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筛选与组方(论文文献综述)
康静[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导师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量化分析导师运用小柴胡汤的辨治思想、用药规律,呈现潜在的新处方,为临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提供参考依据,开发新思路,并为中医药的继承、传播和发扬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方法通过收集张永康教授门诊运用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医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案213例。首先将病案中患者的症状、舌脉和中药等资料录入Excel表中,进行规范化的预处理。其次,补充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库,如添加中医疾病“汗证”的诊断,以及未收录的中药。再将相关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规范无误的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通过图表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结果,进归纳总结。结果1.一般资料: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2.28,5岁到89岁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41-60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45岁。2.疾病和症状:适应的疾病多种,出现的中医病名一共有50种,频次排名位于前十位的分别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以脾胃病证、脑系病证、肝胆病证居多。主要的症状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3.舌脉:舌色以舌红(48.83%)为主,其次是舌淡(32.86%)、舌暗紫(18.31%);舌形以胖大舌和齿痕舌为主,其频率分别为51.09%、43.48%;苔质中厚苔和薄苔居多,频率分别为56.86%、31.37%;苔色以黄色(56.81%)和白色(43.19%)为主。脉象居多的为沉、滑、细频率依次为61.48%、21.48%、6.86%、10.74%。4.中药:在所使用的201味中药中依据用药频次,筛选出常见的加味药物有:白芍、桂枝、合欢花、陈皮、葛根、白术、茯苓、丹参、厚朴、郁金。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归经在十二经脉都有分布,脾、肺、胃居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柴胡-白芍组合(82次)。挖掘出以党参和北沙参为代表的关联度较高的药对20个、新处方11个。结论本课题从张永康教授临证时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的医案为依托,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讨论。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之症,常见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1-60岁之间。发生脾胃系疾病的频率最多。以舌红或者淡、胖大或齿痕,苔黄为主。加味药物以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类多见。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导师面对阴阳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寒热互结等病机时,以和法为重心,八法并用,扩大了小柴胡汤的主治范畴,寒热并调,刚柔相济,调气和血,用药时不忘顾护脾胃。
蒋之林,林虹辰,崔向宁[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检索并整理来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国医大师验案良方》等书籍中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医案。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医案筛选后提取医案中的处方信息。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主要证型、核心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用药模式和新处方等进行研究。结果最终筛选出170例病案,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常见,收集的170首方剂,涉及234味中药,发现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麦冬、丹参、炙甘草、五味子、黄芪、生地黄等,药物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中甘味居多,归经以心、肺、胃为主,并得到了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了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新处方6个。结论客观呈现了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并注重化瘀、祛痰、安神之法,可为临床用药和试验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3](2020)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为构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的核心指标集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18年。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结果]纳入44个RCT,共计4 077例患者,66种结局指标。单个研究结局指标使用数量为1~16个,平均6个。使用频次排前15位的指标依次为临床疗效、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良反应、心肌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心电图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中医症状积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左心室射血分数、白细胞介素-17。[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存在差异大、不规范、不实用、缺乏中医特色指标等共性问题,亟需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核心指标和中医药特色指标。
郭静[4](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王国锋[5](2019)在《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舒心方对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干预作用,探讨舒心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冀舒心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8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冠心病的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心理疏导),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加服舒心方,疗程3个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三个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相关条目的分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临床疗效、焦虑及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临床研究提示了舒心方干预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后,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说明了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徐振东[6](2019)在《小陷胸汤组方规律探讨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经典名方小陷胸汤为基础研究对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小陷胸汤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小陷胸汤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中的应用,为小陷胸汤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筛选并录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瓜蒌、黄连、半夏”的所有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配伍规律及其所治疗病证用药规律。2.检索关键词“小陷胸汤”,收集1955年到2019年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上的关于小陷胸汤所有文献并筛选出临床个案病例,对应用小陷胸汤治疗病症中出现的性别、年龄、舌象、脉象、用药规律、中医病症加以分析。结果:1.建立的含小陷胸汤方剂数据库共收集方剂61首,其中核心药物组合77个,涉及病证33种;选取了3个高频病证“咳嗽”“积聚”“痞满”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含小陷胸汤方剂在治疗“咳嗽”时主要以配伍化痰药物为主,治疗“积聚”时主要以配伍消食药为主,治疗“痞满”时主要以中配伍行气药为主。2.通过检索共收集有关小陷胸汤文献669篇,筛选整理出292篇有关小陷胸汤的治疗病例,研究发现应用小陷胸汤治疗的病症中舌象以舌质红、舌苔黄腻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滑数脉为主。其治疗的中医病症主要以脾胃系疾病、肺系疾病和肝胆系疾病为主。结论: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小陷胸汤配伍的药物广泛,治疗特点明确,组方规律能反应出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2.小陷胸汤的加味使用在现代的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适应病症较多,辨证准确,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张序文[7](2019)在《《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外感相关的心病证在《内经》有丰富论述,后世多有传承与发挥。当今对于五脏病证多从内伤论治,对外感脏病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内经》外感脏病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外感脏病的医理,选择外感心病作为研究重点,对主要相关病证概念、源流做一系统梳理和分析,解析经旨,辨别正误,阐释内涵,以冀为当今中医临床心病诊疗拓宽思路与方法。方法:1.以病证名为线索,证候为主要判断依据,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对重要医籍进行人工检索,并借助中医古籍在线检索平台,利用关键词全文检索进行查漏补缺。2.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古籍所载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发病、证候、转归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外感心病类证的内涵进行理论的整合与完善。结果:1.通过筛选,选定纳入的外感心病所辖病证有:心风、心痹、心疟、伤寒心悸、风厥、心咳六种。2.心风自《素问˙风论》专篇论述以来,历代逐渐偏离了《内经》本义,特别在与同类病证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宽泛化、模糊化的趋势,以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其病证内涵,因而使心风病证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边缘化;3.心痹相关论述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然相关论述缺乏系统性;后世医家虽有诸多论述,但有个别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病因乃外邪入侵与情志内伤共同致病,病位在心,病机为邪聚于心,痹阻心脉;其证候特点涉及“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方面;4.心疟属于《内经》所载十二疟之一种,由风寒之邪客于五脏,而发为是病,故属于外感心病;5.伤寒心悸在《内经》中有实际病证,然病证名缺如,相关原文提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因素密切相关,故借“伤寒心悸”之名,对此类病证文献进行研究;6.“风厥”见于《内经》多个篇章,在病因、证候方面均提示与外感有关;此外,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发现该病证还与心有着密切的关联;7.心咳出自《素问·咳论》,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后世又有医家提出“心咳责之内伤”的观点,使心咳病证的理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外感致病因素逐渐被淡化。然而在本文所提出的外感心病理论框架下,发现这些古代疾病还有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结论:1.“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是五脏病之外感病因的理论依据;“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是外感脏病时气五行变化的规律;“阴阳俱感,邪乃得往”是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2.外感心病的发生得之六淫邪气,病位在心,证候特点主要在于外感表证、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三方面。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为心的两大生理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因而在临床上二者所对应的症状往往同时伴见。3.“外感心病”,虽为强调心病的外感因素,同时也并不否认其内伤因素的存在。《内经》对于五脏疾病的病因认识是持外感内伤二元观的,在某些情况下,内伤因素可能占据主要原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感因素则较之内伤因素更为主要,因此就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4.《内经》对脏病的外感病因的认识,汉唐宋有传承与发展,虽金元之后有所忽视,但其临床价值仍值得进一步重视。
杨慧[8](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兽药芩芪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研究芩芪口服液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所致的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测定芩芪口服液急性毒性,评价其安全性。2、长期毒性试验: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给药30天。停止给药24 h和15 d后进行剖检、血液生化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3、VMC模型的建立:观察小鼠106TCID50EMCV攻毒后3、7、10、14 d不同时间点心肌病理变化及心肌组织病毒载量、IL-1β、IL-6、TNF-α含量变化。4、药效学试验:1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各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0.2 mL含有106TCID50EMCV的培养液,对照组注射0.2 mL的培养液。小鼠攻毒24 h后,芩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灌胃0.1 mL分别含0.6、1.2、2.4 g·mL-1芩芪口服液6 d;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0.1mL利巴韦林6 d;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灌服蒸馏水6d。于实验第3天每组处死8只小鼠,第7天将各组存活小鼠称重后处死,取心脏固定、冻存。心脏组织进行病理积分,qRT-PCR检测心肌EMCV载量、IL-6、IL-23A、IL-17A、TGF-β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率。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芩芪口服液安全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与空白相比,芩芪口服液各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增重、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系统剖检与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组织病理变化,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2、EMCV感染小鼠可造成小鼠心肌损伤与炎症,成功建立VMC模型。3、药效学试验:(1)攻毒后第3 d、7 d芩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VMC小鼠心肌病理损伤(P<0.05);(2)攻毒第3 d,芩芪口服液各处理组IL-6、IL-23A、IL-17A mRNA均低于模型组,中剂量组最佳;第7 d芩芪口服液各组IL-6、IL-23A、IL-17A mRNA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第3 d芩芪口服液高剂量与第7 d芩芪口服液中剂量TGF-βmRNA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EMCV感染3 d、7 d芩芪口服液各组病毒载量显着低于与模型组(P<0.05);(3)第7 d芩芪口服液中、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降低脾淋巴细胞中Th17/Treg细胞比率(P<0.05)。结论:1、芩芪口服液对大小鼠均安全无毒,为靶动物的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2、芩芪口服液可降低病毒及炎症带来的心肌损伤,调节机体Th17/Treg的稳态。
董蒨蒨[9](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文中提出目的:研发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考察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对芩芪口服液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优化芩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通过对芩芪口服液的生药浓度、醇沉浓度和静置时间进行考察,优化芩芪口服液的纯化工艺;通过微生物限度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通过对性状,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药材的薄层鉴别,相对密度,pH,装量及黄芩苷含量的考察,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有效期。结果:芩芪口服液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标准建立结果如下:1.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与药材重量比10﹕1的比例浸泡药材1.5h后煎煮2次,1.5 h/次,合并水提液过滤并浓缩使生药浓度达到1.5 g·mL-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4℃放置12 h后过滤,回收乙醇,用去离子水调节生药浓度为1g·mL-1,4℃放置48 h后过滤,滤液中加苯甲酸钠使其浓度达3‰,灌封。2.根据对芩芪口服液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性状为深红褐色液体,有少量沉淀,气清香,味甜,微苦;芩芪口服液的制剂检查结果得出芩芪口服液相对密度不低于1.01;pH在4.6左右;装量不少于标识装量(250 mL)的97%。3.TLC结果显示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的色谱图清晰,样品色谱图中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或荧光)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图的斑点一致,阴性对照位置处没有干扰。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TLC项的要求,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薄层鉴别。4.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芩苷的含量在0.1531μg1.225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6%,RSD为1.29%(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不超过2%。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HPLC项的规定,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含量测定。5.芩芪口服液在加速稳定性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检测结果稳定,可将保质期暂定为两年。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制备了芩芪口服液,经优化后的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成本较低,能够作为芩芪口服液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成功建立了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TLC鉴别方法与HPLC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来控制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本实验为后续芩芪口服液的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及扩大临床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劳慧敏[10](2017)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养心活血解毒方对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干预疗效,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发挥作用的可能存在的机制,找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靶点。方法:健康SPF级BALB/c小鼠常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养心活血解毒方,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灌胃14天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检测小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FAS、FASL在心肌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观察JAK2、STAT3蛋白在心肌中的蛋白含量。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养心活血解毒方高、中剂量可明显改善小鼠生活质量,各中药组死亡率较低,中药各组小鼠体重减少不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2.小鼠心肌酶的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CK-MB均降低(P<0.05),其中以中药中剂量组CK-MB降低明显(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CK-MB水平相当(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LDH均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差异。3.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心肌受损较重,心肌细胞出现灶性病变,部份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片状变性、坏死,炎症细胞灶状分布在坏死心肌的周围。利巴韦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中药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较轻。4.ELISA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IL-6水平,中药中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组均可升高IL-10水平,中药高、中剂量组升高显着,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FAS、FASL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L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利巴韦林组表达相当(P>0.05)。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JAK2、STAT3蛋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JAK2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JAK2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利巴韦林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STAT3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TAT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结论:1.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促进模型小鼠体重的增长,减轻心肌损伤。2.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IL-6的水平,升高血清中IL-10的水平,可抑制炎症,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3.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心肌组织中JAK2、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二、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筛选与组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筛选与组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 质量控制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数据预处理 |
1.7 数据录入与审核 |
1.8 数据分析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疾病分布 |
2.3 症状分布 |
2.4 舌象统计 |
2.5 脉象统计 |
2.6 中药结果 |
2.7 用药模式和组方规律分析 |
2.8 新方分析 |
3 讨论 |
3.1 小柴胡汤方证探讨 |
3.2 临床资料分析 |
3.3 用药规律探讨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小柴胡汤的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 |
1.5 数据提取及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结果 |
2.2 主要证型统计结果 |
2.3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
2.4 关联规则分析 |
3讨论 |
4 总结 |
(3)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结局指标 |
1.5 排除标准 |
1.6 文献检索策略 |
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
2.2.1 样本量 |
2.2.2 病程 |
2.2.3 中医证型 |
2.2.4 干预措施 |
2.2.5 疗程 |
2.3 结局指标 |
2.3.1 指标域 |
2.3.2指标频次及联合使用情况 |
2.3.3 指标测量时点 |
3 讨论 |
(4)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背景 |
2.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文献检索策略 |
3.2.文献纳入标准 |
3.2.1.研究类型 |
3.2.2.研究对象 |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3.2.4.结局指标 |
3.3.文献排除标准 |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
3.6.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4.2.1.患者特征 |
4.2.2.干预措施 |
4.2.3.疗程及随访 |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4.4.1 中药vs.安慰剂 |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
4.4.5 中药vs.抗菌药 |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
4.5 发表偏倚 |
5.讨论 |
5.1 疗效和安全性 |
5.2 方法学质量 |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6.结论 |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样本量的选择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
3.治疗方法 |
3.1 观察药物 |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1.1 主要结局指标 |
4.1.2 次要结局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
4.4 观察时间点 |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
5.1 症状评分 |
5.2 疗效评定 |
5.2.1 中医症状积分 |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3 安全性评价 |
6.伦理考量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一般情况 |
8.3 疗效性分析 |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4 安全性分析 |
8.5 合并用药情况 |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
9.讨论 |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
9.2.1 组方分析 |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
10.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
1.2 中药靶点筛选 |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汇缩略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指标 |
4.统计分析 |
5.结果 |
5.1 病例选择与入组 |
5.2 一般资料比较 |
5.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焦虑评分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抑郁评分比较 |
5.5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6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
5.7 安全评价 |
6.讨论与分析 |
6.1 西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2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3 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机理 |
6.4 结语、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
SAS(焦虑自评量表) |
SDS(抑郁自评量表) |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综述1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医学伦理 |
(6)小陷胸汤组方规律探讨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小陷胸汤的文献研究 |
一、小陷胸汤的组方配伍分析及源流发展 |
二、小陷胸汤中各药物功效、主治及药理研究 |
1.半夏的功效、主治及药理研究 |
2.黄连的功效、主治及药理研究 |
3.瓜蒌的功效、主治及药理研究 |
三、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
1.消化系统疾病 |
(1)反流性食管炎 |
(2)慢性胃炎 |
(3)胃溃疡 |
(4)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
(5)胆道蛔虫 |
2.心血管疾病 |
(1)心绞痛 |
(2)心肌梗死 |
(3)高血压 |
(4)病毒性心肌炎 |
3.呼吸系统疾病 |
(1)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 |
(2)咳嗽 |
(3)肺炎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4.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 |
5.其他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小陷胸汤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的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 |
1.统一名称 |
2.纳入和排除 |
3.方剂录入与核对 |
4.数据分析 |
三、小陷胸汤组方规律的研究 |
1.含小陷胸汤方剂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
2.含小陷胸汤方剂的主治中医疾病分析 |
3.小陷胸汤核心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
4.含小陷胸汤方剂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
(1)咳嗽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
(2)积聚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
(3)痞满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的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1.资料来源 |
2.资料收集 |
3.资料病例的纳入与排除 |
4.资料规范 |
二、小陷胸汤的治疗规律研究 |
1.一般资料 |
(1)性别 |
(2)年龄 |
2.舌象 |
(1)舌质 |
(2)舌苔 |
3.脉象 |
4.用药 |
5.中医疾病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总论 |
1.中医对外感与五脏病的认识 |
1.1 中医的外感内伤病因观 |
1.2 中医对外感与五脏受病的认识 |
2.“外感脏病”概念的提出 |
2.1 对“外感脏病”提法的说明 |
2.2 《内经》对“外感脏病”相关概念的论述 |
2.2.1 如何理解脏病多内伤的认识? |
2.2.2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五脏病的外感病因 |
2.2.3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外感脏病时气五行的规律 |
2.2.4 阴阳俱感,邪乃得往—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 |
2.2.5 外感脏病的发病特点 |
2.2.6 外感脏病之病形特征 |
2.2.7 外感脏病的传变途径 |
2.2.8 外感脏病的治疗及预后 |
2.2.9 外感脏病的现代临床依据 |
3.《内经》对外感心病的若干认识 |
3.1 心的生理病理概述 |
3.1.1 心之生理 |
3.1.2 心之病变 |
3.2 外感心病概念之由来 |
3.2.1 有关心病的早期记载 |
3.2.2 外感心病的定义 |
4.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
5.外感心病所辖病证的界定 |
5.1 纳入文献的选择 |
5.2 文献剔除的标准 |
5.3 文献的纳入结果 |
5.3.1 心风病证概要 |
5.3.2 心痹病证概要 |
5.3.3 心疟病证概要 |
5.3.4 伤寒心悸病证 |
5.3.5 风厥病证概要 |
5.3.6 心咳病证概要 |
第二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各论 |
1.心风 |
1.1 基于《素问·风论》的心风解读 |
1.1.1 五脏风之发生体现“天人相应”观 |
1.1.2 五脏风内伤外感之辨 |
1.1.3 “心风”证候特点 |
1.2 心风历代演变的线索追踪 |
1.2.1 “心中风”病证的出现 |
1.2.2 传承中的整合与演变 |
1.3 心风“失传”原因的分析 |
1.4 小结 |
2.心痹 |
2.1 《内经》之心痹概述 |
2.2 病因病机考 |
2.2.1 病因 |
2.2.2 病机 |
2.3 后世之论述流分二端 |
2.4 同名异病之辨 |
2.5 心痹与胸痹心痛之辨 |
2.6 阳明之有余不足为脉痹心痹之疑 |
2.7 小结 |
3.心疟 |
3.1 心疟之寒热征象存有二说 |
3.2 心疟病证源流 |
3.3 心疟病因病机 |
3.4 小结 |
4.外感心悸(伤寒心悸) |
4.1 心悸病名源流 |
4.1.1 早期非医文献中具有不同称谓 |
4.1.2 心悸病名在医学文献中的演变 |
4.1.3 “伤寒心悸”类病证源流考 |
4.2 “心悸”的脉象表现 |
4.3 现代临床实践的证据 |
4.4 小结 |
5.风厥 |
5.1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概述 |
5.2 “风厥”病因病机分析 |
5.2.1 “风厥”病因或与外感有关 |
5.2.2 “风厥”病机归于心 |
5.3 “风厥”症状辨析 |
5.3.1 “背痛”、“善噫”为心之病 |
5.3.2 “善欠”非肾病独有 |
5.3.3 “惊骇”亦与心病有关 |
5.4 小结 |
6.心咳 |
6.1 外感为其主要病因 |
6.2 心咳病证源流简述 |
6.3 心咳证候解析 |
6.4 心咳外感内伤之辨 |
6.5 小结 |
7.讨论 |
7.1 对“心不受邪”与“外感心病”的认识 |
7.2 论“外感心病”病因中外感与内伤的辩证关系 |
7.3 中医“外感心病”与西医“感染性心脏病”异同的分析 |
7.4 对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再思考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8)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研究进展 |
1.2 发病机制研究 |
1.3 防治研究 |
1.3.1 疫苗防治 |
1.3.2 中药防治 |
2 芩芪口服液中单味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
2.1 黄芩研究现状 |
2.2 黄芪研究现状 |
2.3 丹参研究现状 |
2.4 板蓝根研究现状 |
2.5 连翘研究现状 |
前言 |
试验部分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细胞株、病毒 |
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芩芪口服液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2.2 芩芪口服液对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
2.3 BHK-21 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
2.4 EMCV的扩增、收获 |
2.5 EMCV的毒力测定 |
2.6 EMCV 3D基因质粒的制备 |
2.7 VMC动物模型制备 |
2.8 芩芪口服液对VMC小鼠的影响 |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3.3 EMCV毒力测定 |
3.4 EMCV3D基因质粒的制备 |
3.5 小鼠VMC模型评价 |
3.6 芩芪口服液对VMC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芩芪口服液安全性评价 |
4.2 EMCV感染小鼠模型的评价 |
4.3 芩芪口服液对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附件 |
(9)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 |
1.2 EMCV的研究进展 |
1.3 中药治疗VMC |
2 处方中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
2.1 黄芩 |
2.1.1 化学成分研究 |
2.1.2 药理作用研究 |
2.2 黄芪 |
2.2.1 化学成分研究 |
2.2.2 药理作用研究 |
2.3 板蓝根 |
2.3.1 化学成分研究 |
2.3.2 药理作用研究 |
2.4 连翘 |
2.4.1 化学成分研究 |
2.4.2 药理作用研究 |
2.5 丹参 |
2.5.1 化学成分研究 |
2.5.2 药理作用研究 |
2.6 蒲公英 |
2.6.1 化学成分研究 |
2.6.2 药理作用研究 |
3 口服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3.1 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
3.1.1 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3.1.2 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
3.2 口服液质量控制的研究 |
3.2.1 显微鉴定法 |
3.2.2 UV |
3.2.3 IR |
3.2.4 TLC |
3.2.5 HPLC |
3.2.6 GC |
3.2.7 HPCE |
前言 |
试验部分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1.2 主要试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 |
2.1.1 吸水率的考察 |
2.1.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1.3 芩芪口服液提取工艺的考察 |
2.1.4 芩芪口服液醇沉工艺的考察 |
2.1.5 芩芪口服液的水沉工艺 |
2.1.6 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 |
2.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2.2.1 性状 |
2.2.2 黄芩薄层方法研究 |
2.2.3 黄芪薄层方法研究 |
2.2.4 板蓝根薄层方法研究 |
2.2.5 连翘薄层方法研究 |
2.2.6 丹参薄层方法研究 |
2.2.7 相对密度 |
2.2.8 pH |
2.2.9 装量 |
2.2.10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3 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试验 |
2.3.1 加速稳定性试验 |
2.3.2 长期稳定性试验 |
3.结果与分析 |
3.1 芩芪口服液工艺考察结果 |
3.1.1 吸水率的结果 |
3.1.2 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3 醇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4 水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
3.1.5 防腐工艺的结果 |
3.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3.2.1 性状 |
3.2.2 薄层色谱鉴别 |
3.2.3 检查 |
3.2.4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
3.2.5 质量标准草案 |
3.3 稳定性研究 |
3.3.1 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3.3.2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
4.讨论 |
4.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
4.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名追溯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二、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机治法的认识 |
(一)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中医病因 |
(二) 病机研究 |
(三)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 |
三、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一) 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 |
(二) 免疫机制介导的心肌损伤 |
(三) 心肌纤维化 |
四、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
(一) JAK/STAT信号通路的组成 |
(二) 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与调控 |
(三) 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生理生理学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小鼠一般情况 |
(二) 生存情况 |
(三) 体重变化 |
(四) 对小鼠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 |
(五) 对小鼠血清LDH水平的影响 |
(六)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病理变化 |
实验二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的干预效应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 |
(二) 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 |
(三)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表达 |
讨论 |
一、病机讨论 |
(一) 气阴两虚 |
(二) 热毒 |
(三) 瘀血 |
二、组方配伍及方药分析 |
(一)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
(二)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分析 |
三、疗效及机理分析 |
(一) 各对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的影响 |
(二) 调节心肌酶谱水平 |
(三) 对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四) 对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的影响 |
(五) 对小鼠心肌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
(六) 对小鼠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影响 |
结语 |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四、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筛选与组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D]. 康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J]. 蒋之林,林虹辰,崔向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0)
- [3]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J].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 天津中医药, 2020(08)
- [4]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5]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小陷胸汤组方规律探讨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D]. 徐振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D]. 张序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芩芪口服液的毒性研究及其对EMCV致小鼠心肌炎的治疗作用[D]. 杨慧.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D]. 董蒨蒨.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 劳慧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