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范罗丹[1](2021)在《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构建并持续完善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方 法]本研究分四阶段进行,即现状调查阶段、行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反思总结阶段。1.现状调查阶段应用文献回顾法、参与式观察法、团体访谈法(资料分析用Colaizi的描述性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自主学习能力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对已完整参与《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2016级本科护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初步制定解决方案。3.行动阶段通过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的三轮教学行动:第一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7级本科护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资料分析用Nvivol 1.0软件)分析其对混合式教学的需求采用SDL进一步明确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按初步制定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行动,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证物法及SDL对教学行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反思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轮行动教学对象为2018级专科及助产班护生,基于第一轮行动反思对认知工具进行调整,采用团体焦点小组访谈法、满意度问卷调查法观察/评价其学习体验及课程满意度,反思本轮和第一轮教学行动中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8级本科护生,在行动中强化校-院合作,组织心理护理教学查房,改良教学模式,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证物法、SDL观察/评价教学行动效果,反思本轮教学行动。4.反思总结阶段,应用归纳总结法,总结三轮教学行动,得出本研究结论。[结 果]本研究构建形成了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1.现状调查阶段:(1)文献回顾法与参与式观察法结果显示,该课程采用传统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法单一、护生呈被动接受教师上课传授知识的状态。(2)分析护生对《护理心理学》学习体验的访谈资料得到2个核心范畴:学习感受、学习状态;4个主题群:课堂学习感受、课下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效果;8个主题:教学互动局限、教学活动单一、学习工具传统、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匀、评价方式单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3)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调查结果显示2016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护生SDL总分和除学习动机外的各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国内常模(p<0.01)。(4)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联系不紧密;护生学习状态、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据存在问题初步制定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3.行动阶段:(1)第一轮行动研究:①第一轮行动教学对护生混合式教学需求访谈数据分析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混合式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情景及情感态度;9个二级编码:教学安排、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认知工具、积极态度、混合态度及消极态度;11个三级编码:引导督促式学习、协作探索式学习、情景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评价途径、评价方式、基础资源、辅助资源、情感反应、加强能力及提升专业。②对护生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学习体验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主体性体验、实践性体验及情感性体验;9个二级编码: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建议、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认知工具及专业情感反应与感知;13个三级编码:心理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内化、线上、线下学习任务适量整合、临床情景内容进一步更新丰富、学习任务增加,课程负担加重(负性体验)、线上学习不够深入资源未充分利用(负性体验)、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便利(负性体验)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积极体验)、评价方式丰富,有利用课堂参与(积极体验)、学习策略多样化,课堂互动多元(积极体验)、培养临床思维,憧憬临床实习、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人文关怀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③护生在教学行动前,SD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教学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维度SDL得分和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36.60±11.12分。④反思教学行动中认知工具存在问题,在第二轮教学行动中调整认知工具为学习通。(2)第二轮行动研究:①基于学习通开展《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体验团体访谈分析显示有2个核心范畴主题群:积极体验与负性体验;8个主题: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功能,提高课堂效率、伴随式的学习评价,动态掌握自主学习情况、简单便捷的使用感,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平台有效融合课程,缓解在家上课的焦虑、网络条件影响,有卡顿现象及娱乐APP的使用频率增加,注意力分散。②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生对学习通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接纳态度,各条目满意度均大于80%。③反思教学行动在本轮和第一轮中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改良教学模式,深化校-院合作。(3)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①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访谈材料分析得3个一级编码、9个二级编码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一致,13个三级编码:有效迁移利用心理护理技能、积极展开专业理论知识探究、持续更新实时专业学习资源、拓宽校-院合作途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课堂氛围愉快、学习资源丰富,利于拓展巩固学习、学习内容切合临床真实情景、评价方式多元且具有连续性、教学互动密度大,课堂参与感加强、使用便捷,符合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解人文关怀、培养临床思维,增强职业认同感及憧憬临床实习,自我效能感提升。②2018级护生教学行动前SDL总分与除沟通交流维度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行动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42.1 ±8.63分,对比第一轮行动护生对该课程的课程满意度有效提高(p<0.01)。4.反思总结阶段:(1)总结归纳法从有效教学模式运行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对三轮教学行动取得成果进行归纳;(2)分析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活动功能具有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深化校-院合作机制三方面主要功能(3)反思混合式存在问题及展望。[结 论]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护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护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护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有效提高了护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
沈曲[2](2018)在《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下,高素质大学护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培养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等等问题,教师的水平严重影响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由某项护理教师培训制度不当所致,而是由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化设置所引发。因此,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有必要从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发展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大学护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38名大学护理教师进行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的测评;其次,构建并验证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作用机制理论逻辑模型;再次,通过对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又次,采用文献研究和对美国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描绘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实践,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做法与经验;最后,综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管理政策、发展机会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大学护理教师的离职倾向处于较低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管理政策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三是总体上大学护理教师们的参与教师发展项目还远远不够,且效果不太理想。培训是大学护理教师主要参与的教师发展模式,大部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还是自学为主。四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该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五是我国大学护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大学护理教师对“教师发展”没有清晰认识,主动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组织发展方面缺乏护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和组织环境支持。六是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包括准教师发展、新入职教师发展和职业中后期教师发展三部分。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依托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卓越护理教育教学中心和专业护理教育学会等机构来实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具体项目主要包括激励项目、能力提升项目、支持项目。主要维度为教学和科研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合作教学、同伴支持和教学指导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式;学术发展方面强调通过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最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资助项目。七是从多个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为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综合已有调研发现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和对策:一是在国家层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体系和新机制;二是在社会层面建立院校(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医疗机构/护理学院/系)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教师发展新模式;三是在院校层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全程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和发展内容,实现个人发展(态度)、教学发展(过程)、专业发展(过程)和组织发展(结构)四个维度的动态循环;四是教师层面要充分调动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参与,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活动,高质量的教师发展项目势必会增加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减少离职率。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之不足。其次,尝试性地对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理论逻辑模型,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验证了该理论逻辑模型的有效性。再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借鉴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经验,构建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层面适合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逻辑体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程梅[3](2017)在《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用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十五年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现状,比较中国与美国护理教育的研究热点,并预测我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为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以中美护理教育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美国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WOS”)数据库中2001-2015年有关护理教育(nursing education)的文献。应用主题检索。利用《医学主题词表》(Me SH)作为主题词检索工具。首先将中文词“护理教育”输入英文电子版字典中,得到对应英文词语“Nursing Education”。将其输入到Pub Med数据库的Me SH主题词框查找对应主题词,获得7个相关主题词:Education,Nursing;Nursing Education Research;Education,Nursing,Continuing;Education,Nursing,Graduate;Education,Nursing,Baccalaureate;Education,Nursing,Associate和Education,Nursing,Diploma Programs。应用布尔逻辑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检索式如下:(TS=”Education Nursing”OR”Nursing Education Research”OR”Education Nursing Continuing”OR”Education Nursing Graduate”OR”Education Nursing Baccalaureate”OR”Education Nursing Associate“OR”Education Nursing Diploma Programs”)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至2015年,国家/地区限定为美国(USA),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国内研究对象为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1-2015年有关护理教育的文献。应用主题检索。在CNKI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护理教育”,模糊检索,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来源期刊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20日。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护理教育”,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选择期刊论文,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20日。为了解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纵向变化,分别对中美研究文献进行分阶段分析(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此外,再对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进行整体比较(2001-2015年)和分阶段横向比较。研究方法:2.可视化方法利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中美护理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2.词频分析法利用关键词或主题词在论文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频次越高的关键词或主题词表明被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高,所代表的文献内容便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3.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比较的目的在于借鉴,当代美国护理教育是世界先进的典型代表,改革和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比较法,分析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发现美国护理教育的可借鉴之处,预测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4.文献研究法对中美护理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结果进行二次文献检索,深入剖析文献研究结果中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思想,从定性角度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文献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证。研究结果:WOS数据库共检出文献9957篇。剔除重复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9232篇。将文献格式转换后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中,得到关键词节点141个,连线571条。分阶段研究显示,2001-2005年文献共1539篇,关键词节点102个,连线231条;2006-2010年共2929篇,关键词节点80个,连线212条;2011-2015年共4764篇,关键词节点87个,连线205条。CNKI共检出文献12104篇,万方数据库共检出文献11422篇,剔除重复、会议、新闻、与主题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共纳入文献9937篇。将文献格式转换后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中,得到关键词节点159个,连线87条。分阶段研究显示,2001-2005年文献共1828篇,关键词节点103个,连线208条;2006-2010年共3829篇,关键词节点94个,连线206条;2011-2015年共4280篇,关键词节点93个,连线205条。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结果进行二次文献检索,剖析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思想,结果显示2001-2005年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社区教育、正念减压、护理信息学、遗传学),教学模式(混合教学、人类患者模拟器、网络教育),症状管理,循证护理实践;2006-2010年研究热点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环境卫生课程、护理课程整合质量和安全内容、沟通技能教育),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高保真模拟、团队学习),护士职业倦怠,临床护理教学(养老院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带教师资培养);2011-2015年研究热点为博士教育,教学内容(跨文化能力),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远程在线教育),临床护理专家,护士短缺,护士继续教育。2001-2005年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为有关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2006-2010年研究热点为:临床护理教学(护生能力培养),护理本科生(专业行为与态度、职业发展),护理课程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客观结构化考试、隐形课程),循证护理的研究和社区护理;2011-2015年研究热点为:临床护理教学(师资培养),护理课程和教学(高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灾害护理),能力研究(核心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其他研究热点(社区护理、循证护理、老年护理、研究生)等。2001-2015年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整体比较显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节点141个,关键词连线571条,关键词节点连线密集,研究合作性强;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关键词节点159个,关键词连线87条,关键词节点连线较少,研究独立性强,成体系研究缺乏。分阶段比较显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由护理教学和基本技能到护士职业发展,再到护士继续教育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由关注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到临床护理教学再转向护理教育研究和发展等层面。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探测出中国护理教育文献中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对突现节点关键词的历史被引折现图进行总结,得出我国护理教育渐强型研究前沿为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最新研究前沿为: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结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以护理教学和基本技能到护士职业发展,再到护士继续教育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各研究间存在较强联系。中国护理教育研究主题独立性较强,合作性和研究间的关联性较弱,同时也说明国内在护理教育研究方面,成体系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在侧重点方面,中国由关注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到临床护理实践再转向护理教育研究和发展等层面。我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在总体趋势上与美国护理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在慢慢变小。中国护理教育在未来将会以明确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以及注重能力培养的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发展趋势。
李小妹,高睿[4](2015)在《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概述》文中提出我国本科护理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及现实状况。20世纪80年代我国护理本科教育恢复招生,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内,本科护理教育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文从阐述本科护理学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开始,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胡静超[5](2014)在《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科学、客观、可操作化的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及质量分析框架,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提供参照依据。2.尝试在尽可能全面剖析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的基础上,归结出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启迪,进而推进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尽快达到国际水平。3.基于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与质量分析,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考察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研究现状,把握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的研究趋势,确定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法。2.应用理论研究法,剖析高等教育质量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逻辑推理、比较等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学思想等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学基础。3.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类目体系以及质量分析框架,并通过预分析及课题组专家小组讨论确定类目体系的类目及操作性定义,以及质量分析框架的指标及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由6个一级类目及其所属的二级类目等所构成的类目体系,以及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其所属的二级分析指标等所形成的分析框架。4.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截至2011年底前上传至中国知网(CNKI)及PQDT数据库的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来源,分别选取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912篇、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同样选取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5.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应用理论研究法,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结果:1.运用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具体包括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来源、文献综述类型、研究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及方法共6个一级类目及所属二级类目,并对各级类目进行概念性界定、操作性界定及举例说明。2.在文献研究等基础上,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分析框架。具体包括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共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所属二级分析指标,并对各指标要素内涵及评价标准进行明确界定。3.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起伏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最多为40篇(4.4%)。(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社区卫生护理研究最多(34.1%),主要分布在社区弱势群体、妇女、老年等群体健康以及社区家庭健康研究等方面;其次为临床护理研究(27.4%),其中以症状管理研究主题最多(38.8%),其次为生活质量研究等。(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为多见(51.0%),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84.8%)。(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占84.0%,主要以单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1%),以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最为多见(60.7%)。(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5.5%),其次质性研究(24.7%);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最多见(79.6%),质性研究以现象学研究最多见(29.3%)。(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40.0%);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41.7%);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最为多见(40.4%)。4.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7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44.4%,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65.2%。进一步分析也发现,选题视角、受基金资助情况及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92.9%,且所应用的理论具有一定影响力: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隐含的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引言独立成章节,少数学位论文存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不够规范等问题。5.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多为14篇(25.0%)。(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临床护理研究最为多见(37.5%),其中以生活质量研究主题较为常见(33.3%);其次为社区卫生护理研究(21.4%),主要分布在社区妇女、老年和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研究等方面。(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多(32.1%),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92.9%)。(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与未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比例分别为51.8%及48.2%,主要以多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0%),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来源为主(48.3%)。(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4.3%),其次混合研究(28.6%);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为主(69.4%),质性研究以理论研究等常见。(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51.8%),其次两种或以上研究对象(23.2%);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30.3%);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为主(75.0%)。6.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51.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17.9%,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18.2%。(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28.6%,部分理论应用的影响力及严谨性还不足;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少数学位论文存在电子文献的标注格式不正确等问题。结论:1.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中既存在共性,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中、美两国护理研究的发展、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国家政府对护理科研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故应在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国先进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导师指导指引方向,同时也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借鉴。2.以前述研究为基础,秉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论文审核等方面探讨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首先,探索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其次,尝试改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最后,尽快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保障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张瑜[6](2014)在《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的方法系统、全面、直观地揭示和比较中外护理教育研究领域近20年来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护理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用PubMed中MeSH词为"Nursing Education"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主题词为“护理教育”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用Bicomb软件对国内外护理教育研究文献的年代、机构、期刊进行词频分析,建立作者、主题词共词矩阵,采用Ucine、SPSS、gCLUTO软件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外文文献5212篇,中文文献5778篇。国外护理教育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国内护理教育研究机构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护理教育专业期刊国外有6种,国内只有2种;护理教育研究者以高校教师为主,国外核心作者是英国皇家护理学院Baston,Helen教授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学院名誉教授Watson,Roger,国内核心作者是姜安丽和沈宁教授。可视化软件形成作者合作和主题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聚类树状图和可视化矩阵图展示护理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结论:我国护理教育研究发展较快,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护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大学及附属教学医院的教师,合作研究是未来护理教育研究的趋势。国外护理教育研究主要关注专业硕士学位护理教育课程研究、应用仿真模拟人进行PBL教学模式研究、护理教学标准制定及评价、护患关系及角色影响、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评估需求、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国内护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高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本科护生临床实习评判性思维培养、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临床带教及实习护生管理、健康教育与人文素养、社区护理。我国护理教育在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设置标准、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及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严婧[7](2013)在《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跨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对护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等护理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发展高等护理教育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是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护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运行方式,包括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1]。
张艳[8](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周金莉[9](2012)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分析目前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对策,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唐红梅[10](2012)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行动研宄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
一、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
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
三、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设计 |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之维: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 |
一、大学教师发展概念 |
二、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观 |
一、多维学术观的内涵 |
二、多维学术大学教师发展框架 |
第三节 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期望理论 |
第四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一、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二、国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
一、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第六节 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 |
一、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要素 |
二、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卷调查: 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现况及其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模式及效果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质性访谈: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
第一节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 |
一、对“教师发展”的理解 |
二、选择大学护理教师原因 |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状况 |
一、大学护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状况 |
二、大学护理教师个人发展状况 |
三、大学护理教师教学发展状况 |
三、大学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
四、大学护理教师组织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护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
二、个人发展: 教师发展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
三、教学和专业发展: 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 |
四、组织发展:教师发展缺乏有利的组织环境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参照: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发展类型 |
一、美国准护理教师发展 |
二、美国新入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三、美国职业中后期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组织机构 |
一、护理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 |
二、护理专业发展协会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具体项目 |
一、护理教育研究院院士项目 |
二、护理教师资格认证项目 |
三、护士教师贷款计划 |
四、护理教育研究生证书 |
五、新入职教师发展项目 |
六、教学奖学金项目 |
七、护理教师资助项目 |
第四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维度和方法 |
一、教学发展 |
二、学术发展 |
三、个人发展 |
四、社会服务 |
第五节 案例研究: 教师导师制和资助项目 |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 |
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论反思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反思 |
一、基于多维学术观视角反思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
二、基于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视角的内容设计 |
三、基于工作满意度理论视角的激励机制设置 |
四、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的体系完善 |
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视角的项目设计 |
第三节 对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构建大学护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
二、社会层面: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模式 |
三、院校层面: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四、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
三、后续相关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附录Ⅵ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3)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近十五年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近十五年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比较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 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5.1 我国护理教育前沿主题分析 |
5.2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和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
一、文献回顾 |
(一) 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二) 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文献回顾 |
二、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方法学基础 |
三、操作性定义的提出 |
(一) 博士学位 |
(二) 博士学位论文 |
(三)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
第三部分 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类目体系及框架的构建 |
一、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 |
二、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框架 |
第四部分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
一、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
(一) 选取研究样本 |
(二) 确定分析单元 |
(三)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 |
(四)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讨论 |
二、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
(一) 选取研究样本 |
(二)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及讨论 |
三、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
一、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
(一) 选取研究样本 |
(二) 确定分析单元 |
(三)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 |
(四)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讨论 |
二、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
(一) 选取研究样本 |
(二)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及讨论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 |
一、探索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护理学博士生源质量 |
二、尝试改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
三、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保障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纳入样本 |
附录二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部分纳入样本 |
附录三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护理教育发展及现状 |
1.2.1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及现状 |
1.3 国内外信息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信息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信息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与流程图 |
2.1.1 技术路线图 |
2.1.2 流程图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计量学方法 |
2.3.2 共词分析方法 |
2.3.3 可视化研究方法 |
2.3.4 比较研究方法 |
2.4 应用软件 |
2.4.1 BICOMB软件 |
2.4.2 UCINET软件 |
2.4.3 SPSS软件 |
2.4.4 gCLUTO软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文献年代分布 |
3.2 机构分布 |
3.2.1 国内机构分布 |
3.2.2 国家(地区)分布 |
3.3 期刊分布 |
3.3.1 国内期刊分布 |
3.3.2 国外期刊分布 |
3.4 作者分布及合作情况 |
3.4.1 国内高产作者 |
3.4.2 国外高产作者 |
3.4.3 研究者合作度 |
3.5 高频主题词分析 |
3.5.1 国内护理教育研究高频主题词 |
3.5.2 国外护理教育研究高频主题词 |
3.6 高频主题词共词社会网络分析 |
3.6.1 基于UCINET分析国内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3.6.2 基于UCINET分析国外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3.7 高频主题词共词聚类分析 |
3.7.1 基于SPSS分析国内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3.7.2 基于gCLUTO分析国外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第四章 讨论 |
4.1 我国护理教育研究发展较快,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
4.2 大学及附属教学医院是护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 |
4.3 合作研究是未来护理教育研究的趋势 |
4.4 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揭示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模式的现况 |
1.1 学制设置、学位管理欠规范 |
1.2 培养目标表述笼统, 定位不明确 |
1.3 护理理念不足,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未凸显护理专业特色 |
1.4 师资队伍薄弱 |
2 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
2.1 改革学制 |
2.2 细化培养目标, 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16] |
2.3 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 落实培养目标[16] |
2.4 以护生为主体, 改革教学方法, 让护理教育面向临床, 面向未来 |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2.6 建立衡量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
(8)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
七、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
附录六、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
2.1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欠缺 |
2.2 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 |
2.3 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高高级护理人才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 |
2.4 缺乏科学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
2.5 继续教育需进一步完善自1987年恢复继续教育后, 许多护士提高了自己的学历。 |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对策新世纪护理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和作用, 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 以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和探讨新形式下护理教育的发展策略[10] |
3.1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护理教育培养目标, 完善课程改革, 体现专业特点。 |
3.2 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
3.3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其总体水平 |
3.4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
3.5 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 |
(10)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2.1 界定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1.2.2 了解护理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 |
1.2.3 比较国外护理教育的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
1.2.4 调查分析护理队伍现状和护理教育发展现况 |
1.2.5 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1.2.6 提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1.3.2 统计工具与方法 |
1.3.3 主要分析方法 |
1.3.4 质量控制 |
1.3.5 技术路线 |
2 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2.1 健康及其社会价值 |
2.1.1 健康的内涵 |
2.1.2 健康的价值 |
2.2 护理及其社会价值 |
2.2.1 护理的概念界定 |
2.2.2 护理的社会属性 |
2.2.3 护理专业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 |
2.3 护理教育及其社会价值 |
2.3.1 护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2.3.2 护理教育的特征 |
2.3.3 社会发展与健康转型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
2.4 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
2.4.1 实现护理模式转变,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 |
2.4.2 顺应社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 |
2.4.3 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
3 我国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与研究现状 |
3.1 护理教育相关政策回顾 |
3.1.1 新中国成立之初 |
3.1.2 改革开放至今 |
3.2 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3.2.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3.2.2 结果 |
3.2.3 反思与讨论 |
3.3 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和研究现状小结 |
3.3.1 政策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
3.3.2 护理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 |
4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 美国的护理教育概况 |
4.1.1 美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1.2 美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4.1.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2 英国护理教育概况 |
4.2.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2.2 英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4.2.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3 日本护理教育概况 |
4.3.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3.2 日本的护理教育制度 |
4.3.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4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 |
4.4.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4.2 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制度 |
4.4.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5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4.5.1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 |
4.5.2 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
5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5.1 护理队伍现状和需求分析 |
5.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5.1.2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3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5.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
5.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5.2.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小结 |
5.3 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5.3.1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学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
5.3.2 护理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
5.3.3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
6 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6.1 策略思路模型 |
6.1.1 目标是完善护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 |
6.1.2 核心是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6.1.3 重点是构建体现护理理念的贯通课程体系 |
6.2 治标之策 |
6.2.1 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 |
6.2.2 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 |
6.2.3 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 |
6.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
6.2.5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6.3 标本兼治之策 |
6.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6.3.2 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
6.3.3 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 |
6.3.4 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 |
6.3.5 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 范罗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D]. 沈曲. 厦门大学, 2018(06)
- [3]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D]. 程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4]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概述[J]. 李小妹,高睿. 中华护理教育, 2015(07)
- [5]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D]. 胡静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6]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张瑜. 兰州大学, 2014(11)
- [7]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严婧. 现代医药卫生, 2013(21)
- [8]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9]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J]. 周金莉. 现代企业教育, 2012(18)
- [10]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红梅. 浙江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