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元数据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林[1](2020)在《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基础条件。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之一的Flash动画是传递信息内容的重要媒体,更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其内容由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交互、动态效果等组成。因其强大的多媒体交互及表现能力,Flash动画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慕课平台等领域。网络上积累了海量的Flash动画资源,给动画需求者的检索带来了很多的干扰。学习者如何迅速精准地获取自己需要的Flash动画,是Flash动画搜索引擎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网络Flash动画检索一般是基于关键词、元数据特征或者网页上下文,检索准确率不理想。于是人们展开了对Flash动画内容特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SWF格式的文件组织结构,对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如场景结构特征、组成元素特征和画面情感特征等进行分析。论文依据Flash动画语义提取的四层框架(即元数据、组成元素、场景、语义层)分别研究了场景特征提取、组成元素特征提取、画面情感特征提取等多项关键技术。该研究的意义主要是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网络自学习者以及Flash动画爱好者提供快速、精准的Flash动画搜索服务,从而提高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教育应用效率,充分发挥其教育特性。论文首先给出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定义,分析并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然后构建出场景结构模型,提出场景的分割算法以及场景特征的提取过程;再后,分析并完成了组成元素特征的提取;最后建立了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获得低层视觉特征(主要为颜色和纹理)到高层情感语义的映射关系,从而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并分别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情感识别,分析不同学科、学段和教学类型的Flash动画画面情感特征的区别。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最终将前期提取的场景特征、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存入索引数据库,建立基于内容的Flash动画检索系统,用于网络用户的Flash动画检索。基于此数据库,论文最后还通过实验,利用灰色关联法验证了Flash动画包含的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关联度。结果表明Flash动画中的动态效果特征与学习兴趣的关联度最高,在激发学习者兴趣、集中学习者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Flash动画中,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唤起起关键作用的内容结构特征是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能够为Flash动画课件创作者在开发Flash动画课件时按照不同学段和学科进行视觉特征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前期研究者开发的网络动画爬取程序,本研究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Flash动画,从中筛选出教育特征明显、能辅助进行知识学习的4808个Flash动画学习资源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库。参考教育理论和查阅文献,本文将这4808个样本按学科、学段来划分,并且提取的视觉场景、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都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学段和学科的Flash动画的特征,为后期的Flash动画自动分类工作提供指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并从学段、学科、教学类型三个维度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建立了场景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和边缘密度相结合的视觉场景分割算法;建立了情感分类模型,分别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语义识别;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度。
袁满,曹阳,陈萍[2](2020)在《教育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标准词汇参考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领域,因此,进行领域知识的共享研究对教育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多年信息化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共享的前提是必须对领域资源实施标准化。尽管我国教育领域研发了系列教育元数据标准,但是从智慧教育的需求来看,这些标准普遍表现为缺乏语义、比较零散、体系不够完善等。随着近些年知识图谱的提出,为教育资源的知识整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目前知识图谱构建的主要焦点在构建技术方面,忽视了构建中的标准化问题。长此以往,领域将会构建出很多"知识孤岛"。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教育领域内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并构建了一个集预定义词汇的W3C语义Web标准、顶层词汇标准和领域词汇标准于一体的三层架构模型——教育资源知识图谱标准词汇参考模型。基于该模型建构知识图谱,不仅为教育领域数据的标准化提供标准词汇参考,而且也为规范构建教育领域知识图谱提供了参考。
"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研究"课题组,廖红,郝倩倩,赵兵兵[3](2017)在《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研究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科普工作已成为科普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数字化科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规范,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本文采用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我国数字化科普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科普、科普资源、数字化科普资源以及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制定了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框架体系和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代码标准。
廖轶[4](2017)在《面向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教育信息系统。在线教育的日益普及,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高,过去传统的在线教育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针对个体构建的学习需求。支持网络学习的方式也大致经历了内容呈现方式,搜索查询方式和自适应方式的三个阶段。网络学习系统建设模式已经不再是一味的扩充教育数字资源。因此,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网络学习的关键。适应性学习通过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信息,如学习风格,偏好和认知水平等,同时通过系统本身领域知识的精确构建,达到高效率的学习目标。随着支持适应性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在不断深入,系统的智能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但是针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学习研究和应用中,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无论是构建模型还是系统建设都很薄弱,缺乏有效的研究验证。本文结合了相关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内容,深入分析了自适应学习的特点和特征,构建了针对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参考模型ALSSRM,对其中的学习者模型,领域知识模型和自适应引擎的构建、框架、内容和功能进行了论述。同时综合利用了如:文献研究法,元数据技术,解释结构模型法,本体理论,实证研究法,调度和CSP相关理论,调查研究法,有穷自动机等理论,评价研究法等方法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参考模型ALSSRM。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析比较已有研究的自适应学习模型,包括:DHRM,AEHS,AHAM,LAOS,EAHAM等参考模型。然后针对上述模型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以面向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为主设计了适合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参考模型ALSSRM。(2)构建了基于本体和元数据信息交互技术的学习者模型。从已有的教育信息系统中获取学习者的历史学习过程数据作为学习者模型的初始化。通过元数据技术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元数据模型,并通过元数据抽取和元数据模型转换技术获取学习者的历史学习数据,从中归纳出学习者的特征信息。(3)提出了基础教育数据资源间的访问共享机制。针对北京市,区县,学校三级机构众多教育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相互访问共享混乱的特点,同时考虑兼容到已经建设完成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学习数字资源。通过元数据技术得到基础教育的融合元数据库,利用元数据的分析功能清晰描述了教育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流向,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教育资源访问共享机制。(4)结合本体和元数据规范构建领域知识模型。提出了领域知识模型的四层管理架构。充分考虑已建系统中教育数字资源的整合利用,减少重复建设,通过和本体描述和元数据规范发布了针对北京基础教育特色、以LOM为基础的《北京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实现知识点的结构化,教育数字资源规范化。(5)借鉴NoSq1思想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基础教育海量数据存储方案。针对教育数字资源大量沉淀在市,区县,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系统中且宏观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的特点,借鉴NoSq1思想设计了基础教育数据海量存储方案。该方案不仅满足大数据存储需求,而且在业务逻辑上还可以满足关系运算与兼容性要求,很好的实现了资源利用。(6)结合CSP规划调度理论及有穷自动机求解算法设计了自适应引擎。论文通过将学习活动进行目标函数解释,对相关约束条件罗列方程进行描述,并设计目标函数进行转化求解,最后结合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建立学习活动调度的CSP模型。将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归为基于CSP规划调度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有穷自动机的方式求解,并提出了 DFSFA(Depth First Search For Finite Automata)算法求解。综上所述,在本文涉及的六项主要研究工作中,第一、五部分研究虽然有研究成果,但本文着重解决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第二、三、四部分的相关研究很少且基本停留在抽象理论上,缺乏实际应用验证。第六部分相关文献很少,在适应性学习中引入约束满足问题的研究目前是空白。总体上本文为基础领域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丁继红[5](2016)在《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人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形式日渐多样、内容愈加丰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海量的教育资源引发了信息过载和学习迷航,导致“资源越来越多、获取越来越难”的尴尬局面。不同信息素养的学习者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差异显着。信息素养高者能从纷繁芜杂的大数据中获得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而信息素养低者获取所需资源无异于大海捞针。获取教育资源能力的差异必然引起加工、使用教育资源能力的分化,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人类信息素养提升的速度远落后于资源增长的速度,不论信息素养高低,学习者均需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搜索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为促进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均能便捷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需变革教育资源的传递方式,引入个性化主动推送的服务模式,将教育资源按需推送给学习者。为实现人人均能便捷获取个性化教育资源及服务,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学习者模型、资源模型、推荐引擎三大部分的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系统。对学习者而言,将个性化教育资源按需推送给学习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获取效率,合理缩小知识鸿沟,充分满足学习需求,促进个体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而言,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资源曝光率,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一种效率优先的教育公平。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有:(1)学习者模型构建:在充分调研现有学习者模型所包含的属性基础上,归纳分析影响学习者选择资源的相关特征,形成候选学习者特征集合。采用德尔菲法从候选学习者特征集合中筛选出对选择资源影响较大的学习者特征,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梳理学习者特征的内在关系,形成解释结构层次模型图。基于学习者特征解释结构模型图,抽象概括出影响学习者选择资源的核心因素,从学习者基本特征偏好、学习行为记录、所处学习情境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学习者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利用高维张量对学习者动态多维表征。(2)教育资源模型建构:教育大数据呈现多源异构特点,教育资源的高效统一表征方式能有效提升教育资源开发质量和传播效果。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元数据资源表征方式的优势和局限,引入基于社会标注的资源描述方法,产生教育资源标签,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资源标签聚合,得到资源标签的层级结构。提出结合元数据、社会标注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教育资源模型,利用元数据框架限制标注的范围,通过社会标注从不同维度全面、动态揭示资源特征,及时了解学习者需求,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对标注结果进行深层聚合。最后构建了基于张量的教育资源表示模型,实现多维动态表征教育资源属性。(3)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型与策略:本研究深入分析大数据环境下教育服务需求,从泛在学习特点和学习认知过程的四个阶段出发,提出嵌入泛在学习过程的教育资源服务模式。深入探讨该模式中四大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剖析嵌入泛在学习过程的教育资源服务模式特征及其意义。将服务直接面向服务个体的学习情境,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把最适合的教育资源精准推送给最需要它的学习者,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和利用率,加速知识的流动、进化再生与价值增值。随后,从三个方面探索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的策略:动态更新学习者模型,全面获取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准确表征资源模型,主动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灵活选择服务策略,实时提供自适应的教育资源服务。(4)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实现:本研究提出面向学习过程的两阶段教育资源推荐方法。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基于规则的推荐方法,构建教育资源推送服务仿真平台,通过设计学习者和资源的匹配映射规则为学习者推荐适配性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冷启动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记录实现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推荐。充分利用张量在高维数据表征方面的优势,通过张量连接操作构建“学习者-资源”融合张量,并采用基于张量的高阶奇异值分解算法对高维空间数据对象进行多维关联分析,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及学习共同体推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仿真实验,在不同规模数据集上检验该算法的推荐性能,并从查准率、召回率和F值三项评价指标与经典的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张量的高阶奇异值分解算法均优于协同过滤算法。本研究发挥张量的高维多元表征优势,提出基于张量的学习者模型和资源模型,实现对学习者和教育资源的全面、多维、立体化表征,充实了学习者模型和资源模型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揭示学习者特征层次结构关系,为学习者模型构建方法提供新借鉴。提出M-S-S资源模型,融合元数据表示、社会标注、社会网络分析对教育资源特征进行描述,提升学习资源表征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引入基于张量的高阶奇异值分解算法,针对学习轨迹数据进行高维关联分析,挖掘学习者及资源间的内在复杂关系,实现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推荐;从不同视角对学习者和资源进行高维聚类,形成学习共同体和教育资源簇,实现在不同情境下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学习伙伴,充实了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的理论和实践。
曾杰[6](2013)在《视频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开放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平等、共享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国内外各大高校都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在国内,视频公开课以各大门户网站为平台,向所有的学习者开放。由于公开课数量不断上升,学习者在网站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逐渐变得困难。本文通过将个性化推荐技术应用到视频公开课网站中,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一个个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推荐系统。本文研究了基于关联规则、基于内容、协同过滤三种常见的推荐技术的推荐原理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据此选定了协同过滤算法作为本系统的推荐技术。传统的协同过滤存在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推荐系统主要运用加入用户和项目属性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由于本文考虑了用户属性和视频特征属性对推荐结果的影响;改进后的算法不仅解决了冷启动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推荐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一般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获取用户对项目的评分都是通过显性的方式,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本文把用户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为其对视频的喜爱程度的依据,以此来自动计算用户对公开课的评分,使系统更加自动化。本文研究的基于视频公开课资源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行为特征主动发现其兴趣,为其提供感兴趣的视频公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和黏着度,对视频公开课的推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视频学习平台中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昊琳[7](2013)在《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文中提出文章对2002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有关国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研究的146篇论文进行统计与系统分析,并综述相关主题研究的内容与发展,总结出10年来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而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研究的展望。
傅伟[8](2013)在《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伴随着数字化阅读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普及态势及个人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电子课本”的时代正在到来。目前,电子课本已经引起了多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一项研究热点、一种技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层面借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利器。从传统课本到电子课本这一质的飞跃承载着人们对于技术增强学习、技术促进学习、技术赋能学习(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殷切期望,电子课本正在推动着数字化时代人类阅读与学习范式的变革。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研究综述,通过现状分析,总结了目前电子课本“应用先行、研究滞后、标准缺失”的现状特点;揭示了电子课本多元理解问题;梳理了电子课本相关研究及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并从学习对象理论视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及电子课本的理解,本研究在对数字化阅读与学习领域资源形态、功能特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EPU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IDPF组织的数字化阅读格式标准,简称EPUB)、DC (Dublin Core Metadata,都伯林核心元数据,简称DC)、LOM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简称LOM)、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模型,简称SCORM)、IMS-CC (IMS Common Cartridge, IMS内容统和模型或MS公共弹夹模型,简称CC)、IMS-CP (IMS Content Packaging, IMS内容包装模型,简称CP)、IMS-LD (IMS Learning Design, IMS学习设计规范,简称LD)等数字化技术标准,以电子书包系统功能模型为研究设计层面的原点,以需求分析为研究应用实践层面的原点,从资源、活动、空间三种形态视角表征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并由此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建构了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描述为资源态、活动态和微环境态。资源态涵盖了内容资源格式转换、内容文件的兼容与包装、单一文件形态向内容对象形态转化等问题,体现了电子课本的结构化特性;活动态为电子课本引入轻量级教学设计机制,使内容主线的课本转化为内容为基础、活动为主线的电子课本,体现了个性化特性;微环境态借助于虚拟学具与学习服务,通过个性化的内容组织与知识建构过程,推动电子课本由统一编制、标准内容的资源性集合形态演进为以个人微型知识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电子课本形态。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表征了领域特性,具体可划分为领域三态模型、三态演进模式与概念模型。本研究借鉴了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的建模思想,通过三次抽象过程,由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过渡到系统模型。电子课本的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了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和内容包装模型。从电子课本的两大研究原点到领域模型是第一次抽象过程,明确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从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到信息模型是第二次抽象过程,使用电子课本语义元素在逻辑层面表征了电子课本的内容对象与功能特性;从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到内容包装模型是第三次抽象过程,设计了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结构与元数据。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包括了内容结构模型、功能结构模型、学习地图机制以及服务框架。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则是一个完整的电子课本资源聚合及内容包装方案,包括了电子课本内容包装模型、内容对象包装模型、元数据模型以及内容包装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以下简称DRM)扩展方案。依照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信息模型、内容包装模型,本研究开发了英语、自然电子课本原型、阅读器软件、自然课本学习地图,设计了电子课本系统软件结构。在电子课本模型建构和原型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自然电子课本原型的设计研发,验证了电子课本模型的可行性,证实了本研究的价值。本研究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探究了电子课本的演进模式,建构了电子课本的系统模型,设计研发了带有轻量级学习设计功能特性、具有个人微型知识空间形态特征的结构化、个性化电子课本,推动了电子课本的示范性应用、产品研发与标准研制。目前,电子课本虽然尚未成为主流,但其已经处于一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临界点。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本研究定位于一个创造未来的过程,虽然所研发的电子课本原型还属于实验室产品,无法大规模应用试点、推动产业发展。但是笔者相信,电子课本将能够让孩子们丢掉沉重的书包,以较高的性价比享受到数字化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及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推动目前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郑国杰[9](2012)在《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教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其作用日渐彰显,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可以获得一个沟通及时、等价交流的机会,获取一个便利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让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有了更好的条件,从而为老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同行互助,这对整体上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如何进行网络教研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的问题。本论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网络教研的发展的背景、意义及现状,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发展方式,通过查阅文献法及调查法等手段加强社会调查,结合社会实际,进一步探索与明确了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主要发展模式与对策,实现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加速推进农村小学教师对网络教研模式的积极性与参与力度。为教育部门改善教学条件及新课改提供部分可行性的建议。通过本文分析,彰显了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巨大魅力,明确了网络教研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网络教研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规律,完善了相应的理论体系;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教研机制,摸索出实行网络教研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
邵蕾[10](2012)在《基于Lucene的教学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如何能够在这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呢?通用搜索引擎在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检索资源时,搜索结果往往覆盖面非常广泛,信息相关性差,不能很好地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检索服务。而垂直搜索引擎则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某一特定人群需求所设计的专业搜索引擎,它只搜索特定领域,并且可以对搜索结果按照该领域内人们所关心的关键信息予以呈现,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检索服务。本文使用Lucene和其它相关技术实现一个教育领域内的专业垂直搜索引擎。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按照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元数据提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需求确定搜索结果的元数据;(2)支持网络上常见的各种文档的全文检索;(3)比较并分析当下流行的中文分词工具包,并从中选择适合Lucene、分词准确率较高、系统消耗比较合理的分词工具;(4)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改进Lucene的排序算法,增加了发布者、资源的评分和浏览次数三个权重,使排序结果更加合理。(5)过滤搜索结果,用户可按照特定需求选择特定发布人或者发布时间的资源。(6)合理的搜索界面的设计。该搜索引擎可以基本满足教学平台上的用户需求,具有检索资源多样化、中文分词性能优越、排序算法合理等优点。
二、教育元数据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元数据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
2.2 多媒体信息内容管理理论 |
2.3 学习资源的语义分析 |
2.4 元数据描述 |
2.5 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 |
第三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概述与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
3.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分析 |
3.1.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特点 |
3.1.2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分类 |
3.1.3 网络Flash动画在互联网中的存在形式 |
3.1.4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搜索 |
3.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2.1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
3.2.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属性分析 |
3.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样本集分析 |
3.4 网络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
第四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场景特征分析 |
4.1 网络Flash动画的文件结构 |
4.2 网络Flash动画的场景结构模型 |
4.3 逻辑场景分割 |
4.3.1 逻辑场景 |
4.3.2 逻辑场景分割 |
4.4 视觉场景分割 |
4.4.1 视觉场景 |
4.4.2 视觉场景分割 |
4.5 场景分割实验与场景特征分析 |
第五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组成元素特征分析 |
5.1 组成元素特征概述 |
5.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 |
5.2.1 静态视觉特征定义方式 |
5.2.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方法 |
5.2.3 静态视觉特征分析 |
5.3 动态效果提取 |
5.3.1 动态效果定义方式 |
5.3.2 动态效果提取方法 |
5.3.3 动态效果分析 |
5.4 交互特征提取 |
5.4.1 交互方式与交互特征 |
5.4.2 交互定义方式 |
5.4.3 交互特征提取 |
5.4.4 交互特征分析 |
第六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特征分析 |
6.1 多媒体画面情感研究现状 |
6.2 多媒体画面情感描述模型 |
6.2.1 情感分类模型 |
6.2.2 画面特征提取 |
6.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识别 |
6.3.1 视觉特征数据预处理 |
6.3.2 情感特征数据获取 |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 |
6.3.4 基于SVM的学习过程情感识别 |
6.3.5 基于CNN的情感识别 |
6.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内容结构的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检索系统 |
7.1 检索系统研究现状 |
7.2 检索系统设计 |
7.2.1 系统需求分析 |
7.2.2 功能模块设计 |
7.2.3 数据库设计 |
7.3 检索系统实现 |
7.3.1 环境要求 |
7.3.2 模块实现 |
7.3.3 检索界面 |
7.3.4 系统测试 |
7.4 检索系统的应用 |
7.4.1 系统面向对象 |
7.4.2 系统应用案例 |
7.4.3 案例分析 |
第八章 Flash动画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兴趣关联度分析 |
8.1 实验设计 |
8.2 实验平台开发 |
8.3 实验实施过程 |
8.4 实验分析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工作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谢辞 |
(2)教育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标准词汇参考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教育词汇标准研究 |
(一)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研究现状 |
1. 国外关于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的研究 |
2. 国内关于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领域本体的研究 |
1. 本体定义与标准词汇的关系 |
2. 本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三)通用领域与教育领域知识图谱研究 |
三、教育知识图谱标准词汇参考模型与构建流程 |
(一)标准词汇参考模型 |
(二)教育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
四、原型系统 |
(一)项目背景及系统的技术架构 |
(二)C语言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知识图谱的构建 |
1. C语言知识图谱的构建 |
2. 学习者知识图谱的构建 |
五、结论与展望 |
(4)面向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存在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结构 |
1.2.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2.4 创新点 |
2 相关基本理论 |
2.1 本体发展及其作用 |
2.1.1 本体的发展 |
2.1.2 本体在本文的作用 |
2.2 元数据 |
2.2.1 元数据定义 |
2.2.2 元数据规范 |
2.2.3 元数据信息交互相关研究 |
2.2.4 元数据在本文的作用 |
2.3 自适应学习 |
2.3.1 自适应学习系统定义及特点 |
2.3.2 自适应学习系统相关研究 |
2.3.3 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参考规范 |
2.3.4 ALSSRM 自适应学习服务参考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元数据的学习者模型 |
3.1 学习者模型参考规范 |
3.2 学习者特征信息 |
3.2.1 学习风格 |
3.2.2 认知水平 |
3.3 学习者特征信息获取 |
3.3.1 基础教育元数据模型构建 |
3.3.2 基础教育元数据自动抽取 |
3.3.3 基础教育元数据分析 |
3.3.4 基于元数据的学习者特征项获取 |
3.3.5 基于元数据的教育数据资源访问共享查询 |
3.4 本章小结 |
4 领域知识模型 |
4.1 资源子模型 |
4.1.1 资源子模型管理架构设计 |
4.1.2 资源子模型的特征 |
4.2 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 |
4.2.1 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结构 |
4.2.2 核心指标 |
4.2.3 重点资源扩展指标 |
4.2.4 XML绑定规范 |
4.3 基础教育海量数据存储方案 |
4.3.1 借鉴NoSql |
4.3.2 数据切分 |
4.3.3 数据切分方案研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CSP的自适应引擎研究 |
5.1 调度与约束满足问题 |
5.1.1 调度的基础理论 |
5.1.2 CSP问题及其算法 |
5.2 问题转化模型分析及方法 |
5.2.1 自适应学习活动的特征分析 |
5.2.2 自适应引擎工作阶段 |
5.2.3 调度问题转换CSP |
5.3 建立CSP模型 |
5.3.1 基本思想 |
5.3.2 基础模型 |
5.3.3 改进扩展模型 |
5.4 基于有穷自动机的CSP求解算法 |
5.4.1 自动机的构造思路 |
5.4.2 非确定性有穷自动机构造 |
5.4.3 基于自动机的确定性算法 |
5.5 实验评估 |
5.5.1 实验背景 |
5.5.2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北京数字学校 |
6.1 北京数字学校设计 |
6.1.1 总体构架 |
6.1.2 WEB构架 |
6.1.3 移动平台技术架构 |
6.1.4 云计算策略及数学模型 |
6.1.5 负载均衡算法 |
6.1.6 实际应用情况 |
6.2 学习成效评价的实验分析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7 结论 |
7.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成果及特点 |
7.2 本文的局限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标 |
1.1.4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习者模型的相关研究 |
1.2.2 教育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
1.2.3 资源主动服务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育资源 |
1.3.2 个性化学习服务 |
1.3.3 信息资源主动推送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1.6 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2 教育公平视域下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架构 |
2.1 教育公平及其内涵 |
2.2 教育公平面临挑战 |
2.3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促进教育公平理论依据 |
2.3.1 学习科学及个性化学习 |
2.3.2 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 |
2.3.3 信息传播与知识服务 |
2.4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架构 |
本章小结 |
3 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其表示 |
3.1 在线学习者群体特点 |
3.1.1 学习风格多样性呈现 |
3.1.2 学习行为碎片式中断 |
3.1.3 学习情境动态性变化 |
3.2 学习者特征层次分析 |
3.2.1 学习者特征因素提取 |
3.2.2 学习者特征层次结构 |
3.3 学习者模型融合构建 |
3.3.1 学习者个性特征模型 |
3.3.2 学习者行为特征模型 |
3.3.3 学习者情境特征模型 |
3.4 学习者特征获取与表示 |
3.4.1 学习者特征获取方式 |
3.4.2 学习者模型表示方法 |
本章小结 |
4 教育资源模型构建及其表示 |
4.1 教育资源内涵及其特征 |
4.1.1 教育资源内涵拓展 |
4.1.2 教育资源特征分析 |
4.2 教育资源特征揭示方式 |
4.2.1 基于元数据的教育资源表征 |
4.2.2 社会标注描述教育资源特征 |
4.2.3 社会网络分析聚合教育资源 |
4.3 教育资源模型构建策略 |
4.3.1 M-S-S三元教育资源模型构建 |
4.3.2 M-S-S三元教育资源模型实现 |
4.4 教育资源模型表示方法 |
本章小结 |
5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研究 |
5.1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的提出 |
5.1.1 学习环境变革催生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 |
5.1.2 学习需求变迁催生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 |
5.1.3 学习方式转变催生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 |
5.2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
5.2.1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构建过程 |
5.2.2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构成要素 |
5.2.3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主要特征 |
5.3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质量的提升 |
5.3.1 学习者参与及反馈的学习需求预测机制 |
5.3.2 人机协同的教育资源模型更新迭代机制 |
5.3.3 多策略融合的自适应教育资源服务机制 |
本章小结 |
6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实现 |
6.1 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体系以及自适应推荐策略 |
6.2 基于学习者和资源映射关系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 |
6.2.1 学习者和资源间的映射关系及推荐规则 |
6.2.2 基于学习者和资源映射关系的静态推荐 |
6.3 基于学习者行为和情境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仿真 |
6.3.1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个性化动态推荐 |
6.3.2 仿真实验过程以及个性化推荐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影响学习者资源选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解释结构模型图绘制过程实现程序 |
附录3:基于张量高阶奇异值分解推荐实现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科研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6)视频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推荐算法选择及改进 |
3.1 个性化推荐系统模型 |
3.2 个性化推荐技术概述 |
3.3 相似度算法概述 |
3.4 算法改进 |
第四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4.1 推荐系统需求分析 |
4.2 推荐系统概要设计 |
第五章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原型实现 |
5.1 推荐系统开发环境介绍和配置 |
5.2 推荐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
5.3 系统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6.3 论文不足 |
6.4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绪论 |
一、传承与创新:电子课本的时代印记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六、研究意义 |
七、关键词界定 |
第一章 电子课本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电子课本时代的到来 |
第二节 电子课本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电子课本的应用现状 |
二、电子课本的多元理解问题 |
三、电子课本接受度 |
第三节 电子课本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字化资源格式研究 |
二、数字化阅读与学习行为交互研究 |
三、“学习元”研究概述 |
第四节 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概述 |
一、电子课本技术标准研制概述 |
二、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概述 |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电子课本研究框架 |
一、电子课本研究框架1——流程结构 |
二、电子课本研究框架2——内容主题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三、学习对象概述 |
四、学习对象的理论基础 |
五、学习对象视角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发展研究 |
六、学习对象在电子课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电子课本领域特性分析 |
第一节 电子课本领域特性研究概述 |
一、电子课本领域 |
二、领域特性框架 |
三、研究原点与领域模型 |
第二节 电子课本研究对象与关系分析 |
一、电子书包系统功能模型与电子课本 |
二、对象关系分析 |
三、核心层对象关系 |
四、领域层对象关系 |
五、外围通用层对象关系 |
第三节 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与演进模式 |
一、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 |
二、电子课本三态演进模式 |
第四节 电子课本领域三态模型 |
第五节 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 |
一、电子课本用例征集、需求访谈与实地调研 |
二、电子课本需求分析 |
三、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 |
第四章 电子课本系统建模 |
第一节 电子课本系统建模概述 |
一、建模抽象过程 |
二、电子课本系统建模参照标准 |
第二节 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设计 |
一、信息模型概述 |
二、参照标准分析 |
三、电子课本的内容结构模型 |
四、电子课本的功能结构模型 |
五、电子课本信息模型 |
六、学习地图机制 |
七、学具服务框架 |
第三节 电子课本内容包装设计 |
一、内容包装设计概述 |
二、参照标准分析 |
三、电子课本内容包装模型建构 |
四、内容对象包装模型建构 |
五、电子课本元数据模型 |
六、电子课本内容包装DRM扩展方案 |
第五章 技术验证与应用实践 |
第一节 电子课本原型及阅读器软件开发 |
一、电子课本原型开发概述 |
二、英语电子课本原型介绍 |
三、自然电子课本原型介绍 |
第二节 电子课本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一、电子课本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概述 |
二、电子课本软件系统设计 |
第三节 电子课本的应用实践 |
一、演示推广 |
二、应用访谈 |
三、总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研究问题部分 |
二、研究目标部分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Ⅰ:电子课本DRM元数据项表 |
附录Ⅱ:电子课本教学设计方案示例 |
附录Ⅲ:电子课本应用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后记 |
(9)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发展现状 |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的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的目标 |
1.5.2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网络教研发展的背景、历程及特点 |
2.1 国内网络教研的发展背景 |
2.1.1 探索构建互动平台 |
2.1.2 展望未来美好的网络教研 |
2.1.3 网络教研是满足新课改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 |
2.1.4 促进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参与,发展网络教研建设 |
2.2 国内网络教研的发展历程 |
2.2.1 传统的教研 |
2.2.2 网络教研 |
2.3 现阶段我国网络教研的发展特点 |
3 国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方向 |
3.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 |
3.1.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 |
3.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
3.1.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
3.2 国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
3.2.1 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
3.2.2 国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定位 |
3.3 国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
3.3.1 让终身学习的意识引领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
3.3.2 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3.3.3 加强网络教研,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师专业培训工作 |
3.3.4 以改革备课模式为契机,全面推进反思教学的力度 |
4 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
4.1 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
4.1.1 加强网络建设,拓展教研平台 |
4.1.2 强化教师培训,掌握信息技术 |
4.1.3 充实网络资源,提供发展源泉 |
4.1.4 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4.1.5 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器,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
4.2 奎文区二十里堡小学网络教研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4.3 奎文区二十里堡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4.3.1 二十里堡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
4.3.2 加快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及方向 |
4.4 网络教研对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
4.4.1 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教研 |
4.4.2 要加强农利小学教帅专业化发展,必须要展开积极的网络教研 |
4.4.3 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让教师通过网络教研展现全新自己 |
4.4.4 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通过网络教研加强实践策略 |
5 国外网络教研的发展及其启示 |
5.1 国外网络教研发展概述 |
5.2 国外网络教研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
6 加强网络教研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后对策措施 |
6.1 网络教研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后续发展模式 |
6.2 网络教研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策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10)基于Lucene的教学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搜索引擎概述 |
2.1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
2.2 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
2.3 垂直搜索引擎 |
2.4 国内着名的垂直搜索引擎 |
第三章 开源全文检索引擎工具包Lucene的分析与研究 |
3.1 Lucene的特点及优势 |
3.2 Lucene的组织结构 |
3.3 Lucene的工作原理 |
3.3.1 文档建立 |
3.3.2 文档分析(Analyzer) |
3.3.3 文档索引 |
3.3.4 搜索 |
3.4 Lucene的使用 |
3.5 Lucene的扩展 |
3.5.1 高亮显示查询项 |
3.5.2 亚洲语种分析包 |
3.6 选用Lucene的原因 |
第四章 教学资源的数据结构化 |
4.1 网络教学资源及其元数据标准 |
4.1.1 网络教学资源 |
4.1.2 元数据 |
4.1.3 教育资源的元数据 |
4.2 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LOM |
4.3 教学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本土化 |
4.4 教学资源元数据的应用现状 |
4.5 如何确定教学资源元数据 |
4.5.1 元数据规范 |
4.5.2 教育资源建设者的支持 |
4.5.3 元数据的获取 |
4.5.4 学习者需求 |
4.6 本文中的教学资源元数据 |
第五章 基于教学资源的垂直搜索引擎的总体设计 |
5.1 设计目标 |
5.2 总体设计结构与业务流程 |
5.3 开发环境以及开发语言的选择 |
5.3.1 开发语言 |
5.3.2 web应用服务器 |
5.3.3 数据库 |
5.3.4 开发环境 |
5.4 各部分功能概述 |
5.5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
5.5.1 使用Tika提取文本 |
5.5.2 选择合适的分词工具 |
5.5.3 备份索引 |
5.5.4 改进Lucene的排序算法 |
第六章 基于教学资源的垂直搜索引擎的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2 系统各个模块具体实现 |
6.2.1 信息搜集 |
6.2.2 提取文本 |
6.2.3 索引 |
6.2.4 排序 |
6.2.5 搜索 |
6.3 系统实现效果 |
6.3.1 用户界面 |
6.4 系统评价 |
第七章 本文的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教育元数据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D]. 石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教育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标准词汇参考模型研究[J]. 袁满,曹阳,陈萍.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3)
- [3]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研究报告[A]. "数字化科普资源标准研究"课题组,廖红,郝倩倩,赵兵兵. 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 2017
- [4]面向基础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研究与应用[D]. 廖轶.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5]个性化教育资源主动服务模式研究[D]. 丁继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视频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7]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J]. 陈昊琳. 图书馆学研究, 2013(06)
- [8]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D]. 傅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9]网络教研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D]. 郑国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 [10]基于Lucene的教学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实现[D]. 邵蕾.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