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配套厂纳税问题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军[1](2021)在《关于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为调动企业内在动力、降低税负,已经开始推行"减税降费"的工作,通过减小企业纳税的负担实现市场经济振兴,并且"减税降费"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形式,能够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减税降费"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研究税收负担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策略,旨在为"减税降费"背景下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的减小提供帮助。
彭喜文[2](2021)在《数字税立法实践的比较研究 ——以美法立法价值选择为切入点》文中提出
胥童[3](2020)在《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银行于2003年将《营商环境报告》进行颁布,营商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快速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同时在世界范围中受到认可。近些年,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者形成融合,这就将良好的基础保障提供给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城市化进程目前还在不断强化,不同区域内的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具有显着差异性,但是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和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目前还呈现出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为了和营商管理提出的需求更好适应,徐州市重点建设营商环境,并基于政府管理这一基础上,引导政府部门和经济市场相协调,以此来有效管理并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更加具有现代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资金,并全心全意为群众做事,这在徐州政府强化建设服务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徐州市的营商环境。文章主要以政府干预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基础,对徐州市相关企业管理人、在徐投资人以及营商环境负责人进行调研和访谈,同时通过大量的问卷搜集和整理,对徐州市营商环境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徐州市自身的特点,对徐州市的营商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徐州市营商环境主要存在政府服务存在不足,人才结构亟待完善,市场监管秩序不规范和区域发展形势严峻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层面,包括政府对营商环境定位、营商人员没有完整的团队建设以及营商经济相对波动几个方面,进而对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规范化市场管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从监管、税收以及市场准入等政策层面对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提出建议。通过对政府管理研究下对徐州市营商环境改善策略的探讨,为徐州市打造国际型、法治型、便利型的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陆璐[4](2020)在《税制改革背景下个税征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丹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税的改革关系到自然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计民生。此次个税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从分类所得税制迈向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改革加大了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力度,让减税降负惠及到个人,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然而,要让新政落地实施,真正惠及于民,还需要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个人所得税新政从2019年1月1日起实行,改革方兴未艾,征收管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棘手的征管问题。个税征管对象涉及到数量庞大的自然人,征管难度大,出现的征管问题多样,面对新的混合税制结构,征收管理过程又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目前对改革后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而解决这些征管问题是新政平稳推行的重要保证,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征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税制改革过程中的征管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征收管理的理论,为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如何提高征收管理的效率及效果增加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历史演变;然后介绍了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后介绍了个税改革对征收管理的影响。第三章以丹阳市为例分析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通过分析现状找出个税改革期间的征管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第四章从个税改革期间遇到的征管难题出发,依托于征管实际来探索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的征管问题的对策,以及提高征管效率,提升纳税人遵从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五章是对前文的总结,阐述了笔者研究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简述研究的主要内容,突出其中的创新性意义;同时,总结了本文的不足。本文基于基层税务局的征管实际,总结了个税改革背景下的一些征管问题:一是改革后重组的征管队伍力量薄弱;二是改革后个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效果不佳;三是改革后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投诉量增多;四是征管工具无法满足改革后的征管需求。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总结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力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个税改革背景下征管问题的对策的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以下一些提高征管效率的建议:一是调整人员配置以适应改革后的征管需求,提高税务干部的征管效率;二是加大对纳税人个税申报数据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强个税新政的宣传、培训,强化自然人诚信评估体系;四是加大个税偷税行为的查处力度;五是完善与个税新政配套的征管信息系统。
李洋[5](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刘中华[6](2019)在《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实施成效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我国带来了 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下,我国部分城市抓住历史机遇,借助政策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大胆创新实干,率先发展起来。这些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优化城市人口结构,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更好地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使流动人口更和谐地融入城市发展,各个大城市先后推出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地方性条例和法规,对流动人口实行积分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前来助力,截止2017年,苏州登记流动人口规模近700万,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又进一步活跃了地方经济。深挖苏州发展潜力,需要借力大量在苏流动人口,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管理使流动人口更稳定、和谐、有序地融入苏州,享受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在中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下,苏州的流动人口管理面临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流动人口及其“随迁老人”和“随迁子女”的各项权益未得到切实的保障;二是他们的无序流动也给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实施积分管理两年以来,苏州的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现了“条件管理”到“积分管理”的转变;畅通了各类在苏流动人口平等享受公共社会资源的通道并为之提供了更加透明、稳定、可及的预期;促进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公正的配置;为来苏人员更好地融入苏城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就目前各渠道反馈的情况来看,苏州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工作在政策制定、积分标准设置和积分管理实际操作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本文通过解读相关政策、查阅相关文献、组织问卷调查、与流动人口面对面访谈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出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诸如:积分政策制定存在城市功利主义嫌疑,配套政策缺失;积分指标设置合理性不足,缺少针对性;积分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凸显经办能力、水平较低,监督、监管工作略显滞后等。而后,本文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积分政策制定过程中调研不充分,对配套政策重要性考虑不足,对流动人口结构和相关问题复杂性考虑不足;积分指标体系设计较为仓促,存在生搬硬套嫌疑,未将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到积分体系设计中去,积分体系架构缺少科学性;积分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凸显培训不到位,经办能力、水平较低,监督、监管工作略显滞后等。最后,本文就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积分管理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设置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积分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以实现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给出了建议。
张钐[7](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地方政府纳税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国门,参与各种国际竞争及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格局。面对着日益增多的“走出去”企业,我国税务部门急需相应的政策与服务来支持企业适应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纳税服务还处于发展时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分析纳税服务发展现状,探索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之策,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保障税收收入有序增长,全面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本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充分应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所需材料来剖析纳税服务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时有效使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比对并解析国内外纳税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国内外纳税服务优秀经验,再利用系统分析法,着力探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挑战,合理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提出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建议。从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发展税务代理等方式入手,有力提升福建省纳税服务工作质效。
熊唯伊[8](2016)在《三因子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少企业研究者认为,中小企业搞得好不好,取决于它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状况和它内部的管理水平,于是从这几方面展开研究。笔者认为企业资源获得与管理水平还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有的企业却严重缺乏资源,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管理水平高,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停留在资源和管理现象层面,而要深入到企业运行的最深层面,寻找决定企业生存成长状况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不从资源和管理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而是从企业兴衰根源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笔者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和理论研究,提出了研究企业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企业的生存成长状况决定于三个根本性的影响因子:企业内在基因、外部经济生态和企业营运方略。本文就是以三因子研究框架为轴心展开研究的。本文深入研究了企业基因,但没有像多数企业基因研究者那样,把生物学上的基因概念(基因、DNA、碱基对、基因复制、基因变异)往各种企业事物上联系,作牵强附会的比照性研究,而是从企业运行层面和实用的角度,把基因概念和企业营运中的实际事物、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得出有利于促进基因优化、实现自我强健的可操作的实用性结论。本文之“要”——核心内容和主要论点如下:三因子理论是本文的创新尝试。企业内在基因犹如企业的“来牌”,外部经济生态犹如企业面临的“牌势”,而营运方略犹如审时度势的“出牌行为”。来牌好,牌势好,出牌正确,企业就会兴盛;来牌差,牌势差,出牌错误,企业就会衰败。三因子理论把企业基因、经济生态与企业营运联结起来,在抽象理论与实际营运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具有鲜明的能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基因是反映着企业根本性状、对企业行为产生长期的、决定性影响的根本因素,包括“人的方面的基因”和“物的方面的基因”(物化基因)两方面。“人的方面的基因”就主要是经营者的理念和能力,“物化基因”包括企业的产业产品定位、装备技术状况和体制机制状况。与有的学者从生物基因的复制、变异比照性地推导企业基因的复制、变异不同,本文没有进行这种比照性研究,而是从企业运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企业基因优化”理论。企业基因之物化基因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只要企业在每一个选择当口都能制定正确的企业定位调整方略、投资方略、研发方略、整合方略、改革方略,就能使物化基因不断优化,使企业物质性状和运行效能不断提高(成功的企业正是在路径选择中靠一次次正确“出牌”逐步走强的)。经营者的理念基因也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只要经营者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做人做事理念,理念基因就能优化。经营者的能力基因主要受天赋制约,优化空间相对较小,但只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开拓眼界,也能不断优化。从基因优化理论中可以找到企业自我强健的根本途径。外部经济生态包括产业生态、科技生态、金融生态、园区生态和城市服务生态,它们通过给企业生存成长提供推动力或阻碍力而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营运方略(它是企业战略与实施战略的方法、举措的统一)是企业基因和外部经济生态的函数,是以恰合内外因素为目标的对弈性“出牌”行为。是否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选择当口制定出并实施正确的营运方略,对企业生存成长至关重要。营运方略决定于企业基因,又对企业基因(特别是对企业物化基因)有强烈的反馈作用:正确的企业定位调整方略可以优化物化基因中的“产业及业务定位”,正确的研发决策和投资决策可以优化物化基因中的“装备技术状况”,正确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可以优化物化基因中的“体制状况”。因此,企业营运方略是企业基因优化和自我强健的重要抓手。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不能指望总结出几条成长窍门,而要寻找企业成长的根本原因和各类企业的成长共性、成长特征。本文用三因子决定论揭示了企业成长的根本原因,并以三因子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调研三类代表性中小工业企业(配套型、传统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各自的产业特性、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最需要的支持帮助和对外部经济生态的诉求,揭示了它们的成长规律。在大量的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成功的中小企业具有如下共同特点,这些共同特点与我们的三因子理论高度吻合:(1)经营者的先天基因好,表现为有较高的智慧、强烈的使命感、明确的愿景、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理念、旺盛的斗志、持续的改进努力。(2)企业创立时有正确的产业定位和业务定位,从而有良好的初始物质基因和较强的市场生命力,同时又能适时地对企业定位进行正确调整。(3)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经营者能够持续地制定出正确的营运方略,并能够成功地实施这些方略。也就是能够在多数选择当口打出“正确的牌”,这些“正确的牌”保证着当期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使其基因(尤其是产业基因、技术基因、体制基因等)得到持续的优化,进而使自身优势和能量不断累积。(4)外部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金融生态、园区生态、服务生态、政策支持状态)对其形成明显的外部助力。不能以诀窍、公式等形式总结企业的成长规律,因为企业成长规律常常是模糊地隐含于企业事物之中,如隐含于(各类)企业的产业特性、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重要性排序、最需要的支持帮助及对经济生态的特别诉求之中。
林姗丹[9](2016)在《福建奔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以小城市建设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福建奔驰作为戴姆勒集团在亚洲及大洋洲唯一的商务车生产基地,亨受着母公司为其带来的品牌优势、产品质量优势等,但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遇到一些发展瓶颈。但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一个转折点,福建奔驰正好位于正在进行小城市建设的青口镇内。这对于福建奔驰是一个新的契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推动城市人口聚集的主体,城镇化建议有利于产业聚集,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同时城镇化汉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从[而带来人的城镇化。另一方矶,城镇化带来的产业聚集,集约了土地、生产资料等,带来了成本的压缩,城镇化的政策优惠,使得企业更大程度地参与城镇化建设,而这些活动往往能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品牌,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从小城市建设视角出发,充分分析企业和小城市建设的特点,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能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品质,又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及品牌等效益。为此本文从小城市建设视角出发,立足福建奔驰汽车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了福建奔驰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优缺点,制定出福建奔驰与青口小城市产城共建的发展战略,并细化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PEST模型和SWOT理论分析了福建奔驰的宏观环境和自身优缺点,制定山福建奔驰的发展战略,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国内外企业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发展的相关案例及理论进行系统回顾,深入分析了日本丰山公司在举母市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战略及成功经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福建奔驰产城共建战略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冯然然[10](2016)在《基于综合与分类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个人所得税历来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当下,个人所得税的分配调节功能日益重要。但我国现行分类个税模式不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并写入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总案。为此,本文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为选题,对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模式的各要素进行设计,进而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税制模式——分类税制、混合税制、综合税制,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为何是我国的理想选择。通过比较中外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差异,借鉴国外个税经验,总结我国现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足,对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各要素进行设计,期待个税的改革不断完善。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弊端出发,由现象剖视事实,引出论文主题,在结构和内容上总领全文。第二章理论部分,对国际上现行的的三种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分类税制、综合税制、混合税制的内涵分别进行介绍,并对三种税制模式的利弊进行综合分析。为我国个税模式的选择做出理论分析。第三章现状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现行分类税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第四章个税改革分析部分,从我国个税改革方向,兼顾我国税收征管能力,以及综合与分类税制有利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三个方面,阐释了为何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我国个税模式的理想选择。第五章建议措施部分,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11类所得的划分、税率结构、扣除标准、征管模式四方面进行设计,并提出构建纳税人编码制度等相应的配套措施。
二、对配套厂纳税问题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配套厂纳税问题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减税降费政策的特点分析 |
二、减税降费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 |
(一)各项政策推动企业税收红利提高 |
(二)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
(三)有助于带动就业 |
(四)有助于企业广泛受惠 |
三、减税降费背景下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问题 |
(一)申报程序和缴纳比例不合理 |
(二)缺乏长效改革机制 |
(三)不能切实减轻税收负担 |
(四)服务缺乏精准性 |
四、减税降费背景下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问题的应对措施 |
(一)改变现状 |
(二)完善长效改革的机制 |
(三)重点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
(四)提升工作的精准性 |
结语 |
(3)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可能的创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营商环境 |
2.1.2 营商环境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3章 徐州市营商环境调查分析 |
3.1 徐州市基本情况 |
3.2 营商环境调查访谈 |
3.2.1 访谈的目的和方法 |
3.2.2 企业服务平台和营商环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访谈 |
3.2.3 企业访谈 |
3.2.4 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访谈 |
3.3 营商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
3.3.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
3.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4 调查结果 |
第4章 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的问题揭示与原因剖析 |
4.1 政府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的问题分析 |
4.1.1 政府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
4.1.2 人才市场发展不完善 |
4.1.3 市场监管秩序亟待规范 |
4.1.4 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
4.2 政府建设徐州市营商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未切准营商环境定位 |
4.2.2 营商人员队伍不完善 |
4.2.3 营商经济相对波动 |
第5章 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和实施保障 |
5.1 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 |
5.1.1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
5.1.2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5.1.3 加强市场管理 |
5.1.4 发挥区位优势作用 |
5.2 政府参与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的保障措施 |
5.2.1 市场准入政策 |
5.2.2 政府税收政策 |
5.2.3 政府监管政策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税制改革背景下个税征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丹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用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数据分析法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我国个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对征管的影响 |
第一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历史演变 |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的历程 |
二、我国从分类所得税制到混合所得税制的现实选择 |
(一)两种税制的不同含义 |
(二)两种税制的比较 |
(三)我国税制的选择 |
第二节 我国个税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 |
一、建立综合所得和分类所得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 |
二、新增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
三、提高免征额,调整税率级距 |
四、明确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界定标准,增加反避税条款 |
五、创新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 |
第三节 改革对个税征管的影响 |
一、改革对征管主体的影响 |
二、改革对征管对象的影响 |
三、改革对征管工具的影响 |
四、改革对征管方式的影响 |
第三章 改革后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以丹阳市为例 |
第一节 丹阳市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 |
一、丹阳市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情况 |
二、丹阳市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情况 |
(一)丹阳市个人所得税入库数额在改革前后的对比 |
(二)丹阳市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的收入结构分析 |
三、丹阳市税务局个税改革后的征管新举措 |
第二节 丹阳市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问题 |
一、改革后重组的征管队伍力量薄弱 |
二、改革后个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效果不佳 |
三、改革后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投诉量增加 |
四、征管工具无法满足改革后的征管需求 |
第三节 丹阳市税务局征管问题的成因 |
一、重组后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二、个税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真实性难以核实 |
三、纳税人对个税改革存在误解 |
四、新政配套的征管工具目前较封闭 |
第四章 探索个税改革背景下征管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调整人员配置以适应改革后的征管需求,提高税务干部的征管效率 |
一、关注征管队伍重组后的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人员配置 |
二、调动个税征管干部的工作的积极性 |
三、加强个税新政策相关的业务培训 |
四、培养个税新政专家团队 |
第二节 加大对纳税人个税申报数据的监管力度 |
一、对自然人进行个税申报信息的精准定位 |
二、创新个税申报表的制度设计以适应新个税的征管需求 |
三、搭建个税信息获取的多部门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多部门的协同共治 |
第三节 加强个税新政的宣传、培训,强化自然人诚信评估体系 |
一、加强个税新政的宣传、培训 |
二、强化自然人纳税人的诚信评估体系构建 |
第四节 加大个税偷税行为的查处力度 |
一、加强对个税偷税行为的稽查力度 |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个税偷税行为的惩处力度 |
第五节 完善与个税新政配套的征管信息系统 |
一、加大对个税征管信息系统的投入 |
二、向基层开放更多权限 |
三、引入竞争机制,激励软件公司提高服务水平 |
四、联合多部门共同开发、维护个人信息共享平台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政策文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实施成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
1.2.3 关于完善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对策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流动人口 |
1.3.2 积分管理 |
1.3.3 城镇化 |
1.4 理论基础 |
1.4.1 人口红利理论 |
1.4.2 公共供给理论 |
1.4.3 需求层次理论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线图 |
1.6 创新之处及研究困难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2 论文的研究困难 |
第二章 苏州市流动人口及其积分管理工作概况 |
2.1 苏州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工作概况及研究说明 |
2.1.1 积分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
2.1.2 本文研究说明 |
2.2 苏州市流动人口概况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社会保障 |
2.2.3 社会地位 |
2.2.4 身心健康 |
2.2.5 随迁老人及子女的相关权益 |
2.2.6 定居意愿 |
2.3 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工作实施成效 |
2.3.1 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
2.3.2 提升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率,促使流动人口有序流动 |
2.3.3 正向引导和规范流动人口行为,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苏城发展 |
2.3.4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提升职能部门协作能力 |
2.4 苏州市积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2.4.1 积分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
2.4.2 积分管理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
2.4.3 实施过程中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履职缺乏协调性 |
2.4.4 积分管理工作监管不到位 |
第三章 影响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工作实施效果的因素 |
3.1 积分政策设置因素 |
3.1.1 社会调研不充分,调研对象涵盖面较窄 |
3.1.2 积分体系设计未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存在城市功利主义 |
3.1.3 经验缺乏,对配套政策重要性预估不足 |
3.1.4 对流动人口结构和相关问题复杂性考虑不足 |
3.2 积分指标设置因素 |
3.2.1 积分指标体系设计较为仓促 |
3.2.2 积分指标体系设计理念与城市发展理念协调性不足 |
3.2.3 积分体系架构设计合理性不足 |
3.3 经办和监管因素 |
3.3.1 政策解读、宣传不充分,经办培训不到位 |
3.3.2 缺少对实施效果反馈信息的收集和相应调整措施 |
3.3.3 监督效果不理想 |
第四章 我国若干城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相关情况和值得借鉴之处 |
4.1 全国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的概况 |
4.2 北京市积分管理概况 |
4.2.1 实施目的 |
4.2.2 发展历程 |
4.2.3 试行办法(“积分落户498”) |
4.2.4 面临问题 |
4.2.5 总结 |
4.3 上海市积分管理概况 |
4.3.1 实施目的 |
4.3.2 户籍改革历程 |
4.3.3 居转户积分管理办法 |
4.3.4 面临问题 |
4.3.5 总结 |
4.4 深圳市积分管理概况 |
4.4.1 实施目的 |
4.4.2 积分管理建设过程 |
4.4.3 积分落户操作规范 |
4.4.4 面临问题 |
4.4.5 总结 |
4.5 北京、上海和深圳积分政策对比 |
4.6 值得苏州市积分管理工作借鉴之处 |
4.6.1 合理的申请条件设置 |
4.6.2 科学的积分评价体系架构 |
4.6.3 与积分分值相匹配的居民待遇 |
4.6.4 高效的管理运行模式 |
第五章 完善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应对策略 |
5.1 积极完善积分管理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 |
5.1.1 进一步准确定位流动人口积分管理政策设计理念 |
5.1.2 建立与调整各项积分管理相关配套政策 |
5.1.3 科学评估和设置积分标准体系 |
5.1.4 充分考虑“随迁老人”和“随迁子女”的各项权益 |
5.1.5 合理设定积分申请流程和时间安排 |
5.1.6 在完善积分管理政策过程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 |
5.2 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
5.2.1 拓宽积分政策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的针对性 |
5.2.2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经办效率 |
5.2.3 建立数据分析机制,收集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管理 |
5.3 完善监督机制 |
5.3.1 完善政策、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堵住漏洞 |
5.3.2 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 |
5.3.3 各经办部门查缺补漏,防止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 |
5.3.4 加强第三方代办单位监管,纳入诚信管理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6.2.1 存在的问题 |
6.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表 |
致谢 |
(7)“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地方政府纳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一、国外研究现状的概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的概述 |
三、国内外纳税服务研究的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纳税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纳税服务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纳税服务的理论解读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纳税服务 |
二、税收遵从理论与纳税服务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与纳税服务 |
第二章 纳税服务现状及“一带一路”政策影响 |
第一节 我国纳税服务的现状 |
第二节 福建省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现行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政策对我国纳税服务的影响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纳税服务存在问题及新挑战 |
第一节 福建省纳税服务的SWOT分析 |
第二节 福建省纳税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一、纳税服务理念仍显滞后 |
二、纳税服务的部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
三、纳税服务的“法制化”水平偏低 |
四、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战略下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新挑战 |
一、涉外纳税服务理念略显落后 |
二、涉外纳税服务现行机制有待改进 |
三、涉外税收协定范围及内容不够完善 |
四、涉税服务的信息共享及搜集能力不强 |
第四章 国内外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
第一节 国内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
一、广东省以纳税人需求为先导,全面转变观念 |
二、北京市以特色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 |
三、济南市以信息公开为着力点,深入沟通交流 |
第二节 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
一、美国政府的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
二、日本政府的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
三、澳大利亚政府的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
第五章 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纳税服务的建议 |
第一节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
第二节 立足“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完善涉税工作机制 |
第三节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 |
第四节 加强跨境信息采集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
第五节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发展第三方税务代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三因子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的研究逻辑梗概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基因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概述 |
2.1.1 企业基因理论概述 |
2.1.2 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
2.2 外部经济生态对中小企业成长影响研究概述 |
2.2.1 外部经济生态环境与企业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调适 |
2.2.2 外部经济生态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
2.3 企业成长理论与文献回顾 |
2.3.1 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路径 |
2.3.2 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与推动力 |
2.4 企业成长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
2.4.1 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与长寿公司特征 |
2.4.2 企业各成长时期的特征、风险与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三类影响因子为轴心的企业研究理论框架 |
3.1 企业生存成长状况是三类影响因子的函数 |
3.2 三类影响因子的主要内容 |
3.3 企业行为及其影响因子分解 |
3.4 三类影响因子决定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基因:决定企业性状与命运的根本动因 |
4.1 企业基因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4.2 从企业运行层面分析企业基因的表征 |
4.3 明星企业在企业基因上的共同特征 |
4.4 调研样本中小企业内在基因现状分析 |
4.4.1 经营者理念基因现状分析 |
4.4.2 经营者能力基因现状分析 |
4.4.3 体制基因现状分析 |
4.4.4 物化基因现状分析 |
4.5 企业基因的优化途径 |
4.5.1 人的方面基因优化途径 |
4.5.2 物化基因优化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部经济生态:企业成长的推力或阻力 |
5.1 外部生态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 |
5.1.1 科技生态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 |
5.1.2 金融生态影响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 |
5.1.3 园区生态影响企业的业务配套和交易成本 |
5.1.4 服务生态影响企业营运活动便利性 |
5.2 外部生态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5.3 调研样本外部经济生态现状分析 |
5.3.1 科技生态现状分析 |
5.3.2 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
5.3.3 园区生态现状分析 |
5.3.4 服务生态现状分析 |
5.4 经济生态优化途径 |
5.4.1 科技生态优化途径 |
5.4.2 金融生态优化途径 |
5.4.3 园区生态优化途径 |
5.4.4 服务生态优化途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营运方略:具有反馈功能的能动的选择行为 |
6.1 企业营运方略是能动的对弈性影响因子 |
6.2 调研样本企业营运方略现状分析 |
6.2.1 配套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现状分析 |
6.2.2 传统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现状分析 |
6.2.3 创新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现状分析 |
6.3 中小企业营运方略优化途径 |
6.3.1 配套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优化途径 |
6.3.2 传统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优化途径 |
6.3.3 创新型中小企业营运方略优化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以三类影响因子理论揭示三类代表性企业的成长规律 |
7.1 配套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 |
7.1.1 配套型中小企业的产业特性 |
7.1.2 配套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 |
7.1.3 配套型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支持帮助 |
7.1.4 配套型中小企业对外部经济生态的诉求 |
7.2 传统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 |
7.2.1 传统型中小企业的产业特性 |
7.2.2 传统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 |
7.2.3 传统型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支持帮助 |
7.2.4 传统型中小企业对外部经济生态的诉求 |
7.3 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 |
7.3.1 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产业特性 |
7.3.2 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 |
7.3.3 创新型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支持帮助 |
7.3.4 创新型中小企业对外部经济生态的诉求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三类影响因子决定中小企业成长实证研究 |
8.1 研究假设 |
8.1.1 企业基因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 |
8.1.2 外部生态环境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 |
8.1.3 企业基因对经济生态与企业成长的调节效应 |
8.2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变量定义 |
8.3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8.4 实证检验 |
8.4.1 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 |
8.4.2 小样本预测试 |
8.4.3 数据分析 |
8.4.4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
8.4.5 平稳性分析 |
8.4.6 回归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三因子理论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案例分析 |
9.1 三因子理论视角下配套型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
9.2 三因子理论视角下传统型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
9.3 三因子理论视角下创新型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福建奔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以小城市建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理论 |
第二节 PEST分析模型 |
第三节 SWOT分析模型 |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福建奔驰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概况 |
一、公司发展 |
二、小城市建设背景下福建奔驰的发展状况 |
三、管理架构 |
第二节 福建奔驰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三章 福建奔驰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福建奔驰的优势分析 |
一、区位优势,发展配套厂,聚集人才合理有效 |
二、产业基础优势便于引进、整合配套厂 |
三、品牌优势 |
第二节 福建奔驰的劣势分析 |
一、周边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二、劳动者素质偏低 |
第三节 福建奔驰的机遇分析 |
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机遇 |
二、小城市培育带来的机遇 |
三、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区核心区建设的契机 |
第四节 福建奔驰面临的挑战分析 |
一、福建奔驰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
二、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
三、重工业集中,治理污染任务重 |
第五节 战略矩阵分析 |
第四章 日本丰田产城共建的实践探索及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丰田公司产城共建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丰田企业产城共建的经验借鉴 |
一、政策优惠,助力企业成长 |
二、吸引配套产业聚集 |
三、构建上下游企业共生环境 |
四、利益相关者激励,参与镇级小城市建设 |
第五章 福建奔驰产城共建战略实施对策 |
第一节 以产带城,实现企园共生 |
一、吸引配套产业聚集 |
二、整合配套供应商 |
第二节 产城共融,打造品牌形象 |
一、注重环保,创新节能,助推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二、研发智能红绿灯系统,缓解交通压力 |
三、以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聚集 |
四、校企合作,填补小城市教育空白,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
第三节 以城促产,开拓发展新思路 |
一、捕捉时事机遇,探索营销新思路 |
二、定制公务服务用车,挖掘政府新需求 |
第四节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企业品牌及城市品牌共同提升 |
一、促进人车城市自然和谐发展 |
二、促进“星愿基地”落户青口,构建安全驾乘环境 |
三、参与公益事业,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福建奔驰的发展应注重构建汽车生态系统 |
二、福建奔驰应注重与小城市建设协同发展 |
三、福建奔驰应注重品牌建设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综合与分类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及其选择 |
2.1 个人所得税的三种税制模式 |
2.1.1 分类税制 |
2.1.2 综合税制 |
2.1.3 混合税制 |
2.2 三种税制模式利弊分析 |
第3章 我国现行个税模式是典型的分类税制 |
3.1 我国现行个税的主要内容 |
3.2 我国个税的分类税制特征 |
第4章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是我国个税模式的理想选择 |
4.1 综合与分类税制有利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 |
4.1.1 基尼系数简介 |
4.1.2 中美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比较 |
4.2 兼顾了我国的税收征管能力 |
4.3 是我国确定的个税改革方向 |
第5章 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综合与分类个人所得税改革 |
5.1 个税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
5.2 我国综合与分类税制设计的思路 |
5.2.1 11类所得按大分类、小综合标准进行划分 |
5.2.2 设计科学合理的税率结构 |
5.2.3 采用以家庭申报为基础的扣除标准 |
5.3 推进综合与分类个税改革的配套措施 |
5.3.1 推广“互联网+税务”模式实现信息共享 |
5.3.2 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 |
5.3.3 完善《税收征管法》 |
5.3.4 建立及推广促进诚信纳税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配套厂纳税问题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问题研究[J]. 刘小军.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12)
- [2]数字税立法实践的比较研究 ——以美法立法价值选择为切入点[D]. 彭喜文.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政府管理视阈下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D]. 胥童.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2)
- [4]税制改革背景下个税征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丹阳市为例[D]. 陆璐.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实施成效及对策研究[D]. 刘中华. 苏州大学, 2019(06)
- [7]“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地方政府纳税服务研究[D]. 张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三因子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研究[D]. 熊唯伊. 湘潭大学, 2016(06)
- [9]福建奔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以小城市建设为视角[D]. 林姗丹.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10]基于综合与分类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D]. 冯然然.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