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尽心竭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亮[1](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张徐强[2](2020)在《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法律保护》文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主建立的,社员自治互助的人合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的经济手段和载体,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自我国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充分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为解决农民经济增收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已达到217.3万家,较上一年增长12%,涉及的农民户数超过1.1亿户,超过农民总户数的50%,增长率也超过了 3%。由此来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已然成为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活动的营业主体也已成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现行的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生存困境依然严峻。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上来自政府的不当干预、大型企业的操控、金融机构的蔑视以及合作方的不信任,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发展问题,导致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国民大计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现实的法律问题和扶持体系建设的问题。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业权的保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保护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和改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生态,但仅凭国家政策和有限概括性的法律规定来保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制衡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完善公私法领域的权利救济制度、构建合作社扶持机制就变的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营业权的研究虽尚处在起始阶段,但根据目前研究理论已完全可以厘定出营业权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权利构成的剖析,厘清保护农业合作社营业权的要件,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在各要件领域面临的问题现状,探究制定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可行路径,进而针对营业权的保护给出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机制保障体系的建议。

黄晓文[3](2020)在《生计转型与祭祖习俗的变迁 ——基于一个壮族村落社会生活的田野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壮族是一个以“那”为本的民族群体。在传统的壮族社会里,田地、劳动力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经济要素,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土地、先祖的崇拜,也因之成为壮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广西武鸣庆乐村是一个壮族人聚居的村落,1949年以前,当地人以种植水稻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生活,对土地、先祖的崇拜较为盛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庆乐村壮族人的民间信仰陷入些程度上的沉寂之中。1978年以后,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落实,田地的经营权重新回到村民手中,一些传统民间习俗也渐次得到恢复。20世纪90年代,经济作物的生产取代了水稻的种植,并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多样的职业选择,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渐远离了田地和先祖们生活过的狭小村落。伴随生计的转型,作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的祭祖习俗,同时经历了盛与衰的嬗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庆乐村壮族人传统的生计方式,也深刻改变了在一定程度上被生计所塑造的对于先祖的想象和期待。在祭祖习俗“衰落”和“复兴”交织的表象下,是“走出去”的庆乐人割舍不下的乡愁,是驻留在村里的老人对传统回归的呼唤。现代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似乎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轨迹单一的“推动”或“阻碍”的关系,而更可能是一种动态的、多样化的、辩证的社会过程,是身在其中的人群面对环境变化做出的不断调整与自我平衡的结果。

叶善青[4](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褚楚[5](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张录全[6](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认为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杨茹茹[7](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对我国“三农”工作的历史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此前展开的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推动新时代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大发展的战略,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第一章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实施背景、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战略地位,概括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理论、列宁农村建设理论以及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第二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公共文化、基层治理、城乡关系等角度对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剖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并从产业发展、优化乡村环境、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强化乡村基层治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出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乡村文化扶持力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发展动能。第四章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三农”思想。从实践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了农村的内生动力,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为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为世界各国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郭能[8](2019)在《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罗田县燕儿谷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如何补齐农业农村这部分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接下来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历史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旅游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合理的旅游扶贫产业开发能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效益,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的同时又能带动农户脱贫增收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符合全面振兴乡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往往涉及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的参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风险。例如旅游产业扶贫项目持续性不佳;项目管理混乱、效益低下、过度开发;贫困户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市场、管理、政策、道德等诸多风险。且旅游产业扶贫多以大型综合项目的形式出现,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控制相关风险,真正发挥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效益,就应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着手,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确保项目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以及项目风险管理三方面的研究入手,对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研究。然后以具体的案例——罗田县燕儿谷旅游产业扶贫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将燕儿谷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可能的风险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识别出了六大风险类别十六个风险因素,紧接着通过风险矩阵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在原始风险矩阵和Broda序值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燕儿谷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矩阵,对燕儿谷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得出各大风险的风险等级和重要性排序。依据对罗田县燕儿谷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分析,发现在诸多风险中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是燕儿谷项目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政府和企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罗田县政府应该尽快健全当地旅游扶贫的投入管理体制;提高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时加快当地旅游扶贫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步伐。燕儿谷公司则需要做好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定位,加快培育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完善景区内外部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风险等措施。同时燕儿谷项目还面临着政策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和自然风险。在收益分配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各方利益,企业做好资金管控、拓宽融资渠道、深化农户与景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也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景区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合作组织的作用,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最终目的。本文从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出发,提出了一些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建议,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燕儿谷项目的风险概率和损失,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当地扶贫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国内其他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李建明[9](2019)在《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胜利的重要举措,要求举全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专门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明确提出将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三年内必须完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专司“三农”的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层面的金融安排。经国务院多次调整履职定位后,目前,农发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致力于服务“三农”和弥补民生短板。自成立以来,农发行始终将服务“三农”需求和国家战略作为本职任务,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改革和完善,目前,具备了机构多、覆盖广、惠众大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扶贫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业已成为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和服务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2018年6月,我国政府就银行扶贫工作出台了指导意见,强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应该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服务。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具有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分布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等突出特点。为服务好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四川农发行积极行动,把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履职,综合运用购买服务、扶贫过桥、全产业链等五种金融扶贫模式,全力助推四川脱贫攻坚,为全川贫困地区扶贫搬迁、农村公路、乡村旅游、水利设施、教育医疗等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了地方党政的广泛赞誉。从金融扶贫模式运行的实际成效来看,尽管四川农发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人才培育、适用范围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工作都还有不够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扶贫成效不够突出。研究对比世界其他国家金融扶贫模式,比如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等开展金融扶贫工作较早的国家,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在国内也涌现出诸如开发性金融、土地流转、广东郁南等金融扶贫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时期都取得过颇有价值的成效。论文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简称四川农发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入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总结并概述出其成功运行的普遍做法和理论依据,借鉴其成功经验,针对性提出完善和改进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的方案,主要从目标定位、制度完善、产品创新、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进而推动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莫小渝[10](2018)在《提升忠县农业产业化路径》文中认为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县农业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县委县府出台了促进农业走出去的政策,以开放的眼光引进外面人才和资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出农业产业化的聚焦点,更好地提升了忠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忠县作为全市田园综合体示范县,其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我县农产品走出去趋势越来越强,并早已融入市内外市场竞争之中,农产品销售状况也在显着提高。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农业产业化路子如何迈向坚实

二、尽心竭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尽心竭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营业权保护的重要性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结构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构成要件
    2.1 营业权的主体
    2.2 营业权的客体
    2.3 营业权的内容
第3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保护的法律问题分析
    3.1 主体视角的法律问题分析
    3.2 客体视角的法律问题分析
        3.2.1 保障性法律规范不完善
        3.2.2 救济性法律措施有缺陷
    3.3 内容视角的法律问题分析
        3.3.1 营业准入规范不完善
        3.3.2 营业范围受法律管制
        3.3.3 营业平等受政策限制
第4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保护的路径设计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保护的法律路径
        4.1.1 营业权入宪的理由及范式选择
        4.1.2 完善普通法法律规范保障体系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保护的制度支持
        4.2.1 构建非政府组织监管机构
        4.2.2 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制度
        4.2.3 优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
        4.2.4 优化合作社外部扶持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计转型与祭祖习俗的变迁 ——基于一个壮族村落社会生活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理论和研究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庆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壮族村寨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经济生活
    第四节 社会组织
    第五节 传统习俗
    第六节 民间信仰
第三章 庆乐人的田地与生计转型
    第一节 庆乐人的田地
        一、传统社会的田地
        二、田地权属的变迁
    第二节 庆乐人的生计及转型
        一、以“那”为本的传统生计
        二、多元化的生计选择
    第三节 生计转型下的亲属关系
        一、宗族关系
        二、家庭关系
第四章 庆乐人祭祖习俗的变迁
    第一节 庆乐人的“祖先”
        一、传说里的“祖先”
        二、现实中的“祖先”
    第二节 庆乐人祭祖习俗的变迁
        一、传统的祭祖习俗
        二、“现代”的祭祖习俗
    第三节 祭祖的背后
        一、祭祖的参与者
        二、祭祖的“场外人”
第五章 祭祖习俗变迁的“经济逻辑”
    第一节 家庭经济策略的改变
        一、以“那”为本的农业家庭经营
        二、融入集体的农业家庭经济
        三、壮族家庭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改革与“封建迷信”根基的削弱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宗祠的废弃
        三、“分田到户”与祭祖习俗的复兴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拓展
        一、相对封闭的村落
        二、社会主义下的村落
        三、突破地理空间界限的村落
    第四节 生计方式的转变
        一、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
        二、生计转型之下的乡土文化变迁
        三、无法割舍的乡村的魂与根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问题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
        1.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
        1.1.4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1.1.5 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地位
    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理论
        1.2.2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
        1.2.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基础
        1.3.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
        1.3.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
        1.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引擎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2.1.1 乡村产业发展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
        2.1.2 乡村生态问题突出,环境优化有待提升
        2.1.3 乡村文化建设乏力,文化发展整体偏低
        2.1.4 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不足,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2.1.5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获得感不强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2.2.2 乡村生态文明事业发展薄弱
        2.2.3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发展受阻
        2.2.4 乡村基层基础建设不充分
        2.2.5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存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1.1 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3.1.2 大力推进乡村科技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3.2 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优化乡村环境
        3.2.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3.2.2 加强网络科技应用,促进乡村环境可持续发展
    3.3 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提高文化整体发展水平
        3.3.1 加大乡村文化扶持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3.3.2 依托科技下乡,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3.4 强化乡村基层治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3.4.1 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4.2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3.4.3 增强村民治理积极性,提升群众参与度
    3.5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农民获得感
        3.5.1 坚持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5.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民积极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意义
        4.1.1 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
        4.1.2 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
    4.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意义
        4.2.1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了提供内生动力
        4.2.2 乡村振兴战略为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2.3 乡村振兴战略为世界各国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罗田县燕儿谷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燕儿谷产业扶贫背景及发展现状
    第一节 燕儿谷产业扶贫项目背景
        一、当地基本情况介绍
        二、当地产业扶贫主要作法和成效
    第二节 燕儿谷产业扶贫项目发展现状
        一、公司简介
        二、燕儿谷旅游资源介绍
        三、燕儿谷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及措施
第二章 燕儿谷产业扶贫项目风险识别
    第一节 旅游产业扶贫风险的特征
        一、风险的多样性
        二、风险的复杂性
        三、风险的动态性
    第二节 燕儿谷项目风险主体
        一、政府角度
        二、企业角度
        三、农户角度
    第三节 燕儿谷项目风险的识别
        一、风险的成因
        二、风险的类别
第三章 燕儿谷产业扶贫项目风险评估
    第一节 风险矩阵法的选择及介绍
        一、风险评估方法筛选
        二、一般风险矩阵法的操作流程
    第二节 燕儿谷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风险评估
        一、风险集的确定
        二、风险等级的确定
        三、Borda序值的确定
        四、风险矩阵的构建
        五、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第四章 燕儿谷产业扶贫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第一节 政府角度风险控制措施
        一、保持政策稳定性降低政策风险
        二、提高旅游扶贫相关部门办事效率
        三、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各方利益
        四、加快培育旅游扶贫人力资本
    第二节 企业角度风险控制措施
        一、做好市场细分和定位降低市场风险
        二、加快培育景区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景区内外部管理机制降低管理风险
        四、严格管控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五、深化农户与景区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降低自然风险
    第三节 农户角度风险控制措施
        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降低道德风险
        二、积极参与景区发展
        三、充分发挥基层合作组织的作用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运用的主要基本理论
        1.6.1 公共产品理论
        1.6.2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1.7 创新和不足之处
2 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及扶贫概况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概述
        2.1.1 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情况简介
        2.1.2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工作职能
        2.1.3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工作成效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情况概述
3 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分析
    3.1 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主要模式及优缺点分析
        3.1.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3.1.2 过桥贷款融资模式
        3.1.3 全产业链贷款模式
        3.1.4 自主经营项目融资模式
        3.1.5 统贷统还贷款模式
    3.2 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运行成效
        3.2.1 有利于拓宽扶贫路径
        3.2.2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2.3 有利于产业聚集和增收致富
        3.2.4 有利于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3.3.1 职能分工不明确
        3.3.2 应用范围仍单一
        3.3.3 扶贫政策无差别
        3.3.4 风险管控压力大
        3.3.5 队伍建设较滞后
4 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借鉴及启示
    4.1 国外金融扶贫模式及经验
        4.1.1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
        4.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
        4.1.3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4.1.4 乌干达村镇银行模式
        4.1.5 社区银行模式
    4.2 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及经验
        4.2.1 开发性扶贫模式
        4.2.2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4.2.3 “征信+信贷”模式
        4.2.4 土地流转扶贫模式
        4.2.5 广东郁南模式
        4.2.6 GSIF模式
    4.3 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给四川农发行启示
        4.3.1 严格法律规范是成功运行的保障
        4.3.2 健全合作机制是快速见效的前提
        4.3.3 严密组织形式是成功推行的基础
        4.3.4 高效运营机制是顺利运行的关键
5 完善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对策建议
    5.1 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运行目标
    5.2 完善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5.2.1 提升干部员工金融扶贫思想认识
        5.2.2 拓宽金融扶贫模式应用领域
        5.2.3 加大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力度
        5.2.4 健全金融扶贫模式风险防控体系
        5.2.5 构建金融扶贫模式协同合作机制
        5.2.6 强化金融扶贫模式推行组织保障
        5.2.7 加大金融扶贫模式应用制度保障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提升忠县农业产业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忠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1.1
    1.2
    1.3.
2. 推进忠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2.1 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打造品牌意识
    2.2. 明确产业思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
    2.3. 培育合作组织,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

四、尽心竭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2]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权的法律保护[D]. 张徐强. 扬州大学, 2020(05)
  • [3]生计转型与祭祖习俗的变迁 ——基于一个壮族村落社会生活的田野考察[D]. 黄晓文. 广西民族大学, 2020(11)
  • [4]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 杨茹茹.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罗田县燕儿谷项目为例[D]. 郭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四川农发行金融扶贫模式探讨[D]. 李建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提升忠县农业产业化路径[J]. 莫小渝.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5)

标签:;  ;  ;  ;  ;  

全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