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原超,邢二庆,刘倩,王园秀,沈洁,张卫星[1](2021)在《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新乡市中心医院NICU收治的疑患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00例(感染组)及同期非感染新生儿125例(非感染组),对感染组患儿血液、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分析病原菌与耐药性,比较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羊水污染情况,新生儿窒息等临床资料,归纳NICU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NICU感染新生儿共检出病原菌130株,主要分离自气管(53.00%)、血液(13.00%)、尿液(11.00%);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63.85%,革兰阳性菌42株占32.31%、真菌5株占3.85%,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7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7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接受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NICU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接受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感染的影响因素,应加强监控。
毛劲松,朱莺莺,吴海燕,齐峰,张福森[2](2021)在《从可视化分析看我国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研究热点》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可视化方法,识别我国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分布、研究前沿以及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过程,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00至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研究的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 5.6.R2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图谱网络共现,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分布;同时利用关键词的突变词图谱,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结果最终纳入计量分析的文献共1 324篇,2000至2019年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研究领域年发文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08至2014年呈快速增长(年发文量从34篇增长至124篇)。在研究初期,研究热点关键词以概念性关键词为主,如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等;2008至2014年左右出现涵盖较多方面的密集关键词群,如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抗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护理等,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在此阶段进入了蓬勃发展期;2015至2019年出现了危险因素、病原菌、抗菌药物、院内感染、耐药基因、同源性等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代表着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论我国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研究领域总体研究逐步完善,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同源性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方面,未来会从基因层面进一步探究,以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王丝雨[3](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杨家树[4](2021)在《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和肺泡灌洗液)标本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此为背景,探讨微流控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微流控LAMP)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用WHONET 5.6对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下呼吸道标本2527份结果的数据进行处理,并统计分析。同时收集临床确诊或疑似呼吸道感染的合格下呼吸道标本153例,分别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76份)和第七医学中心(77份)。以痰培养为金标准,利用微流控LAMP技术进行病原菌检测,通过对比二者病原菌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正确指数及似然比)、可靠性(Kappa值、符合率)及预测值等指标;同时联合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及PCT等指标综合判断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下呼吸道标本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医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共有2527份,共分离病原菌477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0.69%,316/447),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32.44%,145/447)、鲍曼不动杆菌(19.02%,85/447)及肺炎克雷伯菌(10.29%,46/447)。2.统计分析老年患者的阳性标本共394份,感染类型主要是以单一优势菌感染为主(86.29%,340/394),前三位依然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混合病原菌感染(两种病原菌)主要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混合感染为主(24.07%,13/54)。3.在准确性方面,与痰培养相比微流控LAMP技术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灵敏度较低及漏诊率较高外,其他病原菌的灵敏度均大于66%;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为78.95%,其他均大于91%,大肠埃希菌的正确指数和阳性似然比均最高,分别为:0.97和38.00,苛养菌流感嗜血杆菌的正确指数达到0.95。4.可靠性及预测值方面,鲍曼不动杆菌(Kappa=0.684)、铜绿假单胞菌(Kappa=0.588)及肺炎克雷伯菌(Kappa=0.498)的一致性较好,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一致性最好;各检出菌的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4%;总符合率均高于81%。5.微流控LAMP技术检测的病原菌阳性株数与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及PCT的升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51。6.微流控LAMP技术在男、女患者之间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男性(68.60%)检出率高于女性(46.88%)。7.微流控LAMP技术本次共检出9种病原菌,可涵盖老年患者64.29%的常见呼吸道病原菌。结论:1.医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混合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混合感染为主。2.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快速、高效等特点,可以同时检测培养结果不理想的部分苛养菌,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快速检测结果。
何欢[5](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蒋慧敏[6](2021)在《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原学分布特点与危重程度、炎症指标、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2.探讨不同菌群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危重程度、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有无差异;3.探讨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危重程度、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三者之间有无相关性,为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早期预判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性意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0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39名,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根据病原菌结果进行分组:革兰氏阴性菌组、革兰氏阳性菌组、真菌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危重程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凝血指标(血小板(PL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危重程度、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原菌分布特点:39名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2株(占44.90%),革兰氏阳性菌17株(占34.69%),真菌10株(占20.41%)。2.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危重程度、炎症指标、凝血指标比较:三组对象的一般状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PCT差异有显着性(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PLT差异有显着性(P<0.05)。3.相关性分析:血流感染的脓毒症患者PCT与PLT呈负相关(rs=-0.430,P<0.05),PCT与D-D呈正相关(rs=0.333,P<0.05);CRP与FIB呈正相关(rs=0.377,P<0.05);WBC与APTT呈负相关(rs=-0.293,P<0.05),WBC与D-D呈正相关(rs=0.381,P<0.05)。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PCT、TT呈正相关(rs=0.341,P<0.05;rs=0.365,P<0.05),与PLT呈负相关(rs=-0.373,P<0.05);SOFA评分与PCT、TT呈正相关(rs=0.407,P<0.05;rs=0.370,P<0.05),与PLT呈负相关(rs=-0.601,P<0.05)。结论:1.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2.不同菌群血流感染的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无差异;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比真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更剧烈,对凝血功能中的PLT影响更明显;3.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4.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危重程度与炎症指标中的PCT及凝血指标中的PLT、TT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PCT、PLT、TT的水平可反应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变化。
廖文强[7](2021)在《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烧伤中心2011-2015年及2016-2020年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病原菌来源、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率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发生及控制医院感染流行提供详实依据,以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率。方法:收集2011年至2020年我院烧伤中心严重烧伤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因素、烧伤面积、人数及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例分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两组,2011-2015年病例资料为前五年组,2016-2020年病例资料为后五年组。利用SPSS 26统计软件分析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的来源构成比情况,两组G-、G+及真菌的构成比及具体病原菌分布情况,两组检出率居前五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两组G-、G+中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两组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体结果:2011年至2020年共纳入严重烧伤患者1176例,共检出2682株病原菌菌株,其中创面分泌物来源1173株,血液来源609株,呼吸道来源355株,尿液来源437株,静脉置管来源99株,穿刺液来源9株;共有G-菌株1895株,占比70.66%,G+菌株598株,占比22.30%,真菌菌株189株,占比7.05%。G-以鲍曼不动杆菌(697株,占比25.99%)、肺炎克雷伯菌(488株,占比18.20%)、铜绿假单胞菌(421株,占比15.70%)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96株,占比11.04%)、表皮葡萄球菌(105株,占比3.91%)、溶血葡萄球菌(72株,占比2.68%)为主,真菌以热带念珠菌(57株,占比2.13%)、白色念珠菌(46株,占比1.72%)、光滑念珠菌(45株,占比1.68%)为主。2、前、后五年两组对比结果:(1)前、后五年检出率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排列顺序未变动,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2)两组病原菌来源: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来源于创面分泌物的菌株明显下降,而血液、呼吸道、尿液、静脉置管来源菌株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114.071,P<0.001)。(3)两组G-、G+及真菌的构成比: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构成比基本趋于稳定,G+构成比明显降低,真菌构成比则显着升高,其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266,P=0.01<0.05)。(4)两组病原菌具体分布的构成比: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鲍曼不动杆菌、产气肠杆菌、热带念珠菌的构成比明显升高(P<0.05),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光滑念珠菌的构成比显着降低(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它病原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趋势。(5)两组主要G-的耐药率: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显着升高(P<0.05),但对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明显,其耐药率均大于8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但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其耐药率不超过20%,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60%;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氨曲南、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下降(P<0.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显着升高(P<0.01),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60%。(6)两组主要G+的耐药率: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利福平耐药率明显降低(P<0.05),对莫西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显着升高(P<0.01);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对四环素耐药率明显下降(P<0.01);溶血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明显下降(P<0.05)。三种主要的G+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达托霉素几乎达到完全敏感,但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90%以上。(7)两组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率:与前五年对比,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人数明显下降,其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57.105,P<0.001)。结论:1、在前、后五年中,病原菌标本来源所占百分比有所不同,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来源仍以创面分泌物为主;G-构成比变化无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仍以G-为主,而G+构成比一定程度降低,真菌感染比例有所上升。2、目前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然后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3、在前、后五年中,G-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严重,前者耐药率更为明显,两者耐药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的警惕,但两者目前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相反,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单酰胺环类β-内酰胺类(氨曲南)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近五年来我院烧伤中心对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取得阶段性效果。三种主要的G+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达托霉素耐药率极低,敏感性高,在严重烧伤感染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4、在前、后五年中,我院烧伤中心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需从多角度分析此趋势。
吕柏成,黄嘉正,冯文聪,吕舸,钟耀宗,李历[8](2021)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与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微生物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59例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是否发生VAP,并分析其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459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有192例发生VAP,发生率为41.83%;共分离出3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66株,占82.86%,革兰阳性菌31株,占9.66%,真菌24株,占7.48%。192例VAP患者混合感染者有63例,其中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者最多。VAP患者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均具有耐药性。主要感染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而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 VAP患者感染发病率较高,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多数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治疗时应根据耐药检测结果。
肖菲[9](2021)在《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新生儿普通病区及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分布与迁移,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和儿科病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住院患儿的病案资料。根据《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分别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普通病区和儿科病区选取检出多重耐药菌的病例为研究组(其中NICU 151例,新生儿普通病区74例,儿科病区129例);选取同时期未检出多重耐药菌的患儿为对照组(其中NICU 272例、新生儿普通病区109例、儿科病区130例)。统计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迁移情况,比较NICU、新生儿普通病区和儿科病区检出多重耐药菌患儿与未检出多重耐药菌患儿的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重、母亲高危因素、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指标的差异,探讨多重耐药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1.在NICU,多重耐药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与各类葡萄球菌(56.82%,29.55%);此外肺炎克雷伯菌也占NICU所有多重耐药菌的9.0%;总体比较,在NICU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菌(67.73%vs32.27%)。2017至2019年期间,在NICU大肠埃希菌始终为最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多重耐药菌。2.在新生儿普通病区,多重耐药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与各类葡萄球菌(53.95%,31.58%);总体比较,在新生儿普通病区中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菌(57.89%vs 42.11%),且其中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占比与NICU相似。2017至2020年,在新生儿普通病区,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多重耐药菌。3.在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主要为沙门菌与大肠埃希菌(38.46%,30%);总体比较,在儿科普通病区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75.38%vs 24.62%)。危险因素分析情况:1.NICU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患儿低白蛋白血症、腰椎穿刺、PICC置管和淋巴细胞比例与MDROs在NICU的发生有统计相关性。2.在新生儿普通病区,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使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降低。3.在儿科病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降钙素原数值与MDROs发生有相关性。PCT结果为0.5-2ng/ml和≥10ng/ml的患儿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增加,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减少7.4%。【结论】NICU与新生儿普通病区的多重耐药菌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其MDROs分布相似;儿科病区以沙门菌占首位,大肠埃希菌居第二位。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和患儿低白蛋白血症为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儿科病区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为PCT结果为0.5-2ng/ml和≥10ng/ml。
高卜文[10](2021)在《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我院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率变迁,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MICU年龄大于60岁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合格的痰液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复病原菌,进行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观察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方法讨论细菌耐药率变化情况。结果:分离出5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02株,占93.8%,革兰阳性球菌33例,占6.2%,常见病原菌前5位为鲍曼不动杆菌161株(30.1%),铜绿假单胞菌135株(25.2%),肺炎克雷伯菌86株(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5株(6.5%)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3.9%)。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偏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90%,在2018-2019年之间,对多西环素耐药率从92.9%降低到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内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从78.8%下降至55.1%;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趋势,由40.5%降至17.9%;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有下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耐药率偏低,未发现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我院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多西环素耐药率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常见病原菌对不同常见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变化。分析痰标本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加强耐药率持续监测及减少医源性感染,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菌感染率有一定意义。
二、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标本采集 |
1.3.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病原菌检出部位 |
2.2 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 |
2.3 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
2.4 NICU新生儿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2.5 NICU新生儿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3)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
3.1.5 出生情况比较 |
3.1.6 临床资料比较 |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
3.2.1 病原菌分布 |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
3.2.5 临床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特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人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综述 微流控LAMP技术在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原学分布特点与危重程度、炎症指标、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析 |
1.2.2 分组 |
1.2.3 观察指标 |
1.2.4 病原菌检测 |
1.2.5 炎症指标和凝血指标监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
2.2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危重程度的比较 |
2.4 三组患者炎症指标的比较 |
2.5 三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 |
2.6 研究组患者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7 研究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与炎症指标、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流感染脓毒症的病原学分布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
1.血流感染脓毒症的病原菌研究情况 |
2.血流感染脓毒症的病原菌分布特点 |
2.1 革兰阴性菌 |
2.2 革兰阳性菌 |
2.3 真菌 |
3.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
4.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入选病例 |
2.1.3 病例分组 |
2.2 菌株来源 |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菌株来源构成比情况 |
3.2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阳性菌(G+)、真菌的构成比情况 |
3.3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具体情况 |
3.4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检出率居五位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
3.5 前、后五年主要G-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3.6 前、后五年主要G+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3.7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的感染率 |
第4章 讨论 |
4.1 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来源 |
4.2 病原菌分布特点 |
4.2.1 前、后五年G-、G+及真菌构成比情况 |
4.2.2 前、后五年病原菌具体分布情况 |
4.2.3 前、后五年检出率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耐药性分析 |
4.3.1 前、后五年主要G-的耐药情况 |
4.3.2 前、后五年主要G+的耐药情况 |
4.4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烧伤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AP发病率及其发病时间 |
2.2 VAP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 |
2.3 病原菌混合感染构成比 |
2.4 主要革兰阴性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
2.5 主要革兰阳性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
3 讨论 |
(9)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及其他儿科病区的多重耐药菌 |
2.新生儿与儿童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第一部分 新生儿及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迁移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重耐药菌新型抗生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10)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及相关仪器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
3.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 |
3.2.1 2017-2019 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2 2017-2019 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3 2017-2019 年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 |
3.2.4 2017-2019 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
3.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耐药现状及防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NICU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J]. 原超,邢二庆,刘倩,王园秀,沈洁,张卫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12)
- [2]从可视化分析看我国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研究热点[J]. 毛劲松,朱莺莺,吴海燕,齐峰,张福森.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05)
- [3]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4]微流控LAMP技术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D]. 杨家树.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何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6]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原学分布特点与危重程度、炎症指标、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蒋慧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D]. 廖文强. 南昌大学, 2021
- [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与耐药性分析[J]. 吕柏成,黄嘉正,冯文聪,吕舸,钟耀宗,李历. 河北医药, 2021(07)
- [9]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D]. 肖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M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率变迁[D]. 高卜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