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婷[1](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与算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客流需求急剧攀升。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点率高、安全、绿色、运量大等优点,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首选的出行方式。然而,在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扩大、客流激增的背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拥挤问题也随之浮现,成为了影响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计合理的客流控制策略,是缓解客流拥挤,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客流协同控制方法为主线,对基于时空网络的客流协同控制策略、随机需求下鲁棒客流控制策略、客流控制与列车运行图一体化开展理论和方法研究,构建了基于不同评价准则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有效的求解算法,以期生成系统最优的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策略,达到均衡资源配置的目的。具体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与运营组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客流需求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可加剧高峰期轨道交通客流拥挤状况。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组织和行车组织要素,以轨道交通运营现状为基础,剖析了实施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协同控制策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客流特征、车站设施容纳能力、列车输送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策略的相关影响因素。该部分内容是全文研究的基础,为后文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时空网络的客流协同控制优化。考虑到轨道交通中客流需求的动态性,在时间离散化和运行图给定的基础上,构造列车运行时空网络刻画列车和乘客出行轨迹。以最小化乘客总等待时间为目标,考虑流平衡约束、列车容量约束,为客流协同控制问题构建了面向个体乘客出行的约束最短路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模型中的列车容量约束进行松弛,将原问题分解成一系列易于求解的子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拉格朗日松弛框架的启发式算法。以小规模轨道交通线路和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进行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客流控制策略可有效缓解站台乘客聚集情况,为实现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3)面向随机需求场景的鲁棒客流协同控制优化。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的动态性和随机性,以高峰期客流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多场景鲁棒客流控制变量和单场景实际客流控制变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列车容量约束、场景耦合约束,以极小化乘客期望等待时间为目标,为多场景鲁棒客流控制问题构建了随机规划模型。为降低多场景问题的求解难度,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对场景耦合难约束进行松弛,将模型分解为多个单场景下的客流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效的启发式算法。以虚拟小规模地铁线路和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进行了多组数值实验,并讨论了通过设施能力、列车容量及场景个数等参数对鲁棒客流控制策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适用性较强,能显着提高轨道交通客流组织的鲁棒性。(4)基于列车跳停模式的客流控制与运行图一体化优化。受到高峰期轨道交通线路上乘客出行的集聚性影响,客流在线路的不同站间分布极度不均衡,造成了乘客出行需求与轨道交通资源供给匹配度较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列车发车间隔、进站乘客数量及列车停站方案为决策变量,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列车跳停模式下的客流控制与运行图一体化优化模型。考虑到所建模型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基于线性化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重构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优化求解器CPLEX调用分支定界算法对模型进行精确求解。以小规模轨道交通线路和北京地铁八通线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同时获得系统较优的列车运行图、停站方案和客流控制策略。该部分研究内容对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均衡资源配置,提高列车运营服务效率,实现运能和客流需求的合理匹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包含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123篇。
李斌斌[2](2021)在《城轨服务中断下乘客出行行为分析及应急接驳公交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交通模式,但随着轨道网络化运营规模不断的增加,运营环境变得愈加复杂。一旦发生服务中断,如何精确把握出行受阻乘客出行行为,制定高效高质应急接驳服务保证其后续出行,成为近些年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运营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传统应急接驳方案主要为基于积压客流产生后的被动疏解接驳,由于缺乏对受阻乘客出行行为以及需求弹性变化的考虑,往往出现供需不匹配和实施效果差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受阻乘客出行行为角度出发,立足于服务中断时空范围特征,构建应急接驳下受阻乘客出行方案选择行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应急接驳公交优化研究,在尽可能降低应急接驳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受阻乘客出行。本文首先从服务中断下出行行为分析和应急接驳公交优化等方面开展了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了既有研究进展及待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设计SP(Stated Preference)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问卷获取应急接驳下受阻乘客出行行为相关数据;构建考虑不确定性和异质性的出行方案选择行为模型,深入分析受阻乘客决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兼顾乘客和运营部门利益,建立基于多模式弹性需求的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模型以及联合调度下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模型,并设计相应求解算法得到综合成本最小化的应急接驳公交快慢车站停方案、发车时刻及其行车计划编制结果,为服务中断场景下运营管理部门组织高质高效应急接驳公交提供指导。具体而言,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行为调查及特征分析。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应急接驳下出行行为相关数据,并在场景实验中设计具有不确定性的服务中断时间区间代替以往研究中简单假定的确定时间值以更加贴近现实场景。基于问卷数据进行出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场景属性(服务中断时间区间、发生时段、乘客位置)、个人属性(性别、收入、年龄)和出行特征属性(出行频次、服务中断经历、信息关注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急接驳下受阻乘客出行方案选择行为。(2)考虑不确定性和异质性的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行为建模。针对应急接驳场景下不确定服务中断持续时间引起的乘客出行方案中存在的不确定风险,分别构建基于特定属性扩展期望效用(Attribute-specific Extended Expected Utility,ASEEU)和信息熵不确定性风险度量(Risk Measurement with Shannon Entropy,RMSE)的出行方案选择模型。进一步考虑到乘客决策机理和决策权重异质性,基于潜在分类方法(Latent Class,LC)构建LC-ASEEU&RMSE和LC-RMSE模型,结果表明,存在ASEEU和RMSE两个决策机理的群体且后者人群显着占比远高于前者;同时乘客可划分为风险乐观/悲观两个类别,而风险悲观人群对等待风险的感知更加敏感。(3)弹性需求下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研究。基于能够精准刻画受阻乘客出行决策过程的行为模型实现服务中断下乘客需求分布的客观高精度预测,并考虑站停多样性构建快慢车组合的站停方案备选集合,进而建立弹性需求下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模型。立足于容量限制下受阻乘客弹性需求与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间相互反馈过程设计了包括乘客和接驳车辆的离散仿真事件并将仿真过程嵌入遗传算法中,同时设计了双层染色体表征蕴含不同站停方案的接驳公交发车间隔以提升求解高效性和准确度。结合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历史服务中断事件设计实验算例以验证所构建优化模型以及求解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模型求解得到的优化结果上行和下行方向上相较于无接驳(传统站站停单一站停方案)分别能够降低27.3%和28.8%(9.6%和11.7%)的成本。同时,为了给运营管理部门制定应急接驳方案提供政策性建议而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出行延误成本、接驳运行成本和综合成本均随过估计系数增大而增大;随着站停方案个数的增加,综合成本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求解耗时呈现出指数级增加趋势;随着接驳启动时间的增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也在不断提高。(4)联合调度下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编制研究。在分析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组合站停方案下快慢车联合调度的行车计划编制优化框架。以调度空驶时间和所需车辆数作为优化目标,并考虑相关时空约束及调度约束条件构建联合调度下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模型。结合优化问题多目标和解空间广的特征对NSGA-Ⅱ算法中编解码、交叉、变异操作进行适应性改造以保障求解时效性。基于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实验算例验证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效果,多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求解算法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将独立调度下优化结果作为对照组与联合调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联合调度策略下行车计划Pareto最优解集优于独立调度策略下行车计划Pareto最优解集,而不插入空驶车次情况下联合调度相较于独立调度能减少3辆接驳公交的使用,说明了在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编制中采用联合调度策略的优越性。图48幅,表27个,参考文献172篇。
李俊辉,夏宇[3](2021)在《高职课程思政“四维五解六步法”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文中提出课程思政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四维五解六步法",即从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和知识四个维度,从弘扬中国精神、文化自信、道德塑造、培养法治思维和职业基本素养五个方面解析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团队构建、岗位思政元素调研、召开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六个步骤推进课程思政实施。
金亚安[4](2021)在《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多网融合正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国铁、城际、市域快线、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均已实现了良好的换乘衔接,呈现多网并存协同发展的特点。面对多元化的运输组织需求,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就成为了解决轨道交通网络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区域轨道交通为辅,对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实施问题展开了研究,内容如下:(1)对共线运营的内涵进行阐述,界定本文研究的共线运营涵盖对象,通过对共线运营进行分类以及定性定量分析实施共线的运营环境,总结共线运营模式的特点、适应性及具体实施所需环境因素。(2)查阅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铁路设计规范,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共线运营中存在的建设施工、设施设备匹配和运营组织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3)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运行图周期分析法对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通过能力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交路条件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共线交路下通过能力最大化方案,并结合算例得出结论:多交路共线运营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共线区段的通过能力,也可能因共线距离或运行组织对线路通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4)研究了受动态变化的列车开行频率、车底数和过轨列车运行区间影响的多交路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旅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效益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选择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结合所求问题对求解算法进行了设计。所求结果采用输出Pareto解集的形式构成多方案供运营企业选择。(5)以某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基于客流量数据分析线路客流量变化。通过Matlab编程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生成Pareto解集作为初始备选方案,根据优化目标偏好进行方案比选,选出一组权衡解。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分析得出,相比于原始方案,多交路共线运营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线路运输效率并保证服务质量,并能够将运营成本的增加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求解方法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目标间相互协调的问题,问题和求解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邹明辉[5](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总结优化行车组织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架构。基于人机交互技术,利用C#语言完善功能需求设计及优化系统数据流程,来实现各业务模块的开发,并重点对配线设计和折返能力仿真计算进行深入论述。
邓彬[6](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城市化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规划。如今,城市进程加快而带来的城市交通出行问题日趋严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基于安全性高、舒适度强、污染率低特性,在解决城市道路拥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国各地都积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众所周知,近年来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这样的结果导致城市不同轨道交同线路客流分布不均,城市中心出现明显的高峰流量,而远离中心区的郊区客流量特相对较低。如果不区分地段单独采用一种运营方式,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列车供不应求,乘客乘坐舒适度不高或是列车资源浪费等问题。如果不改变运用列车车底数量,采用大小交路的运营方式,则会起到显着作用。一方面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满足乘客乘坐需求,节约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大客流区段的运营能力,提高舒适度,为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故此,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确保交通运输功能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组织中列车运行交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继而得出列车运营需要坚持的准则,同时指出相关问题,深入探讨不同运营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种类进行剖析。简述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规划概况、特点,简化了典型交路类型线路(Y型、X型、I型)的列车运行交路示意图,举例说明了不同类型交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分析了线路不同区段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正常区段运营的列车运行交路如何变化。通过对以上章节的分析,建立列车运行交路方案优化模型,计算出不同交路类型情况下的运用车底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以深圳地铁3号线的列车运行交路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介绍了深圳地铁3号线的线路基本情况的、列车运行参数以及客流分析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而得到优化后的深圳地铁3号线列车运行交路方案,对比原有方案与优化方案之后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论文图34幅,表15个,参考文献59篇。
侯卓璞[7](2021)在《面向调度控制一体化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高效、快捷准点、绿色环保等特点,是现代化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路网规模的逐渐扩大和乘客出行需求的迅猛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环境日益复杂,运营控制难度日趋增大。列车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设备、环境、人为等因素导致的随机干扰而产生延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地进行列车运行调整,会导致线路甚至路网运营秩序紊乱、站台乘客滞留等危害。目前轨道交通系统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采用分层架构,突发情况下主要依赖调度员人工经验进行应急处置,效率不高且难以兼顾全局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轨道交通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打破既有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的分层架构,实现调度控制一体化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干扰对列车运行和乘客出行的影响,从乘客出行需求、行车调度指挥和列车运行控制三个层面出发,研究面向调度控制一体化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点:1.针对客流高峰时段干扰对列车运行与候车乘客出行的不利影响,提出面向乘客需求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考虑站台容纳能力和列车载客容量的限制建立基于容量约束的动态客流模型,对乘客候车、上下车及滞留等状态进行精确刻画。进一步地,考虑乘客上下车过程对列车停站时间的影响,以减小列车延误时间和站台滞留乘客数量为目标,建立基于容量限制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并针对该模型特点设计基于布谷鸟搜索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以快速恢复正常行车秩序并满足乘客出行需求。2.结合实际列车自动调整功能并考虑干扰对列车运行能耗的影响,提出基于预置推荐速度曲线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考虑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载重变化,建立基于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的列车能耗计算模型,基于二元变量建立列车运行等级与预置推荐速度曲线、运行时间及能耗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压缩时分调整策略,以减少列车运行能耗、延误时间和滞留乘客数量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基于大M法对模型中非线性约束进行线性化重构,将原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采用数学规划软件CPLEX求解。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通过在线选择列车运行等级,短时间内得到列车运行调整与推荐速度曲线选择一体化的方案,使列车尽快恢复原计划运行,并降低滞留乘客数量与列车运行能耗。3.针对客流高峰时段压缩时分调整策略对降低列车延误时间与滞留乘客数量的局限性,提出预置速度曲线下基于组合策略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考虑在线选择列车运行等级,采用扣车和压缩时分的组合策略以进一步均衡列车运行间隔。以减少滞留乘客数量和列车运行延误时间为目标,建立基于扣车和压缩时分策略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提出了基于仿真优化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利用动态客流仿真模型对调整方案进行评估以确定被扣停列车并更新扣车约束条件,通过迭代求解快速得到包含扣停时间、调整后列车运行等级和停站时间的一体化方案。仿真算例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的压缩时分策略,采用组合策略的调整方案能进一步减少列车延误时间和站台滞留乘客数量,显着缓解客运压力。4.针对既有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的分层架构并考虑速度曲线的实时优化,提出基于深度学习和混合搜索的列车调度与控制一体化方法。考虑列车运行调整过程中推荐速度曲线优化的实时性需求,建立列车速度曲线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获取带标签的样本数据,并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来拟合输入集(列车在各区间的线路条件、运行时间)与输出集(最优曲线对应列车工况转换点及能耗)之间的映射关系。进一步地,以最小化列车运行能耗和延误时间为目标,建立列车运行调整与运行控制一体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搜索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以求解问题。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列车运行调整与推荐速度优化一体化的方案,所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满足运行调整过程中推荐速度曲线优化的计算精度与速度需求。
陈丽玲[8](2021)在《考虑配线约束的地铁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运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各大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共识。但由于城市职住分离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潮汐性凸显,潮汐客流在方向上不均衡分布的特征给地铁运营组织带来一些问题。在传统成对列车开行方案下,虽然大客流方向的乘客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但会导致小客流方向的运力浪费严重。针对上述运力靡费问题,在考虑线路存车线配备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运力的浪费,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本文首先总结了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建立考虑存车约束的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最后以某条具有潮汐客流现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作为案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及模型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理论,介绍了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分析了不成对开行方案的研究背景、组织原理、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了开行不成对列车的客流条件和线路条件,以及不同线路条件下不成对列车的组织形式,为建立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考虑存车约束的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考虑存车条件、停站延长时间、客流需求等约束,以乘客总出行时间、列车走行公里和列车满载率均衡系数最小为目标,构建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模型旨在保持大客流方向运力不变的基础上,利用配线存放小客流方向的下线列车,以减少运能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3)以A市某条具有显着客流潮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案例,求解在线路配线约束下的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相比,最优的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使列车走行公里数降低了8.16%,运能利用率提高5.50%,但是代价是小客流方向上的乘客总出行时间增加了0.92%。这说明不成对列车能够在不显着降低乘客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4)最后,对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列车满载率均衡性能够维持乘客服务水平不发生显着降低。当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在1.20~1.35之间时,适宜利用配线开行不成对列车。得出了在案例条件下侧重不同主体利益下配线最宜的设置位置。
谭彬彬[9](2021)在《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发车频率随着客流需求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高密度的运输服务对折返站的折返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折返站作为线路运营中的关键节点,其折返能力直接影响到整条线路的服务水平。本文从运营角度出发,在传统列车运行图编制的过程中同时优化列车在折返站内部的进路占用时长和进路排列,旨在进一步提高线路通过能力,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形势,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归纳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列车运行图优化、折返能力计算以及车站进路排列等内容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之处。(2)以典型站前折返站型和站后折返站型为研究对象,概括了不同折返方式的折返过程,总结出折返间隔的计算方法。并对特殊运营模式中的折返瓶颈站点进行了剖析。基于折返组织理论和累积0-1变量对典型站前折返站型和站后折返站型构建了折返组织过程的数学模型。(3)分别建立了大小交路和快慢车运营模式下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前者以线路通过能力最大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列车运行、折返接续相关的各类约束,同时优化列车在各个站点的到发时刻、间隔以及列车折返进路;后者以最大化线路通过能力和最小折返冗余时间为目标,通过合理调整快、慢车之间的行车间隔、越行情况,计算快、慢车在各个站点和折返站轨道资源的到发时刻。此外,分别利用商业求解器和遗传算法对两类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小规模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4)以虚拟线路为背景设计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大小交路运营模式中,验证了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模型优势在于充分压缩列车折返间隔的冗余时间,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并探讨了折返站站型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当小交路开行比例较大时,小交路发车间隔的变化对列车在折返站折返接续的影响。在快慢车运营模式中,主要对比了不同快、慢车开行比例和车底类型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接续情况。案例结果在证明折返组织模型具有较高适用性的同时,也为在特殊运营模式中提供高效、安全的列车服务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钱蕾[10](2021)在《双向中断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大运量的复杂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部分区间发生运营中断在所难免。近年来各城市发生的多起运营中断事件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不便,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目前应对运营中断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有必要深入研究中断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问题。列车运行组织是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关键问题,同时考虑到部分区间运营中断对全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研究中断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具有较大意义。论文以较长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区间双向中断为研究场景,将运营中断分为中断期和恢复期两部分,分析研究了双向中断下的列车交路调整策略和乘客路径选择行为。以双向中断下的列车和客流为基础,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可用于生成双向中断下的中断线路和衔接线路的调整列车时刻表。最后通过案例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可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问题的理论分析。从中断方向、中断范围和中断时长三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不同中断类型下的中断管理方法;确定了本文的具体研究范畴为30min以上的局部线路双向运营中断,并给出了基于本文研究范畴的双向中断下的小交路调整策略。(2)双向中断下的乘客路径选择研究。将双向中断下的受影响客流进行分类,并将受影响乘客的后续选择总结为等待、绕行及退出轨道交通系统;确定了双向中断下的有效路径集合和各路径的广义费用,以乘客原计划路径的广义费用和乘客延误容忍时间之和为参照点,构建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中断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模型,为双向中断下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客流输入。最后用案例验证了运营区间双向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模型的准确性。(3)建模与算法。将运营中断的调整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中断响应阶段、中断持续阶段和恢复阶段。针对中断线路以及与中断线路有换乘衔接关系的其他线路,建立了中断阶段(包括中断响应阶段和中断恢复阶段)和恢复阶段的两阶段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模型以乘客总等待时间和超出列车容量乘客的惩罚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列车运行、乘客乘车、路网换乘、列车能力为约束条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遗传算法对两阶段模型进行联合求解。最后利用CPLEX求解器和设计的算法同时对算例进行求解,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4)案例研究。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局部路网具体中断场景为研究对象,根据小交路调整策略确定中断线路的小交路折返站,根据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双向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模型计算案例中断场景下的路网客流分布,根据运营区间双向中断下的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计算得出中断线路和衔接线路的列车时刻表;将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与单线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不组织小交路运行的调整结果进行对比,证明论文提出的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可以更有效的减少乘客总等待时间和超出列车容量乘客的惩罚时间;对超出列车容量乘客的惩罚时间系数、中断持续时间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组织小交路运行的时机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本文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图77幅,表32个,参考文献72篇。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与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轨道交通客流控制 |
1.2.2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与运营组织分析 |
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 |
2.1.1 客流总量变化特征 |
2.1.2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
2.1.3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要素 |
2.2.1 客流组织优化要素 |
2.2.2 行车组织优化要素 |
2.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 |
2.3.1 客流协同控制必要性分析 |
2.3.2 客流协同控制策略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时空网络的客流协同控制优化 |
3.1 出行选择行为刻画 |
3.2 时空网络构建 |
3.3 基于时空网络的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模型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列车运行轨迹 |
3.3.3 乘客出行轨迹 |
3.3.4 数学模型 |
3.4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框架的模型求解 |
3.4.1 模型分解 |
3.4.2 算法设计 |
3.5 算例分析 |
3.5.1 小规模算例 |
3.5.2 北京地铁八通线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4 面向随机需求场景的鲁棒客流协同控制优化 |
4.1 动态随机客流刻画 |
4.2 精细化鲁棒客流控制规则 |
4.3 问题描述 |
4.4 鲁棒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模型 |
4.4.1 参数和决策变量 |
4.4.2 乘客需求表示方法 |
4.4.3 鲁棒客流控制约束 |
4.4.4 乘客期望等待时间 |
4.4.5 模型整合 |
4.5 模型求解 |
4.5.1 模型分解 |
4.5.2 算法设计 |
4.6 算例分析 |
4.6.1 小规模算例 |
4.6.2 北京地铁八通线算例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列车跳停模式的客流控制与运行图一体化优化 |
5.1 问题描述 |
5.1.1 列车灵活跳停模式 |
5.1.2 二次客流控制规则 |
5.2 客流控制与运行图一体化模型 |
5.2.1 参数和符号定义 |
5.2.2 系统约束 |
5.2.3 目标函数 |
5.3 基于线性化方法的模型重构 |
5.3.1 理论基础 |
5.3.2 约束线性化 |
5.3.3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
5.4 简化模型 |
5.4.1 目标函数 |
5.4.2 约束条件 |
5.5 算例分析 |
5.5.1 小规模算例 |
5.5.2 北京地铁八通线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城轨服务中断下乘客出行行为分析及应急接驳公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应急接驳实践问题的思考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范围界定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服务中断下出行行为研究 |
2.1.1 数理统计方法 |
2.1.2 乘客仿真模型 |
2.1.3 离散选择模型 |
2.2 应急接驳公交优化 |
2.2.1 通用公交优化框架 |
2.2.2 应急接驳公交优化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行为调查及特征分析 |
3.1 行为调查问卷设计 |
3.1.1 场景实验设计 |
3.1.2 出行特征调查 |
3.1.3 个人属性调查 |
3.2 调查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3.2.1 样本合理性验证 |
3.2.2 出行特征信息 |
3.2.3 个人属性信息 |
3.3 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行为特征分析 |
3.3.1 场景变量对方案选择分布的影响 |
3.3.2 出行特征对方案选择分布的影响 |
3.3.3 个人属性对方案选择比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不确定性和异质性的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行为建模 |
4.1 基于扩展期望效用的出行方案选择行为建模 |
4.1.1 扩展期望效用理论 |
4.1.2 扩展期望效用计算 |
4.1.3 模型变量说明 |
4.1.4 模型检验 |
4.1.5 模型结果分析 |
4.2 基于信息熵风险度量的出行方案选择行为建模 |
4.2.1 信息熵风险度量方法 |
4.2.2 模型变量说明 |
4.2.3 模型结果分析 |
4.3 基于潜在分类模型(LCM)的出行方案选择行为建模 |
4.3.1 LCM建模框架 |
4.3.2 模型变量说明 |
4.3.3 模型结果分析 |
4.4 应急接驳下出行方案选择模型汇总 |
4.5 本章小结 |
5 弹性需求下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5.2 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方案优化模型 |
5.2.1 符号说明 |
5.2.2 模型假设 |
5.2.3 优化模型 |
5.3 模型求解算法 |
5.3.1 算法选择 |
5.3.2 站停方案生成 |
5.3.3 离散事件仿真过程 |
5.3.4 基于仿真的改进遗传算法设计 |
5.4 案例分析 |
5.4.1 基础数据 |
5.4.2 优化结果 |
5.4.3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联合调度下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编制研究 |
6.1 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6.2 联合调度下行车计划编制优化模型 |
6.2.1 符号说明 |
6.2.2 模型假设 |
6.2.3 优化模型 |
6.3 模型求解算法 |
6.3.1 算法选择 |
6.3.2 约束条件处理 |
6.3.3 NSGA-Ⅱ算法关键操作设计 |
6.4 案例分析 |
6.4.1 基础数据 |
6.4.2 对照求解算法 |
6.4.3 优化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轨服务中断下乘客出行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B 受阻客流界定主程序代码 |
附录C 同和-龙归应急接驳公交行车计划优化结果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职课程思政“四维五解六步法”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内涵 |
2“四维五解六步法”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基本内容 |
3“四维五解六步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
3.1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
3.2开展岗位思政元素调研 |
3.3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会的组织 |
3.4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
3.5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
3.6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
(4)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既有研究分析述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概述 |
2.1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概念 |
2.1.1 共线运营的定义 |
2.1.2 共线运营的分类 |
2.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环境分析 |
2.2.1 共线运营线网形态分析 |
2.2.2 共线运营客流特征分析 |
2.2.3 都市圈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分析 |
2.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优缺点分析 |
2.3.1 共线运营的优点 |
2.3.2 共线运营的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实施条件概述 |
3.1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建设工程条件 |
3.1.1 线路设置条件 |
3.1.2 接轨站过轨条件 |
3.1.3 接轨站布置形式及有关配线条件 |
3.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设施设备条件 |
3.2.1 运营车辆基本条件 |
3.2.2 供电信号条件 |
3.2.3 信息统计及通信条件 |
3.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组织条件 |
3.3.1 运营组织条件 |
3.3.2 行车组织条件 |
3.3.3 车站组织条件 |
3.4 共线列车运营组织方式 |
3.5 不同运营条件的界定 |
3.6 本章小结 |
4 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分析 |
4.1 线路最大通过能力计算 |
4.2 不同运营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
4.2.1 多交路运营对通过能力计算的影响分析 |
4.2.2 多交路运营下的通过能力计算 |
4.2.3 多交路共线运营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
4.3 算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交路共线运营的城轨开行方案研究 |
5.1 问题描述及假设 |
5.2 模型构建 |
5.2.1 客流对出行成本的影响 |
5.2.2 企业运营成本的确定 |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5.3 模型求解及算法设计 |
5.3.1 多目标优化算法 |
5.3.2 算法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算例研究 |
6.1 线路概况 |
6.2 客流分析 |
6.2.1 客流需求分析 |
6.2.2 客流特征分析 |
6.3 列车共线优化方案生成 |
6.3.1 计算参数设定 |
6.3.2 模型求解结果 |
6.4 优化效果分析 |
6.4.1 优化方案与既有方案对比 |
6.4.2 指标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及结论 |
7.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CAD系统需求 |
1)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资料管理: |
2) 客流数据分析预测: |
3) 车辆选型与列车编组: |
4) 列车运行交路设计: |
5) 全日行车计划: |
6) 配线设计: |
7) 折返能力仿真计算: |
2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CAD系统架构 |
3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CAD系统功能结构及数据流程 |
3.1 数据结构化管理模块 |
3.2 客流分析预测模块 |
3.3 车辆选型与编组模块 |
3.4 列车运行交路模块 |
3.5 全日行车计划模块 |
3.6 配线设计模块 |
3.7 折返能力仿真计算模块 |
4 关键技术 |
4.1 配线铺画模型构建 |
4.2 折返仿真模型构建 |
4.2.1 判断列车运行是否符合安全距离 |
4.2.2 判断列车所处位置限速 |
5 结语 |
(6)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概况评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理论基础 |
2.1 交路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交路的概念 |
2.1.2 交路的特征 |
2.2 交路的制定原则及问题 |
2.2.1 交路的制定原则 |
2.2.2 交路存在的问题 |
2.3 交路的类型 |
2.3.1 单一运行交路 |
2.3.2 大小运行交路 |
2.3.3 衔接运行交路 |
2.3.4 交错运行交路 |
2.3.5 共线运行交路 |
2.3.6 环形运行交路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方案 |
3.1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规划概况 |
3.2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规划特点 |
3.2.1 网络结构体现“枢纽型”的特点 |
3.2.2 网络结构体现“层次化”的特点 |
3.2.3 网络结构体现“功能性”的特点 |
3.3 城市轨道交通交路影响因素 |
3.3.1 客流分布及客流计划 |
3.3.2 乘客出行时间 |
3.3.3 列车运输能力 |
3.3.4 运输企业经济效益 |
3.3.5 车站能力及区间通过能力 |
3.4 列车交路计划 |
3.4.1 列车交路计划的定义 |
3.4.2 列车交路计划的影响因素 |
3.5 典型交路类型 |
3.5.1 大小运行交路 |
3.5.2 Y型线路列车运行交路 |
3.5.3 X型线路列车运行交路 |
3.5.4 I型线路列车运行交路 |
3.6 故障事件下列车运行交路变化 |
3.6.1 线路一端故障 |
3.6.2 线路中间故障 |
3.6.3 列车晚点故障 |
3.6.4 城轨线网某一区段故障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方案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优化模型建立及求解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基本假设 |
4.2.3 模型变量与符号意义 |
4.2.4 模型建立与约束分析 |
4.2.5 目标函数设定 |
4.2.6 约束条件分析 |
4.2.7 模型求解分析 |
第5章 实例研究 |
5.1 网络化的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情况介绍 |
5.1.1 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情况 |
5.1.2 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情况 |
5.2 深圳地铁3号线线路情况 |
5.2.1 线路概况 |
5.2.2 列车运行参数 |
5.2.3 客流情况 |
5.2.4 优化模型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面向调度控制一体化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列车调度与控制一体化中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
2.1 列车速度曲线 |
2.2 列车运行图 |
2.3 列车运行调整 |
2.4 符号与记号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乘客需求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考虑列车与站台容量限制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
3.3 基于布谷鸟搜索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 |
3.4 仿真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预置推荐速度曲线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考虑区间运行等级选择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
4.3 基于大M法的模型线性化重构与求解 |
4.4 仿真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预置速度曲线下基于组合策略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 |
5.1 问题描述 |
5.2 考虑扣车与压缩时分策略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
5.3 基于仿真优化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 |
5.4 仿真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深度学习和混合搜索的列车调度与控制一体化方法 |
6.1 问题描述 |
6.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列车速度曲线特征学习 |
6.3 列车运行调整与运行控制一体化模型 |
6.4 基于混合搜索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 |
6.5 仿真算例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考虑配线约束的地铁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性研究 |
1.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城市轨道交通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理论分析 |
2.1 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 |
2.2 不成对开行方案开行的客流条件 |
2.2.1 客流特征分析 |
2.2.2 客流空间特征指标 |
2.3 不成对开行方案实施的线路条件 |
2.4 不成对开行方案的运行效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存车约束的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 |
3.1 变量定义及说明 |
3.2 问题描述 |
3.3 条件假设 |
3.4 模型建立 |
3.4.1 时间参数描述 |
3.4.2 约束条件描述 |
3.4.3 客流参数描述 |
3.4.4 目标函数 |
3.5 模型求解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线路概况 |
4.2 客流特征 |
4.3 求解参数设置 |
4.4 结果分析及方案评价 |
4.4.1 结果分析 |
4.4.2 方案评价 |
4.5 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目标函数效果的变化 |
4.5.2 方向不均衡系数 |
4.5.3 配线位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运行图优化 |
1.2.2 折返能力计算 |
1.2.3 车站进路排列 |
1.2.4 既有文献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折返组织理论阐述与分析 |
2.1 折返站站型分析 |
2.1.1 站前折返站型 |
2.1.2 站后折返站型 |
2.2 折返组织过程分析 |
2.2.1 单线折返过程 |
2.2.2 双线交替折返过程 |
2.3 折返组织能力分析 |
2.3.1 折返间隔计算 |
2.3.2 折返能力计算 |
2.4 折返瓶颈场景分析 |
2.4.1 大小交路运营模式 |
2.4.2 快慢车运营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构建 |
3.1 基于累积0-1 变量的折返组织建模 |
3.1.1 基于累积0-1 变量的进路占用表示 |
3.1.2 站前折返组织建模 |
3.1.3 站后折返组织建模 |
3.2 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 |
3.2.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3.2.2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3.2.3 模型求解 |
3.2.4 算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快慢车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构建 |
4.1 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快慢车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 |
4.1.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4.1.2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4.1.3 模型求解 |
4.1.4 算例验证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
4.2.1 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
4.2.2 算法求解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大小交路运营模式下的案例分析 |
5.2.1 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优势分析 |
5.2.2 折返站站型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
5.2.3 发车间隔对折返接续的影响分析 |
5.3 快慢车运营模式下的案例分析 |
5.3.1 开行比例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
5.3.2 车底类型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双向中断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中断条件下的乘客路径选择 |
1.3.2 中断条件下的列车运行调整 |
1.3.3 既有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基础分析及交路调整策略 |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定义 |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分类 |
2.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分类概述 |
2.2.2 本文研究范畴 |
2.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管理 |
2.3.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管理方法 |
2.3.2 双向中断下的小交路调整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3 运营区间双向中断下的乘客路径选择模型 |
3.1 运营区间双向中断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 |
3.1.1 中断后的客流分类 |
3.1.2 受影响客流的后续选择 |
3.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双向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模型 |
3.2.1 累积前景理论适用性分析 |
3.2.2 双向中断下路径方案集合的确定 |
3.2.3 双向中断下各路径广义费用的生成 |
3.2.4 双向中断下路径参考点取值 |
3.2.5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乘客路径选择模型 |
3.3 案例验证 |
3.3.1 案例背景 |
3.3.2 参数设定 |
3.3.3 结果分析 |
3.3.4 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运营区间双向中断下的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1.1 问题分析 |
4.1.2 变量解释 |
4.1.3 基本假设 |
4.2 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模型构建 |
4.2.1 模型目标函数 |
4.2.2 列车运行约束和乘客乘车约束 |
4.2.3 两阶段模型构建 |
4.3 基于分阶段建模联合求解的遗传算法设计 |
4.3.1 遗传算法适用性分析 |
4.3.2 算法设计 |
4.4 算例验证 |
4.4.1 算例简介 |
4.4.2 CPLEX调整结果 |
4.4.3 算法调整结果 |
4.4.4 算法效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案例背景 |
5.2 结果分析 |
5.2.1 中断线路小交路折返站确定 |
5.2.2 中断后的客流分析 |
5.2.3 单线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结果分析 |
5.2.4 网络列车时刻表协同调整结果分析 |
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 中断持续时间的影响分析 |
5.5 组织小交路运行时机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内容 |
附录B 案例客流OD数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与算法[D]. 孟凡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城轨服务中断下乘客出行行为分析及应急接驳公交优化研究[D]. 李斌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高职课程思政“四维五解六步法”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 李俊辉,夏宇.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4]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D]. 金亚安.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J]. 邹明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1(06)
- [6]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交路优化[D]. 邓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7]面向调度控制一体化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方法研究[D]. 侯卓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考虑配线约束的地铁不成对列车开行方案的运行效果研究[D]. 陈丽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考虑折返进路占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D]. 谭彬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双向中断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调整研究[D]. 钱蕾.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论文; 列车运行图论文; 交通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