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论文文献综述)
任玉晶[1](2021)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研究 ——以瑞华审计延安必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若楠[2](2021)在《定期报告问询函与审计质量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逸尘[3](2021)在《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康得新审计失败案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王昊[4](2021)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质押业务自开展以来,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融资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股权质押也给控股股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由于股权质押业务预警线及平仓线的设置,质押行为发生后,股价下跌将给控股股东带来追加担保物甚至因强制平仓而丧失控制权的压力。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较为稀缺,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普遍较为珍惜,而其为规避股权质押期间因股价暴跌而发生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则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股价,从而有可能会对质押期间的股价崩盘风险产生一定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取2009至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实证方法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潜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末控股股东处于质押状态的公司在下一年度股价发生暴跌的风险更低;第二,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的负相关关系显着更强;第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具有相对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第四,控股股东质押状态的解除对于股价崩盘风险具有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期间面临着因股价暴跌而被强制平仓的潜在风险,为保护其控制权,将有强烈的动机规避股价崩盘风险。由于非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期间所面临的控制权转移风险相对更高,故其规避股价崩盘风险的动机更为强烈。此外,盈余管理可能是控股股东规避股价崩盘风险的主要渠道,而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负面信息积累又会为上市公司更长远期间的股价崩盘风险埋下隐患。本文从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思路出发,以创新的视角探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潜在影响及相应机制,对于丰富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有助于为规范监管股权质押业务以及防范化解股价崩盘风险提供新的思路。
朱焕焕[5](2021)在《关键审计事项市场反应及判断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打开财务报表审计黑箱,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向市场提供客观公允的财务信息,财政部于2016年12月发布1504号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准则。新审计报告准则在我国已全面运行四年,但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现象却愈演愈烈,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扰乱资本市场。在新《证券法》实施之际,关键审计事项实施效果如何以及在此效果下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做出的判断更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相关理论与概念,并分析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其次选取2016-2019年率先执行新审计报告准则的A+H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审计和证券(证券公司视角)两个市场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反应。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增多,审计和证券两个市场均表现出显着正向反应,证券市场更为敏感,但出现了市场反应强度减弱趋势;国有性质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越多,审计和证券市场反应越会增强,证券市场尤其明显;披露收入确认类事项对审计和证券市场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披露资产减值类和费用相关类事项仅对证券市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关键审计事项在市场中的实质作用得到发挥,为保证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做出恰当判断,必须明确哪些因素会对其判断产生影响,进一步引起对关键审计事项判断因素的探索。具体从经营特征、治理结构、财务特征维度研究公司特征中影响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做出判断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判断方面,正向影响指标其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独立董事占比、高管薪酬、上市年限;负向影响指标为股权集中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二者差异不大。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类别判断方面,收入确认类事项正向影响指标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独立董事占比、多元化程度及留存收益率,而负向影响程度上从高到低依次是上市年限、股权集中度;费用相关类正向影响指标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留存收益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决策、证券公司及投资者对信息的利用、政策制定及机构监管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关键审计事项更好地实施和完善提供思路,增加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
王凤然[6](2020)在《隐性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海润光伏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逐渐扩大规模并形成企业网络,在此情况下,恰当地利用关联交易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节省交易费用,但是越来越多企业因为关联交易的便利性和隐蔽性,使其成为上市公司进行操纵利润和舞弊的主要手段之一。关联交易审计是审计中的风险较高的部分,同时也是证监会处罚的重点关注部分。当下学者对关联方交易的研究主要在关联方识别、披露和关联交易定价方面,少有研究从隐性关联交易出发研究其审计风险问题。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市场上的典型案例结合理论分析,一方面了解隐性关联交易的特点以及上市公司使用隐性关联交易的现状,另一方面对隐性关联交易审计风险提供一些识别和应对的手段。*ST海润光伏是近期资本市场上大量使用隐性关联方交易最终导致退市的典型案例。本文利用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关联交易舞弊和审计风险作为理论基础,将从报表层次重大错报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进行风险识别,从业务承接前和业务承接后提出风险应对。本文的研究首先分别对证监会对隐性关联交易处罚情况和隐性关联交易手段和处罚后果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隐性关联交易的一般性特点;再从*ST海润光伏的发展历程、案例背景和利用关联方交易手段构成企业舞弊的事实作为分析起点,分析*ST海润光伏的隐性关联交易手段和背后的舞弊动机;最后依据审计风险流程,得出可以从财务报表层次的企业外部环境风险、企业内部变化风险,关联交易固有风险属性、关联交易监管不到位、企业管理层关系紧密存在风险这三个角度讨论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海润光伏隐性关联交易审计检查风险角度来识别和应对隐性关联交易的审计风险。
龙承成[7](2020)在《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保障并购重组能够公平、合理、有效的进行,2008年证监会将业绩承诺机制加入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业绩承诺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不可或缺的环节。经历2016年并购重组市场寒冬,2018年,证监会对并购重组政策进一步放松,制度优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流动性的增强、经济整体行情好转,推动了并购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因此,2019年并购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加速回暖。但同时,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近期,业绩承诺违约的新闻屡见不鲜,因业绩承诺财务造假造成审计失败的情况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业绩承诺舞弊审计风险。业绩承诺补偿机制虽然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目前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特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在总结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优化现行监管环境和制度、促进业绩承诺发挥积极效用并尽可能控制其审计失败风险,对完善我国审计监管和审计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是业绩承诺造假引发审计失败的典型性案例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案例研究,将业绩承诺与审计失败的概念相结合,探究两者联系。在对业绩承诺、审计失败及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案件过程详细回顾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佳电股份业绩承诺财务造假动因与手段及引发审计失败的影响,并从业绩承诺对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外部监管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和问题,即执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水平的不足;以及内外部监管存在的缺陷,即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外部监管力度不足。据此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角度和外部监管环境角度提出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的审计失败规避建议。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慎评估业务承接、根据风险因素原则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对审计工作流程的全面监控、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管理;注册会计师应注重提高自身职业化水平并对涉及业绩承诺的事项予以重点关注;外部监管环境方面,要优化我国业绩承诺制度环境、加强监管效率与法律完善、坚决加大舞弊成本和惩罚力度。以此,为日后注册会计师对涉及业绩补偿承诺事项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所需关注的敏感风险点和监管部门进行业绩承诺及其审计风险监管提供借鉴。
易佳琪[8](2020)在《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失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都不断推进,无论是对于我们的生活还是企业的发展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加注重财务方面的细节,所以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不足,导致一些不具备审计资格的工作人员参加审计工作,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审计失败事故,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也威胁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形象,甚至会对整个审计行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如果审计失败,不仅会导致企业无法制定下一阶段的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平稳、健康可持续发造成了阻碍。所以说,研究为什么会发生审计失败,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做出相应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篇论文综合了国内和国外众多的专业典籍以及专家学者成熟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华锐风电审计事故进行详细的原因分析,具体对其审计行为造假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审计水平,为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利安达会计事务所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以及风险评估,就轻易地接受了委托方的审计业务,做事风格不严谨,管理方式不科学。然后我们通过事后的官方报道得知华锐风电是为了解决自身的财务危机而进行了财务舞弊行为,然而事务所的审计结果却并未反应,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该事务所并不正规。最后,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为什么利安达事务所能够如此猖狂的左右审计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审计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缺乏相关部门的直接监督与社会的间接监督,惩罚力度也达不到震慑效果。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运用综合与个体分析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会计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任务时,需要对委托方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审查以及环境的检查,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第二,提升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加强行业监查与管理。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说,希望社会公众、会计师事务所、被审单位相互成就,为会计信息预期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鉴证信息,净化投资环境,实现各方多赢。
熊雁楠[9](2020)在《规避借壳上市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规避借壳为例》文中提出近些年来,证监会对于借壳上市认定标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由16年的借壳新政到19年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作出进一步地修改,使得其标准不断地进行深化完善。一些公司通过收购、合并重组等方式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或是业务发展需求,但在其上会过程中,一些交易难免地会触碰到借壳上市认定标准红线。针对该种情况,不少公司选择通过规避政策来达到自身目的。虽然一些公司采用同样的规避手段,但证监会却给予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证监会对于上会中的交易方案是如何判断是否为借壳上市的?是仅仅通过其认定标准还是具有其他判断因素?借壳新政前后标准所认定的判断时点是如何界定的?并且一些公司在上会时具有明显的规避政策手段却能够无条件过会,则证监会对于无条件过会的认定因素以及流程是什么?伴随着这些问题,本文引入四维图新上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证监会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上会中公告披露的问询内容加以整合研究,分析证监会对于借壳上市的判断依据、判断流程以及无条件过会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阐述借壳上市的研究阶段,根据对借壳新政的解读,对比新政前后的各项标准。接着,引入四维图新虽利用规避政策方式但无条件过会案例,通过分析证监会问询的公告内容,整理研究得出在控制权变动方面是以交易发生时作为时点进行认定标准判断的,并且证监会对于借壳上市的判定以其认定标准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仍需考虑其交易实质。对于无条件过会的成功因素是以交易方案的合理性、收购资产的优质性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考量的。同时,通过在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后续行为并无重大投融资行为、依旧保留了被收购方法人地位三个因素,证明证监会对于该交易的判断结果是正确、合理的。最后,通过案例总结,提出证监会在该交易中对于委托表决权问题的问询不足以及被收购方新旧产品的营业收入数据真实性问询不足两个缺陷,同时阐明该种交易模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和借鉴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于认定标准方面,提出证监会需考量控制权问题、修改期间问题,对于后续监管方面提出补救措施问题以及持续监督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在认定标准中应细化控制权并明确兜底条款、修订新的表决权规定以及适当延长时限至48个月,在后续监管中应设置量化红线并持续关注后续交易的建议。
张美悦[10](2020)在《我国钢铁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抚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企业的财务动荡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债务过多等生存负担,采取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的行为频发。由于其固有的行业特殊性导致钢铁类企业的审计风险较高,如何加强对钢铁类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审计,及如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中注协以“钢铁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防范”为主题,对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书面约谈,强调职业人员需要保持职业怀疑,对钢铁企业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审慎的评估,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采用适当的程序来合理地应对风险,但并未见成效,钢铁企业舞弊事件依然频频发生。目前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进行分析的文献不胜枚举,但结合具体的钢铁企业审计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还不成熟。本文以审计风险模型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财务舞弊动因理论为基础,分析钢铁类企业审计风险的多种影响因素。接着从近期ST抚钢财务造假案入手,分析其财务舞弊手段及动因,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视角,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及检查风险分析具体的风险点,在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提出防范措施。本文研究发现:一、通过对行业违规情况汇总发现,钢铁企业普遍面临财务困境、存货积压且难以查明、减值准备存在利润调节空间等特点,需要在审计中重点关注。二、在案例分析部分中,ST抚钢的财务舞弊主要在虚增资产、虚假记载资产减值、虚假记录主营业务成本、虚增利润这四方面。其审计风险可从报表层、认定层及检查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三、防范风险,审计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职业怀疑,对于钢铁行业存货、减值准备等高风险领域,运用适当的审计办法,也可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事务所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缩短项目负责人的任期,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必要的时候向项目组分派专家。综上所述,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钢铁企业的审计风险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并防范钢铁企业的舞弊行为及潜在的审计风险。当前存在许多为钢铁企业审计服务的机构和审计师,缺乏对该行业的了解,审计经验不足。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鉴证服务,对钢铁企业的不规范行为起到一定约束和警示作用。
二、浅谈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4)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股权质押的动因及影响 |
2.1.1 股权质押的动因 |
2.1.2 股权质押的影响 |
2.2 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1 公司内部影响因素 |
2.2.2 公司外部影响因素 |
2.3 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 |
2.4 综合述评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控制权私利理论 |
3.2 股权质押风险点分析 |
3.2.1 市场价格风险 |
3.2.2 控制权转移风险 |
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机制分析 |
3.4 研究假设 |
3.4.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3.4.2 产权性质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影响 |
3.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路径 |
3.4.4 质押状态解除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变量选取与计算方法 |
4.1.1 股权质押相关变量 |
4.1.2 股价崩盘风险衡量指标 |
4.1.3 调节变量与分组指标 |
4.1.4 控制变量 |
4.2 模型设计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组间差异检验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 |
5.4.2 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 |
5.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渠道分析 |
5.4.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状态解除的后续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工具变量法 |
5.5.2 倾向得分匹配 |
5.5.3 其他检验方法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关键审计事项市场反应及判断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键审计事项相关的研究 |
1.2.2 审计报告对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信号传递理论 |
2.3 深口袋理论 |
2.4 声誉理论 |
2.5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概述及披露现状 |
3.1 关键审计事项的概念界定 |
3.2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内容 |
3.2.1 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 |
3.2.2 关键审计事项的描述 |
3.3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 |
3.3.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分布 |
3.3.2 关键审计事项涉及的类别分布 |
3.3.3 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关键审计事项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与市场反应 |
4.1.2 关键审计事项类别与市场反应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说明 |
4.2.3 模型设计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多元回归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判断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公司特征与关键审计事项数量 |
5.1.2 公司特征与关键审计事项类别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说明 |
5.2.3 模型设计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多元回归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确定及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
6.1 审计师决策层面 |
6.2 证券公司及投资者对信息的利用层面 |
6.3 政策制定及机构监管层面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隐性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海润光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4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联交易 |
2.1.2 关联交易审计风险 |
2.1.3 隐性关联交易与审计 |
2.2 概括性结论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理论 |
2.3.2 关联交易舞弊理论 |
2.3.3 审计风险理论 |
3 上市公司隐性关联方交易统计及分析 |
3.1 证监会对违规隐性关联交易处罚统计及分析 |
3.2 隐性关联交易手段及处罚后果统计及分析 |
4 *ST海润光伏舞弊案例分析 |
4.1 *ST海润光伏概况 |
4.1.1 发展历程 |
4.1.2 案例背景 |
4.1.3 舞弊事实 |
4.2 海润光伏隐性关联交易手段 |
4.2.1 隐瞒关联关系 |
4.2.2 隐瞒资金占用 |
4.2.3 隐瞒违规担保 |
4.3 隐性关联交易舞弊动机 |
4.3.1 动机或压力 |
4.3.2 机会 |
4.3.3 借口或态度 |
5 隐性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识别及应对 |
5.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
5.1.1 市场外部环境风险 |
5.1.2 企业内部变化风险 |
5.2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
5.2.1 关联交易固有风险属性 |
5.2.2 关联交易监管不到位 |
5.2.3 企业管理层关系紧密存在风险 |
5.3 海润光伏隐性关联交易审计检查风险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业绩承诺研究 |
1.2.2 有关审计失败研究 |
1.2.3 有关防范审计失败研究 |
1.2.4 现有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业绩承诺 |
2.1.2 审计失败 |
2.2 理论基础概述 |
2.2.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2.2 实物期权理论 |
2.2.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 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介绍 |
3.1.1 佳电股份简介 |
3.1.2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 业绩承诺基本情况 |
3.2.1 重组交易概况 |
3.2.2 业绩承诺履行情况 |
3.2.3 业绩承诺未实现原因 |
3.3 审计失败案件基本情况及影响 |
3.3.1 案件过程回顾 |
3.3.2 案件处罚情况 |
3.3.3 审计失败的影响 |
3.4 佳电股份财务舞弊手段 |
4 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4.1 佳电股份舞弊风险因子分析 |
4.1.1 道德品质 |
4.1.2 舞弊动机 |
4.1.3 舞弊机会 |
4.1.4 被发现可能性 |
4.1.5 受罚性质与程度 |
4.2 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分析 |
4.2.1 业绩承诺下审计风险形成 |
4.2.2 业绩承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
4.2.3 业绩承诺对检查风险的影响 |
4.2.4 业绩承诺外部监管环境对审计失败的影响 |
5 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审计失败规避建议 |
5.1 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
5.1.1 审慎评估业务承接 |
5.1.2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
5.1.3 加强监控审计业务 |
5.1.4 严格管理审计人员 |
5.2 注册会计师角度 |
5.2.1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水平 |
5.2.2 重点关注涉及业绩承诺事项 |
5.3 外部监管环境角度 |
5.3.1 完善业绩承诺制度 |
5.3.2 修复法律及监管漏洞 |
5.3.3 加大舞弊机会成本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失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审计失败界定的相关研究 |
1.2.2 审计失败不同视角下的原因研究 |
1.2.3 防范审计失败的机制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审计失败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审计失败的界定 |
2.2 产生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 |
2.2.1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缺陷 |
2.2.2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足 |
2.2.3 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影响 |
2.3 审计失败涉及的理论基础 |
2.3.1 个体行为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华锐风电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介绍 |
3.1 基本情况介绍 |
3.2 利安达对华锐风电的审计过程分析 |
3.2.1 初步业务活动存在缺陷 |
3.2.2 实质性程序存在缺陷 |
3.2.3 业务层面各级复核质量控制未予全面展开 |
3.2.4 华锐风电重大财务造假未予识别 |
3.3 审计失败的处罚结果及影响 |
3.3.1 对华锐风电的处罚情况及影响 |
3.3.2 对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情况及影响 |
第四章 华锐风电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 |
4.1 委托代理关系倒置有购买审计意见之嫌 |
4.2 审计程序选用的个体偏好扩大了检查风险 |
4.2.1 注册会计师未执行有效的细节测试 |
4.2.2 注册会计师未恰当执行分析程序 |
4.3 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 |
4.3.1 未严核实行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 |
4.3.2 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程序未严格执行 |
4.4 注册会计师未坚守职业道德 |
4.4.1 注册会计师未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谨慎性 |
4.4.2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 |
4.5 审计执业法规与标准不完善 |
4.5.1 审计监管力度不到位 |
4.5.2 行业监管滞后且处罚力度不大 |
第五章 预防审计失败的措施与建议 |
5.1 谨慎承接审计业务 |
5.2 全面评估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 |
5.2.1 重视财务状况分析 |
5.2.2 评估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
5.3 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
5.3.1 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 |
5.3.2 重视分析程序在各审计阶段的运用 |
5.4 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
5.4.1 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 |
5.4.2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
5.5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
5.5.1 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谨慎性 |
5.5.2 强化审计独立性 |
5.6 规范执法体系与行业监管 |
5.6.1 规范执法体系 |
5.6.2 加强行业监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规避借壳上市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规避借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整体框架 |
1.2.1 研究问题 |
1.2.2 整体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重组及借壳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
2.2 资产重组及借壳上市绩效文献综述 |
2.3 文献总结 |
第三章 公司借壳动因分析 |
3.1 重大资产重组概念 |
3.2 重大资产重组动因 |
3.2.1 行业因素 |
3.2.2 产业因素 |
3.2.3 市场因素 |
3.3 借壳上市概念 |
3.4 借壳上市分类 |
3.5 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3.5.1 满足自身融资需求 |
3.5.2 为今后现金流做考虑 |
3.5.3 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
3.5.4 间接形成广告宣传效应 |
3.5.5 政策支撑 |
3.5.6 合理避税 |
3.5.7 作为退出机制的保障 |
3.6 公司上会动因总结 |
第四章 证监会对于借壳上市判断标准 |
4.1 借壳新政颁布前的借壳认定标准 |
4.1.1 借壳认定标准 |
4.1.2 借壳新政前规避借壳方式 |
4.1.3 借壳新政认定标准 |
4.2 借壳新政前后标准比较 |
4.3 19年新修改的重组办法 |
4.4 规避借壳可能采取的方式 |
4.5 证监会判断标准总结 |
第五章 规避借壳案例分析 |
5.1 交易双方基本情况、背景及动机 |
5.1.1 公司简介 |
5.1.2 交易背景及动机 |
5.2 交易模式 |
5.2.1 交易前期时间轴 |
5.3 交易流程分析 |
5.3.1 认定标准分析 |
5.3.2 交易完成后的财务绩效 |
5.4 交易实质性分析 |
5.4.1 根据案例分析证监会认定并非借壳上市的原因 |
5.4.2 证监会公布交易方案无条件过会的原因 |
5.4.3 证监会是否与交易双方具有利益关系 |
5.4.4 证监会在本次交易方案中的缺陷与不足 |
5.4.5 该种交易模式的借鉴意义 |
5.4.6 证监会无条件原因过会原因总结 |
5.5 交易完成的后续分析 |
第六章 借壳新政的改进建议 |
6.1 证监会需考虑的问题 |
6.2 对于借壳上市认定标准的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我国钢铁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抚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回顾 |
2.1.1 审计风险和审计风险模型 |
2.1.2 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
2.1.3 财务舞弊 |
2.1.4 财务舞弊与审计风险 |
2.1.5 概括性评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审计风险模型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3 钢铁企业的特点与审计风险 |
3.1 钢铁行业的界定 |
3.2 钢铁企业的特点 |
3.3 钢铁企业违规情况汇总分析 |
3.4 钢铁企业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
3.3.1 外部环境 |
3.3.2 内部因素 |
3.3.3 事务所审计层面 |
4 ST抚钢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概况及选择依据 |
4.1.1 ST抚钢基本情况简介 |
4.1.2 案例的选择依据 |
4.1.3 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情况简介 |
4.1.4 证监会的处罚情况 |
4.1.5 ST抚钢的舞弊手段 |
4.2 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
4.2.1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缺陷 |
4.2.2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
4.2.3 公司管理层频繁更换 |
4.2.4 监管环境宽松 |
4.3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
4.3.1 业务种类单一且分散 |
4.3.2 存货占比高且难以查明 |
4.3.3 减值准备计提不合理 |
4.4 检查风险 |
4.4.1 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不恰当 |
4.4.2 未保持职业谨慎 |
4.4.3 审计人员任期过长 |
4.4.4 未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 |
5 钢铁企业审计风险防范 |
5.1 注册会计师层面的防范措施 |
5.1.1 了解钢铁行业状况 |
5.1.2 了解公司内部控制 |
5.1.3 保持职业怀疑 |
5.1.4 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 |
5.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防范措施 |
5.2.1 借助专家的工作 |
5.2.2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
5.2.3 缩短审计任期 |
5.2.4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谈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研究 ——以瑞华审计延安必康为例[D]. 任玉晶.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定期报告问询函与审计质量效应研究[D]. 刘若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康得新审计失败案例探讨[D]. 刘逸尘.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4]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昊. 山东大学, 2021
- [5]关键审计事项市场反应及判断因素的实证研究[D]. 朱焕焕.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6]隐性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海润光伏为例[D]. 王凤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D]. 龙承成.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8]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失败研究[D]. 易佳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规避借壳上市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规避借壳为例[D]. 熊雁楠. 广西大学, 2020(07)
- [10]我国钢铁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ST抚钢为例[D]. 张美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