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锥栗栽培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差异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渝峰[1](2020)在《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我国主要木本粮食树种之一,板栗被称为(Castanea mollissima Bl.)“铁杆庄稼”具有耐干旱瘠薄等优良特性。在我国种植范围广,北起吉林,南至海南岛都有栽培。板栗在不同气候条件或地形条件下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良种,湖南地区属于南方板栗的一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引进良种铁粒头和九家种之后,本地区良种选育一直滞后。本文从推进板栗良种化进程入手,通过优选10个不同地区板栗品种,以铁粒头为参照,开展品种对比实验以及参试品种1年生生长对比实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进行差异分析,同时对1年生嫁接苗生长规律、叶片生理以及光合特性差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选择优良的板栗品种作为良种选育的对象。(1)果实外观品质以临湘1号品种带苞果实长、宽、厚表现较为突出,分别为82.06mm,59.89mm和62.06mm;石门品种板栗坚果长和坚果厚最大,分别为36.39mm和25.02mm,坚果宽以临湘2号品种最大,达到了 28.52mm;融水品种栗苞皮厚最大,达到了 3.50mm;城步品种栗苞刺长长度最大,达到了17.76mm,新田品种最小,只有12.23mm;花桥品种和融水品种坚果皮厚最大,达到了 1.45mm左右,铁粒头品种坚果皮厚最小,只有0.76mm;铁粒头品种坚果粗脂肪含量最高,为7.13%,新田品种粗脂肪含量最小,只有5.45%,石门品种可溶性糖含量表现最高,为14.68%,新田品种最小,只有3.08%,临湘2号品种,安化品种,临湘1号品种和城步品种淀粉含量基本保持在55%左右,融水品种淀粉含量最低,只有40.64%,粗蛋白含量以石门品种最高,达到了10.39%,花桥品种粗蛋白含量最低,只有6.79%。综合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指标(包括外观和内在指标),相比铁粒头,临湘1号品种和石门品种各项指标总评价更优异,可作为优选对象。(2)板栗苗期生长趋势为“S”变化曲线,5月初至9月初是地径缓慢生长期,临湘1号品种生长最快,在9月初期地径达到了 1.78cm左右,其次是花桥品种苗期地径生长继续保持较快生长状态,地径生长达到了 1.42cm,1年生板栗苗期地径生长9月初至9月中下旬快速生长期持续时间短,只有20天左右,但是到了生长后期,地径生长在品种间出现较大的差异;1年生板栗苗苗高经过快速生长期后,即9月底,铁粒头品种和石门品种最大,分别为158cm和157cm,花桥品种和新田品种苗高最小,只有110cm和109cm,进入生长后期之后,1年生板栗苗苗高生长趋于缓慢;不同板栗品种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生长前期蛋白质含量较高,到了生长后期蛋白质含量迅速变小,但是铁粒头蛋白质含量在1年生苗期生长过程中变化较小,几乎保持稳定;安化品种和石门品种按照月份生长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都是逐渐增大的,在生长后期表现最大的,分别为301μg·g-1·h-1和268.29μg·g-1·h-1;临湘1号品种和新田品种叶质重和叶长最大,分别为0.037g·cm-2和0.034g·cm-2,分别为27.2cm和26.3cm,从整体分析,叶质重与叶宽品种间差异变化基本相似,只有城步品种,安化品种,石门品种和铁粒头品种与之相反。(3)生长初期,城步品种,永安品种和安化品种光合速率最大,在9月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城步品种和临湘2号品种光合速率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不同板栗品种叶片蒸腾速率在8月表现出较强的活力且表现最突出,而融水品种和新田品种蒸腾速率最小,只有6.79 umolH2O·m-2·s-1和8.99 umolH2O·m-2·s-1,生长后期大部分板栗蒸腾速率出现增大;不同品种板栗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在8月份同样表现出突出,但是临湘2号品种,在10月份生长后期气孔导度值增长最大。
顾光仕[2](2020)在《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文中认为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特有的木本粮食树种。福建省建瓯市锥栗栽培历史悠久,通过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已形成了一批表型优良的农家品种。栗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锥栗农家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选育高抗新品种是防治栗疫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建瓯市主栽的17个锥栗农家品种为材料,建立锥栗疫病抗性的检测方法,进行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开展锥栗农家品种的人工杂交,研究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建立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锥栗疫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联合利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自建瓯市水源乡锥栗农家品种的染病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形态学观察和DNA序列测定,可确定该病原菌就是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通过对锥栗农家品种“处暑红”和“油榛”离体枝条的栗疫病抗性检测,确定适合评价栗疫病抗性的时间为接种后的第21d。2.对锥栗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17个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为23.55~59.00,其中栗疫病抗性最高的是小尖嘴,最易感病的是处暑红,将供试农家品种的抗病类型分为4类;2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7.78%~49.6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79%,其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异系数最小,果实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农家品种间的叶脉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栗疫病染病率和其他17个性状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标准化排序,处暑红、乌榛和黄榛排前3位。聚类分析可将17个农家品种聚为4大类。3.利用5个农家品种进行了双列杂交,共获得15个杂交组合的果实,杂交果实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9.25%~35.87%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8.19%,果苞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坚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对锥栗农家品种杂交后代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27个家系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从20到45不等,平均染病指数为30.77;其中疫病抗性最高的是JO4×JO1和JO6×JO12它们的染病指数均为20,最易感病的家系是JO12×JO6,染病指数为45。各性状变异系数在15.18~29.41%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08%。家系间栗疫病染病率、苗高、叶片长、叶片长宽比、叶柄长和叶面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7个家系群体进行了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5.对4个较大的F1家系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家系JO6×JO12的栗疫病染病率变异系数(19.43%)和苗期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25.54%)较大。结合亲本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确定JO6×JO12家系可以作为构建锥栗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吴钧剑[3](2020)在《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随着锥栗产业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选育锥栗优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对锥栗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目前仍未选育出用于推广的高抗优良品种。本研究利用开发的转录组SSR标记对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并对群体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开展了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初步选择,并进行了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为进一步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6个锥栗农家品种、3个板栗农家品种和3个日本栗栽培品种为材料,共设计合成108对转录组SSR引物进行扩增,。其中引物FAFUZLEST-7、FAFUZLEST-9、FAFUZLEST-11、FAFUZLEST-12、FAFUZLEST-18等5个引物的多态性条带百分比均为100%。2.利用18对转录组SSR引物对14个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检测出Shanon信息指数(I)的范围在1.037~1.28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3.0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0.58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14,基因分化系数Fst=0.1253,基因流Nm=1.7458,AMOVA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变异仅占10%,而大部分的变异来源于家系内部。这些结果表明锥栗半同胞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程度较大,而且遗传变异主要是家系内部的遗传变异。将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划分为2类。3.对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进行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遗传分析,得到各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9.97%,说明家系间变异较为丰富。对各家系平均变异系数CV大小进行排序,排名前三的家系是大尖嘴、小尖嘴、红仔榛。另外,相关系数最高的2个性状分别是叶长与叶面积(R=0.931)、叶宽与叶面积(R=0.938)。对测定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分为3大类。进行优良家系与优良单株的选择,筛选出抗病性最强的5个家系是:乌壳长芒、油桐仔、小尖嘴、黄榛、铁锥;生长性状最好的5个家系是双峰子、小尖嘴、牛角仔(中熟)、油桐仔、黄榛;油桐仔、小尖嘴、黄榛这3个家系的抗病能力和生长状况都较好。选出抗病性强且生长状况好的优良单株7株,分别是8-10、2-23、7-26、11-29、14-31、12-29、2-19。对选出的7个优良单株进行父本鉴定,鉴定出子代2-19的父本为处暑红,子代2-23的父本为乌壳长芒,子代7-26的父本为铁锥,子代8-10的父本为处暑红,子代11-29的父本为油榛,子代12-29的父本为中尖嘴,子代14-31的父本为牛角仔(晚熟)。4.利用18对转录组SSR分子标记对锥栗的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一般线性模型(GLM)得出15个位点和10个表型性状之间有显着关联,混合线性模型(MLM)得出10个位点和11个表型性状之间有显着关联,FAFUZLEST-15位点与感病率的变异贡献率高达为95.53%。
孙贺[4](2019)在《锥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锥栗(Castanea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果材兼用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目前我国锥栗大多采用嫁接、实生播种等常规繁殖,生产周期长,无法满足锥栗苗木繁育的需求。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周年进行工厂化生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优质锥栗种苗。本研究以锥栗种胚、茎段、叶片为外植体,采用正交实验法、单因素对比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消毒试剂、抗褐化剂、基本培养基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锥栗组织培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胚培养。酒精50 s+升汞10 min对种胚的消毒效果最好,种胚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分别为12.10%和23.33%;1.0 g/L柠檬酸对锥栗种胚的抗褐化效果最好,种胚褐化率为8.80%;种胚在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成苗率最高,成苗率为80.07%;子叶块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6-BA 2.0 mg/L+NAA 1.5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6.27%;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0.1 mg/L 2,4-D,不定芽诱导率为85.67%。(2)茎段培养。酒精30 s+升汞10 min是茎段的最佳消毒处理,茎段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分别为13.43%和33.30%;1.0 g/L柠檬酸对锥栗茎段的抗褐化效果最好,茎段褐化率为14.53%;6-BA 2.0 mg/L+IBA 0.5 mg/L是锥栗带芽茎段腋芽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腋芽诱导率为66.67%;6-BA 1.0 mg/L+NAA 1.5 mg/L是锥栗芽苗增殖的最佳激素组合,丛生芽诱导率为57.78%,繁殖系数为4.03;6-BA 2.0 mg/L+IBA 0.1 mg/L是锥栗芽苗壮苗伸长培养的最佳激素组合,平均苗高为3.50 cm;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WPM+IBA 3.0 mg/L+NAA0.5mg/L,生根率为50.61%;锥栗组培苗炼苗移栽的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蛭石=1:1,移栽成活率为83.33%。(3)叶片培养。酒精30 s+升汞10 min是叶片的最佳消毒处理,叶片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分别为11.07%和29.67%;1.0 g/L柠檬酸对锥栗叶片的抗褐化效果最好,叶片褐化率为9.14%;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激素组合是6-BA 1.0mg/L+2,4-D 1.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2.79%。最有利于锥栗叶片愈伤组织增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6-BA 1.0 mg/L+2,4-D 0.5 mg/L,增殖系数为5.56。
朱益帜[5](2019)在《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锥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能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管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果园产量。本试验以’华栗4号’作试材,在锥栗园中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之后,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锥栗光合效能分析、果实产量和品质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分析,探讨了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目的在于找出适宜南方锥栗园生草栽培的方法。结论如下:1.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可以改善园内土壤环境且提高土壤酶活性。日平均地温最高的生草栽培处理为黑麦草园,地温为28.7 ℃,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2 ℃,5.59%;生草栽培提高了锥栗园土壤含水率,黑麦草锥栗园提升尤其明显,在0-20 cm土层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8.52%、19.11%、19.20%;在0-20cm土层,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和紫花苜蓿园对比清耕对照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08%、3.06%、5.32%、4.01%和3.56%、在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52%、1.52%、5.21%、3.52%和3.68%、在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71%、3.71%、4.81%、3.82%和3.82%;黑麦草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6.70%、19.89%;在0-20 cm土层,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白三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增加了72.32%、40.48%、201.21%、19.04%、52.38%;进行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园相比清耕对照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122.22%、138.10%、144.32%;0-20 cm、20-40 cm土层黑麦草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31.18%、8.78%。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0-20 cm土层土壤中全钾含量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24.05%、1.10%、49.00%、17.21%;高羊茅、紫花苜蓿、黑麦草、混播、白三叶处理的锥栗园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相比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75.00%、59.21%、59.23%、6.58%、60.21%;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35.52%、17.11%、139.47%、13.16%、60.52%;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和白三叶园在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7.49%、16.46%、21.60%、19.54%、15.43%;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7.69%、16.15%、47.40%、16.05%、28.85%。其中黑麦草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更好,白三叶和紫花苜蓿次之,说明在锥栗园内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更好。2.生草栽培能够提高锥栗园锥栗的光合作用效能。不同生草栽培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高羊茅园>混播园>清耕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内叶片蒸腾速率日均值比清耕对照分别高出1.48、0.74、0.70 mmol/m2·s;各生草栽培处理下的叶片水分利用率的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羊茅园>白三叶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混播生园>清耕对照。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后,得到不同生草处理的锥栗光合效能排名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白三叶园>高羊毛园>紫花苜蓿园>混播园>清耕园。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提供88.48%的信息情况下,黑麦草锥栗园2.70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比清耕园0.94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提高了187.23%,效果显着。3.生草栽培能提高锥栗产量及品质。生草栽培可以提高锥栗的鲜重和干重,黑麦草锥栗园果实鲜重和干重分别为:7.21 g和3.38 g;部分生草栽培处理能够提高锥栗果园内锥栗的产量,其中黑麦草锥栗园锥栗果实产量最高,平均值达到了 8.52 kg/株,相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0.55 kg/株;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锥栗园产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果实的纵横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结实率等指标均要高出其他不同处理;同时测定了果实含水率、空苞率、产量等指标。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理量化统一分析后,得到锥栗果实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高羊茅园>混播园。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草栽培技术适用于南方锥栗园,黑麦草是锥栗园生草栽培的理想草种。
李颖林[6](2019)在《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提出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属壳斗科栗属植物,是我国南方着名的果材兼用树种。锥栗的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一批主栽农家品种,而野生锥栗群体中保存着大量的遗传资源。要有效地开展良种选育,首先必须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状况。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锥栗基因组和转录组SSR标记,应用开发的SSR分子标记研究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于锥栗基因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SSR富集文库进行测序,在高质量的2,051,475条序列中,总共搜索到2,117,345个SSR,以复合形式存在的SSR数量为640,155个。锥栗GC含量为35.8%,二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SSR含量最多,占总数的73.22%,之后依次为三核苷酸(12.61%)、单核苷酸(12.56%)、四核苷酸(1.33%)。单碱基重复、二碱基重复和三碱基重复优势重复单元分别为:A/T、AC/GT、AAG/CTT。以8个农家品种为材料,筛选出10对稳定性好、多态性较高的基因组SSR引物组合。2、以锥栗优良品种“建瓯1号”为材料,对其根、茎、叶、雌花、雄花、果实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Unigene176,928条,NR数据库注释了45,036条Unigene(44.23%),获得的信息最多,KEGG数据库获得的信息最少,仅有6695条Unigene得到注释,在所有数据库中均被注释到的Unigene有5422条,仅占3.06%。通过SSR搜索到35,972对引物,分布频率为20.33%。其中单碱基重复21,762个,占60.50%,之后依次为二核苷酸(24.83%)、三核苷酸(13.69%)、四核苷酸(0.86%)。以8个农家品种为材料,筛选出6对稳定性好、多态性较高的转录组SSR引物组合。3、利用开发的基因组SSR和转录组SSR对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0对基因组SSR主要分布在107-370bp之间,6对转录组SSR主要分布在100-328bp之间。基因组SSR和转录组SSR联合分析的结果表明:群体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375-5.87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49-3.843,Shannon信息指数为0.607-1.433,期望杂合度为0.384-0.710;群体基因多样性(Ht)为0.742,群体内基因多样性(Hs)为0.596,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196,基因流Nm为0.039;基于遗传距离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将12群体分为4大类,第I类包括:福建省建瓯市“油榛”栽培群体(JY)和福建省建瓯市“铁锥”栽培群体(JT);第II类包括:福建省建瓯市“处暑红”栽培群体(JC);第III类包括:浙江省丽水市群体(LS)和江西省九江市群体(JJ);第Ⅳ类包括:贵州省贵阳市群体(GY)、贵州省黎平县群体(LP)、湖南省群体(HN)、福建省建瓯市农家品种群体(JS)、福建省泰宁县农家品种群体(TNKS)、福建省泰宁县群体(TN)、四川省洪雅县群体(HY)。
李颖林,董蒙蒙,陈辉,李煜,郑国华,顾光仕,郑芳奕[7](2018)在《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及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福建省建瓯市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为材料,研究其果实及叶片形态、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生长与产量等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锥栗农家品种的变异丰富,选择潜力较大;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利于开展表型性状的联合选择。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91%64.29%,平均变异系数为27.32%,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苞数相关系数最高为0.828。各个性状的重复力较高,平均为0.805。对17个锥栗农家品种的表型性状进行标准化排序,排名前3位的是乌榛、油榛和处暑红;按果实营养成分含量及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处暑红、乌榛、大尖嘴表现优良。对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17个农家品种分为4大类,第I类:处暑红;第II类:油榛;第III类:大苞榛、铁锥、大尖嘴、红仔榛;第IV类:黄榛、白露仔、小尖嘴、牛角仔(晚熟)、双峰子、牛角仔(中熟)、中尖嘴、油桐仔、乌榛、乌壳长芒、欧宁仔。研究结果为选育高产优质锥栗新品种奠定基础。
张俊杰,陈宗游,韩愈,王满莲,唐辉[8](2018)在《不同砧木嫁接对‘桂栗一号’大果锥栗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筛选‘桂栗一号’大果锥栗优良砧木及为探讨砧穗互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以‘桂栗一号’大果锥栗为接穗,以板栗和普通锥栗作砧木进行嫁接,观察其成活率;以板栗和普通锥栗实生苗为对照,测定其苗木生长量、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等。结果表明,以普通锥栗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远高于以板栗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两种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的长势均弱于其对照。不同砧木对‘桂栗一号’苗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等光响应参数的影响并不显着。4种苗木对光强的适应范围:板栗=板栗/桂栗一(以板栗为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锥栗/桂栗一(以锥栗为砧木的‘桂栗一号’嫁接苗)>普通锥栗。4种苗木的Pn(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全天Pn的最高峰出现在8:4010:00,14:00时均有光合"午休",而普通锥栗和锥栗/桂栗一的"午休"幅度比板栗和板栗/桂栗一大。对于全天的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参数变化,板栗与板栗/桂栗一、普通锥栗与锥栗/桂栗一走势分别相类似。普通锥栗和锥栗/桂栗一比板栗和板栗/桂栗一受炎热和强光等环境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以板栗或普通锥栗作砧木,在全天有机物的积累上差异小。影响嫁接苗全天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Gs、Tr、Ci和Ls。单从亲和力上考虑,选用普通锥栗作为砧木嫁接‘桂栗一号’为佳,但在高海拔或日照强的地区建议使用板栗作为砧木。
董蒙蒙[9](2017)在《基于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锥栗主栽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锥栗(Ca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是我国南方着名的木本粮食和果材兼用树种。开展锥栗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有预见性并更加科学合理的选配杂交亲本。本研究以福建省建瓯市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为材料,在研究其果实及叶片形态、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生长与产量等表型性状变异的基础上,结合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锥栗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锥栗杂交育种和遗传作图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7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锥栗农家品种的变异丰富且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选择潜力较大且有利于开展表型性状的联合选择。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8.91%到64.29%不等,平均变异系数为27.32%,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苞数相关系数最高,为0.828。各个性状的重复力较高,平均为0.805。对17个锥栗农家品种的表型性状进行标准化排序,排名前三位的是乌榛、油榛和处暑红;按果实营养成分含量及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排序,结果为处暑红、乌榛、大尖嘴表现优良。对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17个农家品种分为四大类,第Ⅰ类包括1个农家品种:处暑红;第Ⅱ类包括1个农家品种:油榛;第Ⅲ类包括4个农家品种:大苞榛、铁锥、大尖嘴、红仔榛;第Ⅳ类包括11个农家品种:黄榛、白露仔、小尖嘴、牛角仔(晚熟)、双峰子、牛角仔(中熟)、中尖嘴、油桐仔、乌榛、乌壳长芒、欧宁仔。2.由25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对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了 20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183个,多态性比率为91.5%,表明农家品种间具有较大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082~0.7978,平均为0.6530。大尖嘴和中尖嘴的亲缘关系最近,大尖嘴与双峰子的亲缘关系最远。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可分为三大类,第Ⅰ类包括3个农家品种:处暑红、双峰子、乌壳长芒;第Ⅱ类包括11个农家品种:大苞榛、牛角仔(晚熟)、乌榛、铁锥、牛角仔(中熟)、欧宁仔、红仔榛、黄榛、油桐仔、白露仔、油榛;第Ⅲ包包括3个农家品种:大尖嘴、中尖嘴、小尖嘴。引物组合em2me8构建了 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的DNA指纹图谱。3.由40对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12对引物组合对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进行SSR分析。共扩增出18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有163个,多态性比率为90.56%,表明农家品种间具有较大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092~08221,平均为0.6657。乌壳长芒和牛角仔(晚熟)的亲缘关系最近,中尖嘴与白露仔的亲缘关系最远;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总共被分为三大类,第I类包含1个农家品种:处暑红;第Ⅱ类包含14个农家品种:双峰子、乌榛、乌壳长芒、牛角仔(晚熟)、油榛、大苞榛、黄榛、铁锥、油桐仔、小尖嘴、白露仔、红仔榛、欧宁仔、牛角仔(中熟);第Ⅲ类包含2个农家品种:大尖嘴、中尖嘴。引物组合CsCAT33和CmTCR4共同构建了 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的DNA指纹图谱。4.综合SSR标记和SRAP标记数据对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进行分析,2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8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有346个,多态性比率为91.05%,表明农家品种间具有较大遗传差异。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0.5231~0.7601,平均为0.6416。大苞榛和乌榛的亲缘关系最近,中尖嘴与白露仔的亲缘关系最远。17个农家品种被分为三大类,第Ⅰ类包含3个农家品种:处暑红、双峰子、乌壳长芒;第Ⅱ类包括12个农家品种:大苞榛、牛角仔(晚熟)、乌榛、铁锥、黄榛、牛角仔(中熟)、红仔榛、欧宁仔、白露仔、油榛、油桐仔、小尖嘴;第Ⅲ类包括2个品种:大尖嘴、中尖嘴。SRAP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两种分子标记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联合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可考虑作为优势杂交的亲本为:处暑红和乌榛、处暑红和大尖嘴。可考虑作为性状互补杂交的亲本为:处暑红和牛角仔(晚熟)、处暑红和白露仔、油榛和乌壳长芒。可考虑作为遗传作图的亲本为:大尖嘴和白露仔、乌榛和中尖嘴。
张旭辉[10](2016)在《锥栗品种授粉配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 Rehd.et Wil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锥栗在栽配上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现象及自交结实率低的特性,因此,在生产中需要配置授粉。本研究选用‘华栗1号’、‘华栗2号’、‘华栗3号’和‘黄榛’4个湖南主栽品种为试材,进行自交、异交授粉试验,以自然授粉作为对照,系统的研究了锥栗的花粉直感现象,以指导锥栗配置授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花期生物学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特性。4个供试品种雄花盛花期为4天到5天不等,雌花盛花期都为4天,并且4个品种间花期相遇,‘华栗1号’可以为‘华栗2号’和‘华栗3号’授粉,‘华栗2号’可以为‘华栗1号’和‘华栗3号’授粉,‘华栗3号’雄花盛花期较晚,仅可以作为‘黄榛’的授粉品种,‘黄榛’可以作为其他3个供试品种的授粉品种;锥栗花粉萌发率较低,‘黄榛’最低,仅为24.83%,‘华栗1号’较高,为42.02%,但由于锥栗花粉数量较大,4个品种花粉数量均在50万以上,弥补了花粉萌发率的不足;同时研究发现,4个品种异交坐苞率均在60.23%-83.33%之间。风媒传粉是锥栗传粉的主要途径,锥栗种群散粉时间约为15-17天,主要散粉期为5天,其传播距离较远,顺风方向最远可传播30m以上,逆风方向也可传播至10米以上。2.花粉直感效应在锥栗成熟期及坐果结实等方面有显着影响。早熟品种作为授粉树显着提前了晚熟品种的成熟期。异交组合相对于自交均可以提高母本的坐苞率、结实率,相应的减少了母本的空苞率,其中,‘华栗3号对‘华栗2号’授粉空苞率增加最为显着,增加了64.21%;4个品种自交结实率较低,‘华栗1号’、‘华栗2号’、‘华栗3号’和‘黄榛’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7.50%、12.43%、2%和10.00%,‘黄榛’对‘华栗3号’授粉结实率的增加最为显着,增加了68.00%;出籽率方面表现不显着。3.花粉直感效应对果实品质有显着影响。在果实表型性状方面,‘华栗1号’授粉对‘黄榛’的果实重量提升效果最显着,相对自然授粉增大了3.32g,‘华栗2号’及‘华栗3号’授粉均加深了‘黄榛’的果皮颜色;在果实内部品质方面,不同品种授粉对可溶性糖的影响最为显着,‘华栗3号’为‘华栗1号’授粉增加了其可溶性糖含量3.23%,‘华栗1号’对‘华栗2号’授粉增加了其蛋白质含量0.64%,‘华栗1号’对‘华栗3号’授粉增加了其直链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3.78%和61.62mg·kg-1,不同品种授粉对锥栗的含水量、脂肪和总淀粉方面影响不显着;在矿质元素方面,‘华栗3号’为母本的各授粉组合的铁、锌、锰元素含量均有显着增加,其中,‘华栗2号’为‘华栗3号’授粉锰元素含量增加最多,达44.05ug.g-1。4.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华栗3号’对‘华栗1号’授粉综合品质较好。但是将果实品质及产量等因素采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授粉组合‘华栗2号’ב华栗3号’的产量和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在生产上为首选授粉组合。
二、锥栗栽培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差异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栗栽培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差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栗属植物栽培历史与利用现状 |
1.2 栗属植物的种类资源多样性 |
1.2.1 栗属植物种类资源及性状描述 |
1.2.2 板栗品种的资源多样性 |
1.2.2.1 板栗地方的优良品种 |
1.2.2.2 板栗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1.3 板栗育种栽培研究现状 |
1.4 种子种源差异性分析研究进展 |
1.4.1 种子形态特征差异研究进展 |
1.4.2 种子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研究进展 |
1.5 种源间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进展 |
1.5.1 幼苗生长特性在种源间差异性的研究 |
1.5.2 幼苗光合特性在种源间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2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板栗果实外观品质检测 |
2.1.2.2 坚果品质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差异研究 |
2.2.2 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
2.3 小结 |
3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生长发育规律差异研究 |
3.2.2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叶片生理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
3.2.3 不同板栗品种叶片大小差异研究 |
3.3 小结 |
4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板栗品种苗期光合指标月变化差异研究 |
4.2.2 不同板栗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月变化差异研究 |
4.3 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6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重点 |
6.1 创新点 |
6.2 进一步研究重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锥栗概述 |
1.1.1 锥栗的利用价值 |
1.1.2 锥栗资源分布 |
1.1.3 锥栗栽培技术研究 |
1.2 栗疫病概述 |
1.2.1 栗属树种感染栗疫病的症状 |
1.2.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
1.2.3 栗疫病的防治 |
1.2.4 栗疫病的研究进展 |
1.3 林木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1.3.1 选择育种 |
1.3.2 杂交育种 |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3.4 转基因技术 |
1.4 栗属树种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4.1 板栗 |
1.4.2 锥栗 |
1.4.3 欧洲栗 |
1.4.4 美洲栗 |
1.4.5 日本栗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锥栗疫病抗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2.1.4 病原菌序列分析 |
2.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
2.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2.2.3 病原菌核糖体DNA-ITS序列测定 |
2.2.4 锥栗疫病抗性评价 |
2.3 结论与讨论 |
3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
3.1.3 重要经济性状的测定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评价 |
3.2.2 变异分析 |
3.2.3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计 |
3.2.4 相关性分析 |
3.2.5 锥栗农家品种的聚类分析 |
3.2.6 表型性状的评价 |
3.3 结论与讨论 |
4 锥栗农家品种的有性杂交及杂交果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人工杂交 |
4.1.3 果实收集及性状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变异分析 |
4.2.2 方差分析 |
4.2.3 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 |
4.3 结论与讨论 |
5 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
5.1.3 苗期表型性状的测定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栗疫病抗性评价 |
5.2.2 变异分析 |
5.2.3 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5.2.4 相关性分析 |
5.2.5 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
5.3 结论与讨论 |
6 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
6.1.3 苗期性状的测定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锥栗F1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6.2.2 亲本分子标记分析 |
6.2.3 作图群体的确定 |
6.3 结论与讨论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1 遗传多样性 |
1.1.2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 栗属树种抗病育种进展 |
1.2.1 栗疫病及其危害 |
1.2.2 选择育种 |
1.2.3 杂交育种 |
1.2.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2.5 转基因技术 |
1.3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3.1 锥栗的利用价值 |
1.3.2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1.4 林木遗传作图研究进展 |
1.4.1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1.4.2 连锁不平衡作图 |
1.5 SSR分子标记技术 |
1.5.1 SSR分子标记 |
1.5.2 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锥栗转录组SSR引物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DNA的提取 |
2.1.3 SSR引物设计 |
2.1.4 SSR引物筛选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转录组SSR引物设计 |
2.2.2 转录组SSR引物筛选及通用性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的转录组SSR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DNA的提取 |
3.1.3 SSR分析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遗传多样性 |
3.2.2 群体遗传结构 |
3.2.3 聚类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栗疫病抗性的测定 |
4.1.3 生长和叶片性状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的变异分析 |
4.2.2 方差分析 |
4.2.3 遗传参数估算 |
4.2.4 相关性分析 |
4.2.5 聚类分析 |
4.2.6 优良家系的选择 |
4.2.7 优良单株的选择 |
4.2.8 优良单株的父本鉴定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与转录组SSR的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SSR分析 |
5.1.3 表型性状的测定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连锁不平衡分析 |
5.2.2 关联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4)锥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1 绪论 |
1.1 锥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锥栗的生物学特性 |
1.1.2 国内外锥栗栽培现状 |
1.1.3 锥栗生产加工方面的研究 |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1.2.1 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 |
1.2.2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 |
1.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1.3 栗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
1.4 目的和意义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种胚、子叶块组织培养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消毒方法的筛选 |
2.2.2 抗褐化方法的筛选 |
2.2.3 种胚和子叶组织培养 |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消毒方法对消毒和褐化的影响 |
2.3.2 不同抗褐化剂对种胚抗褐化效果的影响 |
2.3.3 不同培养基对种胚成苗的影响 |
2.3.4 不同培养基对子叶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5 不同培养基对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种胚的灭菌和抗褐化 |
2.4.2 植物激素对种胚成苗和子叶培养的影响 |
2.4.3 植物激素对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图版Ⅰ |
3 茎段组织培养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消毒方法的筛选 |
3.2.2 抗褐化方法的筛选 |
3.2.3 锥栗茎段腋芽诱导研究 |
3.2.4 锥栗腋芽增殖培养研究 |
3.2.5 锥栗芽苗壮苗伸长培养研究 |
3.2.6 锥栗芽苗生根培养研究 |
3.2.7 锥栗组培苗炼苗移栽 |
3.2.8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消毒方法对茎段消毒效果的影响 |
3.3.2 不同抗褐化试剂对锥栗抗褐化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茎段腋芽诱导的影响 |
3.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腋芽增殖的影响 |
3.3.5 不同培养基对丛生芽壮苗伸长培养的影响 |
3.3.6 不同培养基对芽苗生根诱导的影响 |
3.3.7 锥栗苗的炼苗和移栽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茎段的灭菌与抗褐化 |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 |
3.4.3 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 |
图版Ⅱ |
4 叶片组织培养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叶片消毒方法的筛选 |
4.1.3 叶片抗褐化方法的筛选 |
4.1.4 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4.1.5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消毒方法的筛选 |
4.2.2 叶片抗褐化方法的筛选 |
4.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影响 |
4.3 讨论 |
4.3.1 叶片的消毒与抗褐化 |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 |
图版Ⅲ |
5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1 锥栗简介 |
1.1.2 果园生草栽培现状 |
1.1.3 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总结 |
1.4 展望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4.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2.4.2 土壤养分的测定 |
2.4.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
2.4.5 锥栗产量的测定 |
2.4.6 锥栗品质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草栽培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1.3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有机碳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1 生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2.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3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3.3 生草栽培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
3.3.1 生草栽培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3.2 生草栽培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4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锥栗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和锥栗园环境因子的影响 |
3.4.1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中锥栗光合作用光合参数变化特征的影响 |
3.4.2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光合参数影响情况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
3.5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性状的影响 |
3.5.2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3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产量的影响 |
3.5.4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内果实的综合评价 |
3.6 结论 |
4 讨论与创新点 |
4.1 讨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锥栗概述 |
1.1.1 锥栗的利用价值 |
1.1.2 锥栗资源分布 |
1.1.3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 |
1.1.4 锥栗栽培技术研究 |
1.2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方法 |
1.2.2 栗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分子标记技术 |
1.3.1 AFLP分子标记技术 |
1.3.2 SRAP分子标记技术 |
1.3.3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1.3.4 SNP分子标记技术 |
1.3.5 SSR分子标记技术 |
1.4 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1.4.1 SSR分子标记开发的方法 |
1.4.2 林木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锥栗基因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测序数据统计 |
2.2.2 基因组SSR特征分析 |
2.2.3 基因组SSR的开发 |
2.3 讨论 |
3 锥栗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数据组装 |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
3.2.3 转录组SSR开发 |
3.3 讨论 |
4 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2 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 |
4.2.3 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及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3.1 果实和叶片形态性状测定 |
1.3.2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1.3.3 生长与产量性状的测定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2.2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计 |
2.3 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2.4 各农家品种表型性状的评价 |
2.5 各主栽农家品种的聚类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不同砧木嫁接对‘桂栗一号’大果锥栗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亲和力观察与生长量测定 |
1.2.2 光合特性测定 |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果锥栗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分析 |
2.2 大果锥栗嫁接苗的光响应规律 |
2.3 大果锥栗嫁接苗的光合日变化规律 |
2.3.1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分析 |
2.3.2 光合参数的日变化 |
2.3.3 日平均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
2.3.4 光合作用和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
3 讨论 |
3.1 砧木对大果锥栗嫁接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砧穗组合互作与大果锥栗嫁接植株的光合特性 |
(9)基于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锥栗主栽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分子标记技术 |
1.1.1 分子标记技术分类 |
1.1.2 SRAP标记 |
1.1.3 SSR标记 |
1.2 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1.2.2 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锥栗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3.1 锥栗的利用价值 |
1.3.2 锥栗基因资源分布及其遗传多样性 |
1.3.3 选择育种 |
1.3.4 杂交育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及田间实验设计 |
2.1.3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2.2.2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计 |
2.2.3 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2.2.4 各农家品种表型性状的评价 |
2.2.5 17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的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锥栗主栽农家品种的SRAP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DNA的提取及检测 |
3.1.3 SRAP分析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3.2.3 指纹图谱构建 |
3.3 小结 |
第四章 锥栗主栽农家品种的SSR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DNA的提取及检测 |
4.1.3 SSR分析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2 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4.2.3 指纹图谱构建 |
4.3 小结 |
第五章 锥栗主栽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综合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两种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5.2.2 两种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5.2.3 联合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的综合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6.3.1 关于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6.3.2 关于SRAP和SSR分析 |
6.3.3 关于遗传多样性的综合分析 |
6.3.4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锥栗品种授粉配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锥栗概述 |
1.2 锥栗栽培生产现状 |
1.2.1 良种选育 |
1.2.2 果实品质分析 |
1.2.3 遗传多样性 |
1.2.4 其他 |
1.3 果树生产过程中授粉树的配置 |
1.4 果树花粉直感现象的研究进展 |
1.4.1 花粉直感的机理研究 |
1.4.2 果实直感现象在果树生产上的研究 |
1.4.3 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1.4.4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5 锥栗果实直感现象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及授粉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授粉方法 |
2.3 测定分析方法 |
2.3.1 开花物候期观测 |
2.3.2 花粉活力测定 |
2.3.3 花粉数量测定 |
2.3.4 传粉特性观测 |
2.3.5 结实情况统计 |
2.3.6 果实性状测定 |
2.3.7 果实品质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开花结实规律研究 |
3.1.1 花期物候 |
3.1.2 花粉萌发特性 |
3.1.3 花粉亲和性 |
3.1.4 花粉数量 |
3.2 传粉生物学特性 |
3.2.1 传粉全历程 |
3.2.2 传粉日进程 |
3.2.3 花粉的空间分布特点 |
3.3 不同授粉品种授粉对坐果结实的影响 |
3.3.1 不同品种授粉对落苞动态的影响 |
3.3.2 不同品种授粉对果实成熟期的影响 |
3.3.3 不同品种授粉对坐果结实的影响 |
3.4 不同品种授粉对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 |
3.5 不同品种授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1 种仁含水量 |
3.5.2 可溶性糖 |
3.5.3 粗脂肪含量 |
3.5.4 蛋白质含量 |
3.5.5 淀粉含量 |
3.5.6 维生素C含量 |
3.5.7 不同品种授粉对母本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6 果实品质评价的主成分分析 |
3.7 不同授粉组合的果实品质聚类分析 |
3.8 产量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平均隶属函数法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2.1 配置授粉的前提 |
4.2.2 花粉直感对果实成熟期及坐果结实的影响 |
4.2.3 花粉直感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4 综合分析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锥栗栽培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差异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不同板栗品种果实品质与苗期生长特性差异研究[D]. 丁渝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D]. 顾光仕.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3]锥栗半同胞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及栗疫病抗性变异分析[D]. 吴钧剑.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4]锥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孙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D]. 朱益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锥栗野生和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 李颖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7]锥栗主栽农家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及选择研究[J]. 李颖林,董蒙蒙,陈辉,李煜,郑国华,顾光仕,郑芳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3)
- [8]不同砧木嫁接对‘桂栗一号’大果锥栗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张俊杰,陈宗游,韩愈,王满莲,唐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3)
- [9]基于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锥栗主栽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 董蒙蒙.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10]锥栗品种授粉配置技术研究[D]. 张旭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