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一、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柳景成[1](2021)在《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子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高级别(FIGO 3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d endometrial carcinoma,EEC)发病率相对较低,肿瘤异质性明显,到目前为止仍然缺少足够的证据明确与预后相关的生物学行为。2013年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多组学研究(包括全外显子二代测序、转录和蛋白组学等研究比较)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四种分子分型,包括POLE超突变、微卫星高度不稳定、TP53突变等多种遗传学改变都可诱发EEC的发生。本研究纳入70例高级别EEC病例,旨在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FIGO 3级EEC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指导日常的临床病理实践。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收集高级别EEC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对目标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在进一步明确FIGO 3级EEC的临床病理诊断之后,选择肿瘤组织丰富的蜡块切取蜡卷以提取DNA,采用NGS技术检测基因突变情况,IHC方法检测MMR、p53蛋白表达情况,参考“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体系,将FIGO3级EEC运用四层分类法优先顺序,模拟“TCGA分子分型”方案依次将本组病例进行分子分型,比较分析高级别EEC不同分子改变尤其是模拟TCGA分子分型后的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预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基于NGS检测技术和IHC检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时结果的一致性作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70例高级别EE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中位年龄54.5岁,42例患者已绝经,所有患者诉有月经不规律病史。手术采用“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清扫盆腔淋巴结”的方式。术后见肿瘤直径0.5-9cm(但有2例大体检查显示粘膜粗糙,未见明显瘤块);对于发病部位而言,13例为子宫体下段,57例为子宫体其它部位。本组病例中33例肿瘤浸润深度超过了1/2肌层、28例脉管内见有癌栓、20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方面,采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年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重新复核术后分期。Ⅰ期患者:29例,Ⅱ期:14例,Ⅲ期:24例,Ⅳ期:3例。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辅助放化疗:41例,仅辅以化疗:18例,仅辅以局部放疗:3例,有8例未行辅助治疗;伴发疾病方面,有高血压(2-3级)病史者8例,伴发糖尿病者2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方面,有直系家属患癌者6例。2基于NGS检测结果的分子特点2.1模拟TCGA分型的分子分型结果高级别EEC各分子亚型比例分别为POLE超突变组28.6%(20/70),MSI-H组37.1%(26/70),TP53突变组14.3%(10/70),其他类型组20.0%(14/70),在其它类型组中存在KRAS基因突变者4例,CTNNB1基因突变2例,这6例病例均存在互斥现象,即未检测到患者同时伴有KRAS和CTNNB1基因突变。2.2多重分子改变在POLE突变患者中,分别有8例同时伴有TP53突变,有2例微卫星状态为MSI-H,有1例同时伴CTNNB1突变;MSI-H型患者中,有2例同时伴TP53突变,2例同时伴KRAS突变;TP53突变组患者中,有1例同时检测到KRAS突变,1例同时有CTNNB1突变。总的来说,TP53基因的突变比较容易与POLE超突变型、MSI-H型分子特征重叠在一起,占比50.0%(10/20)。3.基于NGS技术检测和IHC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的一致性比较3.1 MSI和MMR检测采用NGS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SI-H的病例占40.0%(28/70),IHC方法检测到MMR的比例为32.9%(23/70),两种不同方法检测到的结果总的一致率为92.9%(65/70),一致性程度很强(Kappa值=0.831)。3.2 TP53基因突变和p53免疫组化检测采用NGS技术检测肿瘤组织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占28.6%(20/70),IHC检测到p53异常表达的比例为25.7%(18/70),两种不同方法检测到的结果总的一致率为91.4%(64/70),一致性程度较强(Kappa值=0.784)。4.高级别EEC模拟TCGA方案分子分型后与临床病理特征(包括预后)之间的关系不同分子亚型高级别EEC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方面,7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随访结果,7例患者因病死亡,5年无病生存率为88.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FIGO 3级EE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FIGO分期较晚(Ⅲ-Ⅳ期)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侵犯、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子分型等其他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诊疗实践中,可尝试采用NGS技术运用四层分类法优先顺序模拟TCGA方案分为四个亚型:POLE突变型、MSI-H型、TP53突变型及其他类型。2.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P53基因的突变容易与其它基因改变重叠在一起而表现为多重分子改变的特征。3.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子分型可采用NGS、IHC等不同检测方法达到高度一致的结果,对于判断较困难的病例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4.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总体预后较好,5年无病生存率为88.4%,发生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较晚(Ⅲ-Ⅳ期)的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降低。其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张凤[2](2021)在《第一部分: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DUSP1表达及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DUSP1在孕激素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作用及与PR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别探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SC)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UC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USC和UC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USC和UCCC患者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USP1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USC患者相关研究结果:71例患者中,32例(45.1%)患者术前诊断为USC,其中25例(35.2%)按照US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25例全面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40.0%)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较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期别升高。71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6.5%和8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切除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肌层浸润深度影响USC患者的5年DFS率(P<0.05);淋巴结切除范围、分期手术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影响USC患者的5年OS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手术范围(全面vs不全面,HR=5.18,P<0.05)、手术-病理分期(ⅢAvsIA,HR=34.99,P<0.01;ⅣB vs IA,HR=96.50,P<0.01)为影响USC患者5年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切除范围(无vs盆腔淋巴结切除(PLN)+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PALN),HR=27.76,P<0.05;PLNvs PLN+PALN,HR=5.98,P<0.05)、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vs阴性,HR=5.47,P<0.05)为影响USC患者5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UCCC患者相关研究结果:34例患者中,18例(52.9%)患者术前取得病理确诊,8例(23.5%)患者按照UCC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34例患者的5年D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79.1%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和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与患者的5年DFS率有关(P<0.05);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5年OS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vs阴性,HR=11.47,P<0.01)为影响UCCC患者5年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病理分期(ⅣB vs IA,HR=25.29,P<0.01)为影响UCCC患者5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DUSP1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USC及UCCC)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DUSP1在USC及UCCC中的表达表现为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表达,且以细胞质表达为主。31例USC及UCCC中DUSP1表达强阳性(+++)18例(58.1%),中等强度阳性(++)10例(32.3%),弱阳性(+)1 例(3.2%),阴性2例(6.5%)。DUSP1 表达水平与LVSI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VSI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预后差(P<0.05);DUSP1强阳性表达与非强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DFS率分别为80.8%和76.9%(P=0.987),5年累积OS率分别为80.8%和76.9%(P=0.791)。结论:(1)USC的术前诊断困难,会导致分期手术不全面,影响患者的准确分期。分期手术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切除范围、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为US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2)UCCC术前诊断同样困难,也会导致不全面分期手术。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手术-病理分期为影响UC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表达在USC及UCCC中与LVSI状态密切相关,有可能影响预后。DUSP1有可能成为USC及UCCC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进一步研究探索验证DUSP1在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与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发现更多孕激素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提高保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建立瞬时敲降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检测DUSP1敲降前后孕激素治疗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改变;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敲降PR,检测DUSP1表达变化。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Tukey’s Multiple ComparisonTest检验。两组样本方差不齐时,组间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8.0软件分析及作图。利用 GEPIA 数据库(网址:http://gepia.cancer-pku.cn/index.html)分析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PR及DUSP1表达情况,并利用此数据库分析PR及DUSP1的相关性。采用String蛋白互作网络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网址:https://string-db.org/)。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shikawa细胞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甲羟孕酮(MPA)处理,随着MPA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减弱。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CCK8检测结果显示,相同MPA浓度及作用时间处理后,与阴性对照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生长显着增强。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DUSP1基因敲降前后细胞凋亡率,在不同浓度MPA处理24h后,与si-NC-Ishikawa细胞相比,si-DUSP1-Ishikawa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2)用不同浓度MPA处理si-NC-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MPA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DUSP1表达量显着升高。敲减PR后,相较于si-NC-Ishikawa细胞,不同浓度、不同时间MPA处理后,si-PR-Ishikawa细胞DUSP1表达显着降低。表明MPA可以通过PR调节DUSP1的表达。(3)以载有PR基因的siRNA以及空载对照siRNA转染Ishikawa细胞,转染后72h检测DUSP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 si-NC-Ishikawa 细胞相比,si-PR-Ishikawa 细胞 DUSP1 表达下降(P<0.05),表明PR可以直接调控DUSP1的表达。(4)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PR和DUSP1表达情况(包括17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9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和DUSP1表达减少(P<0.05)。PR与DUSP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与DUSP1呈正相关(R=0.13,P<0.05)。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PR与DUSP1之间可能通过MAPK1、MAPK3、MAPK8、MAPK14、HSP90AA1 相互作用(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敲降DUSP1可导致孕激素抵抗。DUSP1表达与PR密切相关,孕激素可以增加PR对DUSP1表达的调节,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靶向增加DUSP1表达可能克服因PR缺失导致的孕激素治疗耐药而产生的疗效受损,成为一种新的、有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方法。

秦萌[3](2021)在《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未分化癌等,低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也包括在其中。这类肿瘤的前驱病变不明,通常为低分化,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20%,预后不良[2]。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诊断时处于临床早期,约有68%的病变局限于原发部位,20%有局部或淋巴结的播散,8%发生远处转移[3]。据统计,FIGO分期Ⅰ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为80-90%,Ⅱ期为70-80%,ⅢC-Ⅳ期的晚期患者仅为20%左右。子宫内膜癌标准的治疗方法为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在内的全面分期术,针对有预后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如何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是目前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难点[3]。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2013年癌症免疫疗法被科学杂志评为全球十大突破之首,Nature和Science相继推出肿瘤免疫治疗专刊。子宫内膜癌对免疫靶向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治疗反应,对相关靶向生物标记物的探索成为热点研究领域[4]。宿主的免疫系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主要场所,肿瘤免疫细胞聚集以抵御肿瘤是肿瘤基因发生学的重要一环[5]。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肿瘤微环境(TME),控制着肿瘤的发生、局部侵袭和转移。一方面,机体通过正常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手段来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形成免疫抑制。同时,免疫系统还为肿瘤提供了炎症发生和进展转移的微环境[6-8]。基于上述机制,很多免疫治疗的策略着眼于抗肿瘤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则是抗肿瘤的主要免疫应答方式。抗PD-1和抗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止肿瘤上的PD-L1与效应T细胞的PD-1结合,从而解除了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上调T细胞的杀伤功能[9-11]。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抗PD-1)单药用于治疗MSI-H和dMMR的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其响应率高达57%,昭示了晚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改善的曙光[12]。异位淋巴组织(Ectopic lymphoid tissue),又称为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是在非淋巴组织中伴随着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的异位淋巴器官,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13]。其典型的结构特征为在炎性组织中存在大量聚集的CD20表达阳性的B淋巴细胞团[14]。研究发现,这一结构也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组织中,并且与预后获益相关,从而在肿瘤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15-17]。在肿瘤微环境中,TLS能够独立于二级淋巴器官(SLO)而触发免疫应答[18]。TLS的上调可能引起显着的抗肿瘤反应,研究发现这可能与B细胞及相关通路有关。B细胞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产生和释放特定抗原的抗体,参与了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TLS作为肿瘤组织中大量B细胞的富集区域,通过B细胞或其它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触发下游通路的有效位点,进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生物效应[19,20]。目前在妇科肿瘤领域关于TLS的研究仅卵巢癌有文献提及[21],在子宫内膜癌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TLS作为B细胞通路的有效作用位点,其相关分子通路具有一定的生物标记功能,有可能在肿瘤免疫靶向治疗领域引发新的突破。本研究分别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和日本京都大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数据库,观察了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对TLS结构进行探讨与验证。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等技术对相关分子通路进行了探索,同时研究了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关系。研究方法1、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回顾性收集2006年至2011年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数据,对入组患者进行标本取材及制备切片,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LS结构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镜下结构,并对TLS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初步探索。2、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1)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4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所有经活检病理确诊且进行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及病理特点。患者排除标准包括:1)接受新辅助化疗;2)子宫切除术后病理无肿瘤组织;3)留存石蜡固定组织不充分,切片不清晰,无法完成镜下评估;4)缺少必要的临床信息。观察HE染色切片及制备相应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对CD20阳性细胞表达情况以及TLS结构的表达进行验证。(2)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TLS相关的B细胞通路分子CXCL13/CXCR5表达进行探索,观察其分布及定位情况。(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对TLS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探索。3、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收集10例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病理标本,通过DNA panel测序及RNA-seq测序,对TLS组与无TLS组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进一步进行GO及KEGG分析,探索其下游富集通路,通过GSVA分析技术对肿瘤免疫环境进行探讨。同时进一步探索了 TLS与TCGA分子分型的关系。(2)利用TCGA子宫内膜癌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LS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1)本章研究入组了 104例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10例AEH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镜下观察HE染色及CD20免疫组化切片,证实成团聚集的CD20淋巴细胞阳性表达于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中,而在对照组中基本不表达。这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TLS,在对照组中不存在。(2)TLS由大量CD20+B细胞聚集团块及少量CD8+T细胞、CD4+T细胞、浆细胞构成,有或无CD23+生发中心(GC)。TLS根据镜下形态结构可分为聚集型TLS和分散型TLS。TLS根据位置可分为浸润于肿瘤细胞内部间质和肿瘤细胞边缘间质。TLS根据CD23+GC表达分为成熟阶段TLS(含有阳性CD23+GC)和幼稚阶段TLS(无CD23+GC)。(3)在104例入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含有TLS者为81例(77.9%),无TLS患者为23例(22.1%)。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FS优于无TLS患者(P<0.001),不论病理分化程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HR=0.154,95%CI 0.044-0.536,P=0.003)。2、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1)本章入组了 93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单一手术团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对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成团聚集的CD20阳性表达B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这同样表明TLS存在于子宫内膜癌中,形态及成熟度与前期研究相似。(2)进一步验证TLS中CD20+B细胞与其他淋巴浸润细胞(TIL)的关系,及不同TIL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中TLS的表达显着增加了肿瘤组织中CD20+B细胞数量(P<0.001)。CD20+B细胞数量与CD8+T淋巴细胞(P<0.001,r=0.357)、CD4+辅助T淋巴细胞(P<0.001,r=0.48)数量呈正相关。高表达的CD20+B细胞和CD8+T细胞与子宫内膜癌较好的PFS相关(P=0.028)。(3)CXCR5作为CXCL13的表达受体,二者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344,P<0.001)。CXCL13/CXCR5轴作为B细胞通路相关分子,在TLS中特异性表达(P<0.001)。(4)在93例入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5例(37.6%)有TLS,58例(62.4%)无TLS。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FS(P=0.032)及OS(P=0.046)均明显优于无TLS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HR=0.125,95%CI 0.024-0.667,P=0.015)。(5)进一步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和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中TLS表达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通过进行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比较,发现TLS表达率的差异性与国内外患者的不均质性相关。此外所用CD20抗体试剂及免疫组化实验环境的不同,对抗体表达强弱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肿瘤组织的人种和基因差异,也可能造成了 CD20表达率的不同。3、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本章研究入组了 10例子宫内膜癌病人的新鲜肿瘤病理标本。入组10例患者中,6例(60%)TLS阳性表达,4例(40%)TLS阴性表达(2)TLS表达在不同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差异性(P=0.019)。2例POLE超突变型、1例MSI-H型和3例高拷贝型内膜癌患者均有TLS,而4例低拷贝型患者均无TLS。其中一例POLE超突变患者TLS表达量高度阳性。(3)对TLS组及无TLS组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TLS组相比无TLS组表达上调的基因包含:CCDC106、KRT128P等。TLS组相比无TLS组表达下调的基因包含:LAMP5-AS1、ANKRD34C、OAT等。该部分差异基因表达可能与组蛋白HE-K9甲基化代谢通路相关。(4)进一步通过GSVA分析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比较,结果显示TLS肿瘤组织较无TLS肿瘤组织富含更多活化B淋巴细胞、活化CD4+T细胞、活化CD8+T细胞、Tfh细胞及其他不同类型的B细胞和T细胞。这与上一章免疫组化的实验结果是相一致,同时表明包含TLS结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成熟活跃。(5)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基因数据进行挖掘,T淋巴细胞(CD8、CTLA4、FOXP3、TCF7)、B淋巴细胞(CD23)、浆细胞、趋化因子家族基因等相关通路分子可能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表达差异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1、本课题分别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和京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数据库,首次证实了 CD20+B淋巴细胞成团聚集于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中,并形成了 TLS结构。TLS存在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率约40-70%。TLS表达率的差异性与患者的不均质性及CD20抗体试剂等因素有关。2、TLS由大量CD20+B细胞聚集团块及少量CD8+T细胞、CD4+T细胞、浆细胞构成,有或无CD23+生发中心。TLS根据镜下形态结构可分为聚集型TLS和分散型TLS。TLS根据位置可分为浸润于肿瘤细胞内部间质和肿瘤细胞边缘间质。TLS根据CD23+GC表达分为成熟阶段TLS(有阳性CD23+GC)和幼稚阶段TLS(无阳性CD23+GC)。这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实体瘤存在的TLS一致。子宫内膜癌中TLS的表达显着增加了肿瘤组织中CD20+B细胞数量。CD20+B细胞数量与其他肿瘤浸润细胞数量呈正相关。CXCL13/CXCR5轴作为B细胞通路相关分子,在TLS中特异性表达。3、含有TLS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FS优于无TLS患者,不论病理分化程度。两种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TLS的缺失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4、TLS组相比非TLS表达上调的基因包含:CCDC106、KRT128P等。TLS组相比非TLS表达下调的基因包含:LAMP5-AS1、ANKRD34C、OAT等。该部分差异基因表达可能与组蛋白HE-K9甲基化代谢通路相关。包含TLS结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成熟活跃。TLS表达在不同TCGA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中具有差异性。POLE超突变患者TLS表达量高。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基因数据进行挖掘,对前期免疫组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验证。TLS及相关B细胞通路分子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如何诱导TLS形成以抑制肿瘤发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肿瘤靶向治疗具有一定探索意义。

张柳萍[4](2021)在《MMR和p53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临床应用及差异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和p53蛋白,旨在探索简化后的ProMisE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可行性和对生存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妇科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19例,将所获得的石蜡标本行MMR蛋白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首先行MMR免疫组化,MMR蛋白无缺失者再进行p53免疫组化检测,将EC患者分为MMR缺失型(MMR-defective,MMR-d)、p53突变型(p53 abnormal,p53abn)和p53野生型(p53 wild type,p53wt)。收集整理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Med Calc18.2.1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简化后ProMisE分子亚型与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按照简化的ProMisE分型顺序,将2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MMR-d、p53wt和p53abn三型。MMR-d患者共53例,占比24.20%;p53wt 98例,占比44.75%;p53abn 68例,占比31.05%。2.p53abn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较p53wt和MMR-d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p53abn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MMR-d及p53wt,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53abn的FIGO分期明显高于MMR-d及p53wt,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简化后的ProMisE三个亚型组间在年龄、BMI、分娩次数等临床特点和肌层受累程度度、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脉管间隙受累等病理特征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对各亚型与生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分型、传统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肌层受累程度度、LVSI、ER、PR、糖尿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均与预后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肌层受累程度度度、LVSI、分化程度是影响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简化ProMisE分型对EC的预后有一定指导作用,p53abn与高FIGO分期和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在简化的ProMisE亚型中有着最差的生存预后;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受累程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寻找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差异基因,为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提供依据。方法:使用RNA-seq技术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用GO(Gene Ontology)和KEGG进行富集分析,通过String网络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PPI网络构建,在PPI网络的基础上筛选了20个核心基因,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初步验证。结果:RNA-seq技术检测得到3329个上调DEGs和1328个下调DEGs。富集分析发现EC样本中的DEGs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过程发挥作用,涉及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是PI3K-Akt通路。PPI网络筛选出20核心基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初步验证CDH1,BUB1B,MMP9和FOXM1为核心差异基因。结论:CDH1,BUB1B,MMP9和FOXM1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我们的发现有希望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

谢庆[5](2021)在《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缺乏具有早期预测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液学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所有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2周内的血液学参数、术前血清CA125及术后病理资料。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onocyte lymphocyte ratio,MLR);绘制ROC曲线,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PLR、血小板(Platelet,PLT)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最佳截断值以及灵敏度与特异性;通过截断值将患者分别分成低PLR组和高PLR组、低PLT组和高PLT组。分别分析术前PLR、PLT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通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评估这些独立预测因子及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1、根据ROC曲线,确定PLT、PL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是281.5(109/L)、174.0。2、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深肌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LT分别明显高于病理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浅肌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有宫颈间质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LR分别明显高于病理分期为年龄<60岁、病理分期Ⅰ-Ⅱ期、无宫颈间质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化程度低、病理分期晚、非子宫内膜样癌、LVSI、深肌层浸润、肿瘤最大径≥2cm、宫颈间质浸润、CA125>35U/ml、PLT>281.5(109/L)及PLR>174.0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再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SI、肿瘤最大径≥2cm、CA125>35U/ml和PLR>174.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R>174.0、CA125>35U/ml、肿瘤直径≥2㎝、LVSI单独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准确率分别是67.6%、67.6%、68.6%、81.2%。PLR、CA125、肿瘤大小三项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是82.7%,敏感度是74.2%,特异度是74.9%,这提示联合诊断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各预测因子独立检测时的准确率,预测效能较好。结论:PLR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PLR、CA125及肿瘤大小预测价值更高,有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李睿彦[6](2021)在《12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资料进行全面回顾性分析,探讨EC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及生存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在EC的筛查、诊治及判断预后时提供参考。方法:筛查2012年11月—2016年1月期间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出院诊断为EC的所有患者资料,对于研究人群的一般特点、病理学特点、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等进行描述,分组比较EC临床病理特点。计算人群五年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析影响EC生存预后的相关危险素,进一步将纳入EC患者按是否淋巴结转移分组,探讨E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128名EC患者,入院时平均年龄53.42±9.31岁,<50岁患者44例(34.4%),≥50岁84例(65.6%)。体重指数BMI<28kg/m2 105例(82.0%),BMI≥28kg/m223例(18.0%)。61例(47.7%)为绝经后发病。未妊娠患者5例(3.9%),其中1例为多囊卵巢综合症导致不孕,妊娠1-2次有57例(44.5%),妊娠次数≥3次有66例(51.6%)。EC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不规则阴道流血(96.1%)。所有患者中15例(11.7%)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其中12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88例(68.8%)接受开腹手术,40例(31.2%)接受腹腔镜手术。术后治疗单纯化疗64例(50.0%),放疗联合化疗14例(10.9%),辅助性放疗2例(1.6%),术后未行放化疗,仅定期随诊复查患者48例(37.5%)。2.EC患者≥50岁组肌层浸润<1/2有49例,占58.3%,肌层浸润≥1/2的有35例,占41.7%,深肌层浸润率高于前者(P<0.001)。绝经组肌层浸润<1/2的患者有31例,占50.8%,肌层浸润≥1/2的患者有30例,占49.2%,深肌层浸润率显着高于前者(P<0.001)。EC妊娠≥3次组肌层浸润<1/2的患者有39例,占59.1%,肌层浸润≥1/2的患者有27例,占40.9%,妊娠次数增加出现深肌层浸润的比例增大(P=0.022)。3.本研究中128例EC患者平均OS时间67.16±18.16个月,至随访结束共计21例患者出现肿瘤局部或远处转移,死亡17例,术后三年OS率87.1%,五年OS率85.9%。ⅠA期、ⅠB期、II期、III期五年OS率分别为91.2%、88.6%、71.4%、58.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χ2=32.152,Р<0.001)、手术-病理分期(χ2=14.586,Р=0.002)、绝经情况(χ2=9.557,Р=0.002)、组织学分级(χ2=10.413,Р=0.005)、年龄(χ2=6.913,Р=0.009)、PR(χ2=5.658,Р=0.017)、妊娠情况(χ2=4.727,Р=0.030)、术后治疗(χ2=8.653,Р=0.034)、ER(χ2=4.498,Р=0.034)、LVSI(χ2=4.468,Р=0.03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χ2=4.142,Р=0.042)与EC 5年OS率间存在相关性。年龄(RR=10.233,P=0.035)、组织学分级(RR=6.781,P=0.001)及手术-病理分期(RR=1.989,P=0.007)是影响EC预后的独立因素。5.128例EC患者中淋巴结阳性有8例,单因素分析子宫肌层浸润深度(P=0.001)、PR(P=0.017)、附件受累(P=0.031)及ER(P=0.040)与EC淋巴转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R(OR=0.163,95%CI:0.032-0.816,P=0.027)、肌层浸润深度(OR=0.063,95%CI:0.007-0.552,P=0.013)与E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结论:1.年龄≥50岁、妊娠≥3次及绝经后的EC患者,出现深肌层浸润的概率增加。2.所纳入的EC患者五年OS率85.9%。淋巴结阳性、手术-病理分期、绝经情况、组织学分级、年龄、妊娠情况、术后治疗、PR、ER、LVSI是EC重要的预后因素。高龄、Ⅲ期、G3与EC预后不良关系密切。3.EC患者病检提示肿瘤浸润深肌层、PR阴性时,淋巴结转移风险升高。

谢姆西努尔·买买提吐尔送(Xamxinur Mattursun)[7](2021)在《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讨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ynchronous primary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ncer,SEOC)的病例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为SEO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并通过病理确诊的50例SEO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用Kaplan-Meier法进行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其中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SEO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02±8.83)岁,临床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居多50%,其次是腹痛。(2)SEOC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为96.0%,3年总生存率为86.0%、5年总生存率为82.0%。(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病理类型(P=0.028)、卵巢癌手术分期(P=0.010)、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P=0.000)、卵巢癌病理分级(P=0.026),原发性双癌的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癌(P=0.019)与患者预后关联显着。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卵巢癌手术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是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EOC患者发病年龄40岁以下为主,较年轻,阴道流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卵巢癌手术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为影响SEOC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巢癌手术分期高于I-II期及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为G3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差。

李云勤[8](202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6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至2017年间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近些年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008-2012年与2013-2015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EC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评估不同手术途径对EC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术后2年内复发的ⅠA期EC患者的特点,总结影响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EC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筛选条件,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后术后病理证实为EC的患者2619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详细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电话、信访等方式完善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最后建立Excel数据表。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各组生存曲线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和Cox回归模型,校正基线数据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以危险比(Hazard Ratio,HR)、比值比(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及P值表示,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8-2015年的患者术后5年OS为91.7%,术后1年、2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5.7%、92.4%、91.8%、89.1%。2.2008-2012年与2013-2015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95.1%、94.1%(χ2=0.417,P=0.519)。通过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2008-2012年与2013-2015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96.6%、93.8%(χ2=1.546,P=0.214)。3.2008-2015年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89.2%、94.4%(χ2=23.634,P<0.001),术后5年PFS分别为85.8%、92.6%(χ2=18.072,P<0.001)。通过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92.9%、93.9%(χ2=0.567,P=0.451),术后5年PFS分别为90.9%、92.5%(χ2=0.735,P=0.391)。4.2008-2017年行手术治疗的的ⅠA期患者共1912例,术后24个月内累计出现病情进展52例,术后2年复发率为2.7%。复发患者的比例在绝经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脉管瘤栓(Lymphovascular Space Involvement,LVSI)及术后辅助治疗的类别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当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分析发现:保留卵巢(OR=11.954,95%CI:2.474-57.757,P=0.002)、组织学分化程度低(OR=2.439,95%CI:1.195-4.977,P=0.014)以及LVSI阳性(OR=3.655,95%CI:1.219-10.962,P=0.021)是ⅠA期患者2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治疗等其他因素对ⅠA期患者2年内复发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Kaplan-Meier生存表结合Log-Rank检验单独比较除手术途径外的所有研究变量后显示:年龄、绝经状况、孕次、产次、术前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LVSI、手术-病理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影响患者的OS及PFS(P<0.05),而子宫切除方式单独影响患者的PFS(P<0.05)。6.为控制混杂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变量进一步纳入Cox回归模型后分析发现:年龄≥60岁、组织学分化程度低、LVSI阳性及手术-病理分期晚独立增加患者的死亡及疾病进展风险(P<0.05);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独立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P<0.05);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独立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术后采取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方式独立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结论: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术后5年OS及PFS分别为91.7%、89.1%,总体预后良好。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EC患者预后良好、稳定,且不亚于开腹手术,故可继续安全使用。3.保留卵巢、组织学分化程度低及LVSI阳性是ⅠA期EC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术前应慎重考虑保留卵巢的手术方案。但对于组织学分化程度低和(或)LVSI阳性的ⅠA期EC患者(除外保留卵巢的患者),术后是否应追加辅助治疗,仍需要大样本研究继续加以验证。4.在EC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年龄≥60岁、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化程度低、LVSI阳性及手术-病理分期晚的患者,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可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并在术后选择放疗+化疗作为首选的辅助治疗方式。

陈思璐[9](2021)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8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并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作列线图模型总分的ROC曲线图,将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分界点,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125>35U/ml(χ2=12.817,P<0.001)、非内膜样腺癌(χ2=13.792,P<0.001)、低分化(χ2=22.348,P<0.001)、肌层浸润深度≥1/2(χ2=12.817,P<0.001)、肿瘤直径>20mm(χ2=3.877,P=0.049)、附件受累(P<0.001)、宫颈间质浸润(χ2=10.641,P<0.001)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CA125>35U/ml(OR=3.288,P=0.029)、非内膜样腺癌(OR=4.795,P=0.022)、肌层浸润深度≥1/2(OR=4.588,P=0.011)、低分化(OR=3.617,P=0.022)。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C-index为0.88。使用校准曲线进行校准,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的绝对误差为0.022。根据列线图模型总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总分<130分为低风险组,总分≥130分为高风险组,基于该标准,本研究低风险组的患者有75例,高风险组的患者有193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P=0.014)。结论:使用CA12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建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同时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使临床医师可早期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燕茹[10](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二、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子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主要试剂、仪器及来源
    3.方法
结果
    1.临床病理学特征
    2.分子特征及分型
    3.随访结果及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分型探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第一部分: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DUSP1表达及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DUSP1在孕激素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作用及与PR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DUSP1表达及预后分析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第一章 USC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UCCC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DUSP 1在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USC及UC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DUSP1在孕激素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作用及与PR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论文相关已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孕激素治疗效果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构成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验证及相关蛋白通路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章 T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子通路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子宫内膜癌中TLS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异位淋巴组织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 非答辩部分论文
致谢

(4)MMR和p53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临床应用及差异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MMR和p53 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和病理资料
        2.2 免疫组化操作过程及结果判读
        2.3 简化的ProMisE分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简化ProMisE分型的临床特点
        3.2 简化ProMisE分型的病理特征
        3.3 生存预后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癌差异基因表达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收集
        2.2 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PPI网络和基因子模块的构建
        2.4 核心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差异基因总体阳性结果分析
        3.2 GO富集分析
        3.3 KEGG富集分析
        3.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子模块基因构建分析
        3.5 免疫组化核心基因验证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附录
综述:子宫内膜癌分型进展与临床应用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和排除标准
    3.资料收集
    4.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患者术前各炎症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PLT、PLR截断值
    4.术前PLT、P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1 PLT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2 P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5.临床特征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6.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联合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及预后
    参考文献
致谢

(6)12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分组情况
    2.3 参考标准
    2.4 随访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E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3.1.1 EC一般资料的描述
        3.1.2 EC病理资料的描述
    3.2 不同临床特点的EC患者病理特征分析
        3.2.1 EC不同年龄组病理特征比较
        3.2.2 EC不同绝经状态组病理特征比较
        3.2.3 EC不同妊娠次数组病理特征比较
        3.2.4 EC肥胖组与非肥胖病理特征比较
    3.3 影响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概述
        3.3.2 Log-rank检验临床资料中EC患者相关预后因素
        3.3.3 Log-rank检验病理资料中EC患者相关预后因素
        3.3.4 影响EC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4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3.4.1 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
        3.4.2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E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预后分析
        4.1.1 年龄
        4.1.2 绝经情况
        4.1.3 妊娠情况
        4.1.4 肥胖
        4.1.5 糖尿病
    4.2 EC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4.2.1 病理类型
        4.2.2 组织学分级
        4.2.3 肌层浸润深度
        4.2.4 LVSI与淋巴结转移
        4.2.5 雌、孕激素受体
    4.3 E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EC的手术病理分期与治疗
    4.5 本研究的不足
    4.6 未来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资料收集
    3 随访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6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清扫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1.2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1.3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因素
    1.4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1.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特征
    3.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3.3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3.4 临床病理学参数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
    3.5 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3.6 EC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危险分层
第四章 讨论
    4.1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4.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4.3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子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柳景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第一部分:常见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DUSP1表达及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DUSP1在孕激素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作用及与PR相关性研究[D]. 张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异位淋巴组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秦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MMR和p53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临床应用及差异基因表达研究[D]. 张柳萍. 汕头大学, 2021(02)
  • [5]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谢庆.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12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李睿彦. 兰州大学, 2021(12)
  • [7]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D]. 谢姆西努尔·买买提吐尔送(Xamxinur Mattursun).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6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李云勤.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D]. 陈思璐. 兰州大学, 2021(12)
  • [10]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D]. 王燕茹.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