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层天台移动通信天线电磁辐射影响水平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区文雄[2](2020)在《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的认识及防护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理论数值和实际测试对比,对目前电磁环境情况及移动基站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为日后基站建设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瑞卿[3](2020)在《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场景下电磁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因此在在未来基站的数量和密度都会越来越大,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成为了运营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有输电线路铁塔上添加通信基站功能的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正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共享模式,传统的高压输电铁塔周围环境新增了大功率的微波辐射源,给日常输电线路铁塔周围的运检工作带来了新的辐射问题。只有对该场景下的电磁分布特性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障运检工作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对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周围区域的电磁辐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校准的电磁场测量系统针对35KV、110KV、220KV不同电压等级铁塔,开展了实地测量,基于测试数据,研究了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周围地面水平区域、垂直方向铁塔内侧天线下方区域、天线背后区域、天线上方区域及铁塔外侧天线下方区域、天线正面区域、天线上方区域的电磁场分布特性,依据提出的强中弱场强场区划分规则,将上述物理区域划分为强中弱场强区域,为共址移动基站覆盖区域以及基站安装间隔提供参考。2)采用了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对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场景下的人体暴露进行评估,基于实测数据,统计了35KV、110KV、220KV不同电压等级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的地面区域及垂直方向铁塔内外侧区域内的SAR值,分析结果表明当铁塔背面受到旁瓣辐射时,该区域SAR会超过限值、并且垂直方向铁塔外侧天线正面及上方区域内SAR远超过限值,而其它区域内的SAR远低于限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距离防护和个体防护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为运检人员在日常实施作业时提供安全保障和参数参考,避免或减轻电磁辐射对运检人员的影响。
谌艺然[4](2020)在《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站在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同时也会产生电磁辐射,随着基站数量不断增加,基站电磁辐射准确预测与评估变得非常重要。在当前正在运行的基站中,LTE基站是占比最大的移动通信基站,分为FDD-LTE基站与TD-LTE基站两大类。同时基站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与其承载的业务流量特性息息相关,传统的基于业务流量基站电磁辐射预测方法,其业务流量模型主要采用泊松分布,但近年来随着数据业务不断增长,业务流量很难用泊松分布进行描述,很难对LTE基站电磁辐射进行准确预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工作如下:(1)对于FDD-LTE基站,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批到达业务流量模型的FDD-LTE基站电磁辐射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FDD-LTE基站不同下行物理信道的时频资源分配机制,结合批到达排队理论,分析同时占用子信道个数的随机特性,建立了PDSCH信道时频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PDCCH信道与其他固定发送信号时频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最后根据下行总时频资源利用率预测基站平均电磁辐射水平。在一天不同时段,本文分别对基站时频资源利用率的理论计算值和电磁辐射预测值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得到的时频资源利用率和电磁辐射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率分别为8.82%和5.24%,说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对于TD-LTE基站,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尾分布业务模型的平均电磁辐射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数据业务分组到达的重尾分布特性,建立了基于重尾分布业务流量模型的基站平均发射功率计算方法,将移动网络流量与基站电磁辐射暴露水平进行了理论关联,并结合弗林斯传输公式,得到了视距上不同位置的基站平均电磁辐射强度。本文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对基站视距方向上不同距离的平均电磁辐射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得到的电磁辐射预测值与实验测量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率为4.2%,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预测TD-LTE基站平均电磁辐射。
高鹏程[5](2020)在《复杂环境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近场特性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复杂环境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近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评价近场特性环境影响的方法,根据前期调查、资料查阅、相关专业监测及工作人员访问等收集的资料,同时对基站外场环境进行现状监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外场测试数据,再通过仿真天线模型得出相应数据进一步的比较模拟,从而为基站电磁辐射近场区评价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在对典型事例的研究中,得出了复杂环境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并提出电磁辐射环境评价和管理原则建议。现将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述如下:(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特性的理论分析。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近场仿真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特点和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近场辐射经验公式及环境特征自己构建了构建仿真计算。通过建立典型基站电磁环境的仿真模型,定量研究移动通信基站近场区电磁辐射的分布规律及与远场区电磁辐射特征的差异,得出了结论是只要测量位置在天线远场方向图主波束的半功率波束宽度内,就是种能保证远场公式推算出的功率密度值大于电磁仿真软件的近场辐射仿真值。(2)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测试与验证。构建基站电磁辐射近场区测试系统,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建立天线近场区测试的模型,形成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典型基站电磁环境进行实际测量,与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化比较,在通常情况中随着天线功率越强,计算场强越大,出现的超过阈值的点越多,这最终为基站的电磁辐射评价提供技术依据。(3)复杂环境下移动通信基站近场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站近场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通过典型实例研究,天线近场区内功率密度采用远场区公式计算是保守和可行的。这将简化近场区计算方法,并提出基站建设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原则建议。
王丽平[6](2020)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其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绩。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一同被称之为三大新兴通信,为了保证移动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信号的传输质量,需要建立多个移动通信基站来保证移动信号的灵敏程度。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所带来的电磁辐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本文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以及电磁辐射的评估和防护措施进行研究。
张保增[7](2019)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信基站带来的电磁辐射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以海南联通移动通信基站为例,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大量监测,结果表明: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符合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值标准并且测值整体较低。同时针对新建基站提出减少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的防范措施和环保对策。
李刚,李炎龙,王磊,黄凡[8](2019)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监测与污染状况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明确乌鲁木齐市因移动通信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对乌鲁木齐市内1 330座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所测基站电磁辐射强度综合场强的最大值为7. 2μW/cm2,低于国家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8μW/cm2,对基站的测点结果分析表明,电磁辐射强度综合场强的区间主要分布在0. 2~2 V/m内,数据占比超过92%,表明乌鲁木齐市因移动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小。此外,公众应正确科学的对待电磁辐射,运营商应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合理、规范的架设通信基站。
陈文海[9](2019)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科技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移动通信技术革新较快,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确保通信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因此需要建立好移动通信基站,有效提高移动信号的灵敏度。但是,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人群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的防护措施。
胡洁[10](2019)在《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高压变电站扩建和高压架空线路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为适应新发展形势,供电网络在许多城市得以扩建,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讲,高压变电所、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其影响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说,对于我国电力工业来讲,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中高压架空线工程的推进实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市的发展规划也受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规划,并加快有关措施的推进实施,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并选取北京市几个区域的有关高压线路、变电站等所存在的电磁辐射状况展开数据收集研究,并结合有关的标准来进行比较,从而将当前这些相关区域中电磁辐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对于当前高压线路的铺设和优化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建议,笔者将有关的结论归纳为:(1)对于此次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又在此过程中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发展回顾,结合这些资料,并作出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后,笔者认为此次课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对于电磁辐射所产生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充分结合了工频电磁场和相关技术指标的有关计算方法。又对国内相关的检测标准、评估标准和国内外的测量环境、方法和有关仪器也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3)对于高压架空线和电磁场的强度数值进行仪器测量,并将这些数据与环境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在这一测量过程中,可以看出高压场强会因为远离高压架空线而逐渐增强,而对于变电站来讲却正好相反,距离越远场强数值越小。(4)在正常工作时,对于变电站中出现的辐射进行检测得知辐射强度在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以内,对于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在输电线路进出口,由于位置较为特殊,测量得出这些位置的场强要超出有关安全标准,但是这些接口位置都远离居民的生活区,因此也不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5)笔者还进一步对相应的污染现状分析之后,又提出一些优化当前高压线路的建议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高层天台移动通信天线电磁辐射影响水平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天台移动通信天线电磁辐射影响水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通信系统 |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
2.2 SDR设备原理 |
2.3 云计算技术 |
2.3.1 虚拟化 |
2.3.2 云计算安全 |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
3.1 相关研究 |
3.2 算法模型 |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
3.3 实验与分析 |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
4.1 相关研究 |
4.2 算法模型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
5.1 相关研究 |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
5.3 实验仿真分析 |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
6.1 软件系统设计 |
6.1.1 功能设计 |
6.1.2 界面设计 |
6.1.3 信令模组设计 |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
6.2.1 时钟模块设计 |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
6.2.3 ALC模块设计 |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
6.3.3 实验设备部署 |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
6.3.5 实验安全事项 |
6.3.6 实验环境要求 |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的认识及防护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认识电磁辐射 |
2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要求 |
2.1 限制要求 |
2.2 新建基站辐射达标评价 |
3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估 |
4 影响基站电磁辐射的因素 |
4.1 网络制式 |
4.2 基站技术参数 |
5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防护 |
5.1 防护措施 |
5.2 超标案例 |
6 结语 |
(3)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场景下电磁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场分布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电磁辐射人体暴露值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共址移动基站辐射理论及电磁场测量系统 |
2.1 引言 |
2.2 电磁波传播特性 |
2.3 电磁场测量系统 |
2.3.1 电磁场测量系统搭建 |
2.3.2 校准验证试验方案 |
2.3.3 校准验证实验测量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移动基站共址输电铁塔电磁场分布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测量场景 |
3.3 测量方法 |
3.3.1 监测点布置 |
3.3.2 监测测量 |
3.3.3 数据处理 |
3.4 电磁场评价标准 |
3.5 测量结果及分析 |
3.5.1 110KV(伍家岗)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3.5.2 220KV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3.5.3 35KV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3.5.4 110KV(向阳村)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3.6 强中弱场区划分 |
3.7 本章小结 |
4 电磁辐射人体暴露值评估 |
4.1 引言 |
4.2 电磁辐射人体暴露 |
4.3 电磁辐射评价标准 |
4.4 SAR结果及分析 |
4.4.1 35KV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4.4.2 110KV(向阳村)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4.4.3 220KV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4.4.4 110KV(伍家岗)共址移动基站铁塔 |
4.5 防护措施 |
4.5.1 距离防护 |
4.5.2 个体防护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LTE基站发射原理及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 |
2.1 LTE网络架构和协议栈 |
2.2 LTE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
2.2.1 LTE下行物理层时频资源 |
2.2.2 LTE下行物理信道与信号 |
2.2.3 LTE下行资源调度 |
2.3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 |
2.3.1 泊松流量模型 |
2.3.2 自相似流量模型 |
2.4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批量到达排队模型的FDD-LTE基站电磁辐射预测方法 |
3.1 基站平均电磁辐射 |
3.2 FDD-LTE下行信道时频资源利用率计算 |
3.2.1 PDCCH信道时频资源利用率 |
3.2.2 PDSCH信道时频资源利用率 |
3.2.3 固定信道的时频资源利用率 |
3.3 FDD-LTE信号的最大电磁辐射强度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方案与设置 |
3.4.2 FDD-LTE信号发送时频资源利用率验证与分析 |
3.4.3 FDD-LTE基站最大电磁辐射分析 |
3.4.4 FDD-LTE基站电磁辐射预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重尾分布业务模型的TD-LTE基站电磁辐射预测研究 |
4.1 TD-LTE基站平均发射功率 |
4.1.1 TD-LTE基站上下行子帧配比 |
4.1.2 下行功率分配 |
4.1.3 重尾分布业务模型 |
4.2 TD-LTE基站平均电磁辐射 |
4.3 TD-LTE基站电磁辐射预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研究成果 |
(5)复杂环境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近场特性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 |
1.2.2 国内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仿真建模 |
2.1 天线基本理论和参考天线 |
2.1.1 天线辐射基本理论 |
2.1.2 基站天线各项参数指标 |
2.2 电磁仿真分析环境 |
2.2.1 仿真软件CST |
2.2.2 仿真软件FEKO |
2.3 近场测试方案 |
2.3.1 测试方法 |
2.3.2 测试系统及被测对象 |
第3章 外场测试 |
3.1 第一次外场测试 |
3.1.1 测试环境 |
3.1.2 测试场景 |
3.1.3 测试结果 |
3.2 第二次外场测试 |
3.2.1 测试环境 |
3.2.2 测试场景 |
3.2.3 测试结果 |
3.3 外场测试讨论 |
3.3.1 场景一数据分析与讨论 |
3.3.2 场景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电磁环境近场仿真分析 |
4.1 天线仿真模型验证 |
4.1.1 模型验证目的 |
4.1.2 天线ODV-065R15B(900MHz65°)模型验证 |
4.1.3 天线ODV-065R17K-G(2GHz65°)模型验证 |
4.2 天线近场变化规律理论分析 |
4.2.1 理论分析目的 |
4.2.2 ODV-065R15B900MHz波束宽度65°基站天线变化分析 |
4.2.3 ODV-065R17K-G2GHz波束宽度65°基站天线变化分析 |
4.2.4 理论分析结论 |
4.3 场景仿真 |
4.3.1 场景仿真目的 |
4.3.2 场景一 |
4.3.3 场景二 |
4.3.4 场景研究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改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移动通信系统 |
2 电磁辐射 |
2.1 内涵 |
2.2 危害 |
(1)非热效应。 |
(2)热效应。 |
(3)累积效应。 |
3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管理要求 |
(1)基站电磁辐射的豁免规定。 |
(2)新建基站辐射达标评价管理。 |
4 影响基站电磁辐射的因素 |
4.1 网络制式 |
(1)2G系统基站。 |
(2)FDD-LTE系统基站。 |
4.2 基站技术参数 |
(1)天线发射功率。 |
(2)天线方向图。 |
5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估 |
5.1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
5.2 基站电磁辐射场区划分 |
(1)感应场。 |
(2)辐射近场。 |
(3)辐射远场。 |
6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防护 |
6.1 风险管控流程 |
6.2 防护措施 |
(1)源头防护。 |
(2)距离防护。 |
(3)选址防护。 |
7 结束语 |
(7)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
1.1 法律法规 |
1.2 评价方法与技术导则 |
1.3 评价因子及评价范围 |
1.3.1 评价因子 |
1.3.1. 1 电磁辐射 |
1.3.1. 2 噪声 |
1.3.1. 3 固体废物 |
1.3.2 评价范围 |
1.4 评价工作流程 |
1.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
2 环境影响分析 |
2.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2.1.1 生态影响分析 |
2.1.2 声环境影响分析 |
2.1.3 其他影响分析 |
2.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
2.2.1 已建基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
2.2.2 已建基站抽测的代表性和包络性分析 |
2.2.2. 1 共站类型代表性和包络性分析 |
2.2.2. 2 天线架设方式、环境特征和天线架设高度的代表性和包络性分析 |
2.2.2. 3 基站设备技术参数代表性和包络性分析 |
2.2.3 新建基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
3 环境监测计划 |
3.1 执行监测计划 |
3.2 申请环保验收 |
4 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
4.1 移动通信基站建站阶段 |
4.2 移动通信基站运行阶段 |
4.3 生态现状保护措施 |
5 结语 |
(8)新疆乌鲁木齐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监测与污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简介 |
2.2 辐射特点 |
3 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技术与方法 |
3.1 监测标准 |
3.2 监测基站的选择原则 |
3.3 基站电磁监测仪器及方法 |
4 结果及讨论 |
4.1 电磁辐射水平监测 |
4.2 基站电磁辐射分析及建议 |
5 结论 |
(9)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移动通信系统及电磁辐射 |
1.1 移动通信系统 |
1.2 电磁辐射 |
1.3 电磁辐射的危害 |
2 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要求 |
2.1 限制要求 |
2.2 新建基站辐射达标评价 |
3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 |
3.1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
3.2 基站电磁辐射场区划分 |
3.3 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因素 |
3.3.1 网络制式 |
3.3.2 基站技术参数 |
4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防护 |
4.1 防护措施 |
4.2 超标案例 |
5 结论 |
(10)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电磁辐射与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
2.1 电磁辐射 |
2.1.1 电磁辐射的原理 |
2.1.2 电磁辐射污染源 |
2.1.3 电磁辐射的危害 |
2.2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
2.2.1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原理 |
2.2.2 高压电电磁辐射的特性 |
2.2.3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危害 |
2.2.4 高压输变电电场强度的计算 |
2.2.5 高压输变电磁场强度的计算 |
2.2.6 高压输电线无线电干扰场强的计算 |
第3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测量 |
3.1 测量方案 |
3.1.1 测量区域 |
3.1.2 测量点选择 |
3.1.3 测量仪器 |
3.1.4 测量方法 |
3.1.5 测量环境 |
3.2 测量数据与分析 |
3.2.1 人口稀少地区 |
3.2.2 人口密集地区 |
3.2.3 变电站 |
3.2.4 无线电干扰 |
第4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的防护 |
4.1 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
4.2 对人体危害的削减 |
4.3 通信电路干扰的消除 |
4.4 电晕放电干扰的消除 |
4.5 提高公众意识 |
第5章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 |
5.1 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规划 |
5.1.1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
5.1.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措施 |
5.2 城市规划建议 |
5.2.1 城市电缆线路入地 |
5.2.2 规划程序严格化,增强公众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层天台移动通信天线电磁辐射影响水平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的认识及防护措施分析[J]. 区文雄. 低碳世界, 2020(07)
- [3]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场景下电磁辐射研究[D]. 张瑞卿.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D]. 谌艺然. 湘潭大学, 2020(02)
- [5]复杂环境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近场特性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高鹏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J]. 王丽平.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2)
- [7]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 张保增.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9(03)
- [8]新疆乌鲁木齐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监测与污染状况分析[J]. 李刚,李炎龙,王磊,黄凡. 四川环境, 2019(04)
- [9]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J]. 陈文海. 通信电源技术, 2019(07)
- [10]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D]. 胡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