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图文电视”——21世纪家庭彩电的必备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紫玮[1](2018)在《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学消费 ——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的演化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世纪之交的文学盛宴一一文学消费热潮的形成过程和演化逻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学消费在世纪之交如何突破社会文化边缘地位的过程,揭示制约文学消费变迁的内在逻辑。首先,本文在绪论中概述了制约文学消费变迁的内在逻辑,评析了学术界关于文学消费的研究现状,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选题价值。本文认为,近年来,20世纪晚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改革转型、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新媒体互动交流文化的兴起叠加在文学消费领域,共同构成了文学消费持续升温的动力机制,成为制约文学消费变迁的内在逻辑。但是社会转型、消费社会、新媒体暂时还无法消除干扰文学消费的障碍,文学消费还面临着困境。在第一章中,本文简述了文学消费的理论发展问题和世纪之交的文学消费盛况。随着文学消费现象日益突出,文学消费逐渐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出现在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中。文学消费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多种理论资源的扶持下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得到了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发展的环境中,文学消费的氛围变得浓烈,文学消费的规模扩大了,文学消费市场行情非常喜人,呈现出繁荣景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文学消费发展的历程颠覆了文学边缘化的悲观论调,说明文学消费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第二章中,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对文学消费的巨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总体性结构抑制了文学消费,迫使文学消费改头换面地潜藏于社会结构中。改革开放启动以后,社会转型结构将文学生产部门的经济潜能、文学消费群体的利益需求释放了出来,国家机器、文学创作与出版部门、文学消费群体经由一系列社会组织的中介沟通而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文学消费市场。社会转型促进了文学消费的结构分化,卸除了文学消费的思想包袱,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阅读需求,留足了个性化阅读空间。中国社会社会转型转型为文学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社会条件,文学消费也为社会转型转型增添了促进手段,两者在因缘际会之中创造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文学消费盛宴。在第三章中,本文指出消费社会刺激了文学消费的欲望。90年代后期以来,在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社会扩散的趋势下,文学的符号价值得到彰显,文学阅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化的消费方式,按照消费的社会逻辑嵌入到社会生活中。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策略采用“匮乏”与“丰盛”的辩证法、符号报废与更新的方式,不断制造差异性的符号价值体系,建立了持续开掘文学消费欲望的符号机制。消费社会介入文学消费,使文学消费欲望的刺激与满足成为文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过程。消费社会的欲望诱导机制,还带来了一种不知足常乐的消费效应,塑造了文学消费的典型方式——类型消费热。消费的社会逻辑呼应了大众消费对于符号价值的需求和日常生活增值体验的需求,最终将文学消费拓展为符号价值不断更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在第四章中,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给文学消费带来的新景观。新媒体通过点击率的聚合效应、自动化与自主性的互动回路、移动式生活元素的构架,点燃了文学消费的热情。新媒体通过便捷化、互动化、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文学消费的开放性。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原创作品的资源结构得到实时更新,读者参与阅读点击的热情高涨,触屏点击带给文学读者轻松愉快的消费快感。文学消费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化的、自动化的浏览需求,也成为一种更为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生活方式。在第五章中,本文探讨了新世纪文学消费面临的问题。新世纪文学消费的盛况难以掩盖消费的尴尬,文学生产总体产能过剩与消费结构失衡的阴影不散,文化休闲项目增多稀释了文学消费的份额,影视消费侵蚀着文学消费的地盘。文学消费的动机机制存在缺陷,社会转型瓦解了文学消费的价值规范和应有的人文底蕴,消费社会用符号意义取代了文学意义、扭曲了文学消费的欲望,新媒体使文学消费沦为互动平台上的自动化反应,造成了文学消费的新障碍。文学消费用户必须克服诸多障碍,才能轻松愉快地享受阅读乐趣。在结语中,本文认为新世纪文学消费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元素,参与了社会生活的组织过程,文学消费的前景在于融入生活。社会发展正在消除文学消费的障碍,文学消费还有精彩场景值得期待。
河娜(Ha Na)[2](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连佳[3](2014)在《“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进行的“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研究,利用语料库的方法搜集整理语料并统计分析“名+名”式四字格,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充分描写和深入考察了以“名+名”式为主的四字格临时短语和固定短语在词形、语义等方面的特点,从四字格逐渐固化的过程中析出并验证了“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的特征及条件参数。从“事实——理据——验证”的考察过程中,论证了“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满足于哪些条件将有利于其发展成为固定短语。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包括了“名+名”式四字格的基本固化特征、典型固化特征和参考固化特征,以及词形结构条件参数、语义理据条件参数和使用频率参数这些固化条件参数。全文共分为五大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动态分析;第三章“名+名”式四字格固定短语的静态分析;第四章“名+名”式固化四字格的分析;第五章结语与展望。第一章介绍四字格的研究缘起、相关研究综述,对四字格进行界定,考察了其类型和特点等,并且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动态分析。首先,介绍了语料库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建库理念、语料的收集加工、分词校对等;并对从语料库中所提取“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频度、搭配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计量统计和科学分析。其次,从语料库中提取了若干例有代表性的并列式和偏正式的“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展开具体深入的例证分析。考察其在语料库中的名名搭配、特点及固化情况。通过对各个类型的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动态考察,析出若干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的特征及条件参数。第三章是对“名+名”式四字格固定短语的静态分析。细致梳理并充分描写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所收录的四字格,重点对“名+名”式四字格的结构进行了分类考察。第四章是对“名+名”式固化四字格的分析。通过对“名+名”式固化四字格的词形结构、句法功能、词语属性和语义理据等方面的考察,逐条分析和验证由动态分析一章中所得出的“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特征,力争确保作为研究结论的固化特征及条件参数的正确性。并阐述了“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固化过程,及其在固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和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思考。本文所进行的“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研究,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用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但有基于语料库的计量考察,对语料库中系统自动划分的“名十名”式四字格固定短语,和没被划分为固定短语却高频出现的“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从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还对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名+名”式四字格固定短语,展开了词形结构分类和语义考察等较为详尽的静态分析。第二,对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固化特征及条件参数,不仅作出了基于大量例证分析的科学提取,还逐条进行了严谨验证。首先,通过动态考察“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而获得了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的特征;其次,通过对四字格固定短语的词形和语义等的深入考察,充分验证了所得到的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固化特征及条件参数,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结论的可靠。
易旭明[4](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指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亓民洁[5](2010)在《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成长是每个企业的普遍追求,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以此为初始目标。但是,现实中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有的企业却是风光繁荣几年后悄然没落。原因究竟在哪里?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资本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技术资本到底是指什么样的资本?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技术投资对企业成长性的推进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基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对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证明企业技术资本的存在,从而丰富管理学、财务学理论内容。第二、在实践上指导企业完善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的企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我们仍处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低端,企业获得菲薄,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昂,而大量引进外资并未换来预期中的技术,所以本文对我国企业技术资本经营,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才可能完成研究任务。本文将按照“概念基础——理论分析——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范式,开展研究。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整个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选题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述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阐述。技术资本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理论范畴,因此本文首先对技术资本的理论范畴进行述评,包括资本、要素资本和技术资本,技术的资本化以及技术资本经营,从而界定出本文的理论范畴。其次,企业成长理论离不开技术投资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支撑,对于相关技术投资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技术资本的研究。并且,理论界关于企业技术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会为本文的技术资本价值创造功能的论证提供了经验证据。该章构成了本文的“概念基础”部分。第三章为研究方法和样本设计部分,实际是一个案例分析。通过案例描述和解剖,表达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论文后续内容的进一步论证做好准备工作。该章内容主要包括样本情况、从案例看技术资本化的形成途径、技术资本化的高风险性,以及技术资本的高收益率与企业快速成长的实例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构成了本文“理论分析”的主体。从经济学和财务学的角度,系统论证了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技术投资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理论模式。该章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资本投入特点、技术资本对企业成长所起的作用、企业成长理论与要素资本理论的联系,以及技术资本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内在联系。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部分。主要结论为技术资本对企业成长具有催化效应、技术资本投资具有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效应,以及技术资本能够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
李凯[6](2010)在《MST6I78MX单芯片平板电视控制芯片软件系统》文中认为4G融合这个趋势体投射到彩电行业,就表现为彩电与PC、多媒体娱乐终端和其他电子产品之间在产品形态上的相互同化、相互融合。这个趋势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推动彩电行业在不同阶段的产品与技术创新。互联网电视,正是这一轮新的4C融合趋势在最新发展阶段所催生和缔结出的一个最新硕果。互联网电视的出现将促进彩电行业进一步进行变革。互联网电视相对于传统电视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芯片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增加了多媒体高清解码芯片和IP寻址与搜索功能,能直接浏览各种多媒体文件,用户还能通过遥控器的操作,实现对互联网的冲浪。目前图像控制芯片是平板电视中最为重要的芯片,其中包括MCU,VIDEODECODER, ADC, SCALER, DEINTERLACE等。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图像控制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这些功能处理都集成到了一起,同时集成了HDMI接收,模拟YPBPR/RGB接收,音频信号解码,还有USB, SMART CARD,网络接口等,使其成为真正的未来家庭多媒体娱乐中心。同时单芯片解决方案可以减少外围器件的数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优势。集成的单芯片处理将是未来平板电视芯片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MST6178MX单芯片的芯片集成度高,图像处理效果好,性价比高,它集成有高性能的图像缩放处理模块,3D视频信号解码器,微处理器(MCU),HDMI接收器,USB处理器,IF处理器等,可以同时满足国内,欧洲,美洲,澳洲等多个地区的模拟电视需求。由于芯片的硬件集成度高,该芯片的大部分功能都是通过软件系统控制实现的,其软件系统功能复杂,工作量较大,对不同的功能要求分别有不同的软件处理模块来实现。主要可分为以下模块:系统初始化模块;UART模块;TIMER模块;外部输入模块;电源管理模块;HDMI CEC模块;OSD模块;USB模块;信号检测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声音检测模块;声音处理模块等等,其中根据不同的市场要求还有不同功能的处理模块。为了保障该芯片的批量生产,软件还设计了自动白平衡调整,整机自动测试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本论文以MST6178MX单芯片项目的整机实现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软件的架构设计,网络模块设计,多媒体模块设计,画质优化设计,白平衡自动调整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该设计的实现首先研究MSTAR6178芯片的功能特点,了解其内核结构,在此基础上整体设计软件的框架。结合目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需求,将网络内容在电视上进行实现;对各种图片、音乐、视频的解码标准进行学习,实现多媒体部分;对GAMMA曲线等进行学习研究来提高图像的画质;通过对整机工艺的研究实现白平衡的自动调整功能。这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MST6178芯片的整机系统,其对应的液晶多媒体电视在电视行业具有领先的地位,同时其网络多媒体电视的单芯片设计也掀起了一场新的电视发展模式的兴起。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7](2008)在《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文中指出1978年1月11日,国务院设立侨务办公室,廖承志任主任。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领导中国新闻社,做好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文字、图片及声像、影视宣传工作。"2月6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晚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它标志着电视文艺的复兴。
蒲欣,李纪珍[8](2008)在《中国彩电企业跨技术范式的技术发展过程——以长虹为例》文中指出技术范式的跃迁对后发国家的追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长虹为对象,研究我国彩电企业在CRT和平板显示两个技术范式上的演进路径,提出影响我国彩电企业技术演进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市场需求、企业的技术知识积累、外部技术可得性和政府政策。这四类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变化是导致我国彩电企业在平板显示技术上处于再度落后局面并不得不开始再度追赶的主要原因。
程洁[9](2004)在《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中的新数字媒介是指在互联网之后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网络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渐成体系的新兴媒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新数字媒介不仅是意义的传送者,本身也具有意义。它们的一些功能使媒介的传播与创造意义的能力逐渐合一,使新数字媒介不仅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成为社会文化的发生对象,它们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意识综合物的象征,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们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内容的增值。新数字媒介所带来巨大经济价值刺激了内容供应机构的快速发展,其运营模式也将对传统媒介产业运营模式产生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新数字媒介的正面影响,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是一个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研究能为将来对新数字媒介传播进行控制,确定更完善的管理方案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垫定研究基础。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从数据广播与短信之间的“第五媒体”之争引入,阐述了新数字媒介的特征,分析探讨了科技、市场与新数字媒介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科技可以引导人们的需求,而市场对新数字媒介的普及和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章评述了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固定终端的发展现状。除对这些媒介和技术的相关概念、分类、标准及优势进行了阐释,还对国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对美国数字电视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评述了广电与电信的竞争、相关标准制定的滞后等对数字电视发展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数字电视的产业价值及可带动的相关产业,对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对它们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走入的误区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梳理了以短信息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特殊功能及传播特点,介绍了彩信和无线互联的业务特点与发展趋势。第五章评述了短信息的发展现状,对其产业价值和价值链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其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本章着重分析了短信联盟的特殊结构,指出它虽然作为一种赢利模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从中引发了对相关产业价值链应如何管理的思考。第六章提出和分析了新数字媒介所带来的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电子病毒问题及新数字媒介的一些功能已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和由此产生的道德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些管理和解决的思路。第七章评析了新数字媒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的影响,及它所带来了一定范围内的超前消费现象。新数字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媒介进一步融合,强化了后喻文化现象,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WP=4>在新数字媒介的发展过程中,其双刃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承担着被这些媒介物异化的风险。对此,需要辩证地加以认识。不管我们研究哪种新数字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都会引导人们对一些现象进行重视或反思。对一些文化冲突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由于新数字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为调整行为和社会规范提供相应的依据。
冯传岗[10](2002)在《试论逆程图文电视》文中研究指明 1 前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在广播电视节目传送技术方面,多种附加功能得以利用和开发,这些功能的技术特性均是以数据的形式附加在广播电视信号中传送出去的。如图文电视、静止图像、双伴音(立体声)、FAX(传真)、ISDB(综合业务数字广播)、RDS(附加的无线电数据系统)等。图文电视就是电视多工利用开发的一种,是当今数字化发展的产物。 图文电视原为Teletext(文字电视广播),是一种以图形与文字的形式传送信息的大众媒体,是21世
二、“中文图文电视”——21世纪家庭彩电的必备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文图文电视”——21世纪家庭彩电的必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学消费 ——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的演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近年来文学消费研究的现状概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文学消费:世纪之交的文学盛宴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来临:理论与现实 |
一、文学消费:日渐活跃的概念 |
二、文学消费的理论确证 |
三、文学消费的现实表征 |
第二节 世纪之交文学消费的盛况 |
一、文学消费氛围变得浓烈 |
二、文学消费用户激增 |
三、文学销售市场行情看好 |
四、文学消费品种丰富 |
第二章 社会转型的逻辑与文学消费的姻缘际会 |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转换与文学消费出场 |
一、社会结构转换的必然性 |
二、社会结构转换的策略:经济改革推动社会改革 |
三、文学消费:从潜隐到登台亮相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消费结构的变迁 |
一、文学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 |
二、社会转型对与文学消费的结构制约 |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组织原则的变化 |
第三节 社会转型卸除文学消费的思想包袱 |
一、突破审美价值的障碍 |
二、走出道德陷阱 |
三、化解意识形态尴尬 |
第三章 消费社会刺激文学消费的欲望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动力机制:消费的社会逻辑 |
一、西方消费社会的成型 |
二、消费社会与消费的社会逻辑 |
三、中国消费社会的语境 |
四、消费社会机制介入文学消费 |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欲望制造:符号化 |
一、符号化推动文学消费 |
二、符号化的策略:丰盛与匮乏的辩证法 |
三、符号的报废与更新 |
第三节 文学消费的类型热:不知足常乐 |
一、新类型小说走红 |
二、新类型新符号:不知足常乐 |
三、成套作品与消费效用最大化 |
第四章 新媒体带来文学消费的新景观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新平台:新媒体 |
一、众说纷纭的新媒体 |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文学消费的机遇 |
三、新媒体的理论新视域 |
第二节 新媒体点燃文学消费的热情 |
一、点击率:碎片化与聚合效应 |
二、互动回路:自动化与自主性 |
三、移动阅读:快餐消费与生活元素 |
第三节 新媒体提高文学消费的开放性 |
一、从名家独唱到无名作者走红 |
二、长篇热销与短篇复苏 |
三、阅读的未完成性 |
四、从阅读到阅读别人的阅读 |
第五章 新世纪文学消费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消费盛况难以掩盖文学消费的尴尬处境 |
一、文学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
二、文化休闲稀释了文学消费的份额 |
三、文学消费借力影视的尴尬 |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动力机制存在缺陷 |
一、后总体性破坏了文学消费的均衡结构 |
二、消费社会扭曲了文学消费的欲望 |
三、新媒体造成了文学消费的新障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
三、家庭电视购物 |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
五、物联网 |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
一、智能手机 |
二、金融技术(Fintech) |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
四、移动云计算 |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
六、移动游戏 |
七、MobileAppcessory |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
结语 |
参考文献与书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释题 |
1.2 四字格及固化的界定 |
1.3 四字格的分类与特点 |
1.4 四字格的研究概况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的动态分析 |
2.1 分词标注语料库的建立 |
2.2 语料库的基本数据统计 |
2.3 并列式“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分析 |
2.4 偏正式“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分析 |
第三章 “名+名”式四字格固定短语的静态分析 |
3.1 词典所收录的四字格分析 |
3.2 “名+名”式四字格的结构 |
第四章 “名+名”式固化四字格的分析 |
4.1 “名+名”式四字格固化的特征 |
4.2 影响“名+名”式四字格固化过程的因素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课题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收录的“名+名”式四字格 |
附录二:“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例样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
八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
一 中国电视诞生 |
二 曲折发展之路 |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
一 制度环境剧变 |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
三 电视建设进展 |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
一 制度环境变革 |
二 电视任务、内容 |
三 观众需求扩张 |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
一 制度环境基础 |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
三 需求均衡评析 |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
二 广告产生过程 |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
四 制度均衡分析 |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
一 需求扩张加速 |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
四 政策与对策 |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
一 市场需求升级 |
二 有线电视兴建 |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
四 制度均衡分析 |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
三 制度均衡分析 |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
一 制度环境变更 |
二 制度均衡分析 |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
一 生产能力提升 |
二 消费模式拓展 |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
1.1.2 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文献评论 |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回顾与评论 |
2.1.1 企业成长理论的文献述评 |
2.1.2 技术与技术资本研究文献述评 |
2.1.3 技术资本经营的理论文献述评 |
2.2 技术资本与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回顾与评论 |
2.2.1 技术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述评 |
2.2.2 无形资产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文献述评 |
2.2.3 R&D资本投入对改进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3章 技术资本推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实例分析 |
3.1 样本情况 |
3.2 从案例看技术资本化的形成途径 |
3.3 技术资本化的高风险性 |
3.4 技术资本的高收益率与企业快速成长分析 |
第4章 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资本投资分析 |
4.1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资本投入特点 |
4.1.1 研究开发阶段 |
4.1.2 创业期阶段 |
4.1.3 成长阶段 |
4.1.4 成熟期阶段 |
4.2 技术资本投资对企业成长所起的作用 |
4.2.1 技术资本投资特点分析 |
4.2.2 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联系 |
4.3 企业成长理论与要素资本理论的联系 |
4.3.1 企业成长理论 |
4.3.2 要素资本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联系 |
4.4 技术资本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内在联系 |
4.4.1 技术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
4.4.2 技术资本促进企业成长能力的增长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启示与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MST6I78MX单芯片平板电视控制芯片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发展方向与趋势 |
1.3 本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ST6178MX单芯片的功能及整体框架结构 |
2.1 MST6178MX单芯片的功能特点 |
2.2 MST6178MX单芯片软件的整体框架结构 |
2.3 软件系统实现路径 |
第三章 网络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
3.1 设计简介以及功能 |
3.2 主要技术要点 |
3.2.1 RSS的内容获取及终端重组技术 |
3.2.2 网络电视管理技术 |
3.2.3 嵌入式终端的流媒体播放技术 |
3.2.4 网络电视运营平台设计技术 |
第四章 多媒体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
4.1 设计简介以及功能 |
4.2 主要技术要点 |
4.2.1 图片处理技术 |
4.2.2 音乐处理技术 |
4.2.3 电影播放技术 |
4.2.4 连接网络计算机及播放文件的说明 |
第五章 画质优化设计 |
5.1 设计简介以及功能 |
5.2 技术要点 |
5.2.1 自动GAMMA测量/校正技术 |
5.2.2 色域修正技术 |
5.2.3 画质优化实现路径 |
5.2.4 主要技术规格及性能参数 |
5.3 画质优化技术的效益 |
第六章 白平衡自动检查系统 |
6.1 目前工艺中调整白平衡的方法 |
6.2 白平衡自动调整系统 |
6.3 白平衡自动调整系统的技术方案 |
6.4 白平衡自动调整系统的测试方法 |
6.5 现在生产工艺以及效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彩电企业跨技术范式的技术发展过程——以长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 |
2.2 研究方法 |
3 长虹彩电技术发展过程 |
3.1 长虹概述 |
3.2 技术发展过程的分阶段描述 |
3.2.1 第一阶段: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1972年~2004年) |
3.2.2 第二阶段:再引进、再追赶 (2005年至今) |
第一, 专利方面。 |
第二, 技术方面。 |
第三, 成本构成方面。 |
第四, 市场方面。 |
第五, 单位产能的投资方面。 |
4 影响企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市场需求 |
4.2 技术知识积累 |
4.3 外部技术可得性 |
4.4 政府政策 |
5 研究结论 |
(9)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新数字媒介发展形势分析 |
第一节 新数字媒介的特征 |
第二节 “第五媒体”之争 |
第三节 科技与市场:谁主导新数字媒介的发展 |
第二章 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固定终端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分类、标准及优势分析 |
第二节 国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三节 流媒体及其发展分析 |
第四节 数字音频广播 |
第三章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基础建设 |
第二节 数字电视的政策规划与标准制定 |
第三节 数字电视产业链与经营管理 |
第四章 以短信息为代表的移动终端 |
第一节 短信息的发展历程、传播特点及特殊功能 |
第二节 彩信 |
第三节 无线互联的发展趋势与业务特点 |
第五章 短信息产业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短信产业与短信经济 |
第二节 短信联盟的功过是非 |
第三节 彩信与固话短信产业的发展 |
第六章 新数字媒介带来的问题与管理 |
第一节 信息安全问题与管理 |
第二节 知识产权问题与管理 |
第三节 新数字媒介的一些特殊功能已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 |
第四节 社会管理与法规管理 |
第七章 新数字媒介的影响 |
第一节 新数字媒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新数字媒介对消费的影响 |
第三节 促进媒介进一步融合 |
第四节 后喻文化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中文图文电视”——21世纪家庭彩电的必备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学消费 ——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的演化逻辑[D]. 杨紫玮. 武汉大学, 2018(06)
-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3]“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研究[D]. 连佳. 山东大学, 2014(04)
- [4]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5]技术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D]. 亓民洁.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6]MST6I78MX单芯片平板电视控制芯片软件系统[D]. 李凯. 山东大学, 2010(09)
- [7]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 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2008
- [8]中国彩电企业跨技术范式的技术发展过程——以长虹为例[J]. 蒲欣,李纪珍.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08(03)
- [9]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D]. 程洁. 复旦大学, 2004(01)
- [10]试论逆程图文电视[J]. 冯传岗. 有线电视技术,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