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氧化二砷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1](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惠舒[2](2021)在《紫草素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最终治疗手段。然而,几乎所有移植患者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持续治疗。虽然免疫抑制剂在维持同种异体移植物存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高效且副作用较小的免疫抑制药物。紫草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萘醌色素,提取自传统中药紫草,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重要的是,紫草素还被证明可以通过抑制JNK信号和IKKβ活性来抑制人T淋巴细胞的激活。但紫草素是否可以抑制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从细胞学层面上探究了紫草素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并进行了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生存期的尝试,为日后其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我们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CFSE染色实验探究了紫草素在体外是否可以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然后,我们通过克隆无能实验、FITC-Annexin V/PI染色实验、细胞周期检测实验、调节性T细胞诱导实验等在细胞水平上探讨了紫草素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最后,我们通过建立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探究了紫草素对小鼠心脏移植物生存期的影响。结果: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CFSE增殖检测实验,我们发现紫草素在体外可以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接着体外细胞学实验揭示了紫草素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诱导调节性T细胞生成以及阻滞细胞周期发挥其作用的。体内实验表明,紫草素用药组可延长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期。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紫草素在体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延长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期。综上,紫草素具有成为一种高效的免疫抑制剂的潜力。
吕梦楠[3](2021)在《三氧化二砷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急性GVH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涉及的机制主要是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的双重作用。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ATO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都有治疗作用,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及固体器官移植后的移植排斥反应等。ATO可促进CD4+,CD8+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反应,增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并显着降低IFN-γ、TNF-α、IL-1β、IL-4、IL-6、IL-10、IL-17等细胞因子水平。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供体T细胞是GVHD的主要效应细胞,因此抑制T细胞应答是预防及治疗GVHD的标准治疗方法。多项研究表明,细胞糖代谢会影响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靶向T细胞糖代谢有可能成为治疗GVHD的新方法。有研究利用人类蛋白质组芯片发现砷剂可特异性结合糖酵解途径中的蛋白质。因此,我们想要探究ATO 在急性 GVHD(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中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作用机制是否与T细胞糖代谢相关。研究目的:1.研究ATO对T细胞增殖活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及ATO在aGVHD中的治疗作用;2.研究ATO治疗aGVHD的机制及其对T细胞糖代谢的影响。研究方法:于体外给予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CD3/CD28活化磁珠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刺激小鼠及正常供者T细胞增殖并予不同浓度ATO行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ATO对T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我们于体内建立了 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并对小鼠进行肝功能、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及脾脏中淋巴细胞的组成及活化。通过在已知靶蛋白晶体库中虚拟筛选检测ATO的结合靶点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脾脏T细胞糖酵解途径相关酶类的表达。同时,我们也建立了 MHC不匹配的allo-HSCT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GVHD评分及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RT-PCR检测脾脏T细胞编码糖酵解途径相关酶类的mRNA表达水平。Legendplex多因子检测盒检测两种小鼠模型血清中12种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于体外,ATO可降低ConA、CD3/CD28活化磁珠及MLC诱导的小鼠及正常供者T细胞增殖,且ATO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外,在T细胞稳态及活化增殖情况下,1-2μmol/L的ATO可显着诱导T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三氧化二砷浓度的升高,存活的CD4+T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而CD8+T细胞比例逐渐降低。2.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应用ATO后可明显升高小鼠生存率,降低肝酶水平并减轻肝脏病理中所示的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分析肝脾淋巴细胞比例及数量,ATO治疗12h后可明显减少肝脾细胞中T细胞、NKT细胞的浸润、升高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及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细胞比例。另外ATO可减少免疫性肝损伤小鼠IFN-γ、TNF-α、IL-6、IL-4、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通过虚拟筛选我们发现ATO的结合靶点之一是糖酵解途径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3(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利用RT-PCR验证了 ATO可以降低疾病小鼠T细胞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乳酸脱氢酶 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乳酸脱氢酶b(Lactate dehydrogenase b,LDHb)、Pfkfb3、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单羧酸转运蛋白 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MCT4)、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丙酮酸激酶 2(Pyruvatekinase 2,PKM2)、血小板同种型磷酸果糖激酶(The platelet isoform of phosphofructokinase,Pfkp)、肝脏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liver type,Pfk1)、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Phosphoglycerate Mutase 1,Pgaml)、烯醇化酶(Enolase,Enol)、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Gpi)的表达。同时,ATO也降低了体外增殖的T细胞HK2、Pfkfb3、MCT4、Gpi的表达。3.ATO可延长aGVHD小鼠生存期、降低aGVHD评分并减轻aGVHD病理表现。移植后14d,三氧化二砷可降低脾脏内供者CD3+T细胞,抑制CD4+、CD8+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Tem)细胞产生,抑制Th1细胞分化而促进treg细胞分化,减少CD8+T细胞分泌穿孔素并降低IL-6、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利用RT-PCR也验证了 ATO可以降低aGVHD小鼠T细胞糖酵解途径中T细胞 HK2、Pfkfb3、MCT4、Gpi、Glut1、LDHa 的表达。研究结论:ATO可通过影响细胞因子分泌、T细胞的分化与活化,抑制T细胞增殖并促进T细胞凋亡减轻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aGVHD,而这可能与ATO抑制T细胞的糖酵解途径相关。[目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为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行auto-HSCT(31例)及MSD-HSCT(47例)的78例Ph+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移植方式患者的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累积复发率(CIR)及非复发死亡率(NRM),并观察3个月内实现完全分子学缓解(CMR)并持续至移植(s3CMR)对不同移植方式预后的影响。[结果]auto-HSCT组、MSD-HSCT组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29)d、14(11~24)d(P=0.006),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5(10~62)d、17(10~33)d(P=0.794)。MSD-HSCT组中,Ⅱ~Ⅳ度和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7.7%(13/47)和8.5%(4/47),局限型和广泛型慢性 GVHD 的发生率为 17.0%(8/47)和 12.8%(6/47)。auto-HSCT 组、MSD-HSCT组3年CIR、NRM、L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达到s3CMR的44例患者中,auto-HSCT组和MSD-HSCT组的3年OS率[(84.0±8.6)%对(78.0±8.7)%,P=0.612]、LFS 率[(70.3±10.3)%对(68.2±10.1)%,P=0.970]、CIR[(24.9±10.0)%对(14.4±8.0)%,P=0.286]NRM[(4.7±4.7)%对(17.4±8.1)%,P=0.2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达到s3CMR的34例患者中,auto-HSCT组与MSD-HSCT 组相比,3 年 CIR 明显升高[(80.0±14.7)%对(39.6±10.9)%,P=0.057]。结论 对于化疗后达s3CMR的Ph+ALL患者,auto-HSCT是一种有效的巩固治疗选择,与MSD-HSCT疗效相当;对于未达到s3CMR的患者,MSD-HSCT复发率更低。[结论]对于化疗后达s3CMR的Ph+ALL患者,auto-HSCT是一种有效的巩固治疗选择,与MSD-HSCT疗效相当;对于未达到s3CMR的患者,MSD-HSCT复发率更低。
赵丽凤[4](2020)在《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和SHI-1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增殖抑制、周期分布、凋亡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方法1.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其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的半数抑制浓度。2.流式细胞仪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THP-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的情况。3.Western Boltting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THP-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h后,采用 Western Boltting 检测 Bax、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六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4.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其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的半数抑制浓度。5.流式细胞仪检测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SHI-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BALB/c裸鼠,雌性,SPF级,4-5周龄,19只,检疫适应三天,分为五组:对照组、皮下注射THP-1细胞组、腹腔注射THP-1细胞组、皮下注射SHI-1细胞组、腹腔注射THP-1细胞组。观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取裸鼠体内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观察其增殖情况。7.基于裸鼠肿瘤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建模:BALB/c裸鼠皮下注射SHI-1细胞建模。分组:将建模后裸鼠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十组,分别是:对照组、模型组、ATO低组、ATO高组、DHA低组、DHA高组、ATO低+DHA低组、ATO低+DHA高组、ATO高+DHA低组、ATO高+DHA高组。给药14天。观察裸鼠状态、测量肿瘤大小、检测脏器病理变化。结果1.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单用对THP-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较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单用后效果更加显着(P<0.001)。2.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G2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变化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凋亡比例均增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提高了 71.4%,显着高于三氧化二砷组、双氢青蒿素组(P<0.001)。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将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与三氧化二砷组、双氢青蒿素组比较,Bcl-2(P<0.05)、Caspase-3(P<0.001)、Caspase-8(P<0.001)表达量明显下调,Cleaved Caspase-3(P<0.05)表达量显着上调,Bax、Caspase-9表达量无明显变化。4.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且成浓度-时间依懒性。然而,分别用1、2、3μM的三氧化二砷联合不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与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相比,抑制率并无明显变化(P<0.05)。5.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三氧化二砷浓度的增加,SHI-1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随着双氢青蒿素浓度的增加,SHI-1细胞凋亡比例有增加趋势,但变化并不显着。与相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或双氢青蒿素相比,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没有使SHI-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肿瘤模型的建立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和THP-1细胞腹腔注射到裸鼠体内均未有明显变化。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皮下注射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成模率为25%。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100%长出肿瘤,成功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7.基于裸鼠肿瘤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与模型组,给药后7天,给药各组肿瘤体积增加均明显减小,其中ATO低+DHA低组减小最为明显,平均增加6.06 mm3。给药7至13天期间,肿瘤体积较前7天均明显增加,但ATO低+DHA低组增加值(120.25 mm3)较模型组(292.65 mm3)最低。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ATO低+DHA低组、ATO高+DHA低组、ATO高+DHA高组平均瘤重均明显降低,其中,ATO低+DHA低组降低最为显着,抑瘤率为46.47%。结论1.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单用均能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并成浓度-时间依赖性,且联合应用较各自单用抑制效果更加明显。2.阻滞细胞增殖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是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抑制THP-1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下调Bcl-2和Caspase-8表达量诱导THP-1细胞凋亡。4.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能够抑制SHI-1细胞的增殖并成浓度-时间依赖性,二者联用无协同作用。5.三氧化二砷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SHI-1细胞增殖;双氢青蒿素抑制SHI-1细胞不通过诱导细胞凋亡。6.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100%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7.2 mg/kg ATO与50 mg/kg DHA联合应用能够显着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46.47%。
郑雁[5](2020)在《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以肺癌发病率最高。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发病率的85%左右,且具有恶性度高和预后差的特点,对其治疗现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但各种治疗方法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靶向治疗药物虽敏感但耐药问题非常棘手,同时价格昂贵,免疫治疗适应症的选择等问题。因而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目前肺癌治疗关键问题之一。多金属氧酸盐是一类金属氧簇化合物,具有结构特异、表面高电荷、氧化还原能力较强、分子可设计等特点。研究表明,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自主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采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MTT法及MTS法对合成的多金属氧酸盐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筛选出抗非小细胞肺癌活性较高,同时毒性较低的化合物,代号为As MOP-8。采用体内急性毒性实验评价As MOP-8的急性毒性,并做为体内抗肿瘤实验剂量选择的依据。以ICR Lewis肺癌荷瘤小鼠作为实验研究模型,对As MOP-8进行体内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研究。分别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探讨As MOP-8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进而寻找其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自主合成的含砷多酸化合物As MOP-8结构明确,在氨基酸溶液中稳定性良好,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最为显着,对正常肺组织细胞的毒性较小,与阳性对照顺铂相比抗肿瘤作用更显着且毒性较小。体内具有较好的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作用效果优于阳性药顺铂。在机制探讨中发现As MOP-8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同时通过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和非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本课题自主设计、合成一系列的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探讨受试物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并研究受试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急性毒性。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本研究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多酸抗肿瘤药物奠定一定的理论实验基础。
罗玉珍[6](2020)在《砷对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表达及血清卵泡刺激素、睾酮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亚慢性砷暴露4周、8周,观察雄性大鼠体质量、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附睾精子密度、存活率,血清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睾丸组织Ddx3y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观察砷雌激素样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探讨其内在联系及可能的雄性生殖毒性机制,为更深入的砷雄性生殖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100 ug·kg-1雌二醇)和0.15、0.75、1.50 mg·kg-1(低、中、高剂量)砷染毒组,每天灌胃1次,染毒周期分别为4周、8周。观察大鼠体质量、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精子密度及存活率,血清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睾丸组织Ddx3y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结果(1)染毒4周、8周,各组大鼠的体质量无差异(P>0.05)。(2)染毒4周、8周,各组大鼠的睾丸、附睾重量及其脏器系数无差异(P>0.05)。(3)染毒4周、8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睾丸组织曲细精管结构完整、排列紧密,生精细胞层次清楚;阳性对照组和各砷染毒组曲细精管萎缩、管腔间隙变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空白组大鼠附睾管结构完整,内含大量精子;阳性对照组和各砷染毒组大鼠附睾管腔间隙变大,精子数减少。(4)染毒4周,阳性对照组、各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密度和精子存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存活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各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密度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异(P>0.05);染毒8周,各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染毒8周与染毒4周相比,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密度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和低、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的精子存活率均降低(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的精子存活率升高(P<0.05)。(5)染毒4周,各组大鼠血清睾酮浓度无差异(P>0.05);染毒8周,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血清睾酮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0.05)。染毒4周,中、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浓度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染毒8周,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染毒8周与4周相比,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血清睾酮浓度降低(P<0.05);各组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染毒4周,阳性对照组、各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相对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61.06%、66.37%、54.08%、36.25%。染毒8周,阳性对照组、各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相对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57.92%、21.92%、47.81%、44.71%。砷染毒8周与4周相比,低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的表达量下降(P<0.05)。(7)染毒4周,各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蛋白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0.05)。染毒8周,中、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蛋白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Ddx3y蛋白的表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染毒8周与4周相比,低剂量砷染毒组大鼠睾丸组Ddx3y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砷具有雌激素样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破坏睾丸、附睾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与睾丸发育相关的雄激素水平,抑制睾丸组织特异性基因Ddx3y的表达,最终抑制精子生成,Ddx3y基因可能是砷精子毒性作用的靶基因。
舒水平[7](2020)在《无机砷暴露对小鼠肝脏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砷(A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类金属元素,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空气或饮水被人和动物吸收并在体内蓄积,对机体肝、肾、脑、脾、皮肤等不同组织器官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肝脏作为机体解毒的重要器官,也是砷毒性的重要靶器官。目前,关于砷的毒性研究很多,但对于低浓度砷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后机体自身的抵抗反馈机制研究尚少,因此,本课题探究了砷暴露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及可能的机体反馈抵抗机制。本研究将3周龄ICR小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分别对其进行饮用水灌胃暴露0,As III(10、50、100、200μg/L)和AsV(10、50、100、200μg/L),连续暴露30天后,解剖,取血及肝脏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对小鼠体重及肝功能指标测定发现:AsIII暴露降低了小鼠特定生长率,AsIII处理组体重变化量较空白对照出现降低,在200μg/L浓度组最高降低了14.33%;同时AsIII和AsV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都显着升高了血清ALT和AST水平,其中AsIII处理组ALT和AST较空白组分别升高了178%、294%、424%、140%和28%、35%、17%、21%。As V处理组ALT和AST分别升高了410%、268%、565%、772%和28%、23%、52%。表明砷暴露后小鼠肝脏受到了损伤,肝功能受到影响。(2)通过对免疫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检测发现,砷暴露后促进了小鼠肝脏中IL-1β、IL-2、IL-6和TNF-αmRNA的表达,砷暴露后诱导了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使机体产生炎症;同时,机体抵抗炎症的相关免疫基因表达升高以抑制炎症发生。表明砷暴露后对小鼠肝脏产生了炎症效应并对小鼠肝脏免疫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3)通过对小鼠抗氧化应激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量的检测发现:砷暴露后显着升高了小鼠肝脏中MDA含量,最高升高了96%;AsIII显着抑制了小鼠肝脏SOD活性,分别降低了14.1%、13.7%、17.8%、17.6%;同时AsIII显着抑制了Cu/Zn-SOD m RNA表达,且变化趋势与SOD一致;Mn-SOD在200μg/L出现了升高。AsV处理组Cu/Zn-SOD和Mn-SOD mRNA表达量整体呈升高趋势。AsIII抑制了MT-1和MT-2mRNA表达,AsV处理组MT-1和MT-2 mRNA表达量均在200μg/L出现升高。结果表明砷暴露诱导小鼠产生了氧化应激,造成肝脏氧化损伤,机体自身通过调节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以清除过氧自由基,抵抗应激。且对比AsIII和AsV的实验结果,表明AsIII的生物毒性大于AsV。(4)通过对小鼠肝脏Nrf2-Keap1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表达检测发现:砷暴露后促进了小鼠肝脏Nrf2、Keap1以及其所调控下游HO-1、NQ01、GCLC等mRNA的表达;同时,小鼠肝脏Keap1质蛋白和Nrf2核蛋白表达量均升高,表明小鼠肝脏氧自由基攻击产生氧化应激后激活自身Nrf2-Keap1信号通路,发挥机体抗氧化作用。其次,AsIII处理组Nrf2和Keap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AsV处理组,指示AsIII较AsV的生物毒性更大。
肖晓萍[8](2019)在《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对肝细胞癌模型的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氧化二砷(As2O3,ATO)是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是不合适的药代动力学和系统毒性等问题导致其难以用于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内源性无机磷(Pi)触发释放ATO的亚砷酸钆(GdAsO3)纳米粒子胶体,即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ATONP)。本论文围绕ATONP的药理毒理学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考察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的毒理,并评估了ATONP与传统小分子药物例如ATO、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几种治疗肝癌药物的药效。在对SMMC-7721癌细胞系的毒性测试中,ATONP比ATO更有活性,能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并且细胞存活率对Pi浓度有剂量依赖性,除了具有更高的输送效率(ATONP的ID%/g=5%VS ATO的0.5%)外,ATONP还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因为它降低了肿瘤内Pi浓度并提高了pH值。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临床相关的Tet-Off MYC转基因肝癌模型来评估治疗效果。在第一组中实验中,多次给药后肿瘤体积减少了50%以上;在第二组中,与治疗组或对照组(ATO、sorafenib和生理盐水)相比,ATONP显着延长了小鼠生存期。与相同剂量的ATO相比,ATONP会引发更多的细胞凋亡,这可能归因于高的药物递送效率。ATONP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7.59mg(As)/kg,稍微低于ATO的LD50(10.7mg(As)/kg),按照治疗的剂量我们发现了正常小鼠呈现出系统毒性。同时我们发现了ATONP毒性具有可逆性,在停止注射ATONP三周后小鼠主要器官恢复正常。这些结果表明ATONP在预临床肝癌模型的治疗上有显着成果,同时毒性是可耐受的,说明ATONP在肝癌治疗的临床转化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薛梦姣[9](2019)在《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器官移植是当前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免疫排斥和术后恶性肿瘤高发是器官移植受者面临的最大障碍。目前临床使用的移植免疫抑制剂尽管延长了移植物生存期,但也增加了移植受者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亟需开发具有抗癌作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本实验室在新型免疫抑制剂筛选中发现抗癌药物—三氧化二砷能减弱啮齿类动物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胰岛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体外探究三氧化二砷免疫抑制机制,为其后续开发为移植免疫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细胞免疫学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型、Caspase-3酶活性检测、细胞凋亡检测等实验探究三氧化二砷对抗原特异性激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其次,提取淋巴细胞总蛋白,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Lable Free明确三氧化二砷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接着,通过检测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ROS水平以及运用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细胞和线粒体形态来验证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的影响;最后,对Lable Free技术挖掘出的信号通路进行蛋白和mRNA水平验证。结果:三氧化二砷作用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激活细胞内Caspase-3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Lable Free分析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凋亡通路。验证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细胞内ROS水平,破坏线粒体形态结构。最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促进胞浆中凋亡蛋白Bax、Cytochrome C蛋白表达、激活真核细胞中凋亡执行者Caspase-9、Caspase-3蛋白,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在mRNA水平上,激活bax、p53,升高bax/bcl-2比值,抑制Bcl-2和抗氧化物酶SOD、Gpx基因转录。结论:三氧化二砷通过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即线粒体凋亡通路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陈祥云[10](2019)在《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对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三氧化二砷(As2O3)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现代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了As2O3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并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尤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更是取得满意的疗效。而As2O3属剧毒药,在临床上治疗安全窗口较小,在应用中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文献及前期研究显示:南天竹提取物对抗肿瘤药三氧化二砷具有减毒持效作用,南天竹中生物碱类成分为主要减毒活性成分,单一生物碱减毒作用均不及总生物碱部位,提示南天竹生物碱类成分对三氧化砷减毒具有明显的多靶点、多途经的中医药特点。然而,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位分离纯化工艺有待优选、南天竹籽总生物碱类部位化学成分有待进一步阐明。据此,开展了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对As2O3减毒作用相关研究。本课题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南天竹籽总生物碱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本实验以小檗碱作为对照品,采用酸性染料比色,得到南天竹籽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倍量7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HPD-722型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及洗脱参数,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液总生物碱质量浓度为4 mg·mL-1,上样量35 mL,上样流速2 mL·min-1,先以6 BV体积的水洗去杂质,再以10 BV体积的80%乙醇以1 mL·min-1的流速洗脱,得总生物碱含量达到70%以上。2.总生物碱部位对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研究通过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两个方面,研究提取纯化所得的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位对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单独给药组的CK、AST、LDH、尿素氮、MDA、ALT明显高于联合给药组和空白组,单独给药组的Na+-K+-ATP酶、SOD、CAT、肌酐消除率明显低于联合给药组和空白组。组织形态学检测显示,小鼠三氧化二砷单独用药组部分出现心脏细胞水肿情况,联合用药组心脏均显示正常;大鼠三氧化二砷单独用药组心组织及细胞未见损伤,部分出现肾小球变小,肝组织中广泛出现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典型肝血窦扩张,嗜酸性变性,脂肪变性等损伤,而联合用药组心和肾组织及细胞未见损伤,仅少部分肝细胞出现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合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表明提取纯化的总生物碱部位对三氧化二砷具有较明显减毒作用。3.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位的化学分离与鉴定采用柱色谱技术对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11个生物碱类成分,4个其他类成分,包括:N-Methyl-3-phenyl-N-(2S,3R,4-trihydroxy-butyl)-acrylamide(1)、N-Methyl-3-phenyl-N-(2R,3R,4-trihydroxy-butyl)-acrylamide(2)、O-甲基南天竹碱(3)、N-去甲基南天竹碱(4)、Hydroxynantenine(5)、南天宁碱(6 nantenine)、巴马亭(7 palmatine)、O-甲基球紫堇碱(8 O-methylbulbocapnine)、海罂粟碱(9 glaucine)、去二氢海罂粟碱(10 didehydroglaucine)、5-羟基-2-吡啶羧酸甲酯(11)、Amentoflavone(12)、异落叶松脂素(13)、原儿茶醛(14)、3,4-二羟基苯乙酮(15)。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1,12,13,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4.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定性与南天宁碱定量分析采用Peakview(Version1.2,AB SCIEX)软件对南天竹籽质谱数据进行处理,依据相对分子量测定值与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论值偏差小于10.0×10-6的原则,基于高分辨质谱的精确分子量信息,共鉴别25个生物碱,其中已知生物碱18个,未知化合物7个。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在同一薄层板上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溶液与新化合物N-Methyl-3-phenyl-N-(2,3,4-trihydroxy-butyl)-acrylamide在相同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考察南天竹籽中标志性生物碱成分——南天宁碱在总生物碱中的含量,得其含量为0.227 mg/mg。
二、三氧化二砷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氧化二砷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
1. 瘀的定义 |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
1. 毒的定义 |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
(五) 总结 |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
(一) 瘀的治疗原则 |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活血化瘀 |
2. 破血逐瘀 |
(三) 毒的治疗原则 |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清热解毒 |
2. 以毒攻毒 |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
(七) 总结 |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
1. 丹参 |
2. 当归 |
3. 赤芍 |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
(五)总结 |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细胞系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仪器 |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
3. 细胞培养 |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
10.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
(四) 分析与讨论 |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细胞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
8.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
(四) 分析与讨论 |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物 |
2. 实验仪器 |
3. 试剂及耗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
5. 统计学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
(四)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
2. TAMs的类型 |
3. TAMs的极化 |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2)紫草素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器官移植概述 |
1.1.1 器官移植发展历程 |
1.1.2 器官移植领域的两大问题 |
1.2 T细胞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
1.2.1 T细胞亚群 |
1.2.2 免疫排斥反应类型 |
1.3 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机制 |
1.3.1 T细胞的激活 |
1.3.2 T细胞的效应功能 |
1.3.3 T细胞建立免疫耐受的机制 |
1.4 免疫抑制剂发展与应用 |
1.4.1 激素类免疫抑制剂 |
1.4.2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
1.4.3 嘌呤合成类抑制剂 |
1.4.4 mTOR类抑制剂 |
1.4.5 中药来源免疫抑制剂 |
1.5 本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耗材 |
2.2 方法 |
2.2.1 细胞学实验 |
2.2.2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3.1 紫草素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水平的机制研究 |
3.1.1 紫草素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
3.1.2 紫草素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
3.1.3 小结 |
3.2 紫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生存期及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
3.2.1 紫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物生存期的影响 |
3.2.2 紫草素对小鼠体重及健康状态的影响 |
3.2.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三氧化二砷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急性GVH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三氧化二砷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急性GVH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8例自体和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病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
致谢 |
(4)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概述 |
2. 三氧化二砷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
3. 双氢青蒿素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体外研究 |
1.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细胞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药物的配制 |
1.2.3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2.4 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2.5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2.6 PI单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1.2.7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
1.2.8 Western blotting测定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 结果 |
1.3.1 三氧化二砷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3.2 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3.3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
1.3.4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1.3.5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6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2.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SHI-1细胞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2.3 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2.4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2.5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6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7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 结果 |
2.3.1 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3.2 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3.3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
2.2.4 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5 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6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体内研究 |
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 |
1.1.2 细胞 |
1.1.3 试剂 |
1.1.4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动物分组 |
1.2.3 接种 |
1.2.4 移植接种 |
1.3 结果 |
1.3.1 接种结果 |
1.3.2 移植接种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2.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 |
2.1.2 细胞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药物配制 |
2.2.2 细胞培养 |
2.2.3 建立模型 |
2.2.4 动物分组 |
2.2.5 给药及肿瘤测量 |
2.2.6 病理检查 |
2.3 结果 |
2.3.1 肿瘤体积变化 |
2.3.2 肿瘤重量比较 |
2.3.3 病理检查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结论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简介 |
1.1.1 全球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简介 |
1.1.2 我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简介 |
1.2 恶性肿瘤的治疗 |
1.2.1 外科治疗 |
1.2.2 放射治疗 |
1.2.3 药物治疗 |
1.3 多金属氧酸盐的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
第2章 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化合物的合成 |
2.2.1 VMOP-31 的合成 |
2.2.2 AsMOP-8 的合成 |
2.3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3.1 VMOP-31 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3.2 AsMOP-8 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4 As MOP-8 稳定性研究 |
2.4.1 AsMOP-8在PBS中的稳定性 |
2.4.2 AsMOP-8 在氨基酸及谷胱甘肽中的稳定性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多金属氧酸盐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及毒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VMOP-31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2 AsMOP-8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3 AsMOP-6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4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肿瘤活性及毒性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肿瘤活性比较 |
3.3.2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对正常细胞毒性的比较 |
3.3.3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 A549 细胞治疗指数的比较 |
第4章 AsMOP-8 急性毒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 5 章 As MOP-8 体内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毒性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小鼠的一般状态 |
5.2.2 AsMOP-8 体内抑瘤效果 |
5.2.3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5.2.4 小鼠脏器指数 |
5.2.5 小鼠各脏器病理改变 |
5.3 讨论 |
5.3.1 AsMOP-8 对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5.3.2 AsMOP-8 体内抑瘤效果 |
5.3.3 AsMOP-8 对小鼠各脏器的影响 |
第6章 AsMOP-8 抗非小细胞肺癌机制的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体外实验结果 |
6.2.2 体内实验结果 |
6.3 讨论 |
6.3.1 AsMOP-8与ct DNA的相互作用 |
6.3.2 AsMOP-8与BSA的相互作用 |
6.3.3 AsMOP-8对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4 AsMOP-8对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6.3.5 AsMOP-8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砷对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表达及血清卵泡刺激素、睾酮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无机砷暴露对小鼠肝脏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砷的概论 |
1.1.1 砷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
1.1.2 砷的来源 |
1.1.3 砷在自然界中迁移转化 |
1.1.4 砷的污染现状 |
1.1.5 砷的毒性及危害 |
1.2 氧化应激 |
1.3 免疫炎症 |
1.4 Nrf2-Keap1 信号通路 |
1.4.1 Nrf2、Keap1 的结构特征 |
1.4.2 Nrf2的活化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砷暴露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及材料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实验设计 |
2.2.3 指标检测 |
2.2.4 免疫相关基因转录分析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砷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3.2 砷对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的影响 |
2.3.3 砷对小鼠相关免疫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砷暴露对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3.2.3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转录分析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砷对小鼠肝脏SOD活性的影响 |
3.3.2 砷对小鼠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
3.3.3 砷对小鼠相关氧化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砷暴露对小鼠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Nrf2-Keap1信号通路基因的转录 |
4.2.3 Western Blot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砷对小鼠Nrf2-Keap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2 砷对小鼠核Nrf2蛋白、Keap1蛋白水平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对肝细胞癌模型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毒or药:三氧化二砷的千年演变 |
1.2 三氧化二砷对实体瘤治疗的尝试 |
1.3 纳米砷剂对实体瘤治疗和毒性的预临床研究 |
1.3.1 纳米脂质体系统 |
1.3.2 聚合物纳米胶束 |
1.3.3 白蛋白纳米颗粒 |
1.3.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1.3.5 磁性纳米粒子 |
1.3.6 碳纳米管 |
第2章 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对肝细胞癌模型的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步骤 |
2.2.1 肝癌细胞的毒性实验 |
2.2.2 肝癌细胞的凋亡、迁移和侵袭实验 |
2.2.3 预临床转基因肝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4 肝内药物输送的时间依赖性 |
2.2.5 治疗一:肿瘤体积的变化 |
2.2.6 治疗二:生存期对比和肿瘤转移的抑制效果 |
2.2.7 转基因肝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 |
2.2.8 统计分析和软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在含Pi和无Pi条件下的ATONP前药实验 |
2.3.2 在Pi下 ATONP有更强的诱导细胞凋亡与抑制迁移和侵袭能力 |
2.3.3 肝内药物释放:ATONP增强砷在肿瘤内的累积 |
2.3.4 全身给药的ATONP显着提高了转基因肝癌模型的治疗效果 |
2.3.5 治疗一:肿瘤体积减少 |
2.3.6 治疗二:生存曲线 |
2.3.7 促进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的毒性及其恢复 |
3.1 引言 |
3.2 实验步骤 |
3.2.1 急性毒性实验 |
3.2.2 可逆的慢性毒性 |
3.2.3 股骨中Gd的累积 |
3.2.4 溶血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体重和血液分析 |
3.3.2 ATONP的急性毒性 |
3.3.3 ATONP的长期毒性 |
3.3.4 ATONP的可逆毒性 |
3.3.5 股骨中Gd的累积 |
3.3.6 溶血和体内的血液凝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床器官移植主要难题 |
1.1.1 供体短缺 |
1.1.2 移植后恶性肿瘤 |
1.2 临床常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概述 |
1.2.1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
1.2.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1.3 淋巴细胞与移植排斥 |
1.3.1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1.3.2 B淋巴细胞与排斥反应 |
1.4 免疫抑制剂发展与运用 |
1.4.1 糖皮质激素类抑制剂 |
1.4.2 烷化剂类抑制剂 |
1.4.3 嘌呤合成抑制剂类 |
1.4.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 |
1.4.5 mTOR类抑制剂 |
1.4.6 中药类免疫抑制剂 |
1.5 三氧化二砷 |
1.5.1 细胞凋亡 |
1.5.2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1.5.3 p53与细胞凋亡 |
1.5.4 Bcl-2家族与细胞凋亡 |
1.6 蛋白质组学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1.7.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耗材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细胞免疫学实验与方法 |
2.2.2 分子生物学实验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作用 |
3.1.1 三氧化二砷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
3.1.2 三氧化二砷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3.1.3 三氧化二砷不能诱导Treg细胞生成 |
3.1.4 三氧化二砷激活淋巴细胞内Caspase-3酶 |
3.1.5 三氧化二砷促进淋巴细胞凋亡 |
3.2 蛋白质组学探究三氧化二砷促淋巴细胞凋亡机制 |
3.2.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2.2 差异表达蛋白趋势分析 |
3.3 细胞学实验验证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的影响 |
3.3.1 三氧化二砷降低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3.3.2 三氧化二砷增多淋巴细胞内ROS含量 |
3.3.3 三氧化二砷破坏线粒体形态结构 |
3.4 分子实验验证三氧化二砷促淋巴细胞凋亡机制 |
3.4.1 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2 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图表索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对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综述 含小檗碱类中草药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及其药理研究进展 |
一、提取工艺 |
二、药理进展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二、方法与结果 |
2.1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提取条件研究 |
2.2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纯化条件研究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位对抗肿瘤药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二、方法 |
2.1 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提取物 |
2.2 三氧化二砷单用及与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提取物联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 |
2.3 三氧化二砷单用及与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提取物联用对小鼠心毒性的影响 |
三、结果 |
3.1 三氧化二砷单用及与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提取物联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 |
3.2 三氧化二砷单用及与南天竹果实总生物碱提取物联用对小鼠心毒性的影响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部位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
一、结果解析 |
1.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三、实验部分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药材来源 |
3.3 提取分离 |
3.4 理化性质及波普数据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定性及南天宁碱定量分析 |
一、南天竹籽生物碱UHPLC-MS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二、薄层鉴别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2.2 溶液制备 |
2.3 薄层鉴别方法与结果 |
三、南天宁碱定量分析 |
3.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四、三氧化二砷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紫草素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惠舒. 广西大学, 2021(02)
- [3]三氧化二砷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急性GVH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梦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D]. 赵丽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郑雁. 吉林大学, 2020(08)
- [6]砷对大鼠睾丸组织Ddx3y基因表达及血清卵泡刺激素、睾酮水平的影响[D]. 罗玉珍.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无机砷暴露对小鼠肝脏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 舒水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三氧化二砷纳米前药对肝细胞癌模型的治疗研究[D]. 肖晓萍. 南昌大学, 2019(02)
- [9]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薛梦姣.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南天竹籽总生物碱对三氧化二砷减毒作用研究[D]. 陈祥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砒霜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细胞毒性论文; 双氢青蒿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