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T系列交流电压表常见故障调整及使用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0)在《一种低压线缆电场分布的非接触测量装置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中,各电气设备的电力线缆、开关柜、插座及配电所的接线是否良好可靠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线缆的质量是否达标不仅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运维和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现有的低压电缆检测方法一般为检测电场分布和检测磁场分布两种方法:检测磁场时,被测的电缆或带电设备须有电流通过并产生磁场才能准确测量,并且受电流影响较大;而检测电场时,电场分布并不受电流的影响,只要接通电压即可测量,且我国电压水平较为稳定,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波动。所以,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电气设备故障检测方法单一且费时费力这一现象,设计了一种便携式且价格低的非接触电场测量装置,可方便快捷地查找线路故障。本文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低压线缆周围电场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外,还分析了线缆绝缘表皮的破损以及周围温湿度的变化对电场分布的影响。不仅为设计电场测量装置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实现低压线缆绝缘破损查询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电力行业频频出现的触电事故,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安全生产,列举了关于电场测量的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目前各测量设备的优缺点,说明改进测量系统方法的必要性。其次,论文对低压线缆周围电场分布及绝缘材料的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以低压线缆周围电位和电场强度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法分析并建立低压线缆周围电场分布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低压线缆周围不同条件下的电位和场强分布图及变化规律。此外,对低压线缆可能出现的绝缘裂缝、破损脱落及温湿度变化时的电位和场强分布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电场分布的一般规律。接着,本文建立了低压线缆周围电场的非接触测量模型。确定了以平行板电容器为非接触测量系统的传感器,并对平行板电容器测量过程中的瞬时值进行仿真。之后对该模型的信号放大电路进行理论及仿真分析,将理论计算数据与计算机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该信号放大电路的误差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可以应用于实际电路中。最后,本文以STM32F103ZET6为主控芯片,完成了此非接触电场测量装置的软硬件设计,该装置具有便于携带、功耗较小、成本较低、可大量配置等优点,并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该非接触测量装置的测量下,不但可准确测出低压线缆周围的电场分布规律,而且还可以检测出低压线缆破损的位置并预警提示。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赵静静[2](2020)在《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于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和促进教学,既是教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三维教学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资源,对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针对具体学科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利用三维教学动画促进学科教学,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发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以高中物理课程为例,对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主要从资源建设、设计制作、课堂运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进而针对性提出相关促进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与准实验研究法。首先在大量阅读整理文献和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三维教学动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以及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等筛选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和选修3-2可以制作三维教学动画的教学内容;进而综合问卷调查结果与理论分析,总结了适合高中物理的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原则和一般流程,对《电磁感应》中5个实验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以“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的实验”的实验为例给出制作案例,并以5个三维教学动画及对应教学方案作为实践研究材料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利用检测题、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三维教学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时对教学效果和影响;并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维教学动画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建议对策。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数据表明,三维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学习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教学策略方面,教师需要结合三维教学动画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动画使用的方式等。可见,使用三维教学动画辅助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学业成绩等,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黄婷[3](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行业生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为了帮助中职学校明确《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善教育理念、修正教学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教学内涵和特征,结合二者的特点和联系,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本文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了面向中职学校的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学习进阶、项目驱动相关特征,剖析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教育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后,筛选教材知识,确定每个章节的进阶变量,划分成就水平,开发测评工具,设计完整项目,构建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设计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最后,采用对比实验法,开展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前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无显着差异;后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锻炼学生从具体的项目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加深知识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定律、定理、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李欣怡[4](2020)在《《无芯中频炉操作说明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型工厂每年都进口大量机器设备,与之配套的往往是英文说明书。为了准确掌握产品说明书的技术要领,翻译英文说明书是企业在调试和维修机器设备时的首选。本翻译项目来源英文版《无芯中频炉操作说明书》。此类实用性文本有别于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且具有较为鲜明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点。研究过程中,笔者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明确了该操作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征,选择从词汇、句式及语篇三个层面来探讨这些特征的体现方式,并结合中英科技文本词汇特征和句法功能的不同,从语篇层面选择对应的翻译方法和适应的翻译策略。参照国内对操作说明书的翻译实践研究,并结合翻译项目参与的深切感受,笔者将探讨在这类应用翻译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文本功能,试为专门领域设备说明书的翻译提供一些有效案例和独特思路。该报告不仅解决科技英语的中译问题,也尝试去分析科技汉语中不同句式的功能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加明晰了中英科技文本的特点和区别。
高雷[5](2019)在《BMT-Ⅱ型地脉动测试设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钻孔脉动测试是将传感器密贴于钻孔壁直接测量深部土层脉动,获取土层的动力特性参数,为桥梁、地铁、港口、核电厂及高层建筑等大型工程提供所需的深部土层动力特性信息。目前,钻孔脉动测试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无适用的测试设备与测试方法。本文基于课题组BMT-Ⅰ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的研究成果,研发了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编制了相应的测试方法与测试标准,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发了适用于钻孔脉动测试的设备—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该设备在保留BMT-Ⅰ型设备功能优点的前提下,进行了以下改进:(1)采用两个间距1m的三分量传感器,节约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且两传感器的测试信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高了测试精度;(2)对原有贴壁装置进行了改进,取消了原设计中的复位配重,利用杆件的自重复位,增加了转动限位装置,在保证贴壁效果的同时,操作更为简便快捷;(3)传感器低频特性好,不仅可用于钻孔脉动测试,还可用于剪切波速测试;(4)设备组装方便。(2)提出了利用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进行脉动及剪切波速测试的方法,通过工程实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编制了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的测试标准,总结了测试时所需注意事项,并针对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3)提出了利用钻孔脉动计算土层剪切波速的方法。基于上下两传感器水平向脉动信号的相关性,通过互相关分析计算得到两测点间土层的剪切波速,与传统剪切波速测试相比,该法无需人工激发振源,不用斜距修正。
李恺[6](2019)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是全球目前最热门的绿色能源发展领域之一,从美国的特斯拉到中国的比亚迪、北汽、奇瑞等品牌系列车型均已推入市场,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根据国家工信部推出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达到1500万辆以上。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规定,车辆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充电设施的建设正处于井喷期。与电动汽车及充电领域磅礴发展不对称的是,充电电能计量方案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计量装置的配置五花八门,计量性能参差不齐。这给充电运营商和用户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充电领域的有序发展。本文以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评价为目的,提出基于模糊数学和专家系统的多源多层次评价体系,涵盖4个评价面,包含14个基本评价要素。14个评价要素中按照评价策略分为经验性评价要素和量化性评价要素。在经验性评价过程中,采用专家系统结合模糊评价的方法,设计语义规则库,将专家们的语义评价信息转化为相应的模糊状态集。在量化性评价过程中,设计针对每个因素的模糊隶属函数,将已有量化指标转化为模糊映射集。将经验性评价状态集和量化性评价状态集进行融合,设计语势语义加权规则,将专家们的评价通过加权系数体现,完成14个基本评价要素的融合,综合考虑每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为了获取量化性评价要素的基本数据,采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室检测、现场检测等多种方式得到计量装置配置成本、标定准确度、周期校验成本、周期轮换成本、充电损耗成本、多因素影响下计量准确度偏移等8类基本数据。归纳总结出7种计量方案、5种计量装置配置模式,适用于市场上现有的充电运营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得到最适性计量方案。本文的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从多源分析出发,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影响计量运营经济性的诸多要素,为充电站设计、设备采购、建设、运维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舒峥[7](2018)在《基于建模的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然而目前面临一些教学困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做过的实验“数量”不成简单的正比关系;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实验报告敷衍应付;实验操作时,更多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而不是“研究者”的身份;实验课时有限,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对实验应用的深度反思;课后复习条件不足等状况。为了改善以上不足,本文提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可以和建模教学融合起来,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具体教学。本研究认为“新手学生”与“专家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能够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全局的把握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模型,所以作为理论和实验的中介-物理模型的建构就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所在。而实验建模的微课教学则能够缓解课时不足的窘境,并通过引导学生先建模后实验的做法,有效避免了学生只动手不动脑的机械工作现象。鉴于以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实验建模微课的教学特点,本论文基于Halloun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思维显性化化的研究,提出了大学物理实验建模微课的新范式:仪器认知,调取储备知识;抽取原型,初步预测定向;软件模拟,同化顺应新知;创设情景,暴露心智模型;启发诱导,澄清心智模型;思维迁移,习得时效应用。需要说明的建模修正观念的存在,这6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层次递进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交叉重叠。为了验证大学物理实验建模微课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针对2个实验进行了具体脚本设计,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模教学能够帮助其建立整体意识,进行故障分析和排查错误,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将实验微课建模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实用性。
谢福成[8](2018)在《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测维修与调试研究》文中提出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简称TRT)不需要燃料,仅仅利用高炉冶炼产生的余压余热煤气,既不改变原高炉煤气的品质,也不影响原煤气的回收与使用,就在降低煤气压力和温度的情况下回收了相当可观的能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冶炼的用电成本,是典型的高效减排节能装置。然而,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结构复杂,并且工作在高温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导致发电装置无法正常运行,不利于对余热余压能量的回收利用,不利于节能、不利于保护环境,影响发电。本文基于设备检测维修与调试基础理论,对韶钢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检测维修、调试和试验研究。首先,本文简要阐述了设备检测维修的方式,包括事后检测维修方式、预防检测维修方式和状态检测维修方式,并对三种检测维修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状态检测维修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包括设备寿命理论、设备可靠性理论、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维修管理理论以及状态检测维修采用的主要技术,从而确定适用于韶钢的检测维修方式。其次,结合设备检测维修与调试基础理论,对韶钢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修的主要施工工艺进行分析,阐述了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修作业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和重要施工方案和特殊工序安全控制措施,并对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测维修作业设备和施工条件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检测维修技术方案及其保养、维护措施。第三,对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进行调试,简要介绍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调试概况,重点阐述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调试前的准备工作和技术保障,并分析其调试工作顺序,阐述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调试的项目及方法步骤。最后,系统的阐述了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试验过程,对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进行无负荷试车和全负荷试车,包括试车前应具备的条件、机组启动前的准备工作、通煤气的操作方法以及无负荷试车和全负荷试车方法;对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异常采用频谱检测,并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被浪费的余压资源转化成电能的难题,同时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我国实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朱辰星[9](2017)在《油井供电谐波与无功动态跟踪补偿技术的研发》文中指出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原料之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游梁式抽油机是我国各大油田普遍使用的采油机械。其负载特性导致油田配电网功率因数偏低,影响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此外,随着以变频器为代表的非线性设备在油田广泛应用,大量谐波电流注入电力系统,给电网和用电设备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油井供电的谐波与无功动态跟踪补偿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现有各类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技术及优缺点,同时研究了抽油机的负载特性,据此提出将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与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构成的混合补偿系统应用于油井,对抽油机负载进行谐波与无功动态跟踪补偿的方案。这样既能满足抽油机这种特殊负载对补偿系统响应速度的要求,又解决了单独使用APF时容量难以提升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在油井变压器直接带抽油机运行这类负载情况下,以补偿无功为主,由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投切适当的电容器组补偿绝大多数基数无功,然后将TSC和抽油机负载等效视为新的负载,由APF补偿基数无功以外随时间剧烈变化的部分,以提高功率因数;在经过变频器带动抽油机运行这类负载情况下,以抑制谐波为主,仅将APF投入运行,以降低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分别对APF和TSC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探讨了APF的谐波与无功检测算法、补偿电流控制算法和电压闭环控制策略,阐明了TSC投入时刻选择的原则。重点研究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法和滞环电流跟踪的控制策略。结合现场测得的数据,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以研旭TMS320F28335为控制核心,设计APF低压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硬件电路和软件实现方法,并作详细说明。对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包括实验平台调试过程研究、补偿系统的稳态和暂态特性测试。最后结合与胜利油田的合作项目,对在河口采油厂“义11-59”号油井安装的混合补偿装置进行补偿效果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表明该技术在油井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彭丹[10](2017)在《绝缘击穿测试台的设计与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在航天军工产品中,仪器设备、线缆线束,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仪器和线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其检测作为保证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已受到航天军工制造各企业的高度重视。产品的绝缘电阻特性及耐压性能是关系到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要么是价格高昂的自动化测试产品,要么是极其不稳定的手动摇表测试产品,所以,根据航天企业实际需求,研发出一种可靠性高、价格适中、能满足多点测量、易操作的绝缘击穿测试设备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包括设计与绝缘测试仪相匹配的可靠控制电路、转接装置,并将它们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也包括PCB设计、测试台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研究等内容,最终完成整个绝缘击穿测试台的研制。绝缘击穿测试台可以对仪器或电缆的绝缘电阻、耐压强度进行测试,该设备可靠性好、效率高、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可以进行大规模绝缘点间绝缘电阻测试和抗电强度的测试,保证了产品的电气性能,提高了测试效率,提高产品出厂的可靠性。
二、VT系列交流电压表常见故障调整及使用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T系列交流电压表常见故障调整及使用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低压线缆电场分布的非接触测量装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低压线缆周围电场分布及绝缘老化基础理论 |
2.1 工频电场的产生与特点 |
2.2 电场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2.2 静电场中的位函数 |
2.3 电场计算相关理论 |
2.3.1 解析算法 |
2.3.2 数值计算方法的介绍 |
2.4 有限元法 |
2.4.1 泊松方程边值问题的变分有限元泛函分析 |
2.4.2 单位插值函数的讨论 |
2.5 低压线缆绝缘老化种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线缆非接触测量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1 低压线缆非接触测量模型的建立 |
3.1.1 低压线缆电场模型假设 |
3.1.2 低压线缆电场模型的建立 |
3.2 低压线缆电场模型有限元分析 |
3.2.1 低压线缆芯线控制方程 |
3.2.2 低压线缆周围电场的有限元分析 |
3.2.3 低压线缆周围电场仿真 |
3.3 低压线缆绝缘表皮破损对其周围电场分布的影响 |
3.3.1 低压线缆中一段绝缘表皮脱落对周围电场分布的影响 |
3.3.2 低压线缆中一段绝缘表皮出现裂缝对周围电场分布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感器与放大电路分析与设计 |
4.1 电场传感器分类、选择与设计 |
4.1.1 电场传感器分类与选择 |
4.1.2 电容型传感器电场测量原理分析 |
4.1.3 低压线缆电场测量模型分析 |
4.2 电容传感器大小对测量电压的影响 |
4.2.1 仿真分析 |
4.2.2 实验验证 |
4.3 工频电场下平行板电容器模型仿真 |
4.3.1 平行板电容器的仿真设计 |
4.3.2 平行板电容器仿真模型 |
4.4 高精度信号放大电路 |
4.4.1 前置放大电路理论分析 |
4.4.2 前置放大电路仿真验证 |
4.4.3 二级放大电路理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 |
5.1 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设计 |
5.1.1 非接触电场测量装置的功能分析及总体设计 |
5.2 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2.1 电场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5.2.2 控制系统设计 |
5.2.3 声光报警模块设计 |
5.2.4 PCB硬件电路板设计 |
5.2.5 外壳设计 |
5.3 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程序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数据提取程序设计 |
5.3.3 过限报警程序设计 |
5.3.4 低电量提醒程序设计 |
5.4 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实验探究 |
5.4.1 低压线缆轴向和径向测量实验 |
5.4.2 低压线缆绝缘破损实验 |
5.4.3 实验结果及佩戴位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对三维教学动画的需求 |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三维教学动画应用的困境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三维动画 |
二、三维教学动画 |
三、教学效果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三维教学动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
二、三维教学动画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四、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分析 |
一、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分析 |
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分析 |
三、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三维教学动画制作的必要性分析 |
一、《新课标》的要求 |
二、学习者的需要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学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筛选 |
一、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的筛选依据 |
二、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的梳理 |
第四节 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制作原则 |
一、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原则的依据 |
二、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制作原则 |
第五节 三维教学动画制作一般流程 |
一、三维教学动画的制作软件的选择 |
二、素材的收集与处理 |
三、模型的构建 |
四、设置动画效果 |
五、渲染生成三维教学动画视频 |
六、三维教学动画视频的后期处理加工 |
第六节 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案例—以《电磁感应》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
二、三维动画设计思路 |
三、三维教学动画的制作案例 |
第四章 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准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过程 |
一、实验准备 |
二、实验实施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学生成绩分析 |
二、学生问卷分析 |
三、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准实验研究结果讨论 |
一、三维教学动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二、三维教学动画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
第五章 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资源建设层面的建议 |
一、拓展资源来源,建立三维教学动画资源共享库 |
二、培训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三维教学动画资源 |
三、增加关于制作三维教学动画资源的教师培训 |
第二节 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层面的建议 |
一、综合多方面因素保证三维教学动画实用性 |
二、使用合适的制作软件,提高动画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
三、加强美学功底,增强三维教学动画可视性 |
第三节 实际运用层面的建议 |
一、加大教师教学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使用水平 |
二、明确三维教学动画定位,避免喧宾夺主 |
三、注意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
四、关注课堂物理环境,保证学生视觉体验 |
五、加强教师应用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问卷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检测题 |
附录 D 学生学习观察量表记录内容 |
表D1 实验班课时1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2 对照班课时1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3 实验班课时2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4 对照班课时2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5 实验班课时3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6 对照班课时3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7 实验班课时4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8 对照班课时4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学习进阶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论文整体结构及主要内容 |
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学习进阶的相关概念 |
2.1.1 学习进阶的内涵 |
2.1.2 学习进阶的基本特征 |
2.2 项目驱动的相关概念 |
2.2.1 项目驱动的内涵 |
2.2.2 项目驱动的特点 |
2.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 |
2.3.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联系 |
2.3.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
2.3.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流程 |
2.3.4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理论依据 |
2.3.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教师调查过程 |
3.2.1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3.2.2 访谈对象情况 |
3.2.3 访谈结果分析 |
3.3 学生调查过程 |
3.3.1 学生问卷设计 |
3.3.2 调查对象 |
3.3.3 问卷的分析 |
3.3.4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3.4.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缺失 |
3.4.2 中职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 |
3.4.3 中职学生目前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能力较弱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学习进阶的《电工基础》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基础 |
4.1.1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
4.1.2 设计原则 |
4.1.3 课时划分及章节安排 |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模型设计 |
4.2.2 进阶变量的确定 |
4.2.3 进阶变量的成就水平划分 |
4.2.4 项目设计 |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测评工具的开发及修正 |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 |
4.3.1 确定知识类型 |
4.3.2 项目任务表设计 |
4.3.3 实施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假设 |
5.3 实验准备 |
5.4 实验过程 |
5.4.1 实验对象 |
5.4.2 实验设计 |
5.4.3 实验工具和试验方法 |
5.4.4 实验变量的控制 |
5.4.5 实验前测 |
5.4.6 实验后测 |
5.5 实验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
5.5.1 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
5.5.2 基础操作技能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
5.6 实验实施 |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7.1 信效度分析 |
5.7.2 实验前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
5.7.3 实验后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
5.7.4 学习效果分析 |
5.8 实验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电工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电工基础》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实验实施后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四 :《电工基础》知识测试试卷 |
附录五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修正测验卷 |
附录六 :《电工基础》期末测试试卷 |
致谢 |
(4)《无芯中频炉操作说明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项目简介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意义 |
第三章 项目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翻译理论探究 |
3.1.2 原文文本分析 |
3.1.3 背景资料及翻译技术 |
3.2 翻译过程 |
3.3 译后工作 |
3.3.1 译文审校 |
3.3.2 译后排版 |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4.1 词汇的翻译 |
4.1.1 技术词 |
4.1.2 半技术词 |
4.1.3 非技术词 |
4.1.4 情态动词 |
4.2 句子的翻译 |
4.2.1 非人称构式 |
4.2.2 祈使句 |
4.3 语篇的翻译 |
4.3.1 照应衔接 |
4.3.2 时间连接 |
4.3.3 语篇结构 |
第五章 译后经验总结 |
PREFERENCES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BMT-Ⅱ型地脉动测试设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地脉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地脉动研究现状 |
1.2.3 钻孔脉动测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地脉动理论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地脉动理论 |
2.2.1 地脉动分类 |
2.2.2 地脉动成因 |
2.3 地脉动信号分析处理方法 |
2.3.1 周期频度分析法 |
2.3.2 频谱分析法 |
2.4 地脉动应用研究 |
2.4.1 场地类别划分与评价 |
2.4.2 反演场地土层波速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研发 |
3.1 引言 |
3.2 测试设备研发考虑因素 |
3.3 现有测试设备市场调研 |
3.4 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研发 |
3.5 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性能介绍 |
3.6 本章小结 |
4 测试标准的编制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
4.1 引言 |
4.2 测试系统及测试参数 |
4.2.1 测试设备与测试工具 |
4.2.2 测试参数设置 |
4.3 测试方法及测试流程 |
4.3.1 测试前准备工作 |
4.3.2 现场测试 |
4.3.3 测试数据处理 |
4.4 测试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
4.4.1 测试注意事项 |
4.4.2 测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4.5 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测试标准 |
4.5.1 一般规定 |
4.5.2 设备和仪器 |
4.5.3 测试方法 |
4.5.4 数据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测及数据处理分析 |
5.1 引言 |
5.2 测试场地资料信息 |
5.2.1 测试场地环境 |
5.2.2 测试场地土层信息 |
5.3 现场测试介绍 |
5.4 BMT-Ⅱ型钻孔地脉动测试设备性能验证 |
5.4.1 地表与钻孔1m处脉动对比分析 |
5.4.2 单孔法波速测试对比分析 |
5.4.3 BMT-Ⅱ型钻孔脉动测试设备信号相关性分析 |
5.5 工程测试数据处理分析 |
5.5.1 单孔法剪切波速计算结果分析 |
5.5.2 钻孔脉动频谱分析 |
5.5.3 利用钻孔脉动计算土层剪切波速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充电运营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充电设施计量装置适用性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状态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分析 |
2.1 充电站典型业务场景 |
2.1.1 充电时长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2 充电原理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3 本研究针对的典型业务场景 |
2.2 典型充电业务场景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2.1 典型业务场景下计量模式研究 |
2.2.2 典型业务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充电场景下计量装置运行准确度评价 |
3.1 典型充电场景下电能质量建模分析及实测 |
3.1.1 非正弦电路的谐波与功率因数分析 |
3.1.2 充电机谐波理论分析 |
3.1.3 充电站仿真模型搭建和谐波计算 |
3.1.4 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现场检测 |
3.2 直流分量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2.1 直流分量对电流互感器影响 |
3.2.2 直流分量对交流电能表影响 |
3.3 谐波、纹波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3.1 谐波对电流互感器输出的影响分析和测试 |
3.3.2 电阻分压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3.3 分流器的频谱特性分析 |
3.3.4 电子式电能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4 环境温度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4.1 温度对电流互感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2 温度对电流分流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3 温度对电阻分压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4 温度对电子式电能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5 计量装置损耗对计量准确性的影响 |
3.5.1 通用交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5.2 通用直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 |
4.1 多维状态评价的基本理论 |
4.2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的经济性量化评价建模 |
4.2.1 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因素及层次分析 |
4.2.2 充电网络运营经济性计量因素评价机制 |
4.3 基于典型充电场景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 |
4.3.1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的基础性指标评价 |
4.3.2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结果 |
4.4 实例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专利 |
(7)基于建模的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实验微课教学的改革 |
1.2.2 建模教学的引入 |
1.2.3 实验微课建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研究热点分析 |
2.1.2 密切相关文献分析 |
2.2 概念界定 |
2.2.1 微课程与传统实验课堂的区别与联系 |
2.2.2 微课程与微课、微视频的区别与联系 |
2.2.3 实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区别与联系 |
2.2.4 微课程与慕课的区别与联系 |
2.2.5 数学建模与物理建模、实验建模的区别与联系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模教学理论 |
3.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3.4 教学设计理论 |
3.5 ARCS动机理论 |
第四章 微课的制作与开发 |
4.1 实验微课的制作流程 |
4.2 建模实验的教学设计范式研究 |
4.2.1 Halloun建模的五阶段改进 |
4.2.2 建模学习的显性思维过程分析 |
4.2.3 大学物理实验建模教学范式 |
4.3 脚本设计案例 |
4.3.1 RLC串联幅频实验的脚本设计 |
4.3.2 傅里叶光学的空间滤波与空间频谱实验的脚本设计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量表的编制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的结果分析 |
5.5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5.5.1 实验建模微课对故障处理效果显着 |
5.5.2 有助于增进实验报告的真实性 |
5.5.3 有助于提高实验学习的学习满意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试题测试题目汇总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Materlab仿真代码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测维修与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2 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设备检测维修与调试基础理论 |
2.1 设备检测维修方式 |
2.1.1 事后检测维修 |
2.1.2 预防检测维修 |
2.1.3 状态检测维修 |
2.1.4 三种检测维修方式的对比分析 |
2.2 状态检测维修的主要理论和技术 |
2.2.1 设备寿命学理论 |
2.2.2 设备可靠性理论 |
2.2.3 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维修管理理论 |
2.2.4 状态检修采用的主要技术 |
第3章 韶钢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测与维修 |
3.1 透平机检修主要施工工艺 |
3.1.1 概述 |
3.1.2 透平机本体检修工艺 |
3.2 透平机检修作业安全管理 |
3.2.1 安全组织方案 |
3.2.2 施工重要事项和特殊工序安全控制 |
3.3 透平机检修作业设备及施工条件 |
3.3.1 作业准备 |
3.3.2 作业条件 |
3.4 TRT检修技术方案 |
3.4.1 TRT检测方案 |
3.4.2 TRT发现的缺陷及问题 |
3.4.3 TRT故障维修方案 |
3.4.4 TRT检修技术要求 |
3.4.4.1 转子部分 |
3.4.4.2 轴封 |
3.4.4.3 轴承与滑销系统 |
3.4.4.4 盘车系统 |
3.4.5 阀门系统 |
第4章 韶钢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调试 |
4.1 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调试概述 |
4.2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和技术措施 |
4.3 调试顺序纲要 |
4.4 调试项目及步骤 |
第5章 韶钢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试验 |
5.1 余压透平发电装置试车 |
5.1.1 试车前应具备的条件 |
5.1.2 试车前的检查 |
5.1.3 机组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
5.1.4 通煤气的操作 |
5.1.5 无负荷试车 |
5.1.6 全负荷试车 |
5.2 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振动试验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油井供电谐波与无功动态跟踪补偿技术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技术现状 |
1.2.1 无功补偿技术现状 |
1.2.2 谐波抑制技术现状 |
1.3 油井抽油机负载特性分析 |
1.3.1 一般油井负载特性 |
1.3.2 变频油井负载特性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井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总体方案设计 |
2.1 补偿系统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有源电力滤波器 |
2.2.1 APF的分类、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2.2.2 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2.2.3 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2.2.4 补偿电流控制方法 |
2.2.5 电压闭环控制 |
2.3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
2.3.1 TSC基本原理 |
2.3.2 主电路接线方式 |
2.3.3 投入时刻选择 |
2.4 系统仿真分析 |
2.4.1 仿真模型 |
2.4.2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PF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
3.1 综合控制模块 |
3.1.1 TMS320F28335核心控制器 |
3.1.2 霍尔传感器 |
3.1.3 电流检测电路 |
3.1.4 直流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
3.1.5 同步信号检测电路 |
3.1.6 电压钳位电路 |
3.1.7 PWM光耦隔离电路 |
3.2 功率驱动模块 |
3.2.1 主电路功率器件选择 |
3.2.2 主电路直流侧电容设计 |
3.2.3 主电路交流侧电感设计 |
3.2.4 IGBT驱动电路 |
3.3 供电电源模块 |
3.4 按键显示模块 |
3.4.1 LED显示电路 |
3.4.2 按键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PF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中断服务函数设计 |
4.2.1 CAP中断设计 |
4.2.2 定时器中断设计 |
4.3 核心功能程序设计 |
4.3.1 电压PI控制 |
4.3.2 ip-iq法 |
4.3.3 滞环电流跟踪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调试 |
5.1.1 驱动电路输出脉冲 |
5.1.2 同步信号检测 |
5.2 稳态特性测试 |
5.3 暂态特性测试 |
5.3.1 负载突变过程 |
5.3.2 投入运行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场运行结果分析 |
6.1 现场情况介绍 |
6.2 现场测试 |
6.3 变频器负载下的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绝缘击穿测试台的设计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
1.2 绝缘击穿设备的研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绝缘电阻测试设备的研制现状 |
1.2.2 绝缘电阻测试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测量原理及总体设计 |
2.1 绝缘性能测试理论 |
2.1.1 绝缘电阻测量 |
2.1.2 抗电强度测试 |
2.2 电气绝缘性能影响因素 |
2.3 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 |
2.4 系统总体设计 |
2.4.1 绝缘击穿测试台技术要求 |
2.4.2 系统方案论证 |
2.4.3 系统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模块电路设计 |
3.1.1 供电电源 |
3.1.2 高压模块 |
3.1.3 绝缘电阻测量 |
3.1.4 抗电强度测试 |
3.1.5 转接装置设计 |
3.1.6 报警模块 |
3.2 器件选型 |
3.2.1 继电器选型 |
3.2.2 电压比较器 |
3.2.3 电流表、电压表 |
3.2.4 兆欧表选型 |
3.2.5 其他器件选型 |
3.3 PCB的设计与制作 |
3.3.1 原理图绘制 |
3.3.2 PCB制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绝缘击穿测试台的工艺研究 |
4.1 机箱、机柜的工艺研究 |
4.1.1 机箱、机柜的结构设计 |
4.1.2 绝缘台设计中的防护性 |
4.2 印制板可靠性设计研究 |
4.3 电缆制作工艺 |
4.4 绝缘击穿测试台测试工艺 |
4.4.1 操作流程 |
4.4.2 注意事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机装配与调试 |
5.1 整机的装配 |
5.1.1 整机装配基本要求 |
5.1.2 装配原则 |
5.1.3 装配的工艺过程 |
5.2 调试 |
5.2.1 调试工艺方案 |
5.2.2 单板调试 |
5.2.3 整机调试 |
5.2.4 数据记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VT系列交流电压表常见故障调整及使用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低压线缆电场分布的非接触测量装置研究与实现[D]. 石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1)
- [2]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D]. 赵静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D]. 黄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无芯中频炉操作说明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欣怡.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4)
- [5]BMT-Ⅱ型地脉动测试设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D]. 高雷. 烟台大学, 2019(09)
- [6]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D]. 李恺. 湖南大学, 2019
- [7]基于建模的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的教学实践研究[D]. 舒峥.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检测维修与调试研究[D]. 谢福成. 东北大学, 2018(02)
- [9]油井供电谐波与无功动态跟踪补偿技术的研发[D]. 朱辰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绝缘击穿测试台的设计与工艺研究[D]. 彭丹.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