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语》中“桂花”的鉴定

王维《鸟语》中“桂花”的鉴定

一、王维《鸟鸣涧》“桂花”辨(论文文献综述)

沈忱[1](2021)在《徐增对王维的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铮[2](2021)在《宋代“桂”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古文士笔下之“桂”,从植物指向性来区分,有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两种。而宋人所吟咏的“桂”,主要是木犀花而非秦汉人所写之樟科桂树。就其意象内涵,则是沿袭了前代樟科之桂的多种意蕴——屈原香草喻人之高品,《招隐士》之赞隐者幽洁,方士炼药之修仙长生,郤诜东堂之对引申为登科及第等含义,同时又因宋人在创作时并未对植物种类进行严格区分,而将原本属于樟科桂的诸般寓意融合到对木犀科桂花的书写中,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的影响下衍生出新的理念。宋人于桂的审美,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比德思维,同时在理学对格物致知这一治学修身之法的强调下,这种对桂的观察与思考变得更为深入:从桂之花香联想君子人格品德的远播传世;从桂之生于岩崖,四时苍青不凋,更不于春季开花媚人,不与众芳争妍,花色清新素雅等生长习性生发出人之耿介不屈,正直清傲的品质;从其来自广寒蟾宫,仙根灵骨的浪漫传说化为高洁之士不务凡俗,淡泊名利的静穆幽远境界。而正是出于此般花品与高士人格的关联之想,宋人于自家庭院植桂、插桂,以桂为聚,又折桂而返,甚至以桂花制香以求其馨香品德长伴身畔。在这样普遍的赏桂、咏桂之时风下,结合前代已有的桂之内涵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桂意象产生了新的内蕴,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有关于桂的隐逸之风与读书科举之旨两大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一定的调和糅合性。宋代士大夫崇尚幽桂所代表的隐逸之致,同时又难以抛却身为儒士的家国大义,故而选择了吏隐之途来改善传统遁世之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与持守个人自由精神世界的矛盾,也平衡了治国安民的价值实现与对独立人格、高远绝尘境界的倾慕。张镃的桂隐林泉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以桂名园,表达了自身对于幽远澄澈的纯净精神的追求,在栽种、观赏、吟咏木犀的一系列活动中修身养性,同时又不忘肩负起为人臣子的职责。此外,针对当时学子读书只求功名的风气,文士们纷纷以先秦儒家的读书理念着文以纠正,以桂所具的诸般品节提出学习当为修身立德的目标,从而冲淡时下过重于名利的世俗之风。在以桂为名的书院、堂记中显露出士人提倡诸生当以磨砺自身品质为要,有朝一日登朝辅君治民不过是附带之物,勿要舍本逐末的理念。当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品德的治学之道与传统的桂子兰孙——以科举官爵兴家的观念融合后,在南宋的士绅阶层中出现了通过立德传芳之途来延续家族兴盛,甚至影响闾里,从而由修身之基础出发,进一步实现以德性齐家,通过其宗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扩大至州郡乡人,最终达成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儒者之志的思想。

陈氏贤(Tran Thi Hien)[3](2020)在《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文中提出王维生活于佛教各宗派高度发展的盛唐时期,由于他习性好静、学佛、修禅等,因而喜爱广泛与佛教各宗的高僧们和好友们一起研修佛法、论法参禅、诵经礼佛、持戒布施、设斋供僧等。因此,诗人不仅对各宗经典十分了解掌握,而且对其修法都有亲身修行而获得自我安乐境界,使他诗中蕴含了佛教思想、修法、悟道等,并使诗意与禅境完美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灵寂之境。最能体现王维佛教信仰的是,他对《华严经》《维摩诘经》《坛经》的研修。对《华严经》的信仰,诗人是跟着道光高僧与朋友们讨论学修过《华严经》的核心教义即法界缘起观之思想。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法界缘起之理,并在诗句中使用了不少华严经的词语。对《维摩诘经》的信仰,诗中涵盖了在家有出家之理、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对《坛经》的信仰,诗中传达了坛经的核心思想“自心是佛”,人人自心便是佛;“无住无念”,对诸法实相清明了知无有执着;“明心见性”,认识我们本心即见到自己本性。因为研习佛教大乘经典,王诗所示,其了悟诸法实相本性为空而以它来修行观照人生、官场、社会、事情等等,然而对诸法没有产生任何贪恋烦恼。一切法都是从人心启发作用,如慧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与维摩诘菩萨所倡导“自心清净就是净土”,由此,王维也就提倡了“境因心寂”即“心为净土”的思想,如诗所云“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因了知与实行诸法空性而有积极出世入世的精神,如其诗述:“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并使其诗艺术达到动静交融的禅境是王维对诗坛最大的贡献。诗人了悟佛法的核心教义之后,他在修行中注意实行禅净双修,经常自己并和僧人一起焚香诵经、研学经典、论法参禅等。实行僧俗双修,设斋供养僧众,把喜爱的蓝田别业诚心赠送僧众,所谓财布施;并欢乐地赞叹他人实行布施,此谓随喜布施。除了修福布施之外,诗人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身心功德,实行饮食净斋“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衣着朴素“宿雨乘轻履,春寒着敝袍”,住宿简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实行斋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从研学佛法到进入实行修道之后,王维身心就已融入到了佛境。诗中的佛境,含有下面的几种境界:一是空之境,表达了“色即是空”之境,意为“色”本身就是“空性”,其为因缘所产生的,也就是说“色即是空”亦为诸法空性,诗云“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为表现“空即是色”之境,诗人常以禅语来传达,如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并以自然景色来传达此境,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寂静(性空),但有人语传来(色相)。二是真之境,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其性空,因性空才能生起万有。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所示,万物人生均有其运行的规律,是诸法实相之真境“雨中”使“果落”,“灯下”有“虫鸣”。与含示诸法随缘,因诸法性空才能随缘,虽随缘但不变,诗述“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三是圆之境,是指诗人体悟到自己的佛性清净圆满,以清亮的明月、清洁的泉水来比喻它,所谓圆满了悟之境,诗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灵活运用了佛性妙有无碍,以清净常照的明月来阐述它的妙用,所谓圆通无碍之境,诗曰“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四是逸之境,表示诗人以优美闲静的外景来传达其身心悠闲自在,诗云:“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并以身心恬淡闲适衬托了外境素淡闲雅,诗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闲逸之境。还表现了诗人真正悟入到舒畅洒脱的身心之境,诗云:“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的放逸之境。在研读王维诗歌时,发现他与越南的玄光禅师,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两者的禅诗含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研究王维诗歌的同时,对两位诗人的禅诗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王维与玄光禅诗的异同之处,如下:从禅诗内容层面来看,两者的禅迹、禅理、禅趣,有所相同。在叙述禅理时,两位诗人都以“我身虚妄”“自性为本”“不二法门”为宗旨学习和实行,如王诗云“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与玄光诗云“忘身忘世已都忘,生久萧然一榻凉”“明心见性谒真佛,不惧山水路迢迢”“参透是非平等相,魔宫佛国好生观”。在描述禅趣时,两位诗人深入禅修参观之后,都把自己体悟随缘闲逸之境以诗词来传达逍遥自在的自我生活乐趣,如王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玄诗云“如何小隐林泉下,一榻松风茶一杯”。在阐述禅迹时,两位诗人都刻画寺院在于偏僻幽静之处,如王诗写“插天多峭崿”与玄诗曰“庵逼青霄冷”,但描述僧人的修行生活有所不同,王维以居士身份学佛来描述僧人过着慈悲和谐的修行生活,诗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玄光以出家人身份学佛来叙述其自身过着悠闲安乐的僧人生活,诗云“竹林多宿鸟,过半伴闲僧”。从禅诗意象层面来看,由于两位诗人都是精进地学修禅法观想,最终达到了飘逸自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描述人生无常、人生苦海时,使用了相同的意象。王维一生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他常游山赏水,过着逍遥自由的人生,以隐逸生活为中年以后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某种禅趣时使用的意象比较多,有的意象是玄光所没有的;而玄光出家以后,经常在寺院学修和给大家教修佛法,过着清净安乐的僧人生活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使其诗中的意象大部分集中于寺院日常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

刘少第[4](2019)在《《鸟鸣涧》“桂花”意象的般若新解》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学界对《鸟鸣涧》桂花意象的五种释义,其背后都有一个实名预设,认为名实之间有真实相应,这虽有益于对《鸟鸣涧》桂花意象原型的探讨,却有违《鸟鸣涧》以文字般若融合缘起性空和真如无为,所表现出的思辨理境和妙有境界,亦悖逆了王维的中观见地。本文试以般若学思想,结合方东美关于假名逻辑在知识论上的创见,来解读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桂花。

贺春花[5](2018)在《诗歌鉴赏——以王维《鸟鸣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从文体学、社会学、结合文本具体的解析字词、艺术手法和意境的角度对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作出简要的鉴赏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领会诗人在创作此诗时的心情,感受其文学价值。

陈娜[6](2016)在《《鸟鸣涧》释疑》文中研究说明王维的《鸟鸣涧》为大家所熟知,可这首诗现有两个版本,一为"人间桂花落",一为"人闲桂花落",且两个版本对于桂花的解释也不相同,那么,哪个版本更准确、更符合作者的原意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析。

张锦辉[7](2015)在《唐代文人禅诗研究》文中指出唐诗作为有唐一朝文学的代表,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且还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形态。禅宗与诗歌结合,最终绽放出了中国诗歌中的美丽之花——禅诗。目前学术界对于唐代文人禅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方面,尤以论析唐代文人与佛禅关系以及诗学观为特色,而从宏观上对唐代文人禅诗进行整体研究则略显不足。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对集中、系统、全面的探究,以期对唐代诗歌以及中国文学研究有所裨益。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七章,各章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从唐代禅宗的发展和文人禅诗的概念两个方面入手,对唐代文人禅诗的基本情况作简要论述。在对禅宗的起源、唐代禅宗的发展以及兴盛原因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以唐初在黄梅传法的道信、弘忍作为中国禅宗正式的创始人,故本文所谈禅宗更多倾向于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但也不排除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对于文人,本文认为文人是一种社会性角色,社会性角色有规定性和开放性之分,故本文所谈文人更侧重于其身上开放性这一点。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文人身上的开放性仅局限于一般普通文人,不包括僧道等宗教人物。总之,唐代文人禅诗,兼具宗教(禅宗)与文学(诗歌)二重属性,是唐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第二章在对文人禅诗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唐代文人禅诗进行分类。本文将唐代文人禅诗大致分为禅理诗,禅言诗和禅意诗三个方面。禅理诗,指唐代文人借言谈佛禅义理、观念,表达自己对其体会和感悟的诗歌,突出特征在于言理。禅言诗,指唐代文人在诗句中直接运用佛禅概念、术语、典故等的一类诗歌,与禅理诗有些是重合的,但说理已经不是主要目的。禅意诗指唐代文人将禅宗思想内化于自己日常生活创作中,进入到一种摆脱凡俗,摒除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精神状态,在淡泊无为中体悟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生发出心地清明情趣的诗歌,不同于禅理诗和禅言诗,禅意诗可谓寓禅理而无理迹,无禅语而有禅意。第三章主要对唐代文人禅诗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选取了唐代文人禅诗中极具代表性的猿、莲和琴三个意象,认为他们一旦进入到文学作品中,便脱去了原先的外衣,成为自然界和世俗社会中诸意象的代表,在佛禅雨露的沾溉下,它们开始从传统的儒家话语体系中步入佛禅怀抱,被赋予佛禅色彩,从而参与审美创造,为禅诗带来新的蕴含,丰富了唐诗的表现范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第四章主要论述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由于禅宗独特的思维机制、审美观照以及表达方式对唐代文人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影响,唐代文人将禅宗内在的精髓转化为文人所特有的生命情怀和审美趣味,以诗化的写作和悟性思维为禅诗增添了一层与禅宗境界类似的外衣——意境,最终形成唐代文人禅诗冲淡自然、空灵闲静和含蓄蕴藉的意境,丰富了禅林诗苑,为我们带来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形成中国文学、禅学史上的瑰美景观。第五章从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三维角度对唐代文人禅诗的美感特质进行深度阐释。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观物方式给唐代文人提供了重新审视自然、社会的契机,他们以禅悦的心态去审视自然山水和世俗百态,故禅诗呈现出的这一切都是经过禅雨洗涤,脱去了尘世污尘的外衣,形成其禅诗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的美感特质。在悟性思维和直觉观照的作用下,最终产生了禅诗的最高境界——圆融禅境,为唐代文人禅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美学风格注入丰富的养料,使其成为唐代诗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第六章以禅宗“空”和心性论为切入点,从禅宗哲学的角度解读唐代文人禅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表现出禅景空、禅理空和禅心空三种类型,并且各具特色。禅景空和禅理空是实现禅心空的基础,禅心空是禅景空和禅理空的升华和最终归宿。禅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体现出不同的意蕴,既表现出唐代文人对佛禅思想的吸收状况,同时也对他们的诗歌如诗意多样、语言朦胧、意境空灵等产生影响。禅宗心性论以心是一切的基础,心处于核心地位;注重主体对自我心灵的体认,即对本心的认识;强调对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要注重在当下生活,即日常生活中去把握为要旨,使得心在文人禅诗中表现出禅心(无心)、尘心和猿心(心猿)三种主要内型,同时与文人形成互动,即文人在禅诗中表现出息心→洗心→净心→识心的修心过程。禅宗对心的高度重视,解放了诗人的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对文人以心构象和发挥主体的创造性提供了有益借鉴,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第七章主要就唐代文人禅诗对禅宗主要典籍的接受进行分析。佛禅典籍浩如烟海,本文在此选取了对唐代文人影响最大,并且在当时较为流行的两部经典《金刚经》和《法华经》。唐代文人对《金刚经》的吸收与融入,表现为在诗中或诗题直接吟咏“金刚”、对《金刚经》空幻思想和无住思想的书写,最终在文人禅诗中体现出悟的审美境界和无功利、非目的性的审美生存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唐诗的艺术感染力。唐代文人对《法华经》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法华意象上,他们在禅诗中以法华意象来传达诗情,法华意象呈现出新的内在蕴蓄,即衣珠、髻珠象征本心;穷子、火宅象征本心的迷失;化城、三车象征本心的升华。唐代文人将法华意象凝重丰厚的底蕴渗透于笔端,使得世间诗情与出世间佛理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成为唐代文人禅诗中一道靓丽的法华景观,遂使《法华经》意象的精澹澄美和蕴蓄丰饶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对行成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积极影响。

郭小稳[8](2014)在《王维与园林》文中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他的诗歌为人吟诵、他的画作为人模仿、他的音乐为人流传、他的园林为人游赏、他的故事为人传唱。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独立的范式;他奠定了“唐音正宗”;他设计并建成了着名的文人园林——辋川别业,开辟了自然山水与文化结合的辋川模式,尝试了中国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园的转型;他对后世文人园有着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王维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王维的思想和作品,并且研究得比较充分,分析得也比较透彻,研究的水平比较高,然而缺乏了从造园的角度去对王维这个造园家的研究,缺乏作为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对于王维的园林观的研究。本课题就从王维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交游场所、个人喜恶等方面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园林的看法,并从他留下来的诗集、绘画、文章、园林来分析他的造园方法,系统地、元素化地分析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再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等来分析和研究作者的园林审美观。对造园家王维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唐朝那个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园林建设审美与倾向,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造园学理论,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桂平[9](2013)在《王维《鸟鸣涧》以理解成题画诗为宜》文中提出王维《鸟鸣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人们一般将其当成诗人亲临云溪现场的写景之作,因而出现了理解困境,问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与时间有关的一些问题不好理解。一则,学界对春天是否有桂花开放这一点,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至今,虽然多数学者认为,无论这首诗写于南方还是北方,其时均有可能出现春桂开放的景象。但问题并未解决,因为春天百花齐放,桂花并不典型,诗人为何选择桂花作为云溪春天的典型景物入诗,其写作意图难以明确,在王维现存其他诗作里也无可印证。再则,在王维集中,《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

纪永贵[10](2011)在《试说王维《鸟鸣涧》中的“桂花”》文中认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意象究属何指,历来颇受关注。一般有两种解析:一是指代月光,一是实指桂花。有论者谓,指代月光与后句"月出惊山鸟"意象有重复之嫌,若实指桂花则又谓春天不当有桂花开放。又有人别出蹊径,认为此桂花只代表隐逸之志。从王维创作特点和该诗的语境看,实指桂花不合逻辑,代表隐逸之志实属下解,指称月光才是最合理的解释,不必刻意翻新,以深释浅。

二、王维《鸟鸣涧》“桂花”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维《鸟鸣涧》“桂花”辨(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桂意象的内涵沿袭
    第一节 桂概念区分
    第二节 宋代桂意象继承
第二章 比德与桂的人格意蕴
    第一节 馨香远闻
    第二节 耿介傲直
    第三节 高远绝尘
    第四节 宋人赏桂
第三章 宋代桂意象与隐逸、科举
    第一节 桂与吏隐
    第二节 桂与科举
结语
附录 宋代咏桂作品
    诗
    词
    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维佛学思想
    第一节 《华严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师事华严宗道光
        二、华严宗传法之地
        三、学修《华严经》之义理
        四、大量使用《华严经》之术语
        五、与华严宗之僧俗交往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之名与字的来源
        二、在家有出家之理
        三、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
        四、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
    第三节 《坛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对“自心是佛”的信仰
        二、王维对“无住、无念”之信仰
        三、王维对“明心见性”的信仰
第二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
    第一节 万物真理
        一、诸法皆空
        二、境因心寂
    第二节 万物妙用
        一、出世入世不二
        二、动静融合
第三章 王维诗歌中的修道
    第一节 禅净双修
        一、与僧人诵经参禅
        二、自己诵经参禅
        三、欣赞修行者实行禅净双修
第四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境
    第一节 空之境
        一、空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的空之境
    第二节 真之境界
        一、真如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中的真之境
    第三节 圆之境界
        一、圆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圆之境
    第四节 逸之境界
        一、逸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逸之境
第五章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比较
    第一节 唐代王维与陈代玄光的背景及生平
        一、王维生活时期的唐朝与玄光所处的陈朝
        二、玄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着作
        三、王维与玄光相提论述的思想与说明
    第二节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异同
        一、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相同
        二、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差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唐代文人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不足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文人禅诗概述
    第一节 唐代禅宗发展概况
        一、禅宗的起源
        二、唐代禅宗兴盛的原因
        三、唐代禅宗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界定
        一、唐代的文人
        二、禅诗的界定
第二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分类
    第一节 禅理诗
        一、直陈禅理
        二、见接言理
    第二节 禅言诗
        一、色空
        二、寂灭
        三、佛乘
        四、无生
    第三节 禅意诗
        一、日常生活显禅意
        二、山水自然显禅意
第三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典型意象
    第一节 心猿化禅境——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猿
        一、心灵的显化
        二、禅境的外化
        三、佛禅的意蕴
    第二节 禅莲悟禅思——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莲
        一、清洁无染之本性
        二、诗意栖居乐土的建构
        三、诗境的构成
    第三节 琴乐映禅心——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琴
        一、文学中的琴到佛禅中的琴
        二、琴与禅的共通性
        三、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琴蕴
第四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
    第一节 “意境”梳理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
        一、冲淡自然
        二、空灵闲静
        三、含蓄蕴藉
第五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美感特质
    第一节 悟性思维
        一、悟性思维简论
        二、悟性思维的本质
        三、悟性思维与唐代文人禅诗
    第二节 直觉观照
        一、直觉观照与禅宗
        二、禅宗直觉观照对唐代文人观物方式的影响
        三、禅宗直觉观照与唐代文人禅诗
    第三节 圆融禅境
        一、圆融与佛教
        二、圆融与禅宗
        三、唐代文人禅诗的圆融禅境
第六章 禅宗哲学视域下的唐代文人禅诗
    第一节 禅宗“空”视域下的唐代文人禅诗
        一、禅宗“空”的特质
        二、禅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及蕴含
    第二节 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
        一、禅宗心性论要旨
        二、禅宗心性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
        三、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的互动
第七章 唐代文人禅诗对禅宗主要典籍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接受
        一、《金刚经》概况
        二、禅宗与《金刚经》
        三、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接受
        四、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升华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对《法华经》的接受
        一、《法华经》概况
        二、禅宗与《法华经》
        三、唐代文人禅诗对《法华经》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8)王维与园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问题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王维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意义
        2.1.1 唐朝历史的发展脉络
        2.1.2 唐朝历史发展与王维人生起伏——王维所处的唐朝
        2.1.3 唐朝社会发展与多才多艺的王维
    2.2 王维的生平事迹研究
        2.2.1 王维的生平
        2.2.2 王维游历的地区
    2.3 王维的思想研究
        2.3.1 儒家思想与王维
        2.3.2 佛家思想与王维
        2.3.3 禅学思想与王维
        2.3.4 道家思想与王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维的山水诗
    3.1 王维诗的种类和内容
    3.2 山水诗的景观要素分析
        3.2.1 景观要素之山水
        3.2.2 景观要素之田园
        3.2.3 景观要素之植物
        3.2.4 景观要素之声音
        3.2.5 景观要素之建筑
    3.3 山水诗的园林活动分析
    3.4 山水诗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维的山水画
    4.1 王维的画和画论
        4.1.1 王维的山水画
        4.1.2 王维的山水文
    4.2 山水画中的人文要素分析
    4.3 山水画中的景观要素分析
    4.4 山水画中的园林活动分析
    4.5 山水画中的空间关系分析
    4.6 山水画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维的山水园——辋川别业
    5.1 辋川别业概论
    5.2 资料考证
        5.2.1 蓝田县志考证
        5.2.2 辋川人物考
        5.2.3 辋川图考
        5.2.4 辋川诗文考
    5.3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诗文解读
    5.4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景观要素
    5.5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空间关系
    5.6 辋川别业的诗文寓意
    5.7 辋川别业中凝聚的造园思想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王维的造园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王维《鸟鸣涧》“桂花”辨(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增对王维的接受研究[D]. 沈忱. 西南大学, 2021
  • [2]宋代“桂”意象研究[D]. 钟铮. 山东大学, 2021(02)
  • [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 陈氏贤(Tran Thi Hien).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鸟鸣涧》“桂花”意象的般若新解[J]. 刘少第. 名作欣赏, 2019(36)
  • [5]诗歌鉴赏——以王维《鸟鸣涧》为例[J]. 贺春花. 人生十六七, 2018(09)
  • [6]《鸟鸣涧》释疑[J]. 陈娜. 名作欣赏, 2016(03)
  • [7]唐代文人禅诗研究[D]. 张锦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王维与园林[D]. 郭小稳. 天津大学, 2014(05)
  • [9]王维《鸟鸣涧》以理解成题画诗为宜[J]. 孙桂平. 古典文学知识, 2013(05)
  • [10]试说王维《鸟鸣涧》中的“桂花”[J]. 纪永贵. 阅江学刊, 2011(01)

标签:;  ;  ;  ;  ;  

王维《鸟语》中“桂花”的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