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筹融资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杨鑫[2](2020)在《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作为政府隔离公共项目投融资和债务风险的重要载体,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1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加强融资对基建支持力度,这一政策对城投债未来项目开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但是城投债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一系列城投债“黑天鹅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对城投债违约风险的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对城投债风险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政府融资平台重庆合川城投公司2019年非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城投债的产生背景、城投债信用风险以及城投债风险控制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阐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城投债的概念以及城投债的发展现状,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重庆合川城投城投债为案例对象进行风险控制研究。首先对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风险管理理论,从宏观经济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发行主体层面三个角度分析该期债券分别面临的风险以及现实状况。接着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衡量,运用F分数模型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衡量,对地方政府风险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并对债券规模合理性进行分析。随后重点介绍了重庆合川城投公司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以及采取有效的偿债应急保障措施等方面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后从宏观调控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层面提出城投债风险控制的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运用F分数模型对财务状况分析,发现公司最近三年均无财务危机,模型判断结果显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合川区在重庆市各区县中财政实力处于中上水平,全市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本次债券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本次债券发行完成后,公司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通过分析发现该公司城投债风险为低水平,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较好。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应平衡好地方融资平台促投资和防风险的关系,同时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而应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
吴丽君[3](2020)在《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多而不优”,企业创新质量亟需提升,创新行为研究日趋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有文献研究高管政治联系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研究悖论,没有区分政治联系方式是形成该悖论的重要成因。作为一种直接型政治联系方式,政治激励会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怎样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此外,仅有少数学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合现实背景发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着差异,那么差异显着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二元”所有制结构企业创新行为有何影响?为厘清政治激励、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行为三者之间关系,本文遵循“动机-态度-行为反应-经济后果”的研究逻辑,基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效价差异显着的事实,分别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政治激励对两类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探索两类企业“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创新绩效”之间差异性的传导路径。论文以印象整饰理论、高管激励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政治联系作用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反腐败及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特殊制度背景,分析政治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创新行为作用机理及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传导路径。为分析政治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倾向,将社会责任行为区分为正常社会责任表现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其中异常社会责任表现包括超额社会责任表现与社会责任表现不足。研究发现:(1)高管政治激励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差异显着的成因。高管政治激励能够显着提升民营企业超额社会责任表现,但并未显着抑制社会责任表现不足,存在社会责任表现“迎合倾向”。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一项象征性或策略性行为,因此民营企业会出现一方面重视高级慈善责任,另一方面又忽视初级合法合规责任的“两极合流”现象。国有企业在政治激励驱动下,既能够促进超额社会责任表现,又能够抑制社会责任表现不足,进而整体社会责任表现水平较高。(2)高管政治激励与薪酬激励相结合能够提升民营企业双元创新绩效,而国有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依靠高管政治激励这一方式。高管政治激励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显着正相关,与实质性创新绩效正相关但不显着。薪酬差距显着提升民营企业的实质性创新绩效,政治激励与薪酬差距在提升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之间存在互补效应。高管政治激励与国有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实质性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双重管制”在二者之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3)反腐败削弱了政治激励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了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的政治动机。反腐败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性影响。相比较于实质性创新绩效,反腐败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反腐败并未扭转企业对创新绩效“重量不重质”的现状。反腐败对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政治激励异质性,反腐败对无政治激励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反腐败-制度环境优化-实质性创新绩效提升”作用路径,而对有政治激励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反腐败-政府补助降低-实质性创新绩效下降”作用路径。(4)不论是民营企业或是国有企业,政治激励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来提升企业创新总绩效。但结合创新绩效的二元属性,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存在“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策略性创新绩效”传导路径,而国有企业则存在“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实质性创新绩效”传导路径。基于此,论文提出了建立社会责任履行良性机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反腐败制度,提高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创新质量等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12幅,表53个,参考文献292篇。
郑一帆[4](2020)在《基于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杠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通过引入私人部门的资金与技术,高效化解地方融资难题。但由于疏于监管,其融资存在固定收益、兜底条款等隐性担保,且参与主体大多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可能利用PPP项目杠杆变相举债,弱化债务管理政策效果,加剧地方债务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PPP项目杠杆,研究项目社会引资率与城投债杠杆率的策略互替性及其影响机制,并首次从债务风险视角进行地区异质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19年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数据为基础,利用OL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受到城投债严监管影响,PPP项目社会引资率与城投债杠杆率存在策略性互替,且全国层面结果十分显着。《新预算法》限制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PPP项目虽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但由于存在隐性担保,地方政府会利用PPP项目杠杆变相举债,加剧地方债务风险。第二,经济因素会影响PPP项目社会引资率与城投债杠杆率之间的策略性互替,且存在地区差异。受举债动机、晋升激励与地方经济转型压力等因素影响,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着增强二者间的策略性互替,而中部地区结果与此相反。第三,金融因素也影响二者间的策略性互替,且存在地区差异。受区域金融能力、融资约束、交易成本与基建需求等因素影响,在东、西部地区,地方金融能力显着增强二者间策略性互替。而中部地区与此相反。第四,财政因素也会影响二者间的策略性互替,同样存在地区差异。一方面,从财政压力上看,受地方政府事权、支出责任、项目收益率等因素的影响,在中部地区,地方财政压力显着增强二者间策略性互替,西部地区则相反,而东部地区无显着影响。另一方面,受地方基建投资动机、财政缺口与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从土地财政规模上看,在东、西部地区,地方土地财政规模显着增强二者间策略性互替,中部地区则相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供新路径:一是法制管理助力项目推广,二是优化PPP项目杠杆,三是完善外部环境。
资本市场改革课题组[5](2019)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兼谈科创板赋能创新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筛选培育创新型企业、分散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提供融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集成等方面赋能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坚持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重,以科创板激发资本市场改革活力;坚持市场化与法治化并重,以市场化引航,法治化护航;以透明化保障市场运行规范化,内外兼治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优化"正金字塔"型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通过引入长期资金、鼓励并购重组等措施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完善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提高资本市场对实施同股不同权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的企业的包容度。
魏向前[6](2019)在《营商环境建设:理论检视、现实困境及路径优化——基于N省Y市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打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性意见。通过对N省Y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实践观察可以发现,在取得不俗绩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隐忧。而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与提升,包括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构建完善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以及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税收法规政策等。
李子璐[7](2019)在《初创互联网企业BSJ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自2000年来,业已产生了五次创业高峰,平均持续周期为3-4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中关村新创立的互联网企业超过了6000余家,2014年仅上半年新创立的互联网企业超过了9000余家。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从此中国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互联网行业创业热潮。同年,中国又进行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大大简化了注册登记流程,互联网注册企业数量及注册资本总量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剧增。伴随着创业热潮,也有不少企业出现了陆续倒闭,而创业公司倒闭的最常见痛点则是创始团队利益分配不均造成内讧、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等,上述原因多少都与创业公司股权结构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使创业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并稳步发展,创业初期合理选择创业合伙人、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激励留下优秀员工,取得良好公司预期获得外部投资人的投资解决创业公司资金短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对本文研究所处的大环境与行业背景进行了介绍,对初创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以及与股权结构、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与概念进行了回顾。接着,本文对BSJ公司成立、发展的背景和情况进行了相关介绍,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公司过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股权结构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其次,本文还阐述了在保护创始人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基于公平原则和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充分考虑到创始团队成员对公司的贡献,按照因素和权重对BSJ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设计和合伙人股东的股权激励设计。本文指出,公司未来发展阶段,创始团队应注意把握融资节奏,随着公司估值和溢价越来越高,融资对创始人股权的稀释效应会有递减的效果,什么阶段需要融资多少,达到既能稳定公司现金流又能兼顾与公司估值的合理平衡,都需要仔细衡量和规划。创始团队应尽可能多地争取投票权。此外,针对股权激励方面,股权激励实施完成后并不是结束,而仅仅是股权激励的开始,公司后续应该针对股权激励方案进行适当的管理与调整优化,公司应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负责相关事宜。就本文初创互联网企业BSJ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激励设计而言:(1)创始人张某吸取了公司成立初期股权平均分配的教训,再次引入合伙人股东之后占据了公司75%的股权,即掌控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2)针对3名新合伙人股东设置了较为合理、公平的股权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该机制并不影响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同时能够较好地激励合伙人股东服务于公司;(3)对于公司未来2到3年发展期计划引入的新财务投资人而言,上述股权结构、股权激励机制是比较理想且能够接受的;(4)即使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一样,随着公司估值的不断溢价和公司发展,创始人和合伙人股东的股权会不断稀释,不可能一直保持创始人一人或者合伙人团队绝对掌控公司的局面,上述股权结构在公司未来2到3年的关键发展期是合理可行的。
李菁健[8](2019)在《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来,我国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类举措相继出台,尤其是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民银行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政策,可以说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关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而2019年春节后的首次国常会再次表示,商业银行可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通过多种模式补充资本金,全力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等的发展。国常会的开年之声也向商业银行下达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在完善自身资本实力同时,让更多信贷资金流入民营、小微企业。建行作为国有大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民生领域发展、破解社会难点痛点问题等方面义不容辞。2018年5月,建行将“普惠金融”确定为全行战略业务,力求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为国家实实在在解决社会痛点、民生难点问题。各类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也在此背景下被相继研发和推广。而有数据表明小微企业平均寿命短,经营风险高,建行若想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领域行稳致远,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则迫在眉睫。基于此背景,本文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作为研究主题,以“建行X支行”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行之有效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对策。本文总体写作思路为:(1)风险影响因素分析(2)风险识别(3)风险评估(4)风险防范。风险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建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背景、发展历程进行介绍,然后以建行X支行为研究样本,对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主要信贷产品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建行X支行当前主要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具体特征和操作办法进行逐步分析,最终结合实际业务各环节得到相关风险因素。风险识别是指基于商业银行经营、信贷风险管理等理论基础,选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系统技术风险作为一级风险指标,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为接下来的风险评估提供衡量标准。风险评估则利用前述的风险识别模型进行调查问卷收集,选取X支行15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收集专家们的意见取得各项风险指标评分,通过矩阵的有关运算汇总整理得出建行X支行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主要源于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以及当前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等级的调查结果。风险防范部分内容则结合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逾期信贷业务经验教训,对风险评估结论中风险较高的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为建行X支行在今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如何管控信贷业务风险发生、探索更深入更实用的风控办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章薇[9](2019)在《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与对外直接投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投资流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家积极融入到全球浪潮中的重要方式,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近两年来,受益于“一带一路”等扩大对外开放顶层设计的实施落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亦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然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仅靠企业一己之力往往很难维系,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因此,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便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议题。同时,仅仅靠粗放型的金融发展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空间可能会逐步缩小,我们更亟待向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增长模式转变。据此,本文旨在研究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金融发展,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从理论层面详细分析了金融发展,资本配置效率及其相互作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理。然后构建信贷总量、非国有部门信贷总量等四个指标从金融规模发展、金融结构发展等角度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并通过生产函数估计法构建资本价格扭曲度和资本错配指数两个指标以测度资本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2005-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实证考察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配置效率及其相互作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金融发展水平提升包括金融规模发展和金融结构发展均能够显着助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高。而地区资本错配会对对外直接投资产生负向影响,即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我们加入交互项进行研究后,还发现资本配置效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影响效果还会受到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即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可以明显改善资本价格扭曲和资本错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向影响效应。在稳健性检验中,替换了不同的度量指标,结果依然稳健。通过更进一步分地区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并且地区间产能过剩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估计结果。本文的启示在于,在中国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使各地区金融体系能够协调均衡发展,促进金融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市场中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优化市场资本配置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繁荣。
黄攀[10](2018)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差异对孵化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已步入而立之年,截至2016年底,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备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有3225家,中国孵化器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近年来兴办了各种类型、功能各异的孵化器,各种申办主体进入孵化器行业的价值取向不同,掌握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已过而立之年后,提升孵化绩效成为中国孵化器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由于不同孵化器申办主体掌握的资源不同,申办孵化器的诉求也不同,那么,众多功能不同、主体不同的孵化器其孵化业绩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功能孵化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在孵企业的发展需求,就成为提升孵化器绩效必须要清晰回答的基础性问题。基于此,论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为:孵化器类型差异是否,以及如何对孵化器绩效产生影响?论文以广东省孵化器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不同服务功能孵化器在孵化能力、在孵企业创新成效、创造就业等方面均表现出差异。但上述认识仅仅是基于小样本统计结果,不足说明孵化器类型差异是否会显着的影响绩效差异。论文进一步从两个视角:横向视角(根据孵化器申办主体产权差异对孵化器进行分类)和纵向视角(根据孵化器提供服务功能差异进行分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检验、Kruskal-Walls检验和Tukey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孵化器类型差异对孵化绩效的影响差异。在实证结果验证孵化器类型差异确实会造成孵化绩效差异的基础上,论文基于“资源——行为——绩效”框架,从逻辑上揭示类型差异影响孵化绩效的机理与作用路径,并以广东省孵化器样本数据对上述理论认识进行实证检验。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有:第一,从横向角度划分,孵化器可区分为政府背景主导孵化器、高校背景主导孵化器以及民营企业背景主导孵化器三大类型。各类型孵化器孵化绩效的差异性源自于创办主体拥有的资源结构和价值导向所决定。利用广东孵化器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并非完全一致,在孵化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4个方面的不同类型孵化器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每一类型孵化器都有其表现优异之处,同时也有不足。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民营资本设立的孵化器其孵化绩效就一定好过政府国有背景和高校设立的孵化器,判断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孵化绩效表现是否满意,需要结合各类型孵化器创立的目标与主体背景的利益诉求进行综合考虑。第二,从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功能和价值主张区分(纵向角度),孵化器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代:(1)专注“基础设施服务”的第一代孵化器;(2)专注“商业支持服务”的第二代孵化器;(3)专注“网络化服务”的第三代孵化器;(4)专注“股权投资服务”的第四代孵化器角色。以广东省62家孵化器,169家在孵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单因素方差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组间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孵化绩效表现上,高代孵化器表现更佳,但其服务投入也远远高于低代孵化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高代际孵化器并非一定强于低代孵化器,即高代际孵化器其高孵化绩效的背后是高投入。因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而言,我国孵化器质量提升,不仅仅是盲目鼓励孵化器低代际向高代际的演化,更重要是有针对性地提升每一种代际孵化器,使其高质量实现自身的主要孵化功能,尤其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欠平衡的环境下,每一个代际的孵化器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三,基于资源观视角,本文在“资源-行动-绩效”分析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孵化器孵化绩效产生的机理,孵化器对外的网络构建和管理参与两类战略行动对孵化器资源结构作用于孵化绩效的中介作用,以及孵化器类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分析广东孵化器样本数据,研究表明:孵化器的人才资源、资本资源、关系资源和声誉资源都能对孵化器的孵化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人才资源、资本资源和关系资源对孵化绩效的正向影响受到孵化器对外的网络构建和对内的管理参与两类战略行动的中介作用以及孵化器类型的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建议孵化器需要积极承担获取、集聚和配置各种类型的创业资源(包括人才、资本、关系以及声誉资源),促进在孵企业成长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孵化绩效。与此同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适合的战略手段,如构建孵化网络和参与在孵企业管理工作,这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挥孵化器资源结构对孵化绩效的正向影响。
二、构建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筹融资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筹融资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城投债产生背景的文献综述 |
2.1.2 关于城投债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
2.1.3 关于城投债风险控制的文献综述 |
2.1.4 文献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3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案例介绍 |
3.1 城投债发行主体基本情况分析 |
3.1.1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简介 |
3.1.2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业务 |
3.1.3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2 城投债发行情况介绍 |
3.2.1 债券发行条款及资金用途 |
3.2.2 债券具体偿债安排 |
4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分析 |
4.1 宏观经济层面风险分析 |
4.1.1 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收入下降 |
4.1.2 土地出让收入下降 |
4.1.3 监管持续发力城投再融资能力受限 |
4.2 地方政府层面风险分析 |
4.2.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小 |
4.2.2 公共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依赖度高 |
4.3 发行主体层面风险分析 |
4.3.1 财务风险 |
4.3.2 经营风险 |
4.3.3 管理风险 |
4.4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衡量 |
4.4.1 发行主体风险衡量 |
4.4.2 地方政府风险衡量 |
4.4.3 债券规模风险衡量 |
4.5 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控制措施 |
4.5.1 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
4.5.2 采取有效的偿债应急保障措施 |
5 城投债风险控制的建议 |
5.1 从宏观调控层面防范城投债风险 |
5.1.1 加强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
5.1.2 建立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
5.1.3 大力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 |
5.2 从地方政府层面防范城投债风险 |
5.2.1 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化 |
5.2.2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协调机制 |
5.3 从地方融资平台层面防范城投债风险 |
5.3.1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可持续投融资能力 |
5.3.2 推进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 |
5.3.3 平衡好地方融资平台促投资和防风险的关系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特色 |
2 文献综述 |
2.1 高管政治激励测度 |
2.2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创新行为 |
2.3 反腐败、政治联系与企业创新行为 |
2.4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研究主题趋势分析 |
2.5 研究述评 |
3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2 制度背景 |
3.3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企业创新绩效分析框架 |
4 高管政治激励与企业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
4.1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
4.2 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高管政治激励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 |
5.1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双元创新行为 |
5.2 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双元创新行为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结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3 实证结果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杠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杠杆 |
三、地方债务风险 |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PPP项目融资与地方债务风险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 |
第二节 PPP项目风险研究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 |
第三节 PPP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 |
第四节 简要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债务风险视角下PPP项目杠杆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一节 PPP项目杠杆、行为牺牲效率与地方债务风险 |
第二节 PPP项目杠杆影响因素分析 |
一、地方债务与PPP项目杠杆率 |
二、项目自身与PPP项目杠杆率 |
三、私人部门与PPP项目杠杆率 |
四、公共部门与PPP项目杠杆率 |
五、金融机构与PPP项目杠杆率 |
第四章 债务风险防范视角的PPP项目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PPP项目内容、应用现状及隐性风险 |
一、PPP项目内容 |
二、PPP项目应用现状 |
三、PPP项目隐性风险 |
第二节 PPP项目杠杆率现状及问题 |
一、PPP项目杠杆率现状 |
二、PPP项目杠杆率存在问题 |
第五章 基于债务风险防范的PPP项目杠杆问题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选择 |
四、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一、基准回归分析 |
二、基于经济视角的拓展性实证分析 |
三、基于金融视角的拓展性实证分析 |
四、基于财政视角的拓展性实证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主要实证结论 |
第六章 债务风险视角下调整PPP项目杠杆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法制管理助力项目推广 |
一、优化PPP项目立法与管理理念 |
二、深入推广并吸引民营企业参与 |
第二节 优化PPP项目杠杆 |
一、规范PPP项目杠杆 |
二、优化融资模式设计 |
第三节 完善外部发展环境 |
一、考核机制需注重民生 |
二、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并重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经济、金融和财政视角的拓展性实证分析结果 |
附录 B 基准回归与拓展性分析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兼谈科创板赋能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资本市场六大功能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
三、六大改革举措推动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 |
(一)坚持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重,把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作为改革突破口和“牛鼻子”,补齐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发展的短板,以制度创新打开存量改革空间 |
1.用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契机,大胆进行改革试验、制度创新。 |
2.明确科创板服务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厚植创新土壤。 |
3.通过科创板改革示范效应,催动资本市场存量改革。 |
(二)坚持市场化与法治化并重,靠市场化领航、法治化护航,通过注册制改革还权于市场,加快退市进程,实现优胜劣汰;全面提高违法成本,让法律成为“长牙齿的老虎” |
1.通过注册制改革还权于市场,为创新型企业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
2.健全退市制度,实现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退市制度与注册制是相辅相成的。 |
3.推动资本市场从“弱法治”走向“强法治”,提升依法治市的能力。 |
(三)要以透明化促进规范化,建立健全真实透明、及时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监督并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
1.加快推动完备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建设,夯实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
2.加强对信息披露的审查与监督,强化全链条监管,有效识别“科技伪装”。 |
(四)强化资本市场服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引入长期资金,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优化并购重组制度,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 |
1.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实现创新型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 |
2.要秉持“竞争中性”原则,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
3.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
(五)强化“正金字塔”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优化塔尖、做强塔身、夯实塔基,大力发展股权投资(VC/PE),加强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
1.优化市场结构,完善“正金字塔”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
2.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让股权投资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
(六)创新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优化“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创新环境,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
1.创新公司治理模式,鼓励创新型企业引入双层股权结构,使企业家有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 |
2.完善股权激励制度,激发高管和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强化创新驱动的人才支撑。 |
四、结语 |
(6)营商环境建设:理论检视、现实困境及路径优化——基于N省Y市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检视:营商环境理论基础的一般阐释 |
(一) 低门槛理论 |
(二) 仿真国际投资环境理论 |
(三) 综合投资环境理论 |
二、绩效与隐忧:N省Y市营商环境优化实践考察 |
(一) N省Y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
1.提质增效, 政务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
2.简政放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提速。 |
3.提升效能, 实现政府机关作风建设长效化。 |
(二) N省Y市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市场秩序尚需规范与整治, 市场监管能力不强。 |
2.创新性法规缺失, 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有待加强。 |
3.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
4.政府税费较多, 企业负担较重。 |
三、持续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选择 |
(一) 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
(二) 构建完善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三) 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 |
(四) 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税收法规政策 |
(7)初创互联网企业BSJ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股权激励研究 |
1.4.2 国内股权激励研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介绍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初创企业概念与特点 |
2.1.2 互联网企业概念与特点 |
2.1.3 股权和股权结构的相关概念 |
2.1.4 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 |
2.2 股权分配的理论基础 |
2.2.1 权变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 |
2.3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股权激励理论 |
2.3.3 公司治理理论 |
2.3.4 股权激励模式界定 |
2.4 互联网初创公司估值方法 |
2.4.1 市盈率估值法(P/E) |
2.4.2 市销率估值法(P/S) |
2.4.3 市售率(EV/Sales) |
第3章 BSJ公司股权激励的动因及必要性分析 |
3.1 BSJ公司介绍 |
3.1.1 公司背景介绍 |
3.1.2 团队构成 |
3.1.3 公司项目介绍 |
3.2 公司问题分析 |
3.2.1 历史问题分析 |
3.2.2 新问题分析 |
3.3 股权结构的影响因素 |
3.3.1 互联网行业特征 |
3.3.2 企业生命周期 |
3.3.3 法律法规 |
3.4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的提出 |
3.4.1 公司职能划分调整 |
3.4.2 股权结构设计的必要性 |
3.4.3 股权激励设计的必要性 |
第4章 BSJ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 |
4.1 股权分配原则 |
4.1.1 基于公平原则 |
4.1.2 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原则 |
4.1.3 基于保护控制权的原则 |
4.1.4 基于股权兑现的原则 |
4.2 创始人与合伙人股权分配 |
4.2.1 股权分配因素 |
4.2.2 股权分配权重 |
4.3 股权结构动态调整 |
4.3.1 发展战略规划 |
4.3.2 股权融资 |
4.4 股权激励 |
4.4.1 股权激励模式 |
4.4.2 股权激励原则 |
4.4.3 股权激励要素及实施方案 |
第5章 BSJ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的其他相关问题 |
5.1 退出机制 |
5.1.1 创始人及合伙人股东退出 |
5.1.2 公司员工离职 |
5.1.3 投资人退出 |
5.2 BSJ股权结构的相关问题 |
5.2.1 合理性探讨 |
5.2.2 引入融资可行性 |
5.3 完善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方案 |
5.3.1 股权控制和公司实际控制权平衡 |
5.3.2 完善股权激励方案和管理机制 |
结论 |
研究结论 |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
2.1.1 普惠金融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3 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3.3 发展趋势 |
3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
3.1.1 建行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简介 |
3.1.2 建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3.1.3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现状 |
3.2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介绍 |
3.2.1 “抵押快贷”产品定义及特点 |
3.2.2 “抵押快贷”产品信贷业务要素介绍 |
3.2.3 “抵押快贷”业务流程介绍 |
3.3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 |
3.3.1 贷前阶段风险因素 |
3.3.2 贷中阶段风险因素 |
3.3.3 贷后阶段风险因素 |
4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 |
4.1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分类 |
4.1.1 借款企业信用风险 |
4.1.2 内部操作风险 |
4.1.3 市场风险 |
4.1.4 技术风险 |
4.2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结构建立 |
4.2.1 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结构的构建 |
4.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
4.2.3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
4.2.4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 |
4.2.5 确定各指标权重 |
4.2.6 层次总排序 |
4.3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单因素评价调查 |
4.3.1 单因素评价调查结构设计 |
4.3.2 单因素评价结果权重及主因素模糊矩阵整理 |
5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评估 |
5.1 模糊层次模型分析评估 |
5.1.1 整理得出模糊判断矩阵 |
5.1.2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 |
5.1.3 确定各指标权重 |
5.1.4 层次总排序 |
5.2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评估单因素评价结果 |
5.2.1 整理得出各指标评价权重 |
5.2.2 计算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
5.3 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评估结果讨论 |
5.3.1 模糊层次模型总排序结果讨论 |
5.3.2 单因素评价调查结果讨论 |
6 结论与实践意义 |
6.1 建行X支行小微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预防措施 |
6.1.1 汲取过往经验,细化贷前调查 |
6.1.2 加强金融知识普惠推广,倡导小微企业珍爱征信 |
6.1.3 调整产品策略,注重押品审查 |
6.1.4 保证风险监测频率,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
6.2 建行X支行小微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预防措施 |
6.2.1 强化从业人员队伍培养 |
6.2.2 关注授信模型和信贷流程优化 |
6.2.3 完善员工激励考核标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调查问卷1 |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调查问卷2 |
致谢 |
(9)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与对外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综述 |
第二节 金融发展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资本配置效率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企业生产率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六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变量度量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第一节 金融发展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进一步讨论: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
第五节 进一步讨论:基于地区间产能过剩水平差异的视角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差异对孵化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与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关键概念界定 |
1.3.1 科技企业孵化器 |
1.3.2 孵化绩效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综述 |
2.1 我国孵化器发展历程、模式与特点 |
2.1.1 孵化器发展历程 |
2.1.2 孵化器发展模式研究 |
2.1.3 孵化器的发展特点 |
2.2 孵化器类型的研究现状 |
2.2.1 孵化器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孵化器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孵化器的研究现状 |
2.2.2 孵化器的分类研究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2.3 孵化器孵化服务的研究现状 |
2.3.1 孵化器服务的内涵 |
(一)服务是孵化器的核心价值 |
(二)服务能力是孵化器绩效的判定指标 |
2.3.2 孵化器服务内容研究 |
2.3.3 孵化器服务体系研究 |
2.4 孵化器绩效的研究现状 |
2.4.1 孵化绩效产生机理研究 |
2.4.2 孵化绩效影响因素 |
2.4.3 孵化绩效评价体系 |
2.4.4 孵化绩效相关研究成果 |
2.5 相关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广东省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
3.1.1 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 |
3.1.2 不同申报主体孵化器发展历程 |
3.2 不同创办主体背景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差异 |
3.2.1 孵化器孵化能力方面 |
3.2.2 孵化器创业与带动就业能力方面 |
3.2.3 孵化器内在孵企业创新表现 |
3.2.4 孵化器社会贡献方面 |
3.2.5 小结 |
3.3 不同代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差异 |
3.3.1 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方面 |
3.3.2 孵化器创业与带动就业能力方面 |
3.3.3 孵化器在孵企业创新表现 |
3.3.4 孵化器社会贡献方面 |
3.3.5 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向视角下不同类型孵化器孵化绩效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背景 |
4.2.1 横向视角下孵化器的分类研究 |
4.2.2 不同创办主体背景孵化器的差异分析 |
(一)政府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 |
(二)高校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 |
(三)民营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 |
4.2.3 对孵化器绩效理解与界定 |
4.2.4 创办主体产权差异影响孵化器孵化绩效的机理分析 |
(一)创办主体对孵化器资源和行为的影响 |
(二)基于SCP范式分析孵化器创办主体对孵化绩效的影响机制 |
4.3 研究设计 |
4.3.1 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4.3.3 变量测量 |
(一)自变量 |
(二)因变量 |
4.4 实证分析结果 |
4.4.1 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差异分析 |
4.4.2 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创业绩效差异分析 |
4.4.3 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创新绩效分析 |
4.4.4 不同类型孵化器的社会贡献分析 |
4.5 不同类型孵化器孵化器绩效特征 |
4.5.1 政府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孵化绩效分析 |
4.5.2 高校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孵化绩效分析 |
4.5.3 民营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孵化绩效分析 |
4.6 结果讨论与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纵向视角下不同代际孵化器绩效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背景 |
5.3 不同代际孵化器的价值主张与功能定位 |
5.3.1 专注“基础设施服务”第一代孵化器 |
5.3.2 专注“商业支持服务”第二代孵化器 |
5.3.3 专注“网络化服务”第三代孵化器 |
5.3.4 专注“股权投资服务”第四代孵化器 |
5.4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4.1 样本及数据收集 |
5.4.2 变量测量 |
5.5 实证分析结果 |
5.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5.2 不同代际孵化器的选择标准与毕业标准 |
5.5.3 不同代际孵化器的服务供求分析 |
5.5.4 不同代际孵化器的绩效分析 |
(一)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二)孵化器服务绩效分析 |
5.6 结果讨论与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资源视角的孵化器类型对孵化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
6.1 引言 |
6.2 理论背景与概念模型 |
6.2.1 孵化器类型与资源结构及孵化行为的差异 |
(一)不同创办主体背景孵化器的资源结构与行为差异 |
(二)不同代际孵化器的资源结构与行为差异 |
6.2.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与孵化器绩效 |
6.2.3 基于资源-行动-绩效框架分析孵化器孵化绩效的产生机理 |
6.2.4 孵化器类型与资源结构差异对孵化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
6.3 假设提出 |
6.3.1 孵化器资源结构与孵化绩效 |
6.3.2 孵化器类型对资源结构影响孵化绩效的调节效应 |
6.3.3 孵化器资源结构影响孵化绩效的绩效机理 |
(一)孵化器网络构建行为的中介作用 |
(二)孵化器管理参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
6.4 研究设计 |
6.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6.4.2 变量测量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调节变量 |
(四)中介变量 |
(五)控制变量 |
6.5 实证分析结果 |
6.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5.2 相关系数分析 |
6.5.3 回归分析 |
(一)直接效应检验 |
(二)调节效应检验 |
(三)中介效应检验 |
6.5.4 结果汇总 |
6.6 结果讨论与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构建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筹融资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重庆合川城投公司城投债风险控制研究[D]. 杨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D]. 吴丽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杠杆问题研究[D]. 郑一帆. 南开大学, 2020(04)
- [5]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兼谈科创板赋能创新发展[J]. 资本市场改革课题组. 经济学动态, 2019(10)
- [6]营商环境建设:理论检视、现实困境及路径优化——基于N省Y市的个案分析[J]. 魏向前.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9(04)
- [7]初创互联网企业BSJ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研究[D]. 李子璐.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8]建行X支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李菁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金融发展水平、资本配置效率与对外直接投资[D]. 章薇.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10]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差异对孵化绩效影响研究[D]. 黄攀.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