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地球敏感器用高截止度宽带红外滤光片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茂进,熊玉卿,王多书,王济洲,李晨[1](2014)在《高性能长波红外窄带滤光片的设计与镀制》文中指出高性能的长波红外窄带滤光片是空间相机及扫描仪等有效载荷的关键部件。利用多半波结构加局部优化的方法设计中波红外窄带带通滤光片,同时基片反面镀制长波通膜层用以截止前面的光谱,设计光谱8.05-8.35um透射率大于90%,小于7.95um和8.45um14um截止深度小于0.5%。采用等离子体辅助电阻蒸发沉积工艺制备了滤光片。测试结果表明,在透射波段范围上的平均透射率为83.2%,截止波段截止波段<7.95 um的平均透射率为0.31%,8.4514.00um平均透射率为0.11%。多半波结构加局部优化的方法对于制备长波红外窄带带通滤光片具有膜系结构简单,便于工艺实现。
张麟,倪榕,黄春,李斌,刘定权[2](2014)在《中心波长14.95μm超窄带滤光片的研制》文中提出讨论了大气探测红外分光辐射计第1光谱通道超窄带滤光片的研制情况。采用富碲碲化铅材料作为高折射率膜层材料,通过控制沉积速率、沉积温度、真空度等工艺参数,镀制的膜层具有小的自由载流子浓度,整个膜系具有低的光吸收和高的透射能量。研制出入射光束半锥角Φ为18°时,中心波长14.95μm、带宽0.065μm、相对带宽小于0.5%的长波CO2超窄带滤光片。该超窄带滤光片已实现空间应用5年,在天气预报数据获取中工作稳定。
朱华新,王彤彤,高劲松,刘桂林,李帅[3](2014)在《宽通带宽截止带通滤光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K9为基底设计了一种宽通带宽截止带通滤光片,即:540750 nm为通带区域,400520 nm、7701100 nm为截止带区域,为实现这一特性,在K9基底的两侧分别设置长波通和短波通组合膜系,分别用于截止400520 nm和7701100 nm,而两者通带交集为540750 nm,膜层总数为48层,膜层总厚度达5.03μm,工艺实现采用了电子束蒸发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薄膜材料仅含有TiO2和SiO2,并分别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利用分光光度计对镀有该组合膜的样品透过率进行测量,测试结果表明540750 nm通带平均透过率达到了85.82%,通带相对半宽度达221 nm,400520 nm和7701100 nm的截止度分别达到1.36%和1.27%,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基本吻合,达到了宽通带宽截止的目标,环境测试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牢固度。该组合膜系可以应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中。
王超,张国玉,于信,姜海洋[4](2014)在《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文中指出地球模拟器是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模拟试验与标定的重要设备,针对现有的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无法提供可变地球张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的设计方案,对冷板、热板等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根据两块活动冷板尺寸大且不易控制转动精度的特点,采用一个电动推杆通过两个连杆机构带动两片活动冷板同时转动的结构,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应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支架进行应力分析和对冷板和热板进行热分析。经实验验证:该结构设计合理,能满足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测试与标定要求。
王航[5](2014)在《高轨道准直式红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轨道准直式红外地球模拟器是红外地球敏感器的重要地面标定设备,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标定试验精度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卫星在不同轨道高度上的工作精度。为了提高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地面测试与标定精度,文中对地球模拟器的光学系统进行研究以及优化设计。本文介绍的地球模拟器是将地球光阑放于锗准直透镜的最佳成像面上,使得通过地球光阑的光经过光学系统后,以平行光被红外地球敏感器所接受。同时根据卫星在同步轨道、更高轨道和较低轨道所使用的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标定试验的需求,采用更换地球光阑的方案,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地球张角。计算结果表明,地球模拟器边缘处成像清晰,且三种不同轨道的地球张角误差均小于±0.050。本文设计的地球模拟器可准确在实验室内模拟卫星在太空中所看到的地球,满足了地球模拟器张角标定的要求。
王超[6](2014)在《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文中认为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是中低轨道航天器姿态测量关键部件——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在地面上的测试与标定设备,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地面性能测试和精度标定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卫星的在轨精度。本文对地球模拟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针对现有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无法提供可变地球张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地球张角的可变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由于两块活动冷板尺寸大且不易控制转动精度,采用一个电动推杆通过两个连杆机构带动两块活动冷板同时转动的方式,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支架应力分析以及对活动冷板和热板热分析,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还对所设计的地球模拟器活动冷板转动精度分析计算,其结果小于0.005。,满足了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测试与标定的要求。
孙向阳[7](2013)在《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学导航敏感器是利用其光学系统将不同空间目标成像于光电探测器靶面,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得到数字图像,提取标准目标表后,再利用姿态计算单元得到飞行器导航需要的星体中心矢量、运行轨道高度以及其惯性姿态,从而实现对卫星等航天器的精确导航,所以光学导航敏感器在地面上标定试验的精度,将直接关系到航天器在轨工作精度。而目前国内外地面标定所采用的方法精度只能到达10"左右,不能满足深空导航敏感器对星间角距精度≤1"的标定要求。通过分析已有常规标定系统在高精度光学敏感器标定时存在的技术缺点,展开对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一种高精度光学导航敏感器标定方法,并设计出可实现星间角距精度≤1",5~10等星准确模拟的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可为深空导航敏感器提供高精度静态可变标准星图,解决了目前常规标定设备的工作性能无法满足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了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的总体方案,论述了标定系统的总体组成,并阐述了标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本文研究的标定系统由动态小天体全视场高精密模拟器和高精度大口径静态可变目标标准源两部分组成。模拟器采用了透射式长焦距大视场投影光学系统,以达到全视场全光谱范围内波差、倍率色差与畸变等像差要求。目标标准源以OLED、光纤以及自聚焦透镜组合的光耦合机构作为照明系统,配合高精密靶标进行星图模拟的方案。标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用模拟器接收目标标准源通过变换星点位置和亮度形成的不同星图,再按照敏感器视场形成无限远的可变标准模拟星图,投射到敏感器入瞳处,实现在地面上模拟出敏感器在太空中看到的不同星相图。本文在给定的标定系统光学系统的基础上,着重对标定系统的机械机构进行了详细设计。针对长焦距的机械结构特点以及目标源弱目标模拟要求,系统设计了自准直调焦机构来确保目标源位于光学系统的理论焦平面处;同时为了减小系统整体尺寸,光路配置有转向平面反射镜,其采用了微应力装夹方法,以消除由反射镜变形和外界振动时所造成的光线偏移与跳动;为了方便装调和减少因整体结构过大而易受外界振动影响,系统采用分段式结构,并通过软连接进行拼装。对大尺寸、高精度星模拟器光机结构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光机结构的轴向一致性可控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尺寸的挠曲构件温度变化下的轴向变形量,来建立挠曲构件的参数方程式,解算方程可得到具体参数大小,并以此实现用于大尺寸光学透镜系统的挠曲元件的合理设计。此方法的应用可消除或减弱光学元件与装配零件相对移位或变形时对光学元件造成的应力破坏,保持所设计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一致。同时也研究了大尺寸棱镜运动学和半运动学的安装方法,分析几种不同的棱镜安装结构对棱镜光学特性的影响,给出了标准安装时的计算公式,并对自准直调焦机构中的大尺寸分光棱镜安装机构进行了半运动学设计。提出了高精度大口径静态可变目标标准源的总体方案,即将OLED面阵光源、光纤传光束与高精度星点靶集成实现星图模拟。此方法实现了在高精度光学敏感器标定时,对模拟星图中,星间角距与星等的高精度标定要求,其具有的宽星等范围的模拟技术,为深空探测用敏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详细设计了目标标准源的的照明系统。通过研究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技术,分析影响耦合效率的主要因素,给出目标标准源照明系统设计方案;对比已有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方式,结合标定系统中光学系统能量损耗的计算结果以及耦合机构技术参数,选择OLED作为目标标准源的光源与聚合物光纤和自聚焦透镜构建成目标源照明系统,实际设计与仿真结果表明此照明系统可提供5~10等星的准确星亮度,并能够实现单星精确可控。分析了标定系统的关键参数星间角距和星等的精度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检测方法,实测结果表明其星间角距精度≤1",模拟星等范围5~10等,可满足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的精度要求。
叶自煜,张佰森,朱忠奎[8](2012)在《一种长波红外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的设计与镀制》文中认为长波红外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是光谱成像技术中重要的光学元件。本文研究了一种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优化设计,论述了设计长波红外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根据等效折射率理论,以周期性对称膜系为基础,使用压缩透射区内波纹幅度的部分膜层优化方法,设计了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长波红外长波通滤光片。经过优化,所设计的膜系高透射波段内的平均透射率大于90%,高透射区内的最低透射率也高于85%。截止波段内的平均透射率小于1%,截止区内的最高透射率也低于5%。研究表明,部分膜层优化方法设计的膜系,膜层结构简单,有利于膜层厚度的监控,既能克服全自动优化方法给工艺上带来的困难,又弥补了解析法设计膜系时不能调整光谱特性的不足。
王多书,熊玉卿,陈焘,王济洲,董茂进,李晨,张玲[9](2012)在《空间光学薄膜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学薄膜技术在我国空间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着,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概述了目前光学薄膜技术在我国空间技术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鉴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光学薄膜技术在空间的应用具有特殊的要求,总结了空间环境对于光学薄膜的特殊要求。最后,介绍了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研究的各类空间用光学薄膜,包括红外滤光片、闪电探测用超窄带滤光片以及线性渐变滤光片等的研究情况及研究结果。
葛枢[10](2012)在《14-16.25微米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是表征红外探测器对入射辐射灵敏程度的物理量,其响应率越大,探测器对辐射信号的灵敏程度越好。响应率是用来评价红外探测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其测量结果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对红外探测器的设计及选用。本文所研究的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主要用于卫星姿态测量与控制关键部件—摆动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中14-16.25μm红外探测器响应率的测量。本文探讨了14-16.25μm红外探测器响应率的测量方法,提出了响应率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研究了黑体光源的选取方法、调制器的设计、14-16.25μm高截止度滤光片的设计、频谱分析仪测试波段的选择等技术的解决途径,着重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二、红外地球敏感器用高截止度宽带红外滤光片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地球敏感器用高截止度宽带红外滤光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心波长14.95μm超窄带滤光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 |
2.1 长波红外超窄带滤光片的设计 |
2.2 长波红外超窄带滤光片的镀制 |
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3)宽通带宽截止带通滤光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宽带通滤光片设计理论 |
3 膜系设计 |
4 工艺实现 |
5 结论 |
(4)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组成及总体设计 |
2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 |
2.1 地球热板的设计 |
2.2 地球活动冷板的设计 |
2.3 地球冷热板轴系及支架的设计 |
2.4 地球光轴基准镜的设计 |
3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性能分析 |
3.1 对支架的应力分析 |
3.2 对冷板和热板的热分析 |
4 结论 |
(5)高轨道准直式红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地球敏感器 |
1.3 国内外对地球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指标 |
第二章 高轨道准直式红外地球模拟器总体设计方案 |
2.1 地球模拟器工作原理 |
2.2 地球模拟器总体设计方案 |
2.3 三种轨道高度下视场出射角的计算 |
2.4 温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三章 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 |
3.1 锗透镜的选择,中心厚度的确定 |
3.2 光学结构等参数的确定 |
3.3 地球光阑的位置及大小 |
3.4 地球模拟器的基准镜组件结构设计 |
第四章 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误差分析 |
4.1 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的点列图与像差 |
4.2 锗透镜像差 |
4.3 地球张角偏差和光束平行度偏差的计算 |
4.4 影响光学系统出射角误差以及出射光束平行度误差的因素 |
4.5 地球模拟器锗透镜焦距的偏差对地球张角的影响 |
4.6 孔径光阑参数偏差对地球张角误差及光束平行度的影响 |
4.7 锗镜片的加工误差及光学参数的改变对地模各项指标的影响 |
4.8 误差合成 |
4.9 对锗光学镜片设计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红外地球敏感器 |
1.3 地球模拟器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指标 |
第二章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总体设计 |
2.1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的组成与总体布局 |
2.2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总体设计思想 |
2.3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模拟器 |
3.1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理论分析 |
3.2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
3.3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温控系统 |
第四章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性能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 |
4.2 对地球模拟器的支架的应力分析 |
4.3 对地球模拟器活动冷板和热板的热分析 |
第五章 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精度分析 |
5.1 电动推杆工作原理 |
5.2 电动推杆选取与精度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光学导航敏感器简介 |
1.3 光学敏感器标定技术与标定系统 |
1.3.1 光学敏感器在轨标定技术与系统 |
1.3.2 光学敏感器地面标定技术与系统 |
1.3.2.1 星模拟器的基本功能与构成 |
1.3.2.2 星模拟器的基本参数与模拟技术 |
1.3.2.3 星模拟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
1.4 光学导航敏感器地面标定系统与标定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
1.4.1 光学导航敏感器地面标定技术发展现状 |
1.4.2 光学导航敏感器地面标定系统发展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高精度大尺寸星模拟器设计及技术研究 |
1.5.2 高精度弱目标可变目标标准源设计及技术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组成、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
2.1.2 系统总体方案与总体结构布局 |
2.1.3 标定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动态小天体全视场高精度模拟器 |
2.2.1 模拟器光学系统方案 |
2.2.1.1 星模拟器光学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2.2.1.2 长焦距大视场投影光学系统设计结果 |
2.2.1.3 长焦距大视场投影光学系统像质分析 |
2.2.2 动态小天体全视场高精度模拟器结构设计 |
2.2.2.1 长焦距大视场投影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
2.2.2.2 转向平面反射镜整体结构设计 |
2.2.2.3 自准直平面反射镜的光机结构 |
2.2.2.4 自准直调焦系统光机结构设计 |
2.2.2.5 系统支撑结构和接口结构设计 |
2.2.2.6 光瞳位置指示装置的设计方案 |
2.3 基于光纤导光技术的目标标准源系统 |
2.3.1 目标标准源组成与工作原理 |
2.3.2 目标标准源总体结构 |
2.3.2.1 可变星相分布高精密靶标 |
2.3.2.2 带通滤光片设计 |
2.3.3 目标模拟照明系统设计 |
2.3.3.1 光耦合系统结构设计 |
2.3.3.2 光纤入/出射板设计 |
2.3.4 可变星等弱目标模拟照明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
2.3.4.1 基于光纤导光技术的OLED照明系统组成与原理 |
2.3.4.2 照明系统软硬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尺寸星模拟器光机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
3.1 模拟器光机结构分析 |
3.1.1 模拟器自重变形与应变分析 |
3.1.2 模拟器在温度变化时的变形和应变分析 |
3.1.3 模拟器的模态分析 |
3.2 光机结构轴向一致性可控方法研究 |
3.2.1 光机结构的热变形模型与理论分析 |
3.2.2 轴向一致性可控方法研究 |
3.2.3 大尺寸星模拟器的轴向一致性设计 |
3.2.4 采用轴向一致性设计的星模拟器性能测试 |
3.3 大尺寸分光棱镜的安装技术研究 |
3.3.1 安装分光棱镜的运动学和半运动学原理 |
3.3.2 分光棱镜的机械压紧方式安装 |
3.3.3 分光棱镜的粘结技术安装 |
3.3.4 分光棱镜的挠性安装 |
3.3.5 自准直调焦系统中的分光棱镜机构半运动学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精度静态可变目标标准源技术研究 |
4.1 光源与光纤耦合技术研究 |
4.1.1 光纤与光纤的全反射原理 |
4.1.1.1 光纤的分类 |
4.1.1.2 光纤的全反射原理 |
4.1.2 光源与光纤的对接技术研究 |
4.1.2.1 光源与光纤的直接耦合 |
4.1.2.2 用透镜间接耦合技术 |
4.1.2.3 阵列耦合 |
4.1.3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和光纤对接 |
4.1.4 光源与光纤对接能量损耗 |
4.1.4.1 光纤的能量损耗 |
4.1.4.2 光纤端面的倾斜效应 |
4.1.4.3 光纤的位置对接损耗 |
4.2 基于光纤导光技术的目标标准源关键技术研究 |
4.2.1 基于OLED面阵光源与光纤的光耦合技术研究 |
4.2.1.1 光耦合机构的光源选择与参数确定 |
4.2.1.2 光耦合机构的光纤选择与参数确定 |
4.2.1.3 自聚焦透镜参数设计与优化 |
4.2.1.4 自聚焦透镜参数设计设计仿真 |
4.2.2 星等与OLED亮度控制技术研究 |
4.2.2.1 星等与OLED亮度分析 |
4.2.2.2 基于OLED显示屏的亮度与星等控制技术研究 |
4.2.3 高精密靶标的研制技术 |
4.2.3.1 靶标基底的选择 |
4.2.3.2 靶标基底金属遮光膜研制技术 |
4.2.3.3 靶标关键参数的精度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定系统的关键参数精度分析与测试结果 |
5.1 星间角距精度分析与测试结果 |
5.1.1 星间角距精度检测方法 |
5.1.2 星间角距精度分析 |
5.1.3 星间角距精度测试 |
5.2 星等分析与测试结果 |
5.2.1 星等检测方法 |
5.2.2 星等检测结果与分析 |
5.2.2.1 目标标准源靶标星点测试 |
5.2.2.2 标定系统的整机星点星等测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 |
6.1.1 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与关键技术 |
6.1.2 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一种长波红外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的设计与镀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波红外长波通滤光片主膜系设计 |
1.1 长波红外长波通滤光片基本膜系结构的设计 |
1.2 长波红外长波通波纹的压缩和膜系优化 |
2 长波红外长波通滤光片的镀制 |
2.1 会聚光红外光学系统 |
2.2 等离子体辅助沉积工艺 |
2.3 长波红外长波通滤光片实测光谱分析 |
3 结论 |
(9)空间光学薄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学薄膜技术的空间应用 |
1.1 成像光学系统应用 |
1.1.1 哈勃望远镜中的光学薄膜 |
1.1.2 资源卫星中的光学薄膜[2] |
1.1.3 气象卫星中的光学薄膜 |
1.1.4 海洋卫星中的光学薄膜 |
1.2 非成像光学系统应用 |
1.2.1 聚光太阳电池阵中的光学薄膜 |
1.2.2 卫星热控系统的光学薄膜 |
1.2.3 航天服头盔面罩的光学薄膜 |
1.3 其它应用 |
2 空间环境对于光学薄膜性能的影响 |
2.1 真空环境对于光学薄膜的影响 |
2.2 温度环境对于光学薄膜的影响 |
2.3 原子氧环境对于光学薄膜的影响 |
2.4 带电粒子对于光学薄膜的影响 |
2.5 紫外线辐照对于光学薄膜的影响 |
3 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空间光学薄膜技术方面的研究 |
3.1 10.4~12.5 μm带通滤光片 |
3.2 0.46~0.92 μm带通滤光片 |
3.3 超窄带滤光片 |
3.4 线性渐变滤光片 |
4 总结 |
(10)14-16.25微米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4—16.25μm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工作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14-16.25μm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
2.2 响应率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组成 |
2.2.1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2 测试系统的组成 |
2.2.3 测试系统的工作条件 |
第三章 14—16.25μm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测量仪表的选取方法及辐射功率的计算 |
3.1 响应率测试系统测量仪表的选取要求 |
3.2 黑体光源的选择 |
3.2.1 黑体辐射原理 |
3.2.2 不同温度下黑体的光谱分布 |
3.2.3 中温黑体光源 |
3.2.4 黑体光源的选取 |
3.2.5 黑体辐照度的计算 |
3.3 入射到探测器上辐射功率的计算 |
3.3.1 经调制盘后的辐射功率计算 |
3.3.2 经滤光片后的辐射功率计算 |
3.4 光学调制器的设计 |
3.4.1 调制器的功能和特点 |
3.4.2 调制盘与不同光阑孔配置时的均方根转换系数 |
3.4.3 调制盘结构及电气箱内电路设计 |
3.5 滤光片的设计方法 |
3.5.1 滤光片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性能指标 |
3.5.2 红外滤光片膜系的设计 |
3.5.3 高截止度宽带红外滤光片的镀制 |
3.6 放大器的设计 |
3.6.1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
3.6.2 后级放大器 |
3.7 频潜分析仪的选择 |
第四章 噪声等效功率测试系统 |
4.1 噪声等效功率测试的目的 |
4.2 噪声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测量方法 |
4.2.1 噪声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4.2.2 噪声的测量方法 |
4.3 红外探测器的噪声源和噪声频谱 |
4.4 探测器噪声的计算公式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红外地球敏感器用高截止度宽带红外滤光片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长波红外窄带滤光片的设计与镀制[A]. 董茂进,熊玉卿,王多书,王济洲,李晨. 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天基对地观测技术分会)优秀论文集, 2014
- [2]中心波长14.95μm超窄带滤光片的研制[J]. 张麟,倪榕,黄春,李斌,刘定权. 光学学报, 2014(07)
- [3]宽通带宽截止带通滤光片研究[J]. 朱华新,王彤彤,高劲松,刘桂林,李帅. 人工晶体学报, 2014(05)
- [4]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J]. 王超,张国玉,于信,姜海洋. 光学仪器, 2014(02)
- [5]高轨道准直式红外地球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D]. 王航.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 [6]可变地球张角圆锥扫描式地球模拟器结构设计[D]. 王超.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 [7]深空导航敏感器标定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D]. 孙向阳.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7)
- [8]一种长波红外宽光谱长波通滤光片的设计与镀制[J]. 叶自煜,张佰森,朱忠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2(09)
- [9]空间光学薄膜技术[J]. 王多书,熊玉卿,陈焘,王济洲,董茂进,李晨,张玲.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2(08)
- [10]14-16.25微米红外探测器响应率测试系统研究[D]. 葛枢.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