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TMIS和DMIS系统结合 推动铁路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中[1](2011)在《北京铁路局铁路运输信息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目前的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关主要运输生产人员劳动强度大、以人工为主的工作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严重制约了铁路行业的进一步改革。二是信息系统大多各自独立,信息资源共享率低,综合应用难以展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我们对铁路运输传统行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本文以北京铁路局为例,结合运输生产现场实际工作情况,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在北京铁路局运输生产工作中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对一些个别结合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在运输生产领域精细化指挥的概念,对运输调度指挥涉及到的主要工种的作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改造的具体建议,另外对于新的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物联网等技术对铁路的发展影响,本文也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石英[2](2011)在《基于随机服务过程的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大动脉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是社会物流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货物的需求、货物对物流服务(装卸、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的需求是随机的。同样,作为社会物流服务系统重要环节的铁路货运系统的进货、运输等物流需求是随机的。在运能紧张时期,铁路主要按计划运输,缺乏对物流市场随机需求提供随机服务的研究。面对铁路客货分流、铁路潜在运能释放的重要转型期和发展机遇,如何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供高效、可靠的物流服务,满足市场经济下社会的随机性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铁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借助随机服务理论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的排队模型,研究铁路物流节点可靠性和铁路物流网络可靠性;通过对可靠性衡量指标对比,得到服务效率较优、服务可靠性较高的系统;进而借助信息系统降低系统随机性带来的不可靠性,从而为铁路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本文从如下几方面对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1)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构成及特性分析。用系统论方法,对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分析,得出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是物流化形势下由铁路员工、铁路物流节点与铁路物流网络,铁路物流信息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系统性、服务性和随机性特征的有机整体,通过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概念的界定,分析其构成及特性,构建适应其构成及特性的一种理论模型,提炼出当前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2)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排队模型及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铁路物流服务系统随机性特点,构建基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的排队模型,并给出系统可靠性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而在分析典型的M/M/1/∞排队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一般服务、一般到达的GI/G/n/∞排队模型,在已有的定性推导的基础上,根据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特性,给出了不同模型可靠性的定量分析。(3)铁路物流节点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研究。将连续排队论理论引入铁路物流节点服务可靠性的研究,得出一般服务分布的铁路物流节点M/G/n/∞排队模型,通过对服务时间间隔分布为爱尔朗流、调整流和泊松流的分类讨论,对系统的效率分别求解,进而得出铁路物流节点的服务可靠性效率较优、服务可靠性较高的系统是服务时间间隔为调整流的系统。进而比较理论结果和计算机模拟结果的一致性(4)铁路物流网络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研究。在推导并完善物流单元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流节点排队模型M/G/1/∞的研究结论,构建铁路物流网络排队模型M/G/1/∞/N。分别对服务时间间隔分布为爱尔朗流、调整流及泊松流的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服务可靠性、服务效率求解。通过对计算结果中排队系统的排队队长、排队等待时间等衡量指标的分析得出:在到达流为泊松流的前提下,服务时间间隔分布为调整流的M/D/1/∞/N排队模型比爱尔朗流的M/Ek/1/∞/N排队模型、泊松流的M/M/1/∞/N排队模型服务效率较优,服务可靠性更高。(5)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优化的技术。信息系统与外围物联网对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供应链协同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理论及技术,对庞大复杂的物联网、TMIS与DMIS等产生的大量基础数据,及其相关信息中的有价值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实时信息传递、信息协同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从而将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服务流优化为调整流,将M/M/n/∞/N排队模型优化为M/D/n/∞/N排队模型,降低系统因为随机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优化目标。信息系统还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吴怀念[3](2011)在《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的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是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公司运输组织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铁已进入了信息化运营管理的时代,而企业专用铁路作为企业的生产辅助部门,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势在必行。本文通过采用COBIT理论对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不能够集成和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采用COBIT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的特点,并且参照国铁信息化的模式,提出企业专用铁路信息化应实现的目标、遵循的原则和建立与企业专用铁路相适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且针对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解决方案,进一步阐述了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运行服务管理等相关的内容。最后,对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进行了说明,并且提出研究和解决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的问题不但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对兰州石化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希望能够对我国钢铁、化工、煤炭等行业的专用铁路运输提供新的思路。
孙汉武[4](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柴慧君[5](2010)在《基于自律分散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的提高,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rain Dispatch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TDCS)成为整个铁路系统能够有序地运行的核心。TDCS由铁道部、铁路局和基层车站三级网络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分层分布式系统,作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复杂大型控制系统,它对在线维护、在线扩展和在线测试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自律分散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 ADS)技术具有较好的在线维护、在线扩展、在线测试等功能。2003年自律分散协议(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Protocol, ADP)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ISO15745-4),协议的标准化使得利用自律分散技术构建分布式系统成为主流趋势。参照我国现有的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利用自律分散技术构建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实现信息集中、控制分散,且具有良好在线特性的TDCS系统是本文的主题思路。在系统应用方面,通过对TDCS系统与其它系统交互信息类型分析,划分系统的多播组类型,优化信息的通信。同时,通过分析TDCS系统结构,将整个TDCS系统划分不同级别的数据域和不同的应用模块,建立自律分散型TDCS模型。本文将综合调度指挥系统(Traff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MIS)和TDCS按照ADS异构网关模型,实现异构系统扩展。这种扩展方法很好地解决TDCS系统和TMIS之间信息交换问题,同时实现了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隔离,减少了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TDCS基层车站终端频繁扩展引起的问题,通过构建虚拟局域网(VLAN),将TDCS终端的扩展局限在VLAN范围内,减少了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利用VLAN提供的防火墙机制及管理程序,达到防止交换网络的过度广播和提高网络性能的目的。按照自律分散系统多波组的概念将每个VLAN作为局级TDCS系统数据域的一个多播组,可以完成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及管理。最后对TDCS系通的网络管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在线扩展特性。
周亚军[6](2006)在《基于商务智能的铁路货运营销分析系统的研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铁路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就,尤其是TMIS系统的全面建成,使铁路信息集成度得到极大提升,各级系统数据库中的运输生产数据呈几何级增长,这给铁路的运输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便利。但是,由于TMIS系统建设周期过长,前后方案经过多次变更,各业务子系统基本上都是单独开发建设、自成体系,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和互操作性较差,大量的基础数据需各系统自行维护,难以为其他系统及其管理人员有效利用,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铁路信息化起步较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系统建设前、后期所依据并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差较大,在对既有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方面,TMIS还存在着较大的挖掘空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铁路行业只有对自身运营状况有整体、全面、多角度的把握,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已有业务系统进行信息的挖掘开发就成了铁路宏观掌控、微观调节铁路运输生产的必然手段,而成熟的商务智能技术无疑给超大型分布式数据库的有效集成及二次开发提供了上佳的解决方案。 商务智能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个企业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软件的总和,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而是一个解决方案,是帮助企业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概念、方法、过程及软件的集合。 商务智能的实现涉及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其基本体系结构包括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三部分。其中数据仓库用于从信息共享平台中抽取、整合、分布和存储有用的信息,在线分析处理将对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历史数据进行多维分析,数据挖掘则是实现行业信息向决策知识转化的重要途径,能在数据仓库的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为铁路行业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本论文依托于成都铁路局货运营销分析系统项目。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包括两方面:其一,在对TMIS数据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商务智能技术设计开发适合铁路货运管理一线的货运营销分析系统,为进一步拓展铁路货运市场提供有效分析工具;其二,本文将以此为契
孙立谦[7](2006)在《济南铁路局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增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促使我国铁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生产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全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等的开发和建设,已经开始改变中国铁路的面貌,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通过对运输市场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铁路运输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实施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济南铁路局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系统出现的开发单位混乱、功能重叠、主要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提出对现有的各类信息化系统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和优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基于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综合决策支持建设,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其次,通过对生产管理和协同办公子系统的功能描述,提出了适应济南铁路局实际情况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总结了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思路和方法,对其它铁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明慧,赵强,赵随海[8](2005)在《铁路编组站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的思想和原则,构建了系统网络结构及实现方式。
黎新华[9](2005)在《单线区段列车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时间、空间关系的图解表示形式,是列车在区间运行及在车站到发或通过时刻的技术文本,是整个铁路运输的核心;列车运行调整是在实际运行中调度员根据列车运行图和列车运行现状编制的列车运行实施计划。在我国铁路运行图编制和运行调整自动化进程中,硬件技术和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最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铁路现代运行系统中,优化算法的研究成为制约列车运行现代化的技术关键。 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运行图编制和运行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运行图编制以及运行调整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铁路具体情况,分别建立了单线区段运行调整和运行图铺画优化模型,并提出了运行调整的最早冲突优化方法和运行图的时间循环迭代优化方法,建立了运行图铺划和运行调整系统。考虑到运行图编制和运行调整优化的实质都是处理运行列车与车站、区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次列车占用区间和站线的作业顺序和作业时刻。论文将两者紧密结合,优化模型前后继承,优化算法紧密衔接,使其溶为一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对单线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列车正点率、使列车区间运行时分波动尽可能小、提高货物列车的旅行速度为目标,详细分析了运行调整的多项约束条件,建立了运行调整优化模型。 2、提出了列车运行调整最早冲突优化方法。为了排除相向运行线初始排列顺序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先松弛相向运行线之间的约束,并利用最早冲突对其它冲突影响大,而其它冲突对最早冲突影响小的特点,选择最早冲突优先化解,即为运行调整的最早冲突优化方法,同时又为后面的列车运行图铺划的时间循环迭代方法奠定了基础。 3、对单线列车运行图铺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将列车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协同优化,建立了与运行调整优化模型相近优化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的异同,符号定义尽量与运行调整保持一致,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的时间范围体现了运行图铺划的自身特点。 4、提出了单线列车运行图铺划的时间循环迭代优化方法。时间循环迭代优
国敢[10](2005)在《全国铁路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统一思想 加快步伐 努力开创铁路信息化建设新局面》文中研究说明
二、做好TMIS和DMIS系统结合 推动铁路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TMIS和DMIS系统结合 推动铁路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铁路局铁路运输信息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思路及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铁路运输信息化概述 |
2.2 铁路运输信息化需解决的问题 |
3 北京铁路局运输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路局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3.1.1 路局调度指挥系统目前现状 |
3.1.2 路局调度指挥系统问题分析 |
3.2 车站作业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3.2.1 车站作业系统目前现状 |
3.2.2 车站作业系统问题分析 |
3.3 动车组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
3.4 动车组运用计划制定中的问题 |
3.4.1 动车组开行计划制定中的问题 |
3.4.2 动车组车辆分配实施计划制定中的问题 |
3.5 动车调度指挥系统存在的问题 |
3.5.1 日常指挥中存在的问题 |
3.5.2 非正常指挥中存在的问题 |
4 北京铁路局运输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建议 |
4.1 路局调度系统的完善与建议 |
4.2 车站作业系统的完善与建议 |
4.3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源点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
4.4 加强客运专线调度系统信息化建设 |
4.4.1 客专调度系统的特性和功能 |
4.4.2 加强客运专线客调系统的功能建设 |
4.5 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
4.6 关于信息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随机服务过程的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构成及特性分析 |
2.1 铁路客货分流对货运物流化发展的影响 |
2.1.1 国外铁路客货分流对货运物流化发展的影响 |
2.1.2 国内铁路客货分流对货运物流化发展的影响 |
2.2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概念界定 |
2.2.1 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2.2.2 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2.2.3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概念 |
2.3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构成分析 |
2.3.1 铁路物流服务员工 |
2.3.2 铁路物流节点和铁路物流网络 |
2.3.3 铁路物流信息系统 |
2.4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特性及对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启示 |
2.4.1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系统性 |
2.4.2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服务性 |
2.4.3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随机性 |
2.4.4 对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排队模型及可靠性指标 |
3.1 随机服务系统构成及描述 |
3.1.1 随机服务系统的构成 |
3.1.2 随机服务系统的表示 |
3.1.3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参数及可靠性的衡量指标 |
3.2 典型的M/M/1/∞排队模型 |
3.2.1 系统排队模型 |
3.2.2 系统可靠性的衡量指标 |
3.3 一般的GI/G/n/∞排队模型 |
3.3.1 系统排队模型 |
3.3.2 系统可靠性的衡量指标 |
3.4 串联排队模型 |
3.5 可靠性指标所需数据资料的采集方法 |
3.5.1 现场调研观测 |
3.5.2 从信息系统数据库获取 |
3.5.3 计算机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物流节点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 |
4.1 问题描述 |
4.1.1 铁路物流节点的定义 |
4.1.2 铁路物流节点排队系统 |
4.2 模型构建 |
4.2.1 铁路物流节点排队模型 |
4.2.2 排队系统的到达流与服务流 |
4.3 模型求解 |
4.3.1 排队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确定 |
4.3.2 一个服务台排队系统的求解 |
4.3.3 多个服务台排队系统的求解 |
4.4 计算实例及计算机模拟 |
4.4.1 计算实例 |
4.4.2 计算机模拟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物流网络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 |
5.1 问题描述 |
5.1.1 物流单元网络图 |
5.1.2 物流单元网络的定义 |
5.1.3 铁路物流网络排队系统 |
5.2 模型构建 |
5.2.1 铁路物流单元网络模型 |
5.2.2 排队系统的到达流 |
5.2.3 排队系统的服务流 |
5.3 模型求解 |
5.3.1 排队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确定 |
5.3.2 排队系统工作平稳的充要条件 |
5.3.3 系统可靠性指标的求解 |
5.3.4 最少而必需服务台数的确定 |
5.4 计算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优化的技术 |
6.1 可靠性优化技术概述 |
6.2 可靠性优化技术对排队系统的影响 |
6.3 结果及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大秦铁路 |
7.1 选择大秦铁路作案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7.2 大秦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分析 |
7.3 大秦铁路某物流节点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 |
7.3.1 已知参数 |
7.3.2 计算求解 |
7.3.3 系统可靠性及效益 |
7.3.4 结论分析 |
7.4 大秦铁路物流网络排队系统的服务可靠性 |
7.4.1 已知参数 |
7.4.2 计算求解 |
7.4.3 系统可靠性及效益 |
7.4.4 结论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3)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的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COBIT)理论 |
2.2 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 |
2.3 国铁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
第三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运输生产概况 |
3.2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运输生产信息化现状 |
3.2.1 《化工储运厂专用铁路可视化储运生产系统》 |
3.2.2 储运设施改造 |
3.2.3 "MES"系统 |
3.2.4 《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系统》 |
3.2.5 "ERP"系统 |
3.2.6 机车监控系统 |
3.2.7 《专用铁路可视化调度指挥分析系统》 |
3.2.8 《专用铁路GPS机车定位调度监督系统》 |
3.3 化工区专用铁路运输生产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
3.3.1 定义IT战略规划(PO1) |
3.3.2 定义信息结构(PO2) |
3.3.3 确定信息技术方向 |
3.3.4 定义IT流程、组织和关系 |
3.3.5 IT投资管理 |
3.3.6 沟通管理目标和方向 |
3.3.7 IT人力资源管理 |
3.3.8 质量管理 |
3.3.9 IT风险评估及管理 |
3.3.10 项目管理 |
3.3.11 分析汇总表 |
3.3.12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运输生产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
4.1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目标 |
4.1.1 总体目标 |
4.1.2 阶段目标 |
4.2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遵循的标准及规范 |
4.3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总体方案的编制依据 |
4.4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原则 |
4.5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蓝图 |
4.5.1 总体框架 |
4.5.2 专用铁路信息化规划蓝图 |
4.5.3 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蓝图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 |
4.5.4 决策支持与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 |
4.5.5 业务管理层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 |
4.5.6 过程控制与安全保障层各子系统的建设 |
第五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 |
5.1 项目计划 |
5.2 经费预算 |
5.3 项目招标 |
5.4 项目实施 |
5.5 项目验收 |
第六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资源管理 |
6.1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资源管理目标 |
6.1.1 当前目标 |
6.1.2 长期目标 |
6.2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的风险管理 |
6.2.1 风险管理策略 |
6.2.2 风险识别评估 |
6.2.3 风险控制 |
第七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项目组织建设 |
7.1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项目的机构设置 |
7.1.1 项目经理部 |
7.1.2 监理公司 |
7.1.3 项目承包单位 |
7.2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管理及实施队伍的建设 |
7.2.1 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
7.2.2 信息化建设和维护队伍的建设 |
7.2.3 信息化应用队伍建设 |
7.3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
7.3.1 信息化管理总制度 |
7.3.2 信息化管理分制度 |
7.3.3 制定符合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第八章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信息化系统运行服务管理 |
8.1 专用铁路信息化项目的运行服务管理内容与对象 |
8.1.1 委托方的责任与义务 |
8.1.2 服务方的责任与义务 |
8.1.3 系统维护、设备保养和故障维修内容 |
8.2 专用铁路信息化运行服务管理制度与流程 |
8.2.1 管理制度 |
8.2.2 运行服务流程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结论 |
9.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用户分类 |
4.2 用户需求 |
4.3 数据需求 |
4.4 业务流程分析 |
4.5 数据流程分析 |
4.5 平台功能需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5.1 平台建设目标 |
5.2 平台总体设计 |
5.3 平台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接口设计 |
5.6 运行环境设计 |
5.7 安全设计 |
5.8 关键技术研究 |
5.9 技术创新点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应用实例 |
7.1 项目背景简介 |
7.2 系统建设情况 |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
7.6 系统运行效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
1 移动设备 |
2 固定设备 |
3 自然灾害 |
4 视频监控 |
5 应急救援 |
(5)基于自律分散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调度指挥系统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
1.2.1 调度指挥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2 调度指挥系统研究现状 |
1.3 系统研究意义和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系统研究意义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律分散系统有关概念和发展情况 |
2.1 自律分散系统的起源和发展 |
2.1.1 自律分散系统的起源 |
2.1.2 自律分散技术的发展 |
2.2 自律分散系统的有关概念 |
2.2.1 自律分散系统的定义 |
2.2.2 自律分散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 自律分散系统的技术 |
2.3.1 在线扩展 |
2.3.2 在线维护 |
2.3.3 在线测试 |
第3章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模型 |
3.1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1 TDCS的系统构成 |
3.1.2 TDCS扩展分析 |
3.1.3 TDCS系统自身的扩展 |
3.2 T/D连接分析与设计 |
3.2.1 T/D系统数据流分析 |
3.2.2 现有T/D连存在的问题 |
3.2.3 连接原则 |
3.2.4 ADS系统的网关系统模型 |
3.2.5 T/D连接的实现 |
3.3 自律分散型TDCS构建 |
3.3.1 分散自律CTC系统整体结构 |
3.3.2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的模型 |
第4章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分析及设计 |
4.1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内部分析及数据管理 |
4.1.1 TDCS数据域和原子节点划分 |
4.1.2 TDCS系统数据流管理原则 |
4.2 组播组的构建 |
4.2.1 ADP协议及组播通信 |
4.2.2 各系统消息的类型及组播组划分 |
4.2.3 加入/退出组播过程 |
4.2.4 组播通信相关问题 |
第5章 自律分散型TDCS系统的终端管理 |
5.1 TDCS系统终端管理技术 |
5.1.1 TDCS系统终端管理问题 |
5.1.2 不同类型车站终端管理方案 |
5.1.3 终端管理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 |
5.1.4 区段终端车站管理设计 |
5.2 TDCS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
5.2.1 TDCS的网络管理问题 |
5.2.2 安全管理的目标 |
5.2.3 各终端车站VLAN安全管理实现 |
5.3 TDCS在线功能 |
5.3.1 在线扩展 |
5.3.2 在线维护 |
5.3.3 在线测试 |
5.3.4 实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商务智能的铁路货运营销分析系统的研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现状分析 |
1.2.1 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
1.2.2 货运营销信息化现状 |
1.2.3 商务智能技术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关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目标 |
1.3.3 技术关键 |
1.4 小结 |
第2章 商务智能理论及相关技术综述 |
2.1 商务智能概述 |
2.1.1 正确理解商务智能 |
2.1.2 商务智能的演变 |
2.1.3 商务智能与 MIS的区别 |
2.2 商务智能的相关技术 |
2.2.1 数据仓库 |
2.2.2 联机在线分析(OLAP) |
2.2.3 数据挖掘 |
2.2.4 数据仓库与OLAP的关系 |
2.3 商务智能的应用 |
2.3.1 查询统计 |
2.3.2 在线分析 |
2.3.3 决策支持 |
2.3.4 商务智能在货运营销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3.1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需求描述 |
3.1.1 任务概述 |
3.1.2 系统建设目标 |
3.1.3 用户特点 |
3.1.4 功能需求 |
3.2 TMIS系统结构及应用现状 |
3.2.1 TMIS建设目的 |
3.2.2 TMIS总体目标 |
3.2.3 TMIS总体结构 |
3.3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数据源分析 |
3.3.1 TMIS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3.3.2 路局货票信息库分析 |
3.3.3 路局十八点统计子库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 |
4.1 数据仓库开发步骤 |
4.2 数据仓库中各种模型的关系 |
4.3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 |
4.3.1 概念模型的设计 |
4.3.2 逻辑模型的设计 |
4.3.3 物理模型的设计 |
4.4 数据仓库的实施 |
4.5 小结 |
第5章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前端设计 |
5.1 系统功能结构 |
5.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2.1 OLAP的体系结构 |
5.2.2 OLAP的前端展现方式 |
5.2.3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的 OLAP体系结构设计 |
5.3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 OLAP多维模型 |
5.3.1 维表 |
5.3.2 事实表 |
5.3.3 数据多维模型 |
5.4 OLAP在货运营销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
5.5 接口设计 |
5.2.1 用户接口 |
5.2.2 外部接口 |
5.2.3 内部接口 |
5.6 小结 |
第6章 货运营销分析系统前端实现 |
6.1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
6.1.1 相关技术介绍 |
6.1.2 系统运行环境 |
6.2 前端接口实现 |
6.2.1 前端系统工作原理 |
6.2.2 OLAP多维数据模型与 ASP前端接口的实现 |
6.3 系统前端页面示例 |
6.3.1 输入页面 |
6.3.2 输出页面 |
6.4 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济南铁路局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系统设计的意义及创新 |
第二章 国内外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比较与启示 |
一、国外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概况 |
二、德国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及特点 |
三、俄罗斯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及特点 |
四、对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启示 |
第三章 系统设计总体思路与实施规划 |
一、目标与原则 |
二、系统拓扑结构 |
三、系统功能说明及实施方案与步骤 |
第四章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一、管理效率分析 |
二、业务流程变革分析 |
三、绩效分析 |
四、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铁路编组站信息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作用 |
2 整合原则 |
2.1 实时性原则 |
2.2 科学性、先进性原则 |
2.3 安全可靠性原则 |
2.4 系统稳定性原则 |
2.5 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原则 |
3 整合系统网络结构 |
4 通信软件开发及程序实现 |
4.1 Windows串行通信的工作机理 |
4.2 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 |
4.3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及格式定义 |
4.4 开发工具的选择 |
4.5 串口实时通信的设计步骤及具体方案 |
5 编组站信息资源整合 |
5.1 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
5.2 减轻人的劳动强度 |
5.3 提高列车时刻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
6 结束语 |
(9)单线区段列车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列车运行图与运行调整 |
1.2 列车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的原则 |
1.2.1 运行图铺划的主要原则 |
1.2.2 列车调整的原则与措施 |
1.3 计算机在列车运行图编制和运行调整中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
1.3.1 利用计算机编制运行图和运行调整的特点 |
1.3.2 国内外运用计算机编图及运行调整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运用计算机编图及运行调整主要理论方法综述 |
1.3.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单线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 |
2.1 单线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及分析 |
2.2 符号与基本参数 |
2.3 单线列车运行调整的排序模型 |
2.3.1 目标函数分析 |
2.3.2 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线列车运行调整最早冲突优化方法 |
3.1 列车权值的确定 |
3.2 单线列车运行调整最早冲突优化方法 |
3.2.1 按照最早出发及优先原则生成松弛运行调整计划 |
3.2.2 松弛运行调整计划的特点 |
3.2.3 松弛运行调整计划中冲突化解策略 |
3.2.4 冲突形式与化解方案 |
3.2.5 最早冲突优化方法 |
3.2.6 最早冲突化解的优点 |
3.3 到发线的调整分析 |
3.3.1 引起到发线不足情况分析 |
3.3.2 到发线不足与敌对进路的化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线铁路列车运行图问题的描述与模型建立 |
4.1 单线铁路列车运行图铺划问题及分析 |
4.2 目标函数分析 |
4.3 运行图铺划优化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列车运行图铺划时间循环迭代优化方法 |
5.1 初始均衡布点 |
5.1.1 初始布点问题 |
5.1.2 初始布点方法 |
5.2 单线列车运行图循环迭代优化算法 |
5.2.1 时间循环迭代方法优化思想 |
5.2.2 运行图的阶段优化模型 |
5.2.3 最早冲突优化方法进行冲突化解 |
5.2.4 列车运行图铺划的时间循环迭代法 |
5.2.5 单线运行图时间循环迭代的收敛性 |
5.2.6 时间循环迭代法的优势 |
5.3 检修天窗的设置 |
5.4 机车交路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开发 |
6.1 系统设计目标 |
6.2 系统设计原则 |
6.3 系统的数据组织 |
6.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6.3.2 数据描述 |
6.4 系统结构和功能 |
6.4.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6.4.2 运行图铺划子系统 |
6.4.3 运行调整子系统 |
6.5 系统设计特点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例计算与分析 |
7.1 区段基本数据 |
7.2 列车运行图铺划 |
7.3 列车运行调整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列车时刻表 |
攻博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科研 |
致谢 |
(10)全国铁路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统一思想 加快步伐 努力开创铁路信息化建设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 要求深化思想认识。 |
第二, 要求明确主攻方向。 |
第三, 要求实现资源共享。 |
第四, 要求确保建设质量。 |
第五, 要求加大推进力度。 |
一要大力推进运输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
二要进一步完善运输生产组织信息系统功能。 |
三要抓好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
四要进一步搞好客货营销信息系统建设。 |
五要加快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六要加快青藏线和客运专线信息系统建设。 |
七要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
八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和加快编制专项规划。 |
四、做好TMIS和DMIS系统结合 推动铁路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铁路局铁路运输信息化问题研究[D]. 赵永中.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2]基于随机服务过程的铁路物流服务系统可靠性研究[D]. 石英. 中南大学, 2011(12)
- [3]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区专用铁路的信息化管理研究[D]. 吴怀念. 兰州大学, 2011(10)
- [4]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5]基于自律分散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研究[D]. 柴慧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6]基于商务智能的铁路货运营销分析系统的研究实现[D]. 周亚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0)
- [7]济南铁路局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D]. 孙立谦. 山东大学, 2006(12)
- [8]铁路编组站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 王明慧,赵强,赵随海.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5(08)
- [9]单线区段列车运行图铺划与运行调整优化方法研究[D]. 黎新华. 中南大学, 2005(04)
- [10]全国铁路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统一思想 加快步伐 努力开创铁路信息化建设新局面[J]. 国敢.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