,其中嘧菌酯对H158的亲和作用最强。Qo 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肟菌酯表现出一定的促定殖作用。在培养前期(0-48h),肟菌酯可促进H158生物膜结构的生长和成熟;肟菌酯对H158引起的水稻ISR的影响不明显,其增效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H158生长、定殖和提高抗逆性。3. 戊唑醇+H158混用组合仅在戊唑醇64.5 g a.i.ha-1的低用量下才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而在更高用量水平下表现出拮抗作用。戊唑醇对H158具有一定的毒性,50 mg L-1的浓度即可抑制其生长,且能明显抑制H158生物膜的形成,在超过25 mg L-1的浓度下无法形成生物膜结构。该混用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增强水稻ISR是两者混用的主要增效机制。4. 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将一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放线菌(HSA312),鉴定为阿洛杰链霉菌(Streptomyces araujoniae)。该菌株仅对稻曲病菌和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在56.7-51.1%,对其他病原菌抑制效果不佳,抑制率在22%以下。HSA312具有一定的溶菌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紫外辐射抗性和植株定殖能力,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转录组分析表明,HSA312可引起病原菌大量基因下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A312对稻瘟病防效较高,最高达52.2%,但对其他病害防效不明显。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强烈,其中附着胞最为敏感,浓度为107 cfu m L-1时已能完全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情况下,HSA312对稻瘟病尤其是叶瘟表现出优异的防效,防效最高达83.9%。HSA312与多种化学药剂的混用性能不佳,但与三环唑混用对叶瘟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品质和加工性能的研究表明,HSA312发酵液处理后对稻米品质和稻谷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粘性和精米率等一些性状上还有所提升。5. HSA312+三环唑组合对叶瘟的防治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但不够稳定,而在穗颈瘟的防治上增效作用稳定,两年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0和1.2。三环唑对HSA312孢子萌发和菌体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6天后仅超过160 mg L-1的浓度才能对菌落大小造成影响。三环唑对HSA312对稻瘟病菌的抑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对峙下HSA312对稻瘟病菌菌丝转录组影响也比较有限。HSA312+三环唑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预示水稻ISR是该组合的主要增效机制。本研究的完成不仅为基于H158和HSA312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相关药剂研发奠定基础,也为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婉莹[6](2020)在《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水稻纹枯病在黑龙江省发病逐年加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化学防治与选育抗病品种相结合已成为普遍的防治手段。但随着杀菌剂大量单一使用,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生产中缺少高效低毒的药剂和抗病品种。本文从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分析了99个纹枯病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状况,比较了三种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方法,选择菌丝团接种法利用致病性强的纹枯病菌株FZ008对黑龙江42个主栽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选择高效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20份,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99个水稻纹枯病菌株。(2)黑龙江省6个水稻主栽区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哈尔滨34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196.9341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强。双鸭山15个菌株平均EC50值为364.7323μg/m L,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最弱,利用spss分析两地区之间有显着差异。绥化、牡丹江、七台河和佳木斯4个地区之间无显着差异。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敏感性基线EC50值为253.8854μg/m L,通过整体抗性水平的计算,范围在0.1567~3.3292之间,抗性水平值均小于5,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抗药性水平较低,因此,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仍对噻呋酰胺较敏感。而七台河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需继续进行监测。(3)三种方法中,菌丝团法接种效果最优。采用菌丝团法发病程度较重,发病时间短,病斑长度较长。采用牙签法发病程度中等,易损伤植株部分组织而降低其抗病能力。采用菌核法发病程度最轻,菌核研磨复杂,耗时耗力,较前两者而言菌核法是最不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菌丝团接种法,成功从42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5个抗性品种,12个中抗品种,19个中感品种,6个敏感品种。(4)13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效果不同。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为0.0101μg/m L,20%丙硫唑SC、125g/m L氟环唑SC、24%噻呋酰胺SC和50%己唑醇ECEC50值均小于10μg/m L,对水稻纹枯病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和氟环唑两种杀菌剂在5种混合配比下,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4:1时,EC50值为10.0814μg/m L,共毒系数为106.48,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咪鲜胺与氟环唑1:2时,EC50值为2.9917μg/m L,共毒系数为213.38,增效作用最强。因此,建议田间咪鲜胺与氟环唑按质量比1:2复配。(5)田间喷施5种杀菌剂试验表明,复配药剂30%咪鲜胺·氟环唑ME(1:2)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89.69%,对水稻安全性高,是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理想的药剂。75%肟菌·戊唑醇WG、50%已唑醇EC及24%噻呋酰胺SC防效均高于80%,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田间交替使用。而20%井冈霉素AS防效仅为49.85%,效果不佳。
孙倩[7](2020)在《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中,活性最高的,其来源于β-甲氧基丙烯酸天然产物,是一种仿生农药。其本身具有独特的杀菌活性,且是第一个以植物健康保健作用登记的杀菌剂。基于目前绿色农药的主流方向,因此研制吡唑醚菌酯的环保剂型更具有研究价值。吡唑醚菌酯杀菌谱广,可将其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本试验选择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制剂含量为25%,以国内六个生产吡唑醚菌酯原药公司提供的原药为原材料,通过图像颗粒分析仪、恒温箱60℃热贮24 h筛选出熔点高的原药以用于水悬浮剂的配制;通过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配方;筛选合适砂磨温度,用于水悬浮剂的配制;经检测合格确定的样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确定其对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的抑制效果;与对照样品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记录其病情指数、计算防效,并于收获期取样,测产量、残留量。本试验发现六个厂家生产的原药恒温箱60℃热贮24 h后,山东康桥原药无熔解,熔点较高,可用于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配制;通过流点值、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为润湿分散剂THB1(2%)、THB2(4%)、防冻剂乙二醇(5%)、增粘剂黄原胶(0.15%);砂磨温度控制在10℃以下;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为药剂浓度为20 mg/L时,其抑菌率为80%,EC50为8.425 mg/L,抑菌效果显着;大田药效试验结果为其防治效果稍差于对照样品,但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样品,增产率较高,且残留量较低。本研究结果的获得为其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葛哲源[8](2020)在《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机插技术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生产变革,机插水稻不仅劳动强度低、工效高、省工、节本,也促进了水稻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21世纪以来,机插水稻在我省乃至全国均呈螺旋式的增长态势,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也取得了显着的进展。最近几年来,全场6.5万亩水稻由过去的机插和直播混合生产改为单一的机插生产。近年来,机插水稻育秧过程及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以基质代替或部分代替传统的营养土;以微喷灌代替传统的大水漫灌;湿种子育秧改为干种子直播后适宜播量的确定。此外,大田中各种肥料组合运筹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病虫草药效比较;主推品种产量品质的退化等变化和问题,限制了我场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持续提高。为此,本研究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以期为岗埠农场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与普通土(秧田土)秧苗相比,基质秧苗出叶快,叶片长,假茎粗大,白根多,根系生长快,盘根力强,综合素质较好;插栽时根系伤害轻,缓苗快;基质秧苗苗期无立枯、青枯等病害的发生,抗逆性较强;基质容重小,秧盘轻,机插速度快于常规育秧,缺穴率低;但基质秧苗极易缺水,阴雨天秧盘易碎,不利于机插。2、与低密度(30cm行距)处理相比,高密度(25cm行距)处理的水稻,基本苗大,够苗时间早,高峰苗大,成穗率高;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高8.2%,主要原因是其穗数明显多于低密度处理,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要低于低密度处理。大规模生产采购成本上相近,且产量增加,亩效益增加明显。3、微喷灌处理水稻叶宽、绿叶数、茎基宽、白根数均要高于常规水分(大水漫灌)处理,叶龄、叶长均要小于常规水分处理,说明微喷灌处理水稻生长速度慢,衰老慢,叶挺,根多、根壮,秧苗老健,素质好;此外,微喷灌处理中秧苗素质表现出低密度高于高密度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微喷灌处理水稻由于秧苗素质高,栽后活棵快,穗数多,结实率也高,产量略高于常规水分处理。4、肥料运筹试验处理1、处理2水稻秧苗成活率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2.66%,大粮202平均高1.95%;各处理水稻的出叶速度与尿素的施用量关系密切;处理1、处理2水稻秧苗平均分蘖数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18.22%,大粮202平均高8.68%;处理1、处理2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3.85%,大粮202平均高1.75%;处理1、处理2水稻成穗数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3.61%,大粮202平均高3.07%;处理1、处理2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稻穗一、二次枝梗数与CK处理差异不大。5、施用磷酸二氢钾和细胞酶粒肥对抽穗期水稻叶色改变的时间和变化的节奏相近,且有水处理水稻叶色均深于无水处理;从千粒重来看,细胞酶处理高于磷酸二氢钾处理,前者有水处理略高于无水处理,后者则相反。6、通过对11个水稻品种(系)生育特性、茎蘖动态、株型、抗倒性、抗病性、产量构成因素、穗发芽等性状的比较,筛选出长势繁茂、灌浆速度快、产量高的两个新品种,即华粳1801和徐41183,拟作为岗埠农场今后几年的主推品种,建议增加其研究内容,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明确其生长特点及配套的栽培技术。7、杂草药效比较试验中,两个处理对稻田的杂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0%以上,水稻生长正常。一次用药处理与两次喷药处理对施药后30天稻田防效降低不明显,药效期仍较长,控草效果较好。可见,从用药量、人工成本及药效综合来看,本试验中一次用药处理可在岗埠农场稻田杂草防治中推广。8、稻纵卷叶螟药效比较试验表明,1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和26%甲氧·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杀虫和保叶效果,均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防效均较好。虫害正常年份用1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30g/亩或26%甲氧·茚虫威悬浮剂25g/亩就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害严重年份可适当增加用药用量,亦可交替使用两种药剂,减轻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9、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表明,(1)三种新用药剂药后7天病株率低用量高于常规药剂,高用量的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13%井冈·低聚糖SC 70g/亩高于常规药剂外其它均低于常规药剂;15天病株率除13%井冈·低聚糖SC45g/亩处理高外其它均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45%三环·嘧菌酯SC 40g处理低外其它均高于常规药剂;(2)三种新用药剂药后7天病指低用量高于常规药剂,高用量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高用量的高于常规药剂,低用量低于常规药剂;15天病指低用量与常规药剂相仿,高用量远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45%三环.嘧菌酯SC40g处理外,其它均高于常规药剂。三种药剂防治效果差异不大。
唐庆红,沈娟[9](2019)在《SIOC-FF-184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SIOC-FF-184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了化合物SIOC-FF-184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开展保护及治疗作用、持效期、安全性、内吸传导等作用特性研究,并开展了10%SIOC-FF-184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小区药效验证试验。[结果]化合物SIOC-FF-184(EC50、EC90值分别为0.3738、3.4443 mg/L)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活性优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EC50、EC90值分别为2.2285、15.7656 mg/L)。[结论] SIOC-FF-184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推荐剂量下对作物水稻安全。
连娜娜[10](2019)在《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及其病害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植株受害后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目前,多数选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然而,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及抗药性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测定了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筛选了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复配增效药剂,初步探索了复配增效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原理。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基线建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稻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己唑醇、丁香菌酯、肟菌酯、嘧菌酯、噻呋酰胺和申嗪霉素等八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初步确定水稻纹枯病菌对其敏感基线分别为29.3614、19.8194、0.0782、0.1594、0.0690、0.2322、0.4055、37.6184 mg/L。部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均存在差异,供试菌株对丁香菌酯、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来源的地理位置有相关性。菌株对丁香菌酯和肟菌酯(y=0.1179+0.2012x,P值为0.031<0.05)、肟菌酯和嘧菌酯(y=0.7626x+0.1252,P值为0.001<0.05)的敏感性间存在正相关性;对咪鲜胺和申嗪霉素(y=-0.6768x+49.251,P值为0.03<0.05)、丁香菌酯和己唑醇(y=-0.4573x+0.2960,P值为0.001<0.05)敏感性间存在负相关性;其余两两药剂间无相关性。2.复配药剂的筛选选取5种药剂进行复配。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与丁香菌酯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表现为拮抗作用;己唑醇与申嗪霉素配比为3:2(SR=7.99)、稻瘟灵与噻呋酰胺配比为4∶1(SR=22.30)的复配剂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将稻瘟灵和噻呋酰胺4:1混配加工成25%稻瘟灵·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WG)。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0 g/667 m2稻瘟灵·噻呋酰胺WG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为82.73%。3.复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本章研究复配剂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保护治疗作用、菌丝形态、菌核萌发及菌核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瘟灵和噻呋酰胺复配剂浓度为100 mg/L时,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可达到80.12%和61.45%。稻瘟灵和噻呋酰胺混配(4:1)与单剂相比,较好的抑制丝核菌菌丝生长,虽不能抑制菌核萌发,但能抑制菌核萌发后的菌丝伸长;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致病力和菌丝呼吸具有抑制作用;菌丝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菌丝表面出现轻微褶皱。
二、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芽胞杆菌表面活性素高效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其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表面活性素 |
1.2 表面活性素的应用 |
1.2.1 表面活性素在工业上的应用 |
1.2.2 表面活性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
1.3 芽胞杆菌产表面活性素的调控机制 |
1.3.1 与Surfactin中支链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 |
1.3.2 与Surfactin中氨基酸合成相关的基因 |
1.3.3 与Surfactin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系编码基因转录相关的调控基因 |
1.3.4 与芽胞杆菌耐受Surfactin相关的基因 |
1.4 表面活性素的发酵生产 |
1.4.1 表面活性素的发酵菌株 |
1.4.2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1.4.3 发酵参数的选择 |
1.5 水稻上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
1.6 表面活性素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方式 |
1.6.1 生物活性 |
1.6.2 诱导抗病性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高产Surfactin工程菌株的构建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
2.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2 质粒DNA的提取 |
2.2.2.3 DNA片段的回收纯化 |
2.2.3 载体的构建 |
2.2.3.1 中间载体的构建 |
2.2.3.2 最终载体的构建 |
2.2.4 重组质粒转化 |
2.2.5 突变体菌株的构建 |
2.2.6 突变体菌株的验证 |
2.2.7 细菌总RNA的提取 |
2.2.8 反转录合成cDNA |
2.2.9 荧光定量PCR的检测 |
2.2.10 脂肽类抗生素的分离、纯化 |
2.2.10.1 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的制备 |
2.2.10.2 脂肽类抗生素的分离 |
2.2.11 生物学表型检测 |
2.2.11.1 生长曲线测定 |
2.2.11.2 菌株排油活性能力检测 |
2.2.11.3 菌株中srfAA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2.2.11.4 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
2.2.11.5 菌株群集游动能力(Swarming)检测 |
2.2.11.6 菌株产脂肽类抗生素能力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枯草芽胞杆菌B9B和B9BD突变菌株的构建 |
2.3.2 生物学表型检测结果 |
2.3.2.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2.3.2.2 菌株排油活性检测结果 |
2.3.2.3 菌株中srfAA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2.3.2.4 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2.3.2.5 菌株群集游动能力检测结果 |
2.3.2.6 菌株产脂肽类抗生素能力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芽胞杆菌高产Surfactin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摇瓶发酵试验 |
3.2.3 发酵培养基营养因子单因素筛选试验 |
3.2.3.1 碳源对菌株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2.3.2 氮源对菌株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2.3.3 金属离子对菌株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2.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3.2.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
3.2.6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3.2.7 摇瓶发酵验证 |
3.2.8 Surfactin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与产量计算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酵培养基筛选试验 |
3.3.1.1 碳源对枯草芽胞杆菌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3.1.2 氮源对枯草芽胞杆菌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3.1.3 金属离子对枯草芽胞杆菌B9BD合成Surfactin的影响 |
3.3.2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
3.3.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
3.3.4 中心组合试验及响应曲面分析 |
3.3.5 摇瓶发酵验证 |
3.4 讨论 |
第4章 Surfactin防治水稻病害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水稻中诱导抗病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4.2.2.1 Surfactin样品的制备 |
4.2.2.2 水稻材料的处理和取样 |
4.2.2.3 植物RNA的提取 |
4.2.2.4 反转录合成cDNA |
4.2.2.5 荧光定量PCR的检测 |
4.2.3 Surfactin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
4.2.3.1 Surfactin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2.3.2 盆栽药效试验 |
4.2.3.3 田间药效试验 |
4.2.4 Surfactin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
4.2.4.1 Surfactin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2.4.2 盆栽药效试验 |
4.2.4.3 田间药效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水稻中诱导抗病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4.3.2 Surfactin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4.3.2.1 Surfactin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3.2.2 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
4.3.2.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4.3.3 Surfactin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
4.3.3.1 Surfactin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3.3.2 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
4.3.3.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水稻品种 |
3.1.2 供试菌株(见附录 A) |
3.1.3 供试杀菌剂及来源 |
3.1.4 供试培养基及配方 |
3.1.5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3.1.6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
3.3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测定 |
3.3.1 药剂梯度浓度的制备 |
3.3.2 菌株活化、菌核培养 |
3.3.3 丙硫菌唑毒力测定 |
3.4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
3.4.1 发芽试验 |
3.4.2 出苗试验 |
3.5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研究 |
3.5.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
3.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研究 |
3.5.3 丙硫菌唑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
3.6 主要软件及网站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治效果 |
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 |
4.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
4.4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 |
4.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
4.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
4.4.3 丙硫菌唑对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
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
5.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
6 结论 |
6.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
6.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
6.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菌株采集地及时间 |
(3)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生防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
1.1.1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
1.1.2 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
1.2 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 |
1.2.1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
1.2.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
1.2.3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 |
1.2.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
1.3 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杀菌剂联用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
1.3.1 杀菌剂对生防菌的影响 |
1.3.2 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的现状 |
1.4 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测定 |
2.2.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2.2.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作用 |
2.2.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
3.1.1 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 |
3.1.2 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3.1.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
3.1.4 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
3.1.5 木霉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效果评价 |
3.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 |
3.2.1 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3.2.2 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2.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3.2.4 杀菌剂与3种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
3.2.5 木霉菌与噻唑锌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3.3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
3.3.1 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3.2 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3.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胡麻斑病的抑制作用 |
3.3.4 芽孢杆菌对杀菌剂的相容性测定 |
3.3.5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
3.4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
3.4.1 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4.2 芽孢杆菌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4.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3.4.4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测定 |
3.4.5 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 |
4.讨论 |
4.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
4.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4.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
4.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省力化农业 |
1.1.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
1.1.2 我国水稻用药现状 |
1.1.3 省力化剂型的发展和现状 |
1.1.4 展膜油剂简介 |
1.2 水稻纹枯病 |
1.2.1 水稻纹枯病概述 |
1.2.2 水稻纹枯病防治现状 |
1.2.3 国内展膜油剂现状 |
1.3 推广展膜油剂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混配的毒力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药剂及配比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 |
2.2.2 辽宁省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嘧菌酯·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的筛选 |
3.2.2 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3.2.3 较优配方的确定 |
3.2.4 较优配方的指标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田间试验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地点概况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毒力测定方面 |
5.1.2 配方确定 |
5.1.3 田间药效试验 |
5.2 讨论 |
5.3 思考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5)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
1.2 水稻病害 |
1.2.1 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
1.2.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危害 |
1.3 生物杀菌剂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
1.4.1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1.4.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
1.5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
1.5.1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1.5.2 链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制 |
1.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与应对 |
1.6.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 |
1.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缺陷的应对 |
1.7 水稻病害的化学防治 |
1.7.1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
1.7.2 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
1.7.3 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
1.7.4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
1.8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二章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2.2 菌株H158的鉴定 |
2.2.3 H158生物膜的形成 |
2.2.4 H158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
2.2.5 H158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
2.2.6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
2.2.7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
2.2.8 H158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试验 |
2.2.9 H158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
2.2.10 H158处理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
2.2.11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H158的鉴定 |
2.3.2 H158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
2.3.3 H158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生物膜结构 |
2.3.4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
2.3.5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
2.3.6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
2.3.7 H158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
2.3.8 H158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
2.3.9 H158处理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3.2.2 品种和杀菌剂 |
3.2.3 QoI类杀菌剂与H158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 |
3.2.4 QoI类杀菌剂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
3.2.5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
3.2.6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3.2.7 与肟菌酯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158和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控上的增效作用 |
3.3.2 QoI类杀菌剂对H158培养状况的影响 |
3.3.3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
3.3.4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3.3.5 肟菌酯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4.2.2 品种和杀菌剂 |
4.2.3 戊唑醇与H158混用对水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
4.2.4 戊唑醇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
4.2.5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4.2.6 与戊唑醇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
4.2.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H158与戊唑醇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 |
4.3.2 戊唑醇对H158培养性状的影响 |
4.3.3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4.3.4 戊唑醇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5.2.2 菌株HSA312的鉴定 |
5.2.3 HSA312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
5.2.4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的紫外线抗性 |
5.2.5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在植株表面的定殖 |
5.2.6 HSA312 对水稻ISR |
5.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
5.2.8 HSA312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田间试验 |
5.2.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
5.2.10 HSA312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
5.2.11 HSA312处理水稻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
5.2.1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HSA312的鉴定 |
5.3.2 HSA312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
5.3.3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
5.3.4 HSA312对紫外线抗性 |
5.3.5 HSA312在水稻植株上留存动态分析 |
5.3.6 HSA312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
5.3.7 与HSA312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
5.3.8 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
5.3.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
5.3.10 HSA312和不同药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5.3.11 HSA312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6.2.2 品种和杀菌剂 |
6.2.3 三环唑与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
6.2.4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
6.2.5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
6.2.6 与三环唑混用对HSA312 引发水稻ISR的影响 |
6.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
6.2.8 稻瘟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
6.2.9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HSA312和三环唑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6.3.2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
6.3.3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
6.3.4 三环唑对HSA312 水稻ISR的影响 |
6.3.5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
6.3.6 水稻稻瘟病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
6.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与相关机理 |
7.1.2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7.1.3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7.1.4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与相关机理 |
7.1.5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6)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水稻纹枯病概述 |
1.1.2 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1.1.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
1.1.4 噻呋酰胺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试验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
2.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2.2.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2.2.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
2.2.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分离 |
3.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3.2.1 黑龙江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性比较 |
3.2.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
3.2.3 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的测定 |
3.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3.3.1 三种接种方法比较 |
3.3.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3.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4.1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
3.4.2 咪鲜胺和氟环唑联合毒力测定 |
3.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
4 讨论 |
4.1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 |
4.2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监测 |
4.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纹枯病鉴定 |
4.4 杀菌剂及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4.5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吡唑醚菌酯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应用前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药品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原药的筛选 |
2.2.2 水悬浮剂的加工工艺 |
2.2.3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2.2.4 防冻剂的筛选 |
2.2.5 配方正交优化试验 |
2.2.6 加工温度的筛选 |
2.2.7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 |
2.2.8 大田药效试验 |
2.3 检测方法 |
2.3.1 25%吡唑醚菌酯 SC 的指标检测 |
2.3.2 抑菌率检测 |
2.3.3 病情指数检测 |
2.3.4 产量计算 |
2.3.5 残留量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药的筛选 |
3.2 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 |
3.3 防冻剂的筛选 |
3.3.1 三种不同防冻剂常温样品试验结果 |
3.3.2 三种不同防冻剂热贮样品试验结果 |
3.3.3 三种不同防冻剂冻融样品试验结果 |
3.3.4 三种不同防冻剂冷贮样品试验结果 |
3.3.5 三种不同防冻剂试验结果总结 |
3.4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 |
3.4.1 正交试验常温试验结果 |
3.4.2 正交试验热贮试验结果 |
3.4.3 正交试验冻融试验结果 |
3.4.4 正交试验冷贮试验结果 |
3.5 加工温度筛选结果 |
3.5.1 加工温度的常温试验结果 |
3.5.2 加工温度的热贮样品试验结果 |
3.5.3 加工温度的冻融样品试验结果 |
3.5.4 加工温度的冷贮试验结果 |
3.6 制剂的检测指标 |
3.7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 |
3.8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
3.8.1 水稻长势变化 |
3.8.2 病情指数及防效 |
3.8.3 产量 |
3.8.4 残留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吡唑醚菌酯原药的筛选 |
4.2 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筛选 |
4.3 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讨论 |
4.4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讨论 |
4.5 残留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机插水稻的产生与发展 |
1.2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1 秧盘 |
1.2.2 秧土 |
1.2.3 苗床 |
1.2.4 壮苗培育技术 |
1.3 机插水稻的整地技术与栽插密度 |
1.3.1 整地技术 |
1.3.2 栽插密度 |
1.4 机插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
1.5 机插水稻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
1.6 机插水稻病虫草高效防控技术 |
1.7 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现状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栽培试验 |
2.1.2 品种比较试验 |
2.1.3 病虫草药效比较试验 |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1 秧苗素质的测定 |
2.2.2 茎蘖动态的测定 |
2.2.3 各器官干物重的测定 |
2.2.4 叶面积的测定 |
2.2.5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2.6 杂草防治效果测定 |
2.2.7 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测定 |
2.2.8 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测定 |
2.3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栽培措施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3.1.1 不同床土比较试验 |
3.1.2 不同栽插规格(密度)试验 |
3.1.3 播种量及灌水方式对比试验 |
3.1.4 肥料运筹试验 |
3.1.5 粒肥试验 |
3.2 品种比较试验 |
3.2.1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3.2.2 品种特性表现 |
3.2.3 品种抗倒性及田间病害调查 |
3.2.4 供试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 |
3.3 病虫草药效比较试验 |
3.3.1 杂草药效比较试验 |
3.3.2 稻纵卷叶螟药效比较试验 |
3.3.3 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4.1 栽培措施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4.2 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4.3 病虫草药效比较试验综合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IOC-FF-184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纹枯病室内盆栽测定 |
1.1 试验条件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1.3.1 预防活性试验 |
1.3.2 治疗活性试验 |
1.3.3 持效期试验 |
1.3.4 内吸传导作用试验 |
1.3.5 安全性盆栽试验 |
1.4 调查 |
1.4.1 分级标准 |
1.4.2 药效计算 |
1.5 结果与分析 |
1.5.1 SIOC-FF-184对水稻纹枯病的预防试验结果 |
1.5.2 SIOC-FF-184对水稻纹枯病的治疗试验结果 |
1.5.3 SIOC-FF-184对水稻纹枯病的持效期试验结果 |
1.5.4 内吸传导作用试验结果 |
1.5.5 安全性盆栽试验结果 |
1.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 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
3 SIOC-FF-184原药急性毒性初步评价 |
4 结论 |
(10)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及其病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 水稻纹枯病的概述 |
1.1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 |
1.2 水稻纹枯病症状 |
1.3 水稻纹枯病菌生物学性状 |
1.4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2 水稻纹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
2.1 选用抗病品种 |
2.2 农业防治 |
2.3 生物防治 |
2.4 化学防治 |
2.5 农药复配 |
3 主要思路 |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水稻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1.2.2 不同地理来源菌株对8 种药剂的敏感性水平的系统聚类分析 |
1.2.3 水稻纹枯病菌对8 种药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纹枯病病菌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建立 |
2.2 水稻纹枯病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敏感性基线建立 |
2.3 水稻纹枯病病菌对申嗪霉素和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建立 |
2.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
2.5 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
2.6 不同地理来源菌株对8种药剂敏感性水平的系统聚类分析 |
2.7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杀菌剂间敏感性的相关性 |
2.8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间敏感性相关性 |
2.9 申嗪霉素和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0 申嗪霉素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1 申嗪霉素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2 噻呋酰胺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3 噻呋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4 丁香菌酯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5 肟菌酯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2.16 嘧菌酯和脱甲基抑制剂药剂的敏感性相关性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配药剂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
1.2.2 单剂及复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配药剂的筛选 |
2.2 25%稻瘟灵·噻呋酰胺WG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 |
1.2.2 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影响 |
1.2.3 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致病力影响 |
1.2.4 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体呼吸影响 |
1.2.5 电子显微镜下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1.2.6 扫描电镜下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瘟灵·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
2.2 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影响 |
2.3 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致病力影响 |
2.4 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呼吸影响 |
2.5 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2.6 扫描电镜下稻瘟灵·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建立 |
2 复配剂的筛选 |
3 复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
4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芽胞杆菌表面活性素高效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其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D]. 孙凯. 扬州大学, 2021
- [2]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D]. 张森.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3]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D]. 王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4%噻呋酰胺·嘧菌酯展膜油剂配方筛选、毒力测定以及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D]. 曲继林.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5]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D]. 刘连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黑龙江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抗性监测、抗源筛选及药剂防治[D]. 陈婉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D]. 孙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8]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技术研究[D]. 葛哲源. 扬州大学, 2020(06)
- [9]SIOC-FF-184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评价[J]. 唐庆红,沈娟. 农药, 2019(08)
- [10]水稻纹枯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及其病害防治研究[D]. 连娜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