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的《凤氏彝兰》(论文文献综述)
傅谨[1](2020)在《李莉剧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莉创作并上演的戏曲作品有50多部,她是当代戏曲剧作家成就最高和产量最丰且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编剧之一。李莉的戏曲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所在剧团创作"吃饭戏";第二阶段开始大尺度地深入思考文化的困境;第三阶段因进一步涉入人性深处,达到新的高度。她擅长构筑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借此逼出非常情境中的独特人格。她的作品经常将主人公置于难以承受的残酷冲突之中,通过引入独特的极限美学和人伦惨剧表现道德绝境,令其做出超越寻常的抉择,叙事别具一格。但缺少留白,是她作品最明显的缺陷。
吴戈[2](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文中提出云南戏剧剧种多、生态杂、民族特色鲜明,在全国戏剧文化格局中特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滇剧、话剧、京剧、花灯剧和少数民族剧种白剧、彝剧、傣剧、云南壮剧的艺术生产水准总体提高很快,成就斐然,戏剧理论与批评获得了奠基性发展,戏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和多重,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出现了"庭院戏剧运动"动向,这对城市文化秩序和艺术生产资源都具有重组和拓展的深刻意义。总体说来,昆明的戏剧文化市场慢热回暖,观众稳步增多,戏剧院团发展条件仍需努力提供。
臧玉[3](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认为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李菁[4](2015)在《新世纪前十年的京剧历史题材剧目创作例析》文中研究说明2l世纪前十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全国的京剧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个京剧院团积极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历史题材剧目一直是创作的重中之重,新世纪前十年的历史题材剧目创作更加多元化,题材较过去有所拓宽,同时对舞台表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验与创新,如实验京剧《哪吒》;史诗京剧《赤壁》;贺岁京剧《连升三级》《宰相刘罗锅》《满汉全席》;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浮生六记》《昭王渡》;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梅兰芳》等。同时,此时期创作的京剧历史
王雪莹[5](2015)在《当代戏曲作品的人物行动线研究》文中指出当代戏曲作品与我们传统的古典戏曲、地方戏有很多不同,这表现在戏剧理念及时代主题等方面,也体现在剧本创作的编剧技巧中。翻看当代戏曲作品,我们会发现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当代戏曲作品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紧凑曲折的戏剧情节构建这两方面。宏观上看,这是西方的、现代的戏剧理论对我们本土戏曲的作用与影响。然而具体到戏曲作品时,则是由于剧作者开始研究、运用戏曲人物行动线构建剧本的结果。本文通过阐释戏曲人物行动线的理论内涵,探讨分析了人物行动线的特点。本文以当代的经典戏曲作品为范本,从揭示戏曲本质、塑造人物、构建情节等方面对戏曲人物行动线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戏曲人物行动线,能够利用人物行动线的规律和特点分析解读剧本。本文还从编剧技巧方面对如何构建人物行动线展开讨论,以期为优秀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思路,为更多戏曲作品搬上舞台提供参考意见。
宋蔓蔓[6](2014)在《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90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为研究对象,旨在把握这一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风貌、新精神,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策略和思路。论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概述近二十年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主要从创作剧目、创作主体、创作风格及创作理论等方面入手,考察历史剧的发展风貌。这一时期的剧作家注重发挥主体性,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创作数目多且风格各异。“传神史剧”和“新史剧”突破传统史剧观念的束缚,探讨历史剧作为“剧”的价值。第二章,分析代表作家的作品。主要选取郑怀兴、罗怀臻、李莉三位作家,通过分析其创作视角、作品风格和思想内蕴,把握90年代以来戏曲历史剧的创作动向、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创作成就等。第三章,探讨戏曲历史剧新态势及其动因。对历史本质真实的强调,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对历史偶然因素的重视及个人主观性叙述的凸显等,是此阶段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态势。而创作新态势产生的动因主要有三点:1,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生存土壤。2,史剧观和创作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广义历史剧概念的逐步认可,赋予了历史剧以审美特性。3,作家主体性的张扬,增强了剧作的思想性和作家的二度创作意识。第四章,指出戏曲历史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思考促进其发展的策略。创作内容与形式不协调、对戏曲艺术传统的忽视、“戏说”历史剧的出现等问题,是影响戏曲历史剧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现代化”和“都市化”实验,处理好原创与传统剧目的关系等,应成为推动戏曲历史剧不断发展的正确策略。
吴民[7](2012)在《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三十年(1979-2009)戏曲批评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以勾勒出三十年来戏曲批评和理论建设的发展轨迹,以此为基础指明未来戏曲发展的理论方向。纵观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期间戏曲批评的发展并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纯艺术的批评概括,而是依附于戏曲艺术的生态状况的存在。可以说,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内容仍然不具备主动性和前瞻性,呈现出被动性与依附性,被动地受到戏曲艺术的外部生态要素的制约,依附于戏曲内部生态,尤其是戏曲创作观演的实际状态。这种被动性和依附性使得戏曲批评常常处于一种缺位的失语或者被动的无力状态。虽然批评界本身对于这种无力和失语做过很多检讨,但是并不能改变这种既定的局面。本文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既在于戏曲批评的被动性和依附性,更在于三十年的戏曲批评的主体不是戏曲艺术的某个局部,而是戏曲生态的整体。因此,理论界对于戏曲批评的种种责难虽然具有“怒其不争”的意味,但实质上没有探明三十年戏曲批评发展轨迹沿革的内在驱动力量,那就是戏曲艺术自身的生存发展,是戏曲生态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戏曲批评某些方面的无力和失语不是有意地逃避,而是在特定戏曲生态状况下的无奈或日博弈。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最核心问题是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切批评的起点和终点都必然指向这个核心,而生存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便是复杂的戏曲生态图景。戏曲生态批评建构价值就在于突破戏曲生态要素的制约,从生态之外去进行批评;又以生态及其各层面与要素为批评对象,推动戏曲生态向前发展。本文分四章,分别从外部生态、内部生态、生存生态、新生态形式四个方面对三十年戏曲批评的话语体系与影响因子、艺术规律与理论概括、生存发展与体制创新、多向发展与多元呈现等命题进行研究。文章得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仍旧是制约戏曲艺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艺术创作规律与理论积淀则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基础,剧种剧团的改革和经营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提,而新生态形式则预示着多元文化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非主流方向。通过对戏曲生态与戏曲批评三十年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三十年戏曲批评的努力一方而顺应戏曲生态的要求,一方面切实加入到戏曲生态改良的战斗堡垒,与创作、演出等戏曲艺术实践一起,支撑起新时期戏曲艺术生机勃勃的图景。而三十年来,戏曲批评又常显无力和缺位,这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批评者的失职,而是受制于戏曲生态各种复杂因素的无奈与保留。而生态批评的建构,就在于以生态为批评对象,以生态各要素和层面为批评丛础,突破生态限制,坚持改良生态。生态批评的建构也是本文的立论丛础和意义所在。
朱蓓蕾[8](2010)在《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文中研究表明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在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经历了好几次重大的发展阶段,宋元与明清是公认的两座高峰,而戏曲文本创作则是这两座高峰上的旗帜,这两个时期涌现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这一时期的创作,既继承中国戏曲以“剧诗”为题材,以“传神”为机趣的传统,又高度融入了剧作家的思想追求,具有“现代意味”,形成新的审美趣味,伴随着一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与“元杂剧”、“明清传奇”并列的又一以创作为主导的戏曲发展时期。中国戏曲是被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的强调“传统”和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或多或少忽视了作为戏剧艺术的中国戏曲随时代而发展的特征,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更是当下的、时代的艺术。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逐步解放,人的逐步解放同步,剧作家也逐渐表现出了拒绝奴役的个性化思考,从田汉开始,不断涌现出杰出的剧作家,将他们对时代、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融进戏曲作品,他们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甚至超过了以剧作家个性张扬着称的元杂剧时代。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剧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戏曲、区别于传统地方戏的独特面貌,同时又主动地连接中国文化内在精神,这一批作品对中国戏曲发展方向和整体面貌的影响,注定会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相对于元明清、上世纪上半叶的高度繁荣,还是当今的舞台艺术以及影视等艺术形式竞相争妍的局面,戏曲艺术的声音无疑偏弱。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不可能要求戏曲艺术重现曾经的一枝独秀。但与其他艺术样式并存,戏曲艺术依然应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声音。与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相比较,戏曲艺术背负更为沉重的传统压力,带来与受众的一些隔阂,而“创新”脚步必须更为谨慎小心。传统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的优势和财富,主动接通当今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是艺术家们长期的努力方向。在近三十年的戏曲创作相对曾经的传统戏曲,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文本创作则是这段时期戏曲艺术成就的重要收获,伴随剧作成功的是一批剧作家的崛起。从八十年代的“实验”到九十年代的“重塑”再到新世纪的暂时沉寂,三十年的得失是今后的戏曲创作的启迪,社会和艺术环境的作用下,戏曲艺术发展有了多种的可能,但是作为活着的场上艺术,戏曲新剧目创作还会继续前行,中国戏曲新的戏剧文学振兴时代已经开启,并仍将继续。
金重[9](2009)在《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文中研究说明一如果有人提问:"云南京剧的特色何在?"我的回答就是:身处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彩云之南,云南京剧的主要特色就是致力以京剧这一艺术形式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探索。
吴乾浩[10](2008)在《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云南是少数民族戏曲的大省,戏曲资源丰厚,发展态势呈上升状态,本文从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特质与个性、云南少数民族戏曲中遗传与变异的适当配比、云南少数民族戏曲多元化的自主创新追求等三方面,深入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的《凤氏彝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归的《凤氏彝兰》(论文提纲范文)
(1)李莉剧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莉戏曲创作的三阶段 |
二、非常之事与非常之情 |
三、血色浓烈的人伦惨剧 |
四、围城里的挣扎 |
附:李莉戏曲创作年表(王丽芳整理提供): |
(2)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奖名目:似锦的繁花 |
(一) 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奖项的云南剧目① |
(二) 获得文化部各类重要活动荣誉和奖项的云南剧目 |
(三) 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的一系列奖项② |
(四) 全国戏剧理论与批评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中国文联全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 ③ |
(五) 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① (主办:中国文联、中国剧协) |
(六) 其他与戏剧有关的获奖 |
二、地域戏剧:次第的芳华 |
三、民族剧种:各异的风景 |
四、景观变化:重整的格局 |
(一) 市场的探索 |
(二) 买剧目的“试水” |
(三) 资源的聚合 |
(四) 格局的重组 |
(五) 空间的拓展 |
五、理论批评:学说的奠基 |
六、现实焦灼:发展的余论 |
(一) 国有院团要在当下的戏剧文化版图中找准位置, 积极创造, 显现力量。 |
(二) 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 用院团生存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去检验改革成效。 |
(三) 切实解决戏剧文化的“滇军”建设问题。 |
(3)《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
第一节 创刊缘起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当下发展 |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小结 |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
小结 |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
小结 |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
小结 |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
致谢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5)当代戏曲作品的人物行动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人物行动线的理论内涵 |
一、人物行动与人物行动线 |
二、人物行动线的特点 |
第二章 人物行动线的作用 |
一、戏曲人物行动线揭示戏剧本质 |
(一)戏曲人物行动线反映情节的戏剧性整一原则 |
(二) 戏曲人物行动线反映史诗原则与抒情诗原则的相互否定统一原则 |
(三) 人物行动线反映了情境中的人的生命的动态过程。 |
(四)人物行动线对于“观众说”和“激变说”的反映 |
二、人物行动线作用于人物塑造 |
(一)人物行动线作用于人物性格塑造 |
(二)人物行动线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
三、人物行动线作用于情节 |
第三章 人物行动线的构建 |
一、注重行动的独特性 |
二、挖掘人物行动之间的关联性 |
三、利用情节的起承转合铺排人物行动线 |
四、不同人物的行动线的相互交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6)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起和价值 |
二、研究对象和目标 |
三、研究现状和问题 |
四、研究方法和方案 |
第一章 戏曲历史剧创作概述 |
第一节 创作剧目 |
一、政治军事题材 |
二、爱情婚姻题材 |
三、知识分子命运题材 |
第二节 创作主体 |
一、职业编剧 |
二、业余作家 |
第三节 创作风格 |
一、题材与风格 |
二、主体与风格 |
三、剧种与风格 |
第四节 创作理论 |
一、“传神史剧”论 |
二、“新史剧”论 |
第二章 代表作家的历史剧创作 |
第一节 文人情怀——郑怀兴的创作 |
一、创作视角:独特新颖 |
二、风格:神秘且空灵 |
三、人文关怀:细致深入 |
第二节 诗性审美——罗怀臻的创作 |
一、历史:另一种存在 |
二、风格:乡野气和文人气的结合 |
三、悲剧意识:浓郁且现代 |
第三节 女性书写——李莉的创作 |
一、创作追求:严肃深刻 |
二、风格: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 |
三、主题传达:沉重却不悲观 |
第三章 创作新态势及动因 |
第一节 创作新态势 |
一、历史本质的真实 |
二、宏大叙事的消解 |
三、偶然性因素的凸显 |
四、个人化的叙述 |
第二节 新态势动因 |
一、社会文化环境 |
二、史剧理论的发展 |
三、主体性的张扬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一节 存在问题之探析 |
一、内容大于形式 |
二、忽视戏曲艺术传统 |
三、“戏说”历史剧 |
第二节 发展命运之思考 |
一、“现代化”和“都市化” |
二、“原创”与“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戏曲生态学的缘起 |
第一节 戏曲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戏曲生态学的界定 |
第三节 戏曲生态批评论 |
第一章 外部生态与戏曲批评话语模式 |
第一节 政治生态与戏曲批评的国家话语 |
一 三十年戏曲批评政治意蕴的高扬 |
二 三十年戏曲批评政治意蕴的潜隐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生态与戏曲批评 |
一 戏曲批评的历史情怀与人性探索 |
二 新时期人的精神危机和信仰价值重建 |
第二章 内部生态与戏曲批评的美学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戏曲创作生态与戏曲批评 |
一 传统戏的改编整理及其美学旨归嬗变 |
二 新编历史剧批评 |
三 现代戏创作的时代书写及其戏曲化轨迹 |
四 剧本创作批评的特点 |
第二节 民族戏曲美学体系建构的惶惑与努力 |
一 戏曲美学基本理论架构 |
二 戏曲表导演研究 |
三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研究 |
四 戏曲的文学研究 |
第三节 三十年戏曲史论与批评研究 |
一 戏曲史论与批评研究概况 |
二 戏剧观讨论及其对戏曲批评的渗透 |
三 剧诗说和戏曲叙事理论的初步确立及质疑 |
四 戏曲本体回归的呼唤 |
五 独树一帜的陈多及“戏史辨” |
第三章 戏曲生存生态与戏曲批评 |
第一节 戏曲现代化 |
一 何谓戏曲现代化 |
二 新时期戏曲现代化探索 |
第二节 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讨论 |
一 三十年川剧振兴的探讨与经验 |
二 不同剧种振兴的讨论 |
三 戏曲命运与重建中国戏剧之讨论 |
第三节 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第四章 戏曲新生态形式批评 |
第一节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
一 电视戏曲批评 |
二 戏曲频道与戏曲栏目批评 |
第二节 戏曲电影批评 |
第三节 网络戏曲批评 |
第四节 非传统剧场戏曲批评 |
一 厅堂版及博物馆戏曲批评 |
二 实景版戏曲批评 |
三 小剧场及实验戏曲批评 |
四 戏曲歌舞剧批评 |
五 戏曲清唱批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绪论 |
一、戏曲艺术的当下处境 |
二、戏曲文学弁言 |
三、三十年戏曲文学概况 |
第一章 三十年戏曲文学整体观 |
第一节 区别于“传统”的“新戏曲” |
第二节 作为与西方戏剧并存的中国戏剧艺术 |
第二章 激情爆发的八十年代 |
第一节 危机与转机的双重处境 |
第二节 对传统的反拨与借鉴 |
第三节 主要成就与贡献 |
第四节 代表性剧作家及其作品 |
第三章 冷静回归的九十年代 |
第一节 重塑戏曲古典美 |
第二节 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
第三节 建立在发展上的“回归” |
第四节 代表性作家极其作品 |
第四章 暂时沉寂的新世纪十年 |
第一节 新世纪戏曲创作的困境种种 |
第二节 困境带来的创作问题 |
第三节 本时期的创作成果 |
第五章 多元走向的未来戏曲创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参与创作的实践 |
(10)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特质与个性 |
二、云南少数民族戏曲中遗传 与变异的适当配比 |
三、云南少数民族戏曲多 元化的自主创新追求 |
四、回归的《凤氏彝兰》(论文参考文献)
- [1]李莉剧作论[J]. 傅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0(02)
- [2]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J].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19(03)
- [3]《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世纪前十年的京剧历史题材剧目创作例析[A]. 李菁. 京剧的文学·音乐·表演(上)--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5]当代戏曲作品的人物行动线研究[D]. 王雪莹. 上海戏剧学院, 2015(12)
- [6]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D]. 宋蔓蔓. 厦门大学, 2014(08)
- [7]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 吴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8)
- [8]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 朱蓓蕾. 上海戏剧学院, 2010(01)
- [9]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A]. 金重. 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 2009
- [10]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的可持续发展[J]. 吴乾浩. 民族艺术研究,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