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务员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栗成秀[1](2020)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云南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研究 ——以怒江州泸水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和国家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随着各项产业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的复杂程度日益上升,人民群众的诉求日趋多样,城市和乡村治理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公务员的胜任能力水平,不仅关乎到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基层政府的形象,关乎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还关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任力理论和超Y理论都是反应类的理论,强调决策的依据来源于对信息的及时、有效收集,以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本文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以胜任力理论和权变理论为研究依据,采用文献研究、行为事件访谈、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构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同时通过问卷进行胜任力模型的验证,得到了最终的胜任力模型,发现影响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水平的原因是职务分析不够清晰、不够全面,基层公务员的选拔方式不尽合理,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与现实需要结合度不高,绩效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不足等。基于此,研究提出构建目标导向的职务分析系统、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任用制度、进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与开发、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四个方面的提升建议,希望能够为建立具有战略性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借鉴。
石宇[2](2020)在《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持续发展以及中央政府“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中国公民的出境入境需求还是境外人员入境出境的管理,都为新时期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优的需求。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也逐渐由重管理的被动型向强调“寓管理于服务”的积极型转变。基层出入境管理作为出入境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的一环,成为了新时代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最前沿。对基层出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相信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同时有助于改善窗口服务质量。本文作者以成都市青羊区公安出入境管理为实例,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范围内来分析目前基层出入境管理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对出入境管理流程中的问题假设和确定方面,作者主要通过对现有流程的梳理和对目标群体的访谈,来系统而准确的找准问题的所在。在问题成因方面,笔者主要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科学深入的剖析在新时期中出入境管理流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法,将青羊区出入境实际管理流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工作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实工作中的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在管理流程中遇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法。青羊区公安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履行好政府职能,提高青羊区乃至整个成都市的出入境管理服务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青羊区公安出入境管理流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其他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重组或其他地区出入境管理质量提升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以及借鉴的意义。
何丽[3](2020)在《蒲江县朝阳湖镇实施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公务员,是指县处级以下单位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乡镇公务员、县属各单位公务员,以及垂直管理机构设在县以下单位的公务员。我国的基层公务员担当着国家执行者的角色,人员众多,目前我国公务员人数已达七百多万,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沿部队,他们工作繁琐,涉及面广,不仅要处理对上任务,还要处理对下的各种任务,化解群众的各种矛盾纠纷与疑难杂症,工作难度与工作强度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表现出了职业获得感不强,积极性不高,人才聚集效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层公务员付出多而收入少,上升空间狭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蒋硕亮认为,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有三种,拉动机制(表率激励、目标激励)、推动机制(监督、惩处)、自动机制(利益驱动、道德修养),本文以蒲江县朝阳湖镇目标激励为研究,对公务员目标激励机制的推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标激励是通过目标管理而达到激励效果的一种方法,能最广泛地调动基层公务员通过参与目标管理,激发动力,达到上下协调、彼此合作、创新进取、稳步突破,最终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共同提升。本文通过蒲江县朝阳湖镇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调研与梳理,利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对如何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目标激励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先从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出发,通过目标激励理论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以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为例,探究我国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新思路。最后,得出我国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要建立以目标制定、分解、认同、激励、反馈和奖励为要素的循环圈,并且着重以目标分解、目标认同、目标反馈为关键因素。
李立婷[4](2019)在《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开启了市场监管改革的新征程,市场监管开始朝着“宽进严管”的方向发展;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全面确定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工商、质检、食药监、价监及知识产权等部门进行合并,市场监管改革经历了“三合一”到“五合一”的全面改革升级,有效推进了市场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大市场监管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全国上下全方位联动改革的大环境下,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工作全速推进,如何在国家及省级政策的推动下,充分借鉴云南省改革举措及国内优秀经验,对合并后的机构、职能、人员进行合理设置,与此同时,更好的解决改革推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县(区)市场监管改革的政策背景、改革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全面分析市场监管成效及改革发展存在的诸如职能重叠、市场分散等监管困难,对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性提出在新的改革方案指导下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对策性建议,以求为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落地提供参考。
胡健[5](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务员考核评价研究 ——以A区人社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公务员考核评价从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具体的考核过程、考核结果的产生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对于公务员群体具有较强的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在公务员管理相关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务员管理相关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考核评价工作,契合“党管干部”原则,更好地服务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新时代公务员管理模式,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分析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与新时代加强“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管理方式的关系为主线,以现代管理理论、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理论及公务员考核评价相关政策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规范分析法对新时代下公务员的考核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以A区人社局为例,分析了公务员考核评价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规范性依据和标准,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的结果。研究发现,目前A区人社局虽然能够依照相关规定对公务员群体进行考核评价,能够较为科学的评价公务员工作实际,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暴露出一定的不足,比如重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轻平时考核尤其是普通公务员平时考核,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够有效等,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公务员的识别判断能力、服务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实际需要。围绕新时代公务员考核评价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进一步加强“党管干部”和服务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原则出发,按照“两条线、多层次、重统筹、广覆盖”的思想,探索了在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中推进新时代行政文化建设、优化具体考核行为和工具、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工作路径,尤其是针对A区人社局的实际工作需求,以A区人社局为蓝本,探索构建了一套以过程考核(公务员平时考核)、目标考核(年终考核)和例外考核(容错纠错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务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的改革提供参考。图4幅;表16个;参56篇。
李政[6](2019)在《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组织的日常运作过程中,晋升对于组织中的成员来说,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对组织本身来说,成员的晋升则是组织作为一个集体有序发展的基础。在政府体系中,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职权,管理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在对公务员进行的各项管理中,晋升是整个公务员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作为承担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的特殊群体,公务员受晋升机制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作为公务员管理中重要环节,职务晋升对于充分激发公务员履行公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务员的晋升现象也通过对公务员个人价值的评价升华到对政府组织行政活动的重要影响,公务员合理有序的晋升可以有效提高政府部门效能、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因此,对公务员职务晋升现象进行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的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既科学总结了我国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的历史经验,又适当借鉴了国外的有关经验和做法。现阶段,我国关于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法律法规已经较为完善,以《公务员法》和有关公务员职务晋升的配套法规构成了我国的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规范体系。形成了包括公务员职务晋升理念、程序规范、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各方面制度规范在内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为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有序实施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指引。实践过程中,现行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受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各方面制度规范相对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在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的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对作者所在的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现象的研究,分析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机制、程序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同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地区和部门在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方面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的思路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了完善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推动建立公务员职务晋升良性秩序,在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和提高:首先,更加深入的贯彻公平理念和激励理念,使这些基本理念成为制定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和措施的指引;其次,要着力完善公务员职务晋升配套的相关制度,使公务员职务晋升的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更加详细的规章制度可供遵循;第三,要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的考核机制、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公务员职务晋升能够真正达到国家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目的;最后,要科学合理的拓宽和畅通公务员职务晋升空间及渠道,完善和加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立体化管理。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分析研究方法,并运用了管理学中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有关的理论。在研究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分析。在借鉴国内部分地区和部门有关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在完善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方面提出了具体思路和对策。可以说,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成果也为国家层面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提供了参考样本,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冯志峰[7](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高雪梅,周杰,周浩[8](2018)在《机制困境下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规划编研中心作为新兴的城乡规划编研机构开始在全国兴起,发展迅速。时值国家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及规划工作转型,文章以昆明市规划编研与信息中心为例,对采取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的城乡规划编研中心所面对的困境进行剖析,探讨城乡规划编研中心转型发展的路径,尝试提出适应治理现代化的规划编研机制改革的策略方法。
李明永[9](2016)在《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90年开始颁布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及《云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云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昆明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法规,对推动昆明市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及“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而根据2014年7月1日中国残联公布的《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度城镇残疾人就业率为37.3%,农村为47.3%,同时城镇残疾人失业率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失业率。由此可见,残疾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残疾人收入保障亟待加强,要确保全国8502万残疾人与健全人群同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本文采取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以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为研究内容,总结回顾了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发展历程及执行概况,以政策执行系统分析途径及社会排斥理论、社会公平理论角度出发,从政策执行主体、客体、体制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剖析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在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改善与提高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效益的几点对策建议:一是提高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工作机构及执行者的认识;二是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三是多措并举提高残疾人群体素质;四是优化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环境。
李振贤[10](2016)在《末端控制 ——基层城管执法困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论证日常执法活动中,基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及队员对街头摊贩实行末端控制。基于在昆明市两个基层执法单位获得的经验性材料,本文将基层城管执法困境置于宏观情境和微观情境中,从法律、政策和执法实践三方面予以考察。文章认为,在宏观制度情境中,目前的城管法制与政策和执法实践呈疏离状态。主要表现为立法同时否定了协管人员参与执法和摊贩及其行为的合法性,结合其他情况,导致城管地方立法沦为政府立场的宣示装置。主要原因在于城管体制改革是在现行行政体制业已完备的情况下,由国家政策主导推进的内向型改革。文章进一步将问题置于微观情境中予以分析。在将日常执法行为区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之后,城管队员的行为束中隐含的特征和趋势显现出来。以控制摊贩的数量、规模和影响为目的,城管队员的行为趋向激烈化和策略化,很可能导致失衡和失序。以此为基础,文章通过考察街头特定时空情境中的个案发现,在每一次互动中,摊贩、协管人员、基层公务员以及派出所民警等主体分别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依照各自的逻辑采取行动,不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意图之外的后果发生。最后,文章将指出,改革的出路在于从末端控制走向过程治理和源头治理,关键要构建一种带有良性基因的秩序。
二、浅谈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务员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务员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云南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研究 ——以怒江州泸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公务员与基层公务员 |
二、胜任力与公务员胜任力 |
三、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模型理论 |
二、超Y理论 |
第二章 公务员胜任力研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 相关性——发挥制度优势 |
一、丰富公务员胜任力研究 |
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
三、推动国家行政制度建设 |
第二节 重要性——提升治理效能 |
一、赋予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内涵 |
二、提升政府行政能力 |
三、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
第三章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一节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胜任要素提取 |
一、文献研究内容 |
二、胜任要素提取 |
第二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胜任要素提取 |
一、访谈实施 |
二、胜任要素提取 |
第三节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一、胜任力模型选取 |
二、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初步构建 |
第四章 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验证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发放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性别分布 |
二、年龄分布 |
三、文化程度分布 |
四、民族分布 |
五、公务员工龄分布 |
六、政治面貌分布 |
七、工作类别分布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四节 调查问卷因子分析 |
一、提取公因子 |
二、胜任要素归类与模型确定 |
第五节 模型验证结论及分析 |
一、模型验证结论 |
二、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
第一节 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 |
一、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总体情况 |
二、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知识与技能现状 |
三、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现状 |
四、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个性特质现状 |
第二节 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针对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提高怒江州泸水市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的提升对策 |
一、构建目标导向的职务分析系统 |
二、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任用方式 |
三、进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与开发 |
四、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问题的分析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出入境管理概念 |
2.1.2 公安出入境管理概念 |
2.1.3 其他出入境相关概念 |
2.1.4 流程管理概念 |
2.1.5 政府流程重组概念 |
2.2 问题分析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
2.2.0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2.2 政府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中国出入境发展现状和青羊区出入境管理现状 |
3.1 中国出入境发展现状 |
3.2 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现状 |
第四章 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部分群众对于证件办理流程满意度低 |
4.1.2 外国人出入境证件申请流程效率较低 |
4.1.3 涉外案(事)件流程处置时间过长 |
4.1.4 限制出境人员管理流程存在不规范环节 |
4.1.5 境外人员住宿登记流程采集方式被动 |
4.2 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问题的成因 |
4.2.1 证件申请流程设计未以用户为导向 |
4.2.2 外国人证件申请流程数字化程度低且存在重复环节 |
4.2.3 涉外案(事)件处置流程环节间存在无效延迟。 |
4.2.4 限制出境人员管理流程受部门分割限制 |
4.2.5 境外人员住宿登记流程实现方式单一 |
第五章 中国其他城市警务流程改革经验 |
5.1 北京警方以简化流程为核心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 |
5.1.1 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以精简业务流程为手段 |
5.1.2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5.2 山西“一网通一次办”开启交管业务流程新模式 |
5.2.1 50项交管业务可全网办理 |
5.2.2 36 项交管业务实现“一次办” |
5.3 湖北武汉:创新打造“集中办证”全新流程模式 |
5.3.1 减负增效打造“一站受理、集成服务” |
5.3.2 以服务效率为导向重组业务流程 |
5.3.3 减流程保高效率运作 |
第六章 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重组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以用户为导向完善出入境证件办理流程 |
6.2 利用无纸化办公精简流程环节 |
6.3 去除流程环节间无效等待延迟 |
6.4 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管理流程 |
6.5 拓展住宿登记流程实现路径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蒲江县朝阳湖镇实施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总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1.2.4 我国公务员目标激励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目标管理理论 |
1.3.2 激励理论 |
1.3.3 目标激励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6.1 主要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的研究价值 |
2.1 我国推进公务员目标激励的主要困境 |
2.1.1 目标分解全面、逐步性进展还不完善 |
2.1.2 目标认同的科学民主性还不完善 |
2.1.3 目标反馈还不完善 |
2.2 根据我国公务员目标激励探索该案例研究价值 |
2.2.1 目标分解阶段纵横兼顾 |
2.2.2 在目标认同与反馈阶段以人为本 |
2.2.3 作为本土素材具有现实研究价值 |
2.3 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案例成效性及有待改进因素 |
2.3.1 朝阳湖镇目标激励的成效分析 |
2.3.2 朝阳湖镇目标激励有待改进因素 |
第三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的案例描述 |
3.1 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的发展历程及创立背景 |
3.1.1 自上而下的目标激励的发展 |
3.1.2 找准定位 |
3.2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情况构成 |
3.2.1 基本构成 |
3.2.2 基本成果 |
3.3 蒲江县各部门对乡镇目标激励要点 |
3.3.1 蒲江县对乡镇目标激励内容构成 |
3.3.2 蒲江县对乡镇目标激励的主要特点 |
3.3.3 蒲江县对乡镇目标激励的结果运用 |
3.4 蒲江县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要点 |
3.4.1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制定 |
3.4.2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分解 |
3.4.3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认同 |
3.4.4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 |
3.4.5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反馈 |
3.4.6 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奖励 |
第四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分解因素分析 |
4.1 蒲江县朝阳湖镇目标激励科学分解有效性结论 |
4.1.1 分时间段进行提高效率 |
4.1.2 纵横交错全面进行 |
4.2 理论分析科学分解目标的重要性 |
4.2.1 理论分析目标分解逐步进行重要性 |
4.2.2 理论分析目标分解纵横交错重要性 |
4.3 朝阳湖镇多维度进行目标分解 |
4.3.1 朝阳湖镇目标激励按时间分解做法 |
4.3.2 朝阳湖镇目标激励纵横交错分解做法 |
第五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认同因素分析 |
5.1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激励认同的有效性结论 |
5.1.1 有利于进一步理清部门职责 |
5.1.2 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
5.1.3 有利于政府勤政廉政建设 |
5.2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认同是目标激励是关键因素 |
5.2.1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制定规范性导致认同性增强 |
5.2.2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逐步实施导致认同性增强 |
5.2.3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结果认定客观导致认同性增强 |
5.3 蒲江县朝阳湖镇实施目标激励认同的做法 |
5.3.1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激励制定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做法 |
5.3.2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激励认同逐步实施的做法 |
5.3.3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激励认定客观的做法 |
第六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公务员目标反馈分解因素分析 |
6.1 蒲江县朝阳湖镇目标激励反馈的有效性结论 |
6.1.1 促进镇级目标平稳推进 |
6.1.2 促进镇级目标随时间不断矫正 |
6.2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反馈是关键因素 |
6.2.1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过程纠偏是关键因素 |
6.2.2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个人行为纠偏是关键因素 |
6.2.3 理论分析目标激励结果反馈激励是关键因素 |
6.3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激励反馈的做法 |
6.3.1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实施过程进行目标激励反馈 |
6.3.2 朝阳湖镇进行个人行为纠偏目标激励反馈 |
6.3.3 朝阳湖镇进行目标结果纠偏反馈 |
第七章 完善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启示 |
7.1 以人为本,将激励理论融入目标激励循环圈 |
7.2 目标激励的分解过程纵横交错并分时间段进行 |
7.3 强化目标激励结果的应用 |
第八章 蒲江县朝阳湖镇进行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结论 |
8.1 建立目标激励循环圈 |
8.2 完善目标分解 |
8.3 完善目标认同 |
8.4 完善目标反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现状 |
(四) 文献评述 |
(五)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一、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政策背景及重要意义 |
(一) 政策背景 |
1、国家政策全局规划 |
2、省、市级政策精准定位 |
(二) 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重要意义 |
1、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 |
2、推动经济加速发展,实现新环境新突破 |
3、纵深推进改革,全面深化体制建设 |
4、加快推进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解决突出问题 |
(三) 市场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 |
1、市场主体发展迅速 |
2、改革步骤需稳中求进 |
3、体系建设需“精耕细作” |
二、昆明市场监管改革的现状 |
(一) 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概况 |
1、体制改革情况 |
2、职能改革情况 |
3、机构改革情况 |
4、监管方式改革情况 |
(二) 市场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 |
1、基本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
2、市场监管力量和执法保障体系不断整合优化 |
3、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得到大幅优化 |
4、投诉举报处置统一体系初步建立 |
5、监管工作重心实现下移 |
6、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进一步加强 |
(三) 市场监管改革的有利条件 |
1、改革效应初步显现 |
2、国家专项规划、政策强力引领 |
3、市场监管生态持续向好 |
三、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体制不顺畅,部门利益掣肘 |
2、现有法律法规无法有效保障职能履行 |
3、监管执法配套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
4、机构改革不彻底成为日后需解决的问题 |
5、队伍现有素质无法满足监管方式改革要求 |
6、重点安全监管存在短板 |
(二)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市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 |
2、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对政府提出新要求 |
3、法律法规修订滞后于市场监管改革进程 |
四、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对策分析 |
(一) 昆明市场监管改革聚焦关键 |
1、加快市场监管职能整合 |
2、加快市、县级机构改革进程 |
3、完善市场监管法律规章体系建设 |
4、明确重点监管领域职能及工作机制 |
(二) 昆明市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议 |
1、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谋划 |
2、理清部门职责,优化监管职能 |
3、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
4、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
5、紧抓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监管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务员考核评价研究 ——以A区人社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公务员考核的内涵及作用 |
1.2.2 公务员考核的历史演变 |
1.2.3 公务员考核评价中的问题 |
1.2.4 改进公务员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
1.2.5 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
1.2.6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目的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2 研究方法和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公务员考核评价主要理论基础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理论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组织行为理论 |
2.3.1 公平理论 |
2.3.2 期望理论 |
2.3.3 目标管理理论 |
第3章 A区人社局公务员考核评价现状 |
3.1 考核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依据和标准 |
3.1.1 公务员考核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
3.1.2 A区公务员考核评价的地方性文件 |
3.2 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
3.3 考核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
3.3.1 对于人社局领导的考核方式和方法 |
3.3.2 对于普通公务员的考核方式 |
3.4 考核评价的结果 |
3.5 A区人社局公务员对考核评价的看法 |
第4章 现行人社局考核评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问题 |
4.1 新时代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的时代背景 |
4.1.1 政策导向层面 |
4.1.2 考核依据方面 |
4.1.3 考核主体方面 |
4.2 现行人社局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4.2.1 考核评价工作导向作用不够强 |
4.2.2 在考核体系构建和指标设置不够完善 |
4.2.3 考核方式和工具有待提升 |
第5章 新时代人社局公务员的考核评价 |
5.1 新时代人社局公务员考核评价科学化的对策 |
5.1.1 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的管理 |
5.1.2 注重形成新时代行政文化导向 |
5.1.3 进一步增强考核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 |
5.1.4 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 |
5.1.5 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
5.2 新时代人社局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 |
5.2.1 公务员平时考核体系 |
5.2.2 公务员年度考核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公务员考核评价工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数据分析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务员 |
2.1.2 公务员职务晋升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现状分析 |
3.1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现状 |
3.1.1 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
3.1.2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概况 |
3.1.3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程序 |
3.2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存在问题 |
3.2.1 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
3.2.2 晋升制度配套不够健全 |
3.2.3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合理 |
3.2.4 晋升空间狭窄渠道不够畅通 |
3.3 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缺乏创新的思想观念 |
3.3.2 制度执行不规范 |
3.3.3 干部队伍缺乏交流 |
4 其他地区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经验借鉴 |
4.1 其他地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做法 |
4.1.1 昆明市G局公务员职务晋升:任期制的实践应用 |
4.1.2 福州市R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程序规范下的晋升实践 |
4.2 其他地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经验借鉴 |
4.2.1 注重实际和实用的考核制度 |
4.2.2 晋升注重程序标准 |
4.2.3 功绩与考核相结合的晋升方法 |
5 进一步完善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对策分析 |
5.1 树立正确的公务员职务晋升理念 |
5.1.1 公平理念 |
5.1.2 激励理念 |
5.2 晋升配套制度 |
5.2.1 程序规范制度 |
5.2.2 干部交流制度 |
5.3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
5.3.1 考核机制 |
5.3.2 竞争机制 |
5.3.3 监督机制 |
5.4 拓宽和畅通晋升空间及渠道 |
5.4.1 拓宽晋升空间 |
5.4.2 畅通晋升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8)机制困境下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规划编研中心发展现状 |
1.1 规划编研中心的缘起 |
1.2 关于规划编研机制的研究 |
1.3 目前规划编研中心的机制困境 |
2 规划编研中心机制转型的理论基础 |
2.1 规划编研概念的界定 |
2.2 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和法制属性决定了其编研机制必须具有公益性、公平性 |
3 规划编研中心机制转型的改革路径 |
3.1 规划编研任务采购路径的特殊性 |
3.2 规划编研任务采购标准的特殊性 |
3.3 规划编研供应商的稳定性 |
3.4 规划编研机制改革的阶段性 |
4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发展困境与对策 |
4.1 概述 |
4.2 发展困境 |
4.2.1 人事机制与职能定位的不匹配 |
4.2.2 财务机制与职能定位的不匹配 |
4.2.3 城乡规划系统性资料数据门槛难以逾越 |
4.3 昆明规划编研机制的改革路径和转型对策 |
5 结语 |
(9)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残疾人及其工作机构的概念 |
二、残疾人就业的概念 |
三、残疾人就业政策概念 |
四、政策执行的概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途径 |
二、社会排斥理论 |
三、社会公平理论 |
第二章 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及执行概况 |
第一节 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二、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
三、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特点 |
第二节 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现状 |
一、昆明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
二、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基本情况 |
三、昆明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基本情况 |
四、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具体机构情况 |
五、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情况 |
第三章 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一、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执行方面 |
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执行方面 |
三、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执行方面 |
第二节 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问题原因分析 |
一、政策执行主体方面原因 |
二、政策执行客体方面原因 |
三、政策执行体制方面原因 |
四、政策执行环境因素方面 |
第四章 推动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工作机构及执行者的认识 |
一、加强培训、注重实践,打造高素质残疾人就业工作干部队伍 |
二、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稳步提升残疾人就业工作合力 |
第二节 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 |
一、强化残疾人就业政策制定的宏观思路及贯彻落实力度 |
二、健全残疾人就业政策制定多方参与机制 |
三、健全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考核与评估机制 |
四、健全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五、强化政策执行的法律责任规定 |
第三节 多措并举提高残疾人群体素质 |
一、加大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力度 |
二、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信息 |
三、开展分类心理辅导与培训 |
第四节 优化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环境 |
一、积极实施“双创”,推动就业新高潮 |
二、加大福利机构建设,扩大集中稳定高质量就业规模 |
三、制定辅助性就业政策具体措施 |
四、积极拓展残疾人个体就业新形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末端控制 ——基层城管执法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核心问题:末端控制机制 |
二、文献回顾:城管体制、法制与实践 |
三、研究方法:回归情境拓展个案 |
四、调研地点:基层城管执法单位 |
第二章 以法之名:城管法制与政策实施现状 |
一、“双向否定” |
二、地方立法沦为宣示装置 |
三、原因分析 |
(一) 现行行政法制“拔苗助长” |
(二) 国家政策推进改革进程的后果 |
(三) 内向型改革属性未考虑执法对象利益 |
四、立场正在悄然转变 |
(一) 立法变化的蛛丝马迹 |
(二) 空间分类和“引摊入市” |
第三章 末端控制行为:日常执法的常态与非常态 |
一、区分常态和非常态 |
二、常态执法:作为与不作为 |
三、非常态执法:软硬兼施 |
(一) 要求摊贩配合 |
(二) 预谋性暴力执法 |
(三) 激情式暴力冲突 |
四、极端个案:“大鼻子”埋伏分队队员事件 |
第四章 各方互动生成末端控制机制 |
一、摊贩何以违法?以何违法? |
(一) 摊贩群体的合理性 |
(二) 摊贩的行动逻辑 |
二、末端的末端:协管人员 |
(一) 乌合之众? |
(二) 谋生而已 |
(三) 经验性的考核标准 |
(四) 风险来自街头 |
三、基层公务员 |
(一) 城管部门:缺乏活力的“年轻人” |
(二) 从管理摊贩到管理协管人员 |
(三) 来自上层的压力:监督、考核和检查 |
(四) 文明执法悖论 |
(五) 缺乏执法保障 |
(六) 避险 |
四、有名无实的执法协作 |
(一) “事不关己”的行动逻辑 |
(二) “表面履职”的行动逻辑 |
(三) 派出所与城管中队的恩怨 |
五、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从末端控制走向过程治理和源头治理 |
一、从时空角度解决“占道”问题 |
二、建立监管体系需要解决“无照”问题 |
三、呼唤良性的街头秩序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昆明市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务员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云南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研究 ——以怒江州泸水市为例[D]. 栗成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成都市青羊区出入境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石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蒲江县朝阳湖镇实施基层公务员目标激励的案例研究[D]. 何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D]. 李立婷. 云南大学, 2019(03)
- [5]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务员考核评价研究 ——以A区人社局为例[D]. 胡健.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N市H局公务员职务晋升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政.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机制困境下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发展对策[J]. 高雪梅,周杰,周浩. 规划师, 2018(04)
- [9]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研究[D]. 李明永.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6)
- [10]末端控制 ——基层城管执法困境[D]. 李振贤. 云南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