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黄祥祥[1](2021)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装置的优化选择与分析》文中指出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工作效率高、地电信息完整和数据采集信息量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勘探、水坝安全探测、岩溶塌陷、采空区探测、地下水体探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密度电阻率法通过不同类型的装置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异常体进行探测时,由于各类装置对不同形态地质体的反应特征以及灵敏度都各不相同。为了避免在野外实际工作过程中因为盲目选取装置,以至对探测结果准确度产生影响,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装置的便捷性、灵活性、适用性以及稳定性的原则,选取了几种典型装置通过res2dmod正演软件对不同类型的地电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并有针对性地反演计算出的正演模型,依据反演结果对不同装置的运用情况做出总结,推测在起伏的地形下,各类装置对不同深度、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和地质体的响应度,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到如下结论:(1)无论是低阻异常体还是高阻异常体,随着异常体埋深不断加大,异常范围也变的越大,探测精度也相对越差。(2)边界效应对各类装置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温纳装置相对影响较少。(3)每种装置都有针对性响应的地质构造,对其他地质构造响应性较差,其中温纳装置普适性最好,适应进行普查或对地质资料不丰富的情况下使用。(4)较大地质体信息都会掩盖其周边较小地质体信息,其中高阻体更明显,低阻体相对较好。(5)浅层的地质体信息会掩盖深部的地质体信息,特别是浅部低阻信息会将其下方地质信息屏蔽掉。最后在模拟计算和试验的基础上,对武安市某区的采空区进行探测,从探测目的、地质资料分析如何选择最适宜的装置类型,并对比分析了几种装置类型的效果。最后在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得到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以及剖面反演解释成果图,圈定了探测区域采空区的位置以及范围,最终指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选取偶极装置在采空区探测中准确可行的。
许志河[2](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王小玉,王璐,崔明飞[3](2020)在《基于RES2DMOD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RES2DMOD高密度电阻率正演软件和RES2DINV高密度电阻率反演软件,选取有限差分法正演和最小二乘法反演的处理方法,对建立的三个不同采空区模型进行正、反演计算,研究地质体(采空区)的电阻率响应,并以在焦家金矿望儿山尾矿库区的具体应用为例,验证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勘查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对反演结果做出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勘查中具有一定的效果,最小二乘反演效果较好,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贾卓[4](2020)在《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矿产需求量的逐年增高,浅部和易识别的矿床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现如今深部矿床的研究与勘探越来越引起地质勘察行业人员的重视。然而,我国对深部矿产资源的研究仍然步伐缓慢,许多矿床也正在进行二次开发的状态。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然而,深部金川矿床的资源还未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深部找矿主要考虑3000米以浅的矿床。因此,本文借助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资助对深部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中、小尺度上建立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指标体系,用来评价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床的能力,二是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大尺度范围内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异常指标的提取。针对第一部分,本文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主要应用了重力、磁法、大地电磁(MT)、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正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再将采集的金川矿床的重力、磁法、可控音频大地电磁(CSAMT)数据进行反演,将反演结果结合矿床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将层次分析法(AHP)对深部矿产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指标体系建立,采用6种不同成因类型的25种典型矿床进行了重、磁、电、震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模拟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与矿床的对应关系,对地球物理响应的特征信号进行评分,然后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响应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到权重系数,最后使用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以及评分分数构建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第二部分,本文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方法对大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异常的指标进行提取,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方法对加拿大苏必利尔湖地区的重力与航磁数据进行了试验,并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出来绘制了该地区的矿产远景图。本文首先搜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背景资料、地质成因等信息,了解该信息可以有效地对深部矿床进行一个有效的判定,根据地质信息有效地分析地球物理的响应结果,也能保证后续指标体系建立的准确性。接下来,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进行地质与地球物理建模,为了更加准确的描绘矿体的形态特征,本文在矩形网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生成的网格质量。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模型,在边界以及复杂区域具有网格细化的特点,在物性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以实现网格稀疏处理,从而节省了计算机内存的使用。该网格剖分算法自动生成,控制网格的质量并保证数值模拟的精度。接着以地质成矿理论为基础,综合搜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资料。构建了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空间和平面的地球物理模型。以地球物理模型为基础,将积分方程法、重心体积方法、有限差分算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应用在地球物理方法的数值计算中,根据模拟的结果以及地质背景与成因,讨论矿床的赋存情况以及深部矿床的信号响应。根据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响应信息,对四种方法进行了判定并给与权重系数。通过给定的系数,将其使用在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矿产的指标体系中。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与分析,针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地质背景,定性分析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结构与物性的分布结构。针对地球物理响应的信号与反演结果,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响应的评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作为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权重系数重要依据。然后,为构建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指标体系,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选择了6种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作为深部矿产资源的二级指标,使用了25个典型矿床分别作为二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即三级指标。将模拟25个典型的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作为三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将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和评分,同时对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效果进行权重确定,然后对获取的权重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验证结果通过后根据地球物理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最后将权重系数与地球物理响应评分进行综合计算并获得每个矿床的地球物理指标评分,再将25个矿床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深部矿产的综合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分。针对这些模拟和处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对本文选择的矿床有一个评判系统,得到了综合25个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的综合评价,并且也能对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产进行有效地指导。最后,本文进行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的提取工作,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高斯混合模型的方法对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了试验。当高斯混合函数具有足够多的高斯函数时,可以模拟任何连续的复杂概率分布。重力与磁法的等值线图可以看作是连续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因此,可以利用GMM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将高斯混合函数有效地在区域内进行圈定。该地区所有不符合高斯混合模型分布的地球物理数据,被认为是异常区域。将平面中所有不同的异常点提取出来可以构成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平面图,也可以叫做矿产远景图。根据调整高斯函数的数量,最终确定了5个高斯函数实现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建模,并获得了该地区的指标分布图,经对比,有83%的矿床位于异常指标范围内,同时使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与异常面积百分比(PAA)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证明了该工作的有效性。
张振宇[5](2020)在《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东洋地区位于闽中、周宁-华安断隆带中段南部及杨梅-东华(NE)断裂与安村-古迹口(NW)断裂交汇处南缘。区域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区域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区内尤溪-德化-永泰金矿远景区被誉为福建的“金三角”。福建东洋金矿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是燕山中期火山运动及大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东洋地区内已经发现德化双旗山金矿、邱村金矿、尤溪肖板金矿等20余处矿床(点),区域深部找矿潜力巨大。近几年针对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点)取得不同程度勘查进展,但由于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区域深部找矿始终未获重大突破。本文选题旨在东洋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从区域物性,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研究东洋成矿带深部构造、区域矿产特征分布;通过目前已经发掘研究的的典型金矿矿床(点)的特征,结合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成矿背景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探讨东洋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福建东洋成矿带岩石电阻率普遍偏高,高阻高激化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的找矿标志之一。区域位于建瓯-南平重力异常区与连城-龙岩重力异常区的过渡区域上,处于重力梯度带中,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北西走向,反映为大断裂通过地段,区域内北西向的两处区域剩余重力异常高,与实测重力剖面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区域磁场复杂,幅值变化大,整体以北东向条带状高低相间展布,依据区域磁异常特征,将东洋地区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街面-上涌断隆带和中仙-水口火山断陷带,其分别对应区域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东洋成矿带经历了晋宁运动以来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深或大断裂为主干的构造格架,以次级断裂为辅的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断裂构造相对集中呈带状展布,形成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断裂带。本文依据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地面地质,对区域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及侵入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计推断80条断裂,圈定47处倾入岩体和16处火山构造。东洋成矿带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同时兼有变质热液型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其分布具有矿带特征,区域内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方向一致,其位于北东向隆起带东侧,从邱村-雷谭一带,再到南东侧岭头坪-岐尾山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变质热液型金矿主要是在剪切变形特殊岩性层位和褶皱构造位置形成的金矿,以双旗山、肖坂、山坑等金矿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北东向隆起带与北西向成矿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及后期构造影响共同形成的该类型矿床(点)。东洋金矿成矿在时间上主要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有关,在空间上,主要受大型火山构造边缘控制,矿点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边缘、小岩体边缘、盆地边缘,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东洋成矿带深部找矿取的重大突破奠定理论依据。
蔡小苏,陈勇林[6](2020)在《高密度电法在滑坡体勘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工作研究为主,从高密度电法特点和原理、工作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工程勘察工作带来帮助。
刘利宝[7](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敖包吐勘查区(约80km2)为研究对象和尺度。立足于解决敖包吐矿区范围内深部和外围找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成矿机制研究和地、物、化找矿信息提取。聚焦:评价深部斑岩型矿化找矿潜力,对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进行深部定位预测,评价已知矿体以外地段的找矿潜力。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敖包吐矿床已知部分为受断裂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硫源来源于深部岩浆,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为中温。形成于140.0~155.7Ma的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其经历了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成矿母岩和与之配套的断裂构造系统对成矿均具有决定性作用。推测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基,存在“上脉下体”成矿结构的可能。形成于169.9Ma的流纹斑岩为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2)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得到:(1)矿体位置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中高极化率,矿化岩体为高电阻高极化。常规激电测深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对应良好的梯度带位置与脉状矿(化)体位置吻合。(2)1:1万地面高精磁测共解析出4类异常,共6大异常、10个子异常。Ⅰ、Ⅱ号矿带位置磁测信息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对磁测数据多种方法变换处理:Ⅱ号矿带位置为高的正异常区,梯度明显,矿体产出部位NW向串珠状、带状正异常与串珠状、团朵状负磁异常镶嵌相伴、间隔出现;Ⅰ号矿带位置为低缓团朵状正磁异常和团朵状负磁异常间隔出现,梯度较缓。向上延拓反映在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东端趋于交汇地段深部存在大的强磁地质体,是深部侵入体的反映。(3)1:1万重力扫面测量,共圈定高密度异常体4处,低密度异常体7处,重力高值异常G-4的范围与Ⅰ号、Ⅱ号矿带已知地段高度吻合,推测4处高密度异常为矿致异常,7处低密度异常为隐伏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或流纹斑岩的局部地质单元。大比例尺电、磁、重力测量成果均显示,敖包吐矿床已知的构造热液脉状矿体产出部位深部局部地段存在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隐伏岩体(岩基),高精磁法测量和高密度重力测量对定位预测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矿源岩—流纹斑岩有效。(3)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得到:(1)原生晕-垂向域方面:Hg、Sb、As、Cd、Cu、Bi、In、Sn是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Ⅰ、Ⅱ号矿带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均显示多期热液叠加成矿的反分带现象。Ⅰ6和Ⅱ1号矿体存在上下两个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赋存于260m标高以下;Ⅱ1号矿体的第二矿化富集带与第一矿化富集带之间的无(弱)矿间隔约160~180m。(2)次生晕-平面域方面:W、Sn、Mo、Bi、Cd、Cu、Sb、As、Au等元素是重要的指示元素。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主成分2主要载荷因子Bi、Sn、Pb、W、Sb、Ag、Mo是评价侵入岩成矿作用的有效标志;主成分3主要载荷因子Au、As、Sb是评价构造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化的有效标志,属前缘晕元素。两个主成分异常中心可作为矿源岩流纹斑岩和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定位预测依据之一,主成份3的地球化学高值异常中心可作为定位预测浅部控矿构造的依据之一。筛选出两处矿致异常。(4)研究区控矿要素包括:构造对成矿的控制(EW向构造导矿兼容矿;NW向构造容矿;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派生的NW向断裂构造构成“入”字形构造控矿系,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NW向断裂构造构成的断层桥控矿系,EW向构造与NW向构造组成菱形结环控矿系)、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花岗闪长斑岩期的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形成于(169.9±0.8)Ma的流纹斑岩因被后期(155.7±1.0)Ma的花岗闪长斑岩期侵入的岩浆热液萃取而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是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和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浅色岩系有利于容矿,黑色岩系导致矿质分散)等四类。提取出研究区内的预测准则包括:地质准则(构造准则、成矿母岩准则、矿源岩准则和围岩岩性准则)、地球物理准则(地球物理信息提取之结果,包括电性异常准则、磁异常准则、重力异常准则)、地球化学准则(化探信息提取之成果,包括原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和次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5)创造性地引入经济学思维,根据矿山生产经营中选矿回收率、金属价格、加工费、计价系数等经济指标计算了样品中Pb、Zn、Ag综合品位和综合矿化强度,以此作为已知矿体空间矿化信息的研究手段,参与深部定位预测研究。(6)在已知的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进行了定位预测,提出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存在多期热液叠加成矿,在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Ⅱ1号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规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1号矿体深部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Ⅰ6号矿体深部靶区还未及验证。(7)在已知的Ⅰ、Ⅱ号矿带的外围进行了定位预测,圈定了四类共9个靶区。其中A1靶区和A2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A1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120.47万吨,A2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85.24万吨。
罗志波,刘文强,曹朋军,刘桂梅,范剑,林星,王佳奇[8](2020)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山东莱州小浞河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基础资料收集,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并结合钻探验证工程,对山东莱州小浞河铁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勘查。勘查成果表明,因充水,小浞河铁矿采空区电阻率值明显低于周围岩层,在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上均表现为漏斗状低阻异常,并且异常体分布相对规则、连续,与磁铁矿体及其采准巷道工程较一致。经钻探工程进一步验证,物探解译推断的采空区位置与钻探揭露深度较为吻合,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铁矿采空区勘查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基于Voxler软件平台,综合基础地质资料以及钻探验证结果等,对高密度电法测量成果三维可视化可有效快捷地圈定采空区范围,为进一步的灾害防治提供有利依据。
李涛[9](2019)在《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大地构造属准噶尔地块-吐哈地块之觉罗塔格石炭纪裂谷带。带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东段为箱状,西段则呈紧闭型。断裂伴随褶皱生长,后期活动性比较强。构造运动强烈,热液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阿齐山铅锌矿床的发现丰富了该成矿带的成矿系列,对推动该成矿带火山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阿齐山铅锌矿为是喷流-沉积型并受后期火山热液交代叠加型铅锌矿床,位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受北东向同沉积断裂控制。赋矿岩石主要为钙质粉砂岩及蚀变凝灰岩中或石榴子石矽卡岩带。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发育同步褶曲变形,向北东-南西两端矿化整体趋于尖灭,矿体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激电特征呈现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特征。激电异常呈NE和NW分布,与地表矿体出露区域完全套合。剩余重力异常区与矿化带吻合。物探显示为中-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密度异常体。研究区1:5万岩屑测量表明,以Zn、Pb等主成矿元素,单元异常规模大,并具有很好的异常强度,同时有浓集中心和多重分带现象,根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以Zn、Pb、Cu、Ag为主要成矿元素的综合异常19处。对比分析矿区和整个研究区地质、物探和化探结果,在中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密度体与Zn-Pb-Ag元素组合异常,为研究区喷流-沉积型矿床的评价要素组合。通过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各类预测要素信息提取,建立地、物、化等综合信息找矿评价模型,并圈定出找矿远景区7处,其中A级4处,B级1处,C级2处。
邰文星,金尚刚,何彦南,杨梅珍,刘万龙[10](2019)在《综合物探方法在湖北大冶鸡冠咀铜金矿深部及外围找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湖北大冶鸡冠咀铜金矿床深部及其外围找矿预测为目标,在深入认识鸡冠咀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重力、磁测、电法测量资料进行精细反演,研究含矿地质体与物探异常的对应关系,获取矿区深部和外围物探异常信息。研究证实研究区岩矿石物性差异明显、与矿有关的地质体与重磁异常具有良好的吻合性,研究区内断裂接触带、大理岩俘虏体、隐伏岩体表现出重磁同高、重磁异常梯度带等特征,是寻找深部盲矿体的有利部位。总结了5种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构建了"一个主要目标,两种分析,三种方法,五个找矿标志"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对鸡冠咀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靶区优选,指导鄂东南矿集区矿产勘查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装置的优化选择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理论与工作原理 |
2.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系统结构 |
2.3 装置类型 |
2.3.1 温纳装置 |
2.3.2 联合剖面装置 |
2.3.3 偶极装置 |
2.3.4 三极装置 |
2.3.5 微分装置 |
2.3.6 施伦贝谢尔1 装置 |
2.3.7 施伦贝谢尔2 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同装置的异常特征比较 |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参数的选取 |
3.2 正演模型的建立 |
3.2.1 高阻异常体模型的分析 |
3.2.2 低阻异常体模型的分析 |
3.2.3 半高阻以及半低阻异常体模型的分析 |
3.2.4 两个相邻高阻异常体的模型分析 |
3.2.5 上下两个高阻异常体的模型分析 |
3.2.6 陡峭直立与水平板状异常体的模型分析 |
3.3 对于正演模型的反演应用 |
3.3.1 实验场地选取 |
3.3.2 数据反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处理的方法 |
4.1 剔除坏点 |
4.2 数据拼接 |
4.3 地形校正 |
4.4 数据实质性处理 |
4.5 数据分析与解释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中不同装置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5.1.1 地形地貌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5.2 地下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
5.2.1 物性特征 |
5.2.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5.2.3 方法有效性分析 |
5.3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 |
5.3.1 野外布线 |
5.3.2 数据的采集 |
5.3.3 不同装置类型对比试验 |
5.3.4 数据的处理 |
5.3.5 数据的反演 |
5.4 成果解译 |
5.4.1 解译的原则 |
5.4.2 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解译 |
5.5 综合解译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2)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认识 |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岩浆岩 |
2.3.2 元古代岩浆岩 |
2.3.3 古生代岩浆岩 |
2.3.4 中生代侵入岩 |
2.3.5 新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5 区域磁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
3.1.1 古陆核的形成 |
3.1.2 古陆核的裂解 |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
3.2.1 辽吉洋俯冲 |
3.2.2 辽吉洋闭合 |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4.1 古亚洲洋俯冲 |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5.1 福洞岩群 |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4 岩浆源区 |
3.5.5 成岩构造背景 |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
4.1.1 红旗岭 |
4.1.2 漂河川 |
4.1.3 长仁-獐项 |
4.2 成岩-成矿时代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
4.4.1 岩浆源区性质 |
4.4.2 岩浆熔融程度 |
4.4.3 同化混染作用 |
4.4.4 铂族元素亏损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矿构造背景 |
4.5.2 矿床成因 |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
5.1.1 边界识别 |
5.1.2 离散小波变换 |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
5.2.1 电磁法勘查 |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
6.1 成矿模式 |
6.1.1 红旗岭 |
6.1.2 漂河川 |
6.1.3 长仁-獐项 |
6.2 综合找矿模型 |
6.2.1 地质模型 |
6.2.2 地球物理模型 |
6.2.3 找矿评价指标 |
6.2.4 找矿方向 |
6.3 找矿预测 |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2.1 地质成矿模式与地球物理模型 |
1.2.2 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概述 |
1.2.3 多参数指标体系评价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网格剖分建模方法 |
2.1 矩形网格建模 |
2.2 三角网格建模 |
2.2.1 三角剖分 |
2.2.2 三角化 |
2.3 网格前沿法 |
2.4 四叉树法 |
2.5 Delaunay网格 |
2.5.1 Delaunay三角化 |
2.5.2 最小角最大(max-min angel) |
2.6 优化的Delaunay网格 |
2.7 小结 |
第3章 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建模结果与分析 |
3.1 金川矿床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大地构造 |
3.1.2 区域地层 |
3.1.3 区域构造 |
3.1.4 区域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
3.1.5 区域矿产条件 |
3.1.6 演化模式 |
3.1.7 矿体地质特征 |
3.2 金川矿床地质模型 |
3.3 金川矿床地球物理模型 |
3.3.1 岩、矿石物性特征 |
3.4 金川矿床正演模拟 |
3.4.1 重磁数值模拟方法 |
3.4.2 大地电磁正演模拟 |
3.4.3 地震正演 |
3.4.4 合成数据试验 |
3.5 金川矿床模拟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物性结构成像 |
4.1 重力异常反演 |
4.2 磁异常反演 |
4.3 卡尼亚视电阻率 |
4.4 金川矿床重力、磁法、CASMT反演与解释 |
4.4.1 502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2 5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3 300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4 308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5 104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6 208与212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7 214与227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4.8 4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
4.5 小结 |
第5章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
5.1.1 地球物理模拟参数 |
5.2 岩浆矿床 |
5.2.1 水口山矿床 |
5.3 伟晶岩矿床 |
5.3.1 武夷山矿床 |
5.4 热液矿床 |
5.4.1 个旧矿床 |
5.5 风化矿床 |
5.5.1 凡口矿床 |
5.6 沉积矿床 |
5.6.1 狼山矿床 |
5.7 变质矿床 |
5.7.1 沃溪矿床 |
5.8 评价体系建模 |
5.8.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8.2 构造判断矩阵 |
5.8.3 层次单排序 |
5.8.4 一致性检验 |
5.9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
5.10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应用 |
5.11 小结 |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 |
6.1 高斯混合模型 |
6.2 高斯混合模型方法与原理 |
6.3 苏必利尔湖地区地球物理数据场 |
6.4 Youden指数 |
6.5 苏必利尔湖地区GMM模拟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岩浆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B:伟晶岩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C:热液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D:风化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E:沉积矿床模拟结果 |
附录F:变质矿床模拟结果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东洋地区研究现状 |
1.2.1 基础地质工作 |
1.2.2 矿产地质工作 |
1.2.3 科研工作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 |
2.1.3 研究区景观 |
2.1.4 研究区内保护区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2.3.1 区域矿产特征 |
2.3.2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三章 东洋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3.1 东洋地区区域物性 |
3.1.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3.1.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3.1.3 电阻率特征 |
3.2 东洋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第四章 东洋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 |
4.1.1 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 |
4.1.2 数据采集 |
4.1.3 感应矢量 |
4.1.4 相位张量 |
4.1.5 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 |
4.2 磁法勘探 |
4.2.1 磁法勘探原理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区域磁场特征分析 |
4.3 重力勘探 |
4.3.1 重力勘探原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
4.4 区域构造推断 |
4.4.1 断裂构造推断 |
4.4.2 火山构造的圈定 |
4.4.3 侵入岩的圈定 |
4.4.4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五章 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5.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
5.3 东洋成矿带成矿要素 |
5.3.1 东洋成矿带控矿地质要素 |
5.3.2 东洋成矿带找矿标志 |
5.3.3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系统演化 |
5.4 东洋成矿带成矿规律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密度电法在滑坡体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密度电法 |
(1)高密度电法的特点。 |
(2)高密度电法的工作方法。 |
2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地球物理特征 |
3 高密度电法工作方法技术与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工程布置 |
(1)高密度电法工作方法技术。 |
(2)工作方法技术。 |
(3)测线布置。 |
(4)仪器技术参数。 |
4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勘察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
(1)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勘察数据处理。 |
(2)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找矿勘查资料解释。 |
5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勘察工作内容与成果解释 |
5.1 工作内容 |
5.2 成果解释说明 |
5.2.1 10线剖面 |
5.2.2 20线剖面 |
6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勘察工作中应用高密度电法的结论和建议 |
6.1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找矿勘查工作中应用高密度电法的结论 |
6.2 安仁县平背乡平北村龙古组滑坡体勘察工作中应用高密度电法的建议 |
7 结语 |
(7)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活动与成矿 |
1.2.2 大兴安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 |
1.2.3 大兴安岭中南段“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
1.2.4 铅锌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进展 |
1.2.5 成矿预测方面研究进展 |
1.2.6 研究区勘查现状 |
1.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火山岩 |
2.3 区域侵入岩 |
2.4 区域构造 |
2.5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地质发展史及区域成矿作用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 |
3.3 矿化与蚀变特征 |
3.3.1 矿化组分及结构构造 |
3.3.2 蚀变类型及结构特征 |
3.3.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成矿机制研究 |
4.1 测试样品采取与分析方法 |
4.1.1 测试样品采取 |
4.1.2 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4.1.3 锆石LA-MC-ICP-MS微区原位Hf同位素比值分析 |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4.1.5 原位微区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测试 |
4.1.6 原位微区硫化物S同位素比值测试 |
4.1.7 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
4.1.8 石英H-O同位素测试 |
4.1.9 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
4.2 成岩年代研究 |
4.3 成矿岩浆岩成因及构造动力学背景 |
4.3.1 岩石学特征 |
4.3.2 岩石化学特征 |
4.3.3 岩浆岩来源与成因类型 |
4.3.4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4 闪锌矿成矿矿物学研究 |
4.4.1 元素变化特征 |
4.4.2 元素赋存状态 |
4.4.3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及赋存状态对地球化学勘查的启示 |
4.4.4 闪锌矿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4.4.5 闪锌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岩成矿作用时限 |
4.5.2 成矿物质来源 |
4.5.3 成矿温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
5.1 信息提取基础 |
5.2 电性异常信息提取 |
5.2.1 岩矿石电物性特征 |
5.2.2 电法方法和方法组合有效性试验 |
5.2.3 平面域电性异常分布情况及已知矿带电性异常特征 |
5.3 磁异常信息提取 |
5.3.1 岩矿石磁物性特征 |
5.3.2 平面域磁性异常分布情况 |
5.3.3 Ⅲ号重点磁异常区异常结构剖析 |
5.4 重力异常信息提取 |
5.4.1 岩矿石密度物性特征 |
5.4.2 平面域重力异常场分布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
6.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垂向域) |
6.1.1 Ⅰ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
6.1.2 Ⅱ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
6.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平面域)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矿体定位预测 |
7.1 控矿要素分析 |
7.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
7.1.2 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 |
7.1.3 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 |
7.1.4 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 |
7.2 成矿机制总结 |
7.3 预测准则与预测的理论依据 |
第八章 矿体定位实践暨靶区圈定 |
8.1 已知矿体深部定位预测研究 |
8.1.1 空间矿化信息研究方法介绍 |
8.1.2 Ⅰ6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
8.1.3 Ⅱ1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
8.2 已知矿体外围定位预测研究 |
8.2.1 A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结果 |
8.2.2 A2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3 C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4 B1、C3、D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5 B3靶区预测依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山东莱州小浞河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勘查区地质概况 |
2 采空区高密度电法勘查 |
2.1 基本原理 |
2.2 野外工作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异常特征及推断解译 |
3.1 高密度电法异常特征 |
3.2 异常推断解译 |
3.3 三维解译成果展示 |
4 钻探验证 |
5 结论 |
(9)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地理位置 |
1.3 选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找矿预测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新疆铅锌矿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
1.3.4 存在问题 |
1.4 主要工作量 |
2.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卡瓦布拉克-星星峡构造带 |
2.1.2 觉罗塔格构造带 |
2.2 区域构造 |
2.2.1 康古尔塔格深断裂构造 |
2.2.2 阿奇克库都克断裂构造 |
2.3 侵入岩 |
2.4 火山岩 |
2.5 变质岩 |
2.5.1 区域变质岩 |
2.5.2 接触变质岩 |
2.5.3 动力变质岩 |
2.6 区域矿产 |
2.6.1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
2.6.2 岩浆热液型铁矿 |
2.6.3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
2.6.4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
2.6.5 矽卡岩型银铅锌铜矿 |
2.6.6 花岗岩石材矿 |
2.7 区域地球物理 |
2.7.1 区域航磁特征 |
2.7.2 区域重力特征 |
2.8 区域地球化学 |
2.8.1 元素背景分布特征 |
2.8.2 元素分布特征 |
3.阿齐山铅锌矿床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1.4 变质岩 |
3.1.5 物探特征 |
3.1.6 化探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结构构造 |
3.3.2 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特征 |
3.3.3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顺序 |
3.3.4 矿石类型 |
3.3.5 蚀变特征 |
3.4 矿床成因分析 |
3.5 找矿标志 |
4.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4.1 矿产预测思路及预测方法选择 |
4.2 信息提取与找矿模型建立 |
4.2.1 综合信息提取 |
4.2.2 铅锌矿找矿模型建立 |
4.3 远景区圈定 |
4.3.1 远景区圈定方法及原则 |
4.3.2 圈定找矿靶区的边界条件 |
4.3.3 找矿靶区圈定结果 |
4.4 靶区优选 |
4.4.1 靶区优选方法选择 |
4.4.2 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的数字化 |
4.5 资源量估算 |
4.5.1 方法简介 |
4.5.2 资源量估算 |
4.6 预测区找矿前景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综合物探方法在湖北大冶鸡冠咀铜金矿深部及外围找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2.1 研究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
2.1.1 岩矿石密度特征 |
2.1.2 岩矿石磁化率特征 |
2.1.3 岩矿石电阻率特征 |
2.2 研究区外围物探重磁异常特征 |
3 物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及找矿靶区圈定 |
3.1 重力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
3.1.1 重力异常特征 |
3.1.2 找矿靶区的初步圈定 |
3.2 磁测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
3.3 CSAMT异常剖面的解释推断 |
3.4 综合物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及找矿靶区的圈定 |
3.4.1 综合物探异常的解释推断 |
3.4.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3.4.3 地球物理找矿模式 |
3.4.4 找矿靶区的圈定 |
4 结论 |
四、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装置的优化选择与分析[D]. 黄祥祥.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RES2DMOD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J]. 王小玉,王璐,崔明飞. 华北地震科学, 2020(S1)
- [4]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D]. 贾卓. 吉林大学, 2020(08)
- [5]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D]. 张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高密度电法在滑坡体勘察中的应用[J]. 蔡小苏,陈勇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9)
- [7]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D]. 刘利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山东莱州小浞河铁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J]. 罗志波,刘文强,曹朋军,刘桂梅,范剑,林星,王佳奇. 地质与勘探, 2020(01)
- [9]东天山阿齐山一带晚古生代铅锌矿成矿特征及远景评价[D]. 李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综合物探方法在湖北大冶鸡冠咀铜金矿深部及外围找矿中的应用[J]. 邰文星,金尚刚,何彦南,杨梅珍,刘万龙. 地质与勘探,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