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迎春[1](2021)在《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不同季节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特征,分析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季节的相关性,研究“五脏应时”理论在高血压病临床的实际意义,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6例。对其分别进行基本资料采集、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其全天、白天、夜间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平均血压(average blood pressure,ABP)、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octur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rate,NSBPRR)等数据,同时从中央气象台调取福州市2020年2月1日-2021年1月31日的气象情况,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对数据进行录入,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病程在各季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方案在长夏与春季、秋季的差异分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020年2月1日-2021年1月31日当地各季节的平均温度从高至低依次分布为:长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SD值在各季比较中,夏季的24h SBPSD、NSBPSD低于冬季、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值在各季比较中,夏季的NSBPCV低于春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BP值在各季对比中,夏季、长夏的24h ASBP、DASBP均低于冬季,夏季24h ADBP低于冬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秋季的DADBP低于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夜节律的组间对比中,夏季与冬季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夏季的血压节律大致呈非杓型、反杓型分布,冬季的血压节律大致呈杓型、非杓型分布;4.秩相关分析发现季节、性别、年龄与BPV部分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冬季,夏季出现反杓型血压的风险增大;相比于冬季,秋季出现反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的风险增大。结论1.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在不同季节的特点体现在:春季24小时血压波动较大,以夜间收缩压波动为主,同时存在白天平均收缩压较高的情况;夏季24小时血压波动较为平稳,但是要关注患者的夜间血压控制,改善血压的昼夜节律;长夏血压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秋季的血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要及时关注调整治疗方案;冬季应当关注平均血压控制,尤其以白天为主。2.结合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季节的血压变异性特点,基于“五脏应时”理论为指导原则,在春季注意条畅情志,不宜躁狂或抑郁,否则容易使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夏季可在下午阴阳交替之时予滋阴潜阳之药,若患者存在心阳虚,亦要注重补充心阳,使机体达到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长夏以健脾化湿为主,健运脾气,平衡五脏:秋季应滋养肺肾之阴,使金水相生,收敛阳亢之性:冬季顺应自然沉敛之性,为滋阴强阳的最佳季节。

涂启明[2](2021)在《不同睡眠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病理特点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睡眠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病理特点及其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四诊资料进行规范化采集,将采集的四诊信息录入健康状态辨识系统,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睡眠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病位、病性证素。采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标(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及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根据睡眠质量评分将160例高血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为睡眠障碍组(PSQI>7)和非睡眠障碍组(PSQI≤7),以下简称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结果:1.高分组80例病例中男29例,女51例;低分组80例病例中男47例,女33例。高分组患者女性比例(63.75%)显着高于低分组(41.25%)(P<0.01);低分组BMI值显着高于高分组(P<0.01);两组年龄、病程及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睡眠质量的高血压患者证素分布:高分组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肾、心神、脾、心,主要病性证素是阳亢、阴虚、热、痰、血瘀、湿、血虚;低分组主要病位证素为脾、肝、肾、心,主要病性证素是痰、湿、气虚、阳亢、阴虚、阳虚、血瘀。3.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病位证素研究发现,组间分布特点提示肝、肾、心神、脾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组间两两比较后,在肝、肾、心神病位,高分组高于低分组,在脾病位,低分组高于高分组。4.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病性证素研究发现,组间分布特点提示阳亢、热、痰、湿、阴虚、阳虚、气虚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血虚存在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后,在阳亢、热、阴虚、血虚病性,高分组高于低分组,在痰、湿、阳虚、气虚病性,低分组高于高分组。5.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差异,两组患者24h MSBP、DMSBP、NMSBP及晨峰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患者24h MDBP、DMDBP、NMDBP及晨峰舒张压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患者24h MPP、DPP、NPP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患者血压反勺型比例(37.50%)显着高于低分组(16.25%)(P<0.01);低分组患者勺型比例(25%)高于高分组(10%)(p<0.05),未发现两组患者血压非勺型、深勺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比较:高分组患者24h MSBPCV、24h MDBPCV、DMSBPCV、DMDBPCV、NMSBPCV、NMDBPCV均高于低分组,且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高分组高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24h MSBPCV、24h MDBPCV、DMSBPCV、DMDBPCV、NMSBPCV、NMDBPCV与肝、肾、心神呈正相关(P<0.05)。8.高分组高血压患者病性证素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24h MSBPCV、24h MDBPCV、DMSBPCV、DMDBPCV与阳亢、热、阴虚呈正相关(P<0.05);NMSBPCV、NMDBPCV与阳亢、阴虚呈正相关(P<0.05)。结论:1.低分组以脾虚痰湿为主要特征,高分组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为主要特征,病位肝、肾、心神及病性阳亢、热、阴虚、血虚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2.睡眠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昼夜节律改变,易出现反勺型血压,并引起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3.24h MSBPCV、24h MDBPCV、DMSBPCV、DMDBPCV的值可以反映肝、心神、肾、阳亢、阴虚、热的病理变化,且与肝、阳亢的相关性更为显着;NMSBPCV、NMDBPCV的值可以反映肾、心神、肝、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且与肾、阴虚的相关性更为显着,为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价值。

张学敏[3](2021)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1-7)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老年非高血压人群血浆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水平,同时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探讨两组人群血浆Ang(1-7)与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及相关性,并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Ang(1-7)水平及BPV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103例,高血压患者统一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降压治疗,血压达标(标准:<150/90mm Hg)后入组,根据给予或不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联合治疗分为他汀组(51例)与非他汀组(52例)。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等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匹配的体检血压正常的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入组时分别记录三组人群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程和诊室血压等,所有入组患者分别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尿酸、血浆Ang(1-7)水平,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并计算BPV。他汀组与非他汀组在瑞舒伐他汀干预第8周、第16周随访检测Ang(1-7)的水平、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并计算BPV。结果1.三组患者入选时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程、血脂、空腹血糖、尿酸、诊室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入选时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收缩压(24h SBP)、24小时舒张压(24h DBP)、白昼收缩压(d SBP)、白昼舒张压(d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治疗前后24h SBP、d SBP、n SBP在两组间、三个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 DBP、d DBP、n DBP在两组间、三个时间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入选时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h S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24h D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非他汀组或他汀组与对照组24h SBPV、24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治疗前后24h SBPV、24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在两组间、三个时间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入选时Ang(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治疗前后Ang(1-7)在两组间、三个时间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他汀组24h SBPV与Ang(1-7)有相关性(r=-0.333,P=0.018;r=-0.502,P<0.01)。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增高,Ang(1-7)水平减低;2)瑞舒伐他汀可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PV,升高Ang(1-7)水平,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 SBPV的改善可能与Ang(1-7)的升高有关。

张旭[4](2021)在《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诊室血压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2015年1月—2020年5月诊室血压已经达标的高血压病人,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共347例,依据ABPM(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动态血压监测)是否达标,分为ABPM达标组和ABPM未达标组。收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用药方案等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Urinary albumin-creatinin ratio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BPM等观察指标。并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首先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用药方案、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心律失常、心脏几何构型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值、心脏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等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PM与心率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7例患者,其中ABPM达标组:148人;ABPM未达标组:199人。ABPM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2±12.49岁,其中男性病人66例;ABPM未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58±13.80岁,其中男性病人124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占比、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M未达标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两组在联合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ARB使用率方面,ABPM未达标组使用率明显高于ABPM达标组(P<0.05)。2.ABPM未达标组各时间段内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及曲线类型异常的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ABPM未达标组(P<0.05),但在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中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3.ABPM未达标组与ABPM达标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左房内径的危险因素(OR:1.755,95%CI:1.141—2.701,P=0.011),ABPM未达标是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7,95%CI:1.470—5.096,P=0.002;OR:3.597,95%CI:1.136—11.394,P=0.030)。4.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相比PWV明显增大(P<0.05),但在ABI、FMD、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狭窄斑块形成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PWV(左侧、右侧)的危险因素(B系数及P值分别为:B系数=98.313,P=0.005;B系数=86.239,P=0.006)。5.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在UACR方面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1,95%CI:1.845—9.252,P=0.001)。6.两组在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BPM未达标组的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大于ABPM达标组(P<0.05),ABPM未达标组中SDNN(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ABPM达标组(P<0.05)。7.将ABPM各时间段血压均值与靶器官损害观察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夜间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8.对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9.将ABPM指标与心率变异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时间段内的SBP均值及夜间SBP下降百分比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P<0.05),而舒张压与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室血压达标而24小时ABPM未达标高血压患者较诊室血压及24小时ABPM均达标患者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加重,ABPM未达标是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24小时ABPM中,夜间SBP不达标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呈显着正相关。3.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ABPM能更准确反映血压达标情况从而指导降压治疗,对预防和逆转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具有更大价值。4.对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24小时ABPM,评估患者是否24小时血压均达标,筛查出ABPM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降压治疗调整,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唐梅玲[5](2020)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及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各证型的全天血压波动特点及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挖掘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的相关指标,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269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将其分为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及瘀血阻络证6型,按不同证型分类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详细数据,以时辰为界将各证型的动态血压数据分成12段,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在纳入的23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风痰上扰证72例(30.9%),阴阳两虚证48例(20.6%),肝阳上亢证42例(18.0%),阴虚阳亢证37例(15.9%),肝肾阴虚证31例(13.3%),瘀血阻络证3例(1.3%)。2.各证型的性别、民族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汉族多于壮族。3.各证型的年龄、病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年龄大小表现为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病程长于肝阳上亢证。4.各证型的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3级高血压、很高危组为主。5.各证型的“冠心病”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证型在糖尿病、脑梗死、血脂异常、慢性胃炎、脂肪肝、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一般生化指标中,肝阳上亢证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糖化血红蛋白A1C、肌酐、尿素水平高于肝阳上亢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证型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差异显着(P<0.05)。风痰上扰证的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子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阳上亢证的巳时、午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巳时、午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巳时、午时、未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丑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寅时、卯时、辰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寅时、巳时、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寅时、辰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时辰平均舒张压在十二个时辰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时辰平均舒张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各证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各证型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大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证型均存在清晨高血压现象,其中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的清晨收缩压均值高于阴阳两虚证、风痰上扰证,各证型的清晨舒张压均值高低表现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11.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大于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的日间心率快于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风痰上扰证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瘀血阻络证则较少单独出现。虚证患者较实证患者年龄偏大,病程偏长。2.血压级别高、心血管风险大,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疾病特征,以虚证患者表现更为突出。3.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在某些特定的时辰段保持稳定。肝阳上亢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在巳时、午时、未时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肾阴虚证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寅时、卯时、辰时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十二时辰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4.峰值血压时辰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

马芬芬[6](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ADMA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关系。方法:1.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09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25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6.01±10.74岁,其中,男47例,女33例;以同期住院且性别比例、年龄范围相匹配的45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6.16±10.43岁,其中,男20例,女25例。2.检测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BPV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DMA水平,同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e)和空腹血糖(FBG)等,并记录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吸烟史等。3.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者间血清ADMA水平及BPV的变化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BPV指标(标准差、变异系数)间的关系。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吸烟史、INR、TC、TG、Cre、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HDL-C和LDL-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组的血清ADMA水平比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高(分别为1.49±0.39μmol/L和1.12±0.27μmol/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血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作为BPV指标,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组的dSSD(15.67±3.50)、nSSD(13.12±3.44)、24hDSD(10.87±2.41)、nDSD(9.47±2.31)、24hSCV(0.13±0.34)、dSCV(0.12±0.72)、nSCV(0.11±0.04)、24hDCV(0.14±0.03)、dDCV(0.13±0.04)和nDCV(0.13±0.04)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分别为13.75±2.84,11.43±3.85,9.87±2.45,7.76±2.48,0.10±0.22,0.09±0.22,0.10±0.02,0.12±0.03,0.09±0.02,0.1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与BPV中的24hSSD、dSSD、dDSD、24hSCV、dSCV、nSCV和24hDC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0.23、0.28、0.53、0.37、0.39和0.26(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是24hSSD、dDSD、24hSCV和nSCV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分别为3.70、2.48、0.06和0.03(均P<0.05),调整后的R方分别为0.08、0.06、0.32和0.23。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显着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BPV指标中的dSSD、nSSD、24hDSD、nDSD、24hSCV、dSCV、nSCV、24hDCV、dDCV和nDCV均显着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与BPV指标中的24hSSD、dSSD、dDSD、24hSCV、dSCV、nSCV和24hDCV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是24hSSD、dDSD、24hSCV和nSCV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因样本量少,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得到独立影响因素的结论。

李晓夏[7](2020)在《益气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益气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5例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前者病例数为33例、后者病例数为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同样的基础治疗,此外治疗组予益气活血汤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仅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指标、中医证候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各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24hSBP、24hDBP、dSBP、dDBP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nSBP、nDBP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24hSSD、24hDSD、dSSD、dDSD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nSSD、nDSD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益气活血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减小血压波动性,降低血压变异性,有助于平稳降压。

胡悦[8](2020)在《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点穴疗法对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的改善效果,以探讨通过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采取两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采用抛硬币法将天津市某2所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于2019年7月至11月以2所社区中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8例)开展研究。对照组(39例)在研究期间延续干预前日常高血压治疗;干预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和三阴交5个穴位进行每日睡前1次,每次约15分钟,为期8周的点穴治疗。2.在干预前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BIQ)评价患者基本情况;在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采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TCMSSS)、血瘀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PRS-bs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价患者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在干预前、干预2周时、干预4周时、干预6周时和干预8周时(干预结束后)使用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干预期间患者清晨收缩压(MSBP)、清晨舒张压(MDBP)及清晨脉率(MPR)的变化情况。3.所有数据核对后录入Excel2013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或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组间均衡性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患者76例,两组各38例,实际有效样本为97.4%。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情况、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清晨收缩压的组别效应(F=35.303,P<0.01)、时间效应(F=67.472,P<0.01)以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79.602,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舒张压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527,P=0.220),时间效应(F=5.714,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4.233,P<0.01)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脉率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109,P=0.296),时间效应(F=26.100,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25.357,P<0.01)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中医症候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TCMSSS总分(t’=7.601,P<0.01)及主要症候TCMSSS得分(t=7.106,P<0.01)均低于对照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点穴疗法对改善患者症候有效(Z=5.512,P<0.01)并可缓解主要症候(?2=25.333,P<0.01)。3.两组血瘀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除情绪维度得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799)外,干预组PRS-bss总分(t=6.976,P<0.01)、活动维度(t=6.474,P<0.01)、睡眠维度(t’=3.822,P<0.01)、加重维度(t=5.010,P<0.01)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两组睡眠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t=3.680,P<0.01),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Z=2.583,P<0.05)。研究结论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质量,且降低清晨收缩压的效果随治疗时间的积累逐渐增强。然而,虽然本研究发现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可以随点穴治疗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暂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点穴疗法对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的效果及显效时间的确定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探讨。总体来看,点穴疗法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护理手段,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清晨血压管理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经济、有效的补充护理思路与方法。

乔佳君[9](2020)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研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观察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心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入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71例患者,以及高血压已控制52例患者进行调研比较(后者为对照组,是经降压治疗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达标者)。完善基本资料、焦虑、抑郁及睡眠量表问卷,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四诊信息,综合辨证。将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高血压已控制两组数据录入EXCEL并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A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B组)比较:1.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危险分层等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比较 两组中,体重、BMI和诊室DBP比较A组高于B组,且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诊室SBP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1.3睡眠质量(PSQI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均>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两组血ALT、BUN、HsCRP、FPG、TG、TC、LDL、HDL 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A组AST、Scr、HCY、UA高于B组,且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室DBP、AST、HCY值是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1.5动态血压特点比较在血压方面,A组全天、白昼、夜间平均SBP、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且A组全天血压不达标的占49.3%、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的占45.1%、单纯白天血压不达标的仅占5.6%;血压变异性方面,A组夜间DBP标准差、夜间动态PPI均高于B组;昼夜血压节律方面,A组SBP昼夜平均血压差、SBP昼夜下降率、DBP昼夜平均血压差、DBP昼夜下降率均低于B组,且反杓型所占比例高于B组,以上P均<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P均>0.05,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A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兼夹证>肝火亢盛证,且A组痰湿壅盛证所占比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全天血压不达标组(C组)与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组(D组)比较:2.1性别、年龄构成比较C组的青中年人比例多于D组,而D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合并症与并发症C组有合并症的比例比D组高,且P<0.05,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2.3生化指标C组ALT和HsCRP高于D组,且P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组阴虚阳亢证型分布比例高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重、BMI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病相关,且诊室DBP、AST、HCY可能是MUCH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2.平均血压高、夜间血压控制差、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血压下降率低、血压节律异常是MUC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后更差。3.MUCH患者中医辨证多见痰湿壅盛证,其中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阴虚阳亢证为多。4.MUCH患者中全天血压不达标者以青中年为多、血压分级以血压3级为主、合并症多、ALT和HsCRP水平高;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则以老年人居多。

张君慧[10](2020)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计算出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并将患者分为积分3分组(A组)与积分4分组(B组)。分别采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时间及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组间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余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晨峰在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越大,颈动脉斑块积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降低血压变异性可以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2.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关系。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研究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布
    2 各季温度变化规律
    3 各季动态血压监测值不同参数的对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1.1 血压变异性定义
        1.2 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机制
        1.3 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及特点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
        2.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3.2 各季的血压变异性特点
        3.3 “五脏应时”理论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应时体现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五脏应时”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不同睡眠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病理特点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四诊资料采集
        2.2 证的要素提取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与分组
        2.4 血压变异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BMI分布情况
        1.4 其他资料分布情况
    2 不同睡眠质量的高血压患者证素特征
        2.1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病位证素分布
        2.2 不同睡眠质量的高血压患者病性证素分布
    3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3.1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比较
        3.2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脉压比较
        3.3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3.4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比较
    4 高分组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
        4.1 高分组高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
        4.2 高分组高血压患者病性证素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不同睡眠质量的高血压患者证素特征分析
        2.1 低分组高血压患者证素特征分析
        2.2 高分组高血压患者证素特征分析
    3 血压变异性特点分析
        3.1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及脉压特征
        3.2 不同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系数特征
    4 高分组高血压患者证素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四诊信息采集表
附录 B: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 C: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指标
文献综述 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1-7)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2 三组患者入选时血压的比较
    3.3 三组患者入选时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3.4 非他汀组与他汀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3.5 非他汀组与他汀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3.6 三组患者血管紧张素(1-7)的比较
    3.7 血压、血压变异性与血管紧张素(1-7)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管紧张素(1-7)的变化
    4.2 老年非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变异性与血管紧张素(1-7)水平的相关性
    4.3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的影响
    4.4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管紧张素(1-7)的影响及相关性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ACE2/Ang(1-7)/Mas 轴在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收集
        2.2 诊室血压
        2.3 动态血压及达标标准
        2.4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2.4.1 超声心动图
        2.4.2 颈动脉超声
        2.4.3 血管功能检测
        2.4.4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2.4.5 动态心电图
        2.5 分组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2.ABPM指标的比较
    3.靶器官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1 心脏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1.1 心脏结构的比较
        3.1.2 心脏几何构型的比较
        3.1.3 ABPM与IVST的关系
        3.1.4 ABPM与 LVPWT的关系
        3.1.5 ABPM与 LAD的关系
        3.2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2.1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
        3.2.2 ABPM与 PWV的关系
        3.3 UACR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3.1 UACR的比较
        3.3.2 ABPM与 UACR的关系
        3.4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4.ABPM值与HMOD的相关性
    5.血压变异性与HMOD的相关性
    6.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四)讨论
    1.ABPM的临床意义
    2.ABPM与靶器官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2.1 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2.2 ABPM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3 ABPM与肾损伤的关系
        2.4 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3.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4.ABPM昼夜节律异常的危害
    5.ABPM与诊室血压的比较
    6.本研究的创新性
    7.本研究的局限性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血压在疾病诊断及评估靶器官损害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高血压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认识
    3 动态血压与十二时辰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观察指标
        2.3 动态血压监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高血压病患者总体特征
        1.2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高血压病各证型性别、民族分布
        1.4 高血压病各证型年龄、病程比较
        1.5 高血压病各证型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比较
        1.6 高血压病各证型常见合并病发生率比较
        1.7 高血压病各证型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高血压病各证型时辰平均血压比较
        2.2 高血压病各证型十二时辰血压变化曲线
        2.3 高血压病各证型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4 高血压病各证型清晨血压比较
        2.5 高血压病各证型峰值血压时辰分布
        2.6 高血压病各证型脉压比较
        2.7 高血压病各证型心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一般资料分布特征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时辰平均血压的相关性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清晨血压、峰值血压时辰的相关性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脉压、心率的相关性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ADMA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益气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血压变异性比较
        2.4 安全性指标比较
结果讨论
    1.理论讨论
        1.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探讨
        1.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探讨
        1.3 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的理论探源
        1.4 益气活血法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
        1.5 益气活血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1.6 益气活血汤组成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2.临床结果分析
        2.1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2.2 对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影响
        2.3 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5 操作性定义
    6 理论基础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4 样本量计算
        2.5 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3.2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3.3 血瘀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
        3.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3.5 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前准备工作
        4.2 对照组
        4.3 干预组
    5 资料收集
        5.1 资料收集时间
        5.2 资料收集标准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7.1 准备阶段
        7.2 实施阶段
        7.3 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
    8 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情况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
        4.1 两组患者清晨收缩压比较
        4.2 两组患者清晨舒张压比较
        4.3 两组患者清晨脉率比较
    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情况比较
    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瘀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2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
    3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
    4 点穴疗法对于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舒张压具有积极意义
    5 点穴疗法对于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脉率具有积极意义
    6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症候
    7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瘀情况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清晨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国内外清晨血压的提出与发展
    2 中西医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
    3 清晨高血压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
    4 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概述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检出以及积极治疗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
    综述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二、研究方案及内容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体征采集
    2. 标本采集
    3. 体重、身高及BMI测定
    4. 诊室血压的测量
    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比较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六、讨论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4.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6. 本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一、病例资料
    二、体格检查
    三、中医证候量表
    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五、SAS(焦虑自评表)
    六、SDS(抑郁自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D]. 黄迎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睡眠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病理特点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涂启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1-7)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D]. 张学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唐梅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ADMA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研究[D]. 马芬芬. 苏州大学, 2020(02)
  • [7]益气活血汤对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D]. 李晓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D]. 胡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乔佳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张君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