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芷卿[1](2019)在《新时期我国西方艺术理论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伴随着国内艺术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国家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入西方艺术理论研究,在中西交汇之上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逐步成为学界理论研究的常态。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西方艺术理论的引进介绍由点及面、由盲目变为有选择性;理论研究也逐渐变“受动”为“能动”,理论经过重新解读、重塑在国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还出现了比较分析、研究性翻译、科学的运用、建构、整合这样的研究方法。其次,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界呈现出以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研究为主的趋向。国内针对西方艺术理论研究也沉淀了许多经典着作和理论教材,这些理论知识已经成为国内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之中。图像学、符号学、形式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作为方法论,在解读中国的艺术现象和构建中国的艺术理论体系时也有着充分的有效性。最后,可以看到新时期国内艺术理论研究在中西交汇之上,语言形态和体系构建已经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中国艺术理论研究走向现代性。本文以新时期为时代背景,以国内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发展和其与中国艺术学发展之间关系的演变为依据,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80年代“对外开放与视野转向”期、90年代“比较对话与体系构建”期、新世纪至今“多元共存与创新发展”三个时期,就其研究的历史经验做探索性的总结。
刘玉琼[2](2018)在《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钱中文先生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他对当代文论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自身富有原创力的学术研究,二是他主持的关于文艺方法论以及文艺理论建设丛书工程。钱中文先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大视野,高度敬业的精神,开阔的学术胸襟,严谨的学风,提出并证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点,大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他在新时期提出的文论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交往对话理论。本文以钱中文的交往对话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研读钱中文的着作、论文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对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评论,分析归纳交往对话理论的来源、理论内涵、及该理论与钱中文新时代其它理论的关系,力图对这一理论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加以思考和探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有关钱中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共四章。第一章是“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提出的来源”,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巴赫金的交往对话理论,二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第二章是“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具体内涵”,笔者把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具体内涵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交往对话是一种思维方式、交往对话是人的实际存在方式、交往对话是文学理论发展的途径、交往对话是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第三章是“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与钱中文其它理论命题的关系”,主要探讨交往对话理论与“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三者的关系。第四章是“关于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思考和认识”,分析交往对话理论对当今文学理论发展的启示意义、对当今文化交流的启示意义、对当今文学繁荣与发展的启示意义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是笔者对交往对话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并设想了该理论未来的发展。
张娜[3](2016)在《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传播到中国后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的。而新理性精神则是在对外来文化文学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同时,受其影响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建构。本论文认为中国有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时代背景与理论需求,新理性精神在其文论构思过程中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二者都具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特质。新理性精神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对非理性的重视等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追求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本论文从对工具理性的质疑、对非理性的重视与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入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理性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性批判,集中的指向后现代主义思潮无历史感与文本写作种种激进的特性与中国文学文化现状的不合时宜之处。新理性精神批判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虚无与游戏态度,特别对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历史的精神极为不满,这些后现代主义式的反抗与颠覆在新理性精神的思索过程中给予中国学者一定的启示,那就是根据中国文艺理论与文学文化发展处境进行自己的界定,明确以现代性为指导,以弘扬新的人文精神为其精神追求。鉴于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某些意义与程度上的种种契合,将后现代主义思潮切入对新理性精神的研究是本文的着眼点,从二者的关系与影响入手考察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新理性精神的影响及新理性精神的自身界定。
朱立元[4](2014)在《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在被有批判地接受的各个阶段都实际上参与了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实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批判性、反思性的启迪;(2)助推中国当代文论走向多元化;(3)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力冲击;(4)后现代"文学终结论"引发的争论;(5)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中国文论的建设性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之所以能够发生,不仅仅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确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决定于作为接受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本土化的态度,紧密结合中国语境和中国问题,对它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改造和吸收,使之融入中国文艺学的创新建构过程之中。
刘熹[5](2013)在《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2000-2009)》文中提出研究2000至2009年的当代文学批评,首先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代对象如何纳入历史研究范畴。在1980年代已经有过当代文学是否可以写史的讨论,而近年,关于新世纪文学话题的讨论也聚焦在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史概念。但是观之学术界,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新世纪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显着增长点。此外,2000年至2009年作为一个自然时间段十年的切分,虽然不具备强烈的学理性,但对当下问题进行即时的梳理和分析,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而目前研究2000年至2009年文学批评的专着比较少,更多的是长时段文学批评研究中的一个部分,或是论文选集这样一种形式。如果将国家权力介入与一体化的生成看做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的动力,将对极端政治化的文革文学的清算视为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助力,将经济的吸引当做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动向,那么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则呈现三种合力此消彼长、各自为阵、并行多元的局面。从批评资源看,马克思主义、西方、中国现代、当代、古代的批评资源都在被使用;从批评形态看,国家政治立场、文学创作立场、商业立场,都各自发声、并互有涉及;从批评热点看,亦是中心之外百花争艳。这十年的文学批评,1990年代业已呈现的思想状况成为文学批评行进的背景,1980、1990年代发生的文学批评的转折、新变也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沉淀了结果,而这结果,又成为这十年文学批评的资源积累和出发点。除此思想上、资源上的承续外,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有新的变动。因而,对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它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既包括了社会文化思想上的继续生成,也包括了批评家个人学术思路的生成。此外,新世纪的文学批评环境有新的变化出现,这些新的因素和批评自身的步伐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和生成。所以,本论文所要到达的目的,是在清理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细节动向中,展现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那么如何有效的对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进行研究?从对大量文学批评研究类书籍的整理中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的文学批评因其有不同的特质,相应的研究形式和结构也各有不同,最突出的是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多以批评家个人为线索梳理批评的发展,而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入能突出这个时间段文学批评的脉络。具体到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以一种追本溯源的形式,以当下文学批评何以有如此的思维方式和热点偏向为思考方向,或许可以成为进入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一个方式。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清理九十年代三次思想文化界的讨论来考察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学术背景。回过头看1989年之后的思想文化界,三次不同层面不同论点的论争,其实是具有逐层推进的逻辑联系。这三次论争,如果将其与文学批评的生发点进行联系,分别是郑敏等关于汉语改革讨论呈现的激进与保守主义之争;人文精神讨论中市场这个词汇背后显现的批评家、知识分子的态度和立场;文学批评界人士跨界参与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人文精神讨论和激进与保守之争大致同时发生,不同的是,后者由史学界始逐步蔓延,而前者一开始就以大学科、大跨度的讨论形式展开。而人文精神讨论之所以被后来者定义为一场关乎价值立场的分化、关乎道德伦理的讨论,是因为在人文精神讨论中,出现差异和分歧的原因也包括了如何认识时代。虽然当时的讨论,更多关注于知识分子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在这个商业的社会,在已经失落的当下建立自己的价值规范,但在1990年代末,产生了一场关于如何认识当下社会的讨论,这就是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之争。正是因为1990年代的三次思想文化讨论,才引起了新世纪十年的当代文学批评对这些问题的继续关注和思考,故而对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化的讨论,海外华文文学的新发展,区域文学、文学语言的重视等批评动向成为可能。第二章则着重梳理当代文学史观念与当下文学批评的互动。新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形态,促其形成、转变的因素繁多,其中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变化对新世纪十年的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文学史观念的变化会催生对此前经典作品的重新阐释,而在这一阐释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推崇模式和新的思考方法,进而影响当下文学批评对当前作品的审美取向和批评倾向;其次,在文学史观念变化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也会对当前批评产生影响。就新世纪十年这个时间段,1999年相继出版了两部文学史作品,分别是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此后还出版了董健、丁帆、王彬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都是比较成熟、且对文学批评形态的生成有影响的文学史文本。在文学史这个考察视角下,我们可以考察在新世纪十年间重要批评现象的生成,如十七年文学研究是如何成型,“重返八十年代”是在何种情况下提出,底层文学批评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新启蒙的成型和解构以及当前批评中惯常使用的概念和批评范式是如何生成。前两章试图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来考察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的样貌,而第三章则以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本身的新质为考察对象,包括了对批评的失语与新的审美因素的考察。这里的失语并非指中国文论界与西方理论的关系,而是指批评所不能覆盖的新的文学审美现象。这些批评与文学之间的缝隙,展现了新的审美因素的出现和正在适应中的当代文学批评。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影视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同媒介之间的特质也交互影响。从批评看来,媒体批评对传统批评产生冲击,而批评家对影视的关注则催生了新的批评指向。同时,这些新的批评现象,不仅表现出视觉化、图像化的倾向,也展现出社会文化的日常化、世俗化倾向,这些变化引发了关于新的批评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影响因素也促成了批评方式本身的调整。如果说文学史观念引发的批评方式的调整是对概念的清理和历史延续的审视,那么新的批评理论资源引发的批评调整则展现了对新世纪本身的关注。
李世涛[6](2011)在《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与中国的理性都大致经历了被崇拜、畸形发展、泛滥到几乎遭受抛弃的命运。面对理性的危机、感性泛滥的中国现实,钱中文提出了"新理性精神",重新矫正了理性与感性、非理性、反理想的关系,以恢复理性的活力。他还把"新理性精神"落实到文学艺术上,提出了系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回应文学、艺术、价值、道德领域的困境,促进了人文理性的价值重建,至今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刘方喜[7](2011)在《批判·对话·整合:钱中文文艺思想及其学术贡献概论》文中认为在中国当代学术思想史及全球化语境中,钱中文是新时期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他在外国理论资源引进与研究、国内研究理论成果的出版与推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他倡导并践行在批判、对话中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并在对巴赫金的研究中将其提升到人文科学方法论的交往对话主义的哲学人类学高度。由"审美意识形态"、"新理性精神"等一系列范畴构成的钱中文自成一体的文艺思想体系,在现实与理论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李世涛[8](2011)在《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文中认为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与中国的理性都大致经历了被崇拜、畸形发展、泛滥到几乎遭受抛弃的命运。面对理性的危机、感性泛滥的中国现实,钱中文提出了"新理性精神",重新矫正了理性与感性、非理性、反理想的关系,以恢复理性的活力;他还把"新理性精神"落实到文学艺术上,提出了系统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回应文学艺术、价值、道德领域的困境,促进了人文理性的价值重建,至今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邓科超[9](2010)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上世纪90年代,面对当时文学欲望化、消费化与平面化的不良倾向,钱中文、许明等人文知识分子接续着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思想星火,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旨在以文学的“新理性精神”来疗救文学的病症,重建文学艺术的思想之根,以引导文学走向积极健康的现代性之路。本文认为,“新理性精神”扬弃了西方思想启蒙以来的各种理性主义思潮和尼采、叔本华等为代表的非理性及反理性主义思潮,批判地继承了中外人文精神中的重要思想资源,脱胎而出,构建起自身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回顾“新理性精神”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围绕“新理性精神”的三个理论维度:以“新人文精神”为核心和血肉、以“现代性”为指导、以“交往对话”为思维方式,重点阐释了各自的理论内涵和彼此的逻辑关联,并强调指出“新理性精神”是以我为主导基础上的一种对人类一切有价值东西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的实践理性。本文指出“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融合生成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秉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立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辩证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吸收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审美特性的论争和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思想成果,融合了西方的文学“现代性”理论和“交往对话”理论,是一种宏观、综合、立体、创新的当代文论形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批判性和学理性。“新理性精神”的提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本文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新理性精神”引发的讨论进行了观照和梳理,探讨了争论的意义,总结出讨论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力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出来,将“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置放在当代中国文论和文学发展的整体视野中加以观审,分析了“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对当代文论建设和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意义。
钱中文,吴子林[10](2010)在《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下)》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六十年的文学理论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前三十年的文学理论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及以后的几年。解放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政治思想路线未能适当调整,反而形成了愈来愈为激烈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思想路线,致使在文艺方针上不断贯彻愈来愈"左"的政策,使得各种文学理论问题都变成了政治问题,也使文艺等同于政治。在意识到了文艺政策思想的偏颇,提出各种措施、方针企图进行调整,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有所进展之后,又立刻为更"左"的文艺口号和政治运动所替代,把文艺理论中的各种问题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挞伐,最后把诸多文学理论问题陷构为"向无产阶级专了政的资产阶级文艺黑线",而进入后十多年的文革大批判。后三十年第一阶段以1970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为起点,国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文艺政策得到自上而下的相应调整,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从而使文艺生产力大体上获得解放。第二阶段内文学理论经历了拨乱反正、重新学习的阶段,同时结合文学创作实践,在现代文论的基础上,不断借鉴中外文论思想,提出新问题,探讨新问题。在第三个阶段内,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形成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逐步走向世界。
二、“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西方艺术理论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相关概念说明 |
(三)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不足与核心观点 |
第一章 新时期国内研究西方艺术理论的契机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
第二节 国内艺术理论发展的诉求 |
第三节 学科建设与艺术教育需要 |
小结 |
第二章 20 世纪80 年代:对外开放与视野转向 |
第一节 汉译西方艺术理论 |
一、专业前沿阵地 |
二、艺术理论着作译介 |
第二节 研究的自发性 |
一、积极尝试和接受 |
二、保守与冲突 |
第三节 理论研究的转向 |
一、视知觉理论 |
二、形式主义理论 |
三、艺术本质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比较对话与体系构建 |
第一节 世纪末的翻译热潮 |
第二节 语言形态与理论体系建设 |
一、中西艺术理论比较研究 |
二、理论研究的渗入 |
三、理论体系构建 |
第三节 理论研究热点 |
一、“艺术终结”理论 |
二、女性主义理论 |
三、符号学理论 |
四、图像学理论 |
五、艺术社会学理论 |
小结 |
第四章 新世纪至今:多元共存与创新发展 |
第一节 理论的全方位引进 |
一、文献资料的选编 |
二、主题、选择与共识 |
三、理论翻译与接受 |
第二节 理论的重塑与融汇 |
一、艺术基本理论研究 |
二、交叉学科理论研究 |
三、作为阐释方法的理论 |
第三节 新世纪新发展 |
一、新方向、新热点、新方法 |
二、理论研究成果 |
第四节 有关西方艺术理论与国内学科发展的问题 |
一、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 |
二、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生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硕博士论文类 |
(2)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来源 |
第一节 对巴赫金交往对话理论的探索过程 |
一、开采:钱中文的巴赫金研究 |
二、吸纳:从对话方法到对话立场 |
三、创新: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提出 |
第二节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影响与启迪 |
一、现代批判诠释学的影响 |
二、交往对话思想的启迪 |
第二章 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具体内涵 |
第一节 交往对话是一种思维方式 |
一、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
二、宽容、综合的思维方式 |
三、激活创新的思维方式 |
第二节 交往对话是人的实际存在方式 |
一、哲学人类学中的交往对话 |
二、诠释学中的交往对话 |
三、交往对话是具有人文科学性质的 |
第三节 交往对话是文学理论发展的途径 |
一、贯通的现代性与开放的自主性 |
二、中外文论的交往对话 |
第四节 交往对话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 |
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原则 |
二、文学创作与人文精神的交往对话 |
三、文学本体的审美内涵与语言形式的交往对话 |
第三章 交往对话理论与其它理论命题的关系 |
第一节 交往对话与“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
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是基础 |
二、“审美意识形态论”突破与发展的关键 |
第二节 交往对话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
一、“文学理论现代性“的精神实质 |
二、“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在尺度与精神诉求 |
第三节 交往对话与“新理性精神文学论” |
一、“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坚持的学理品质 |
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构架的思维方式 |
第四章 关于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的思考与认识 |
第一节 交往对话理论对当今文学理论发展的启示意义 |
第二节 交往对话理论对当今文化交流的启示意义 |
第三节 交往对话理论对当今文学繁荣发展的启示意义 |
第四节 交往对话理论对当下社会的启示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发展趋势 |
一、研究缘起 |
二、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新理性精神的提出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语境 |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概述 |
二、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
第二节 新理性精神的提出 |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 |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
第二章 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精神契合 |
第一节 对工具理性的质疑与批判 |
一、后现代主义对工具理性压迫人文学科与自然坏境的批判 |
二、新理性精神对工具理性冲击文学人文价值的批判 |
第二节 超越二元对立的多元价值取向 |
一、重视非理性 |
二、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 |
第三章 新理性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与自身建构 |
第一节 新理性精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在批判 |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无历史感的批判 |
二、对后现代主义文本写作的批判 |
第二节 新理性精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上的自身建构 |
一、以现代性为指导 |
二、以新人文精神为内涵与血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批判性、反思性的启迪 |
二、助推中国当代文论走向多元化 |
三、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力冲击 |
四、后现代“文学终结论”引发的争论 |
五、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中国文论的建设性影响 |
(5)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90年代的三次论争与新世纪批评的学术背景 |
第一节 汉语语言变革讨论与激进保守之争 |
一、汉语语言变革探讨引发的论争 |
二、激进与保守之争 |
第二节 人文精神讨论与批评的分化 |
一、文学批评视角下的人文精神讨论 |
二、人文精神讨论及其衍生话题 |
三、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 |
第三节 1990年代末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
一、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讨论代表的社会文化意义 |
二、讨论针对的几个重要问题 |
第二章 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变动与当下文学批评形态的转型 |
第一节 两本文学史作品的出版与“重写文学史” |
第二节 “民间”概念的衍生 |
一、三位一体的“民间” |
二、在讨论中形成的“民间” |
三、审美民间的批评实践 |
第三节 对另一种遮蔽的发掘 |
一、洪子诚文学史观的形成 |
二、十七年文学及文革文学研究范式的定型 |
第四节 批评转向中的“重返八十年代” |
一、“重返八十年代”的简述 |
二、“重返八十年代”的三个方向 |
1、反现代的现代性与八十年代的重返 |
2、新左派思维对八十年代的批判式解读 |
3、“纯文学”反思与“重返八十年代” |
第五节 新启蒙文学史观与启蒙批评话语 |
第三章 来自当下的挑战与新世纪批评的回应 |
第一节 当代文学批评与新的影响因素 |
一、媒体批评与经济-文艺关系对批评的影响 |
二、“新世纪文艺理论”讨论与批评转向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与新的审美因素 |
一、新的写作群体、新的审美经验与新的文学生产方式 |
二、“新世纪文学”命名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理性精神文论”的背景 |
(一) 反理性的深刻危机——科学、人文理性的危机, 社会生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理性反常 |
(二) 价值的全面失衡与人文精神的指向 |
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构成 |
(一)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分歧、定位及其内涵 |
(二) 新人文精神, 文艺与人的精神家园 |
(三) 交往对话精神与总体上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
(四) 感性与文化 |
三、“新理性精神文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 |
四、结语 |
(7)批判·对话·整合:钱中文文艺思想及其学术贡献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推动者 |
二、综合创新与交往对话主义:钱中文文艺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
三、从“审美意识形态”到“新理性精神”:钱中文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 |
四、结语:研究钱中文文艺思想的体会 |
(8)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背景 |
(一)反理性的深刻危机——科学、人文理性的危机,社会生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理性反常 |
(二)价值的全面失衡与人文精神的指向 |
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构成 |
(一)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分歧、定位及其内涵 |
(二)新人文精神,文学与人的精神家园 |
(三)交往对话精神与总体上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
(四)感性与文化 |
三、“新理性精神文化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 |
(9)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提出 |
一、20 世纪90 年代前后的时代背景 |
二、关于文学“人文精神”的讨论 |
三、“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提出 |
第二章 “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理论内涵 |
一、“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
二、“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
三、“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 |
第三章 “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讨论 |
一、“新理性精神”概念的理解 |
二、“新理性精神”意义的理解 |
三、“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争论的启示意义 |
第四章 关于“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的认识思考 |
一、“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是时代性的命题 |
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对当下文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
三、“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对当今文学繁荣发展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新时期三十年间的文学理论问题 |
1.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0年代末,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拨乱反正、外国文论思潮涌入、深入反思、百花齐放、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
2.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20世纪末之间。这一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进入深化综合的阶段,文学基础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取得了重大成绩 |
3.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开始至今。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传播、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消亡声中和“文化一体化”的讨论中,我国文学理论加强了本土化,也即中国特色的进一步探讨,继续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建构,表现为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形态和对中国化特色的继续追求 |
四、“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西方艺术理论现状研究[D]. 赵芷卿. 东南大学, 2019(06)
- [2]钱中文交往对话理论研究[D]. 刘玉琼. 扬州大学, 2018(12)
- [3]新理性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关系研究[D]. 张娜.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J]. 朱立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5]新世纪十年文学批评研究(2000-2009)[D]. 刘熹. 南京大学, 2013(05)
- [6]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论”[J]. 李世涛. 艺术百家, 2011(04)
- [7]批判·对话·整合:钱中文文艺思想及其学术贡献概论[J]. 刘方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8]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J]. 李世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1(01)
- [9]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 邓科超.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5)
- [10]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下)[J]. 钱中文,吴子林.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