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移资金问题值得关注

高校转移资金问题值得关注

一、划转院校拨款问题值得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高然[1](2020)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振兴东北的新形势下,东北三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的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日益密切。地区经济的振兴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的人才输送,而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又对人才结构起到优化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做了相关分析,分析发现东北三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总体上具有显着相关性,但是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的匹配度情况不是很好。运用时间关联分析法,对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适应性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发现东北三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性方向颠倒、僵化,其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滞后性时间长。根据本文构建的适应性评判标准对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做等级评判,评判结果表明吉林省适应性程度相对较高、黑龙江省适应性程度为中、辽宁省适应性程度低。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做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适应性”预测结果与评判结果一致,吉林省预测的结果与评判结果截然相反。结合目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困局,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协同理论,提出了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根本,适当调整科类结构及比例,以东北经济振兴之需为引领,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多学科协同发展,以制度为保障,推动学科结构与经济协同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做好人才需求的学科预测工作。

叶心童[2](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发展优势明显,与行业密切联系,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巨大潜力。但目前由于多年实施行业行政管理,主要对接行业服务,较少考虑社会整体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学科建设较为单一,科研方向较窄等现象。本研究结合现有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围绕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这一主线进行研究。对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科建设目标?换言之,对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路径“去行业化”和“回归行业化”的解释。本研究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组织特质和运行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C市一所代表性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进行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案例分析。最终发现其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如下的问题:学科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具有功利性导向;特色学科竞争力不足,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建设文化认同层面,师生学科建设认同感不足,学科逻辑和行业逻辑的对冲、组织认知文化也存在冲突;考核方式形式主义、奖惩制度力度不足。据此从学科所处环境,组织内部对学科的认知方式,学科文化和制度自身的逻辑角度分析以上困境产生的几点原因。通过分析可知,为促进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更好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科特色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正确引导、强化组织内部对学科发展的认知、平衡学科和行业逻辑,最终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建设真正地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好地发展。

陈沛酉[3](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韦莉莉[4](2019)在《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行业院校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类院校,由各行业部委直接办学管理,服务面向特定行业,多称为行业院校或行业特色高校。1998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划转到地方政府管理,服务面向调整为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多称为地方行业院校或划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历经波折。“双一流”与“特色立校”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发展提供新机遇。通过对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淡化、发展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过程的梳理与整合,结合不同阶段时期的具体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地方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特色的变化,及特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取特色发展这一角度,围绕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四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变化。根据三螺旋模型理论分析不同阶段特色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特征。基于上述对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分析,从政府政策宏观层面,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校本课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创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对地方行业院校促进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给予建议。

陈赵阳[5](2019)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行业高校历史悠久,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陕西省由高等教育大省转变为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型中责任重大。然而,自划转到地方,归陕西省政府主管,陕西省行业高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探索之路。前十年,伴随着经济调整、政策变动,陕西行业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在快速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特色淡化的问题尤为严重。虽然后十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反思自身特色发展的问题,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陕西行业高校亟需特色发展的理论指导,加强特色,提高质量,以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认为产教融合这种较为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为陕西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加之,关于行业高校的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理论,并力图以局部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主要是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陕西省九所高水平行业高校进行了分层,选取了四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在现状部分对其进行规划文本分析。在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部分,资源整合论与协同论是产教融合形成的基础理论,实践基础部分由地方行业高校劳动力供给的功能定位说起,将校企合作视为陕西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其次,通过对四所样本高校的十三五规划文本的分析,从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战略以及发展内容四个维度展现各层级陕西省行业高校整体的发展现状。其中,研究内容现状部分主要依照高校的四大职能进行分类。透过发展现状可知,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除了面临经济、政策、行业产业与高等教育变动的四方挑战,还面临着定位不准导致的目标趋同、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办学经费短缺以及特色化文化不鲜明等问题。最后,以产教融合为视域,可将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困顿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层面,政策的出台缺乏连续性与合理性;第二是在高校层面,产教融合办学理念滞后且基础配套缺位·,第三是在行业层面,经济形势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制约力较大;第四是在社会层面,文化传统阻碍行业高校推行产教融合的实践。相应的对策也集中在四个层面,主要呼吁政府建立并健全高等教育领域内产教融合的制度,高校推行并保障产教融合的新举措,行业组织加强与行业高校的沟通与协作,在社会上营造认可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氛围。

周光礼[6](2018)在《“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文中研究说明1998—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将400余所行业高校划转地方。20年来,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行业划转院校"先后进行了"去行业化"和"再行业化"转型。以三所大学作为案例,探讨"行业划转院校"的组织转型发现,三所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均经历了一个"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的组织转型过程。在"去行业化"的阶段,学校向多科性地方大学发展,行业色彩逐步淡化。随着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特色大学越来越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背靠行业打造比较优势成为这类学校的战略选择,"行业划转院校"进入"再行业化"阶段。究其原因,变化中的环境是"行业划转院校"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组织的认知方式影响其对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组织变革;组织的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变革。

刘畅[7](2019)在《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地方行业类大学是一类有独特特色和优势的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地方行业类大学脱离了行业部门的管理,转由地方政府管理。面对当时划转后的发展环境,地方行业类大学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重新选择,结果出现了定位偏失、游离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去行业化”和“综合化”趋势。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在新形势下有了新任务,地方行业类大学再次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为“再行业化”。本论文首先从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然后选择了一所地方行业类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分析,归纳了该大学通过实施一系列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其战略规划的特征和经验。最后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地方行业类大学在新形势下制定发展战略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地方行业类大学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其次,从学校自身来看,要科学合理地定位,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对学校的影响。再次,从学校的战略措施来看,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培育以学科水平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深化行业服务,拓展区域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最后,要重视战略实施的动态调整,完善学校的体制机制以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梅映雪[9](2018)在《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当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因此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填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空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行业特色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出现了很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所处的发展当局,对发展战略做出调整。高校转型是一场复杂的变革过程,势必遇到重重困境,需要破解,因此有必要探究转型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本文以战略相关理论和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理论为基础,对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研究。文章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探究了行业特色高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前人在相关领域内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回顾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史沿革和特征;简要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指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弥补的工作;又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简要阐述了天津市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情况;最后交代了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和必要性。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结果,其中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天津市四所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可能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学校、国家、企业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顺利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杨红旻[10](2017)在《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合法性危机及重建》文中研究指明合法性一般用来表达一种由于被判断或被相信符合某种规则而被认可或被接受的状态。“合法性”作为高等教育组织和制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分析我国地方高校所面临危机的重要理论工具。本研究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地方本科院校合法性危机的表现及实质进行分析,并对危机的根源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对重建组织合法性的实践行动进行案例分析,以回答“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合法性危机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如何重建合法性以应对危机?”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历史梳理、案例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探讨,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后大众化时代的标志就是大众化阶段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形成了特有的“合法性危机”。本研究结合美日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近期变化,分析后大众化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后大众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或在校生规模指标在增长上的停滞;后大众化已不属于大众化阶段,原有的大众化发展模式已无法解释或概括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在这样一个失去原有目标,正在探索新的发展目标的阶段,各种关于高等教育的反思与质疑就成为了时代主题。因此,可以将后大众化时代界定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后出现的矛盾凸显的平台期,时代标志就是“合法性危机”。危机的本质在于高等教育需要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高等院校需要对此进行回应,重建组织合法性。第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危机的实质仍为合法性危机。本研究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当前困境的分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平台期”即后大众化时代已到来。通过对这一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危机具体表现的研究,可以发现,生存环境恶化和认可危机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中也是存在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学术机构却在身份、地位和办学绩效等方面不断遭受质疑,说明其所遭遇危机的实质仍是合法性危机,即社会对地方本科院校所秉承的价值观和办学模式的信任危机、认可危机。这种危机首先是合法性评价主体变化带来的,即更加走向公共问责下的合法性建构的危机;其次是合法性评价内容变化导致的,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质量观念的变化引起的。不同评价主体代表政府或市场两种力量,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变革行动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第三,本研究依据斯科特的合法性分类,研究在制度初始化时期与制度变革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相结合,认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在由上而下的行政化领导管理体制下,学术规范与学术文化发育极不成熟,学术逻辑被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主宰,办学理念受实用主义和短期功利主义严重影响。第四,本研究认为转型即重建合法性的行动,因此选取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典型案例,调查地方本科院校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和转型策略的评价与认同情况,总结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认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的实践行动仍主要以各级政府的决策为合法性来源,市场压力并非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倾向于在政策导向的空白地带发挥自主性。要消解这种危机,政府和学校都要进行变革和调整。第五,本研究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合法性危机和重建组织合法性行动的反思,认为重建合法性应遵从以下主要规律:即作为共识存在的“自我信念”是高等院校获取合法性的根本;遗传与环境的冲突与整合代表合法性的危与机;制度化策略的效率取决于文化-认知策略的成效。地方本科院校重建组织合法性的路线应为:重塑治理——重塑学术——重塑自我——开创未来。地方本科院校要重塑学术秩序,培育“自我信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以使名实相符。

二、划转院校拨款问题值得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划转院校拨款问题值得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主要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二)区域高等教育
        (三)区域经济
        (四)产业结构
        (五)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二)协同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现状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现状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现状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三)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
    三、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
        (二)吉林省
        (三)辽宁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构
        (一)模型选取
        (二)研究假设
        (三)变量选取
        (四)适应性评级标准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级评定
        (一)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分析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预测分析
        (三)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时间关联分析
    三、主要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为中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相对较高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较低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传导方向错乱
        (一)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错位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性方向颠倒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时间较长
    三、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僵化,活跃度低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分析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为中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较低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较低
        (四)小结
    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根本,适当调整科类结构及比例
        (二)以东北经济振兴之需为引领,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多学科协同发展
        (三)以制度为保障,推动学科结构与经济协同发展
        (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做好人才需求的学科预测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行业
        (二) 行业特色型大学
        (三) 学科建设
    四、文献综述
        (一) 行业特色型大学相关研究
        (二) 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社会学制度主义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 合适的分析框架
        (一) 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的内涵
        (二) 开放系统理论的内涵
        (三) 分析框架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适切性
第二章 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状况
    一、发展历程概述
    二、发展变迁逻辑
第三章 A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A大学学科建设的概况
    二、研究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的抽取
        (三) 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 调查分析维度的选择
    三、A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现状描述
        (一) 学科建设制度目标分析
        (二) 学科建设制度保障分析
        (三) 学科建设实施效果分析
    四、A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 学科建设制度目标问题
        (二) 学科建设制度保障问题
        (三) 学科建设制度实施问题
        (四) 学科文化认同问题
        (五) 小结
    五、A大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科所处环境的影响
        (二) 组织文化的影响
        (三) 组织内部对学科的认知方式
        (四) 学科建设制度自身逻辑的影响
第四章 完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外部力量的正确引导
    二、强化组织内部对学科发展的认知
    三、从源出发,平衡学科和行业逻辑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地方行业院校
        1.4.2 人才培养特色相关概念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基础——三螺旋模型理论
        1.5.2 分析框架
第2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1949-1997)
    2.1 地方行业院校地位的确立
        2.1.1 产业发展需求
        2.1.2 教育体制改革
        2.1.3 院校自身发展
    2.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2.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行业性
        2.2.2 课程体系的专门性
        2.2.3 师资队伍的双重性
        2.2.4 校企合作的密切性
    2.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驱动因素
        2.3.1 院系调整
        2.3.2 产业发展新需求
        2.3.3 院校自我定位
第3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淡化(1998-2009)
    3.1 地方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的分野
    3.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危机
        3.2.1 学科专业设置的大众化
        3.2.2 课程体系的理论化
        3.2.3 师资队伍的科研化
        3.2.4 校企合作的淡化
    3.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淡化的原因
        3.3.1 教育体制改革
        3.3.2 产业发展体制改革
        3.3.3 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第4章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回归(2010年至今)
    4.1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行业院校
        4.1.1 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4.1.2 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4.2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色
        4.2.1 学科专业设置的融合性
        4.2.2 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4.2.3 师资队伍的多样性
        4.2.4 产教融合的深入性
    4.3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的举措
        4.3.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4.3.2 产业需求与合作意识增强
        4.3.3 院校积极调整和改革
第5章 规律与建议
    5.1 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1.1 影响因素
        5.1.2 基本经验
        5.1.3 特色总结
    5.2 发展建议
        5.2.1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5.2.2 地方行业院校积极内部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
        1. 地方行业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后普遍面临同质化困境
        2. 陕西省行业高校划转到地方后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 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为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4. 地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述评
        2. 国内文献述评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核心概念界定
二、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一)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1. 整合论
        2. 协同论
    (二)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1. 地方行业高校的功能定位——学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
        2. 地方行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校企合作
三、基于十三五规划文本的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基础现状
    (二)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目标现状
    (三)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思路与战略现状
    (四) 陕西行业高校发展内容现状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提升学科科研实力
        3.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4.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四、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陕西省行业高校特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定位不准导致目标趋同化
        2. 综合化发展淡化学科特色
        3. 外延式扩张削弱专业特色
        4. 办学特色缺乏社会适应性
        5. 经费不足制约特色化发展
        6. 特色化发展的文化不鲜明
    本章小结
五、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困顿之因
    (一) 政府政策出台缺乏连续性合理性
    (二) 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基础配套缺位
    (三) 行业经济形势制约专业发展方向
    (四) 社会文化传统制约产教融合实践
六、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应对之策
    (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
    (二) 高校应推行产教融合新举措保障顺利落实
    (三) 行业应加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沟通协作
    (四) 社会应形成认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氛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分析框架: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
三、“行业划转院校”的转型:三所大学的案例分析
    (一) 调查结果及描述分析
        1. 外部关系
        2. 学生规模
        3. 经费来源
        4. 办学定位
        5. 学科专业
        6. 院系设置
        7. 组织文化
    (二) 案例大学组织发展与转型分析
        1. 办学定位变迁分析
        2. 院系结构调整分析
四、研究发现
    (一) 变化中的环境是“行业划转院校”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
    (二) 组织的认知方式影响其对环境的感知, 进而影响组织变革
    (三) 组织的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变革

(7)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等教育与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的新形势
        1.1.2 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地方行业类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
        1.3.2 关于地方行业类大学转制后面临问题的研究
        1.3.3 关于地方行业发展战略和措施的研究
        1.3.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历史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2.1 基础概念厘清
        2.1.1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概念
        2.1.2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特征
        2.1.3 战略
        2.1.4 大学战略规划
        2.1.5 地方行业类大学重视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学战略管理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SWOT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历程
    3.2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现状
        3.2.1 办学特色
        3.2.2 办学困境
    3.3 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学科建设问题
        3.3.2 与地方和行业的联系机制创建问题
    3.4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趋势
        3.4.1 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3.4.2 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TD大学战略规划分析
    4.1 STD大学的发展历程
    4.2 铁道部时期和河北省时期的发展战略比较
        4.2.1 铁道部时期的发展战略
        4.2.2 河北省时期的发展战略
        4.2.3 两个时期的比较分析
    4.3 STD大学划转后的三个五年战略规划
        4.3.1 STD学院“十一五”规划
        4.3.2 STD大学“十二五”战略规划
        4.3.3 STD大学“十三五”战略规划
        4.3.4 STD大学划转后的办学成就
    4.4 STD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
        4.4.1 STD大学不同时期战略规划比较
        4.4.2 STD大学战略规划的特征分析
        4.4.3 STD大学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5.1 关注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
        5.1.1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5.1.2 构建有效的合作共建机制,深化行业联系
    5.2 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5.2.1 学科专业设置
        5.2.2 服务面向定位
        5.2.3 人才培养定位
    5.3 战略规划的目标制定
        5.3.1 SWOT分析与地方行业类大学的发展战略
        5.3.2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5.3.3 提升以科研和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5.3.4 深化行业服务,拓展区域服务
    5.4 战略规划实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行业特色高校
        1.3.2 应用技术大学
        1.3.3 转型发展
    1.4 研究现状
        1.4.1 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现状
        1.4.2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现状
        1.4.3 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历史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战略的相关理论
    2.2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理论
        2.2.1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特征
        2.2.2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章 行业特色高校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概况
    3.1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史沿革及特征
        3.1.1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史沿革
        3.1.2 行业特色高校的特征
    3.2 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
    3.3 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与必要性分析
        3.3.1 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转型
        3.3.2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需要转型
        3.3.3 行业特色高校改革需要转型
第四章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分析
    4.1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
        4.1.1 优势学科相对集中,办学特色突出
        4.1.2 服务面向行业,培养高水平行业专门人才
        4.1.3 拥有支撑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科研队伍
    4.2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的劣势
        4.2.1 行业办学特色逐渐淡化
        4.2.2 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发展不协调
    4.3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的机遇
        4.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3.2 天津市发展的迫切需要
    4.4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的挑战
        4.4.1 思想观念挑战
        4.4.2 师资队伍挑战
        4.4.3 课程内容挑战
        4.4.4 专业设置挑战
    4.5 SWOT分析结果
第五章 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议与对策
    5.1 保持行业特色,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5.2 树立转型意识,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5.3 提高实践水平,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5.4 调整学科专业,加强应用课程建设
    5.5 政府统筹规划,加快宏观政策保障
    5.6 企业主动融入,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合法性危机及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组织合法性: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危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分析与内容分类
    2.2 组织合法性危机的表现、解释与应对
    2.3 组织合法性理论在地方本科院校危机研究中的适切性分析
3 后大众化:高等院校合法性危机的时代背景
    3.1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的异常表现?
    3.2 后大众化时代高校究竟面临什么危机?
    3.3 后大众化是否还属于大众化阶段之内?
4 后大众化时代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危机表现与实质
    4.1 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的发展
    4.2 地方本科院校的困境
    4.3 地方本科院校危机的实质仍为合法性危机
5 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危机的历史根源
    5.1 制度初始化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的建立
    5.2 制度变革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的建构
6 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的冲突与解构
    6.1 后大众化时代经济社会转型及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6.2 地方本科院校组织合法性的内外冲突与解构
7 H省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的案例研究
    7.1 H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7.2 H省7所案例院校的案例调查与分析
8 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的反思与展望
    8.1 地方本科院校重建组织合法性的行动反思
    8.2 地方本科院校重建组织合法性的未来展望
9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行动(转型与发展)状况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2 “地方本科院校重建合法性行动(转型与发展)状况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划转院校拨款问题值得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 高然.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2]“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 叶心童. 扬州大学, 2020(04)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4]地方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韦莉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5]产教融合视域下陕西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研究[D]. 陈赵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J]. 周光礼. 教育研究, 2018(09)
  • [7]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地方行业类大学发展策略研究[D]. 刘畅.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D]. 梅映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18(09)
  • [10]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合法性危机及重建[D]. 杨红旻.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高校转移资金问题值得关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