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易极轴天线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佑[1](2020)在《宽波束天线单元及其在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中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控阵天线是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的天线形式,可以通过改变辐射单元之间的馈电相位来改变整个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指向,从而实现波束的电扫描功能。为解决圆极化阵列天线二维宽角扫描的问题,本文从天线的基本理论出发,依据宽波束辐射单元可扩展相控阵扫描范围的原理,根据课题指标研究并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天线单元,并将这两种宽波束单元组成不同类型阵列。此外还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大规模阵列的双圆极化宽波束辐射单元。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述了相控阵列天线的背景、发展现状和工作原理,总结了宽角扫描相控阵列天线与宽波束天线的设计方法及原则。设计了一种微带形式的宽波束单元,利用金属腔体对整个辐射场的耦合作用展宽天线的波束宽度,分别将这种宽波束单元设计成线极化以及圆极化形式,对于线极化单元组成直线阵,实现一维直线相控阵列的宽角扫描,可实现±82°的一维扫描。根据实际的课题指标,将圆极化宽波束单元采用矩形排布的形式组成二维阵列,实现二维16元阵列的圆极化扫描,可实现二维平面±57°的扫描,并将其加工实测,基本实现了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单臂螺旋形式的宽波束圆极化单元,同样是通过金属腔体来扩展单臂螺旋的波束宽度,通过采用一种锥台形结构实现螺旋天线的宽带阻抗匹配。将此宽波束单臂螺旋单元组成三角形栅格排布的19元阵,将不同位置的阵列单元自旋不同角度,以获得很好的圆极化特性。由于两个平面的扫描范围不一致,通过仿真验证可以实现一个平面±47°圆极化扫描,另一个平面实现±53°圆极化扫描。根据所设计的微带圆极化宽波束单元,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大规模阵列的双圆极化形式的宽波束圆极化单元。设计了两种形式的双圆极化馈电网络,分别是3d B分支线耦合器形式的双点馈电网络与3d B分支线耦合器和T形功分器组合的四点馈电网络。将两种馈电网络分别应用于双层微带天线当中,并加工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且四点馈电形式网络解决了交叉极化恶化的问题。最后设计了一种不等波束宽度的阵中单元,通过构造异形的结构来实现不同平面的不等波束宽度。
匡春旭[2](2020)在《MIMU辅助无人机相关干涉仪测向校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机载测向技术一直以来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可用于情报侦察,在民用上可用于频谱检测、无线电监测和海事救援等等。近年来,微型旋翼无人机的发展迅速,其优秀的悬停飞行能力以及低廉的成本,也使之成为机载测向系统的理想载体,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无线电测向技术自诞生至今,已经发展出众多的测向体制,其中,相关干涉仪测向体制最适用于机载测向,依据无线电波在均匀介质中匀速直线传播的性质,通过测向装置接收来波信号并解算得出基线间相位差,最后利用测向算法得出辐射源相对载体的方位信息。由原理可知,测向平台的稳定性会对系统精度造成影响,然而微型无人机由于自身体积小巧,更易受到振动影响(例如电机转动、阵风等),使得机身机翼产生摇摆,将导致其搭载的测向系统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建立机载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模型,从天线阵型设计,标准库建立和相关匹配算法这三个部分,对传统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以适应微型旋翼无人机。探讨了影响测向系统精度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仿真实验对课题所建立的无人机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进行验证和分析。其次,利用无人机一阶振动模型作为误差源,建立了振动环境下的无人机相关干涉测向系统误差模型,分析无人机悬停振动对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精度的影响。针对无人机测向系统振动误差,本文提出了微惯性测量单元(Miniature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MIMU)辅助无人机相关干涉仪测向校正算法,该算法属于有源校正算法的一种,利用MIMU作为辅助源,实时测量无人机悬停状态下的振动姿态,再通过校正算法对测向结果进行补偿,最终实现无人机在悬停状态下的精准测向。最后,为了解决MIMU中陀螺仪自身噪声过大的问题,对无人机上搭载的MIMU进行误差抑制方法研究。本文所提出的MIMU辅助的无人机测向校正算法属于有源校正算法,辅助源的精度直接影响了校正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先对陀螺仪进行误差建模,利用Allan方差法对陀螺仪随机误差进行分析;根据无人机悬停状态下的运动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改进姿态算法,该算法能够得出载体的三轴姿态失准角,在通过卡尔曼滤波对姿态信息进行补偿,实现了对MIMU的误差抑制。
王天宇[3](2020)在《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结构设计及轴系精度分析》文中指出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作为激光通信的光电接收发射设备,其结构设计及轴系精度对整机性能十分关键,地面站的轴系精度直接影响了指向精度,其整机性能决定了通信质量,为了满足地面站的指向精度与成像质量要求,完成空间激光通信链路,需保证轴系晃动在指标范围内;通过国内外调研,对大口径总体方案及结构形式进行设计,针对轴系晃动问题,着重研究支撑结构方式及晃动模型,通过有限元和动力学仿真分析,为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提供设计理论和验证反馈。本论文以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为背景,对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跟踪架结构形式及其轴系精度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前期调研,建立地面站结构模型,设计了地平式跟踪架形式的大口径地面站,针对轴系晃动问题,经过对地面站方位俯仰轴系晃动误差讨论,建立两个轴系晃动的理论模型,可以得出轴系晃动与指向精度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轴系晃动误差确定方向。采用数学模型对其轴系精度进行理论计算,后用蒙特卡罗法对轴系晃动进行模拟仿真,最后得出轴系晃动满足3"指标要求。针对大型零件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保证大型零件刚度的同时且轻量化;运用有限元方式对大口径地面站的大型零部件进行优化处理,后进行结构力学分析及模态分析,通过仿真模拟,判断零件变形对轴系晃动的影响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针对地面站动态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对地面站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机电联合仿真,分析地面站在动态工作时的跟踪性能,并对地面站的伺服控制系统进行试验,测试了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机构的跟踪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其中最大跟踪误差为4.82’’,满足要求。
王玲[4](2019)在《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太阳光室内导入照明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太阳光能利用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由于建筑物中室内光照不足,为了节约能源消耗,考虑将太阳光导入室内进行照明。这种方式可有效地利用太阳光,提升人类的室内生活质量,因此太阳光室内导入照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光纤型太阳光导入器具有光传输效率高、结构灵活、安装成本低等优点。为有效导光,通常采用透镜会聚的方法,将太阳光导入到光纤。针对现有光纤型太阳光会聚与追踪系统存在透镜尺寸小、会聚系统复杂、追踪稳定性差等缺点,本课题围绕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两种追踪与会聚一体的太阳光光纤式聚光系统,主要工作如下:一.研究了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光纤式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确定了系统的结构布局,提出两种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聚光器的方案设计,以实现高精度、大角度的聚光要求;二.完成了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各部分的光学设计和性能评价,包括聚光关键元器件之一的菲涅耳透镜的参数设计,采用Matlab软件计算了菲涅耳透镜的参数,分析了聚光系统的情况及其对聚光效果及跟踪角度的分析等;三.同时采用GPS粗定位和光电跟踪精定位两种方式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跟踪效果,克服了传统的会聚透镜与跟踪聚光透镜分别设置所造成的缺陷;四.搭建了菲涅耳透镜聚光系统的简易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本论文研究工作可以为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光纤导光技术提供可行方案,以促进太阳光会聚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杨龙[5](2017)在《宽带全向天线及紧耦合阵列天线研究》文中指出全向天线已经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现代无线通信日益宽带化和智能化的挑战,需要全向天线具备一些更优的工作性能来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比如宽带、高增益与小型化等。另外,在超宽带阵列天线领域,紧耦合阵列因其具备超宽工作频带、宽角扫描和超低剖面等优点备受关注,但紧耦合阵列的快速优化设计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科研课题,以全向天线和超宽带紧耦合阵列为设计目标,主要围绕垂直、水平和圆极化这三种极化形式的全向天线的宽频带技术以及紧耦合阵列的快速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拓展紧耦合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工作需要,分析了对称振子和单极子的基本原理及其特性参数,研究了实现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宽带化、低剖面和高增益的技术途径。1).为展宽单极天线带宽和获得低剖面性能,确定了以四角锥水壶型单极子天线为设计原型,采用类锥形渐变结构和加载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在数字电视频段的宽带低剖面单极子天线。2).研究传统的对称振子组成纵向阵列构成高增益全向天线的方案,结合角反射器天线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款基于角反射器的宽带高增益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文中给出了其详细的设计过程和实验分析。3).采用双面印刷振子和宽带Marchand巴伦结合的宽带单元形式,并将单元在轴向交替排列,设计了一款宽带高增益垂直极化全向天线,通过对其并联馈电网络与振子一体化设计并引入反射条实现了较好的辐射特性。2.对宽频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进行了深入研究。1).研究了多谐振结构实现天线宽带工作的方法,采用双层印刷的具备多谐振的水平振子结构结合平行双线设计了一款工作在4G LTE频段的宽带小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重点分析了多谐振实现原理和小型化措施。2).结合应急通信系统需求,对超短波水平极化全向天线进行研究,实现了天线宽带化和小型化的技术要求。采用末端短路技术实现了X型振子的小型化,并结合平行双线和宽带巴伦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天线宽频带工作。着重分析了馈电网络和振子的结构对天线带宽和辐射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其结构,改善了天线水平面方向图的不圆度。3.讨论了圆极化全向天线的宽频带措施和方法。1).设计了一款用于WLAN通信的圆极化全向天线,采用单极子模式和弧形枝节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圆极化电磁波的全向辐射,通过耦合馈电的形式实现了轴比带宽的宽带化。2).为改善上述圆极化全向天线阻抗带宽不宽的情况,结合贴片天线宽频带技术,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引入了另一个耦合的谐振枝节,成功地实现了双频谐振工作,大大展宽了带宽,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谐振路径及其对天线匹配和辐射性能的影响。4.对超宽带紧耦合阵列天线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1).针对阵列单元的设计,采用阵列的等效电路方法和无限周期边界的全波仿真方法对单元性能进行初始优化,其中对比了两种方法在各扫描面的匹配特性并进行了分析。2).为实现全波仿真对阵列等效电路模型的快速等效,采用进化算法结合高斯过程的协同算法对紧耦合阵列单元进行快速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紧耦合天线阵的设计效率。3).在上述基础上,对有限紧耦合阵列的截断效应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最终完成了规模为3×8的超宽带紧耦合阵的设计,对其各扫描面的端口匹配特性和阵列扫描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实际制作了天线原理样机,并对其匹配特性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验证了设计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5.对紧耦合技术在圆极化天线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基于紧耦合技术的设计思想,采用了顺序馈电的末端强耦合的对称振子和L型探针结构,再结合宽带阻抗变换网络和功分网络,实现了两款定向圆极化天线的设计,在保证宽频带工作的同时,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和高增益辐射特性,有效扩展了紧耦合技术的应用范围。
莫凡[6](2016)在《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通信领域行业前进的步伐。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仅能满足军事上的需求,在民用中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许多国家都加入了自主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行列中来。天线作为卫星导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会直接影响整个卫星导航系统作用的的实现。因此卫星导航天线的研究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为了满足不同环境下各种应用的需求并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天线。微带天线作为一门独立的课题,以其结构和性能的特殊优势,能适应多种场合的应用需求,在行业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以微带天线中使用同轴馈电的微带贴片天线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针对目前GPS/GLONASS/GALILEO/北斗四大卫星系统的L1和L2工作频段,结合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圆极化通讯信号,主要设计了两款双频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文中经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借助电磁仿真软件的计算,通过初步的理论设计再经过软件的仿真计算的优化,设计了一款双层双频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并实现了一款新型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其中对双层双频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的天线的辐射单元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还经过对两个正交混合网络的设计优化,用来搭建了天线的馈电电路网络,使得上层和下层各自的两个馈电点都能够得到等振幅的90°移相馈电,实现了天线的圆极化辐射。经过仿真的计算,此天线能够覆盖四大卫星系统所需的L1和L2工作频段,具有较高的增益和良好的轴比,实现了天线的双频圆极化。设计的另一款双层双频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经过增加寄生辐射方环,利用缝隙耦合,使得单层的贴片天线产生了两个频段的辐射,实现了贴片天线的小型化。同时利用特殊开槽,降低天线的Q值,拓宽了高频段的带宽,实现了天线的宽频带特性。此款天线采用了四馈电点等功率90°移相馈电,用来实现天线的圆极化辐射。文中对馈电电路网络的搭建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采用了一款四相等功分定向耦合器作为馈电电路网络的主要器件。结合天线辐射贴片的仿真优化计算,对天线辐射贴片和馈电电路网络的实物进行了加工测试,并和仿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作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接收天线,除了需要满足增益、带宽和圆极化的性能,为了保持定位功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天线还需要具备较为稳定的相位中心。文中利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电磁仿真软件CST微波工作室对文中所设计的新型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的相位中心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此款天线具有较为稳定的相位中心。
佟巍[7](2015)在《基于HFSS软件的DBS平面接收天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电子产品都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体现尽量小型化、轻便化。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必要部件,其尺寸大小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微带平面阵列天线是当前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共形易于集成,从而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青睐。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有线通信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个人通信越发要求随时随地,于是出现了无线移动通信,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也不断涌现。无线通信设备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这就要求无线通信设备的体积尽可能小,重量尽可能轻。Ku波段卫星电视广播发射的电磁波是右旋圆极化波,也就是从传播方向上看,电场的幅度把持不变而矢量方向按顺时针方向不断旋转。只有保证接收天线也是右旋圆极化天线,才能有效接收这种卫星直播信号。本文将研究一种微带天线,是将微带贴片切角,选择合适的馈电位置,就可以形成右旋圆极化天线。这种天线在制作时不需要使用大量金属,这就减轻了天线重量。可以用电路控制移相器改变波束指向,实现电控扫描,因此这种天线可以安装在移动设施上,如汽车顶部,称为车载天线,由于汽车行进的速度和电波的传播速度毕竟无法相比,所以并不影响信号接收。本文采用Ansoft HFSS和Ansoft Designer两款软件对微带贴片天进行了仿真设计,以曲柄线阵为单元设计了微带二元面阵、八元面阵、十六元面阵天线,对馈电网络惊醒了详细分析,并将馈电网络与二元面阵、八元面阵、十六元面阵天线进行联合仿真,以模拟真实天线的状态。
郭建兴[8](2015)在《智能建筑中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对石油、煤矿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采,并且在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延续。而且近些年由于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其在建造和运营的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1]。因此,减少和取代不可再生传统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广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对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国家为了促进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光伏系统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规范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已经制定了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随着太阳能与智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BIPV)也必将成为绿色节能建筑和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度比较弱,且目前太阳能转换技术也不高,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当今智能建筑中太阳能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的双轴太阳能跟踪系统,以提高智能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率。本系统的主要设计功能是实现智能建筑上的光伏电池板对太阳的同步跟踪,提高太阳能在智能建筑中的利用效率。本文研究确定了一个太阳运行轨迹跟踪方式与光电跟踪方式混合太阳跟踪方案。其中太阳运行轨迹跟踪是通过研究太阳运行的天文规律,并计算得出太阳相对于地面的实时运行轨迹,进而实现对太阳跟踪的一种跟踪方法。光电跟踪方式是通过光电池感应太阳光的变化,由控制器分析判断来跟踪太阳。本论文设计了两种跟踪方式的具体跟踪方案,实现了对天气阴晴状况的判断和精确的太阳追踪。系统的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传感单元设计、跟踪机构的设计、确定太阳位置的算法、STM32主控制器软硬件功能的实现以及建筑中总值班控制室内控制计算机上本系统的LabVIEW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最后进行了实验调试,实现了对太阳运行轨迹的全天候自动跟踪和建筑值班员对系统的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提高了智能建筑中太阳能的接收效率。
铜梁龙[9](2013)在《高烧是如此炼成的》文中认为我是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属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一代人(当年真的这样的感受)。虽然当时物资贫乏,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什么玩具,可是家乡的山清水秀,造就了一个坚强自信的我。同时由于没有过多的求知的渠道,也造就了我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与认真的态度。小学是在大队(现在的村)上的,很多的小朋友,才开学时还没有课本,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我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是刚毕业的
曾文明[10](2011)在《漫谈卫星电视机器接收技术(续)》文中指出卫星电视高频头卫星接收高频头,又叫降频器(LNB),是卫星接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有源部件(编者注:高频头学各称高频调谐器,是由高放和变频器组成。变频器分上变频器和下变频器两种类型,其中采用下变频的高频称为降频器)。
二、简易极轴天线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易极轴天线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宽波束天线单元及其在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中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圆极化宽波束天线发展现状 |
1.3 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原理 |
2.1 阵列天线基本理论 |
2.1.1 直线阵列天线分析 |
2.1.2 矩形排布平面阵列分析 |
2.1.3 三角栅格平面阵列分析 |
2.2 阵列中天线单元互耦与有源方向图 |
2.3 相控阵天线的设计步骤 |
2.4 微带天线设计基本原理 |
2.4.1 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 |
2.4.2 微带馈电 |
2.4.3 微带天线的圆极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带宽波束单元及宽角扫描阵列 |
3.1 引言 |
3.2 微带宽波束单元 |
3.2.1 线极化宽波束单元 |
3.2.2 宽波束形成原理 |
3.2.3 圆极化宽波束单元 |
3.3 一维线极化宽角扫描阵列 |
3.4 二维圆极化宽角扫描阵列 |
3.5 加工测试 |
3.5.1 天线单元测试结果 |
3.5.2 微带阵列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面螺旋宽波束单元及其宽角扫描阵列 |
4.1 螺旋天线实现宽波束天线形式 |
4.2 平面螺旋天线原理分析 |
4.3 平面单臂螺旋设计 |
4.4 平面单臂螺旋宽角相控阵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圆极化宽角扫描阵列单元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极化形成方法 |
5.3 双圆极化馈电网络 |
5.3.1 3d B定向耦合器 |
5.3.2 四点馈电双圆极化网络 |
5.4 双点馈电宽波束天线及阵中特性 |
5.4.1 双点馈电宽波束天线单元 |
5.4.2 双点馈电宽波束天线阵中特性 |
5.4.3 实测结果 |
5.5 四点馈电宽波束天线及阵中特性 |
5.5.1 四点馈电宽波束天线单元 |
5.5.2 四点馈电宽波束阵中特性 |
5.6 不等波束宽度单元 |
5.6.1 异形结构实现方法 |
5.6.2 不等波束宽度天线阵中特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MIMU辅助无人机相关干涉仪测向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载测向振动误差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MIMU及误差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人机干涉仪测向系统 |
2.1 干涉仪测向原理 |
2.1.1 相位差测量 |
2.1.2 辐射源方位估计原理 |
2.1.3 相位模糊 |
2.2 干涉仪测向系统精度分析 |
2.3 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建模 |
2.3.1 天线布阵设计 |
2.3.2 标准库建立 |
2.3.3 相关匹配算法 |
2.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IMU的无人机测向系统校正算法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振动环境下无人机测向系统误差建模 |
3.2.1 无人机振动模型 |
3.2.2 测向系统误差建模 |
3.3 振动姿态测量及校正算法 |
3.3.1 MIMU姿态测量原理 |
3.3.2 校正算法 |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4.1 振动误差仿真实验 |
3.4.2 校正算法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人机振动环境下MIMU误差抑制方法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MIMU陀螺仪误差分析及建模 |
4.2.1 陀螺仪静态误差分析 |
4.2.2 MIMU陀螺仪误差建模 |
4.3 基于Allan方差法的陀螺仪随机误差分析 |
4.3.1 Allan方差概述 |
4.3.2 陀螺仪静态噪声采集 |
4.3.3 基于Allan方差的陀螺仪随机误差分析 |
4.4 MIMU误差抑制算法 |
4.4.1 基于加速度计的改进姿态算法 |
4.4.2 姿态误差方程 |
4.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误差抑制算法 |
4.5 仿真实验及分析 |
4.5.1 基于加速度计的改进姿态算法仿真实验 |
4.5.2 MIMU误差抑制的测向校正算法仿真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结构设计及轴系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大口径地面望远镜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口径地面站总体方案设计 |
2.1 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总体方案 |
2.2 大口径地面站结构形式 |
2.3 大口径地面站主次镜支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跟踪架结构 |
3.1 跟踪架总体结构方案研究 |
3.2 跟踪架的设计和分析 |
3.3 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轴系结构设计 |
3.3.1 方位轴系结构设计 |
3.3.2 俯仰轴系结构设计 |
3.4 轴系测角装置 |
3.5 跟踪架轴系精度分析 |
3.5.1 相关基础理论 |
3.5.2 大型地面站的指向误差 |
3.5.3 方位轴系检测数据分析 |
3.5.4 俯仰轴系检测数据分析 |
3.6 其他大型部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部件优化设计 |
4.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4.1.1 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 |
4.1.2 有限元分析基本方法 |
4.2 大型零部件优化设计 |
4.2.1 U型架的优化设计 |
4.2.2 四通的优化设计 |
4.3 模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口径地面站动力学仿真 |
5.1 动力学分析 |
5.1.1 动力学建模 |
5.1.2 运动学分析 |
5.1.3 动力学分析 |
5.2 运动学仿真 |
5.2.1 联合仿真环境 |
5.2.2 联合仿真流程 |
5.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4 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 |
5.3 跟踪架的伺服控制试验 |
5.3.1 大口径地面站伺服控制实验平台 |
5.3.2 实验测试方法 |
5.3.3 单轴系伺服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4)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太阳跟踪方式的选择 |
1.2.1 视日运动轨迹跟踪 |
1.2.2 GPS卫星定位跟踪 |
1.2.3 光电跟踪 |
1.3 太阳跟踪机构 |
1.3.1 单轴跟踪 |
1.3.2 双轴跟踪 |
1.4 光学基本理论 |
1.5 聚光器 |
1.5.1 菲涅耳透镜的简介 |
1.5.2 菲涅耳透镜的设计 |
1.6 光纤耦合理论 |
1.7 玻璃锥棒 |
1.8 课题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太阳光会聚及采集模块 |
2.1 基于多锥棒型的太阳光会聚系统设计 |
2.1.1 基于多锥棒型的太阳光会聚系统总体设计 |
2.1.2 基于多锥棒型的太阳光会聚系统的跟踪规则 |
2.1.3 基于多锥棒型的太阳光会聚系统的参数计算 |
2.2 基于双焦点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会聚系统设计 |
2.2.1 基于双焦点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会聚系统总体设计 |
2.2.2 基于双焦点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会聚系统的跟踪规则 |
2.2.3 基于双焦点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会聚系统的参数计算 |
2.2.4双焦点菲涅耳透镜会聚光斑实验 |
2.3 传光光纤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PS的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 |
3.1 硬件选择 |
3.1.1 单片机及相应模块的介绍 |
3.1.2 GPS模块 |
3.1.3 步进电机选择 |
3.1.4 光电传感器 |
3.2 粗定位和精定位方案设计 |
3.2.1 GPS卫星定位跟踪设计 |
3.2.2 光电跟踪设计 |
第四章 仿真与实验 |
4.1 GPS卫星定位跟踪(粗定位) |
4.1.1 GPS卫星定位跟踪测试 |
4.1.2 GPS模块的指令解析 |
4.2 步进电机在光电跟踪方式中的调整(精定位调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A |
A.1 配置引脚 |
A.2 使能DMA时钟、GPIO时钟及ADC1 时钟 |
A.3 配置ADC通道和DMA设置 |
A.4 GPS粗定位(部分) |
A.5 四象限光电跟踪程序过程(部分) |
(5)宽带全向天线及紧耦合阵列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向天线的发展与现状 |
1.2.2 紧耦合阵列的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天线系统的主要电性能参数 |
2.1.1 天线系统的基本电参数 |
2.1.2 天线的远场基本电参数 |
2.2 对称振子相关理论 |
2.3 环天线的相关理论 |
2.4 圆极化全向天线的相关理论 |
2.5 紧耦合相控阵的相关理论 |
2.5.1 紧耦合相控阵与传统宽带相控阵的差异 |
2.5.2 紧耦合相控阵等效电路的分析 |
2.6 差分进化算法 |
2.7 小结 |
第三章 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研究 |
3.1 引言 |
3.2 宽带低剖面四角锥水壶型天线设计 |
3.2.1 宽带低剖面四角锥水壶型天线结构及其原理分析 |
3.2.2 天线结构对匹配的影响 |
3.2.3 仿真和测试结果 |
3.3 基于角反射器的宽带高增益垂直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
3.3.1 直角反射器的设计理论 |
3.3.2 高增益直角反射器定向天线设计 |
3.3.3 基于角反射器的宽带高增益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
3.4 基于一体化设计的宽带高增益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研究 |
3.4.1 阵列单元的选取 |
3.4.2 阵列的演变 |
3.4.3 基于一体化设计的阵列天线结构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谐振的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
4.2.1 天线基本结构 |
4.2.2 天线的多谐振工作原理 |
4.2.3 天线实物加工及测试 |
4.3 用于应急通信系统的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
4.3.1 天线指标要求 |
4.3.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选择 |
4.3.3 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单元设计 |
4.3.4 用于应急通信系统的全向天线的最终结构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宽带圆极化全向天线研究 |
5.1 引言 |
5.2 宽轴比带宽圆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
5.2.1 天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
5.2.2 天线仿真分析 |
5.2.3 天线实物测试及分析 |
5.3 宽带圆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
5.3.1 宽带设计思路 |
5.3.2 天线结构与工作原理 |
5.3.3 天线仿真与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超宽带紧耦合阵的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基于等效电路方法的紧耦合阵的优化 |
6.2.1 紧耦合阵扫描时的阻抗分析 |
6.2.2 紧耦合阵元及耦合形式的设计 |
6.2.3 紧耦合阵单元间距的选取 |
6.2.4 无巴伦的阵列单元结构及等效电路分析 |
6.2.5 带巴伦的阵列单元结构及等效电路分析 |
6.3 差分进化-高斯过程的协同优化 |
6.3.1 高斯过程简介 |
6.3.2 差分进化和高斯过程协同算法 |
6.3.3 基于DE-GP协同算法对紧耦合阵的优化 |
6.3.4 紧耦合阵列单元的性能 |
6.4 有限紧耦合对称振子阵列设计 |
6.4.1 有限紧耦合阵列的截断效应 |
6.4.2 有限紧耦合阵列的截断处理 |
6.4.3 有限紧耦合阵列的性能分析 |
6.4.4 有限紧耦合阵的实测结果分析 |
6.5 总结 |
第七章 基于紧耦合技术的宽带圆极化定向天线的设计 |
7.1 引言 |
7.2 基于紧耦合L型探针的宽带圆极化天线 |
7.2.1 天线结构 |
7.2.2 天线工作原理的研究 |
7.2.3 天线实物加工及测试结果 |
7.3 基于紧耦合对称振子的宽带圆极化天线 |
7.3.1 天线结构 |
7.3.2 天线馈电网络的设计 |
7.3.3 圆极化天线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
7.4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8.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教育背景 |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发明专利及参与科研项目 |
(6)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带贴片天线理论基础 |
2.1 微带贴片天线概述 |
2.1.1 微带贴片天线简介 |
2.1.2 微带贴片天线的基本结构 |
2.1.3 微带贴片天线的馈电 |
2.2 矩形微带贴片天线 |
2.2.1 矩形微带贴片天线的辐射原理 |
2.2.2 矩形微带贴片天线的分析方法 |
2.2.3 微带贴片天线尺寸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频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的设计 |
3.1 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 |
3.1.1 天线的极化特性 |
3.1.2 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概述 |
3.1.3 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的实现 |
3.2 频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的设计 |
3.2.1 技术指标与初步方案 |
3.2.2 介质基板的选择 |
3.2.3 贴片尺寸的计算 |
3.2.4 天线的双层辐射贴片结构 |
3.2.5 双层天线理论分析 |
3.3 双频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的馈电网络 |
3.3.1 馈电网络的设计 |
3.3.2 双频天线馈电网络的实现 |
3.4 双频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的整体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天线 |
4.1 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天线的设计 |
4.1.1 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天线天线的理论基础 |
4.1.2 天线的结构设计 |
4.1.3 天线结构优化 |
4.1.4 天线仿真结果分析 |
4.2 圆极化馈电网络设计 |
4.3 天线实物制作及分析 |
4.3.1 天线实物样品的制作 |
4.3.2 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贴片天线相位中心的分析 |
5.1 相位中心的基本概念 |
5.2 相位中心的计算 |
5.2.1 相位中心的理论计算 |
5.2.2 相位中心的仿真计算 |
5.3 新型宽带双频圆极化天线相位中心的计算 |
5.3.1 天线相位中心计算前的场源分析 |
5.3.2 天线相位中心的仿真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7)基于HFSS软件的DBS平面接收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关于DBS天线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原理 |
2.2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
2.2.1 简化模型分析法 |
2.2.2 全波分析法 |
2.3 微带天线的馈电技术 |
2.3.1 微带线共面馈电 |
2.3.2 同轴线馈电 |
2.3.3 电磁耦合馈电 |
第三章 电磁仿真软件 |
3.1 HFSS |
3.1.1 HFSS软件简介 |
3.1.2 边界条件 |
3.2 HFSS的基本操作 |
3.2.1 基本操作 |
3.2.2 视窗操作 |
3.2.3 布尔运算 |
3.3 Designer基本操作 |
3.3.1 设计参数 |
3.3.2 仿真过程 |
3.3.3 仿真结果 |
第四章 微带平面阵列天线的仿真设计 |
4.1 微带天线的关键技术及仿真设计 |
4.1.1 圆极化微带天线技术 |
4.1.2 宽频带圆极化方形切角微带天线的设计 |
4.2 微带平面阵列天线 |
4.2.1 阵列天线的方向性分析 |
4.2.2 微带阵列天线的馈电形式 |
4.3 微带曲柄线阵天线设计 |
4.3.1 微带线型天线 |
4.3.2 微带线阵的形式与特性 |
4.3.3 行波线阵的辐射特性 |
4.3.4 曲柄线阵 |
第五章 馈电网络的设计及与线阵的联合仿真 |
5.1 馈电网络的特性与设计 |
5.1.1 馈电形式 |
5.1.2 微带线三端口功率分配器设计 |
5.1.3 功率分配器基本理论 |
5.2 二路功率分配器及曲柄线阵的设计仿真 |
5.2.1 二路功率分配器 |
5.2.2 曲柄线阵的仿真 |
5.3 馈电网络与阵列天线联合仿真 |
5.3.1 二单元面阵 |
5.3.2 八单元面阵 |
5.3.3 十六单元面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智能建筑中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做工作 |
1.5 依托项目 |
第二章 智能建筑中太阳跟踪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能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组成及总体结构 |
2.2 太阳跟踪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2.2.1 单轴跟踪机构 |
2.2.2 双轴跟踪机构 |
2.3 太阳自动跟踪控制方案的设计 |
2.3.1 太阳运行轨迹跟踪 |
2.3.2 光电自动跟踪 |
2.3.3 本论文太阳跟踪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阳运行原理及其位置算法研究 |
3.1 太阳运行的天文规律 |
3.2 赤道坐标系太阳赤纬角和时角的计算方法 |
3.3 地平坐标系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跟踪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
4.2 太阳跟踪控制器的设计 |
4.2.1 STM32核心芯片 |
4.2.2 控制器电源模块 |
4.2.3 控制器串.模块 |
4.2.4 LCD显示模块 |
4.2.5 STM32太阳跟踪控制器 |
4.3 传感器检测模块 |
4.3.1 光电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 |
4.3.2 角度传感器模块 |
4.4 GPS模块的选择 |
4.5 步进电机模块 |
4.6 跟踪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概述 |
5.2 控制系统集成开发环境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3.1 太阳自动跟踪主程序设计 |
5.3.2 LabVIEW上位机设计 |
5.3.3 太阳运行轨迹跟踪程序设计 |
5.3.4 光电自动跟踪程序设计 |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太阳能跟踪系统实验装置 |
5.4.2 GPS模块数据接收测试 |
5.4.3 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漫谈卫星电视机器接收技术(续)(论文提纲范文)
卫星电视高频头 |
1.输入频率、本振频率、输出频率 (频带宽) : |
2.噪声温度、噪声系数: |
3.增益: |
4.工作电压、极化电压: |
卫星电视接收器材-字接收机模拟电视信号简介 |
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化简介 |
数字电视特点 |
卫星数字视频广播 (DVB-S) 系统 |
数子压缩卫星电视接收机 |
四、简易极轴天线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宽波束天线单元及其在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中的技术研究[D]. 李政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MIMU辅助无人机相关干涉仪测向校正方法研究[D]. 匡春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结构设计及轴系精度分析[D]. 王天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菲涅耳透镜的太阳光聚光跟踪系统研究[D]. 王玲. 江苏大学, 2019(02)
- [5]宽带全向天线及紧耦合阵列天线研究[D]. 杨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6]双频宽带圆极化卫星导航贴片天线的研究[D]. 莫凡. 广东工业大学, 2016(01)
- [7]基于HFSS软件的DBS平面接收天线研究[D]. 佟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智能建筑中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应用研究[D]. 郭建兴. 长安大学, 2015(01)
- [9]高烧是如此炼成的[J]. 铜梁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18)
- [10]漫谈卫星电视机器接收技术(续)[J]. 曾文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