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Cell-ELISA 检测抗 CEA 抗体

通过 Cell-ELISA 检测抗 CEA 抗体

一、用细胞-ELISA法检测抗CEA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萌[1](2021)在《大肠杆菌Ⅱ型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文中认为

刘雨婷[2](2021)在《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银屑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等。其中,SLE由于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免疫异常的表型多样,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B细胞功能及表型异常是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记忆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快速应答,并维持自身反应性抗体分泌细胞的分化。近年发现的一群具有记忆性表型的年龄相关的B细胞(age-associated B cells,ABCs)亚群随SLE疾病进展快速扩增,其变化趋势与SLE应答指数高度相关。因此,探究调控ABCs分化及功能的通路,明确候选药物对ABCs形成及病理效应的影响,将有助于发现指示疾病预后和预测药物疗效的特征性细胞亚群,据此提高SLE治疗手段的有效性。RA与SLE同为典型的自身免疫介导的风湿性疾病,以滑膜炎症、破骨细胞过度分化所致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可出现关节变形及进行性关节功能丧失。自身反应性B细胞分泌大量RA相关的自身抗体,通过Fcγ受体交联信号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同时,浸润在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B细胞还可通过产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增强关节部位破骨形成作用。因此寻找具有理想活性窗口的B细胞胞内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望通过多环节干预,阻断RA的病理过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是治疗SLE的候选新药,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本课题研究发现,SM934对狼疮模型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与其控制淋巴器官和肾脏中ABCs的扩增、改变异常的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ABCs细胞是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应答指数高度相关的记忆性B细胞亚群。通过在疾病各进展阶段采用SM934干预,检测狼疮相关自身抗体指标及肾炎相关血生化、尿液指标,综合考察免疫细胞表型和能量代谢模式,结果发现:1)MRL/lpr小鼠脾脏和肾脏中ABCs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与疾病活动指征呈正相关性;2)脾脏中B细胞的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随疾病进展显着增强,而肾脏中浸润的B细胞的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小鼠,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能量代谢变化趋势;3)SM934在疾病确立阶段干预治疗,显着减少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的ABCs细胞,该抑制作用与治疗作用呈正相关;4)SM934治疗,逆转了疾病进展期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B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模式。临床近95%的SLE患者并发关节炎和关节痛,狼疮性关节炎的疾病表征与早期RA类似。姥鲛烷(pristane)诱导的狼疮模型是典型的SLE伴随RA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病理机制。本研究运用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pristane-induced arthritis,PIA)模型开展SM934对狼疮伴发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M934口服给药1)显着降低PIA模型小鼠的关节临床评分和关节炎症;2)降低血清中自身抗体和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机制研究发现,SM934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改变关节腔炎症微环境,改善关节损伤。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和Fcγ受体(Fc gamma receptor,FcγR)信号的关键调节分子,参与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靶向BTK能够调节多种RA相关的免疫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功能,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SOMCL-17-016是高度激酶选择性的新结构三环类BTK抑制剂,本课题研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体内外免疫抑制活性。运用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证实SOMCL-17-016口服治疗显着改善CIA模型小鼠的关节损伤和炎症,且效价高于第一代BTK抑制剂Ibrutinib及第二代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SOMCL-17-016通过抑制BTK,1)降低B细胞产生RA相关自身抗体水平;2)减少滑膜炎症部位浸润的RANKL分泌型B细胞数量,改变关节局部破骨细胞的分化环境;3)通过抑制RANK-BTK-PLCγ2信号通路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分化。SOMCL-17-016靶向BTK,干预激酶调控的多个信号通路及免疫学事件,快速起效缓解CIA症状,有望成为治疗RA的候选药物。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关键细胞亚群和胞内信号分子在SLE和RA疾病进展和组织损伤中的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确证BTK抑制剂SOMCL-17-016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疗效作用,进一步探究了青蒿素衍生物SM934治疗SLE的作用机制,初步建立其疗效作用与对敏感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发现和确立新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和治疗靶点。

张瑜[3](2021)在《青蒿琥酯通过抑制mVDR内化逆转巨噬细胞LPS耐受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明膜维生素D受体(membrane VDR,mVDR)在青蒿琥酯(artesunate,AS)逆转LPS耐受巨噬细胞状态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阐明青蒿琥酯治疗脓毒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一、青蒿琥酯对LPS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小剂量LPS(5 ng/m L)预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4 h后,再用高剂量LPS(100 ng/m L)二次处理以建立LPS耐受模型,加入AS 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检测上清中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FN-γ)的水平。二、青蒿琥酯对VDR在细胞膜上和细胞内分布的影响1.检测AS对LPS耐受细胞VDR m 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2.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S对VDR在细胞内分布的影响。3.提取细胞胞浆和胞核蛋白,采用ELISA法检查VDR在细胞胞浆和胞核中的浓度,确定AS对VDR在细胞内分布的影响。三、mVDR在青蒿琥酯逆转LPS耐受细胞状态中的作用1.检测抗VDR抗体处理细胞后LPS耐受巨噬细胞模型形成情况、AS对LPS耐受巨噬细胞模型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m RNA表达水平以及自噬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检测抗VDR抗体处理细胞后1α,25(OH)2D3对TNF-α释放水平的影响。3.观察加入脂筏抑制剂(甲基-β环糊精,MβCD)后LPS耐受巨噬细胞模型的形成情况。4.检测小窝蛋白(caveolin-1)si RNA敲低小窝蛋白表达后AS对LPS耐受细胞mVDR的内化、ATG16L1蛋白表达以及TNF-α释放水平的影响。5.检测VDR野生肽H305、H397和突变肽H305A、H397A与AS同时加入后AS对LPS耐受巨噬细胞模型TNF-α释放水平的影响。四、转录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青蒿琥酯逆转LPS耐受细胞状态作用的影响检测转录抑制剂(米非司酮)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处理细胞后AS对LPS耐受巨噬细胞TNF-α释放水平的影响。结果:一、青蒿琥酯可提高LPS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小剂量LPS(5 ng/m L)预处理细胞4 h后,再用高剂量LPS(100 ng/m L)二次处理,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FN-γ)的释放水平较单独LPS(100 ng/m L)刺激细胞显着减少,表明LPS耐受模型建立成功。加入AS后,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较LPS耐受细胞显着增加,表明AS可提高LPS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二、青蒿琥酯可显着改变VDR在细胞内的分布1.LPS耐受细胞模型中VDR高表达,AS可降低LPS耐受细胞中VDR表达。2.AS可减少LPS耐受细胞胞浆和胞核中VDR的水平。三、mVDR与青蒿琥酯提高LPS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密切相关1.抗VDR抗体处理细胞后,AS不再增加LPS耐受细胞的前炎症胞因子释放水平及其m RNA表达水平、自噬相关分子m 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2.抗VDR抗体处理细胞后,1α,25(OH)2D3不再减少细胞TNF-α释放水平。3.脂筏途径是mVDR内化进细胞的关键途径,脂筏被破坏后,LPS耐受模型不能形成。4.干扰脂筏关键分子的表达后,胞浆内VDR水平减少,同时AS不再增加LPS耐受细胞自噬相关分子表达以及前炎症胞因子TNF-α的释放水平。5.VDR野生肽H305、H397与AS同时加入后,AS不再增加LPS耐受细胞TNF-α释放水平。四、转录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青蒿琥酯逆转LPS耐受细胞状态的作用无影响转录抑制剂(米非司酮)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对AS增加LPS耐受细胞释放TNF-α水平无影响。结论:1.青蒿琥酯能够显着提高LPS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的能力。2.青蒿琥酯能够改变VDR在细胞膜上和细胞内的分布,抑制mVDR内化及核转位。3.抗VDR抗体、含有H305和H397的VDR野生肽与青蒿琥酯同时加入可抑制青蒿琥酯的作用,H305A突变肽则无上述作用。4.干扰脂筏可显着抑制LPS耐受模型的形成,青蒿琥酯的作用消失。5.转录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青蒿琥酯的作用无影响。6.青蒿琥酯逆转LPS耐受状态的作用与其抑制mVDR的内化密切相关。

易亮[4](2021)在《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由二十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EVs)引起,其中多数为A组EVs。近年来,非肠道病毒71型、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其他EVs引起的HFMD增加。我们前期从本地引起HFMD的其他EVs中,检测到与柯萨奇病毒A组19型(coxsackievirus A19,CV-A19)最相似的片段。CV-A19属于C组EVs,是一种难培养的A组柯萨奇病毒,可从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标本中分离,且与一些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但尚未见CV-A19引起HFMD的报道,国内亦无CV-A19的报道。目的1.对CV-A19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特征;2.原核表达重组CV-A19 VP1蛋白,制备鼠抗多克隆抗体;3.CV-A19感染细胞,探究其感染能力。方法1.采用步移法设计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CV-A19基因组的中间序列,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扩增其3′和5′末端,测序分析,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分析其与参考序列的相似性,构建进化树,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2.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重组CV-A19 VP1蛋白。纯化该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测定效价。3.CV-A19感染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RD)和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检测病变细胞中的CV-A19VP1蛋白,RT-PCR检测病变细胞中CV-A19 VP1基因3′端片段。结果1.获得CV-A19 2019103106/XX/CHN/2019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7409bp),将序列提交至Gen Bank(登录号:MT175706)。分析该株CV-A19序列表明:其VP1全长核苷酸序列与原型株NIH8663(Gen Bank登录号:AF499641)的相似性为86.4%,与国外现有CV-A19毒株的相似性为76.0%~93.1%;其基因组全长核苷酸序列与国外现有全基因组或全编码区CV-A19毒株的相似性为79.8%~89.5%;CV-A19-BBD/BAN/2009(Gen Bank登录号:KC785531)、EV-C113-BBD-48/BAN/2006(Gen Bank登录号:KC344833)和EV-C116-126/RUS/2010(Gen Bank登录号:JX514942)可能是该株CV-A19的遗传供体。2.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CV-A19 VP1,诱导表达的重组CVA19 VP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纯化后免疫小鼠得到的血清Western blot效价不低于1∶32000。3.CV-A19感染BEAS-2B和RD细胞,盲传三代后与模拟感染细胞无明显差异,而感染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则与模拟感染细胞明显不同,出现皱缩聚集,用小鼠抗CV-A19 VP1多克隆抗体进行IPMA检测为阳性,用CV-A19 VP1基因3′端引物进行RT-PCR检测为阳性。结论1.CV-A19 2019103106株全基因组长7409bp,与现有毒株的相似性为79.8%~89.5%,可能为3株病毒的重组体;2.制备小鼠抗重组CV-A19 VP1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效价不低于1:32000;3.CV-A19能够感染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

房永盛[5](2021)在《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文中指出背景: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是肝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且临床上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人体影像学诊断技术敏感性高,但检测费用昂贵、技术操作复杂,对患者具有潜在伤害,无法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寻找和评估HCC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HCC筛查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够理想;且单一标志物检测存在弊端。近年来,评估肝癌标记物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涌现,发现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ens culinaris-agglutinin-reactive fraction of AFP,AFP-L3)、磷脂酰肌醇3(glypican 3,GPC3)、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等在内的五种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显示出优秀的诊断价值。众多迹象表明,多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有望提高HCC诊断效率。目的:利用双功能偶联剂N,N-碳酰二咪唑(N,N-carbonyldiimidazole,CDI)和混合巯基试剂修饰金箔平面,构建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实现肝癌患者AFP、AFP-L3、GPC3、GP73和OPN五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并评估这些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这一修饰平台的优点在于可以构建适宜的芯片修饰表面与蛋白质间的交联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空间位阻现象。方法:首先利用16-巯基十六碳酸和6-巯基己酸形成的混合巯基试剂制备金箔芯片表面的分子自组装单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然后用零长度偶联剂CDI来修饰和活化混合巯基酸末端羧基,并形成反应性中间体,随后与抗体蛋白的氨基连接形成酰胺键,完成抗体蛋白的固定。为了使芯片捕获抗体的结合和芯片的检测效率得以最优化,我们对蛋白质芯片检测最适孵育温度、血清最佳稀释度、抗体最适工作浓度进行了优化质控试验。最后,我们通过质控试验所得的最佳条件确定适应于HCC患者和对照人群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的蛋白质芯片标准工作流程。结果:利用混合巯基试剂和CDI进行联合化学修饰的芯片得到成功构建。最佳芯片包被和检测温度为25℃,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均为50μg/m L;且1:8-1:20的稀释度均适用于血清稀释,最终我们选择1:10为最佳血清稀释度。患者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在单一标志物检测中,GPC3的诊断价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3,大于AFP(0.826),AFP-L3(0.74),GP73(0.759)和OPN(0.633),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87.5%;在双标志物联合检测中,以AFP+AFP-L3的AUC(0.980)、约登指数(0.83)、敏感性(89.60%)和特异性(93.75%)表现为最佳;在三标志物联合检测中,以AFP+AFP-L3+GPC3的约登指数(0.987)、敏感性(93.80%)和特异性(93.75%)最高;AFP+AFP-L3+GPC3+GP73为最佳四联标志物组合,约登指数、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1、94.80%和96.25%。当五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时,约登指数、敏感性和特异性达最大,分别为0.93、96.90%和96.25%。结论:基于CDI和混合巯基试剂修饰所构建的蛋白质芯片展现出了良好的蛋白偶联能力和较高的检测敏感性,可以适用于肝癌患者血清蛋白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被检测的五种肝癌标志物AFP、AFP-L3、GPC3、GP73和OPN中,单一检测以GPC3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当使用这些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时,AFP,AFP-L3和GPC3三联标志物具有高于9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最佳联合诊断标志物组合;但使用其它三种或三种以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则不再明显提高诊断价值。显然,该新型蛋白质芯片可成功应用于多重肝癌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肝癌高发人群大规模筛查的潜在生物技术工具。

杜茜蕾[6](2020)在《基于sfTSLP/1fTSLP平衡的麻芥巴布膏“经皮治肺”调控过敏性鼻炎的体内外研究》文中认为前期实验证明麻芥巴布膏“经皮治肺”的血药浓度虽低于口服给药组,但却有更好疗效,这可能是通过肺与皮肤之间特异的调节通路而实现的。TSLP是肺与皮肤炎症免疫的关键共性因子,其两种亚型lfTSLP与sfTSLP分别在促进炎症与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起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麻芥巴布膏可能通过调节肺与皮肤sfTSLP/lfTSLP平衡,继而减轻Th2炎症,从而达到“经皮治肺”的良好疗效。目的1.揭示过敏性鼻炎状态下肺与皮肤sfTSLP/lfTSLP平衡的变化规律及联系。2.评价麻芥巴布膏在体内外对sfTSLP/lfTSLP平衡的影响,确证TSLP是麻芥巴布膏发挥“经皮治肺”疗效中的关键因子。3.通过探讨麻芥巴布膏是否通过调节sfTSLP/lfTSLP平衡影响上皮免疫系统发挥“经皮治肺”的效果,部分揭示“肺主皮毛”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SPF级雌性6周龄C57BL/6J小鼠40只,体质量21-25g,适应性喂养3天,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组(K),空白+sfTSLP预处理组(KS),模型组(M),模型+sfTSLP预处理组(MS)。基础致敏阶段,第0、7、14天模型组与模型+sfTSLP预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OVA基础致敏溶液,0.1ml/只,空白组与空白+sfTSLP预处理组小鼠予以等体积PBS注射。激发致敏与给药阶段,第15-30天预处理组小鼠每次激发致敏前1h给予sfTSLP多肽溶液滴鼻处理,40μl/只,其他组不做处理。预处理1h后,模型组与模型+sfTSLP预处理组小鼠鼻内滴入OVA激发致敏溶液,40μL/只,空白组与空白+sfTSLP预处理组小鼠予以等体积PBS滴鼻。第22、30天(激发致敏后7天、末次激发致敏)观察滴鼻1min内小鼠的挠鼻次数,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状态。取小鼠鼻、肺组织做HE染色,ELISA法检测血清IgE,TSLP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TSLP,TNF-α,IL-4,IL-5,IL-13 基因表达情况。2.普通级雌性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只,体质量2.3-2.5kg,适应性喂养3天,同一组2只。初次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加强免疫用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合。每两周免疫一次,每只兔子免疫4个部位。初次免疫每个部位注射量为200μl,加强免疫每个部位注射量为100μl。三免、四免后耳静脉采血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抗血清纯化后Dot Blot检测其特异性。3.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细胞,用DMEM高糖培养基+10%胎牛血清(FBS)+1%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液培养,取对数生长期16HBE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麻芥巴布膏水煎液对16HBE细胞活性的影响;经细胞计数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按6孔板每孔2ml、12孔板每孔1ml接种。细胞接种12h后,镜下观察细胞已贴壁生长,则弃去原细胞培养液,按实验分组更换混合不同浓度OVA溶液或HDM溶液的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6-24h。RT-PCR法检测过敏性鼻炎细胞模型目的基因lfTSLP和sfTSLP 含量。结果1.模型+sfTSLP预处理组小鼠挠鼻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一般活动状态也好于模型组;空白组和空白+sfTSLP预处理组未见明显异常。鼻粘膜HE染色模型+sfTSLP预处理组小鼠较之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未见有明显的鼻黏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增厚和粘液腺体增生,仅见有周围组织轻度水肿和少许炎性细胞浸润,空白组与空白+sfTSLP预处理组小鼠鼻黏膜组织生长状态正常;肺组织HE染色模型+sfTSLP预处理组小鼠较之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支气管粘膜上皮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减轻,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偶尔可见有轻度充血红肿的肺泡,肺泡内可见少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空白组与空白+sfTSLP预处理组小鼠支气管粘膜上皮及肺泡组织状态正常。血清IgE及TSLP含量,肺组织TSLP、TNF-α、IL-4、IL-5、IL-13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fTSLP预处理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组与空白+sfTSLP预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一组免疫兔抗血清三免效价检测结果显示兔A抗血清效价在0K,兔B抗血清效价在0K;四免效价检测结果显示兔A抗血清效价在0K,兔B抗血清效价在0K。第二组免疫兔抗血清四免效价检测结果显示兔C血清效价在0K,兔D抗血清效价在0K,抗血清纯化后Dot Blot检测为阴性。3.当麻芥巴布膏水煎液浓度为1mg/ml时,16HBE细胞活性较正常组略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浓度下麻芥巴布膏水煎液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可用于后续麻芥巴布膏的治疗研究。ELISA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模型上清液未能检测出TNF-α有效含量,多次RT-PCR检测均未能得出sfTSLP及lfTSLP基因表达的有效信号。结论1.sfTSLP对OVA诱导过敏性鼻炎小鼠支气管及鼻黏膜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且sfTSLP对正常小鼠无明显作用。2.sfTSLP能够显着降低OVA诱导过敏性鼻炎小鼠Th2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并减轻由TSLP(lfTSLP)介导的Th2型炎症反应。3.对lfTSLP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过敏性鼻炎细胞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索。

郑宇[7](2020)在《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文中提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不健全的成年人。鉴于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以及福尔马林灭活的RSV疫苗曾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增强现象,RS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尚无获得许可上市的RSV疫苗。在RSV编码的11种蛋白中,融合蛋白(F)具有病毒-宿主膜融合功能,针对该蛋白的抗体可有效抑制病毒入侵。而F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会形成稳定的融合后构象。研究表明融合前F蛋白比融合后F蛋白具有更丰富的有效抗原决定位点,并能诱导具有保护效力的高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与其他亚单位疫苗类似,融合前构象的RSV-F蛋白免疫原性较弱,而且其本身具有体液免疫偏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具有融合前构象的RSV-F蛋白为抗原,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了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其中,免疫途径聚焦在临床最为常用的两种途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佐剂涵盖氢氧化铝(Alhydrogel)、MF59、AS03、AS02及乙二醇壳聚糖(GCS,Soluble Glycol Chitosan),其中前三种佐剂已在相应上市疫苗中使用。我们的考察范围包括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抗体分型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检测)、脾细胞刺激细胞因子检测、全血转录组测序以及攻毒后的肺部病理检测(肺病毒载量以及肺病理切片)。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有无佐剂,肌肉注射在免疫原性方面优于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低剂量抗原即可以实现与皮下注射10倍剂量抗原相当的特异抗体水平,且无副反应产生。所有佐剂均能提高抗原特异性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与其他佐剂相比,AS02能够诱导较高的RSV-F特异抗体水平,且可持续到免疫后18周。而鲨烯纳米乳佐剂AS03和MF59在免疫原性提升方面优于Alhydrogel和GCS。此外,AS02能够增强机体Th1型免疫水平促进Th1/Th2平衡。在攻毒保护实验中,所有佐剂组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鼠肺部病毒清除率,而AS02组小鼠相对于其他佐剂组显示出更快的病理学恢复进程。进一步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AS02通过激活TLR-4调节免疫平衡并促进Th1型免疫反应。综上,肌肉注射是更适合的疫苗接种途径,而AS02是重组融合前构象RSV-F亚单位疫苗的优秀候选佐剂。本研究为基于RSV-F蛋白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

于多[8](2020)在《基于NF-κB通路探讨异甘草素抗炎与抗肿瘤双重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炎症过程是肿瘤发生发展的诱因,当炎症反应不可控制发展成为慢性过程时,可以诱发周围组织恶性生长并形成肿瘤。免疫应答可以促发抗肿瘤的保护性反应,但同时也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细胞生长、侵袭的转移。核转录因子NF-κB在细胞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NF-κB的错误调节与慢性炎症以及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同时NF-κB通路激活与促活相关。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LG)是从中药甘草的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和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ILG可以抗炎、抗氧化应激,且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制以及是否对肺部炎症和肺部恶性肿瘤具有同样作用并不明确,此外NF-κB是否为ILG抗炎、抗肿瘤的效应通路仍有待于探索。研究目的: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合并炎症反应的肺癌给临床治疗更加了难度。本研究旨在观察ILG是否能够双向调控肺部慢性炎症与肺恶性肿瘤,明确NF-κB以及PI3K/AKT和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其中的调控作用,阐明ILG通过NF-κB通路发挥抗炎与抗肿瘤双重作用。为肺部炎症和肺癌的临床治疗以及新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一、异甘草素抗COPD炎症反应的作用COPD是是由于肺部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引起的常见慢性病,通过构建COPD模型阐明异甘草素的抗炎机制。通过自制烟雾暴露装置,给予C57BL/6小鼠每日烟雾暴露处理1小时,经过12周烟雾处理后构建COPD小鼠模型,分别给予10、20、30mg/kg ILG,采用HE染色法、小鼠肺湿/干比观察小鼠肺部炎症及水肿情况;通过测定小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计数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以及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1?,了解ILG对COPD模型小鼠的抗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采用Real time-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NF-κB和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确NF-κB和Nrf2/HO-1信号通路在ILG对COPD保护效应中的调控作用。二、异甘草素抑制肺癌的作用体外实验:使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A549细胞,给予不同剂量的ILG。采用MTT法测定A549细胞活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表达变化;采用Transwell法测定A549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549细胞炎性和迁移相关蛋白MMP-2、MMP-9和COX-2的表达水平,明确ILG对A549细胞凋亡、迁移和炎性反应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549细胞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阐明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ILG抑制A549细胞中的调控作用。体内实验:利用BALB/c裸鼠构建A549移植瘤建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肿瘤模型组(TC),ILG低剂量组(ILG-L),ILG高剂量组(ILG-H),通过对肿瘤大小、体重及脏器系数的检测分析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的抑瘤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A125、SCC水平;通过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 3、Caspase 8及Caspase 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ILG对荷瘤小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肿瘤组织炎性和迁移相关基因MMP-2、MMP-9及COX-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确ILG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迁移和炎性反应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ILG抑制A549细胞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一、异甘草素抗COPD炎症反应的作用1.构建吸烟引起COPD小鼠模型,给予不同组小鼠10、20、30mg/kg ILG,小鼠的肺湿/干比测量结果显示,COPD模型小鼠的肺水肿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随着ILG剂量的小鼠肺部水肿明显改善(P<0.05)。小鼠肺部病理学结果显示吸烟可以诱发小鼠肺部COPD典型的炎性改变,并随着ILG剂量的增加,小鼠肺部炎性改变明显减轻。2.对小鼠肺部组织中MPO和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吸烟可导致小鼠肺组织MPO和MDA含量显着增加,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MPO和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ILG剂量的增加MPO与MDA含量下降(P<0.05)。3.COPD小鼠BALF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显着增加(P<0.05),ILG的使用可减少小鼠BALF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且随着ILG剂量的增加细胞数下降明显(P<0.05)。COPD小鼠BALF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1?含量明显增加(P<0.05),ILG的使用可使两种炎性因子含量明显下降,且随着ILG使用浓度增加表达量逐步降低(P<0.05)。4.对炎性和氧化应激相关通路NF-κB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COPD小鼠肺组织p-p65,p-IκB被激活,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G能够显着抑制p-p65,p-IκB蛋白的表达,阻遏了NF-κB通路,且随着ILG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5)。5.Nrf2是抑制NF-κB的关键蛋白,COPD小鼠肺组织Nrf2和HO-1表达含量均明显增高,ILG的使用增加了Nrf2和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且随着ILG剂量的增加两种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ILG可能通过影响NF-κB与Nrf2/HO-1通路进而调控COPD小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Nrf2/HO-1通路可能会协助增加ILG对NF-κB的阻遏效果。二、异甘草素抑制肺癌的作用1.体外实验(1)随着ILG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A549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05),在24h和48h,ILG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16.7μM和14.6μM。因此,后续实验采用药物浓度为4μM、8μM和16μM。(2)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ILG作用24 h后,随着ILG给药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促凋亡基因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抗凋亡蛋白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化程度逐渐增强,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3)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ILG作用24 h后,随着ILG给药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P<0.05);MMP-2、MMP-9和COX-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MMP-2、MMP-9和COX-2 m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4)A549细胞经8μM和16μM ILG作用24 h后,NF-κ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2.体内实验(1)不同浓度剂量的ILG药物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均小于TC组,且ILG高剂量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低剂量组(P<0.05)。(2)与肿瘤模型组相比,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ILG给药组中均显着升高(P<0.05)。(3)ILG给药组MMP-2、MMP-9和COX-2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TC组(P<0.05),且高剂量ILG对MMP-2、MMP-9和COX-2表达的抑制效果更强。(4)较之与TC组,ILG的使用降低了小鼠肿瘤组织中的p-IκB及p-p65的表达,抑制了NF-κB通路的激活;同时随着ILG剂量的增多,抑制作用明显上升(P<0.05)。ILG的使用也降低了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PI3K的磷酸化水平,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5)TC组相较于NC组小鼠血清肿瘤标志物NSE和CA125显着上升(P<0.05),而不同剂量ILG给药后,血清NSE和CA125水平较TC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1.异甘草素可能通过调节NF-κB和Nrf2/HO-1在COPD小鼠肺部炎症模型中起到抗炎作用。2.异甘草素可能通过NF-κB和PI3K/AKT通路发挥抗肿瘤效应。3.异甘草素作用靶标可能是NF-κB相关分子,其可能发挥抗炎、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的双重作用。虽然初步发现下游机制有所不同,但是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综上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作为中药提取物的异甘草素可能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或辅助药物的可能。

顾庆[9](2020)在《单克隆抗体药物中CH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单抗药物以靶向性强、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等优势,正在向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新的治疗领域迅速扩展,已经成为生物制药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单抗药物表达系统的金标准是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表达系统,但通过重组DNA技术构建的CHO细胞表达系统在生产单抗药物时,会产生宿主的内源性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这些内源蛋白的残留至成品中随单抗药物进入人体后,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另外HCP的存在还会影响抗体药物的稳定性。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必须控制HCP在抗体药物中的残留,因此需要稳定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来检测抗体药物中的HCP。本研究通过发酵空载体转染的CHO制备HCP抗原,经皮下多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最终获得的抗体血清滴度可以达到640,000,经颈动脉取血采集血清,protein A柱层析纯化抗体,获得浓度为15.2 mg/ml、纯度为96.9%的HCP抗体。通过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鉴定,自制 CHO HCP 抗体对CHO HCP的覆盖率为54.6%,商业化抗体(CYGNUS公司)对CHO HCP抗体的覆盖率仅为28.8%,说明自制抗HCP抗体比商业化抗体更适合本实验室CHO细胞平台的HCP残留检测。本研究通过BCA法对HCP标准品进行标定,标定结果为1.159mg/ml,并将HCP标准品用1%的BSA溶液稀释20000倍建立HCP随行对照品,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定量,采用20份供试品的浓度均值±3SD值作为随行对照品的浓度范围,确定该随行对照品的浓度范围为50.573~65.755 ng/ml,以此作为CHO HCP标准品放置过程是否稳定的依据。通过棋盘滴定法确定最佳包被抗体工作浓度和最佳二抗工作浓度分别为1:5000倍稀释和1:500倍稀释,建立CHO HCP检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本方法空白干扰较小,单抗药物和非CHO细胞宿主蛋白对检测无干扰,专属性良好;低、中、高各6份重复性溶液的RSD值(n=6)分别为2.65%、0.70%、1.59%;中间精密度溶液6份供试品的RSD值(n=6)分别为3.02%、0.97%、1.15%;重复性与中间精密度共12份供试品的RSD值(n=12)分别为3.25%、0.81%、1.89%。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25~200ng/ml,四参数拟合方程为Y=3.45-(?),拟合度 R2=0.999;定量限为 6.25ng/ml;25ng/ml、50ng/ml、75 ng/ml三个浓度下加标的回收率范围分别 110.4%~112.1%,100.8%~101.6%,98.0%~103.0%,回收率的RSD值分别为0.74%、0.39%、2.45%;二抗孵育时间在1~2h内对本方法无影响;显色时间在3~10min范围内对本方法无影响。本研究通过用市售试剂盒检测CHO HCP标准品,检测结果与标定结果相当;同时用自建双抗夹心ELISA方法和市售试剂盒检测4批单抗药物原液,检测结果显示商业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自建方法低,说明自建方法对HCP残留控制更严格,自建方法更适合于本平台的CHO HCP检测。

李龙海[10](2020)在《趋化因子CXCL7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趋化因子CXCL7作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比较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并研究趋化因子CXCL7对CR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ELISA法定量测量280名CRC患者和280名正常人群血清CXCL7的浓度,比较两组人群血清浓度的差异性,分析CRC患者血清CXCL7浓度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通过测试队列、验证队列和交叉队列分析CXCL7的诊断效能;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联合诊断,计算联合诊断因子,绘制ROC工作曲线,并计算AU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等指标;TNM、I-II、性别亚组分析进一步评价CXCL7的诊断效能;重新从不同医院选择CRC患者进行诊断试验,进一步检验CXCL7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稳定性和外延推广价值。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名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L7的表达情况,同时借助qPCR法测定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L7的表达水平,分析CXCL7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性。慢病毒转染构建LoVo过表达和Caco-2敲降稳转株;采用CCK-8、EdU染色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CXCL7对CR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测定CXCL7对CRC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Transwell实验测定CXCL7对CR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CRC组血清CXCL7平均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随着TNM分期递增呈升高趋势(P<0.05)。CRC患者血清CXCL7水平与性别、TNM分期以及T分期有相关性(均有P<0.05)。测试队列、验证队列及交叉验证队列诊断试验说明CXCL7具有诊断CRC的潜能。CXCL7具有较高的诊断面积(0.862,P<0.05),联合诊断提高了诊断效能,亚组分析中CXCL7的稳定性较高。免疫组化法及qPCR结果显示CRC癌组织高表达CXCL7,qPCR及ELISA法说明CRC细胞株同样高表达CXCL7。CXCL7可以增强CR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CXCL7是较好的诊断CRC生物标记物,同时也是潜在的致癌作用靶点,可参与调控CRC的恶性表型。

二、用细胞-ELISA法检测抗CEA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细胞-ELISA法检测抗CEA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2.1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1.2.2 B细胞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
        1.2.3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策略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1.3.2 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理
        1.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动物模型
        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策略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 调控ABCs细胞分化及代谢状态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物及试剂
        2.2.2 仪器及耗材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
        2.3.2 小鼠分组及给药
        2.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2.3.4 血生化指标检测
        2.3.5 肾脏浸润单核细胞(kidney mononuclear cells,KMNCs)制备
        2.3.6 细胞分选
        2.3.7 Seahorse XF96 线粒体压力细胞代谢测试实验
        2.3.8 流式细胞术
        2.3.9 血清抗自身抗体测定
        2.3.10 蛋白尿检测
        2.3.11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2.3.12 组织免疫荧光
        2.3.13 TLR激动剂诱导B细胞反应
        2.3.14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RL/lpr小鼠脾脏中ABCs增加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2.4.2 SM934 治疗抑制脾脏中ABCs的同时改善MRL/lpr小鼠疾病指征
        2.4.3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中B细胞分化异常
        2.4.4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B细胞代谢异常
        2.4.5 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浸润随周龄增大而增多
        2.4.6 SM934 治疗抑制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细胞浸润
        2.4.7 SM934 抑制TLR受体激活影响的B细胞代谢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药物及试剂
        3.2.2 仪器及耗材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PIA模型建立及小鼠分组给药
        3.3.3 小鼠关节临床评分
        3.3.4 血清抗体检测
        3.3.5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3.3.6 组织病理学分析
        3.3.7 甲苯胺蓝染色
        3.3.8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3.3.9 细胞培养
        3.3.10 BMDM提取及分化
        3.3.11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影响
        3.3.12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2 型极化的影响
        3.3.13 细胞免疫荧光
        3.3.14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3.3.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1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M934 治疗改善PIA发病严重程度及关节病变
        3.4.2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血清自身抗体水平
        3.4.3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脾脏炎性细胞浸润
        3.4.4 SM934 治疗体内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5 SM934 治疗体外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6 SM934 影响Stat1和Stat6 的磷酸化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型三环类BTK抑制剂SOMCL-17-016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药物及试剂
        4.2.2 仪器及耗材
        4.2.3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4.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RAW264.7 细胞毒性实验
        4.3.4 丝裂原(Con A和 LPS)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4.3.5 OVA诱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4.3.6 小鼠CIA模型建立
        4.3.7 CIA小鼠分组及给药
        4.3.8 OVA小鼠血清抗OVA特异性抗体检测
        4.3.9 CIA小鼠临床评分标准
        4.3.10 组织病理学分析
        4.3.11 Micro-CT
        4.3.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3.13 CIA小鼠血清抗CⅡ特异性抗体检测
        4.3.14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4.3.15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
        4.3.16 细胞培养
        4.3.17 组织免疫荧光
        4.3.18 人血细胞沉渣PBMC分离
        4.3.19 PBMC体外刺激体系
        4.3.20 破骨细胞分化
        4.3.21 TRAP染色
        4.3.2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2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OMCL-17-016 体外免疫抑制活性
        4.4.2 SOMCL-17-016 抑制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反应
        4.4.3 SOMCL-17-016 改善CIA小鼠临床评分及骨侵蚀程度
        4.4.4 SOMCL-17-016 抑制自身反应性B细胞效应及病理因子产生
        4.4.5 SOMCL-17-016 抑制滑膜B细胞产生RANKL及破骨前体细胞分化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青蒿琥酯通过抑制mVDR内化逆转巨噬细胞LPS耐受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青蒿琥酯对 LPS 耐受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青蒿琥酯对VDR在细胞膜上和细胞内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mVDR 在青蒿琥酯逆转LPS耐受细胞状态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VDR诱导的自噬在炎症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病毒 71 型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略词表
附录 B 序列分析涉及参考毒株信息
附录 C VP1 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D 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E P1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F P2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G P3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H 2B-2C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I 2C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J 3C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附录 K 3D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剂与设备
    2.3 生物芯片表面化学修饰
    2.4 芯片的免疫学表征
    2.5 生物芯片检测质量控制
    2.6 血清标志物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芯片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免疫学表征
    3.3 蛋白质芯片质量控制
    3.4 血清标志物检测与价值评估
4 讨论
    4.1 芯片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和芯片平台构建
    4.2 芯片平台检测质量控制
    4.3 肝癌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糖组学在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6)基于sfTSLP/1fTSLP平衡的麻芥巴布膏“经皮治肺”调控过敏性鼻炎的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张仲景对鼻鼽辨治及后世医家穴位贴敷外治思路探究
        1 鼻鼽病名释义
        2 张仲景鼻鼽辨治思路
        3 后世医家穴位贴敷外治鼻鼽思路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SLP及其亚型相关研究进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sfTSLP对OVA诱导过敏性鼻炎小鼠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体外麻芥巴布膏对sfTSLP/lfTSLP平衡的直接影响
        实验一 lfTSLP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实验二 体外麻芥巴布膏对sfTSLP/lfTSLP平衡的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7)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1.1.1 呼吸道合胞病毒
        1.1.2.RSV疫苗的发展史
        1.1.2.1.RSV灭活疫苗与福尔马林灭活RSV疫苗介导的呼吸道疾病增强现象
        1.1.2.2.RSV减毒疫苗
        1.1.2.3.RSV亚单位疫苗
        1.1.2.4.其他RSV疫苗及免疫策略
    1.2.佐剂
        1.2.1.佐剂与疫苗
        1.2.2.许可人用佐剂及上市含佐剂疫苗
        1.2.3.佐剂及其作用机制
        1.2.3.1.铝佐剂
        1.2.3.2.壳聚糖
        1.2.3.3.MF59
        1.2.3.4.AS系列佐剂
        1.2.3.4.1.AS03
        1.2.3.4.2.AS02
    1.3.RSV疫苗与佐剂
        1.3.1.铝佐剂与FI-RSV疫苗介导的ERD
        1.3.2.基于亚单位RSV-F疫苗的佐剂应用
    1.4.RSV疫苗免疫实验的模式动物与免疫途径
    1.5.论文的立题依据、创新点和实验设计
        1.5.1.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目的
        1.5.2.实验思路与设计
        1.5.2.1.RSV疫苗免疫途径及剂量研究
        1.5.2.2.RSV疫苗佐剂免疫机理研究
        1.5.3.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RSV疫苗免疫途径及剂量研究
    2.1.仪器、材料与试剂
        2.1.1.主要仪器
        2.1.2.主要材料及试剂
        2.1.3.主要自制溶液的配制
    2.2.实验方法
        2.2.1.RSV-F抗原制备与鉴定
        2.2.2.水包油乳剂型佐剂制备
        2.2.3.实验分组与疫苗配置
        2.2.4.动物伦理及动物免疫
        2.2.5.ELISA法检测RSV-F特异抗体及抗体分型
        2.2.6.病毒培养及滴度检测
        2.2.7.蚀斑法检测RSV-F中和抗体
        2.2.8.脾细胞刺激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2.3.实验结果
        2.3.0.RSV-F抗原制备与鉴定
        2.3.1.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IgG水平检测
        2.3.2 免疫后小鼠血清IgG抗体分型检测
        2.3.3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2.3.4.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刺激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2.3.5.长期免疫原性检测
        2.3.6.免疫后小鼠副反应
    2.4.本章小结
    2.5.讨论
第三章 佐剂对RSV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3.1.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毒种及细胞株
        3.1.2.主要仪器
        3.1.3.主要试剂
        3.1.4.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3.2.实验方法
        3.2.1.实验分组与疫苗配置
        3.2.2.动物免疫、攻毒、取血及肺组织提取
        3.2.3.血清学检测
        3.2.4.肺病毒载量检测
        3.2.5.组织病理学检测
        3.2.6.转录组测序检测及分析
    3.3.实验结果
        3.3.1.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诱导的免疫水平比较
        3.3.2.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诱导的免疫类型比较
        3.3.3.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的保护力比较
        3.3.4.基于小鼠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
    3.4.本章小结
    3.5.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NF-κB通路探讨异甘草素抗炎与抗肿瘤双重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COPD概述
    1.2 肺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肺癌与炎症
    1.4 COPD与肺癌的关系
    1.5 炎症与机体防御机制
    1.6 吸烟引发COPD的氧化应激机制
    1.7 Nrf2与氧化应激相关机制
    1.8 NF-κB与炎症
    1.9 NF-κB与肿瘤
    1.10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概况
        1.10.1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治疗
        1.10.2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药治疗
        1.10.3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1.11 异甘草素概述及抗炎机制
        1.11.1 异甘草素的抗炎作用
        1.11.2 异甘草素的抗氧化作用
        1.11.3 异甘草素的抗肿瘤作用
第2章 异甘草素抗COPD炎症反应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1 主要仪器
        2.1.1.2 主要试剂
        2.1.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2.1.3 肺湿/干重比测定
        2.1.4 肺组织病理学评估
        2.1.5 小鼠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2.1.6 小鼠BALF中细胞计数和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2.1.7 小鼠肺组织NF-κB和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检测
        2.1.8 小鼠肺组织Nrf2和HO-1 mRNA表达水平检测
        2.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各组小鼠的肺湿/干比结果
        2.2.2 各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2.2.3 各组小鼠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比较
        2.2.4 各组小鼠BALF中细胞数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2.5 各组小鼠肺组织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2.2.6 各组小鼠肺组织Nrf2/HO-1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2.3 讨论
        2.3.1 ILG可能改善小鼠肺部炎症和氧化应激效应
        2.3.2 ILG可以抑制COPD小鼠的炎性反应
        2.3.3 ILG可能通过调控NF-κB及Nrf2通路抑制使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程度降低
    2.4 小结
第3章 异甘草素抑制肺癌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A549细胞培养与分组
        3.1.3 A549裸鼠移植瘤建模、分组及组织样本收集
        3.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LG对A549细胞存活率影响
        3.2.2 ILG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3.2.3 ILG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3.2.4 ILG对A549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影响
        3.2.5 ILG对A549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3.2.6 ILG对A549荷瘤裸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2.7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实体肿瘤生长影响
        3.2.8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3.2.9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3.2.10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肿瘤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影响
        3.2.11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肿瘤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3.2.12 ILG对A549移植瘤小鼠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影响
    3.3 讨论
        3.3.1 ILG可能通过降低MMP-2与MMP-9的表达影响A549细胞的转移
        3.3.2 ILG可能通过调节COX-2影响A549细胞的炎症反应
        3.3.3 ILG可能通过调节NF-κB和PI3K/AKT通路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炎症反应
        3.3.4 ILG可能促使A549细胞凋亡
        3.3.5 ILG使肿瘤标志物NSE与CA125下降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局限性与未来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科研成果
致谢

(9)单克隆抗体药物中CH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单克隆抗体药物
    1.2 单克隆抗体药物前景
    1.3 单克隆抗体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1.3.1 NS0细胞
        1.3.2 CHO细胞
        1.3.3 PER.C6细胞
    1.4 宿主蛋白研究进展
        1.4.1 影响HCP的因素
        1.4.2 HCP对单抗药物质量的影响
    1.5 HCP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6 ELISA检测HCP残留的国内外法规规定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HO HCP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材料
        2.2.1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CHO空转细胞培养
        2.3.2 CHO HCP制备
        2.3.3 CHO HCP BCA法定量
        2.3.4 新西兰大白兔免疫
        2.3.5 血清抗体滴度检测
        2.3.6 血清抗体纯化
        2.3.7 抗体浓度测定
        2.3.8 抗体纯度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CHO空转细胞培养
        2.4.2 CHO HCP浓度
        2.4.3 血清抗体滴度检测
        2.4.4 抗体浓度和纯度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HO HCP抗体的覆盖率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CHO HCP标准品等电聚焦分离
        3.3.2 SDS-PAGE
        3.3.3 Western-blot检测HCP抗体覆盖率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自制抗体对CHO HCP的覆盖率
        3.4.2 商业化抗体对CHO HCP的覆盖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HO HCP标准品的标定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
        4.2.1 主要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Braford法
        4.3.2 BCA法
        4.3.3 HCP抗体HRP标记
        4.3.4 随行对照HCP含量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HCP标准品的Braford法定量
        4.4.2 HCP标准品的BCA法定量
        4.4.3 随行对照品HCP含量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LISA法检测HCP残留方法的建立
    5.1 引言
    5.2 主要实验材料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主要试剂
        5.2.3 供试品
        5.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棋盘滴定法
        5.3.2 方法验证
        5.3.3 自建方法与市售试剂盒的对比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5.4.2 方法验证
        5.4.3 自建方法与市售试剂盒的对比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10)趋化因子CXCL7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概述
        1.1.2 结直肠癌液体诊断现状
        1.1.3 趋化因子概述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血清趋化因子CXCL7在CR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探究
    2.1 本章引言
    2.2 研究对象入选过程及血清处理方法
        2.2.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2.2.2 血液标本收集和保存
        2.2.3 试剂
        2.2.4 仪器
        2.2.5 酶联免疫反应测血清CXCL7浓度
    2.3 诊断试验操作评价过程
    2.4 结果评价及统计学处理
    2.5 实验结果
        2.5.1 血清CXCL7与肿瘤相关抗原(CEA、CA125、CA19-9)在CRC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性表达
        2.5.2 CRC患者血清CXCL7水平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2.5.3 测试队列与验证队列诊断试验结果
        2.5.4 不同TNM分期CRC患者血清CXCL7的诊断结果
        2.5.5 CRC患者血清CXCL7与肿瘤相关抗原的相关性分析
        2.5.6 CXCL7、CEA、CA125、CA19-9ROC曲线分析及CRC诊断模型的建立
        2.5.7 生物标志物对CRC转移前的诊断价值
        2.5.8 性别亚组诊断试验
        2.5.9 外部验证队列诊断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趋化因子CXCL7对结直肠癌增殖、转移及侵袭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及组织标本来源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免疫组化检测CR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XCL7 的表达
        3.2.2 细胞培养
        3.2.3 Trizol法提取RNA(细胞及组织样本)
        3.2.4 逆转录PCR
        3.2.5 实时定量荧光PCR
        3.2.6 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收集
        3.2.7 CXCL7稳定过表达及敲降细胞株的构建
        3.2.8 CCK-8(Cell Counting Kit-8)测细胞增殖
        3.2.9 Ed U(5-Ethynyl-2’-deoxyuridine)细胞增殖检测
        3.2.10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3.2.11 细胞划痕实验
        3.2.12 Transwell实验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CRC组织和细胞株高表达CXCL7
        3.3.2 CXCL7稳转株的构建和鉴定
        3.3.3 CXCL7促进CRC细胞增殖
        3.3.4 CXCL7促进CRC细胞迁移
        3.3.5 CXCL7促进CRC细胞侵袭
    3.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用细胞-ELISA法检测抗CEA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杆菌Ⅱ型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D]. 孙思萌.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D]. 刘雨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青蒿琥酯通过抑制mVDR内化逆转巨噬细胞LPS耐受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D]. 易亮.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D]. 房永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sfTSLP/1fTSLP平衡的麻芥巴布膏“经皮治肺”调控过敏性鼻炎的体内外研究[D]. 杜茜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D]. 郑宇. 吉林大学, 2020(03)
  • [8]基于NF-κB通路探讨异甘草素抗炎与抗肿瘤双重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于多. 吉林大学, 2020(01)
  • [9]单克隆抗体药物中CH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顾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趋化因子CXCL7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研究[D]. 李龙海.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通过 Cell-ELISA 检测抗 CEA 抗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