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减税计划前景难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宗[1](2021)在《美国社会不平等与拜登政府改革的前景》文中指出美国社会近年来极为严重的不平等,与新自由主义泛滥、全球化、技术进步和2008年金融危机息息相关。奥马巴和特朗普的施政未能缓解社会不平等,疫情的冲击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拜登政府力图控制疫情稳定经济,以大规模基建和科研投入创造就业,以向富人和大企业加税改善二次分配,以"中产阶级外交"服务国内发展,以遏压中国为手段重塑供应链。民主党缓解美国社会不平等的国内议程体现了进步主义改良的思路,但面临政治阻力、债务膨胀和科技负效应等问题,而发动对华"新冷战"只会增加其国内施政的困难。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冯玲玲,程恩富[3](2020)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认清西方福利制度变动及其实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理论、制度和政策的产生和变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等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缓和阶级矛盾和提高工人素质的改良主义的结果。与马克思所处时代不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获得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企业初次分配而获得的工资类收入;另一种是通过国家再分配而获得的福利类收入,其中福利类收入只是资产阶级把剥削来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给劳动者而已。在影响财政收支的四大因素中,削减社会福利不应当成为当前西方国家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良好出路,而应更关注惠及富人和大公司的历次税改方案、巨额军费开支以及与效率低下共存的逐年膨胀的政府行政开支。
袁宝伦[4](2019)在《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协同创新与传统的科技创新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组织创新打破了原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束缚,利于充分调动各类别创新要素的力量,已成为煤炭行业近年来积极倡导和采用的较为有效的科技创新方式。受经济转型的影响,煤炭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企业债务压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等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断涌现。由于上述问题的深度纵向交叉性和广泛横向关联性,突破难度大,各级政府部门、煤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以及用煤单位等多个不同性质参与主体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煤炭行业的协同创新中来,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全要素协同创新。在主体要素类别和资源要素类别多样化和异质性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采用什么类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对于煤炭行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和绩效取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煤炭行业的“全要素”协同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为科研方向,首先从整体角度对影响因素的类别、参与主体的作用、整体运行过程和模式类型选择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不同科研方向角度对协同创新模式的选定、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控制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的类别、内容和关联主体,阐述了煤炭行业协同创新的“全要素”内涵,然后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类别和模式备选类型。分析表明,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含煤炭行业去产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全要素”既是指“主体要素类别”的全面性,也是指“资源要素类别”的全面性;影响因素类别主要包含科研团队子系统因素类别、软环境子系统因素类别、硬环境子系统类别和模式选择子系统类别;认为模式类型的选定应该以主体责任和作用为划分依据。(2)从整体角度对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作用、整体运行过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各参与主体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和主体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主体要素和资源要素作用发挥的顺序和范围,构建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金字塔螺旋”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采用系统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模拟表明,模式选择合理性对科研团队子系统因素、软环境子系统因素和硬件环境子系统因素均产生了影响,间接地影响协同创新绩效。(3)建立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构建了模式选择机制。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研方向特性和参与主体作用与模式备选类型间的关系,建立了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然后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方法,对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模式的选定主要取决于科研方向特性,同时又受到参与主体作用的影响。(4)对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类任务为科研方向的全要素协同创新的模式类型分别进行了选定研究,对不同模式类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不同任务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应该选择政府主导模式,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任务应该选择企业主导模式,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应该选择科研单位主导模式,并分别验证了不同任务的模式的选定;采用系统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别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不同任务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控制机制。
郑辛如,蔡思颖,谭小芬[5](2017)在《美国经济:稳固+不确定性》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经济形势向好,可能会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中国资本外流的风险。不过,由于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美国流动性收紧不会对中国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2017年已近过半,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执政百日已过。在其政策主导下的美国经济走势如何,是各界非常关心的话题。从美国主要经济数据的走势来看,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基本稳固,预计未来仍将延续温和增长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朗普执政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杨阔,郭克莎[6](2016)在《发达国家应对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风险,市场通缩预期对需求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影响。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应对通货紧缩影响中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即以非传统货币政策(UMP)为主体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突出。虽然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背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特别是货币政策仍运行于常规政策的框架内,但发达国家应对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的宏观政策取向、国际经济学家研究这种政策及其效果的方法和理论,仍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郭瑞芝[7](2015)在《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研究(1945-1991)》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作为冷战主角之一,虽然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国际舞台,但长达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也给其国内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便是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不断衰落的过程,工人运动的衰落与美国政府制定的冷战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美苏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在冷战对峙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政府将反共意识形态斗争扩大到了国内,反对共产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旋律。由于与共产党的关系,美国工人运动在冷战期间遭到了美国政府和垄断利益集团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打击,凡是与共产主义有关的工人中的进步力量、进步工会都成为打击对象,许多无辜的工人和工会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迫害。冷战使一直以来主要是经济斗争的工人运动演变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工人运动被覆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本文以国内外现有的学术成果为研究起点,主要利用美国劳工部相关劳工政策文献、“劳联一产联”官方网站资料、《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DNSA)、《美国政府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数据库(DDRS)、美国国会档案资料、《美国历史统计大全》、《美国统计摘要》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吸收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工人史学研究百科全书、专着、期刊等相关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社会学、法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美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源流、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演变、工人运动的特点,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对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进行评价,以揭示冷战对美国社会造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全文共分为5个部分。共约15万字。第一章考察美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源流。美国工人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殖民地时期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工人运动的萌芽。1827年费城技工工会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工人运动的开始。19世纪上半期美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争取10小时工作日运动,在此期间美国出现了一系列全国性行业工会。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走向繁荣,与工人的经济状况形成反差。美国工人运动开始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三大全国性工会组织,大规模工运浪潮席卷全国。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8小时工作日、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整个1920年代期间,由于战争环境及随后出现的“柯立芝繁荣”,美国工人运动陷入低谷。30年代,在共产党的帮助下,产业工会运动兴起,给工人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二战期间美国共产党对待战争态度的前后不一削弱了其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力。第二章探讨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演变。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冷战开始到60年代末,工人运动相对活跃。二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美国工人运动也出现了相对活跃的局面,1945-1946年美国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冷战爆发后,尽管受到美国政府反共反劳工立法、反共清洗、麦卡锡主义打击,工人运动仍在逆境中发展。1955年工人运动再次走向高涨。是年美国两大工会合并,加强了美国工会的力量。60年代,工人运动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美国社会运动相结合,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结束越战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二阶段从70年代至冷战结束,工人运动走向衰落。70年代,美国政府所持反劳工立场并直接干预劳资冲突使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衰落,工会规模缩减,工人的力量开始减弱。80年代至冷战结束,受里根政府强硬冷战政策的影响,工人运动继续衰落。第三章探讨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特点。冷战的意识形态斗争使工人运动在冷战期间具有了特殊性。事实上,工人运动在冷战期间受到美国共产党的影响是有限的。然而,冷战期间在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工人运动受到国内冷战政策的影响。反共反劳工立法《塔夫脱-哈特莱法》导致工会内部分裂,工人力量削弱;反共清洗运动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产业工会联盟走向衰落,对美国工会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极端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对美国工会和工人造成了进一步危害,进一步动摇了工人的团结,分裂了工会,遏制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冷战也侵犯了工人追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目标。与此同时,工会上层成为美国政府实施冷战外交政策的工具,以“劳联-产联”为首的美国工会上层紧随政府的反共路线,成为美国政府对外劳工政策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对外推行政府的冷战外交政策,大力从事海外反共活动。第四章从性质和效果两方面对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进行了评价。冷战期间的工人运动是被覆上意识形态特色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1945年-1947年工人运动主要具有经济斗争的性质,此后工人运动主要表现为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双重性质,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冷战初期的1945-1947年间争取到一些经济利益;其次,在冷战正式爆发后,工人运动与美国政府出台的反共反劳工立法《塔夫脱-哈特莱法》进行了坚决斗争,坚决抗议反共清洗运动分裂瓦解工会,合并后的劳联-产联为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付出了艰辛努力;再次,50年代中期以后,工人运动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相结合,对争取种族平等、维护和平事业发挥了一些作用。通过前几章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冷战对美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导致工人运动从高潮到低谷不断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工人运动扩大到了意识形态领域,使工人运动具有了浓厚的冷战色彩,使美国政府和垄断利益集团得以乘机对美国工人和工会实施最严厉的清洗和打击,导致工会内部分裂瓦解,工会上层右翼势力膨胀,普通工人对工会失去信任,工会力量遭到极大削弱,工人运动最终走向衰落。
安体富[8](2012)在《论结构性减税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2012年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决定。本文就如何理解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性减税与优化税制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改革资源税、开征房产税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
卜凤坤[9](2012)在《北洋政府条约研究会修约研究 ——基于决策困境的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条约研究会是北洋政府末期负责到期修约的决策机制。对条约研究会进行研究,最好莫过于从其主要功能即修约决策着手。通过研究其决策过程,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对北洋政府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是如何进行社会认知的。围绕具体修约目标,某些国际国内因素相互冲突并形成了一种难以平衡与取舍的决策困境。在修约过程中,条约研究会面临多种决策困境。由于北洋政府能力薄弱,条约研究会所选择的摆脱决策困境的外交行动方案,只能局限于外交技术与实践操作层面。虽然也有废约之举,但多数情况下条约研究会选择了折中渐进的方案,意在各方平衡中实现可以得到的国家利益。对条约研究会在决策困境下的外交行动方案及其所秉持的理念的客观评价,通过比较将十分清楚。本论文所使用的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在情境冲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外交决策困境理论视角。这一理论视角的前提是现实的人,这与归纳方法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而不同于演绎方法抽象的人的前提。这一理论视角的观察角度不是演绎理论的人的同质性而是非同质性。即个体内部是理性与非理性即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个体内外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根据施耐德“国家就是其决策者”的着名观点,国家也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决策者能够对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这样围绕具体的决策实践目标,那些相互冲突难以平衡的因素就构成外交决策困境。这些困境包括来自宏观结构与制度的、国内因素的等方面。宏观方面困境的解决依靠这些宏观内容本身的变化或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不具备这些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诉诸于折中渐进的办法。来自国内因素的问题,只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在决策困境理论视角下,本论文分析了条约研究会修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决策困境。这包括来自宏观方面的国际政治结构和制度的结构困境和制度困境,也包括来自互动方面的微观结构困境。此外,还包括来自国内政治方面的决策困境,如依附性困境、舆论困境、多目标困境、废约与修约之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困境等。决策困境导致条约研究会作为决策者经常处于一种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情形之中。面对多重决策困境,又无能力可依,条约研究会只能选择折中渐进的修约行动方案。它秉持现实主义的修约理念,坚持得寸则寸的行动准则。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一手的原始档案材料——条约研究会会议记录的研究,对条约研究会修约外交的决策困境、行动方案选择及所坚持的理念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这些困境并不是容易解决的。它需要结构转变提供契机、能力提升把握时机及国际社会观念的进步。在这些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并不适于采取彻底的废约态度,也就是还不具备与列强彻底决裂的可能性。由此,取修约立场也就成为客观可行的。革命外交以民族主义作为一面旗帜在政治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起到了宣传、鼓动和号召的作用,一方面革命外交凝聚了力量提高了能力,另一方面从政治上声势上支持了修约外交。在面临种种决策困境的情况下,条约研究会修约决策的复杂程度与困难程度都非常大。因无能力可依,面对决策困境,条约研究会折中渐进的行动方案及其所秉持的得寸则寸准则,在当时是可行的不失为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办法。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虽然在处境上有所改善,但宏观困境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应对模式和所持理念对条约研究会修约理念有很多继承。
任方[10](2011)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文中研究表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战争,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的武装介入而变为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战争,美国的军事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朝鲜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影响与制约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是:既要遏制主要敌人苏联又要防止刺激苏联引起大战,既要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要在朝鲜战场保住“面子”,既要以“击退侵略”为由干涉又企图武力统一朝鲜,既要防止中国出兵朝鲜又无视中国的根本利益,既要依靠集体安全体系又不能不受盟国的制约,既要迎合国内的反共反华氛围又不能突破扩大战争的底线,既要停战又不甘心接受一个没有胜利的结局等。本文力图在纷纭复杂的矛盾互动中,还原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背景与过程,研究决策的机制与规律,揭示决策的实质与意义。论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言部分回顾了朝鲜战争研究的学术史,论述了选题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论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关系。1950年4月出台的NSC68号文件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确立,该文件提出的自由世界在任何一地的失败即意味着在全球失败的观点、构建自由世界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安全感的观点、战争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观点,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随着美国遏制战略思想的调整和蒋介石政权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美国逐步把冷战的关注点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丢失中国”对美国政府造成的巨大政治压力、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地位中的攀升、苏联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碰撞与误判等因素,使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二章论述美国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有限战争政策是决定整个战争进程的最基本的决策。美国在战争之初的NSC73号系列文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思想。对苏联和中国动态的错误判断、国内外反共氛围的呼应与联合国军军事形势好转等因素,促使美国作出了越过三八线、武力统一朝鲜的决策,迈出了扩大战争重要一步。“台湾中立化”政策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联合国部队进军鸭绿江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给了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不甘心失败的麦克阿瑟一再突破政策限制,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的边缘。军事力量的有限、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主要盟国与亚洲国家反对扩大战争的呼声,使美国不得不放弃了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最终确立了有限战争政策。第三章论述杜鲁门政府的停战谈判决策与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1951年5月NSC48/5号文件决定采用政治手段来结束朝鲜冲突。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自恃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不甘心接受没有胜利的结局,在谈判桌上横生枝节。在划定军事分界线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被中朝方拒绝之后,又在战俘问题上顽固地坚持“自愿遣返”原则,致使战争又拖延了一年半。美国坚持在谈判期间不停火,发动地面进攻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企图迫使中朝方就范。与此同时,美国加快了发展韩国军事力量的步伐,使韩国军队在战场上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也为美军从朝鲜半岛脱身作准备。第四章论述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战争的决策。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上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抓住交换病伤战俘中出现的谈判转机,面对现实地确定了战俘遣返政策,在互有让步的前提下,战俘谈判达成了协议。另一个是使用利诱与威胁相配合的手段,解决李承晚政府反对和破坏停战的活动,排除了联合国军内部影响停战的最大障碍,避免了可能发生在美韩之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制定了扩大战争的备选方案,停战谈判一旦失败就可能成为大战的起点。结语部分主要是分析概括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军事战略决策的得失。美国战略决策的最大失误就是战争目标的过度扩张,集中地反映在“台湾中立化”政策、越过三八线决策和战俘“自愿遣返”原则这三个最重要的决策上。美国通过朝鲜战争达到了杜鲁门提出的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促进欧洲的防务与大规模扩充军备这三个目的,但遏制战略本身蕴含的矛盾使朝鲜战争之后的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美国减税计划前景难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减税计划前景难料(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社会不平等与拜登政府改革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 美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
二 拜登政府缓解美国社会不平等的举措 |
三 拜登缓解美国社会不平等面临的制约 |
结 语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认清西方福利制度变动及其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西方福利制度的理论和政策变动及其实质 |
(一)西方福利制度的变迁是西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兴衰变动的产物 |
(二)西方福利制度不会颠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的大框架 |
(三)西方福利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支撑难以自圆其说 |
三、削减社会福利不应成为当前西方国家解决财政赤字的出路 |
(一)历次税改增加富人收入导致财政困境 |
(二)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财政困境 |
(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行政开支过大及其浪费导致财政困境 |
(4)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类别和模式备选类型分析 |
2.1 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的类别分析 |
2.2 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内容和关联主体分析 |
2.3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系统分析 |
2.4 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分析 |
2.5 影响因素的类别筛选 |
2.6 模式备选类型的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
3.1 参与主体的作用分析 |
3.2 “金字塔螺旋”运行过程模型的构建 |
3.3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方法和机制的构建 |
4.1 科研方向的特性分析 |
4.2 模式选择方法的建立 |
4.3 模式选择方法的SPSS验证 |
4.4 模式选择机制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
5.1 模式类型的选定 |
5.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
5.3 控制机制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任务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
6.1 模式类型的选定 |
6.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
6.3 控制机制的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
7.1 模式类型的选定 |
7.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
7.3 控制机制的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美国经济:稳固+不确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经济仍将温和增长 |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 |
美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对中国的影响 |
(6)发达国家应对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达国家的宏观政策框架 |
(一)UMP的定义 |
(二)UMP的分类 |
(三)UMP的传导机制与工具创新 |
二、日本以UMP为主体的宏观政策及效果 |
(一)日本的宏观政策 |
1.日本银行的UMP |
(1)2001—2006年日本首次量化宽松政策 |
(2)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 |
2.日本的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 |
(二)日本宏观政策效果研究 |
1.UMP效果研究 |
(1)第一轮QE效果研究 |
(2)第二轮QE效果研究 |
2.“安倍经济学”效果研究 |
三、美国以UMP为主体的宏观政策及效果 |
(一)美国的宏观政策 |
1.美联储的UMP |
2.美国的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 |
(二)美国宏观政策效果研究 |
1.UMP效果研究 |
2.财政政策效果研究 |
四、欧洲以UMP为主体的宏观政策及效果 |
(一)欧洲的宏观政策 |
1.欧洲央行的UMP |
2.英格兰银行的UMP |
3.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 |
4.英国的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 |
(二)欧洲宏观政策效果研究 |
1.欧洲央行UMP效果研究 |
2.欧元区财政政策效果研究 |
3.英格兰银行UMP效果研究 |
五、结语 |
(7)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研究(1945-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本研究涉及的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美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源流 |
第一节 工人运动的萌芽及起始 |
一、工人运动的萌芽 |
二、工人运动的开始 |
第二节 19世纪后半期的工人运动 |
一、美国经济繁荣与工人生存状况 |
二、全国性工会组织的兴起与大罢工浪潮 |
第三节 20世纪前半期的工人运动 |
一、20世纪早期的工人运动 |
二、产业工会运动的兴起与共产党的贡献 |
三、二战期间的工人运动与共产党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冷战早期的美国工人运动 |
一、1945-1947年:工人运动高涨 |
二、1947-1955年:工人运动在逆境中发展 |
三、1955-1969年:工人运动再次走向高涨 |
第二节 70年代至冷战结束的工人运动 |
一、70年代的工人运动 |
二、80年代的工人运动 |
小结 |
第三章 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特点 |
第一节 工人运动深受国内冷战政策的影响 |
一、工人运动受到反共反劳工的《塔夫脱-哈特莱法》的影响 |
二、工人运动受到反共清洗运动的影响 |
三、工人运动受到麦卡锡主义的影响 |
四、工人的经济利益受到冷战的影响 |
第二节 工会上层成为美国政府实施冷战外交政策的工具 |
一、工会上层成为美国政府对外劳工政策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
二、工会上层推行政府冷战外交政策、从事海外反共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对冷战期间美国工人运动的评价 |
第一节 工人运动的性质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效果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论结构性减税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结构性减税 |
二、当前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三、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内容 |
1. 增值税扩围,即营业税改增值税。 |
2. 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加大扶持力度。 |
3. 一些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等,也有减税的必要和空间。 |
四、结构性减税与优化税制结构 |
1.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改革。 |
2. 全面推行资源税改革。 |
3. 稳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
(9)北洋政府条约研究会修约研究 ——基于决策困境的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 |
注释 |
第一章 外交决策困境理论视角:前提、角度及内涵 |
第一节 外交决策困境理论视角的本体论前提 |
一、外交决策理论前提假设的演进轨迹 |
二、外交决策理论前提假设演进的趋势 |
三、理论假设演变趋势的哲学证明 |
四、理论假设演进趋势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
第二节 外交决策困境理论视角的观察角度 |
一、西方外交决策理论的三个角度 |
二、外交决策理论视角的共性、问题及演进趋势 |
三、方法论论争与本论文的方法论取向 |
四、外交决策理论的非同质性角度 |
第三节 外交决策困境理论视角的内涵 |
一、外交决策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 |
二、外交决策理论模式的演进趋势与证明 |
三、决策困境理论视角的理论内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社会认知与条约研究会修约外交的决策困境 |
第一节 条约研究会的决策功能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决策体制 |
二、条约研究会的人员组成及变迁 |
三、条约研究会在修约外交中的决策地位 |
第二节 条约研究会决策困境之一:结构困境 |
一、修约的性质 |
二、修约与体系的和平变革 |
第三节 条约研究会决策困境之二:制度困境 |
一、领事裁判权与内地杂居之间的连共性 |
二、领事裁判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连带性 |
三、最惠国条款的联通性 |
第四节 条约研究会决策困境之三:国内政治困境 |
一、依附性困境 |
二、舆论困境 |
三、多目标困境 |
四、废约与修约之争 |
五、中央与地方关系困境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困境与抉择:条约研究会的决策模式与理念 |
第一节 条约研究会修约外交的决策模式 |
一、对比废约的决策过程研究 |
二、条约研究会修约外交的行动方案选择 |
第二节 条约研究会修约决策的理念 |
一、现实主义修约理念 |
二、条约研究会修约的基本准则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条约研究会修约决策评价 |
第一节 修约与改订新约比较之(一):决策环境 |
一、决策困境复杂程度的变化 |
二、修约与改订新约决策的实践空间 |
第二节 修约与改订新约比较之(二):外交理念 |
一、国民政府统一之初的国际战略 |
二、国家利益理念:修约与改订新约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
一、学界研究状况与相关文献述评 |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四、论文中易误解概念和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 |
第一节 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遏制战略思想的提出 |
二、遏制战略的意识形态化 |
三、遏制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NSC68号文件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对任何一地的"共产主义"挑战都要全力以赴地抗击 |
二、构建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心理上的安全感 |
三、战争将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
第三节 通向朝鲜战争之路 |
一、"丢失中国"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影响 |
二、美国调整对日占领政策与朝鲜战争 |
三、朝鲜半岛的分裂与苏美对朝鲜政策的碰撞 |
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第二章 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 |
第一节 有限战争思想的提出 |
一、朝鲜战争增加了苏联发动大战的危险性 |
二、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提出的战争局部化思想 |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为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所作的铺垫 |
四、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
一、美国主要决策者在越过三八线的意向上没有重大分歧 |
二、寻求法律依据与联合国的支持 |
三、军事形势发展对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影响 |
四、对苏联与中国能否出兵朝鲜的判断和对策 |
第三节 美国的"台湾中立化"政策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对台政策的逆转 |
二、"台湾中立化"政策是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三、"台湾中立化"政策是引发美国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导火索 |
四、"台湾中立化"政策的蜕变与对朝鲜战争军事决策的影响 |
第四节 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一、对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严重误判 |
二、麦克阿瑟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三、"全新的战争"——战略决策的十字路口 |
第五节 美国盟国及亚洲国家对美国扩大战争政策的制约 |
一、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 |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朝鲜初期对美国扩大战争倾向的制约 |
三、英美会谈与联合国第一次调节停火的努力 |
四、联合国第二次调节停火努力的失败 |
第六节 麦克阿瑟的解职和有限战争政策的确定 |
一、美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 |
二、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 |
三、杜鲁门政府的政治危机 |
四、麦克阿瑟听证会和有限战争政策的澄清 第三章 寻找有利的停战时机 |
第一节 美国国会关于向北约派兵的大辩论与走向停战 |
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其主要对手苏联的战略判断 |
二、美国为什么向北约增派兵力 |
三、国会大辩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停战谈判政策的论证和确定 |
一、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僵持状态 |
二、美国酝酿停战谈判的过程 |
三、NSC48/5号文件与停战谈判总体政策的确定 |
第三节 风波迭起的停战谈判 |
一、停战谈判条件的确定 |
二、谈判议程的谈判 |
三、军事分界线谈判 |
四、实现停火与休战安排的谈判 |
五、战俘谈判与"自愿遣返"原则 |
第四节 美国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 |
一、美国在谈判期间的军事行动方针 |
二、围绕"勘萨斯线—怀俄明线"的争夺战 |
三、残酷的战略轰炸 |
四、李奇微与克拉克在执行军事方针上的不同特点 |
第五节 积极加强韩国的军事建设 |
一、提高韩国军队的官兵素质 |
二、扩充军队编制,增加军队员额 第四章 抓住谈判转机与排除停战的障碍 |
第一节 共和党政府扩大战争的政策 |
一、朝鲜战争的僵局是_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大选的重要机遇 |
二、"放蒋出笼"与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 |
三、扩大战争的决策 |
第二节 战俘谈判达成协议和美蒋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 |
一、战俘谈判中断时期美国的动向 |
二、战俘谈判的转机 |
三、战俘谈判达成协议 |
四、美国与蒋介石政权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及影响 |
第三节 排除停战的最后障碍 |
一、李承晚政府一直反对停战谈判 |
二、1952年的"宪政危机" |
三、李承晚反对停战活动的升级与美国的"时刻准备着"计划 |
四、美国政府逼迫李承晚就范 |
第四节 停战协议签订前后 |
一、放心不下的停战 |
二、高兴不起来的停战 |
三、危机四伏的停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美国减税计划前景难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社会不平等与拜登政府改革的前景[J]. 张文宗. 美国研究, 2021(06)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认清西方福利制度变动及其实质[J]. 冯玲玲,程恩富. 东南学术, 2020(02)
- [4]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D]. 袁宝伦.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3)
- [5]美国经济:稳固+不确定性[J]. 郑辛如,蔡思颖,谭小芬. 中国外汇, 2017(11)
- [6]发达国家应对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政策研究[J]. 杨阔,郭克莎. 区域经济评论, 2016(02)
- [7]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运动研究(1945-1991)[D]. 郭瑞芝.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论结构性减税的几个问题[J]. 安体富. 税务研究, 2012(05)
- [9]北洋政府条约研究会修约研究 ——基于决策困境的理论视角[D]. 卜凤坤. 复旦大学, 2012(02)
- [10]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 任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