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作研究

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作研究

一、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申琳[1](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张强[2](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闫文瑞[3](2019)在《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以来,在我国“十一五”的文化体制改革与股权分制改革的双重作用下,一批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下,相继开展“转企改制”,为了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出版传媒企业产业链,多数出版企业利用IPO上市和借壳上市方式公开上市。在此情况下,资本运营作为当下拓宽融资渠道,丰富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多元高效转型的有效路径,在出版业界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第一家编、印、发、供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在全国同类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并与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并列为全国出版媒体(601999)类上市公司的“三架马车”之一,总资产规模已超过三百亿。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借壳上市以来恰逢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的兴起,资本逐渐成为集团抢滩市场的关键武器。出版传媒业作为国有企业在文化行业的中坚力量,天然赋有党和政府“喉舌”的性质。因此,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的发展状况下充分运用国家扶持的相关政治策略,选择资本运营的合适路径,助力产业转型与扩容发展,对企业、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使命与责任。通过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结合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以移动互联网元年——2010年为界分析我国出版传媒集团两个时间段内的资本运营情况与特点,并选取江西省出版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开展资本运营活动的动因与上市前后的状况,认识到中文传媒在内部与外部的资本运营驱动力下,上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结合中文传媒9年来稳健的财务指标,细分、严谨的资本运营模式以及有目共睹的发展成效,验证中文传媒资本运营路径的合理性与可借鉴价值。最后,分析中文传媒资本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资本运营之路,并为我国同类型的出版传媒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杨先凯[4](2019)在《移动医疗软件监管体系的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端应用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应用,而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来享受生活和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对医疗的便捷性追求越来越高,这就催生了以病情在线诊断、病情交流、保健药品售卖等为主要功能的移动医疗软件的出现。2015年国家出台政策对移动医疗行业进行了鼓励,更是加快了行业的发展,但与之伴随的是,移动医疗软件的运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用户信息和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此本文在深入探索移动医疗软件运营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监管体系的框架与具体措施,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本文首先基于我国移动医疗软件的迅速发展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移动医疗软件的概念和类型进行定位,对政府职能、政府失灵、协同治理、宏观调控等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和总结。其次对我国移动医疗软件的发展现状与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在立法和政策上有一定的法规出台,同时行业也出现了自律的协会。再次,对我国移动医疗软件运营监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其运营问题包括个人信息泄露、在线医生素养参差不齐、医疗器材与药品质量存疑、病友交流信息可信性差、医疗广告存在虚假等方面;而监管层面的问题则包括法律规范不健全、政策监管缺失、社会监督缺位、行业自律缺失等。最后,本文对我国移动医疗软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体系建设的建议,在法规政策上,建议设定软件的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设定医生的准入标准,设定医疗器材与药品合作商的准入标准,规范广告发布内容;在社会监督机制上,发扬群众监督、消费者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在行业自律方面,要求行业内部完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加强支付安全建设,加强论坛信息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严谨信息泄露等。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我国医疗软件行业的监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曹宇[5](2018)在《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营风险是平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以及运营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企业运营失败或是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运营风险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因此对于目前乱象频生的P2P行业而言,运营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以湖北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并形成完整的优化方案。本文着重以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法,辅助以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深入调研与分析该公司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阐述了P2P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运营的模式,包括国内外学者对P2P行业的研究情况。其次描述了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的运营现状并对其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员工的风险意识也待加强。然后通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平台实际情况,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维度对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优化的目标。最后提出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在风险管理优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在当前严厉的政策法规环境下,通过对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其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从论文的结论来看,P2P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重心应放在防范政策风险和加强平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能够通过本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平台完善其内部管理,控制其运营风险。同时也希望能对其他P2P网贷公司的运营管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小雪[6](2017)在《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与识别 ——基于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高科技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中起作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保持企业持续高成长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旨在探索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资金运营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加以准确识别,从企业财务层面为决策者制定高成长战略提供一种思路,同时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外生成长理论以及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等与企业高成长相关的理论,并对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企业成长以及高成长企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论文第三章分析并归纳总结了企业成长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第四章从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企业资金运营指标体系,以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为选样框,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资金运营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成长企业在其中的3个资金运营指标上与非高成长企业存在显着差异;第五章以资金运营特征指标和其他影响企业成长的控制变量,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对高成长高科技企业进行识别,预测结果表现出较好的准确率。

宋学芳[7](2014)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营经济是民生经济、富民经济,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了富民问题,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民营经济在严峻的挑战面前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了较好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质量。为了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发展好民营经济。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很大的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民营经济更应该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强劲的动力。1978年以后,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他们的亲身实践,开拓进取,重新发掘和认识资本的真正内涵,致力打造那通往财富的梦想之船。资本运营,不仅仅是企业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更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搭上资本运营的顺风车之后,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忽视融资后资产的整合优化、盲目地追求多元化等行为严重的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运营,为中小民营企业浇浇水施施肥,以保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意义非凡。本文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以中小民营企业和资本运营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以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研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理论依据,在阐述我国中小民营资本运营发展历程之后,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从产权、融资、投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现状,指出其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华立集团为例,详细说明了华立集团成功进行资本运营的历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其中,国内外研究综述是从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关于资本运营的几个主要观点来阐述。各国机构和学者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规模经济理论、并购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代理问题理论,这些理论观点各有侧重点,研究资本运营的角度各有不同。国内主要侧重于资本运营的理解、融资的制约因素、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运营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成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指南。第二部分是介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些基础理论。首先是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资本及资本运营的概念的界定,然后是资本运营应遵循的原则、模式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在阐述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的4个阶段资本运营发展历程之后,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从产权、融资、投资等视角分析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现状,指出其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融资环境复杂,融资成本较大;未合理地利用中介机构;片面地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造假丑闻频现,加深了偏见;“一窝蜂”式盲目资本运营;缺乏诚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家族式管理,人力资本紧缺等等。第四部分是以华立集团为例,分析其资本运营成功的因素。该部分对华立集团概况作了简短的介绍,重点对其资本运营历程进行剖析,通过解析华立集团资本运营成功的案例,得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启示,给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些借鉴。第五部分是针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的一般选择,并针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进行资本运营,必须要畅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第六部分是结束语。主要是有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的总结和不足之处。

刘佳丽[8](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石玉彪[9](2010)在《电信运营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运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要求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的特点。电信运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电信运营企业越来越注重资本运营。中国联通在1994年成立之时,就肩负着引入竞争、破除垄断和推动电信业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中国3G牌照发放在即,CDMA网络需要不断扩容和升级,中国联通的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本文针对中国联通的竞争地位和市场现状,分析中国联通可以选择的资本运营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资本运营策略,并从中国联通现在施行的内控重点处着眼,针对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理念,提高资本增值水平具体在中国联通经营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本投向、资产结构、经营对象等,把正常的经营活动排斥资本运营范畴之外,企业提高资本效益筹募资金和使用资金的基本准则,改善资本运营的外部环境,资本运营系统相应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才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另外,为资本运营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以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笔者建议政府应该运用发展计划、经济杠杆、产业政策调控资本运营,而且还应以法律、行政、动员全社会等手段监督资本运营,进一步完善资本运营的各项法规。笔者在文中强调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用人机制;健全企业内部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风险的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中国联通在进行资本运营的同时,必须注重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保证资本运营的健康、有效实施。更要重视结合实际学习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挖掘内部潜力,把深化内部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培养核心竞争力。本文希望为中国联通充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尽快做大做强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而做一些探索。

牟琪[10](2010)在《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美、英、日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电信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电信产业已经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之一。电信产业如此快速的发展得益于电信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民营化改革,民营化改革对这些国家电信产业的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美、英、日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自然垄断理论、政府管制理论、产权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等民营化主要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美、英、日电信产业推引民营化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和比较了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过程中的管制模式、产权结构、市场结构等主要问题,并力求探讨它们的共性、个性和规律性;最后,在对美国、英国、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影响因素和实现目标,提出了我国电信业民营化的实现构想,旨在为我国电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2.1.3 互联网+场馆
        2.1.4 智能体育场馆
        2.1.5 智慧体育场馆
        2.1.6 场景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4.3.1 服务主体要素
        4.3.2 服务本体要素
        4.3.3 服务客体要素
        4.3.4 信息空间要素
        4.3.5 技术应用要素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4.5.1 内部动力
        4.5.2 外部动力
        4.5.3 动力机制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1.1 建设目标
        5.1.2 建设思路
        5.1.3 关注重点
        5.1.4 建设内容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2.1 建设目标
        5.2.2 建设思路
        5.2.3 关注重点
        5.2.4 建设内容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3.1 建设目标
        5.3.2 建设思路
        5.3.3 关注重点
        5.3.4 建设内容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8.2.4 总结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9.3.1 研究的局限
        9.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一、我国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现状
    (一)出版传媒行业发展环境
        1.国家政策环境
        2.出版传媒行业发展情况
        3.同行业竞争力加剧
    (二)我国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情况
        1.1999 -2010 年初始阶段
        2.2011 -2018 年进阶阶段
二、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动因与状况
    (一)动因分析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性
        2.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3.出版产业链多元化转型的需要
    (二)资本运营状况
        1.借壳上市前
        2.借壳上市后
三、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特征
    (一)全产业链借壳上市
        1.借壳上市过程回顾
        2.传统出版嫁接资本力量
    (二)多方位构建资产运作体系
        1.提升出版集团金融信用评级
        2.做实出版上下游投融资平台
        3.推进集团资产证券化进程
    (三)定位出版集团并购重组方向
        1.围绕国家战略抓并购重组
        2.围绕传统出版内部转型升级抓并购重组
        3.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抓并购重组
    (四)资本与传统出版升级的有效衔接
        1.稳定教材教辅板块
        2.双效统一深耕主业
        3.出版产业链优化升级
        4.新业态促管理机制内发创新
四、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效果
    (一)出版集团品牌和规模优势扩大
    (二)出版产业链结构完善
    (三)国际出版市场占有率提升
    (四)出版集团人力运营效率提高
五、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问题与展望
    (一)资本运营的问题
        1.盲目选择出版产业链投资标的物
        2.出版相关产业整合管理能力不足
        3.出版业务履约风险把控不到位
    (二)资本运营的展望
        1.持续推进出版产业链延伸投资
        2.布局创新新兴业态
        3.优化资本运营模式机制创新和管理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移动医疗软件监管体系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现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移动医疗软件的界定和类型
        2.1.1 移动医疗软件的界定
        2.1.2 移动医疗的类型
    2.2 移动医疗监管相关理论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宏观调控理论
第3章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发展现状与监管现状
    3.1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发展现状
        3.1.1 产业现状
        3.1.2 发展前景
    3.2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监管现状
        3.2.1 立法现状
        3.2.2 政策现状
        3.2.3 行业自律现状
第4章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运营与监管的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实施
        4.1.3 调查结果
    4.2 专家访谈
    4.3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运营问题分析
        4.3.1 个人信息泄露
        4.3.2 在线医生素养参差不齐
        4.3.3 医疗器材与药品质量存疑
        4.3.4 病友交流信息可信性差
        4.3.5 医疗广告存在虚假
        4.3.6 其他问题
    4.4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监管问题分析
        4.4.1 移动医疗软件的法律规范不够健全
        4.4.2 移动医疗软件的政策监管缺失
        4.4.3 移动医疗软件的社会监督缺位
        4.4.4 移动医疗软件的行业自律缺失
第5章 我国移动医疗软件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设对策
    5.1 完善移动医疗软件行业管理的法规政策
        5.1.1 设定移动医疗软件的准入条件
        5.1.2 设定移动医疗软件的准入程序
        5.1.3 设定软件合作医生的准入标准
        5.1.4 设定软件医疗器材与药品合作商的准入标准
        5.1.5 规范医疗广告发布行为
    5.2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5.2.1 群众监督
        5.2.2 消费者组织监督
        5.2.3 社会舆论监管
    5.3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5.3.1 完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5.3.2 加强支付安全建设
        5.3.3 加强论坛信息监管
        5.3.4 强化内部管理制度,严禁信息泄露
    5.4 案例分析——平安好医生
        5.4.1 软件简介
        5.4.2 企业自律措施
        5.4.3 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5)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及风险管理现状
    2.1 鄂汇金融P2P平台运营状况
        2.1.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基本情况概述
        2.1.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现状
        2.1.3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问题分析
    2.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流程与内容
        2.2.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流程
        2.2.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内容
    2.3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
        2.3.1 风险识别过于主观
        2.3.2 风险度量缺乏方法
        2.3.3 风险控制不够全面
第3章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设计
    3.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风险管理优化原则与目标
        3.1.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原则
        3.1.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目标
    3.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识别优化设计
        3.2.1 风险识别框架优化设计
        3.2.2 风险识别过程优化
    3.3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度量优化设计
        3.3.1 风险度量模型优化
        3.3.2 风险度量过程优化
    3.4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控制优化设计
        3.4.1 完善平台资质加强业务监管
        3.4.2 网贷产品合规整改
        3.4.3 完善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3.4.4 优化内控机制和风控机制
        3.4.5 提升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4.6 提升平台品牌形象和商誉
第4章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
    4.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效果评估
        4.1.1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的原则
        4.1.2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的框架
        4.1.3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4.1.4 优化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4.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优化方案实施目标及步骤
        4.2.1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优化方案实施目标
        4.2.2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4.3 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优化障碍和保障措施
        4.3.1 平台组织存在惰性
        4.3.2 思想观念不够统一
        4.3.3 安全建设急功近利
        4.3.4 风险管理权责不分
        4.3.5 培训投入决心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与识别 ——基于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企业成长理论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1.2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
        2.1.3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2.2 资金运营的内涵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3.2 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2.3.3 企业成长的界定
        2.3.4 高成长企业的界定
第3章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3.1 企业成长的外部影响因素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
        3.2.1 企业的盈利能力
        3.2.2 企业的资本结构
        3.2.3 企业的创新能力
        3.2.4 企业的财务状况
        3.2.5 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4章 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
    4.1 企业资金运营活动分析指标选取原则
    4.2 企业资金运营活动分析指标选取
        4.2.1 反映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运营指标
        4.2.2 反映企业投资活动的资金运营指标
        4.2.3 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运营指标
    4.3 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分析
        4.3.1 样本企业的选取
        4.3.2 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4.3.3 分析方法
        4.3.4 分析结论
第5章 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识别
    5.1 识别模型的建立
        5.1.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
        5.1.2 模型中的变量
        5.1.3 模型的输出结果
    5.2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5.3 预测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启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附表

(7)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理论
    2.1 中小民营企业
    2.2 资本与资本运营
    2.3 资本运营的原则与流程
    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历程
    3.2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案例分析—以华立集团为例
    4.1 华立集团概况
    4.2 华立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4.3 华立集团资本运营成功的启示
第5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对策建议
    5.1 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的一般选择
    5.2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资本运营的对策建议
第6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0.3.2 比较研究
        0.3.3 案例分析
        0.3.4 博弈分析
        0.3.5 法经济学分析
        0.3.6 耦合分析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1.3 文献综述简评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2.2.1 耦合的涵义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4.3.1 行政体制缺陷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4.4.5 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5.4.4 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6.2.5 法治的薄弱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电信运营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展开部分
二、案例分析部分
    1、资本运营简述
    2、中国联通可以考虑选择的资本运营方式
        2.1股权筹资
        2.2债务筹资
        2.3项目融资
        2.4企业并购
        2.5资产分割重组
        2.6资产剥离
        2.7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
    3、中国联通的资本运营策略
    4、中国联通资本运营中的风险及对策
三、总结

(10)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关于民营化定义的研究
        1.2.2 关于民营化原因和方式的研究
        1.2.3 关于民营化效率的研究
        1.2.4 关于电信产业与民营化的研究
        1.2.5 关于电信产业与竞争的研究
        1.2.6 关于电信产业与政府管制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3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电信产业及其民营化的一般分析
    2.1 电信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2.1.1 电信产业的概念
        2.1.2 电信产业的分类
    2.2 电信产业的基本特点
        2.2.1 资源的有限性
        2.2.2 规模经济性
        2.2.3 自然垄断性
        2.2.4 垄断与竞争并存
    2.3 民营化的概念及其方式
        2.3.1 民营化的基本概念
        2.3.2 本文对电信产业民营化概念的界定
        2.3.3 民营化的方式
    2.4 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基本特点
        2.4.1 业务解控
        2.4.2 政府引导下产业法规的加强
        2.4.3 多样化的组织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主要相关理论
    3.1 自然垄断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1.1 自然垄断理论的起源
        3.1.2 自然垄断理论的基本内容
        3.1.3 自然垄断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2 政府管制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2.1 政府管制理论的起源
        3.2.2 政府管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3.2.3 政府管制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3 产权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3.1 产权理论的起源
        3.3.2 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3.3.3 产权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4 产业组织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4.1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3.4.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3.4.3 产业组织理论与电信产业民营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发展历程
    4.1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发展历程
        4.1.1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兴起阶段
        4.1.2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初步发展阶段
        4.1.3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全面发展阶段
    4.2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发展历程
        4.2.1 民营化之前的英国电信产业发展阶段
        4.2.2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兴起阶段
        4.2.3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发展阶段
    4.3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发展历程
        4.3.1 民营化之前的日本电信产业发展阶段
        4.3.2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兴起阶段
        4.3.3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发展阶段
    4.4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发展历程的分析
        4.4.1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兴起背景分析
        4.4.2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主要形式分析
        4.4.3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目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管制模式比较分析
    5.1 美国:市场主导型的管制模式
        5.1.1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管制机构
        5.1.2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法律监管
        5.1.3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资费管制
    5.2 英国:政府引导型的管制模式
        5.2.1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管制机构
        5.2.2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法律监管
        5.2.3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资费管制
    5.3 日本:政府主导型的管制模式
        5.3.1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管制机构
        5.3.2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法律监管
        5.3.3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资费管制
    5.4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管制模式的比较
        5.4.1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管制背景比较
        5.4.2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管制机构比较
        5.4.3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管制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产权结构比较分析
    6.1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产权结构
        6.1.1 19 世纪70—90 年代的产权结构
        6.1.2 19 世纪90 年代-20 世纪30 年代的产权结构
        6.1.3 20 世纪30—80 年代的产权结构
        6.1.4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产权结构
    6.2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产权结构
        6.2.1 民营化之前英国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2.2 民营化兴起阶段英国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2.3 民营化发展阶段英国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3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产权结构
        6.3.1 民营化之前日本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3.2 民营化的兴起阶段日本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3.3 民营化发展阶段日本电信产业的产权结构
    6.4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产权结构的比较
        6.4.1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产权结构模式比较
        6.4.2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产权结构特点比较
        6.4.3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产权改革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市场结构比较分析
    7.1 美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市场结构
        7.1.1 19 世纪70—90 年代的市场结构
        7.1.2 19 世纪90 年代—20 世纪30 年代的市场结构
        7.1.3 20 世纪3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的市场结构
        7.1.4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市场结构
    7.2 英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市场结构
        7.2.1 民营化之前的英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
        7.2.2 民营化兴起阶段英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
        7.2.3 民营化发展阶段英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
    7.3 日本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市场结构
        7.3.1 民营化之前的日本电信市场结构
        7.3.2 民营化的兴起阶段日本电信市场结构
        7.3.3 民营化发展阶段日本电信市场结构
    7.4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市场结构的比较
        7.4.1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市场结构变迁因素比较
        7.4.2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市场结构类型比较
        7.4.3 三国电信产业民营化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构想
    8.1 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8.1.1 改革开放前(1949 年—1978 年)
        8.1.2 电信业完全垄断时期(1978 年—1993 年)
        8.1.3 电信业引入竞争时期(1993 年—1998 年)
        8.1.4 电信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时期(1998 年—至今)
    8.2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影响因素和实现目标
        8.2.1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影响因素
        8.2.2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实现目标
    8.3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实现构想
        8.3.1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实现路径
        8.3.2 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的具体实现方式
    8.4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2]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3]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研究[D]. 闫文瑞. 河南大学, 2019(01)
  • [4]移动医疗软件监管体系的建设研究[D]. 杨先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鄂汇金融P2P网贷平台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曹宇. 湖南大学, 2018(06)
  • [6]高成长中小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与识别 ——基于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吴小雪.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2)
  • [7]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D]. 宋学芳. 长江大学, 2014(02)
  • [8]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9]电信运营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J]. 石玉彪. 中国城市经济, 2010(07)
  • [10]美、英、日电信产业民营化比较研究[D]. 牟琪. 吉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