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工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王珊珊[2](2021)在《新常态下安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及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电子商务作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先导领域,已发展为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引擎。论文通过调研采集的数据与信息,分析了安徽工业企业推进电子商务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工业电子商务较发达的省份,提出了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加强推进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对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服务指导,实现分区域、分行业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发展等建议和意见,以实现电子商务助推安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刘建设[3](2021)在《工业电商与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电商是产业电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基于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工业品营销模式。传统工业经过数字化转型触网,实现生产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融合重塑。通过电商平台打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屏障,消除"数字和信息孤岛",融入消费者的参与信息,进而实现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结构化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工业企业在工业电商的助推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在经济双循环中发挥示范作用。
侯宪利[4](2020)在《“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在人类社会这场数字化变革的进程中,互联网实现了由最初作为“工具型应用”的“+互联网”到作为“构成社会基本生产组织要素”的“互联网+”的跃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构了以共享经济为特色的网络时代新型生产关系,拓展了人类生存和交往的新时空,形成了“开放、创新、普惠、共享、自由、平等、包容”的互联网核心价值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人类社会这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互联网重构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所体现的哲学理念是对传统工业社会价值理念的批判,重构了信息社会重要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尤其是“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思维与存在、现实与虚拟、技术与人文、自由与必然、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新型生产工具,由劳动者和“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网络生产方式,是人类有史以来第四代生产方式,其最大特点是劳动者与机器分离的“分离生产方式”。这种“分离生产方式”是一场全新的颠覆性革命,将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当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史无前例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泛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综合利用,互联网已逐步由最初作为一项技术的“信息沟通工具”上升为全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生态平台”,已经由消费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和文化生态领域。“互联网+”多维度地推动了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跃升,“互联网+”由此逐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传递方式,重构了新的生产力要素和网络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使信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数字化转型,催生了互联网哲学理念,促进人类社会由“传统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向“现代科技智慧型生产”的信息智能社会转变。“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变革的考察和研究,探寻“批判的互联网”对传统工业社会现代性的批判价值,并通过对“互联网的批判”研究,剖析互联网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内核,规避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倡导东西方文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交融互鉴,以互联网生态化的多维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构网络时代“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人类核心价值观,力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借鉴。
杨东[5](2020)在《论反垄断法的重构: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文中研究指明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大爆炸"到数字经济时代的"交易大爆炸"的转型过程中,数字经济平台利用其数据和算法等的综合能力、激发数据生产要素潜力的同时,也对基于工业经济的反垄断法带来基础理论和规制体系的挑战。需基于平台、数据、算法三元融合的规制原理,以鼓励创新与隐私保护重构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和价值体系;构建市场支配地位和相对优势地位双层规制模式;重构相关市场分析框架;将修正后的必要设施原则成文法化;跳出市场支配地位框架规制流量垄断;以监管科技强化事前事中监管范式弱化事后处罚机制,构建价格和质量并重、法律和技术共治的反垄断法体系。助力增强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郑良柱[6](2019)在《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网上零售成功案例的增多,使得工业品采购电子商务化成为可能。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流水线均采用线下选型订购,受到空间地域的限制且流程繁琐。本文通过研究微服务架构以及系统功能模型,构建后台微服务服务体系,提升接口的响应效率,探讨开放性服务系统的安全性能旨在提高系统的高可用、高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将制造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产品电子化,实现满足实际需求的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项完成相关工作:1、在探讨和对比单体架构和分布式架构基础上,研究分布式服务框架Spring Cloud,针对系统业务需求和平台基础功能进行服务拆分细化,并在单体服务纵向层次划分,为完整的后台依赖服务集群设计提供基础框架。2、通过在数据库访问层上引入基于Redis技术的缓存数据层,提出微服务架构下依赖服务集群内并行调用的优化策略,研究接口的设计标准和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旨在提高后台接口服务的响应效率。3、针对开放性API服务系统的安全问题,提出基于Zuul网关技术的请求过滤机制,并针对业务设计短信注册模块和令牌授权访问技术等安全措施加以验证。4、根据实际需求开发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验证微服务架构的有效性,实现复杂产品结构的电子化,确保互联网和工业采购相结合的可行性。实际应用表明,缓存模块查询频繁使用且变化频率不高的数据能缓解数据库的压力;跨服务的并行调用有效提高CPU资源利用率,进而优化请求的响应效率;网关请求过滤和授权访问互相协作以及对短信注册模块逻辑漏洞的完善,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
朱亮[7](2019)在《F公司电商战略转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互联网电商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网络电商的发展。这两年不难看出整个互联网电商市场欣欣向荣。同时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完善,这两年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从明显从消费品类向非消产品发展,从C端消费类客户向B端企业类客户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知名仪器仪表公司(F公司)也希望抓住工业品电商B2B行业升级的机会,对现有电商营销模式进行转型。利用电商在互联网的飞速成长,作为现有生意模式的重要补充。从而有效地实现其在华业务高速成长的战略目标。F公司于1948年成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测试仪器生产品牌。本文试图通过PEST模型,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客户行为分析,营销价值链等多种工具,对F公司和其现有电商模式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估了F公司现有资源的利弊,以及转型的各种风险和机会。笔者通过对于客户行为模式的判断,以及F公司各种资源的评估,尝试为F公司未来电商战略转型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该方案整合了品牌商现有的流量,客户信任度和产品等优势,并结合其渠道商的线下服务特点,共同为客户提供了一套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电商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建议通过联合品牌商与渠道,成立联合电商公司,并借由F公司现有旗舰店平台资源,将线上流量盘活,并有效利用渠道商现有囤积库存和本地化覆盖的优势,为电商方案提供线下支持。本课题试图通过对于F公司电商转型的研究,对工业B2B行业的电商战略提出新的模式。通过探索整合渠道和品牌商的优势,工业品公司的电商转型提出了新的思路。相信对于工业B2B在电商模式中地探索会有一定意义。
姜东淼[8](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工业采购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传统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高效的平台,而随着“互联网+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渠道也要随时代而改变。当前,工业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企业也开始走向传统实体商务渠道和新兴电子商务渠道融合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多渠道经营战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买体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忠实客户。但对于很多传统工业企业来说,多商务渠道还刚刚起步,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因此,研究工业采购中商务渠道选择的行为和影响因素,对于传统工业企业有效的多渠道经营战略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读的基础上,首先对工业采购和商务渠道选择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商务渠道选择行为和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工业采购的具体特点,基于信息搜集和实施购买两个阶段,构建了工业采购中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共包括两阶段的产品因素、渠道因素和商家因素这三类十二个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本文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实证研究数据,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信息搜索阶段,渠道信息丰富度、渠道便捷性和供应商品牌价值对选择电子商务渠道有正向影响,产品复杂度有负向影响,而供应商人员服务没有影响;在实施购买阶段,渠道便捷性、渠道信任、供应商品牌价值和供应商人员服务对选择电子商务渠道有正向影响,产品复杂度有负向影响,而产品价格和渠道风险没有影响。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供应商品牌价值在整个采购过程中的影响最重要,而供应商人员服务在两个阶段的重要程度差别却很大,产品复杂度、渠道信息丰富度、渠道便捷性和渠道信任在某一采购阶段都有重要影响,另外,产品价格和渠道风险在采购过程中不很重要。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融合发展、品牌价值和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建议,以期传统工业企业能够结合“互联网+”思维,走向多商务渠道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新常态下寻得新的发展机遇。
李斐飞[9](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陈科[10](2013)在《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逐步形成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用电器、金属制品、家具制造等行业为代表的优势传统工业体系。优势传统工业对广东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从广东省政府层面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对广东优势传统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广东优势传统工业的主要行业,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广东优势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条件,归纳广东优势传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深层次原因。同时,研究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类因素进行组合分析,一方面围绕优势因素,从发扬长处的角度提出广东省政府的工作对策方向,另一方面围绕劣势因素,从弥补短板的角度提出广东省政府的工作对策方向,并进一步细化每一项工作对策的具体内容,梳理形成一整套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对策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实施一项省级中长期规划,出台三个省级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六项省级重点专项工作,实施十项保障措施等。
二、传统工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工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创园区 |
1.4.2 “产城创”融合 |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
1.4.4 多元数据 |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对象 |
1.5.3 研究方法 |
1.5.4 论文章节安排 |
1.5.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
(1)机制路径研究 |
(2)影响因素研究 |
(3)评价指标建立 |
(4)空间规划布局 |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
(1)产城融合 |
(2)职住关系 |
(3)产学合作 |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
2.5.1 文献研究评述 |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2.6 研究框架构建 |
2.6.1 研究假设 |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
2.6.3 研究思路 |
2.6.4 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
3.2.1 科创园区空间 |
3.2.2 居住区空间 |
3.2.3 高等院校空间 |
3.2.4 科研院所空间 |
3.2.5 综合交通体系 |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
3.3.1 混合性 |
3.3.2 创新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数据 |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采集 |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
(1)LBS数据采集 |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
4.2.4 地理空间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核密度分析 |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5.1 回归分析步骤 |
4.5.2 回归分析结果 |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6.1 回归分析步骤 |
4.6.2 回归分析结果 |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
5.1.1 研究概述 |
5.1.2 案例背景 |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
5.2.1 园区空间布局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新常态下安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工业企业推进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重点工业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
(三)工业电子商务试点区域发展情况 |
二推进安徽工业电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
(一)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
(二)电商复合型人才缺失严重 |
(三)融资环境需要改善 |
(四)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阻碍工业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
三安徽发展工业电子商务路径探析 |
(一)电子商务助推用户参与产业链前端研发 |
(二)互联网思维助推工业企业新产品新业态的产生 |
1. 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助推工业生产流程再造。 |
2. 人工智能提升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
(三)互联网助推实现电商O2O销售,提升营销效率 |
(四)互联网助推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五)实体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工业电商模式 |
四安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建议 |
(一)继续努力推进工业企业实现“互联网+” |
(二)加强对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服务指导 |
(三)推进实体工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
(四)分区域、分行业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发展 |
(五)借力互联网大数据改造工业企业 |
(3)工业电商与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工业电商的模式与发展现状 |
(一)工业电子商务融合模式 |
1.实现商业流程线上闭环 |
2.挖掘价值链潜在增量 |
3.数据反哺产业上游 |
■工业电商与工业数字化的主要瓶颈 |
(一)工业产业链上下游间数字化转型不均衡 |
(二)工业电子商务与产业融合缺乏持续创新动力 |
(三)新模式监管机制尚需规范理顺 |
■工业电商发展趋势 |
(一)产业互联网将成为创新创业热点 |
(二)用户直联制造(C2M)模式将成为工业电子商务3.0 |
■总结 |
(4)“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互联网+”与人类生存方式 |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互联网+” |
一、什么是互联网? |
二、何为“互联网+”? |
三、“互联网+”催生新的哲学理念 |
第二节 人类生存方式的变迁 |
一、采集和渔猎的原始化生存 |
二、耕作和养殖的农业化生存 |
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生存 |
四、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化和虚拟化生存 |
五、未来的智能化生存 |
第三节 “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
二、“互联网思维”开启人类信息文明新时代 |
三、互联网思维是多维思维 |
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二章 “互联网+”引发人类生存方式的“化学反应” |
第一节 “互联网+”的生产方式 |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
二、“互联网+”生产方式的特点 |
三、“互联网+”与“泛互联网” |
第二节 “互联网+”的组织方式 |
一、生产组织模式:从B2C到C2B |
二、协作组织模式:“网络众包”开始盛行 |
三、传播组织模式:碎片化的精准小众传播 |
四、社会治理方式:自组织的威力 |
第三节 “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
一、“互联网+”的生活主体及其特征 |
二、“互联网+”的生活时空 |
三、“互联网+”的生产生活资料 |
四、“互联网+”的生活样式 |
五、“互联网+”的生活交往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征 |
第一节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新时空 |
一、生存时间上的泛在性 |
二、生存空间上的拓展性 |
三、“互联网+”时代的“时空辩证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的新样态 |
一、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 |
二、社群生存到类生存 |
三、生活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并行“交互” |
第三节 “互联网+”开辟了人类共享式生存新方式 |
一、共享经济产生共享式生存 |
二、共享式生存的互联网特征 |
三、共享式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
第四章 “互联网+”克服异化与“新异化” |
第一节 批判的互联网 |
一、脱胎于工业社会的互联网 |
二、工业文明现代性批判的进思理路 |
三、互联网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视角 |
第二节 互联网的批判 |
一、克服异化后的“新异化” |
二、“去中心化”后的“新中心化” |
三、公权力对互联网的垄断 |
四、网络犯罪、网络战争的新威胁 |
五、物联网:使人对象化 |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互联网异化的新疑问 |
一、何为人工智能? |
二、人工智能:人与非人,谁是主体? |
三、人工智能:打破技术孤岛 |
四、“智能生命体”能否与人和平共处? |
第五章 “互联网+”的哲学思考 |
第一节 “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课题 |
一、本体论世界观的变革 |
二、认识论真理观的革命 |
三、人的存在方式和实践观的变革 |
四、价值观和哲学观的变革 |
五、落后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互联网+”的共产主义旨归 |
第二节 “互联网哲学思想”解读 |
一、“技术”和“关系”式解读 |
二、东西方文化式解读 |
三、批判式解读 |
第三节 “互联网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互联网让地球成为“小山村” |
二、网络命运共同体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
四、“互联网+”推动人类“普遍交往” |
五、东方文明的互联网复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论反垄断法的重构: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反垄断法重构的理论基础:数字经济基本法律关系的形成 |
(一)数字经济平台成为新的法律主体 |
(二)数据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法律客体 |
三、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对反垄断法的挑战 |
(一)理念挑战:是否规范平台和数据垄断 |
(二)市场挑战:平台数据垄断的双重效应 |
(三)规范挑战:反垄断法的体系选择 |
四、构建平台、数据、算法三元融合反垄断法新规制体系 |
(一)平台、数据、算法三元融合的反垄断法新规制原理 |
(二)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和价值体系的重构 |
1. 立法目的之重构:增加鼓励创新的条款 |
2. 反垄断法立法价值体系的重构:直接而非间接的隐私保护 |
(三)基于数字经济的反垄断法制度重构的建议 |
1. 构建市场支配地位和相对优势地位双层规制体系 |
2. 相关市场分析框架的重构 |
3. 必要设施原则的成文化和升级再造 |
4. 规制数据流量垄断、重构市场支配地位理论 |
5. 反垄断法监管和执法范式的重构 |
结语 |
(6)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 |
1.2.2 工业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 |
1.2.3 电子商务系统架构的发展现状 |
1.2.4 互联网开发中的缓存技术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系统架构的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后台系统架构的研究与设计 |
2.2.1 后台系统架构的选择 |
2.2.2 微服务架构相关技术研究 |
2.3 系统功能模型划分和单体服务分层研究 |
2.3.1 系统功能模型研究及划分 |
2.3.2 服务设计分层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服务效率的研究及优化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后台接口设计及数据库优化 |
3.2.1 接口设计 |
3.2.2 数据库的设计 |
3.3 基于Redis技术的缓存模块 |
3.3.1 Redis缓存数据库 |
3.3.2 基于Redis的缓存模块研究与设计 |
3.3.3 缓存模块的实现和验证分析 |
3.4 跨服务调用实现及优化 |
3.4.1 跨服务调用方案 |
3.4.2 跨服务调用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安全策略的研究与设计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系统接口服务安全性的研究与设计 |
4.2.1 接口服务安全性需求 |
4.2.2 API网关请求过滤策略设计 |
4.2.3 测试验证 |
4.3 系统相关安全模块的设计 |
4.3.1 短信注册模块的设计 |
4.3.2 基于令牌的登录访问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框架 |
5.2.2 数据库模式 |
5.3 系统实现 |
5.3.1 缓存模块的实现 |
5.3.2 网关安全基础服务 |
5.3.3 用户子服务 |
5.3.4 商品子服务 |
5.3.5 订单子服务 |
5.3.6 后台相关子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F公司电商战略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工业电商行业的概述 |
1.2 工业电商发展历程 |
1.3 F公司和行业概况 |
1.3.1 F公司概况介绍 |
1.3.2 仪器仪表行业介绍 |
1.4 研究工业电商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市场营销S-T-P理论 |
2.2 市场营销4Ps理论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波特五力模型 |
2.3.2 PEST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政府和法律 |
3.1.2 工业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
3.1.3 工业电子商务新技术 |
3.1.4 F公司外部商业环境分析 |
3.2 F公司行业及竞争环境分析 |
3.2.1 F公司购买者谈判能力分析 |
3.2.2 F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
3.3 市场总体需求分析 |
3.4 电商环境下的客户行为分析 |
3.4.1 客户行为分析 |
3.4.2 F公司电商客户行为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公司电商内部环境分析 |
4.1 F公司营销模式现状简述 |
4.1.1 F公司的销售模式简述 |
4.1.2 F公司电商现状简述 |
4.2 F公司企业战略目标分析 |
4.3 F公司电商客户细分 |
4.4 F公司电商内部能力分析 |
4.4.1 人力资源分析 |
4.4.2 公司结构分析 |
4.4.3 公司渠道能力分析 |
4.4.4 公司电商能力分析 |
4.5 F公司电商内部环境SWOT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F公司电商战略转型方案 |
5.1 F公司电商方案设计 |
5.1.1 新电商方案简述 |
5.1.2 新方案的价值链分析 |
5.1.3 新模式的利弊分析 |
5.2 新电商方案的实施 |
5.2.1 整体电商架构调整 |
5.2.2 市场和运营队伍建设 |
5.2.3 渠道团队建设 |
5.3 保障措施 |
5.3.1 运营流程重塑 |
5.3.2 售后服务扩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互联网+”背景下工业采购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创新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业采购的界定 |
2.1.2 商务渠道选择的界定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商务渠道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 |
2.2.2 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
3.1 构建理论模型 |
3.1.1 提出影响因素 |
3.1.2 构建研究模型 |
3.2 提出研究假设 |
3.2.1 信息搜索阶段 |
3.2.2 实施购买阶段 |
3.3 选择研究方法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研究过程 |
3.4 设计调查问卷 |
3.4.1 测量量表设计 |
3.4.2 问卷内容设计 |
4 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 |
4.1 数据分析方法 |
4.2 预调研分析 |
4.2.1 预调研数据收集 |
4.2.2 预调研数据分析 |
4.3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
4.3.1 问卷发放 |
4.3.2 问卷回收 |
4.4 正式调研实证分析 |
4.4.1 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4.5 重要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管理建议 |
5.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5.2.1 研究局限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
6.1 研究方案 |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
6.1.2 案例的选择 |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优势传统工业对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1.1.2 推动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
1.1.3 从广东省政府层面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现状 |
2.1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 |
2.1.1 传统工业的基本特征 |
2.1.2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的主要行业 |
2.2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的基本情况 |
2.3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广东优势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缺乏全省统一的科学规划布局 |
3.1.2 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
3.1.3 位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
3.1.4 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资源要素约束明显 |
3.1.5 对传统工业的消极意识和文化导向急需转变 |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外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
4.1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 |
4.2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
4.3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
4.4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制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对策方向 |
5.1 围绕优势因素,从发扬长处的角度提出广东省政府工作对策方向 |
5.2 围绕劣势因素,从弥补短板的角度提出广东省政府工作对策方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对策体系 |
6.1 制定实施省一级的中长期规划 |
6.1.1 在中长期规划中明晰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概念 |
6.1.2 在中长期规划中明确广东省政府的近期和远期工作目标 |
6.1.3 在中长期规划中明确广东省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 |
6.2 制订出台三个省一级的工作指导意见 |
6.2.1 制定出台省一级的推进产业价值链整体攀升的工作指导意见 |
6.2.2 制定出台省一级的推进产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工作指导意见 |
6.2.3 制定出台省一级的推进产业价值链加工环节提升的工作指导意见 |
6.3 开展六个省级重点专项工作 |
6.3.1 开展省级“两化融合”专项工作 |
6.3.2 开展省级“两业融合”专项工作 |
6.3.3 开展省级绿色发展专项工作 |
6.3.4 开展建设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专项工作 |
6.3.5 开展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专项工作 |
6.3.6 开展建设省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专项工作 |
6.4 实施十项保障措施 |
6.4.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
6.4.2 优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
6.4.3 建设重大平台,创新提质发展 |
6.4.4 培育龙头企业,抓好示范带动 |
6.4.5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
6.4.6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行业品质 |
6.4.7 开展多方合作,拓展内外市场 |
6.4.8 政府财税支持,注入转型动力 |
6.4.9 拓展融资渠道,引导资源投入 |
6.4.10 建设中介组织,发挥服务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传统工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新常态下安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及路径研究[J]. 王珊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02)
- [3]工业电商与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研究[J]. 刘建设. 营销界, 2021(13)
- [4]“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D]. 侯宪利.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5]论反垄断法的重构: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J]. 杨东. 中国法学, 2020(03)
- [6]自动化生产线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良柱. 浙江大学, 2019(03)
- [7]F公司电商战略转型的研究[D]. 朱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互联网+”背景下工业采购商务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姜东淼. 郑州大学, 2018(01)
- [9]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广东省政府推动广东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对策研究[D]. 陈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