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广莹[1](2021)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本科学习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美国大学为新生设计和开展了贯穿一整年的大学新生教育活动,以便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更好地获得大学学业的成功。美国大学新生教育起步较早,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采取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对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对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夏季桥项目、私立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公立研究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同伴辅导等新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具有先行性与长期性、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注重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等特点。最后对比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完善提出建议。开展大学新生教育研究对加快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丰富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萨仁[2](2021)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三全育人”,坚持把教育的灵魂交给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也承载着民族地区的未来,他们进入高校后能否在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等方面良好适应十分重要。本文以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特点、入学适应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三全育人”视域宁夏高校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宁夏高校通过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入学适应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发力。但部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仍旧存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心理变化方面的入学适应不良现象,这既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和家长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要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毛羽[3](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新生的成长需求与教育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佳蕾[4](2020)在《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新生群体在不断壮大。大学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授课模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步入大学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致使大学新生群体感到难以适应。大学新生能否良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这四年的成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开展了校园适应教育工作。但总体上,存在时间短,教育模式传统的问题,一味的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没能从实质上帮助到大学新生良好适应校园生活。而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既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又可以有效充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因此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的校园适应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以内蒙古Y大学2019级社工系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适应校园时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他们适应不良的原因,有计划、具体的确定小组目标和制定相应的小组方案,并通过开展为期五次的小组活动,协助大学新生良好的适应校园生活。活动结束后,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主要的方式对小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探索小组工作这一模式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群体的方案。从研究的成果证明:小组工作的方式具有趣味性强、创新性高、接受度广的特点,可以充分应用到提高大学新生校园适应能力中。同时,希望能把这种方式广泛推广和应用到高校新生校园适应的教育工作中。
全洁[5](2020)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大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新生能否更好使用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借助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2个研究问题问题。第一,辅导员开展哪些方面的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如何,目前有哪些工作困境。第二,推动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式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进入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路径。以这两个研究问题为主线,笔者以S大学为例,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辅导员在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的工作困境。通过笔者在S大学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的具体工作,分析总结实践成效。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视角,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并尝试建立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辅导员其它工作领域的实践可能。
温雪娇[6](2020)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对象也涉及到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已有研究表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等因素导致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巩固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汉合校”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以“民汉合班”为载体的教学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随着高校编班模式的改变,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交往更加密切,人际交往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其人际适应问题更应该引起学者们的积极关注。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群体,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局面的形成。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本研究选取X大学不同年级、非民族班的40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将文化认知、文化态度、人际认知、人际信任、人际互动、人际沟通六方面作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分析维度。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并通过访谈法、文献法进行具体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大部分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而且人际适应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干部身份、语言能力、学生成绩、班级氛围、社会支持、文化态度、人际交往技巧七个方面。促进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适应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通过分析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教育策略:班级干部采用轮换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扩大交往范围,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学校应加强学生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助学,提高其学业水平;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班级文化;减少偏见、增进沟通,营造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族际文化理解;关注人际交往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孟姿言[7](2020)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健康环境的建构与实践》文中提出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们,就会面对与中学阶段存在巨大差异的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面对气候及日常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管理模式、老师室友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处理上,都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研究,多数学者在对新生产生校园不适问题的研究都更侧重于学生本人,通过个案干预来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本文研究中,笔者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将学生个人放在一个整体的班级环境中去进行研究。采取班级的团体干预模式,设计建构出一个相对民主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以此来实际检验证明实施的效果。笔者对H大学S专业的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参与式观察,通过问卷量表及访谈对新生在校适应状况进行初步了解。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大一新生在生活方面对气候、饮食及语言方面存在不适应;在学习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以及对老师授课接收能力弱和对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不良的问题;日常校园与室友同学关系紧张和对学院老师交往存在障碍的人际交往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新生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S1和对照班S2,对实验S1班开展:1)民主选拔班委;2)成立学习互助小组;3)丰富班级活动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干预活动。通过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使班内成员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中发掘自身优势特长,建立充足的自信心从而缓解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在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层面所产生的不适。鉴于此,在应对大学新生所产生的校园不适应问题,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建构社会心理班级环境对学生在学习方向不明确、人际交往不顺畅、班级认同归属感低下展开干预后,通过量表得分对比、学生个人反馈及院校老师评价反馈得出:班级同学整体在校适应水平的高低与所处班级有着较大的关联;社工团体干预建构心理社会班级环境,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新生的校园适应问题。
唱思迪[8](2020)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 ——以E大学新生成长营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入学初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适应性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新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整个大学生涯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日益普遍,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但新形势下高校原有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亟需寻找新的工作方法,这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大学长期以来重视新生入学期间的适应性教育工作,各学院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S学院自2007年以来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新生成长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由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展开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E大学学生工作部依托专业社会工作,统筹其他学生工作系统,为2018级全校新生开展新生成长营项目,旨在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笔者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深入到新生成长营的项目实践中,对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进行研究,对“与你同行”新生成长小组从筹备到结束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反思。研究发现,首先,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了一系列适应性问题,从社会支持的不同来源和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由于学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匮乏导致新生学习和生活的客观信息支持不足,由于人际关系互动的缺乏导致新生获得的情感支持不足。其次,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专业社会工作通过介入新生的同辈支持网络,提高了新生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帮助新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应对适应性问题,提高适应能力。根据评估结果,88%的新生认为小组的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提升适应能力,这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最后,笔者试图从新生成长营的实务研究中总结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般方式,即以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为依托,以朋辈辅导的形式为实践策略,以小组动力为过程作用机制,将同辈支持作为中介因素,通过提升新生的同辈支持水平,促进其适应问题的解决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发展进行展望。
夏从辉[9](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 ——以共青城市X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人际关系适应是大学新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有关学者调查发现,许多大学新生由于无法较好的适应大学人际关系,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交往障碍、寝室关系不良、与异性很难相处等现象。甚至有媒体报道,大学生因为寝室关系处理不当出现杀人事件,跳楼事件等,正因为这种事件在媒体上被频繁报道,让更多的研究者将焦点放到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适应的研究上。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已成为了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本文首先是对共青城X学院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问题开展调查,选取该学院任意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该学院新生年龄基本处于18-19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际关系适应能力都较弱,甚至部分新生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该调查结果,笔者选取了有人际适应问题的七位学生开展后续的小组工作干预。借助需要层次、环境适应、“镜中我”理论,开展组员破冰活动等六次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能够自我接纳,增强归属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小组成员在认知、行为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交往技能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此,小组工作介入X学院有人际适应问题的新生是有效的。当然,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适应关系网络,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作为社工,应该多维度帮助他们提升人际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社工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学校和社工机构的关系,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一对一个案辅导。同时,学校、班级、父母三方联动,共同帮助、关心学生,让他们更快的走出困境,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赵舒曼[10](2019)在《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面对来自不同阶级、民族、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学术水平的学生,如何帮助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平稳过渡成为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历史发展、形式与内容以及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入的了解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为我国的大学新生过渡教育提供借鉴。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主要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这三个时期。在形式与内容方面,本文将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分为入学服务、学术支持和课外活动三大类,入学服务包括定向辅导活动、入学管理和夏季桥梁课程三种形式;学术服务包括新生研讨会、辅助教学、图书馆与信息素养和学习共同体四种形式;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和服务性学习两种形式。这三个类别九种形式涉及到新生过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开学前到开学后、课堂内到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对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研究,本文发现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具有教育干预的先行性、课程实施的针对性、教育指导的全面性和重视家校联合的特点。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帮助新生克服了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困难,促进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了新生的保留率和学士学位获得率,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我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新生过渡教育发展的以下建议:转变观念,提高对新生过渡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内容形式,加强新生过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延长实施时间,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门机构,注重各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二、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形成期(20 世纪初期) |
二、发展期(20 世纪60-80 年代) |
三、成熟期(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主要类型 |
一、夏季桥模式 |
二、新生研讨课模式 |
三、同伴辅导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内容 |
第一节 夏季桥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
一、夏季桥项目目标 |
二、夏季桥项目课程设置 |
三、夏季桥项目学术期望 |
第二节 新生研讨课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哈佛大学为例 |
一、新生研讨课课程目标 |
二、新生研讨课课程安排 |
三、新生研讨课课程反馈 |
第三节 同伴辅导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 |
一、同伴辅导项目构成 |
二、同伴导师要求职责 |
三、同伴辅导项目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特点及实践思考 |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的特点 |
一、注重教育先行性与长期性 |
二、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 |
三、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 |
四、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 |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对我国的实践思考 |
一、完善新生教育体系 |
二、适当延长新生教育时间 |
三、均衡经济支持与学术支持 |
四、多样化新生教育支持主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 系统论 |
(三) 认知理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述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点 |
一、身心特点 |
二、学习特点 |
三、思想特点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念 |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第三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主要内容 |
一、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
二、对学习方式的适应 |
三、对人际环境的适应 |
四、对心理变化的适应 |
第二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
一、问卷基本情况 |
二、访谈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三全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一、全员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二、全过程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三、全方位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第三节 宁夏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的经验 |
一、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助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
二、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其融入大学生活 |
三、多渠道助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
第三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表现 |
一、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
二、学习方式适应不良的表现 |
三、人际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
四、心理变化适应不良的表现 |
第二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的原因 |
二、家长忽视了对子女适应能力的培养 |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针对性不强 |
四、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 |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
二、强化辅导员骨干作用 |
三、巩固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
四、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
第二节 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 |
一、推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系统化 |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课程教育 |
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
第三节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 |
一、建立组织、课程、活动三位—体大中心 |
二、构建文化、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大空间 |
三、设立心理、资助、创业三位一体大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依据 |
(一)“镜中我”理论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四、概念界定 |
(一)校园适应 |
(二)小组工作 |
第一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内蒙古Y大学开展校园适应工作的现状 |
第二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表现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表现 |
一、人际关系方面 |
(一)与同学关系不亲密 |
(二)与老师相处有距离感 |
二、学习适应方面 |
(一)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
(二)不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三、生活管理方式 |
(一)日常消费缺乏有效管理 |
(二)作息时间不规律 |
第二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原因 |
(一)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
(二)专业认知肤浅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 |
(三)自我处理事务能力弱 |
二、客观原因 |
(一)父母对孩子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
(二)高校新生校园适应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策划 |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理论依据与优势分析 |
一、同辈群体之间能产生积极影响 |
二、能提升学习动力 |
三、能促进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 |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的筹备 |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
二、需求评估 |
三、小组目标以及计划制定 |
四、资源的运用 |
第四章 小组活动的实施与评估 |
第一节 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描述 |
一、小组第一次活动 |
二、小组第二次活动 |
三、小组第三次活动 |
四、小组第四次活动 |
五、小组第五次活动 |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标 |
3、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
2、辅导员应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
3、辅导员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学习适应性 |
2、学校社会工作 |
(二)理论基础 |
1、人在情境中理论 |
2、社会学习理论 |
本章小结 |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
(一)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目的 |
(二)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结果 |
1、S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了解情况 |
2、S大学辅导员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常用方法 |
3、S大学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 |
(四)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
1、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 |
2、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 |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四、S大学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 |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
1、个案背景资料 |
2、辅导员个案服务实施 |
3、个案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
1、小组案例背景介绍 |
2、辅导员工作计划过程 |
3、学习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
4、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
本章小结 |
五、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分析与反思 |
(一)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 |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2、第二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入 |
3、第三阶段:巩固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的成效 |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反思 |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反思 |
2、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 |
(二)学校社会工作要主动在在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建立更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模式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处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组活动游戏操作规则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高校编班模式的改变 |
2.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且人际适应问题凸显 |
3.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适应 |
2.人际适应 |
(五)文献综述 |
1.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研究 |
2.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六)理论基础 |
1.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
2.文化适应理论 |
3.人际关系理论 |
(七)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 |
4.研究维度 |
二、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与问题 |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
1.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
2.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态度 |
(三)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1.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 |
2.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信任能力 |
3.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 |
4.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
三、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因素 |
(一)学生干部身份 |
(二)语言能力 |
(三)学生成绩 |
(四)班级氛围 |
(五)社会支持 |
(六)文化态度 |
(七)人际交往技巧 |
四、改善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教育对策 |
(一)班干部采取轮换制,提升学生沟通协调能力 |
(二)加强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三)加强学生助学,提高学业水平 |
(四)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班级文化 |
(五)减少偏见、增进沟通,营造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 |
(六)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促进族际文化理解 |
(七)关注交往教育,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大学生心理-社会健康环境的建构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适应 |
1.2.2 学校社会工作 |
1.2.3 生态系统理论 |
1.2.4 校园社会心理环境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界定 |
1.3.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3 社会工作在学校适应问题中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当代大学新生样本学校适应情况 |
2.1 大一新生生活适应现状 |
2.1.1 气候、日常生中上的适应不良 |
2.1.2 课余时间自主利用安排不良 |
2.2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现状 |
2.2.1 学习自主性不高 |
2.2.2 学习目标不明确 |
2.2.3 老师授课接收知识较弱 |
2.2.4 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不佳 |
2.3 大一新生人际交往适应现状 |
2.3.1 与同学室友关系紧张 |
2.3.2 与学院老师交往存在障碍 |
第3章 建构心理-社会健康环境的干预设计 |
3.1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既有对策及其优缺点 |
3.2 社工的干预设计 |
3.2.1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
3.2.2 心理-社会健康环境建构的策略 |
第4章 介入过程与效果分析 |
4.1 介入策略 |
4.1.1 打破隔阂,建立班委 |
4.1.2 链接资源,成立学习小组 |
4.1.3 丰富班会内容,发掘自身优势 |
4.2 介入反馈 |
4.2.1 前后测对比反馈 |
4.2.2 学生个人反馈 |
4.2.3 辅导员评价反馈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 ——以E大学新生成长营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
1.3.2 国外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策略 |
1.3.3 国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
1.3.4 我国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
1.3.5 文献述评 |
1.4 核心概念 |
1.4.1 大学新生适应 |
1.4.2 同辈群体 |
1.4.3 社会工作介入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和方法 |
2.1 理论视角:社会支持理论 |
2.1.1 社会支持理论的内涵 |
2.1.2 社会支持理论的实践 |
2.2 介入方法:小组工作 |
2.2.1 互惠模式的小组工作 |
2.2.2 朋辈辅导的实践策略 |
2.3 分析工具:小组动力 |
2.3.1 小组动力的基本内涵 |
2.3.2 实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
第3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基础 |
3.1 社会支持的缺失与新生适应性问题 |
3.1.1 适应性教育的匮乏与客观支持缺乏 |
3.1.2 人际关系互动不足与情感支持缺乏 |
3.2 基于现实需求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
3.2.1 小组介入目标 |
3.2.2 小组介入内容 |
3.2.3 小组的结构性因素 |
3.3 小结:需求的界定与小组动力输入 |
第4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
4.1 从认识到熟悉: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4.1.1 小组关系的初步建立 |
4.1.2 小组沟通方式的转变 |
4.1.3 小组成员关系的加深 |
4.2 从个人到集体:关系的融合与凝聚 |
4.2.1 优化沟通方式,促进集体融合 |
4.2.2 完成团体任务,增强班级凝聚 |
4.2.3 初步生涯规划,引发互助意识 |
4.3 从小组到现实:关系的巩固与延续 |
4.3.1 强化自助互助行为 |
4.3.2 扩大同辈关系网络 |
4.3.3 引导现实情感表达 |
4.4 小结:实务的推进与小组动力整合 |
第5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评估与反思 |
5.1 过程评估 |
5.1.1 精细化活动安排与组员参与积极性 |
5.1.2 协同领导工作模式与小组发展效能 |
5.2 结果评估 |
5.2.1 良好的服务体验与可持续的小组态度 |
5.2.2 同辈互动关系建立与互助支持网络结成 |
5.2.3 显性适应问题解决与隐性适应能力提升 |
5.3 实务反思 |
5.3.1 督导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
5.3.2 评估设计有待完善 |
5.4 小结:目标的达成与小组动力输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2.1 创新之处 |
6.2.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6.3.1 促进新生成长营常态化发展 |
6.3.2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
6.3.3 发挥社会工作提升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9)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 ——以共青城市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核心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 |
2.3.1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表现 |
2.3.2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
2.3.3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介入策略 |
2.3.4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问题提出 |
3 X学院大学新生适应现状调查 |
3.1 X学院情况介绍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3.3.2 X学院新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情况 |
3.3.3 X学院新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分析 |
3.3.4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组工作介入人际适应问题过程及分析 |
4.1 小组工作计划的制定 |
4.1.1 小组名称 |
4.1.2 小组目标 |
4.1.3 小组特征 |
4.1.4 小组成员的选取 |
4.2 小组活动的预计困难及对策 |
4.3 小组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 |
4.3.1 最初相识,缘来有你 |
4.3.2 自我接纳,建立关系 |
4.3.3 强化适应,调节行为 |
4.3.4 强化团队,借力用力 |
4.3.5 发挥想象,解决问题 |
4.3.6 总结活动,巩固成果 |
5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效果评估 |
5.1 小组工作过程的评估 |
5.1.1 小组干预前的访谈 |
5.1.2 小组干预后的改变 |
5.2 小组工作结果的评估 |
6 反思与建议 |
6.1 反思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组活动记录表 |
附录2 小组活动承诺书 |
附录3 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性量表 |
致谢 |
(10)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必要性 |
2.美国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生过渡教育体系 |
3.解决我国大学新生的适应衔接问题需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大学新生 |
2.过渡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 |
2.关于入学服务的研究 |
3.关于学术支持的研究 |
4.关于课外活动的研究 |
5.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缘起和历史发展 |
(一)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缘起 |
1.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2.学生特性的改变 |
3.高中与大学本身的差异性 |
(二)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1.萌芽期(二战前) |
2.发展期(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 |
3.深化期(20 世纪90年代以来) |
二、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
(一)入学服务 |
1.定向辅导活动 |
2.入学管理 |
3.夏季桥梁课程 |
(二)学术支持 |
1.新生研讨会 |
2.辅助教学 |
3.图书馆与信息素养 |
4.学习共同体 |
(三)课外活动 |
1.社团活动 |
2.服务性学习 |
三、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特点 |
1.教育干预的先行性 |
2.咨询指导的全面性 |
3.课程实施的针对性 |
4.重视家校联合 |
(二)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1.我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存在的问题 |
2.美国经验对我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D]. 曹广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 刘萨仁.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新生的成长需求与教育优化研究[D]. 毛羽. 长安大学, 2021
- [4]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D]. 张佳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全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D]. 温雪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心理-社会健康环境的建构与实践[D]. 孟姿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 ——以E大学新生成长营项目为例[D]. 唱思迪.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9]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 ——以共青城市X学院为例[D]. 夏从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10]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研究[D]. 赵舒曼.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