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朝贸易结算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村本华子[3](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冰减少及经济全球化,使开采北极海拥有的丰富的天然资源成为可能。“冰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经济通道已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合作,能够使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东北亚、欧洲地区通过北极航道紧密相连,进而为相关地区开辟新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珲春市位于中国和俄罗斯的交界处,距离日本海只有15公里,是中国通往俄罗斯,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甚至北美和北欧地区的水路的最近点,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随着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加速进行,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既成为欧亚大陆桥的起始,也成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及政府的政策集成条件,加上几十年的开发基础,取得显着成效。但是,其发展迟缓、地区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发展动力等现象,还在困扰着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进一步发展。为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历史回顾演绎等研究方法,以备受关注的“冰上丝绸之路”为研究背景,分析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现状,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首先应开展与朝鲜和俄罗斯的双边跨境合作开发,凭借跨境合作发展的外力推动珲春市的经济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快对外海运通道建设,为珲春市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提供保障。应采取着力推进“四区”建设;做好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对外合作升级工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具体措施。
王凡一[4](2018)在《深化吉林省对朝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朝鲜和吉林省虽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但发展并不平衡。朝鲜的政治体制、软硬环境对双方经贸发展制约较大;而吉林省对朝经贸合作基础不稳固,各个层面沟通力度欠缺,对朝边境贸易合作缺乏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对此,吉林省应该提高各级政府对中朝经贸合作的重视程度,争取国家支持,放宽对朝出口限制;应采取边贸企业出口退税补贴政策,尽快建立人民币结算银行转账渠道,减轻对朝边贸企业的负担。同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长远规划。
陈小辛[5](201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地位的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论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延伸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演变趋势。本文核心观点认为,通过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转型提升的路径选择。其中的关键是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体现在资源要素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为此,香港应明确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质量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近年来,受到美元地位削弱和国际贸易恶化的双重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文献综述方面,围绕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愈发的重要,并且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及发展趋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促进我国更快及更有效率地发展成为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第三,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就非正式制度而言,香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使得香港多元化文化高度融合特征非常明显,也造就了香港成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性大都市,进而决定了香港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香港将法治观念、法治秩序、法治环境、法制管理贯彻到香港市民和法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使法治精神成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香港建立起以货币局制度为核心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联系汇率制度在弱化央行职能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资本在香港自由流动,加快了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香港当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位于世界前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但是,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香港作为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受到来自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然而,内地为香港转型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就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香港与上海优势互补,呈现错位发展的趋势,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就粤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地金融产业的梯度发展模式将演化为双轮驱动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的不断升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香港必须充分善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的排他性,促进实体产业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预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将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来弥补。进一步,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四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逐步完善,香港逐渐发展起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从最初的有限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到债券、股票、货币、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划分为借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市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2010年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资金交易量明显增长,形成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构筑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同时,香港也加快了离岸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大量离岸人民币被用于套利与套汇等投机活动当中,导致离岸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投机性和波动性都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离岸人民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所致,离岸人民币对境内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严重不足。因此,下一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总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集聚和周转,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产品,优化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配置,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地位。第五部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全面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积极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其国际流通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的职能和功能。其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一是有助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融通资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天然深水良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亚洲干散货、集装箱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优势。二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其运营、融资、投资活动。三是有助于推动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使香港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客观上提升了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在以商品和货币为表征的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内的有效流动上,而且体现在资源在圈内的有效集聚上,同时还体现在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源集聚和循环以及资源的圈内和圈际流动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第六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香港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有被弱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贸易中转角色淡化。第二,资本中介角色淡化。第三,产业对接角色淡化。第四,交通枢纽角色淡化。第五,政治沟通角色淡化。其次,香港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盛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离岸人民币存在一种单向做空机制,导致香港成为套利套汇投机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香港可能面临大规模国际资金转移的挑战。以日本离岸金融中心为例,日本离岸中心已成为再贷款的通道和国际避税的工具,对日元国际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既要防范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也要防范金融体系漏洞。第七部分,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通过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总结分析,笔者重申了若干观点。第一,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第二,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可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来弥补。第三,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发展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巩固香港在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是积极打造香港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奠定这一地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香港的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应该重点提供以下服务,包括为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服务、为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服务,等等。
张卜元[6](2017)在《基于SWOT分析的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并且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欧洲出现了欧盟、美洲出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出现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发展,使得东北亚区域各国意识到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方式,这促使各国参与大图们江次区域共同开发,推动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中国、蒙古国、朝鲜、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六个国家,是东北亚区域最具潜力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现阶段,次区域各国各自都采取了经济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不断合作拉动经济发展以带动产业带创新,为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合作开发基础。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相关各国战略不断调整,大图们江次区域处于多方博弈中发展,发展中多方博弈之中。本文分别从国家政策、对外贸易、地缘优势与经济合作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结论,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位理论和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对各国参与大图们江次区域经贸、投资和能源领域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时事经贸关系的变化和次区域内各国战略的调整,找出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SWOT分析,分析表明,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贸合作、能源合作以及国际组织支持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劣势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各国经济开放程度差距明显、合作开发资金短缺、交通运输不畅通以及协商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各国应抓住现阶段有利的“一带一路”、“草原之路”、“欧亚倡议”等战略机遇和双边或多边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克服劣势造成的阻碍,以更好的合作状态面对东亚及亚太地区FTA和RECP给新型次区域合作带来冲击,并根据SWOT分析的结论对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提供相应的合作建议。
邢树君[7](2014)在《图们江区域开发战略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图们江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不仅连接中国、朝鲜、俄罗斯的边境地带,而且辐射日本、韩国、蒙古等周边国家,是地区间经贸交流的紧密纽带。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图们江区域政治环境复杂,历史矛盾遗留至今,加之各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利益存在差异,所以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计划确立至今,总体仍呈现出进展缓慢的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加快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发展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结合最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着力解决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进展缓慢的问题。以往对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问题的研究,多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入手,或是研究某一项具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则是从国际政治角度入手,并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系统勾勒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构想和路径,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图们江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而且具备可追溯的地缘政治历史。周边各国利益上的互补性非常鲜明,这主要体现在资源互补性与经济战略的互补性两个方面。区域各国为此制定的合作开发政策也反映出观念上的共识,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利益,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也使东北亚共同体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并非一帆风顺。从合作开发计划确立,至今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参与国在UNDP的支持下建立起合作支撑体系、国际合作示范区、交通物流网络、产业园区,多次召开经贸洽谈会,经贸总量大幅提升,产业梯次合作向纵深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成果虽值得肯定,但合作机制仍较为松散,制度性合作机制尚未实现。周边各国政治关系复杂、利益需求存在差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不力等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问题,本文对今后的国际合作开发提出以下构想:第一,中国确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后,对国际合作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今后应通过国内长吉图先导区的整合,实现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结合。第二,地方政府是推动次区域合作的重要主体,中央政府应合理放权,为地方政府提供指导,注重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而地方政府之间也应加强合作,组建领导小组,共同探索国际合作的多种途径。第三,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目前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今后仍需以经济合作为主导,推动次区域政治合作,具体可以从FTA与产业合作方面深化。第四,企业是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微观主体,但企业目前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政府部门应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优势和潜能,为企业搭建参与合作的桥梁。而在具体的实施途径方面,图们江区域各国首先应注意增强政治互信,共同营造东北亚的总体和平环境。同时各国还要积极搭建合作的平台与通道,使腹地与前沿地区有效联动,并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制度性合作发展。
王春生[8](2013)在《中朝、中俄边贸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俄罗斯的联系更加紧密,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吉林省作为中朝、中俄边境省份,与朝鲜、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成为其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对吉林省与朝鲜、俄罗斯的经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对于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提升双边贸易层次,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韩天[9](2013)在《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前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中朝两国的贸易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近几年延边州对朝贸易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找出延边州对朝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研究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思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延边州的特色产业进行讨论,从特色产业的起源到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特色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都通过贸易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以贸易理论为依据为延边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论文通过对“特色产业及贸易相关理论的阐述”、“延边州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分析”三大章节进行研究,对延边州州的特色产业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对延边州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延边州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合理的总结。首先,对特色产业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同时针对于当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条件的迅速变化,对特色产业的含义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解释。同时特色产业具有:特色产业代表区域的核心竞争指向、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体化进程三大方面的战略意义。其次,在通过“延边州十二五规划报告”界定了延边州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延边州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现状,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市场占有情况等多方面展开。随后开始对延边州的特色产业进行分析,分别对医药产业、矿产开采加工业与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为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分析,通过延边州对朝贸易的数据进行总结,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后找到相关规律与特点,并且根据数据的相关变化对2001年起延边州对朝贸易的各个转折与发展的时间点进行了总结。在总结出延边州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延边州的特色产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郭锐,苏红红[10](2013)在《“朝鲜式特区经济”与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朝鲜的经济特区呈现"两线四点"的布局形式,四大经济特区的主体功能各有不同,有其专属性和针对性。随着中朝经济关系的逐渐趋热,双方采取"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的新模式,不断加大对罗先经济贸易区、黄金坪和威化岛经济区的开发力度,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已经步入到实质性开发阶段。未来,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应当立足边贸功能、强化旅游功能、推动加工功能、发展区域功能。
二、中朝贸易结算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朝贸易结算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核心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核心概念 |
2.1.1 国际合作示范区 |
2.1.2 冰上丝绸之路 |
2.1.3 一带一路 |
2.2 相关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基本理论 |
2.2.2 区域开发理论 |
2.2.3 边境区经济合作理论 |
2.2.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三章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新机遇 |
3.1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出台背景 |
3.1.1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缘起 |
3.1.2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功能 |
3.2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关系 |
3.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 |
3.2.2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 |
3.3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新机遇 |
3.3.1 北极航道的开辟将促进珲春区域经济发展 |
3.3.2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可带来产业升级 |
3.3.3 有利于发挥窗口功能 |
第四章 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现状 |
4.1 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4.1.1 海上航线建设方面 |
4.1.2 路上通道方面 |
4.1.3 口岸功能方面 |
4.2 区域经济稳步发展 |
4.2.1 生产总值不断提升 |
4.2.2 产业升级不断优化 |
4.2.3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
4.3 对外经贸发展较快 |
4.3.1 进出口贸易总量及品种不断增加 |
4.3.2 进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
4.3.3 贸易对象国合作力度不断加强 |
第五章 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
5.1 通道建设仍待完善 |
5.2 人力资源短缺 |
5.3 周边政治环境不稳定 |
5.4 总体产业水平落后 |
5.5 对外贸易总量较低 |
5.6 跨境交易体系不完善 |
第六章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发展对策 |
6.1 着力推进“四区”建设 |
6.2 推动内贸货物跨境运输 |
6.3 做好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对外合作升级工作 |
6.3.1 对俄构建远东资源与周边需求的互联互通 |
6.3.2 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
6.3.3 积极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
6.4 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
6.5 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深化吉林省对朝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林省与朝鲜经贸合作的现状及不足 |
(一) 吉林省对朝贸易的现状 |
(二) 吉林省与朝鲜经贸合作存在的不足 |
二、朝鲜与吉林省进行经贸合作面临的困境 |
(一) 近年来朝鲜面临的经济困境 |
1. 经济复苏缓慢 |
2. 市场经济发展落后 |
3. 对外贸易发展缓慢 |
(二) 制约朝鲜与吉林省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 |
三、吉林省加强对朝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 |
(一) 外省区边境经贸合作的经验 |
1. 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
2. 资金扶持的力度 |
3. 政策扶持到位 |
(二) 吉林省加强对朝经贸的路径选择 |
1. 要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对中朝经贸合作的重视程度 |
2. 要争取国家支持, 放宽吉林省对朝出口限制 |
3. 要采取边贸企业出口退税补贴政策 |
4. 要尽快建立人民币结算银行转账渠道 |
5. 要减轻对朝边贸企业负担 |
6. 要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 |
7. 要整合资源, 合理布局, 长远规划 |
8. 在国际制裁背景下, 可以将旅游合作作为新的突破口 |
(5)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综述 |
1.2.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
1.2.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的理论基础 |
1.2.4 文献研究的归纳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
2.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程 |
2.1.1 殖民主义时期自由经济管治理念 |
2.1.2 战后实体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
2.1.3 香港银行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
2.1.4 证券业发展及资本市场繁荣 |
2.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
2.2.1 自由港政策及国际化特色 |
2.2.2 法治精神与监管特色 |
2.2.3 货币局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 |
第3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 |
3.1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
3.1.1 全球着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概述 |
3.1.2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
3.1.3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比较 |
3.2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
3.2.1 香港与内地金融关系 |
3.2.2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
3.2.3 粤港金融中心关系 |
3.3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 |
3.3.1 区位优势排他性 |
3.3.2 实体产业国际化 |
3.3.3 资本市场国际化 |
3.3.4 人力资源国际化 |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架构与业务 |
4.2 香港人民币离岸借贷市场 |
4.2.1 人民币离岸存款市场 |
4.2.2 人民币离岸贷款市场 |
4.3 香港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 |
4.3.1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市场 |
4.3.2 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 |
4.4 香港人民币离岸证券市场 |
4.4.1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 |
4.4.2 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的发展 |
4.4.3 人民币离岸基金市场的发展 |
4.5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 |
4.5.1 人民币离岸即期外汇市场 |
4.5.2 人民币离岸远期外汇市场 |
第5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
5.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进货币职能和功能的发挥 |
5.1.1 作为流通货币发挥支撑作用 |
5.1.2 作为支付货币发挥基础作用 |
5.1.3 作为储备货币发挥关键作用 |
5.1.4 作为投资货币发挥积极作用 |
5.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
5.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挥区位排他性优势 |
5.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加速实体产业国际化 |
5.2.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国际化 |
5.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5.3.1 形成货币循环枢纽 |
5.3.2 形成商品循环枢纽 |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6.1 香港经济地位的“弱化”风险 |
6.1.1 贸易中转角色淡化 |
6.1.2 资本中介角色淡化 |
6.1.3 产业对接角色淡化 |
6.1.4 交通枢纽角色淡化 |
6.1.5 政治沟通角色淡化 |
6.2 香港套利套汇投机盛行的潜在风险 |
6.2.1 两地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差异创造套利机会 |
6.2.2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的内在逻辑 |
6.2.3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机制 |
6.3 香港可能成为跨国逃税节点的挑战——以日本为鉴 |
6.3.1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
6.3.2 日本离岸中心的发展 |
6.3.3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失效及其后果 |
6.3.4 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警示 |
第7章 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 |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分析 |
7.1.1 优势 |
7.1.2 劣势 |
7.1.3 机会 |
7.1.4 威胁 |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
7.2.1 继续巩固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7.2.2 积极打造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7.3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选择 |
7.3.1 确立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 |
7.3.2 确立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 |
7.3.3 确立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 |
7.4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 |
7.4.1 服务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措施 |
7.4.2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的措施 |
7.4.3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的措施 |
7.4.4 服务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的措施 |
7.4.5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
7.4.6 服务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的措施 |
7.4.7 服务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SWOT分析的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关系、国家政策与经贸合作关系研究 |
1.2.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1.2.3 关于地缘优势方面研究 |
1.2.4 关于次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1.2 次区域 |
2.1.3 次区域经济合作 |
2.1.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边界效应理论 |
第3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概述 |
3.1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 |
3.1.1 外部背景: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3.1.2 内部背景:东北亚区域发展的需求 |
3.2 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历程 |
3.2.1 研究与论证阶段(20 世纪80年代中期—1995 年底) |
3.2.2 实施运作阶段(1995 年—2005 年) |
3.2.3 扩大开发阶段(2005 年—2009 年) |
3.2.4 突破推进和转型升级阶段(2009 年至今) |
3.2.5 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整体历程 |
3.3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情况 |
3.3.1 中国与大图们江次区域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现状 |
3.3.2 各国参与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3.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
3.4.1 微观层面 |
3.4.2 宏观层面 |
第4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
4.1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4.1.1 自然地理环境适宜 |
4.1.2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优化潜力 |
4.1.3 社会文化习俗共通 |
4.1.4 经济贸易互补程度提高 |
4.1.5 能源资源合作具有优势 |
4.1.6 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
4.2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4.2.1 地缘政治环境复杂 |
4.2.2 经济开放程度存在差距 |
4.2.3 协商机制局限在地方政府层面 |
4.2.4 中国黑吉辽蒙省区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
4.2.5 交通运输畅通程度较低 |
4.2.6 合作开发资金短缺 |
4.2.7 各国经济合作水平较低 |
4.3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4.3.1 趋向良好的政治氛围促进经济合作 |
4.3.2 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促进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4.3.3 各国提出促进经济合作重要战略 |
4.3.4 人民币“入篮”为次区域合作提供良好软环境 |
4.3.5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为次区域合作带来机遇 |
4.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威胁分析(Threats) |
4.4.1 东亚及亚太地区FTA和RECP给新型次区域合作带来冲击 |
4.4.2 朝鲜回归“大图们倡议”存在不确定因素 |
4.4.3 日本缺乏加入“大图们倡议”的确切战略导向 |
第5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
5.1 建立机制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机构 |
5.1.1 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
5.1.2 加强定期会晤机制 |
5.1.3 完善合作的法律法规 |
5.2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重大机遇 |
5.2.1 优化交通枢纽的联通建设 |
5.2.2 打造“中蒙俄经济大走廊” |
5.2.3 建设“中朝韩经济网络带” |
5.2.4 发挥中韩自贸区优势 |
5.3 借助人民币“入篮”改善金融环境 |
5.3.1 协商争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
5.3.2 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
5.3.3 人民币主动应对国际货币竞争 |
5.4 借助亚投行弥补资金缺口 |
5.4.1 借鉴亚洲开发银行经验 |
5.4.2 互惠互利的宽松政策吸引资金 |
5.4.3 完善次区域融资方式,冲破融资瓶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后记 |
(7)图们江区域开发战略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区域与次区域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 |
(二) 关于图们江区域开发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研究 |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
(一) 基本观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篇章结构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创新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国际合作的基本理论 |
一、国际合作的概念及层次 |
(一) 国际合作的概念 |
(二) 国际合作的层次 |
二、不同理论流派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阐释 |
(一) 新现实主义 |
(二) 新自由制度主义 |
(三) 建构主义 |
三、区域与次区域国际合作的条件 |
(一) 区域与次区域的概念 |
(二) 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的概念 |
(三) 区域与次区域国际合作的条件 |
四、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特征 |
(一) 合作以经济领域为主 |
(二) 深受国际政治和历史因素影响 |
(三) 合作进程缓慢 |
(四) 合作开发发展不平衡 |
第二章 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
一、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地缘基础 |
(一) 地理位置优越 |
(二) 地缘政治历史 |
(三) 资源储备丰富 |
二、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周边各国利益上的互补性 |
(一) 资源的互补性 |
(二) 战略互补性 |
三、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
(一) 中国 |
(二) 朝鲜 |
(三) 俄罗斯 |
(四) 韩国 |
(五) 蒙古 |
(六) 日本 |
四、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各国的观念共识 |
(一)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观念共识 |
(二) 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的观念共识 |
第三章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
一、1992年以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成果与经验 |
(一)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历程 |
(二)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成果 |
(三)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经验 |
二、1992年以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实施现状 |
(一) 非制度性合作领域 |
(二) 制度性合作进展缓慢 |
三、1992年以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周边各国政治关系复杂 |
(二) 与周边国家利益需求的差异性 |
(三) 中央政府管理与地方自主性的矛盾 |
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宏观层面的原因 |
(二) 微观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构想 |
一、国内区域整合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结合 |
(一) 长吉图先导区的整合发展 |
(二) 国内区域整合与国际合作的结合 |
二、中央政策指导与地方具体实施相结合 |
(一) 中央对地方的指导与激励 |
(二) 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 |
三、以经济合作为主导推动政治合作 |
(一) FTA的推动 |
(二) 产业合作的推动 |
四、政府推动与企业推动相结合 |
(一) 营造企业参与的环境 |
(二) 推动企业参与合作开发 |
第五章 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国际合作的路径 |
一、营造东北亚地区的总体和平环境 |
(一) 确立政治互信的基本原则 |
(二) 加强集体认同 |
(三) 制定法律规范 |
二、搭建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平台和通道 |
(一)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二) 国际合作通道建设 |
三、促进各国腹地与前沿地区的联动效应 |
(一) 加强腹地与前沿地区的关联 |
(二) 吸引多元化合作主体 |
四、创新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新机制 |
(一) 发展合作管理机构 |
(二) 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
(三) 建立决策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朝、中俄边贸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对朝、对俄边贸发展现状 |
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
促进发展的建议 |
(9)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特色产业及贸易相关理论 |
2.1 特色产业的含义 |
2.2 特色产业的界定 |
2.3 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意义 |
2.4 贸易理论 |
2.4.1 比较优势理论 |
2.4.2 要素禀赋理论 |
2.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5 边境贸易的界定及意义 |
第三章 延边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3.1 延边州特色产业的确定 |
3.2 延边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延边州医药产业 |
3.2.2 延边州矿产开采加工产业 |
3.2.3 延边州旅游产业 |
第四章 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分析 |
4.1 延边对朝鲜贸易现状 |
4.2 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鲜贸易的优势分析 |
4.3 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前景 |
第五章 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面临的瓶颈及解决思路 |
5.1 对朝贸易面临的瓶颈 |
5.1.1 中朝口岸边境桥梁安全隐患较多 |
5.1.2 朝方情况阻碍双方贸易发展 |
5.1.3 政策多变,投资形势复杂 |
5.2 对朝贸易发展思路 |
5.2.1 加强政府间合作 |
5.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2.3 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方式 |
5.2.4 加强通道建设 |
5.2.5 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 |
5.2.6 积极引导扶持边贸企业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朝鲜式特区经济”与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朝鲜式特区经济”的总体布局与功能 |
(一) 总体布局及特点 |
(二) 主要功能及构想 |
二、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
(一) 合作领域及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
(二) 互补性与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
(三) 合作层次较低且单向依存度高 |
(四) 受朝方政策波动合作不稳定性较大 |
三、新时期中朝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定位及功能 |
(一) 立足边贸功能 |
(二) 强化旅游功能 |
(三) 推动加工功能 |
(四) 发展区域功能 |
四、推进和深化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夯实政策保障基础 |
第一,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二,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
第三, 提供信息制度支持。 |
(二) 不断拓宽合作领域, 稳步提高合作层次 |
(三) 努力实现合作主体及合作形式的多元化 |
(四) 增强合作效果的辐射力, 推动区域发展 |
四、中朝贸易结算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D]. 村本华子. 延边大学, 2019(01)
- [4]深化吉林省对朝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J]. 王凡一. 东疆学刊, 2018(02)
- [5]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D]. 陈小辛. 吉林大学, 2017(03)
- [6]基于SWOT分析的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张卜元. 吉林财经大学, 2017(01)
- [7]图们江区域开发战略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 邢树君. 吉林大学, 2014(03)
- [8]中朝、中俄边贸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王春生. 中国外汇, 2013(23)
- [9]延边州特色产业对朝贸易前景研究[D]. 韩天. 延边大学, 2013(01)
- [10]“朝鲜式特区经济”与中朝边境经济区合作[J]. 郭锐,苏红红. 亚太经济,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