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生殖抗体与习惯性流产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璐[1](2016)在《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的妊娠结局,提高妊娠成功率,以及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方法按照研究标准共选择92例合格病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卵巢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孕前三个月给予补肾益气活血方加减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给药期间嘱患者避孕,第一疗程结束后嘱患者自然试孕,孕后停用补肾益气活血方,给予中药或西药适当保胎,未孕继续用药。试孕3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妊娠率与妊娠成功率: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妊娠63例,妊娠成功54例,妊娠成功率58.70%;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累计妊娠78例,累计妊娠成功68例,累计妊娠率84.78%,累计妊娠成功率73.91%;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累计妊娠83例,累计妊娠成功80例,累计妊娠率90.21%,累计妊娠成功率86.96%;3个年龄组同疗程之间比较,试孕1-2个疗程累计妊娠率和累计妊娠成功率均P>0.05,说明在试孕前2个疗程,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各年龄段疗效无显着性差异,疗效相当;试孕第3疗程各年龄组累计妊娠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累计妊娠成功率比较,年龄I组与年龄II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年龄I组和年龄II组分别与年龄III组比较均有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说明试孕第3疗程累计妊娠成功率年龄I组和年龄II组相当,年龄I组和年龄II组均高于年龄III组。(2)抗生殖免疫抗体改善情况:五个抗体组经治疗后,抗体转阴率均很高,各组在同疗程治疗后两两比较,P均>0.05,均无显着性差异,都有较好的疗效。(3)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总有效率达到90.22%,三个年龄组之间比较,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有相同的治疗作用。(4)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各组病例各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年龄Ⅰ组、年龄Ⅱ组各项症状和体征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年龄Ⅲ组治疗后月经量、神疲乏力、面眶暗斑、面色晦暗或苍白等症状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0.05),腰膝酸软、小腹痛或坠症状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具有良好的提高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妇女的妊娠率和妊娠成功率,改善妊娠结局和临床症状、体征,对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具有良好的转阴作用。
尹璐,金志春[2](2015)在《复发性流产相关免疫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连续2次及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一般妊娠时间不超过20周,发生率为5%[1]。其中部分病因不明的反复流产称之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占较大比例。免疫因素是引起RSA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之一,包括自身免疫因素和同种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因素主要有抗心磷脂抗体(ACA)、抗甲
尹辉,李伟莉[3](2013)在《复发性流产的致病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一对夫妇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其发生率约为5%[1]。属中医学"滑胎"范畴,它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西医学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内生殖器官解
李世梅,王黎明[4](2012)在《参归养血片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表明参归养血片和白芍总苷胶囊都是中药新药,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两药合用治疗抗生殖抗体阳性的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取得较好疗效。
朱二苓[5](2011)在《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证相关性研究是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是动态的。因此,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而目前,病证相关性研究虽已取得众多成果,但对从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动态变化角度进行研究尚缺乏重视。所以,本课题以滑胎为代表病种,运用频数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滑胎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1滑胎辨证论治认识规律的现代研究概况1.1滑胎概念简述滑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妇科学》教材:“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滑胎相当于习惯性流产。”西医学把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自然因素导致的流产称为自然流产。连续自然流产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怀孕年龄推迟,习惯性流产的诊治标准延误了治疗时机,所以近年国际上常用复发性自然流产(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建国六十年来,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滑胎的相关文献报导中多与西医学所指的习惯性流产及近年来的复发性自然流产相联系进行研究。古代迄今中医滑胎的基本内涵无本质变化。1.2滑胎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滑胎的治疗一直受历代医家的重视,现代对滑胎的证候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中医临床对滑胎的辨证论治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直接辨证治疗;②以某方为主辨证治疗;③按月经周期辨证治疗;④分期辨证治疗;⑤按随月养胎法辨证治疗;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医药在滑胎的辨证论治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中医对滑胎的证候规律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但是通过系统查阅资料发现,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运用频数计量方法,对建国以来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滑胎的证候本质的报导尚未见。2资料和方法采用文献、理论、频数计量方法,遵循中医学观点,对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2.1资料凡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文献均列为检索对象。2.1.1资料收集方法期刊论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XKI旧版)、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TCMARS),结合纳入文献(包括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获取题录。书籍(内部资料):由于1950-1979年(含1979年)期间期刊论文较少,所以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系统检索书籍补充。2.1.2文献纳入标准(1)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护理滑胎的文献。(2)综述性文献,依据其参考文献查找原文作为目标文献。(3)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献以及同一年代中,同一作者(课题组)观点相同的文献,仅收录其中发表较早的一篇。2.1.3文献排除标准(1)将滑胎和先兆流产合为一个总体的文献。(2)仅针对个案或部分病例的文献。(3)仅分期辨治、未明确滑胎总的辨证或治则的文献。(4)无明确辨证或治则的文献。(5)只论及某一证型而不涉及其它证型的文献。(6)在某一基础方之下,施以辨证论治,但未知并无法从治则推导出基础方所针对的证候的文献。(7)科普性质的文献。(8)仅针对滑胎西医某一分型的文献单独处理。2.2研究方法2.2.1证候提取2.2.2数据预处理由于各医家对同一证候描述不一,故本课题对证候名称按国标(GB/T16751.2-1997)和《中医诊断学》第五版教材进行规范;对于以上两种规范标准中没有的证候按原文献保留;复合证候进行拆分。2.2.3证候计量方法每篇文章中所有证候总计10分。文章中各证候依其不同权重计分。2.2.4证候合并各原文献的证候经上述预处理和计量后,证候数量众多,难以分析。故研究时将不同年代的证候各自进行合并处理。合并按定性优先和定位优先两种情况进行。2.2.5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按定性优先和定位优先两种情况,将各证候在6个年代计分所占的百分比各自相加,成为各证候在6个年代总和后的计分。将该计分除以600分,为各证候在6个年代总和后的计分所占的百分比。2.2.6研究结果组成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滑胎西医分型的证候,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的计分及其动态变化3结果和讨论3.1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按降序排列,六个年代总和后累积50%左右计分的百分比的证候构成: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脾虚。可见: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性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性优先情况),主要是属于气血辨证的气虚。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位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位优先情况),主要是肾虚、脾虚。3.2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主要证候构成的动态变化按降序排列,各年代累积50%左右计分的百分比的证候构成:(1)20世纪5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定位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2)20世纪6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气虚、脾虚。(3)20世纪7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脾虚。(4)20世纪8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5)20世纪9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6)21世纪前10年定性优先情况下:肾虚、气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3.3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1)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包括气虚证;元气虚证;气脉亏损证)(其中,“元气虚证”、“气脉亏损证”比重很小)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7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2)无定位意义的“血虚”类证候(包括血虚证;血虚内热证;精血亏虚证)(其中,“血虚内热证”、“精血亏虚证”比重很小)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7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3)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和无定位意义的“血虚”类证候在六个年代的变化曲线相关性较强。(4)“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肾虚证;肾气虚证;肾气不固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约40个百分点,8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5)“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脾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不固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6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3.4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2)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3)建国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肾虚证;肾气虚证;肾气不固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可能有以下原因:●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滑胎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与20世纪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3.5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比较如上,两者有明显不同,这也说明了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3.6滑胎西医分型的证候,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的计分及其动态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由于西医病因认识的发展,部分研究针对滑胎的西医分型进行辨治。其中,湿热、血瘀、阴虚等以往不常见的证候占有重要位置。而有些分型占滑胎病例的比例较大。所以,这类研究对今后滑胎证候认识的影响,值得关注。3.7创新性本课题首次以滑胎为代表病种,运用频数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滑胎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
周健红,吴帆,成佳景,丘瑾,吕嘉,吴逸[6](2010)在《夫妇HLA-DR抗原相容性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夫妇HLA-DR抗原相容性和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采集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30对习惯性流产夫妇外周血,各5 ml,以同时期正常妊娠夫妇作为对照组,抽提样本基因组DNA,确定HLA-DR等位基因位点及其对应抗原,分析疾病组与对照组中抗原相容性分布是否具有差异。结果在检出的DR抗原中,两组抗原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中,有6对(20%)夫妇HLA-DR抗原零相容,18对(60%)夫妇一个抗原相容,6对(20%)夫妇两个抗原相容。对照组中,21对(70%)夫妇零相容,7对(23%)夫妇一个抗原相容,2对(7%)夫妇两个抗原相容。两组夫妇抗原相容性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一个抗原相容对于零抗原相容的相对危险度(RR)为9,两个抗原相容相对于零抗原相容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5。结论习惯性流产的发生与免疫失衡有关,夫妇双方HLA-DR抗原相容性增加,致母体对异体抗原识别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封闭性抗体,胚胎遭排斥而产生流产。
秦明春[7](2010)在《寿胎丸加味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回顾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对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认识和治疗,全面观察导师临床保胎经验总结方-寿胎丸加味方加减治疗肾虚型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免疫抗体、免疫性NK细胞活性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以期从内分泌-免疫学角度探讨其保胎的作用机理,为丰富中医药理论、探讨中医药保胎机理和临床研究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做基础性临床研究。同时也是为导师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临床研究补充。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疗效观察随机选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早期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要求保胎中医辨证为肾虚型或肾脾虚弱型的患者和流产不可避免或流产不全要求清宫的患者,妇幼保健科接待的正常孕妇,总共160例,分成4组:寿胎丸加味方治疗组50例,保胎灵治疗对照组50例,流产对照组30例,正常妊娠而未服用保胎药物对照组30例。4组病人同时都口服维生素E:100mg, bid×60天和叶酸:0.4mg, Qd×90天。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和症候的改变及一般性安全性观察。第二部分寿胎丸加味方临床治疗内分泌—免疫学调节机理研究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寿胎丸加味方治疗组例和保胎灵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CG、P、β-EP的变化并较正常妊娠组比较。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外周血EMAB(抗子宫内膜抗体)、AsAb(抗精子抗体)、ACA(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采用ELSIA方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活性及血TNF-α、IFN-γ、IL-4、IL-10治疗前后的变化。第三部分保胎治疗后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通过电话、网络或上门随访了部分经保胎治疗后新生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包括小儿年龄、性别、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出生时Apgar评分、喂养方式、食量、情绪、有无先天性疾病、有无新生儿窒息史、颅内出血及其他新生儿期疾病等。出生时的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数据,婴幼儿的营养状况、骨骼发育、脑与颅骨发育及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与肺的发育等情况。第四部分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文献检索、流行病学回顾性等研究方法对祖国医学,现代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临床方药研究及当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中医药保胎的治疗有良好疗效和优势,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疗效观察50例服用寿胎丸加味方加减治疗后患者经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判断,治愈18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0例服用保胎灵治疗后患者经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判断,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两组有效率均较高,但采用寿胎丸加味方加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6%)要高于保胎灵对照治疗组(80%),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而寿胎丸加味方治疗组在改善阴道流血、神疲乏力、夜尿频多方面明显优于保胎灵治疗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RBC、WBC、HGB, AST、ALT、GGT, CREA、BUN均在正常范围内,前后比较差异统计意义(P>0.05)。第二部分寿胎丸加味方临床治疗内分泌—免疫学调节机理研究检测用药前四组血HCG、P的值,记录用药后两用药组血HCG、P的变化,并同时检测同期正常妊娠组的HCG、P值进行比较,流产对照组相对于其他3组,血HCG、P值明显偏低,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其他3组比较,发生流产症状治疗两组血HCG、P要低于正常妊娠组,但两用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用药组用药治疗后血HCG、P上升,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虽较正常妊娠组低,但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两用药组治疗前后上升幅度跟正常妊娠组相当,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检测用药前四组外周血的值,记录用药后两用药组血β-EP的变化,并同时检测同期正常妊娠组的β-EP值进行比较,流产对照组相对于其他3组,血β-EP值明显增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其他3组比较,发生流产治疗两组血β-EP仍要高于正常妊娠组,但低于流产组,用药前两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用药组用药治疗后血β-EP降低,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两组用药治疗前后血As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血Em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ACA经寿胎丸加味方治疗后阳性率下降,而保胎灵治疗后无改变。流产对照组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妊娠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较寿胎丸加味方治疗组和保胎灵治疗组也显着升高(P<0.01),而寿胎丸加味方治疗组和保胎灵治疗组治疗前较正常妊娠对照组也显着升高(P<0.01),两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NK细胞活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发生流产的流产对照组TNF-α、IFN-γ含量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P<0.01),较两治疗组治疗前比较也显着升高(P<0.01),两治疗组治疗后较妊娠正常组比较也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相反,已发生流产的流产对照组IL-4、IL-10含量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偏低(P<0.01),较两治疗组治疗前比较也显着偏低(P<0.01)。第三部分保胎治疗后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随访已生育46例产妇中,新生儿年龄最大1周岁,最小刚出生1周;其中未有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畸形儿等,且都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史、颅内出血等其他情况,母儿均正常。出生时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臀围跟未采取保胎治疗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总结和分析,祖国医学对于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的认识全面,“肾主生殖”病机主要在肾,滑胎更多责之于肾脾虚弱,寿胎丸临床安胎疗效突出,较西医安胎安全。目前已得到公认。从内分泌免疫方面研究流产和治疗的机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结论:1.寿胎丸加味方和保胎灵均为临床治疗肾虚型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效果肯定有效方药,尤其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寿胎丸加味方加减疗效要优于保胎灵。2.流产次数越多,再次妊娠流产的可能性更大,保胎治疗的疗效越小,这可能与多次流产损伤子宫内膜有关联,“预培其损”是保胎治疗的关键。3.血HCG、P检测可作为早孕期判断孕囊、胚胎生长发育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性指标之一,寿胎丸加味方和保胎灵均具有改善黄体黄体功能,促进血HCG, P的增长有助于妊娠的继续4.寿胎丸加味方加减和保胎灵均可以降低因应激而升高的β-内啡肽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子的调节方面对妊娠的维持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寿胎丸加味方在降低内啡肽方面更突出,初步推断中医采用“宁心安神”降低机体的应激使内啡肽的分泌减少而有助于妊娠的继续。5.寿胎丸加味方和保胎灵均可能降低或消除存在血清自体型抗体或同种异体型抗体而有助于妊娠,而寿胎丸加味方加减更可能有疗效,且中医药治疗较西药安全,无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6.发生流产或出现流产症状时外周血NK细胞活性增强,Th1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寿胎丸加味方和保胎灵均可能降低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和降低Th1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是以Th2为主导的免疫保护,减轻其对胚胎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损伤作用而有助于妊娠的继续,而寿胎丸加味方随证加减在此方面可能要优于保胎灵。7.补肾益气安胎中药用药安全,对母体无毒副作用,对子代出生和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但仍需进一步长时间随访观察和子代智力发育情况,也需要对其进行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8.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医历代文献及现代医学关于流产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祖国医学认为肾脾虚损、气血不足、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是主要病机,而肾不固胎,脾失摄养导致胎元不固为发病关键,而现代医学关于复发性习惯性流产多考虑内分泌免疫因素。
熊静[8](201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早期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免疫性复发性流产,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目前研究表明妊娠激素与机体免疫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调节妊娠结局,已经受到愈来愈多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为探索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我们对以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自2006年3月-2010年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30例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病例,与20列为来院体检的正常妊娠孕妇对照,15例复发性流产病例为“绒促针+寿胎丸加减”治疗,定为治疗组;另15为纯中药“寿胎丸加减”治疗,为对照组。疗程为20天。结果:1.妊娠早期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HCG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的HCG水平(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均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评分。3.治疗过程中治疗组HCG值与对照组HCG值均提高,治疗组HCG值高于对照组的HCG水平(p<0.01)。4.30例患者治疗后B超检查结果提示B超与治疗患者病情、孕囊及胚胎发育基本相符,无卵巢过度刺激发生。结论:1.免疫性复发性流产会导致HCG值降低。2.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上调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血清HCG值,其效果优于纯中药。且HCG越高,流产症状改善越明显,保胎成功率越高。3.“寿胎丸”组与“绒促针+寿胎丸”组,均能患者降低流产症状评分,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药组。4.小剂量“绒促针”治疗先兆流产无毒副作用。
季春红[9](2010)在《安子合剂对免疫性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1)通过监测免疫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的含量和CD4’/CD8+比值,观察免疫性流产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2)通过监测免疫性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T细胞的含量及CD4’/CD8+比值,观察中药安子合剂对免疫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安子合剂治疗免疫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和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热型先兆流产患者60例,按免疫性流产和非免疫性流产分为两组:生殖抗体阳性组(Ⅰ组)30例,生殖抗体阴性组(Ⅱ组)30例。两组均给予安子合剂口服治疗,125ml,2次/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T细胞的含量和CD4’/CD8’比值以及生殖抗体转化情况,分析免疫性流产患者生殖抗体的转化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内在关系;结合中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盆腔B超检查的胚胎发育情况、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外周血CD3+. CD4+. 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分析安子合剂治疗免疫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治疗前生殖抗体阳性组(Ⅰ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高于生殖抗体阴性组(Ⅱ组),CD8+T细胞低于Ⅱ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Ⅰ组CD3+T细胞含量与Ⅱ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均降低;两组CD8+T细胞均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CD3+T细胞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Ⅰ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Ⅱ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CD8+、CD+T细胞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值比较:Ⅰ组比Ⅱ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降低明显,CD8+T细胞升高明显,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3+T细胞无显着性差异(P>0.05)。(4)生殖抗体转阴情况比较:Ⅰ组30例治疗后生殖抗体转阴者25例,生殖抗体转阴率为83.3%。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转阴率100.0%;抗精子抗体阳性转阴率80.0%;抗心磷脂与抗精子抗体合并阳性转阴率50.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转阴率83.3%;抗卵巢抗体阳性转阴率71.4%。(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工组痊愈率80.0%,好转率13.3%,总有效率93.3%,治疗Ⅱ组痊愈率76.7%,好转率13.3%,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疗效相当,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免疫性流产患者的生殖抗体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CD8+T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生殖抗体阳性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较高、CD8+T细胞较低。(2)安子合剂可降低先兆流产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升高CD8+T细胞,对流产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3)安子合剂可以使生殖抗体阳性肾虚血热型流产患者血清生殖抗体阳性者转阴,从而达到安胎的目的。(4)安子合剂治疗先兆流产,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宫内胚胎的生长发育,临床疗效显着。
丁莉[10](2009)在《内障丸对抗精子抗体阳性小鼠血清和蜕膜中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抗精子抗体所导致的复发性流产,作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已经受到愈来愈多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内障丸是我院长期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流产的有效方剂。为了探讨抗精子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内障丸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本研究以主动免疫法建立抗精子抗体阳性动物模型,以其为研究对象,运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等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抗精子抗体阳性小鼠动物模型,是研究抗精子抗体阳性流产的可行动物模型。2.内障丸可以抑制抗精子抗体的产生。3.内障丸可以降低血清和蜕膜中异常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全面改善外周血及子宫局部内环境,调节机体失衡的免疫状态。4.内障丸可以明显提高抗精子抗体阳性小鼠的窝产仔数,恢复其生殖能力,且疗效优于醋酸泼尼松组。
二、抗生殖抗体与习惯性流产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生殖抗体与习惯性流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标准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病例选择标准 |
1.1.3 疗效判断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项目 |
1.2.3 统计方法 |
1.3 研究对象资料 |
2.结果与分析 |
2.1 妊娠率与妊娠成功率 |
2.2 抗生殖免疫抗体改善情况 |
2.3 总体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
2.4 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
讨论 |
1.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治法的认识 |
2.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的认识 |
3.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流产作用的探讨 |
3.1 补肾益气活血法防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依据 |
3.2 补肾益气活血方分析 |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本研究的先进性与创造性 |
3.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复发性流产相关免疫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自身免疫因素 |
1.1抗心磷脂抗体 |
1.2抗甲状腺抗体 |
2同种免疫因素 |
2.1封闭抗体 |
2.2抗精子抗体 |
2.3抗子宫内膜抗体 |
2.4抗卵巢抗体与抗透明带抗体 |
2.5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与抗滋养层细胞膜抗体 |
2.6细胞免疫 |
3其他因素 |
3.1人类白细胞抗原 |
3.2 B7-1和 B7-2 |
3.3生存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3.4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 |
(4)参归养血片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对复发性流产的病机认识 |
2 参归养血片、白芍总苷胶囊的的功效及药理 |
3 治疗 |
4 结果 |
5 典型病例 |
6 临床体会 |
(5)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针灸和单、验方治疗滑胎的研究概况 |
1 针灸疗法 |
2 单、验方 |
3 小结 |
前言 |
第一部分 滑胎辨证论治认识规律的现代研究概况 |
1 滑胎概念简述 |
2 滑胎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 |
2.1 直接辨证治疗 |
2.2 以某方为主辨证论治 |
2.3 按月经周期辨证治疗 |
2.4 分期辨证治疗 |
2.5 按随月养胎法辨证治疗 |
2.6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 |
1.1 检索对象 |
1.2 资料收集方法 |
1.3 资料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证候提取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证候计量方法 |
2.4 证候合并 |
2.5 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 |
2.6 研究结果组成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定性优先条件下,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 |
1.1 20世纪5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2 20世纪6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3 20世纪7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4 20世纪8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5 20世纪9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6 21世纪前10年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1.7 定性优先条件下,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动态变化 |
2 定位优先条件下,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 |
2.1 20世纪5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2 20世纪6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3 20世纪7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4 20世纪8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5 20世纪90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6 21世纪前10年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 |
2.7 定位优先条件下,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动态变化 |
3 定性优先条件下,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 |
4 定位优先条件下,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 |
2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主要证候构成的动态变化 |
3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 |
4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 |
4.2 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 |
4.3 建国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肾虚证:肾气虚证;肾气不固证)比重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 |
5 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比较 |
6 滑胎西医分型的证候,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的计分及其动态变化 |
结论 |
1 小结 |
2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寿胎丸加味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测指标及检测指标 |
1.4 症状积分表 |
1.5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寿胎丸加味方加减治疗肾虚型、脾肾两虚型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疗效显着 |
4.2 寿胎丸加味方组方分析、现代药理学研究及其寿胎丸的临床研究进展 |
4.3 导师关于临床肾虚型、脾肾两虚型流产的安胎思想和治疗选方用药经验 |
4.4 流产次数与再次妊娠流产发生率及预后的初步探讨 |
4.5 寿胎丸加味方临床安胎对母体安全性的初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寿胎丸加味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内分泌-免疫学调节机制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内分泌检测对保胎治疗的意义 |
4.2 免疫性抗体与流产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优势 |
4.3 外周血NK细胞与妊娠流产的关系和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
4.4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妊娠流产关系及其从Th1/Th2型变化来探讨寿胎丸加味方保胎的机理 |
4.5 通过血清β-内啡肽变化初步探讨认识中医药"宁心安胎"治疗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寿胎丸加味方保胎治疗后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的指标或数据 |
2.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研究中药保胎对子代安全性及意义 |
4.2 关于经中药保胎后子代生长发育和智力方面的临床观察研究 |
4.3 关于中医药生殖安全性和生殖毒性和的实验研究 |
4.4 根据中医理论认识补肾健脾中药对子代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病名及认识的溯源 |
1.2 古代医家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古代医家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治疗的认识 |
1.4 现代医家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5 现代医家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治疗的认识 |
1.6 现代医家关于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治疗机理的研究认识 |
2. 西医学关于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理的认识 |
2.2 对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对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的认识 |
4. β-内啡肽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
5.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妊娠 |
6. NK细胞与妊娠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早期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 中医对滑胎的认识 |
(一) 古代中医对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近代中医对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中医对滑胎治则的认识 |
(四) 中医对滑胎的治法 |
二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一) 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病机制的研究 |
(二) 现代西医学对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 实验立题依据 |
二 临床实验研究 |
三 数据处理 |
四 一般情况及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安子合剂对免疫性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自然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1.1 流产的免疫因素及其治疗 |
1.1.1 抗生殖抗体 |
1.1.2 T淋巴细胞亚群 |
1.2 流产的内分泌因素及其治疗 |
2 中医对自然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2.1 中医对自然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对自然流产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 纳入病例标准 |
2.2.4 排除病例标准 |
2.2.5 脱落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研究药物 |
3.3 治疗方法 |
3.4 观测指标 |
3.5 测定方法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数据处理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1.2 两组患者停经时间比较 |
4.1.3 两组自然流产史情况 |
4.1.4 生殖抗体阳性组抗体分布情况 |
4.2 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
4.2.1 Ⅰ组和Ⅱ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4.2.2 Ⅰ组和Ⅱ组用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值比较 |
4.2.3 生殖抗体阳性组抗体转化情况 |
4.2.4 两组治疗前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比较 |
4.2.5 Ⅰ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比较 |
4.2.6 Ⅱ组用药前后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比较 |
4.2.7 两组用药后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比较 |
4.2.8 临床综合疗效 |
4.2.9 抗体转阴情况与临床综合疗效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安子合剂的立论依据 |
1.1 肾虚为病变之本 |
1.2 血热为病变之标 |
1.3 益肾和血安胎为治疗大法 |
2. 安子合剂的组成、方义及药理作用 |
2.1 药物组成 |
2.2 配伍意义 |
2.3 药理作用的研究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安子合剂治疗先兆流产的作用机理 |
3.2 从生殖内分泌学角度探讨安子合剂治疗先兆流产的作用机理 |
3.3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内障丸对抗精子抗体阳性小鼠血清和蜕膜中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 中医对滑胎的认识 |
1.中医对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中医对滑胎的治则治法 |
3.中医对滑胎的治疗 |
二、西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抗精子抗体的产生 |
2.抗精子抗体导致流产的机制 |
3.抗精子抗体阳性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抗生殖抗体与习惯性流产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D]. 尹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2]复发性流产相关免疫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尹璐,金志春.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03)
- [3]复发性流产的致病因素探讨[J]. 尹辉,李伟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06)
- [4]参归养血片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体会[J]. 李世梅,王黎明.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8)
- [5]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D]. 朱二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01)
- [6]夫妇HLA-DR抗原相容性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J]. 周健红,吴帆,成佳景,丘瑾,吕嘉,吴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6)
- [7]寿胎丸加味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研究[D]. 秦明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早期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回顾性分析[D]. 熊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安子合剂对免疫性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季春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内障丸对抗精子抗体阳性小鼠血清和蜕膜中TNF-α表达的影响[D]. 丁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