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谭雁予[1](2022)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驱动下进行着深度变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给教学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角度切入,围绕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展开,粗略地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张文倩[2](2021)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研究 ——以扬州A中职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混合式教学在全球教育领域迅速兴起并广泛应用,对教学管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也对教学管理的纳新能力与创新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管理做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学校充分接纳教育创新并将其融入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管理层面合理把握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新时期我国中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将探究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如何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从而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和教学管理成果进行了合理把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和管理理论为依据,以扬州A中职校为样本研究对象进行校级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该校教师的访谈,深入探讨混合式教学对中职教学管理产生的影响以及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学管理改革的情况与尚存不足,从而为探求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我国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思路。本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进入中职院校使得中职的教学管理必须做出调整与改变。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推进中,中职教学管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革尝试,但依然存在传统教学管理观念制约、教学体系不完整、混合式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教师的激励和考评机制、缺乏监管机制等有待改进之处。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混合式教学与中职校的协同发展,本研究提出四点建议:首先是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增加人员,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再次是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技能是收,组建混合式教学课程团队;最后要科学化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加强对线上课程的监管,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与平台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线上学习的自动监管程序等。
陆双双[3](2021)在《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线上教学有序发展的保障。因而了解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研究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的策略迫切而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H省四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教学管理者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与访谈调查的问题包含线上教学平台技术、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目标与计划管理、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文献的定性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与实现存在障碍;缺乏前期宣传与教师技能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工作欠缺;采用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根据这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缺乏高校线上教学管理创新意识;线上教学平台专业性不强;线上课程建设管理投入较少;线上教学学生管理难以落实。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提升策略:树立并宣传线上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观;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完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重构保障运行机制与监控评价机制;加强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工作;师生能力培养创新化。
许海岚[4](2021)在《MOOC应用中宿迁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戚晓思[5](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胡譞[6](2021)在《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之初,它就以培养有文化且有实用价值的毕业生为目标,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在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的理念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这种通识教育超越了单纯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强调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赋予了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某项专业技能。研究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揭示其特色,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以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构建通识教育的分析框架,梳理其通识教育发展历史,从五个维度: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其通识教育的特色,探究我国高校如何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特有经验,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缘起、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学校在不同的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教育研究报告,同时也进行了多次通识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方面,“实用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学校的文化之中,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以引导学生进入“智识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具有持久价值的基本智力和社会能力,始终坚持教育要为未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斯坦福大学采取了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培养能力为划分课程模块的主导因素,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既有以写作与修辞、语言、有效思考、思维与行为方法组成的秋、冬、春季学期的通识课程,也有由“B ing荣誉学院”、“二年级学院”和“艺术强化”组成的暑期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方面,斯坦福大学充分利用学季制的优势,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时序,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使学生真正处于课堂活动的中心,为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制定了严格的成绩评价制度,真实有效地发展了通识教育的教学。在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方面,斯坦福大学高度重视管理的规范性,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针对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价等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模式。基于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五个层面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方面,重塑对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和理念的深度理解,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方面,创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学业指导,建立高素质且专业化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规范通识教育评价制度。
嵇梦丽[7](2020)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等教育范畴中,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施行人才强国战略,也必须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既促进了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科学管理理论、协同理论指导下,以高职教育管理基本原则为依据,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信息化应用于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总结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理论和经验,参考一些高职院校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对策。最后形成一个观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须高职院校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与兄弟院校协同共建;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紧加快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改革原有不合理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在教育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该论文有图1幅,表3个,参考文献74篇。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江晓燕[9](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进行探究可解决和规避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思政课”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从而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给“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带来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互联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融合的过程呈现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本研究以四川省具典型性的三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思政课”教学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发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教师地位及教学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尚存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及管理机制存在短板、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及管理机制尚有不足、网络的负面影响、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新特征提出新的管理要求以及实践教学监督机制亟待完善。本研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以相关的管理理论为导向,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在深入开展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契合互联网+新特征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激励监督机制。以期对我国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唐姝敏[10](2020)在《“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互联网+”的形态,网络化已经基本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育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教育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对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别是终身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各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建设搭建了各自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率低下;第二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上都未能跟上网络教学改革的进程;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都为“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带来阻碍,也亟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终身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应用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质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及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出思路建议,以期对“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提供基础,为改革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提供帮助。
二、高校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
2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各教学管理部门平台数据不互通 |
2.2 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缺乏针对性和便捷性 |
2.3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
3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
3.1 加强不同部门平台数据的统一管理 |
3.1.1 建设各平台转换接口 |
3.1.2 规范化各平台数据管理 |
3.2 优化升级教学管理系统 |
3.2.1 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 |
3.3.2设计多端口通用的系统 |
3.2.3 设计三方交互式系统 |
3.3 围绕教学管理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体系 |
3.3.1 技术方面的保障 |
3.3.2 制度方面的保障 |
4 结语 |
(2)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研究 ——以扬州A中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教学管理改革是适应混合式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
(二) 教学管理改革是落实教育现代化政策的重要保障 |
(三) 教学管理改革是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要求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
(二) 关于教学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三) 关于混合教学背景下教学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四)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访谈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混合式教学 |
(二) 中等职业学校 |
(三) 教学管理 |
(四)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中职教学管理 |
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的特点 |
(一) 对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水平要求更高 |
(二) 教学管理过程更复杂 |
(三) 教学管理效果的达成需要极大调动师生积极性 |
(四) 教学管理的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
三、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德鲁克的人本管理思想 |
(二)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三) 综合性激励理论 |
第二章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现状调查——以扬州A中职校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方法与内容 |
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
(一) 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平台管理 |
(二) 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管理 |
(三) 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
(四) 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管理 |
(五) 混合式教学评价管理及督导管理 |
(六) 混合式教学开展的保障措施及其管理 |
第三章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
(二) 混合式教学管理体系不完整 |
(三) 混合式教学目标不明确 |
(四) 缺少对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
(五) 缺少对线上教学的监管机制 |
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制约 |
(二)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健全 |
(三)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完善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的策略建议 |
一、加强教学管理基础建设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
(二) 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一) 增加人员 |
(二) 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
三、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
(一) 提高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技能 |
(二) 组建混合式课程教学团队 |
四、科学化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 |
(一) 加强对线上课程的监管,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 |
(二) 与平台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线上学习的自动监管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高校线上教学 |
(二)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一章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一、线上教学相关理论 |
(一)线上教学要素 |
(二)线上教学特征 |
(三)线上教学本质 |
二、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原则 |
(三)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
第二章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一)问卷编制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五、调查结果 |
(一)问卷结果 |
(二)访谈结果 |
第三章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设置与实现存在障碍 |
(二)缺乏线上教学信息宣传与教师技能培训 |
(三)高校线上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工作欠缺 |
(四)采用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
二、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
(二)线上教学平台专业性不强 |
(三)线上课程建设管理投入不足 |
(四)学生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
第四章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提升策略 |
一、树立并宣传线上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观 |
二、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
三、完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
四、重构保障运行机制与监控评价机制 |
(一)重构保障运行机制 |
(二)重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
五、加强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工作 |
六、师生能力培养创新化 |
(一)教师能力培养 |
(二)学生能力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 |
1.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整体研究有待深入 |
1.1.3 个案研究更适用于美国高校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研究 |
2.1.2 关于通识教育目标的研究 |
2.1.3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
2.1.4 关于通识教育教学的研究 |
2.1.5 关于通识教育管理的研究 |
2.2 文献综述总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1.1 研究的分析框架 |
3.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方法反思 |
第4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
4.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
4.1.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缘起(1891—1920) |
4.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发展(1920—1994) |
4.1.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成熟(1995—至今) |
4.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 |
4.3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目标 |
4.3.1 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目标 |
4.3.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 |
4.4 小结 |
第5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
5.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 |
5.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
5.2.1 写作与修辞 |
5.2.2 语言 |
5.2.3 有效思考 |
5.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
5.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案例——个案分析 |
5.3.1 课程简介 |
5.3.2 课程内容 |
5.3.3 课程大纲 |
5.4 小结 |
第6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 |
6.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时序 |
6.1.1 大一课程的挑战 |
6.1.2 大一之后的挑战 |
6.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 |
6.2.1 写作与修辞 |
6.2.2 语言 |
6.2.3 有效思考 |
6.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
6.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 |
6.3.1 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 |
6.3.2 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
6.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成绩评价 |
6.5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案例——个案分析 |
6.5.1 教学目标 |
6.5.2 教学形式 |
6.5.3 考核要求 |
6.6 小结 |
第7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 |
7.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 |
7.1.1 本科教育副教务长办公室 |
7.1.2 本科专业审查委员会 |
7.1.3 本科标准与政策委员会 |
7.1.4 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 |
7.1.5 教学评价的管理机构 |
7.1.6 写作与修辞课程管理机构 |
7.1.7 语言必修课管理机构 |
7.1.8 有效思考必修课管理机构 |
7.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要求 |
7.2.1 写作与修辞 |
7.2.2 语言 |
7.2.3 有效思考 |
7.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
7.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学业指导 |
7.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7.4.1 斯坦福大学教师队伍概况 |
7.4.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教师教学发展 |
7.5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 |
7.5.1 教学评价的关键原则 |
7.5.2 学生评教 |
7.5.3 教师自评 |
7.5.4 同行评教 |
7.5.5 教学评价的特点 |
7.6 小结 |
第8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
8.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 |
8.1.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特色 |
8.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特色 |
8.1.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的特色 |
8.1.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的特色 |
8.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
8.2.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启示 |
8.2.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启示 |
8.2.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的启示 |
8.2.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的启示 |
8.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理论 |
3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3.1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
3.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 |
4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5.1 教育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形成合力 |
5.2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 |
5.3 丰富信息化资源,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
5.4 改革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管理机制 |
5.5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美英德三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
(二)美英德三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
(三)美英德三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特征 |
(四)美英德三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征 |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 |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经验总结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四、教学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科学管理理论 |
二、系统理论 |
三、人本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新特征 |
第一节 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
一、实现办公高效化和资源共享化 |
二、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
三、教学管理方法多样化且具创新性 |
第二节 强化教师素质及提升教学能力 |
一、助力教师博学而精专 |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
(一)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二)助力教师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
第三节 符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
一、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学习资源 |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 |
第四节 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特征 |
一、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化,方法多样化 |
二、实践教学更具创新性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现状的调研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设计 |
三、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一)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二)任课教师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三)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管理部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一)日常教务工作质量不佳 |
(二)原有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更新滞后 |
二、教师地位及教学主导作用有待巩固和加强 |
(一)教师的权威和地位受到挑战 |
(二)部分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
(三)部分教师忽略课堂管理 |
三、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
(一)课堂存在大量“低头族” |
(二)学生的理论学习较为被动 |
(三)“思政课”价值受到冲击 |
(四)部分学生学习成果缺乏真实性 |
四、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
(一)部分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
(二)部分学生实践教学参与沦为“走过场”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及管理机制存在短板 |
(一)教学管理人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
(二)教学管理部门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奖惩不一 |
二、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及管理机制尚有不足 |
(一)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
(二)教师队伍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
三、网络信息资源是一把“双刃剑” |
(一)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过分关注课堂以外的信息 |
(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升 |
(三)部分学生复制网络资源蒙混过关 |
四、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新特征提出新的管理要求 |
(一)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提出新要求 |
(二)对学生课堂学习管理机制提出新要求 |
五、实践教学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
(一)部分教师实践教学活动后期监管不力 |
(二)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
(一)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
(二)全方位强化学习与培训 |
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 |
(一)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力度,奖惩分明 |
(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
三、建立健全契合互联网+新特征的教学管理机制 |
(一)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建设工作 |
(二)加大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力度 |
(三)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 |
四、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 |
(一)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激励机制 |
五、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激励监督机制 |
(一)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
(二)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参与的监督和考核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3 评价与反思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成人高等教育 |
2.1.2 教学改革 |
2.1.3 互联网+ |
2.2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
2.2.1 分散性 |
2.2.2 规模性 |
2.2.3 特殊性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终身教育理论 |
2.3.2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
2.3.3 资源共享理论 |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回溯 |
3.1.1 探索初建时期 |
3.1.2 改革发展时期 |
3.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
3.2.1 传统教学手段时期 |
3.2.2 现代技术教学阶段 |
3.3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
3.3.1 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
3.3.2 教学手段转变 |
3.3.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特点 |
3.4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支持 |
3.4.2 信息技术的支持 |
3.4.3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
第4章 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
4.1 “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
4.1.1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
4.1.2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
4.1.3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
4.2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
4.2.2 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 |
4.2.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 |
4.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
4.3.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
4.3.2 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
4.3.3 资源共享建设不完善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
5.1 改革提升网络教学质量 |
5.1.1 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
5.1.2 提升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 |
5.1.3 完善网络教学评价管理 |
5.2 改革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5.2.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
5.2.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建设 |
5.2.4 推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
5.3 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
5.3.1 针对学员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
5.3.2 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 |
5.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高校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谭雁予. 科技资讯, 2022(02)
- [2]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职教学管理研究 ——以扬州A中职校为例[D]. 张文倩. 扬州大学, 2021(09)
- [3]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研究[D]. 陆双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MOOC应用中宿迁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许海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6]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D]. 胡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嵇梦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江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唐姝敏.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