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在评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显辉[1](2021)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是已知的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自然灾难之一。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的损坏,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对发生震害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妥善安置受灾民众、迅速恢复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地震现场安全性鉴定工作还主要依靠各科研院所资深专家的实际经验。200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杨玉成研究员等编写了国家标准《GB/T 18208.2-2001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202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孙柏涛研究员等完成了《GB/T 18208.2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报批稿)(以下简称:《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该标准对地震现场常见的各类建筑结构作为各等级安全建筑时均给出了判断标准,但基本都为定性化条款,完全按照标准操作困难甚多。另外,安全性鉴定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各人实际经验及专业背景差异较大,这些都会导致鉴定效率低下,不利于地震应急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鉴于上述定性判断的弊端,本文从大量实际震害出发,结合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各个构件重要性的受震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定量化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关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震害的判定条款,针对唐山及汶川等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将需要鉴定的结构构件典型震害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三类破坏等级,并重点分析了这些震害的原因。(2)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对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作为安全建筑使用时的判定条款,针对国内多次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以及这两类结构自身的构造特点,提出了这两种结构各构件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判断标准。同时,提出细部震损的概念,将结构整体震损划分为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3)根据已划分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应用层次分析法经过大量试算,并与多名专家讨论,计算得出了这两类厂房结构各构件及其细部震损的权重系数。(4)将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破坏等级从五级合并为三级,破坏比例合并为三级,得到九种震损状态,对每一种震损状态均赋予一个具体数值的细部震损评价系数。通过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图形,确定了九种震损状态对应的评价集合。(5)通过分析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将模糊数学中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到这两类厂房结构的安全性鉴定计算中。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随机抽取实际震害实例中典型破坏厂房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以国家标准和实际震害为基础,建立了地震现场两类典型结构安全性鉴定量化评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将安全性鉴定中的定性化判定做定量化处理,大大降低不同鉴定人员鉴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整体理论性较强。通过震害实例检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李曼霞[2](2020)在《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招投标制度在我国发展已有三十余年,因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且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活跃市场交易,降低社会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货物采购以及服务行业,而在工程建设行业中,因其一般具有大宗性、一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招投标交易方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而房地产企业作为以营利为主导的经济主体,更为重视招投标交易模式下可能带来的收益,在招标流程、投标价评审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方法的改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由于我国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起步较晚,现行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评标方法方面还处在简单粗放型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简易评标方法上面,评标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尚有不足,需要改进评标方法。本文在对国内外招投标制度、评标方法的发展和现状文献的基础上,以HD房地产公司招标流程特点及评标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基于博弈理论下收益最大化的评标方法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涉及招标评审的工程案例,研究合理低价的中标原则,探索更为客观、公正的评标方式,真正体现招投标制度作用下,工程建设产品的“物有所值”,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王婕,钟安华[3](2020)在《武汉市场品牌服装的消费者认可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知名品牌服装(简称M品牌)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该品牌在武汉服装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消费者认可评价。为了了解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看法和认可度,提炼出7个参数,实施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消费者认可评价分析。由模糊数学评判的结果得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可度为"良",说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服装较为认可,该品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本航(LORNENGFA BOUNHEUANG)[4](2020)在《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招投标工作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完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作用,而在项目招投标活动中评标是最关键的环节,其评标体系构建是否适用,评标方式选择是否科学,具体评标流程设置是否合理,都应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及合理进行评标才能有效保护招投标各方的利益和施工的质量。目前老挝市场经济和各项建设法规,虽得到不断的发展,但现行的评标方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评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和评标指标不能全面的体现工程项目的特点等一些缺陷。本文中,笔者采取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利用各种灰类程度的评价信息在定性与定量化之间互相转化的优势,可避免了评标结果失误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工程中运用的可行性。本文首先从建筑工程项目评标理论入手,通过分析老挝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评标的现状,指出了目前评标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方式、评标及评标方法的相关概念、评标原则和程序,概述了老挝评标方法的基本类型,并分析现阶段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调查法,构建了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建立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模型的评标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灰色理论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的原理和主要的步骤,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指标体系中的定性、定量的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并确定项目指标的权重引入灰色理论评价方法,根据以上确定的指标权重,获得灰色评价结果,根据老挝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评价方法融合。最后通过老挝的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招投标案例,分析论证评标模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标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能够为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决策者提供参考。
张硕[5](2019)在《模糊综合评价在建设工程评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建筑市场中,建筑工程招标是一项重要的交易方式,特别是在工程施工单位的选择中,招标单位可以通过招标、评标过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挑选出最合适的施工单位,以取得最优的投资成效。本文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做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建立工程项目评标的体系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投标项目进行评标,确定最终的中标单位。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熟理论,对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劣对比,并结合工程项目评标理论的特点,运用文献综述法、模型构建法、实例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1.根据工程项目评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工程项目评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优化改进了以技术评审、商务评审和企业资信为评价内容的项目工程评标指标体系。2.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模糊数学理论与工程项目评标相结合;基于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理论的工程项目评标评价方法。即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适用于工程项目评标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投标单位进行评价优选。3.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分析,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评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处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柴乃杰[6](2019)在《基于改进PCA-灰色聚类模型的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绿色施工的蓬勃发展,铁路工程的绿色施工也越来越引起相关建设部门的重视,尤其是构建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已成为建设部门亟待的热点问题。由于到铁路绿色施工在国内尚处于探索与推广应用阶段,所以铁路绿色施工项目评标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指标等级标准的划分以及评标模型的选用等方面还不成熟。本文基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评标方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绿色建设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了促使施工企业能有效开展绿色施工,有必要对铁路建设绿色施工项目评标方法展开研究。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当前建设项目招投标的概念、一般程序和原则、评标的基础理论,以及现有的评标方法和评标模式,通过对目前评标中常用的评标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然后,针对铁路绿色施工的特点,在借鉴传统评标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Delphi法以及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深入地分析并补充了绿色施工的技术体系要素,完善了传统评标指标体系,即从基本施工能力、商务能力、绿色施工能力三个方面,筛选出综合评标指标,建立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绿色施工评标指标体系,使其评标指标尽可能地全面、完整和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类铁路绿色施工项目的评标。最后,为能充分地反映出投标文件中的绿色施工方案信息,准确地体现不同投标人的综合绿色施工能力与水平,故建立基于改进PCA-多层次灰色聚类模型的评标方法,对绿色施工项目的投标人进行量化研究,得到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结果,为铁路绿色施工项目评标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绿色施工的顺利实施。本文研究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贡献包括以下五点:(1)以铁路建设项目传统评标指标体系为基础,弥补绿色施工技术的要素,系统地筛选出铁路建设项目基本施工能力、商务、绿色施工能力三大方面指标,构建多层次铁路工程绿色施工评标指标体系。(2)以改进主成分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构建多层次绿色施工评标指标体系进行降维,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投标文件中的有用信息,又能简化计算过程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大大提高了评标过程的效率,进而快速地实现对中标候选人的比选排序。(3)以灰色聚类理论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灰色聚类评判模型,进一步对中标候选人的绿色施工等级水平进行准确地评价。由于改进PCA仅实现对中标候选人的优劣排序,并未确切地反映出它们的绿色施工水平,况且绿色施工的指标很多,不一定需要满足所有指标的施工才能称之为绿色施工,故采用灰色聚类法通过研究文件内部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灰色信息,该方法相对于其他定性与定量方法更为适合和精确有效。(4)以建设项目传统评标流程为基础,重新构建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流程。本评标流程在对投标人进行符合性响应、实质性响应评审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施工单位基本施工能力的评审,突出筛选具有承担该项工程基本能力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能力的施工企业;然后,评审合格者再结合实际绿色施工项目响应程度,分别进行商务能力与绿色施工能力的综合评判,这也是与非绿色施工要求的铁路项目在评标流程上的重要区别。(5)将本文所建立的改进PCA-灰色聚类模型评标方法应用于兰州西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绿色施工项目案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评标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许英[7](2016)在《模糊优化理论在H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市场经济萧条、不景气,生产力落后,那时候我国的公司基本上是小公司,而且公司的项目也基本上是小项目。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愈来愈先进,大部分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愈来愈大,大项目也愈来愈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很多中国公司走向世界,全球的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对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项目也已慢慢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的作用在于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经济效益。项目目标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意义是指有效地计划资源,以便达到管理的目的,确保目标能够实现。我国项目管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例如,项目管理理论越来越成熟;项目管理在应用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与此同时,项目管理的缺陷也渐渐地暴露出来了。例如: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缺陷;在生产计划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找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风险与缺陷,以及如何优化生产计划是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模糊数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很多学科中都有所应用。本文以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和生产计划为例,重点研究模糊优化理论在这两者中的应用。并以H公司为例,将模糊综合评判和模糊优化理论分别应用于H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生产计划中,使H公司的利益达到最大。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模糊优化理论及项目管理概述;第三章为H公司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第四章为运用模糊优化理论对H公司项目管理的改进研究;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将等价函数值应用于模糊综合评判,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将其应用于H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种模型的测评结果更客观,更科学。针对变量为三角模糊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本文借助等价函数值给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方法,也就是将三角模糊数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实数,原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经典的线性规划问题来求解。最后将模糊优化理论应用于H公司的生产计划中,得到最佳的生产计划。
胡极航[8](2016)在《单板预处理对其染色效果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木材渗透性是影响木材染色的重要因素,通常以提高木材渗透性达到提高木材染色效果的目的。因此,本文以北美糖槭单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染料对单板进行染色处理,探讨了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超临界流体与压缩空气微爆破预处理对北美糖槭(Acer Saccharum Marsh)单板染色效果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上染率和表面色深(K/S)2个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单板各种处理方法的最优工艺参数;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压汞仪(MIP)、氮气吸附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超临界流体与压缩空气微爆破处理前后北美糖槭单板化学官能团与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及活性染料与木材的结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得出常规染色最优工艺,此工艺条件下,单板的上染率为7.18%,表面色深为4.13。SEM和EDS分析结果均显示,染料散布在导管内、团聚在木射线周围。FTIR和TG分析结果显示,活性艳蓝X-BR结构中-C=N和单板纤维素中的-OH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酯键Cell-O-C=N,实现染料分子与木材的化学结合。2.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超临界流体处理、压缩空气微爆破处理以及超临界流体与压缩空气微爆破协同处理对木材染色效果提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与常规染色最优工艺相比,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获得的上染率和K/S,分别提高了 31.75%和17.19%;超临界C02处理后单板上染率和K/S,分别提高了 80.50%和24.21%;超临界夹带剂处理工艺中,处理效果最佳的夹带剂为苯醇,与常规染色最优工艺相比,超临界苯醇处理后单板上染率和K/S分别提高了 120.47%和30.51%;微爆破处理后的单板上染率和K/S,分别提高了 40.53%和19.61%;超临界流体与微爆破协同处理的最优处理工艺为微爆破-超临界苯醇处理,与常规染色最优工艺相比,单板上染率和K/S分别提高了 177.02%和36.80%。所有处理方法中,微爆破-超临界苯醇处理后的单板染色效果最佳3.超临界流体处理,可以溶解木材当中的木质素与抽提物,另一方面,超临界夹带剂分子与木纤维分子之间在超临界状态下形成了范德华力,使得木材表面-OH暴露出来:此外,超临界流体处理后单板孔隙率、平均孔径及比表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微爆破处理,由于高速气流的冲击使得单板细胞壁和纹孔膜等薄弱环节产生裂隙,有利于染液在单板内部的流通与渗透;更有利于超临界流体渗入木材进行处理,提高木材的渗透性和表面润湿性,并且使外露的-OH含量增加,因此,微爆破与超临界协同处理效果最佳。
姜帆[9](2016)在《应用于建筑工程综合评标中的数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综合评标法是建筑工程评标中的常用方法,因其评价项目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应用数学模型及系统工程理论予以解决,科学地选取适当的模型十分重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理论及BP神经网络模型在建筑工程综合评标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为工程实际评标中选取最佳的评价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
李亚娜[10](2015)在《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为规范和完善公路工程监理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理制的作用,我国主要采用招投标方式对监理单位进行择优选择。监理评标是公路工程监理招投标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也是确定公路工程监理项目中标人的必经程序;其结果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成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研究现状和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应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1.系统阐述了招投标制与监理制的历史沿革,详细论述了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基本原则及工作程序,全面归纳与分析了现行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2.根据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评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了以投标报价、公司实力、业绩和信誉、人员配备和监理实施方案为评价内容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3.将模糊逻辑原理、层次分析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及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到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中;基于组合评价方法的集成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即采取Fuzzy-AHP(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监理单位进行评价优选。4.通过实例分析,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所得的评标结果与传统评标方法所得的评标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进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操作性。
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在评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在评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震后应急期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构造特点 |
2.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
2.3.1 厂房柱 |
2.3.1.1 柱身 |
2.3.1.2 柱头和柱牛腿 |
2.3.1.3 柱间支撑 |
2.3.1.4 柱间支撑与柱连接节点 |
2.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
2.3.2.1 无檩屋盖屋面板 |
2.3.2.2 钢筋混凝土有檩屋盖 |
2.3.2.3 屋架 |
2.3.2.4 钢筋混凝土天窗架 |
2.3.2.5 钢天窗架 |
2.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
2.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构造特点 |
3.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
3.3.1 砖柱 |
3.3.1.1 柱头 |
3.3.1.2 柱身 |
3.3.1.3 柱底 |
3.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
3.3.2.1 屋架 |
3.3.2.2 屋面瓦 |
3.3.2.3 支撑 |
3.3.2.4 屋架与柱连接处 |
3.3.2.5 屋面板 |
3.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
3.3.3.1 山墙尖、门窗洞口角部、山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
3.3.3.2 山墙上半部 |
3.3.3.3 纵墙窗间墙 |
3.3.3.4 门窗洞口处 |
3.3.3.5 纵墙 |
3.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各构件类、构件类细部震损及其权重 |
4.1 引言 |
4.2 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
4.2.1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
4.2.2 单层砖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
4.3 各构件类细部震损量化 |
4.3.1 细部震损破坏等级 |
4.3.2 细部震损破坏比例 |
4.3.3 细部震损量化 |
4.4 结构整体震损量化 |
4.5 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4.6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
4.7 单层砖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安全性鉴定方法 |
5.1 引言 |
5.2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 |
5.2.1 模糊数学概述 |
5.2.2 普通集合 |
5.2.2.1 集合的表示 |
5.2.2.2 集合的运算 |
5.2.2.3 集合的映射 |
5.2.3 模糊统计 |
5.2.4 隶属度函数 |
5.2.5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
5.2.5.1 模糊关系 |
5.2.5.2 模糊关系的表示 |
5.2.5.3 模糊矩阵 |
5.3 安全性鉴定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全性鉴定方法可靠性验证及震害实例分析 |
6.1 引言 |
6.2 整体结构安全类别的判定 |
6.3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
6.4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评标方法研究综述 |
1.2.2 国内评标方法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1-1所示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招标评标方法基础理论综述 |
2.1 国外招投标的理论溯源及演变 |
2.1.1 国外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外建设工程招标的主要模式 |
2.2 国内招投标历史溯源与发展沿革 |
2.3 国内建设工程招标的主要模式及一般流程 |
2.3.1 国内建设工程常用的招标模式 |
2.3.2 国内建设工程招标的一般流程 |
2.4 国内外建设工程招标模式的比较 |
2.5 发达国家的评标体系综述 |
2.6 国内评标方法及评标流程综述 |
2.6.1 国内常用的评标方法 |
2.6.2 国内招标评标的一般流程 |
2.6.3 国内主要评标价法的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
2.7 改进评标方法综述 |
2.7.1 层次分析法 |
2.7.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2.7.3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收益最大化评标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建设工程招标评标方法现状研究 |
3.1 HD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招标的流程介绍 |
3.2 HD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招标评标方法实例研究 |
3.2.1 项目招标情况及资格预审 |
3.2.2 开标及评标情况概述 |
3.2.3 后续履约情况及评标效果评价 |
3.3 我国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体系实践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3.3.1 我国房地产项目招标体系的特点 |
3.3.2 我国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改进评标方法的实证分析 |
4.1 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 |
4.1.1 工程项目背景 |
4.1.2 招标过程简介 |
4.1.3 开标情况 |
4.1.4 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标 |
4.1.5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标结果评价 |
4.2 博弈论视角下收益最大化评标法实证分析 |
4.2.1 HD房地产公司某旅游文化城项目小区地下通道剩余工程评价指标 |
4.2.2 小区地下通道剩余工程博弈论视角收益最大化评标法评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企业评标实践中的其他问题和改进措施 |
5.1 工程量清单招标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评标方法改进 |
5.1.1 工程量清单招标不平衡报价问题 |
5.1.2 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评标方法改进措施 |
5.2 招标价工程建设周期的合理控制 |
5.3 关于资格审查在评标中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的理论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特色创新点 |
2 建筑工程评标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方式 |
2.1.1 公开招标 |
2.1.2 邀请招标 |
2.1.3 议标 |
2.2 建筑工程评标的基本概念 |
2.3 评标的原则及程序 |
2.3.1 评标原则 |
2.3.2 评标程序 |
2.4 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的基本概念 |
2.5 老挝建设工程招标评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6 老挝评标方法的基本类型 |
2.6.1 合理低价法 |
2.6.2 标底评价法 |
2.7 现代评标方法 |
2.7.1 层次分析法 |
2.7.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8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研究 |
2.8.1 组成灰色评价模型的元素 |
2.8.2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建设工程评标中的应用 |
2.8.3 选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原因 |
2.9 本章小结 |
3 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标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确定评标目标 |
3.3 评标指标预选集 |
3.4 通过专家调查法建立评标指标体系 |
3.5 专家调查法建立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的步骤 |
3.6 收集分析专家意见的过程 |
3.7 筛选优化 |
3.8 评标指标分析 |
3.8.1 商务指标 |
3.8.2 企业资信指标 |
3.8.3 技术指标 |
3.9 评标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0 本章小结 |
4 评标模型的建立 |
4.1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引入 |
4.1.1 灰色评价法的概念 |
4.1.2 灰色评价法的步骤 |
4.2 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指标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指标权重 |
4.3.1 评标的指标集 |
4.3.2 构造各个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判断矩阵 |
4.3.3 计算各层指标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_(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
4.3.4 一致性检验 |
4.3.5 老挝建筑工程项目各级评标指标的权重 |
4.4 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
4.4.1 设计、发放和收货专家调查问卷 |
4.4.2 构成评价样本矩阵 |
4.5 确定评标灰类及其白化函数 |
4.6 计算灰色评标系数 |
4.7 计算灰色评标权矩阵 |
4.8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标 |
4.9 数据运算过程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5 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应用实例 |
5.1 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5.1.1 工程项目招标概况 |
5.1.2 猛醒县综合楼工程项目重点难点分析 |
5.2 确定猛醒县综合楼工程项目评标指标的权重 |
5.3 确定猛醒县综合楼工程项目的评价样本矩阵 |
5.4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5 计算灰色评标权矩阵 |
5.6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
5.7 总结各投标单位的总得分并排序 |
5.8 评标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5)模糊综合评价在建设工程评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 |
1.2.2 传统工程评标评价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及模型 |
2.1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及模型 |
2.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及特点 |
2.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及模型 |
2.2.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理论及特点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 |
2.3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及模型 |
2.3.1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及特点 |
2.3.2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工程项目评标中模型的建立 |
3 建设工程评标体系内容及评标过程 |
3.1 构建项目工程评标体系的原则 |
3.2 评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2.1 系统的分析评标评价对象 |
3.2.2 初拟评标评价指标 |
3.2.3 筛选并优化评标评价指标体系 |
3.3 项目工程评标指标的体系的内容及建立 |
3.3.1 建设工程综合评估法评标指标体系的内容 |
3.3.2 建立建筑工程综合评估法评标指标体系 |
3.4 项目工程评标定标程序 |
3.4.1 建设项目工程招标的评标程序 |
3.4.2 建设项目工程招标的定标程序 |
4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评标模型 |
4.1 工程项目评标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简介 |
4.1.2 模型的建立 |
4.2 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评价过程 |
5.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
5.3.2 子准则层权重计算 |
5.4 模糊综合评判 |
5.4.1 确定各投标单位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
5.4.2 分层作综合评判 |
5.4.3 高层次的综合评判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改进PCA-灰色聚类模型的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现现有评标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铁路建设项目绿色施工 |
2.1.1 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的内涵 |
2.1.2 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的研究范围 |
2.2 建设项目招投标与评标理论 |
2.2.1 建设项目招投标的概念 |
2.2.2 招投标基本原则和程序 |
2.2.3 建设项目评标基本理论 |
2.2.4 现有评标方法及问题分析 |
2.3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理论 |
2.3.1 主成分数学模型 |
2.3.2 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步骤 |
2.3.3 均值化改进的主成分分析 |
2.4 灰色聚类理论 |
2.4.1 灰色聚类法的基本原理 |
2.4.2 构造白化权函数 |
2.4.3 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计算步骤 |
3 铁路绿色施工项目评标流程的构建 |
3.1 项目评标流程构建的原则 |
3.2 评标流程的设计思路 |
3.3 构建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流程 |
4 铁路绿色施工项目评标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4.1 评标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
4.1.1 评标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2 评标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 评标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评标指标体系的识别 |
4.2.2 评标指标选取的方法 |
4.2.3 绿色施工评标指标的选取 |
4.2.4 建立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指标体系 |
4.3 评价等级标准的确定 |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的依据 |
4.3.2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过程 |
4.3.3 评标指标等级评定标准 |
5 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定量化研究 |
5.1 评标方法量化研究原则 |
5.2 评标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5.2.2 基于矩估计法的指标组合权重确定 |
5.3 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的确定 |
5.3.1 适用性分析 |
5.3.2 基于改进PCA-灰色聚类评标模型 |
6 实例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初始数据来源及说明 |
6.3 基于改进PCA-灰色聚类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模型构建 |
6.3.1 改进PCA分析法的量化研究 |
6.3.2 灰色聚类评判模型的量化研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模糊优化理论在H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综述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模糊优化理论及项目管理概述 |
2.1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2.1.1 模糊的含义 |
2.1.2 模糊数学的定义与特征 |
2.2 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 |
2.2.1 模糊综合评判 |
2.2.2 模糊数学优化方法 |
2.3 项目管理概述 |
2.3.1 项目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
2.3.2 项目管理的方法与作用 |
2.3.3 内部控制概述 |
2.3.4 生产计划概述 |
第3章 H公司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H公司概况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H公司的人员规模 |
3.1.3 H公司的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 |
3.1.4 H公司的研发体系与研发能力 |
3.2 H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
3.2.1 内部环境 |
3.2.2 风险评估 |
3.2.3 控制活动 |
3.2.4 信息与沟通 |
3.2.5 内部监督 |
3.3 H公司生产计划的现状分析 |
3.3.1 生产计划制定随意、执行力度不够 |
3.3.2 药品原材料需求和采购供应的计划不准确 |
3.3.3 制定的生产计划不能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
第4章 运用模糊优化理论对H公司项目管理的改进研究 |
4.1 模糊综合评判在H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 |
4.1.1 H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分析 |
4.1.2 H公司内部控制的模糊综合评判 |
4.2 模糊优化理论在H公司生产计划中的应用 |
4.2.1 模糊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2 H公司生产计划的优化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单板预处理对其染色效果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染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染料分类与研究现状 |
1.2.2 木材染色方法研究 |
1.2.3 木材染色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
1.2.4 木材染色效果评价指标 |
1.3 模糊数学理论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北美糖槭单板的染色效果研究 |
1.5.2 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研究 |
1.5.3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北美糖槭单板染色效果的研究 |
2 活性艳蓝X-BR染色单板工艺优化与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正交实验结果 |
2.3.2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
2.3.3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2.4 验证实验 |
2.4.1 上染率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
2.4.2 表面色深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
2.5 染色工艺参数优化 |
2.5.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2.5.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2.5.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2.6 活性艳蓝X-BR染色北美糖槭单板机理分析 |
2.6.1 SEM+EDS分析 |
2.6.2 FTIR分析 |
2.6.3 TG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对单板染色效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正交实验结果 |
3.3.2 直观分析 |
3.3.3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3.4 水循环振荡染色工艺参数优化 |
3.4.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3.4.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3.4.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单板的染色效果与机理分析 |
4.1 引言 |
4.1.1 超临界流体特性 |
4.1.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
4.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流程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正交实验结果 |
4.3.2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
4.3.3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4.4 验证实验 |
4.4.1 表面色深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
4.5 超临界CO_2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4.5.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4.5.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4.5.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4.6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北美糖槭单板机理分析 |
4.6.1 FTIR分析 |
4.6.2 XPS分析 |
4.6.3 单板孔隙结构的压汞分析 |
4.6.4 单板孔隙结构的氮气吸附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超临界夹带剂处理单板的染色效果与机理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上染率结果分析 |
5.3.2 表面色深结果分析 |
5.4 超临界夹带剂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5.4.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5.4.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5.4.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5.5 超临界夹带剂处理北美糖槭单板机理分析 |
5.5.1 FTIR分析 |
5.5.2 XPS分析 |
5.5.3 单板孔隙结构的压汞分析 |
5.5.4 单板孔隙结构的氮气吸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压缩空气微爆破处理单板的染色效果与机理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正交实验结果 |
6.3.2 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
6.3.3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6.4 微爆破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6.4.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6.4.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6.4.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6.5 微爆破处理北美糖槭单板机理分析 |
6.5.1 SEM分析 |
6.5.2 单板孔隙结构的压汞分析 |
6.5.3 单板孔隙结构的氮气吸附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超临界流体与微爆破协同处理单板的染色效果与机理分析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SCF-AE处理后单板的染色结果分析 |
7.3.2 AE-SCF处理单板的染色结果分析 |
7.3.3 SCF-AE/AE-SCF处理顺序对单板染色结果的影响 |
7.4 SCF-AE/AE-SCF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7.4.1 评判与优化矩阵的建立 |
7.4.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7.4.3 综合评判与工艺优化 |
7.5 AE-S_B处理单板机理分析 |
7.5.1 单板孔隙结构的压汞分析 |
7.5.2 单板孔隙结构的氮气吸附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学术成果 |
致谢 |
(9)应用于建筑工程综合评标中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模糊数学理论在综合评标中的应用 |
2 灰色理论在综合评标中的应用 |
3 人工神经网络在综合评标中的应用 |
4 三种方法应用对比研究 |
5 结论 |
(10)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
1.4.1 创新之处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工程监理招标评标理论综述 |
2.1 公路工程监理招标理论概述 |
2.1.1 招投标制与监理制的历史沿革 |
2.1.2 公路工程监理招标的含义和方式 |
2.1.3 公路工程监理招标的特点 |
2.1.4 公路工程监理招标的程序 |
2.2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理论概述 |
2.2.1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定义 |
2.2.2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基本程序 |
2.2.3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的基本原则 |
2.3 现有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 |
2.3.1 传统的评标方法 |
2.3.2 基于现代决策理论的评标方法 |
2.4 本文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的选定 |
第三章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 |
3.1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与步骤 |
3.3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的设置 |
3.4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体系的因素分析 |
3.5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赋权分析 |
3.5.1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3.5.2 主观赋权法的赋权原则 |
第四章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模型 |
4.1 模糊层次分析理论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4.2 灰色模糊相关理论 |
4.2.1 模糊数学理论 |
4.2.2 灰色系统理论 |
4.2.3 灰色模糊理论 |
4.3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模型的构建 |
4.3.1 建模思路 |
4.3.2 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模型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灰色模糊理论在评标中的应用 |
5.3 综合评估法评标 |
5.4 不同评标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传统综合评估法评审标准 |
附录C 专家评分表 |
附录D 灰色统计数数值 |
附录E 灰色模糊评价矩阵 |
四、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在评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D]. 张显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2]房地产企业招标评标方法研究[D]. 李曼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武汉市场品牌服装的消费者认可评价[J]. 王婕,钟安华.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03)
- [4]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老挝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研究[D]. 本航(LORNENGFA BOUNHEUANG).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模糊综合评价在建设工程评标中的应用研究[D]. 张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改进PCA-灰色聚类模型的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方法研究[D]. 柴乃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模糊优化理论在H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许英. 南昌大学, 2016(06)
- [8]单板预处理对其染色效果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胡极航.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9]应用于建筑工程综合评标中的数学模型研究[J]. 姜帆. 安徽建筑, 2016(01)
- [10]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公路工程监理评标方法研究[D]. 李亚娜.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