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在皮带机输煤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飞[1](2021)在《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生产系统中,皮带运输机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可以连续运输煤矿的机械,皮带机具有输送距离长、工作场景多样、运输能力强、可连续工作的优点,且皮带机之间可以相互串联协同工作,因此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其可靠性,关系着煤矿生产的综合效率,尤其在大型高产量矿山中,高度自动化和高可靠性的皮带运输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煤矿运输机电一体化的关键设备。皮带机在长时间运输时经常出现撕裂、跑偏、异物出现和发生堆煤现象,传统的皮带运输控制方式效率低、系统可靠性差、子系统分散,无法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皮带运输集控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对皮带运输时的运行速度、电动机振动、温度以及火灾监测;使用不同类型的监控器构成的视频监控系统对皮带运输出现的异物、人员以及堆煤量检测;同时使用PLC主控制器对皮带运输出现故障实施各种故障保护和故障警报通知,上位机监控中心不仅可以对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实时监测,也可以通过广播系统远程通知现场人员解除故障和远程下发控制指令,对皮带运输机控制系统远程控制操作。本课题以大磨岭煤矿为研究背景,分别从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对大磨岭皮带运输集控系统的设计。硬件方面,本论文运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形式,运用分层思想将原本混乱无序、没有联系的基础设施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主要运用PLC的信号采集、控制、通信等功能实现物物相连,可以较好的实现地面生产系统集控化要求;软件方面,该集控系统主要实现数据监测和控制:数据监测可动态查看皮带运输系统的动态信息;控制包括传送带的开始与停止控制,分为自动开始停止和手动开始停止,保护皮带运输集控系统免于故障,整个系统实现逆流煤启动、顺煤流停止的远程集中控制。上位机监控界面使用专业组态软件开发,具有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开发周期短等优点,通过通信协议将PLC与组态软件进行数据交互,能够自动动态地采集皮带运输机的运行信号,对于异常信号可以自动报警,实现远程监控的目的,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皮带运输系统的无人值守。与现有的皮带输送控制系统相比,本论文所设计的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皮带运输集控系统实现了地面生产皮带运输的集中控制,并且能够有效的保护和控制大磨岭煤矿的地面生产皮带运输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巍[2](2020)在《煤矿井下输煤系统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输煤系统是煤矿重要的系统之一,输煤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是煤矿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在传统的控制方式下运行,输煤系统通常处在欠载运行的状态,能耗高,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进一步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要对输煤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说明,指出了煤矿的运输成本较高,同时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对煤矿井下输煤系统在电气控制和优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阐述了国内输煤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输煤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在优化策略和控制系统等方面提出进行改进。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结合了分时电价的基本政策,对运行模式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其次,对带式运输机所受阻力进行分析,通过阻力分析建立带式运输机的功率消耗模型,并结合分时电价建立了24h时间段内的最小成本优化目标函数。利用已有历史数据,通过高斯-牛顿法对能量消耗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得到准确的数学模型。然后,研究系统节能优化策略,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对带式运输机的优化速度进行求解。为减少模型预测控制求解的时间,引入RBF网络,利用求解出的优化速度对改进的RBF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好的RBF网络可以通过产煤量、分时电价等变量对优化速度进行快速求解。接着,对输煤系统节能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参数辨识得到的能量消耗模型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以在优化过程中使用。同时,求解的优化速度可以充分利用煤仓容量和分时电价,减少了运输成本,证明了优化策略的可行性。最后,设计了基于PLC的输煤控制系统。完成硬件设计和监控系统设计。该论文有图30幅,表10个,参考文献60篇。
詹昌义[3](2020)在《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首要的一个辅助控制工段,在火电厂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作用。输煤系统重点涵盖了锅炉所需燃料煤的卸载、储存、输送和调配等四个环节,将煤从储煤场运送到锅炉煤仓间,保证火电厂锅炉的煤炭供给,是火电厂安全生产和可靠运转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系统。由于火电厂输煤系统具有分散性高、场地面积大、作业环境恶劣、通讯距离远、人工作业成本高等多重特点,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手段来提高输煤系统自动化程度,以满足火电厂锅炉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是输煤控制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小型火电厂输煤系统为分析对象,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剖析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和输煤设备配置的基础上,研究了输煤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控制方式;设计了PLC控制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网络化控制方案和基于该方案的输煤控制系统总体结构。2、在对输煤控制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输煤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和PLC控制电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输煤PLC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功能设计。3、以WinCC组态软件为依托平台,开发了该输煤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系统画面,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各种图形界面和监控功能,实现了输煤系统远程监控功能。
樊逸飞[4](2019)在《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工业耗电量不断升高,国内许多大型发电厂随之提高了自身的机组容量,使得各地区平均耗电量产生了较大范围的浮动,火电厂的用煤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要求火力发电厂的给煤控制系统需要更稳定、更可靠地完成上煤操作。传统给煤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式无法满足目前火电厂的技术要求,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研发一套基于PLC的智能化给煤控制系统,有效地改善传统给煤系统控制方案并提高上煤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对于火力发电厂提升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为背景,对上煤过程中的给煤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根据给煤控制系统的要求,首先设计了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结合给煤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系统所需的皮带机变频调速方法和皮带机数字测速方法,并给出了 OPC技术和自整定模糊PID技术等先进控制方法。其次分析了给煤系统传统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的理论方法,研究了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方法,并针对给煤控制系统时变性、滞后性等特点,结合皮带机称重模型以及皮带驱动电机的恒压频比变频调速特性,建立了给煤系统传递函数,通过使用工具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传统给煤PID控制和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的算法模型,配合建立的给煤系统传递函数对系统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出:给煤系统在自整定模糊PID控制下,超调量小、调节时间短、控制效果更稳定;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对输煤量的控制精度和系统智能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对给煤控制系统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为了满足对上煤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对上煤流程的监控管理要求,系统选用高可靠性的西门子S7-200系列PLC作为主控制器,直接控制现场设备并完成对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经PLC处理的数据通过PC/PPI电缆传输至上位机组态MCGS中,在上位机中MCGS与MATLAB采用OPC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并利用MCGS来完成对上煤过程状态的实时监控等工作。通过完成对给煤控制系统各部分功能的调试和系统通讯测试,实现了火电厂给煤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游健祥[5](2019)在《矿用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带运输机是用于输送原煤的关键运输设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运输过程路线较长且由多个环节构成,皮带机会经常发生跑偏、打滑、堆煤、烟雾等故障,使生产工作陷入中断,并且皮带运输机经常在轻载或空载时仍保持恒速运行,导致了电能的浪费,它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直接关系着煤矿生产安全和煤炭产量,影响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经济效益,因此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矿用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为了实现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的调速控制设计了节能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适用于非线性、时变性的复杂系统这一特性,选择T-S模糊模型的预测函数进行控制,由于隶属度函数的规则数和图形的确定带有较大人为主观因素,所以先用模糊聚类法确定隶属度函数的规则数,然后对T-S模糊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最后将其转化为线性时变的状态空间模型,通过此模型的预测函数对非线性的皮带运输机系统进行控制。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分为地面和井下两个部分,井下控制层采用的是三个S7-300PLC控制分站分别控制三条皮带机的启停,地面控制层采用的是一个S7-300PLC控制主站通过工业以太网与控制分站和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上位机的监控画面采用的MCGS组态软件。通过实验仿真和现场试验,对仿真结果和现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运行可靠性高,调速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64幅,表9个,参考文献50篇。
邓鹏[6](2018)在《厂外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以发电厂厂外输煤控制系统设计为背景,在输煤控制系统中采用欧姆龙CS1D系列PLC作为控制器,将每个PLC控制器设计为双机热备,以实现对输煤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控制的设计方案。根据厂外输煤控制系统实际生产情况,对输煤控制系统网络架构进行设计,同时进行了输煤控制系统的逻辑设计;采用GE公司Ifix组态软件设计输煤控制系统监控界面,以实现控制信号具体化显示。以及对厂外输煤控制系统进行调试,验证了输煤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完全能够达到输煤系统工艺流程以及控制要求。针对火力发电厂厂外输煤控制系统中采用有线传输控制信号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输煤控制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替换控制系统中的有线传输的研究方案。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厂厂外输煤控制系统中无线传感器节点如何部署,针对链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主要存在的能量空洞和数据漏斗效应等缺点。以LEACH(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算法分层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基于leach聚类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路由算法。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具有缓解能量空洞和数据漏斗效应,为链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通信提供了一个优质的通信路由。为将来WSN输煤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网络节点提供通信路由方案。
李博[7](2018)在《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火电厂的输煤系统由于工作环境粉尘多、设备多而且比较分散,输送线路很长,需要精确控制启停的转动设备也很多,这对现场控制的人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加上现场噪音大等对人体身心健康有影响的因素较多,因此,设计一套能自动控制火电厂的输煤作业过程的控制系统可以帮助火电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作业人员的身体伤害,最大程度地自动化控制生产。这是火电厂自动化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首先,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火力发电厂的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对火力发电厂中控制系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国内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现状提出了本研究设计方案;其次,对本输煤控制系统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对输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认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输煤系统硬件组成、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输煤系统、除尘系统、胶带输送系统五个部分。再次,对输煤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详细地设计,分别从输煤控制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配置设计、上位机设计和可编程控制器进行了设计;最后,对输煤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选择WIN-CC组态软件,利用模糊PID技术对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同时对常见的故障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网络和监控系统将输煤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连接进行了调试模拟试验。通过研究,对火电厂的输煤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以及试验调试,可以非常便捷地对输煤控制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能对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监控,并能实现自动故障报警、语音呼叫等。本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动化控制特点,可以帮助火电厂输煤系统实现自动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赵星[8](2017)在《电厂输煤DCS系统节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输煤系统是电厂重要的辅网系统,对发电厂输煤系统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针对发电厂输煤皮带机系统电能浪费严重的问题,设计了提高皮带机运行效率的优化控制方案。首先分析确立了皮带机功率的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动态参数分析法获得精确的优化参数,然后采用开环最优控制削峰填谷策略优化处理,根据系统存在干扰产生控制误差的问题,引入MPC的预测控制算法进行反馈校正和滚动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分时电价下,MPC控制策略节能显着。本文通过对输煤生产流程的分析,明确了系统的设计目标,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产品,借用STEP7软件构建系统硬件配置图,基于已经搭建的系统硬件和网络平台,结合系统实际生产需求,对DCS软件构架进行设计,完成了DCS系统的节能控制、监控、管理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电厂输煤系统的节能控制,充分发掘了现有的DCS技术功能,合理的用电策略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用电费用,减轻高峰时段电力网络的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发电厂的发电效益。
魏博[9](2017)在《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节能改造及远程监控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易造成雷管碎片及各种铁磁性杂质混掺在商品煤中,严重影响商品煤的运输、研磨及使用,甚至会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因此对煤炭进行有效除铁显得尤为重要。秦皇岛港目前普遍采用的除铁装置均是悬挂式大功率电磁除铁器,在皮带输煤机运行期间除铁器始终保持通电励磁,但煤炭中的铁磁性杂质不是时刻存在的,具有随机性、不连续性的特点。原除铁器的控制方式不仅会浪费大量电能,而且会严重影响除铁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现有除铁器的运行方式和实际需求,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并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1)在原有散料皮带输送机除铁系统结构基础上,设计了整个系统改造方案。详细设计配电系统,PLC控制系统方案;根据现场实际条件以及金属探测系统使用环境要求,确定金属探测系统安装方案。安装时充分考虑电磁干扰,振动幅度及外界干扰信号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出能够探测到的要求精度的铁磁性杂质,并对铁磁性杂质大小进行分类。对原有电磁除铁器进行了技术分析,加装功率保护元件。(2)研制金属检测仪数字化设备,包括金属探测仪模拟信号处理,及信号数字化设计,并开发相应软件。使得除铁器既能实现清除铁磁性杂质功能又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既保证生产安全,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3)研制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网络化,远程监控系统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生产层,极大方便了系统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对现场应用数据进行分析,使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达到预期节能目标。
刘为迅[10](2016)在《电厂专用煤码头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等开始运用于港口,极大地提高了港口装卸效率和可靠性,获得了港口管理者的认可,因此港口自动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建设的大型煤炭码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而在未来,数字技术和控制软件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不同控制系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港口控制系统将进入一个标准化、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本课题首先分析了电厂专用煤码头各工艺系统设备电气及其自动化参数;然后通过对设备运行特点的研究,确定了各设备的控制方式及DCS系统的控制框架;最后利用DCS现场控制站作为码头区控制系统中枢,实现了对码头装卸、煤炭运输、环保除尘、供配电、给排水等系统的监测及控制。同时本文还研究了系统组态软件的组态和编程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充分利用DCS组态软件的优点,不断对控制方案和控制逻辑进行优化,使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该码头工艺及控制系统已经完成了设计、施工和调试,并开始试运行。从试运行结果来看,整个工艺程控系统运行顺利、流畅,反应及时准确,控制画面相对简洁,易操作,因此证明了本控制系统在架构上是合理的。
二、PLC在皮带机输煤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在皮带机输煤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2 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现有控制系统介绍 |
2.1 煤矿地面生产系统现状 |
2.2 大磨岭煤矿地面集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
2.3 小结 |
3 大磨岭煤矿地面集控系统各子系统设计 |
3.1 配电控制系统 |
3.2 视频监控系统 |
3.3 广播通信系统 |
3.4 皮带保护系统 |
3.5 小结 |
4 控制系统及软起动实现 |
4.1 控制系统 |
4.2 软启动实现 |
4.3 软启动优化策略分析 |
4.4 基于煤流量的软启动控制 |
4.5 小结 |
5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PLC模块安装布置与布线 |
5.2 PLC的编程 |
5.3 主程序设计 |
5.4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5 小结 |
6 系统改造前后对比 |
6.1 系统改造前 |
6.2 系统改造后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煤矿井下输煤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输煤系统研究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矿输煤系统介绍及优化分析 |
2.1 输煤系统介绍 |
2.2 输煤系统控制方案优化分析 |
2.3 分时电价 |
2.4 本章小结 |
3 输煤系统建模 |
3.1 带式运输机能量模型的建立 |
3.2 优化目标函数 |
3.3 系统参数辨识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井下输煤系统优化控制策略 |
4.1 优化控制策略 |
4.2 模型预测控制 |
4.3 基于MPC的皮带机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4.4 RBF网络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仿真 |
5.1 仿真软件的选择 |
5.2 带式运输机能量模型仿真 |
5.3 基于MPC优化速度仿真 |
5.4 RBF神经网络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硬件及组态设计 |
6.1 硬件设计 |
6.2 WINCC组态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火电厂输煤系统分析研究 |
2.1 火电厂输煤系统简介 |
2.1.1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组成 |
2.1.2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特点 |
2.2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分析 |
2.2.1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分析 |
2.2.2 输煤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功能分析 |
3.1.1 输煤系统控制功能 |
3.1.2 输煤系统控制要求 |
3.1.3 输煤系统控制方式 |
3.2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2.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 |
3.2.2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构成 |
3.2.3 输煤监控系统网络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1.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1.2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4.2 主要设备的选型 |
4.2.1 电动机的选型 |
4.2.2 部分输煤检测、保护装置选型 |
4.2.3 PLC选型 |
4.2.4 主要网络设备选型 |
4.2.5 上位机设备选型 |
4.3 输煤系统主电路及控制原理图设计 |
4.4 输煤系统I/O控制电路设计 |
4.4.1 I/O地址分配 |
4.4.2 PLC硬件组态以及I/O端子接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输煤控制系统软件概述 |
5.2 输煤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
5.2.1 输煤系统PLC控制主程序设计 |
5.2.2 上煤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3 配煤PLC控制程序流程设计 |
5.3 系统监控组态画面设计 |
5.3.1 上位机组态监控的主要功能 |
5.3.2 系统登录管理功能设计 |
5.3.3 系统监控主画面设计 |
5.3.4 系统报警画面设计 |
5.3.5 报表管理画面设计 |
5.3.6 煤仓煤位趋势图画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火电厂输煤系统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先进给煤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
1.2.3 国内给煤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给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火电厂给煤系统概述 |
2.1.1 输煤系统整体工艺流程 |
2.1.2 给煤系统工作原理 |
2.2 给煤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2.1 给煤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
2.2.2 给煤系统控制结构设计 |
2.2.3 系统主要硬件结构设计 |
2.2.4 系统部分设备选取 |
2.3 给煤系统闭环调速控制方案 |
2.3.1 皮带驱动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给煤皮带机变频调速方法 |
2.3.3 系统数字测速方法选择 |
2.4 系统的创新性应用方案 |
2.4.1 基于OPC的上位机数据交换方法 |
2.4.2 基于恒压频比的皮带机闭环调速控制方法 |
2.4.3 容积式皮带电子称重技术 |
2.4.4 基于自整定模糊PID的给煤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整定模糊PID的给煤控制方法研究 |
3.1 智能控制在给煤系统中的应用 |
3.2 给煤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
3.2.1 给煤皮带称重模型 |
3.2.2 皮带电机调速模型及变频特性分析 |
3.2.3 给煤系统传递函数建立 |
3.3 传统PID控制 |
3.3.1 传统给煤PID控制原理 |
3.3.2 离散化给煤PID控制原理 |
3.3.3 PID参数调节作用及规范 |
3.4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 |
3.4.1 模糊控制理论 |
3.4.2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结构 |
3.4.3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原理 |
3.5 给煤控制算法分析 |
3.6 给煤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
3.6.1 给煤系统变量模糊化 |
3.6.2 输入/输出变量隶属度 |
3.6.3 系统模糊控制规则 |
3.6.4 模糊推理 |
3.6.5 解模糊处理 |
3.7 给煤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的仿真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给煤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给煤系统下位机硬件搭建 |
4.1.1 PLC结构及工作方式 |
4.1.2 PLC主控模块选型 |
4.1.3 PLC扩展模块选择 |
4.1.4 给煤控制系统I/O点配置 |
4.2 给煤系统电气原理图 |
4.2.1 给煤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4.2.2 PLC端子接线设计 |
4.3 给煤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1 PLC程序设计方法 |
4.3.2 系统主程序部分 |
4.3.3 给煤皮带程控部分子程序 |
4.3.4 皮带速度采集部分子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组态设计与系统调试 |
5.1 上位机组态监控系统 |
5.1.1 系统监控功能设计 |
5.1.2 MCGS的功能和特点 |
5.2 给煤系统上位机组态设计 |
5.2.1 初始化配置 |
5.2.2 用户登录主页面设计 |
5.2.3 系统主控界面设计 |
5.2.4 给煤工艺监控界面设计 |
5.2.5 设备控制方式切换界面设计 |
5.2.6 构建系统实时数据库 |
5.2.7 系统变量组态 |
5.3 给煤控制系统调试 |
5.3.1 PLC控制程序调试 |
5.3.2 MCGS中S7-200 (PPI)设备驱动配置 |
5.3.3 设备组态变量调试 |
5.3.4 OPC通讯配置 |
5.3.5 整体通信测试 |
5.3.6 现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矿用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监控系统的方案确定及调速分析 |
2.1 监控系统的方案确定 |
2.2 监控系统的调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皮带运输机模糊函数控制器设计 |
3.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2 建立T-S模糊函数控制模型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广义T-S模糊模型的参数优化 |
3.4 建立广义T-S模糊预测函数控制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2 地面控制层设计 |
4.3 井下控制层设计 |
4.4 受控设备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设计 |
5.2 上位机组态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仿真实验与现场试验 |
6.1 仿真实验 |
6.2 现场试验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 |
(6)厂外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控制器PLC选型 |
2.3.1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IO点数 |
2.3.2 CPU模块 |
2.3.3 热备单元模块 |
2.3.4 电源模块 |
2.3.5 数字量模块 |
2.3.6 模拟量模块 |
2.3.7 通信模块 |
2.4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控制网络的设计 |
2.4.1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总体通信网络结构设计 |
2.4.2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双以太网冗余设计 |
2.4.3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PLC双环网冗余设计 |
2.4.4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PLC双环网的数据链接表设计 |
2.4.5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以太网与PLC网络跨网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逻辑程序和组态画面设计 |
3.1 厂外输煤系统逻辑程序设计 |
3.1.1 厂外输煤系统设计要求 |
3.1.2 厂外输煤系统设备的保护 |
3.1.3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及步骤 |
3.1.4 厂外输煤系统PLC逻辑控制程序设计 |
3.2 厂外输煤系统上位机组态画面设计 |
3.2.1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监控总览图设计 |
3.2.2 皮带运行画面设计 |
3.2.3 皮带控制画面设计 |
3.2.4 远程监控权限设计 |
3.3 PLC与组态软件Ifix的通讯设置 |
3.4 OPC驱动配置 |
3.4.1 SysmacOPCServer配置 |
3.4.2 OPCClient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厂外输煤控制系统调试 |
4.1 PLC控制器之间通信调试 |
4.2 控制系统整体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WSN输煤控制系统的研究 |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厂外输煤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5.2 WSN输煤控制系统简单的设计方案 |
5.3 能量空洞和漏斗效应 |
5.4 基于leach的聚类分簇路由算法 |
5.4.1 分簇思想 |
5.4.2 FCM聚类算法 |
5.4.3 分簇流程 |
5.4.4 簇头选择 |
5.4.5 数据传输过程 |
5.5 基于leach聚类分簇路由算法仿真与性能评估 |
5.5.1 能量模型 |
5.5.2 模拟环境参数 |
5.5.3 leach算法和leach-FCM算法节点分簇对比 |
5.5.4 网络生命周期对比 |
5.5.5 网络基站接收数据包量对比图 |
5.5.6 网络能量消耗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输煤控制系统分析 |
2.1 输煤系统概述 |
2.2 输煤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 |
2.2.1 输煤控制设备的组成 |
2.2.2 输煤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
2.3 输煤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组成 |
2.3.1 控制方式 |
2.3.2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
2.3.3 胶带输送系统 |
2.3.4 碎煤系统 |
2.3.5 除尘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3.4 硬件配置设计 |
3.5 上位机部分 |
3.6 可编程控制器(PLC)部分 |
第4章 输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功能模块设计及软件体系结构 |
4.2 系统软件组成 |
4.2.1 WIN-CC组态软件性能 |
4.2.2 WIN-CC突出的优点 |
4.2.3 应用软件构成 |
4.2.4 模糊控制器 |
4.3 PLC软件运行流程设计 |
4.4 系统软件实现 |
4.4.1 控制方式选择 |
4.4.2 就地方式启停控制 |
4.4.3 压力自适应模糊控制 |
4.5 系统主要控制设备地址分配 |
4.6 各种常见故障的诊断 |
4.6.1 模拟量数据处理 |
4.6.2 调用模拟量数据处理块 |
4.6.3 故障信号处理 |
4.6.4 拉线开关地址 |
第5章 输煤控制系统实现 |
5.1 上位机组态画面 |
5.1.1 上位机组态画面组成 |
5.1.2 系统登录 |
5.2 主界面 |
5.2.1 系统启停准备 |
5.2.2 给煤机变频操作 |
5.2.3 系统启停操作 |
5.2.4 右侧按钮操作 |
5.3 子界面 |
5.3.1 大仓监控界面 |
5.3.2 给煤机1-3 |
5.3.3 皮带0-1 |
5.3.4 卸料器 |
5.3.5 炉前仓界面 |
5.3.6 给煤机4-5 |
5.3.7 振动筛和破碎机 |
5.3.8 系统设置 |
5.3.9 趋势和报警 |
5.3.10 历史曲线 |
5.4 网络的建立 |
5.4.1 输煤自动控制系统网络的建立 |
5.4.2 监控系统网络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电厂输煤DCS系统节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2.发电厂输煤DCS系统设计分析 |
2.1 输煤系统需求概述 |
2.2 输煤系统设备组成分析 |
2.3 电厂输煤主要工作分析 |
2.3.1 输煤系统生产流程的分析 |
2.3.2 配煤生产流程的分析 |
2.4 控制功能分析 |
2.4.1 输煤功能分析 |
2.4.2 配煤功能分析 |
2.5 系统监视功能的分析 |
2.6 系统管理功能的分析 |
2.7 本章总结 |
3.输煤皮带机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节能策略控制研究 |
3.1 燃烧室煤消耗量与时间的关系 |
3.2 皮带机模型的建立 |
3.2.1 功率数学模型 |
3.2.2 粘弹性动力学模型 |
3.3 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
3.3.1 目前的控制策略 |
3.3.2 开环最优控制策略 |
3.3.3 MPC闭环优化 |
3.4 节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
4.电厂输煤DCS节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监视控制层硬件设计和实现 |
4.2 现场控制站硬件设计 |
4.3 输煤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电厂输煤DCS节能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DCS系统关键技术 |
5.1.1 输煤自动化控制技术 |
5.1.2 分散型集中控制系统 |
5.1.3 信号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
5.2 发电厂输煤DCS系统设计 |
5.2.1 输煤DCS系统软件 |
5.2.2 STEP 7软件 |
5.2.3 组态软件 |
5.3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5.3.1 监视控制层 |
5.3.2 现场控制层 |
5.4 系统功能架构 |
5.5 系统的运行方式程序设计 |
5.5.1 就地手动控制 |
5.5.2 集中控制 |
5.5.3 远方控制 |
5.5.4 自动控制 |
5.5.5 程序设计 |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节能改造及远程监控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主要解决技术问题 |
第2章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改造方案 |
2.1 引言 |
2.2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 |
2.2.1 输送皮带机 |
2.2.2 电磁除铁器 |
2.3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改造方案 |
2.3.1 PLC电气柜设计及安装方案 |
2.3.2 金属检测系统安装方案 |
2.3.3 信号处理系统方案 |
2.3.4 安全保护系统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主控制系统设计 |
3.2.1 主控系统工作原理 |
3.2.2 主控系统硬件构成 |
3.3 金属探测系统设计 |
3.3.1 金属探测仪 |
3.3.2 信号处理单元 |
3.4 电磁除铁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开发软件介绍 |
4.3 主控制程序设计 |
4.4 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系统远程监控及现场应用 |
5.1 引言 |
5.2 远程监控软件介绍 |
5.2.1 远程监控系统 |
5.2.2 人机交互系统 |
5.3 系统实验研究 |
5.3.1 模拟实验 |
5.3.2 现场实验 |
5.3.3 实验结果 |
5.3.4 实验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电厂专用煤码头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
1.2.2 港口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 |
1.2.3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 |
1.2.4 艾默生Ovation系统简介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规模 |
2.1.2 工艺设备情况 |
2.1.3 辅助生产设施 |
2.1.4 工艺流程 |
2.1.5 工艺设备特点 |
2.2 控制系统架构 |
2.2.1 控制目标 |
2.2.2 控制功能设计 |
2.3 控制设备类别的确定 |
2.4 控制方式设计 |
2.4.1 控制方式 |
2.4.2 联锁方式设计 |
2.5 系统设计 |
2.5.1 门座式起重机连锁设计 |
2.5.2 皮带机输送系统控制 |
2.5.3 电气系统控制 |
2.5.4 工艺辅助设备控制 |
2.5.5 辅助监控系统 |
2.6 DCS现场控制站的设计 |
2.6.1 码头DCS系统点数计算 |
2.6.2 现场控制站配置 |
2.6.3 通信 |
第3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组态软件介绍 |
3.2 皮带机启动时间确定 |
3.3 煤炭传输滞后时间确定 |
3.4 流程控制程序 |
3.5 组态软件设置 |
第4章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
4.1 系统设置与调试 |
4.2 系统试运行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LC在皮带机输煤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洪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煤矿井下输煤系统节能优化研究[D]. 李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詹昌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樊逸飞.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5]矿用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研究[D]. 游健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厂外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邓鹏. 湖南大学, 2018(01)
- [7]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设计[D]. 李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8]电厂输煤DCS系统节能控制研究[D]. 赵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9]散料输送皮带机除铁节能改造及远程监控系统研制[D]. 魏博. 燕山大学, 2017(05)
- [10]电厂专用煤码头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为迅. 青岛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