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特殊功能的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研[1](2021)在《蜥蜴的脑大小进化及其生态适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
梁学玲[2](2021)在《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拟运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喘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靶标,并对其进行互作网络分析,找到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基因,并进行生物学过程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通过动物实验收集肺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鉴定哮喘的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circ RNA)、微小非编码RNA(mi RNA)及差异表达信使RNA(m RNA),构建哮喘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ce RNA)网络,为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潜在靶标及信号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全转录组测序初步阐释喘康贴治疗哮喘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1)借助TCMSP数据库根据最常用的筛选规则(OB≥30%,DL≥0.18)进行筛选,并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确定喘康贴的主要化合物及相关靶标;整合Dis Ge NET、CTD、Gene Card、TTD、Drug Bank、OMIM、Pharm GKB疾病数据库筛选哮喘相关靶标;通过STRING在线网站,得到核心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文件;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潜在靶标-疾病”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网络分析工具,筛选出关键作用靶标并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基于Metascape数据库筛选潜在靶标显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2)将18只雄性清洁SD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经过致喘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6只,经过激发诱喘及穴位贴敷治疗后,在麻醉状态下分离右肺中叶,运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哮喘差异表达的circ RNA、lnc RNA、mi RNA及m RNA,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及非编码RNA靶基因预测,最终构建ce RNA调控网络,并对ce RNA调控网络中的m RNA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对于非编码RNA,其功能注释由与其直接相连的m RNA的功能决定),得到ce RNA调控网络中显着富集的基因功能和通路。(3)将网络药理学与全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及验证,得到喘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靶标及相关信号通路,为分析作用机制提供依据。结果(1)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到喘康贴主要化合物成分73个,对应相关靶标235个;收集到哮喘相关靶标484个;将两者进行映射,共得到86个核心靶标;通过STRING在线网站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共239对,经过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CXCL8)、转录因子AP-1(JUN)、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B)为网络中的关键作用靶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喘康贴治疗哮喘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化调控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分化等与抗炎、调节免疫相关的通路发挥作用。(2)全转录组测序:共得到69个mi RNA、884个m RNA、173个lnc RNA、134个circ RNA。经过过滤筛选潜在存在相互作用的ce RNA,构建了lnc RNAmi RNA-m RNA、circ RNA-mi RNA-m RNA调控网络,并对网络中的m RNAs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蛋白质消化吸收(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IL-1B与IRF1均富集在此通路上,具体见图11)、P53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哮喘(Asthma)等与抗炎、免疫调节、疾病相关的通路中发挥作用。(3)比较验证:将网络药理学潜在靶点与ce RNA网络中的m RNA取交集并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1β(IL-1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网络药理学与ce RNA网络中的通路取交集,发现与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喘康贴干预哮喘涉及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2)ce RNA调控机制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哮喘后续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3)根据研究结果分析,IL-1B、IRF1是哮喘相关的关键基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的潜在靶点;(4)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与抗炎、调节免疫相关的通路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为哮喘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崔宇通[3](2021)在《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文中提出马尾藻是对棕色藻门(Ochrophyta),褐藻纲(Phaeophyceae),墨角藻目(Fucales),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藻类的一种统称,是一类生长于全球范围内温带和热带海区的大型底栖褐藻,我国各沿海海区都有分布。藻类作为从原核向真核进化的独特生物类群,是解密真核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关键,并且线粒体和质体又起源于内共生途径,其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数据可用于系统进化分析之外,很多结构特征如基因组的大小、GC含量、基因含量、及基因组的共线性均可以直接为藻类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提供证据。因此,藻类细胞器基因组的测定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和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国内8种常见马尾藻属物种,铜藻(Sargassum horuer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费氏马尾藻(Sargassum feldmannii)、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cclurei)、亨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草叶马尾藻(Sargassum graminifolium)、叶囊马尾藻(Sargassum phyllocystum)、冬青叶马尾藻重缘变种(Sargassum ilicifolium var.conduplicatum)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注释。经比对近源物种检查校准后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长34.6 kb34.9 kb,结构紧密,编码基因的数量和类型均一致,双链共编码65个基因,包括35个蛋白编码基因(CDS),2个开放阅读框(ORF),3个核糖体RNA(r RNA),25个转运RNA(t RNA),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均无内含子插入;在碱基组成方面,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的GC含量在35.5%36.7%之间,均明显低于AT含量,这与其他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特征相一致,碱基组分均表现出较强的G偏倚和T偏倚;在密码子使用方面,马尾藻属藻类的线粒体基因组与其他大多数褐藻类似均使用通用遗传密码,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ATG做为起始密码子,70%左右的基因使用TAA做为终止密码子,20%左右使用TAG做为终止密码子,10%左右使用密码子TGA做为终止密码子。我们在马尾藻科的分类层面上,对目前已公布3属16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与本研究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马尾藻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65个基因,在基因类型和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同时,对褐藻纲目前已有8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褐藻纲物种各自按照所属的类群聚在一起,依次是网地藻目(Dictyotales)、墨角藻目(Fucales)、酸藻目(Desmarestiales)、水云目(Ectocarpales)和海带目(Laminariales),揭示了褐藻从原始藻类到较高等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以及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马尾藻属的物种根据真马尾藻亚属Sargassum C.Agardh和反曲叶亚属Bactrophycus C.Agardh,形成两个大的分枝,支持现有的分类系统。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细胞器基因组已被广泛应用于藻类遗传学和系统学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组和质体基因组数据增长迅速,为了便于后续使用以及分享这些数据资源,我们对其进行了统一的整理与维护,并转换成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建立了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网站(The Organelle Genome Database for Algae),简称OGDA,网址为http://ogda.ytu.edu.cn,该网站可以在线查询各种藻类的细胞器基因组和注释信息、实现基因组数据的可视化、提交序列进行比对、下载相关数据文件,还能在线査看网站内各个物种的分类与分布以及不同样本的采集信息。该平台还融入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用于分析藻类细胞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共线性和系统发育。本研究所进行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基因组比较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以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为藻类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分子数据和研究平台,同时为藻类的遗传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
魏帆[4](2021)在《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环境的质量,湿地景观空间也更多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湿地空间是城市和乡村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湿地连接陆地空间和水域空间,为城市和乡村居民提供可亲近水源的休闲空间,也为动植物提供存活繁衍的环境,增加了地域的生态多样性。中国对湿地资源生态的保护和景观的建设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修复,保障湿地生态良好,推动长久的发展。首先,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整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了解,总结湿地景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发展阶段和成果,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其次,根据实际的现场调研情况总结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现状湿地的水量、水质、植物、用地和交通等基本情况,分析得出由于原湿地公园遭到大面积的洪水冲毁,场地中出现了水量急剧下降、植物多样性减少、道路严重毁坏等景观破碎和生态破坏等实际情况,表明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的迫切性。最后,结合湿地公园的现状实际情况和优秀的国内外案例,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原则和修复策略,对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应用到实际的案例设计中。以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项目为主要研究案例,整理设计构思,明确设计内容、设计理念和目标等,并利用科学的修复策略对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植物的蓄种、雨水的利用等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合理的湿地景观设计方法改造提升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力求设计可以美化城市乡村环境、生态良好、以人为本的湿地公园景观。
金鑫[5](2021)在《基于适配体和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妥布霉素检测试纸的构建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残留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各国针对食品中抗生素都设有最高残留限量。妥布霉素被广泛地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等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而在畜牧养殖和动物医疗中不加控制的使用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极易存在残留,对人类健康乃至生态环境都有巨大的潜在威胁。目前,传统的抗生素检测方法大多受限于仪器设备要求高、需要专业操作、分析时间长等不适合现场点应用,开发快捷、高效、灵敏的抗生素检测方法是具有迫切的需求。论文利用适配体和新型的纳米材料构建了一种双功能侧流层析试纸条,用于妥布霉素快速灵敏的检测。核壳式结构的铂修饰金纳米粒子(Au@Pt NPs)几乎保留了纳米金(AuNPs)的所有特性,同时具有Pt壳层超高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在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H2O2存在下可迅速生成蓝色产物(即氧化型oxTMB)。催化反应所产生的蓝色信号比AuNPs固有的红色强度更加突出。在构建过程中,妥布霉素特异性适配体(Apt)与其互补探针(cDNA)的杂交双链体通过cDNA 5’末端的巯基化修饰固定在Au@Pt NPs的表面,形成Au@Pt NPs-cDNA-Apt复合物。当待测样品中存在妥布霉素时,Apt优先结合妥布霉素并与cDNA去杂交,Au@Pt NPs-cDNA随液体迁移,游离的cDNA进一步被检测线(T线)和控制线(C线)的固定探针DNA1和DNA2所捕获,使Au@Pt NPs在T线和C线上积聚。其中,DNA1和DNA2分别是cDNA的部分互补探针和完全互补探针。该试纸条提供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案:一种仅由AuNPs的本征颜色所产生的红色(“低灵敏”模式),另一种由Au@Pt NPs催化底物所产生的更敏感的深蓝色(“高灵敏”模式)。首先,采用种子介导生长3步合成法制备Au@Pt NPs,并对其双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然后,检测试纸条的构建和组装,检测原理的探针设计验证通过后,进一步对影响试纸条检测的关键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试纸条的检测性能及模拟实际样品检测进行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得到核壳式结构的Au@Pt NPs,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大小在40±2 nm,具有很好的保留初始AuNPs的等离子体光学特性,同时具有很强的酶催化特性;(2)实验得到试纸最佳的检测条件:T线探针DNA1的浓度为5μmol·L-1、C线探针DNA2的浓度为7.5μmol·L-1、金标固定量为35μL、NC膜类型为Vivid 170、流动缓冲液为1%BSA+15×SSC、反应时间为5 min;(3)试纸体通过灵敏考察,两种模式下肉眼检出限分别为60 nmol L-1和5 nmol L-1,使用胶体金扫描仪或Image J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两种模式的检测限(LOD)分别为0.09 nmol L-1和0.02 nmol L-1;(4)所研制试纸条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和贮存稳定性,并成功地应用于对不同的人工模拟样品中妥布霉素的检测,且检测限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本论文的研究为妥布霉素残留的现场点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快速且经济的试纸条解决方案,该试纸条可以在两种模式下运行,实现检测性能的“按需”调整,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家欣[6](2021)在《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离脂肪酸(FFAs)是中性脂肪分解的一种产物,是生物体内热量的直接来源(即在肌肉活动所需能源肝糖耗尽后,脂肪组织分解中性脂肪成游离脂肪酸,作为后能源使用),维持长时间活动所需的物质,也是导致氧化应激的物质之一。游离脂肪酸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液中,血清中所含内源性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与生物脂类代谢、糖代谢及内分泌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脂质代谢异常,使血脂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严重危害生命体健康的疾病,都属于高脂血症。因此高脂血症与脂质代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验目的:建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气质联用(GC-MS)定量分析方法,优化GC-MS技术分析条件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探讨小鼠、金黄地鼠血清26种FFAs含量与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干预作用,为临床相关疾病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和方法。研究方法与内容:1.气质联用技术测定游离脂肪酸含量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2.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3.分组试验动物,建造高脂血症模型,28天后取眼眶血,分离出血清,测定小鼠、金黄地鼠的正常组、模型组和阳性给药组血清样本FFAs的含量,探讨小鼠、金黄地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主要通过样品制备、色谱分离条件、质谱检测参数等方面的条件优化及方法学验证建立,来验证FFAs的GC-MS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采用血清衍生化方法解决了目标化合物不稳定的问题:水解、甲酯化等,是目前最常见的脂肪酸衍生化前处理方法,而甲酯化可将FFAs的-COOH酯化成-COCH3,降低其极性,减少脂肪酸不稳定性,并促进不饱和异构体的分离,因此是测量血清FAs最佳的样品处理方法之一。根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验证法规的要求,本研究对定量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残留效应、基质效应、加标回收率等项目进行了相关考察。并对SPF级小鼠及金黄地鼠血清FFAs进行定量分析,对正常组、高脂血症模型组、辛伐他汀给药组三组间FFAs含量进行比较,探究其结果及鼠种与高脂血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优化进样量为2.0μL,分流比1:1,溶剂延迟时间2.9min,离子源电压70e V,扫描模式及范围为全扫模式、35-450m/z,调整目标化合物个数为26个。2.用优化好的GC-MS测量血清中FFAs含量的分析方法,成功通过生物样本方法学验证。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值两个9,线性范围是0.1000-1000ng/m 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13.99%)和准确度(relative error:85%-115%),残留效应小,基质效应小,加样回收率范围在85.57%-115.18%内,在4℃和25℃四小时内稳定性良好。3.小鼠、金黄地鼠血清中FFAs的含量与高脂血症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对血清中FFAs含量有显着干预作用。本文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通过甲酯化衍生处理血清样本,使游离脂肪酸转化成脂肪酸甲酯,增加其稳定性,使得在气质仪器中能够显示出碎片离子图谱,为以后生物样本处理提供参考;本文建立了快速、灵敏、可靠的血清中26种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的生物分析方法,检测了两种实验动物鼠血清中26种游离脂肪酸含量,发现了各种脂肪酸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发现高脂血症与鼠种的密切相关性。在小鼠中发现了辛伐他汀对血清中13种FFAs含量具有显着的回调作用,对血清中1种FFAs含量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为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早期检测及预后评估,尤其是高脂血症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在文献总结中,发现缺乏大面积FFAs种类定量分析,也没有鼠种间血清FFAs相比较的文献,因此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涉足这未知领域,给该方面研究提供思路及方向。
于鹏凯[7](2021)在《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参蛋白肽粉作为一类能够为人体提供各类营养元素,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降压降脂、提高记忆力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开展新型保健品的设计研发是当前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风险管理之于保健品研发过程非常重要,若在该阶段加强风险管理,从生产源头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则可以有效规避或降低产品研发失败地风险。本论文是结合自身从事的工作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以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为具体案例,研究保健品产品生产研发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小型食品深加工企业保健品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结合保健产品研发的特点、流程,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根据食品安全法、保健品注册管理条例等文件标准,制定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识别环节,通过SWOT分析、WBS工作流程分解法等方法,识别出项目整体风险及研发五个阶段中存在地风险,最后根据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识别产品安全风险,并采取头脑风暴法对上述风险进行分析。在风险评估环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等方法,分别对项目整体风险、研发过程风险及产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得出项目整体风险可控,并识别出各阶段关键风险,为后续控制提供依据。在风险控制方面,针对关键风险,制定专门方案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发生概率;对非关键风险,通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危害,最终实现产品预期目标的受益值超出部分高于剩余风险,达到项目整体风险可接受。总之,本研究可以为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同时,可对后续其他中小型食品深加工企业同类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思路与借鉴。
黄林莉[8](2021)在《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说明文作为常见常用的文体之一,具有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语言严谨、结构清晰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目前说明文教学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进。在教材编写上,部编本主要采取单元编排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但说明文选文篇目有所减少,作文训练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表明,老师在教学中对说明文重视不够,在教材选文减少的情况下缺乏拓展阅读意识,在写作训练不足的情况下缺乏补充训练意识,在教材重视读写教学的情况下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其原因在于:老师主要采取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与教授其他类型课文时没有区别,说明文教学依旧重阅读轻写作、重形式轻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轻视课外拓展,仍需要继续探寻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新途径。在说明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读与写最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读”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内涵,积累写作素材。说明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文为例子结合课外材料,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群文阅读巩固文体知识、品味语言表达、积累说明材料,为写作夯实基础。“写”则是在强化“读”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说明水平。说明文写作教学要从课后练习与写作实践出发,教导学生“写”的窍门,通过激趣法开发阅读兴趣,实践法提高阅读能力,拓展法开阔阅读视野,读写结合法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说明文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读”与“写”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特性,说明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李炎[9](2021)在《自然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基于自然博物馆开展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希望为其他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一些借鉴。
赵芳坤[10](2020)在《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是重要生物大分子物质,参与细胞组成结构或重要生理活动。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了将蛋白质应用于生物医药、工农业生产等领域,都需要获得足量的、高纯度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是获得目标蛋白质的重要途径。尽管蛋白的重组表达与纯化体系和方法已相对成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问题是蛋白质纯化周期长、操作复杂、材料费用高、包涵体表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以细菌菌体为材料制备细菌增强基质(Bacterial enhancer matrix,BEM),结合以能够锚定到细胞壁肽聚糖的乳酸乳球菌肽聚糖水解酶AcmA的C端结合域为基础的AcmA表达系统,建立了一种新型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主要结果如下:选取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野生菌株及标准菌株共14株,用0.1 M HCl煮沸处理,得到以肽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组分,命名为BEM。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BEM保持了细菌细胞原有的形态。为了构建与BEM相适应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以pET系列质粒为基础,添加AcmA标签及6×Gly Linker得到具有不同抗性的质粒pET-28a-AcmA、pET-32a-AcmA;为了便于AcmA表达系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多克隆位点区的酶切位点,得到了质粒pET-28a-Z-AcmA、pET-32a-Z-AcmA;为了便于AcmA标签的去除,添加了凝血酶位点,得到了质粒pET-28a-Z-Th-AcmA、pET-32a-Z-Th-AcmA。采用上述构建的含AcmA基因的质粒克隆α淀粉酶和脂肪酶基因,并进行表达,应用14种不同细菌的细胞壁制备BEM,对其纯化和固定化重组蛋白的可行性进行测试。以研究较多的乳酸乳球菌NZ9000制备的BEM结合力按100%计,其他细菌制备的BEM表现出不同的结合能力,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低结合力分别为75%和70%,纯化固定化过程在2 h内完成。活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具有结合AcmA标签的能力,而活的革兰氏阴性菌不具有结合能力。用含有AcmA基因标签的质粒构建α淀粉酶和脂肪酶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测试BEM纯化固定化效果。诱导表达并经超声破碎后离心的上清,与BEM室温下混匀结合30 min,离心分离,测试BEM纯化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与BEM的结合不影响重组酶的活性,经过8轮催化反应后,BEM固定化α淀粉酶的酶活回收率超过35%,固定化蛋白达60%;经9轮反应后,BEM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保持在60%,固定化蛋白保持在90%。在AcmA标签和目的蛋白之间添加凝血酶位点,重组蛋白纯化后经凝血酶切割后得到无标签蛋白。用含有AcmA基因标签的质粒构建漆酶基因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以重组大肠杆菌细胞和表达后超声破碎离心沉淀分别制备BEM,两种BEM的纯化固定化率均超过85%。利用本论文构建的实验技术对重组α淀粉酶包涵体的纯化固定化效果进行的研究。变性剂对BEM具有溶解能力,对革兰氏阳性菌制备BEM具有接近60%的溶解能力,对革兰氏阴性菌制备的BEM具有超过80%的溶解能力。变性剂对BEM的溶解是浓度依赖型。利用8M尿素溶解包涵体,BEM与包涵体的尿素溶液室温下结合1 h,大部分目的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被纯化固定化。利用本论文构建的实验技术对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中内毒素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L-天门冬酰胺酶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后用乳酸乳球菌NZ9000制备的BEM进行纯化固定化,经8轮回收酶后活性为35%,蛋白含量大于90%。然后用1%的Triton X-114在4℃条件下进行固液分离,内毒素去除率达99.99%。本方法实现了在低温条件下内毒素的去除。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一种新的重组蛋白的纯化固定化方法,利用细菌菌体制备纯化固定化材料BEM,纯化固定化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蛋白。该方法材料廉价、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应用面广,为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固定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有特殊功能的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特殊功能的动物(论文提纲范文)
(2)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喘康贴治疗哮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喘康贴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褐藻概述 |
1.2 马尾藻属(Sargassum)生物学特征及系统进化研究 |
1.2.1 马尾藻属自然分类及分布 |
1.2.2 马尾藻属形态特征 |
1.2.3 马尾藻属生活史 |
1.2.4 马尾藻属藻类经济价值 |
1.2.5 马尾藻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
1.3 细胞器基因组概述 |
1.3.1 线粒体起源与进化 |
1.3.2 叶绿体起源与进化 |
1.4 线粒体基因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传统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
1.4.2 同源PCR扩增直接测序方法 |
1.4.3 高通量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法 |
1.5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及其数据库研究进展 |
1.5.1 绿藻门与轮藻门 |
1.5.2 红藻门 |
1.5.3 棕色藻门 |
1.5.4 硅藻门 |
1.5.5 隐藻门 |
1.5.6 其他类群 |
1.5.7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马尾藻属8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DNA提取 |
2.2.2 高通量测序 |
2.2.3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2.4 基因注释与全序列结构分析 |
2.2.5 马尾藻科藻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总DNA提取检测结果 |
2.3.2 马尾藻属8物种基因组测序数据与线粒体基因组拼接 |
2.3.3 马尾藻属8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
2.3.4 蛋白编码基因 |
2.3.5 tRNA基因 |
2.3.6 rRNA基因 |
2.3.7 马尾藻科藻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2.4 讨论 |
2.4.1 藻类线粒体基因组进化 |
2.4.2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方法的选择 |
2.4.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三章 褐藻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序列比对与建树文件建立 |
3.1.3 系统进化树构建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关于构建系统进化树方法 |
3.3.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褐藻系统进化研究 |
第四章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服务器和系统配置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数据处理 |
4.1.4 数据库构建 |
4.2 实验结果 |
4.2.1 数据库概览 |
4.2.2 数据库搜索及浏览 |
4.2.3 数据下载 |
4.2.4 数据提交功能 |
4.2.5 数据库中的在线分析工具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1.6.3 国内湿地现状 |
1.7 研究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解析及案例借鉴 |
2.1 湿地景观相关概念 |
2.1.1 湿地概念解析 |
2.1.2 湿地的分类 |
2.1.3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类型 |
2.1.4 湿地景观演变历程 |
2.1.5 湿地景观的价值 |
2.1.6 湿地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
2.2 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 |
2.2.1 湿地公园的定义 |
2.2.2 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要素 |
2.2.3 湿地公园的建设效益 |
2.3 湿地生态系统理念 |
2.4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
2.4.1 生态修复 |
2.4.2 湿地生态修复 |
2.4.3 恢复生态学 |
2.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
2.5.1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
2.5.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
2.5.3 生态学原理与湿地景观的结合研究 |
2.6 国内外案例解析 |
2.6.1 国内案例解析——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
2.6.2 国内案例解析——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
2.6.3 国内案例解析——陕西渭柳湿地公园 |
2.6.4 国外案例解析——伦敦湿地公园 |
2.6.5 国外案例解析——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
2.7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调研现状分析 |
3.1 基地概述 |
3.2 背景解读 |
3.3 区位分析 |
3.4 现状水量分析 |
3.4.1 湿地公园历史水量演变 |
3.4.2 湿地公园存在的水量问题 |
3.5 现状水质分析 |
3.5.1 岐山县地下水水质 |
3.5.2 岐山县地表水水质 |
3.5.3 岐山县水质问题 |
3.6 现状生态评价 |
3.6.1 土地资源评价 |
3.6.2 水资源评价 |
3.6.3 生物资源评价 |
3.7 现状绿化景观分析 |
3.7.1 绿化功能分析 |
3.7.2 景观功能分析 |
3.7.3 现状植物存在问题 |
3.8 现状用地分析 |
3.8.1 湿地公园现状用地概况 |
3.8.2 现状用地存在问题 |
3.9 现状交通分析 |
3.9.1 湿地公园现状交通概况 |
3.9.2 现状交通存在问题 |
3.10 现状地形分析 |
3.11 周边人流分析 |
3.12 使用人群分析 |
3.13 场地SWOT分析 |
3.14 本章小结 |
4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原则、目标和策略分析 |
4.1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原则 |
4.1.1 坚持地域性原则 |
4.1.2 坚持生态性原则 |
4.1.3 坚持景观性原则 |
4.2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目标 |
4.2.1 充分发挥生态效应 |
4.2.2 营造丰富的湿地公园景观 |
4.2.3 衔接城市职能 |
4.3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策略 |
4.3.1 湿地公园景观修复策略 |
4.3.2 湿地公园生物修复策略 |
4.3.3 湿地公园生境修复策略 |
4.3.4 湿地公园分区保护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
5.1 设计构思 |
5.1.1 设计内容 |
5.1.2 设计理念 |
5.1.3 设计原则 |
5.1.4 设计目标 |
5.1.5 目标功能与人群设想 |
5.2 方案整体优化提升规划设计 |
5.2.1 总体规划 |
5.2.2 分区设计 |
5.2.3 湿地剖立面图分析 |
5.3 专项设计 |
5.3.1 水体流态设计 |
5.3.2 水系疏通工程 |
5.3.3 生态源头污水厂尾水处理工艺 |
5.3.4 生态水体自净系统设计 |
5.3.5 雨水处理与利用 |
5.3.6 水体驳岸设计 |
5.3.7 绿地区域生态恢复系统设计 |
5.3.8 生态蓄种策略及目标 |
5.3.9 湿地基底生态修复 |
5.3.10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
5.4 湿地应急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5)基于适配体和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妥布霉素检测试纸的构建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妥布霉素概述 |
1.1.1 妥布霉素的简介 |
1.1.2 妥布霉素残留 |
1.2 妥布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
1.3 核酸适配体及其应用领域 |
1.3.1 核酸适配体概述 |
1.3.2 SELEX技术 |
1.3.3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优势 |
1.3.4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领域 |
1.4 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1.4.1 金属纳米颗粒 |
1.4.2 荧光量子点纳米颗粒 |
1.5 侧流试纸条技术简介及应用 |
1.5.1 侧流试纸条概述 |
1.5.2 适配体侧流试纸条技术优势 |
1.5.3 适配体侧流试纸条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
1.6 立题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寡聚核苷酸序列 |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1.3 实验溶液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制备(Au@Pt NPs) |
2.2.2 功能化纳米粒子的制备(Au@Pt NPs-cDNA-Apt) |
2.2.3 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
2.2.4 试纸条的检测 |
2.2.5 实验关键条件的优化 |
2.2.6 妥布霉素检测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的研究 |
2.2.7 试纸条检测特异性研究 |
2.2.8 试纸条稳定性研究 |
2.2.9 人工模拟样品中妥布霉素的检测 |
2.2.10 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基于适配体和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双功能检测试纸的构建 |
3.2 Au@Pt NPs的表征 |
3.3 Au@Pt NPs-cDNA-Apt的表征 |
3.4 试纸条检测条件的优化 |
3.5 妥布霉素检测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的确定 |
3.6 试纸条检测特异性评价 |
3.7 试纸条稳定性评价 |
3.8 模拟样品中检测性能的考察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分析条件的优化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试剂及药品 |
1.2 测定方法 |
2.分析条件的优化 |
3.结论 |
4.讨论 |
第二部分.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验证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试剂、药品及实验动物血清采集 |
1.2 储备液和工作液的制备 |
1.3 样品制备与测定方法 |
1.4 标准曲线的制备、定量下限 |
1.5 日内日间精密度、准确度试验 |
1.6 残留效应 |
1.7 加标回收率试验 |
1.8 基质效应 |
1.9 稳定性 |
2.实验结果 |
2.1 线性范围 |
2.2 定量下限 |
2.3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
2.4 残留效应 |
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2.6 基质效应 |
2.7 稳定性 |
3.方法学验证小结 |
4.讨论 |
第三部分.小鼠、金黄地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1.小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1.1 实验材料与方案 |
1.2 实验结果 |
1.3 小结 |
2.金黄地鼠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2.1 实验材料与方案 |
2.2 实验结果 |
2.3 小结 |
3.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综述 游离脂肪酸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
1.3.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途径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2.1.2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
2.1.3 保健食品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风险管理概况 |
3.1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保健品研发项目简介 |
3.1.1 项目现状 |
3.1.2 海参蛋白肽粉研发开放式创新模式 |
3.2 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
3.2.1 风险管理目标与团队 |
3.2.2 风险管理流程 |
3.2.3 风险管理方法 |
第四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 项目整体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1 项目整体风险识别 |
4.1.2 项目整体风险分析 |
4.2 研发过程风险识别与分析 |
4.2.1 WBS工作流程分解 |
4.2.2 研发策划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3 基础研发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4 生产开发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5 临床试验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6 注册审批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3 产品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五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评估 |
5.1 项目整体风险评估 |
5.1.1 建立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
5.1.2 风险危害二维定性评估 |
5.1.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各风险因素 |
5.1.4 BCD公司保健品研发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结论 |
5.1.5 项目整体风险应对能力评估 |
5.2 研发过程风险定性评估 |
5.3 产品安全风险半定量评估 |
5.4 风险评估结果对比 |
第六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控制 |
6.1 项目整体风险控制 |
6.1.1 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 |
6.1.2 非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 |
6.2 研发过程关键风险控制 |
6.3 产品安全关键风险控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各风险因素重要性问卷调查 |
附录二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各风险因素影响程度隶属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教材分析 |
第一节 编排结构 |
一、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并行 |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呼应 |
三、教读课与自读课互补 |
第二节 编排内容 |
一、阅读模块分析 |
二、写作模块分析 |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一、忽视文体 |
二、缺乏意识 |
三、缺少教学实践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重阅读轻写作 |
二、重形式轻内容 |
三、教学方法陈旧 |
四、轻视课外拓展 |
第三章 说明文读法研究 |
第一节 读的内容 |
一、读说明结构 |
二、读说明顺序 |
三、读说明语言 |
四、读说明方法 |
第二节 读的方法 |
一、拓展阅读法 |
二、比较阅读法 |
三、群文阅读法 |
第四章 说明文写法研究 |
第一节 激趣法 |
第二节 实践法 |
一、在生活中观察异处 |
二、在练习中积累经验 |
第三节 拓展法 |
一、拓展同类型文章 |
二、拓展不同类型文章 |
第四节 读写结合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自然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方案 |
2 基于“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
2.1 利用“湿地展厅”资源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2.2 利用“硬骨鱼类展厅”资源认识家乡特产 |
2.3 利用“恐龙展厅”资源理解生物进化 |
3 借助思维导图总结汇报学习成果 |
4 用情景剧展示活动培养社会责任 |
5评价方法 |
(10)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蛋白重组表达系统 |
1.2.1 大肠杆菌 |
1.2.2 其他细菌表达系统 |
1.2.3 酵母表达系统 |
1.2.4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 |
1.2.5 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1.2.6 转基因动植物表达系统 |
1.3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主要问题及策略 |
1.3.1 表达质粒的选择 |
1.3.1.1 复制子 |
1.3.1.2 启动子 |
1.3.1.3 筛选标记 |
1.3.1.4 亲和标签 |
1.3.2 表达宿主的选择 |
1.3.2.1 BL21(DE3) |
1.3.2.2 BL21(DE3)衍生菌株 |
1.3.3 密码子偏好影响 |
1.3.4 对细胞有毒的蛋白表达 |
1.3.5 翻译后修饰 |
1.3.6 包涵体形成问题 |
1.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1.4.1 可溶性表达的亲和纯化 |
1.4.2 包涵体的纯化 |
1.5 蛋白的固定化 |
1.5.1 传统固定化方法 |
1.5.2 纳米技术应用于固定化 |
1.5.3 微生物表面展示 |
1.5.4 乳酸乳球菌表面展示 |
1.5.5 GEM |
1.6 废弃菌体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7.2 主要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细菌增强基质与AcmA表达系统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质粒与菌株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2.4 培养基 |
2.2.5 溶液 |
2.2.6 引物测序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2.3.2 BEM制备 |
2.3.3 质粒pET-28a-AcmA与pET-32a-AcmA的构建 |
2.3.4 质粒pET-28a-Z-AcmA与pET-32a-Z-AcmA的构建 |
2.3.5 质粒pET-28a-Z-Th-AcmA与 pET-32a-Z-Th-AcmA的构建 |
2.3.6 带有AcmA标签的α淀粉酶与脂肪酶的重组质粒构建 |
2.3.7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与脂肪酶表达 |
2.3.8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
2.3.9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
2.3.10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
2.3.11 活菌结合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 |
2.3.12 大肠杆菌破碎不溶物制备BEM |
2.3.13 扫描电镜(SEM)观察BEM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BEM制备 |
2.4.2 质粒pET-28a-AcmA与pET-32a-AcmA的构建 |
2.4.3 质粒pET-28a-Z-AcmA与pET-32a-Z-AcmA的构建 |
2.4.4 质粒pET-28a-Z-Th-AcmA与pET-32a-Z-Th-AcmA的构建 |
2.4.5 带有AcmA标签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重组质粒构建 |
2.4.6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表达 |
2.4.7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
2.4.8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
2.4.9 活菌细胞结合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 |
2.4.10 大肠杆菌破碎不溶物制备BEM |
2.4.11 扫描电镜(SEM)观察BEM |
2.5 小结 |
第3章 BEM纯化固定化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蛋白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与质粒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引物测序 |
3.3 试验方法 |
3.3.1 BEM制备 |
3.3.2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
3.3.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的表达 |
3.3.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
3.3.5 固定化淀粉酶表征 |
3.3.6 固定化α淀粉酶的回收 |
3.3.7 固定化α淀粉酶储存 |
3.3.8 BEM的回收 |
3.3.9 BEM对乙醇的耐受 |
3.3.10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载体构建 |
3.3.1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条件优化 |
3.3.12 重组α淀粉酶分泌及纯化 |
3.3.1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脂肪酶的表达 |
3.3.1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
3.3.15 固定化脂肪酶表征 |
3.3.16 固定化脂肪酶回收 |
3.3.17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载体构建 |
3.3.18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的表达 |
3.3.19 大肠杆菌制备BEM |
3.3.20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漆酶 |
3.3.21 固定化漆酶的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的表达 |
3.4.2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α淀粉酶 |
3.4.3 固定化淀粉酶表征 |
3.4.4 固定化α淀粉酶的回收 |
3.4.5 固定化α淀粉酶储存 |
3.4.6 BEM的回收 |
3.4.7 BEM对乙醇的耐受 |
3.4.8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分泌条件优化 |
3.4.9 重组α淀粉酶分泌及纯化 |
3.4.10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脂肪酶的表达 |
3.4.11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脂肪酶 |
3.4.12 固定化脂肪酶表征 |
3.4.13 固定化脂肪酶回收 |
3.4.14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漆酶的表达 |
3.4.15 大肠杆菌制备BEM |
3.4.16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漆酶 |
3.4.17 固定化漆酶表征 |
3.5 小结 |
第4章 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株 |
4.2.2 仪器与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BEM制备 |
4.3.2 蛋白含量与酶活测定 |
4.3.3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表达 |
4.3.4 利用6 种BEM回收包涵体 |
4.3.5 变性剂对BEM的影响 |
4.3.6 变性剂对结合蛋白的BEM的影响 |
4.3.7 利用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
4.3.8 凝血酶裂解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α淀粉酶表达 |
4.4.2 利用6 种BEM回收包涵体 |
4.4.3 变性剂对BEM的影响 |
4.4.4 变性剂对结合蛋白的BEM的影响 |
4.4.5 利用BEM回收包涵体蛋白 |
4.4.6 凝血酶裂解 |
4.5 小结 |
第5章 BEM去除重组蛋白中内毒素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菌株与质粒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引物测序 |
5.3 试验方法 |
5.3.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载体构建 |
5.3.2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的表达 |
5.3.3 BEM制备 |
5.3.4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 |
5.3.5 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 |
5.3.6 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表征 |
5.3.7 酶活回收 |
5.3.8 内毒素去除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载体构建 |
5.4.2 带有AcmA标签的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的表达 |
5.4.3 BEM纯化固定化重组L-天门冬酰胺酶 |
5.4.4 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表征 |
5.4.5 酶活回收 |
5.4.6 内毒素清除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总结与参与项目 |
致谢 |
四、有特殊功能的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蜥蜴的脑大小进化及其生态适应机制[D]. 刘研.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喘康贴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D]. 梁学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D]. 崔宇通. 烟台大学, 2021(09)
- [4]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D]. 魏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适配体和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妥布霉素检测试纸的构建和应用[D]. 金鑫. 江南大学, 2021(01)
- [6]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D]. 黄家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于鹏凯. 山东大学, 2021(12)
- [8]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D]. 黄林莉.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9]自然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李炎. 生物学教学, 2021(02)
- [10]基于BEM和AcmA表达系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与固定化方法的研究[D]. 赵芳坤. 天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