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一、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1)在《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及其洞群效应分析》文中提出水电站地下建筑具有结构复杂、规模大、施工困难等特点,为了工程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对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进行稳定性及洞群效应问题的研究则显得至关重要。围岩的稳定性受到如地应力、结构面、开挖方式、洞室结构、洞室间距以及支护措施等等因素影响。本文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三大主洞室所组成的洞室群为例,在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方法,较为全面的展现洞室群开挖支护的过程,结合监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模型有效性,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右岸地下洞室群进行围岩稳定性及其洞群效应分析,探讨围岩的叠加变形效应与洞室间距变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洞室群在施工期间围岩宏观破坏与微观变形特征,研究围岩变形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顶拱岩体形成冒落型、抽滑型以及表层剥落型块体坍塌等破坏,高边墙形成单滑面和双滑面两种块体破坏类型,上游边墙破坏特征表现为向临空面滑出破坏,下游边墙表现为倾倒破坏;洞室围岩溶蚀破坏具有沿结构面风化现象;围岩变形表现出“穹顶变形小、边墙变形大”、“空间效应强,时间效应弱”以及“围岩松弛范围局部随开挖渐增”等特征;围岩卸荷松弛深度在2~2.6m之间,表现出下游边墙松弛深度大于上游边墙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松弛深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岩体结构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要大于地应力;围岩变形主要类型为浅层临空面应力松弛以及结构面变形等复合变形。(2)对乌东德右岸洞群围岩变形因素进行分析,系统性的对洞室群宏观变形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要素。分析可知:岩体结构面及爆破振动对围岩稳定性起到了控制性作用,即爆破振动与小夹角陡倾结构面、岩层层面是造成围岩变形的主要因素;经分析,顺层岩层与洞壁小夹角长大裂隙等结构面会促进围岩变形,同一结构面的不同部位其最大变形速率集中于此类结构面附近,如f42断层、Tf40裂隙、YKT1溶蚀裂隙及各类软弱构造区域,变形值明显增加。(3)运用犀牛软件与FLAC-3D有限元软件建立乌东德右岸地下厂房三大洞室所组成的洞室群三维地质概化模型,模拟洞室群的施工进程中围岩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及其变化特征。总的来看,开挖期围岩变形特征体现在洞室顶拱沉降,底板鼓出以及边墙挤出等,围岩整体向临空面方向发生变形,符合围岩卸荷回弹变形规律;最大主应力表现为压应力与拉应力两种应力状态,拉应力值总体小于1Mpa,对洞室稳定性作用较小;小主应力值较小,呈现为压应力;剪应力表现为压剪应力与拉剪应力两种状态,集中于三大洞室四个边角处,量值一般不大;塑性破坏变形类型为剪切破坏与拉裂破坏及其复合破坏等类型,受相邻洞室施工影响明显,其中靠近主变洞方向围岩塑性变形严重,表明洞室围岩稳定性受相邻洞室施工影响显着。(4)综合表明,对洞室施加支护后,围岩变形趋势呈稳定态势,支护系统起到了对围岩变形破坏与不良地质构造较好的抑制作用,支护系统达到预期要求。(5)从洞室群叠加变形和洞室间距变化两方面开展对乌东德右岸洞室群施工期洞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单洞室与多洞室两种方案下一般变形量值分别为40mm、100mm,多洞室方案下围岩变形值普遍大于单洞室方案围岩变形的2倍,相邻洞室开挖将加剧围岩变形情况;两种方案最大主应力皆表现为拉应力,但多洞室方案最大拉应力0.4Mpa大于单洞室的0.23Mpa,可知相邻洞室开挖使得拉应力更为集中,对洞室围岩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两种方案下最小主应力量值皆集中于-2~-4Mpa,仅应力集中位置发生变化;剪应力主要受洞室自身条件以及地质条件影响,受相邻洞室施工影响较小;塑性破坏区受相邻洞室开挖影响较大,单洞室方案塑性区深度一般2m上下,多洞室方案一般为3~4m且出现贯通现象,对洞室围岩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整体上,相邻洞室开挖将造成本洞室稳定性下降。(2)洞室间距在25m、40、55m时洞室群围岩变形一般分别在10cm、8cm、6cm左右,围岩变形由洞距的增加而随之减小,应力贯通分布现象慢慢消失;塑性破坏区与洞室间距具有明显的关系,表现为塑性破坏范围随着洞距的扩大呈慢慢减小的趋势。综合考虑了洞室群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以及工程经济等综合因素,实际厂房洞室群施工过程中采用40m间距方案。

刘传成[2](2020)在《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真三维物理模拟与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能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伴随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利用,因此而产生的的高放废物也越来越多。所以安全可靠地对这些高放废物进行处置的问题逐渐成为最为当前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之一。目前公认深埋地质处置是安全处置高放废物合理可行的方法,但是鉴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工程异于其它常规地下工程的固有特点:安全要求高、结构布局复杂、类比经验欠缺、服务周期超长等,因此必须首先建立地下实验室针对性地开展广泛地研究。目前我国已确定北山新场场址为拟建地下实验室的推荐场址,虽然我国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针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为了有效评价和优化地下实验室的总体建设方案,需要对北山地下实验室施工围岩稳定开展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考虑到地下实验室的特殊性,通过理论分析或者数值计算来模拟围岩的破裂过程较为困难,对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模拟也不完善,而原位试验又由于成本问题而受到限制,所以为了保证地下实验室施工安全,所以必须针对性地开展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本文依托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课题,以甘肃北山我国首座高放废物深埋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为研究背景,开展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大型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地下工程洞室群围岩失稳能量判据,提出了基于H-B准则的改进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方法。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模块组合、数控针阀和梯度加载技术,研制发明了智能数控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可较为真实地模拟地下洞室群的真三维非均匀分布状况,并实现了物理模拟试验中地应力加载控制的智能化、可视化和数字化。(2)采用伺服电动控制和仿形开挖技术,研制发明了地下工程物理模拟试验微型TBM开挖装置,实现了对物理模拟试验不同洞形(圆形和非圆形洞室)、不同断面尺寸洞室的全断面和台阶法开挖,提高了物理模拟试验的开挖精度,减少了传统人工开挖对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的影响。(3)开展了北山地下实验室大型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深埋围岩非线性变形特征、支护锚固效应、开挖影响范围和超载破坏规律,获得了地下实验室洞群体系的超载安全系数,有效验证了地下实验室的开挖方式、施工顺序、支护型式和地下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稳定性。(4)建立了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围岩失稳能量判据,提出了基于H-B准则的改进非线性强度折减方法,据此计算获得北山地下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系数,通过与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有效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为优化地下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苑绍东[3](2020)在《多孔隧道近距施工重复扰动下地表沉降规律与施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日渐短缺,城市地面交通也日渐拥堵,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我国正进入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时代,地下轨道交通与此同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城市较大、地铁线路较多的情况下,地铁需要增添过渡线,双孔甚至多孔隧道随之出现,从而隧道围岩、上覆岩土体、地表不仅受到单个线路隧道施工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近距其他线路隧道施工的影响,导致隧道围岩、上覆岩土体、地表均会受到重复扰动,从而使隧道围岩变形、上覆岩土体下沉和地表沉降更加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隧道围岩、上覆岩土体乃至地表视为共同相关体,研究多孔隧道施工重复扰动条件下的地层变位(围岩变形、上覆岩土体下沉和地表沉降)问题,从根源上研究揭示地表沉降的来龙去脉,正确认识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位最终传递到地表的沉降规律,以期能够准确预测类似工程的地表沉降;同时,结合三孔隧道的具体工程,提出“左右侧隧道依次先行施工、中间隧道后行施工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沉降风险控制对策”。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应研究成果如下:(1)在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表沉降的Peck公式曲线,以单孔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特征、规律为基础,定性研究了双孔隧道和三孔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应力和变形的叠加原理,揭示了上覆岩土体乃至地表的沉降累加效应及其力学根源,分析提出了重复扰动条件下地表沉降的特征、规律;同时,基于三孔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应力叠加现象,分析了三孔小净距隧道浅埋围岩压力的计算理论。(2)在研究多孔隧道施工重复扰动条件下的地层变位(围岩变形、上覆岩土体下沉和地表沉降)复杂力学机制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开挖影响传播角和重复扰动系数的概念,并引入覆岩下沉和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中,从而改进了覆岩下沉和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建立了多孔隧道施工重复扰动条件下的覆岩下沉和地表沉降新型Peck公式预测模型,从而丰富了Peck公式预测理论体系。(3)以青岛地铁1号线双孔隧道正线、瓦屋庄站引出线与隧道正线形成的三孔小净距隧道工程为原型,分别建立单孔隧道、双孔隧道和三孔隧道数值模型,进行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和验证工作。既验证内容(1)和内容(2)的研究结论,又进一步扩展研究和分析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位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得规律,特别是研究多孔隧道施工中重复扰动对围岩变形的叠加耦合作用和地表沉降的累加量值规律,以期指导多孔隧道施工的围岩变形控制、支护设计以及地表沉降量值预测、沉降风险控制。(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模型进行进行分析计算,对平行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进行了优化设计,科学地确定了最佳的各隧道先后施工工序、各隧道施工工作面纵向间距和各隧道施工步骤,对多孔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经现场施工实例验证,本文的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设计科学合理,其理论研究结果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结果吻合。本文利用定性分析、理论研究、数值模拟验证、数值模拟扩充研究、现场监测验证、实际工程应用验证等手段,研究揭示了多孔隧道施工重复扰动引起的地层变位乃至地表沉降机理和规律,并结合现场的三孔隧道施工工程实例,进行了施工优化设计,为后续浅埋多孔隧道近距施工优化设计和地表沉降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促进了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方向的进步。

徐湉源[4](2019)在《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地下空间开发程度仍跟不上交通资源的紧张需求,使地下工程逐渐向多层化发展,形成了大量暗挖多层洞群结构。暗挖多层洞群具有布局模式复杂、围岩和中夹岩受力特征不明、结构形式多样化、施工顺序多样化等难点。这些问题将暗挖多层洞群结构的设计工作极度复杂化,直至目前都未能形成一套行业认可的指导性设计理论。鉴于此,本论文开展了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机理和洞群设计方法的研究,对暗挖多层洞群设计方法的体系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工程实测、资料调研等多种方法,以暗挖多层洞群的力学阻断原理为出发点,对暗挖多层洞群的力学演化机理、中夹岩破坏模式、洞室支护受力模式、中夹岩力学模型、洞室设计模型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提出了暗挖多层洞群力学阻断性原理,且揭示了阻断性的产生机理。利用双系数强度折减法得到了新建洞室周围岩体剪切破裂面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跨层阻断性的结论,且暗挖多层洞群中新建洞室的开挖具有围岩应力和结构应力的双重阻断性。基于阻断性原理将暗挖多层洞群划分为重叠、水平、倾斜和正交四个体系。探明了暗挖多层洞群的力学演化过程,给出了各种布局体系下中夹岩在强度衰减过程中的破裂面产生和发展过程。归纳了中夹岩在各个力学演化阶段的承载能力,依据承载能力强弱将中夹岩的破坏模式划分为破坏、承载和无损模式,并给出了各模式对应的洞室支护受力状态。推导了暗挖多层洞群中夹岩的力学计算模型。通过分析中夹岩破坏过程和最终破坏模式,依据弹性力学方法判定其属于何种力学构件,最终建立了各种布局体系下中夹岩的力学模型,并推导了相应的力学计算公式。建立了暗挖多层洞群的洞室设计模型。基于暗挖多层洞群中夹岩、围岩的破坏模式以及新建洞室支护的受力模式,通过散体极限平衡法、应力传递平衡拱法、空间曲面函数法和协调变原理,建立了重叠、水平、倾斜和正交体系下的洞室结构设计模型,并推导了荷载计算公式。采用数值模拟、室内试验、工程实测手段验证了公式的科学性。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暗挖多层洞群设计方法。

殷微腾[5](2019)在《土岩结合地层大断面暗挖岩土工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徐州地铁1号线和2号线超大换乘车站—彭城广场站暗挖段为工程背景,结合相关岩土工程问题,如矿山法施工振动波降低围岩稳定性、群洞开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现象以及土岩结合面处施工易引发坍塌、掉顶问题,对现场施工方案进行归纳总结。运用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手段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动荷载以及静荷载作用下的围岩稳定性,指导工程实践。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调研现场资料,总结暗挖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指出暗挖施工岩土工程问题的重点和难点。(2)运用三维数值计算以及现场实测手段得到爆破振动波引起地表质点的振动速度,通过回归分析,修正该地质条件下的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得出土岩结合面处质点的振动速度衰减规律,分析不同质点振动速度波形图的差异原因;动态跟踪起爆后初期支护结构压应力圈以及拉应力圈变化过程,得出动荷载作用下的支护结构动力响应,揭示爆破参数的合理性,提出减振建议。(3)阐述群洞开挖方案,并在考虑施工时序约束条件下,提出另外两种时序不同的施工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现场开挖方案以及假设方案引起的地表沉降、洞周位移分析,得出方案一较为合理;施工各个阶段中,右线隧道的施工对地表沉降的贡献度最大,对该阶段的暗挖施工提出了支护建议;采用现场实测手段监测代表性断面地表测点位移值,总结地表沉降三阶段,归纳各个阶段沉降规律以及对应支护措施;分析方案一施工下的夹岩应力变化,得到最大应力集中区。(4)运用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手段对预支护条件下的地表沉降、净空收敛以及拱顶沉降分析,发现超前管棚加小导管技术能够改善围岩特性,降低软弱结合面处暗挖施工带来的工程风险。通过时态曲线分析,得出该地质条件下的地层沉降规律,揭示围岩自稳能力差,进而指导工程实践。

苗雨生[6](2019)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开挖与支护模型试验及计算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世界能源事业的发展,核能作为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越来越被认可。将高放废物进行深埋地质处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且被证明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工程施工建设挑战巨大,对其地下结构安全等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工程施工和长期运营安全方面存在极大的工程难度。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需要在建设高放废物废物地质处置库之前先建立,用于了解深部地质环境和地应力状况,为处置库建设提供前期的基础科研资料和理论实践经验。地下实验室作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关键设施和前期工程,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研究地下实验室洞室群施工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和整体安全,显得至关重要。地下实验室洞室群洞群结构复杂、交叉洞室多,仅仅依靠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难以全面反映洞室群施工开挖的围岩影响。本文以甘肃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地下实验室施工建设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开挖与支护相似模拟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优化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为地下实验室施工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以高放废物处置库地下实验室建设为背景,根据甘肃北山花岗岩围岩介质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材料配比及室内力学试验,研制出基本满足北山花岗岩岩性相似要求的围岩相似材料和满足现场锚固支护相似要求的锚杆相似材料。(2)按照地下实验室设计开挖工况,以所研制的相似材料和研制的超高压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为基础,进行地下实验室洞室群施工开挖与支护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获得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获得洞室开挖扰动范围和洞群开挖相互影响规律,为地下实验室的施工提供了指导。(3)对分步开挖完成后的地下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超载模型试验,观察到洞室围岩在超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形态和破坏过程,获取超载破坏规律及超载安全系数。(4)按照地下实验室停车场I、停车场II和主巷道的模型试验中的开挖工况,采用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分析,揭示了地下实验室洞室群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相同监测位置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规律基本一致。(5)通过强度折减法对开挖完成的洞室群进行了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洞室群的位移和塑性区变化规律,与超载试验获得安全系数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更精确的洞室群围岩稳定安全系数。

杨长春[7](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面临的石油危机也将越来越严重。据统计,中国仅占世界人均石油资源的18.3%,而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7%,仅次于美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度已超过60%。此外,作为战略资源,石油资源必须大量储存,因此,为了加强国内石油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国于2003年正式启动建立地下石油储备系统。面对当前国家石油储备的紧迫性,仅依靠类似国内项目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是不够的。虽然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但由于对外国技术保护的限制,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经验技术。因此,在我国大规模建设地下石油储备洞库之际,紧密结合我国南方某地下石油储备库工程,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大跨扁平穹顶施工技术储备洞室穹顶为球面大跨扁平结构,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线型控制难度大,为了保证穹顶围岩稳定和外观效果,首次提出并应用了挑顶环形施工方法。施工实践表明,该方法利于控制围岩变形和洞室开挖断面轮廓,施工效率高,降低了施工成本,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2)罐体竖井施工技术竖井作为施工出渣、洞室通风的主要通道,其快速贯通成型对于加快施工进度、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倒喇叭口”型与“正喇叭口”型相结合的竖井施工方案。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工序简单、施工效率较高、安全隐患小,便于现场组织,达到了预期效果。(3)罐体扩大开挖技术罐体扩挖部分工程量大,爆破出渣方量约为7000m3,是影响储备洞室施工工期的关键部位。为加快施工进度,首次提出“螺旋形”扩挖施工方法。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可组织开挖、支护平行作业,机械化施工程度高,施工效率高,效益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4)断面检测技术储备洞室是球冠状穹顶与圆柱体罐体的组合体,轮廓断面动态变化,给爆破施工断面成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对施工断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基于“全站仪法”的断面检测技术,即利用立体几何知识获取穹顶球面半径和罐体横截面圆半径,通过全站仪测量获得开挖轮廓坐标,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施工半径,两者对比快速评价施工效果。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超欠挖,对于控制断面形状、提高断面成型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洞室二次衬砌施工技术洞室二次衬砌采用整体贴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穹顶二次衬砌为变截面结构,要求一次浇筑成型。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用模板采用3012型标准钢模版和5cm厚等腰梯形木板组合拼装模板,Ⅰ14工字钢径向拱架、φ48钢管(壁厚3.5mm)环向拱架以及碗扣式脚手架搭建的满堂脚手架作为模板体系的支撑系统;采用先罐体后穹顶的施工顺序,自下而上共分为五模进行浇筑施工作业,即罐体3模,环梁1模,穹顶1模。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支撑系统稳定,混凝土强度和外观质量均满足设计要求,经济效益明显,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

江权,冯夏庭,李邵军,苏国韶,肖亚勋[8](2019)在《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针对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突出的围岩灾害性破坏问题,在多个深部/高应力地下洞室群开挖方案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提出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优化的裂化–抑制设计方法新理念及其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实施流程。该方法认为高应力下地下洞室硬岩大变形与灾害性破坏本质上是其内部破裂发展和开裂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此建立以抑制硬岩内部破裂发展为关键切入点的理念,以硬岩的开裂测试分析、减裂开挖调整、止裂支护控制为三要素,提出:(1)通过系统地开展洞室群开挖方案优化分析,从开挖角度尽量减少和避免围岩开裂的规模、深度和程度技术体系;(2)通过支护参数、支护时机优化,从支护角度抑制围岩进一步裂化并强化松弛/开裂围岩的整体性从而抵抗地层压力,将围岩从被支护对象转换为承载结构,从而实现充分调动围岩自身承载性能来维护和再造围岩承载拱,达到工程安全、高效和经济的目标。拉西瓦水电站地下洞群开挖顺序优化、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顶拱支护方案优化、中国锦屏深地实验室的围岩支护参数复核等工程实践表明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张磊[9](2019)在《杨房沟水电站母线洞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其总库容为5.1248亿m3,装机容量为1500MW,该电站目前正处于施工阶段,预计2022年竣工。地下厂房采用左岸首部开发方案,地下厂房部位的地面高程2240~2370m,上覆岩体厚度197~328m,水平岩体厚度125~320m,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厂区主副厂房洞、主变洞、尾调室三大洞室平行布置,纵轴线方向为N5°E,4条母线洞依次平行布置于厂房洞与主变洞间的岩柱之中,洞向与厂房轴线正交,开挖尺寸为45m×9m(11m)×7.5m(长×宽×高),每条母线洞之间的净距为24m。根据开挖洞室揭露的岩体性状,母线洞围岩岩体结构以块状~次块状为主,结构面一般以小断层和节理为主,主要呈NNE、NEE、NWW向,倾角以中陡倾角为主,围岩类别以Ⅱ、Ⅲ1类为主。随着主副厂房洞持续下卧,母线洞逐渐位于高边墙的中上部,应力不断调整,再加上NNE向不利结构面的切割影响,其应力状态将变得十分复杂。经过现场调查发现,在开挖的不同阶段,母线洞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变形破坏。开挖初期出现了掉块、片帮,中后期母线洞岩体、混凝土喷层、混凝土垫层及二次衬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有的水平分布,有的环向分布。而母线洞围岩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厂房下游边墙的稳定性,因此对其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研究依托导师项目对杨房沟水电站进行施工期地质调查,参与现场地质素描工作,对每一段洞室开挖面进行详细的编录,及时整理第一手地质资料,对岩体结构、围岩质量进行评价,调查、分析每个开挖阶段产生的变形破坏现象。以“杨房沟水电站母线洞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作为基础,围岩稳定性研究为目标”作为总体路线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母线洞在支护前,围岩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为边顶拱的块体型破坏、片帮以及底板基础裂缝。经支护后,变形破坏现象主要为边顶拱的喷层裂缝、底板垫层裂缝以及二衬混凝土裂缝。根据裂缝的空间发育特征,可以将裂缝分为平行于母线洞轴向的水平裂缝和垂直于母线洞轴向的环向裂缝。水平裂缝多出现在初衬过后母线洞的右侧拱肩位置,环向裂缝分布则较多,包括底板基础裂缝、喷层环向裂缝、底板垫层裂缝,靠近厂房发育较多、靠近主变洞发育较少。(2)母线洞围岩变形破坏机制主要为结构面控制型、应力控制型以及应力-结构面组合型。结构面控制型主要是块体发生滑移、塌落,最终产生掉块;应力控制型破坏现象主要是拱肩、拱脚等部位切向压应力集中而产生片帮、喷层水平裂缝;应力-结构面组合型是由于围岩由最初的三向压缩应力状态调整为竖向加载、侧向卸荷状态而产生压致拉裂破坏,NNE向陡倾角优势结构面进一步使围岩向厂房内侧发生变形,由此产生拉张型环向裂缝。(3)受河谷偏压地应力及二次应力特征影响,母线洞存在局部稳定性问题。在“跳洞开挖”模式下,相邻母线洞的位移变化很小,开挖扰动程度弱,母线洞洞群围岩稳定性较好。通过运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层开挖作用下母线洞围岩的响应特征可以得出:在高边墙效应及母线洞围岩侧向卸荷、竖向加载的作用下发生压致拉裂变形破坏,使母线洞围岩、衬砌产生拉张型的环向裂缝。母线洞产生的轴向位移最大为9.64cm,若不及时支护,就不能确保母线洞围岩的稳定性。(4)对岩柱进行系统支护后可知:在支护措施实施后,母线洞邻近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大值由-2.5~-5.0MPa增大到-5.0~-7.5MPa,最小主应力由原来的正值变为负值,原来的拉应力区已基本消失。母线洞的轴向位移由支护前的9.64cm降低为4.08cm,塑性区只分布在浅表层,深部的已基本消失,母线洞的变形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王茜[10](2019)在《穿越断层破碎带小净距隧道浅埋入口段施工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隧道工程大量涌现,小净距隧道凭借净距灵活多变、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便于控制等优点在山岭隧道建设中大放异彩。由于隧道入口段埋深较浅,岩体破碎,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边坡失稳等工程灾害。当入口段附近存在断层这一不良地质时,隧道入口段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开挖施工更加困难,技术要求更加严苛。因此,选取何种施工组合方案进行隧道开挖直接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不仅能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还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造价。与此同时,选择与施工方法相配套的预加固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合理的管棚参数是充分发挥预加固作用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浙江省苍南县境内的大坪尾隧道工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重点分析隧道入口段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以位移变化速率及位移变化加速度为主要评判依据,判断该工程开挖方案的可行性及科学性。(2)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小净距隧道浅埋入口段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对左、右两洞设计不同的开挖组合方案,分析各开挖方案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得出最优的开挖方案。(3)在优化隧道开挖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参数法,分别探讨不同超前管棚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考虑预加固效果、施工可行度及工程造价,提出相对合理的超前管棚支护各参数取值范围。本论文采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对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小净距隧道浅埋入口段施工方法、超前管棚预加固参数优化等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可为今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二、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及其洞群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资料综述
        1.2.1 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
    2.1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概述
    2.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背景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5.1 褶皱
        2.5.2 断层
        2.5.3 裂隙
    2.6 岩体风化及卸荷松弛
        2.6.1 岩体风化
        2.6.2 卸荷与松弛
    2.7 坝区地应力
    2.8 水文地质
    2.9 岩石力学物理参数
第3章 洞室群施工期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右岸地下厂房开挖方案及监测布置
    3.2 施工期围岩宏观破坏特征分析
        3.2.1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3.2.2 围岩溶蚀破坏特征
    3.3 施工期围岩微观变形特征分析
        3.3.1 围岩位移变形特征
        3.3.2 围岩局部变形特征
        3.3.3 围岩松弛变形特征
    3.4 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质构造的影响
        3.4.2 岩体结构
        3.4.3 爆破振动
        3.4.4 地下水
        3.4.5 地应力
        3.4.6 岩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右岸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4.1 FLAC-3D软件简介
    4.2 三维地质概化模型的建立
    4.3 计算条件及材料参数选取
    4.4 计算模型开挖方案
    4.5 洞室群分层开挖支护围岩稳定性分析
        4.5.1 位移场分析
        4.5.2 最大主应力场分析
        4.5.3 最小主应力场分析
        4.5.4 剪应力场分析
        4.5.5 塑性区分析
    4.6 围岩稳定性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洞群效应分析
    5.1 围岩变形叠加效应分析
        5.1.1 开挖计算
        5.1.2 计算结果分析与汇总
    5.2 洞室间距对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5.2.1 洞室间距方案的确定
        5.2.2 模拟计算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真三维物理模拟与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变量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下工程物理模拟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地下洞室强度折减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工程智能数控大型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研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系统设计理念
    2.3 模型试验系统设计方法
        2.3.1 台架反力装置设计
        2.3.2 真三维非均匀加载装置设计
        2.3.3 液压加载数控系统设计
    2.4 模型试验系统工作原理
        2.4.1 梯度非均匀加载原理
        2.4.2 液压加载数控原理
        2.4.3 模型位移测试原理
    2.5 模型试验系统技术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工程模型试验微型TBM开挖装置研制
    3.1 引言
    3.2 开挖装置设计理念
    3.3 开挖装置设计方法
    3.4 开挖装置技术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真三维物理模拟试验
    4.1 引言
    4.2 相似理论
    4.3 工程概况与物理模拟试验方案
    4.4 模型相似材料研制
        4.4.1 原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4.4.2 围岩相似材料研制
        4.4.3 模型锚杆相似材料研制
    4.5 地质模型体制作
        4.5.1 模型体制作方法
        4.5.2 测试传感器埋设
    4.6 模型开挖与测试
        4.6.1 模型初始地应力加载方法
        4.6.2 地下实验室开挖模型试验
        4.6.3 地下实验室模型超载试验
    4.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7.1 开挖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7.2 超载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突变理论的深部围岩稳定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
    5.1 引言
    5.2 建立基于突变理论的围岩失稳能量判据
    5.3 提出基于H-B准则的改进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方法
        5.3.1 基于H-B准则的改进非线性强度折减法
        5.3.2 改进非线性强度折减计算程序编制
    5.4 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非线性强度折减数值分析
        5.4.1 计算参数和计算模型
        5.4.2 非线性强度折减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 失稳判据和强度折减方法对洞室安全系数的影响
        5.5.1 失稳判据选择对洞室安全系数的影响
        5.5.2 强度折减方法对洞室安全系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多孔隧道近距施工重复扰动下地表沉降规律与施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2.1 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变形的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引起覆岩下沉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研究现状
    1.3 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多孔隧道近距施工重复扰动引起地层变形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单孔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的基本问题
    2.3 双孔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的基本问题
    2.4 三孔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的基本问题
    2.5 三孔小净距隧洞浅埋围岩压力计算
    2.6 案例分析
        2.6.1 工程地质概况
        2.6.2 施工现场地表沉降监测
        2.6.3 隧道施工重复扰动下围岩压力叠加和地表沉降累加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孔隧道近距施工重复扰动引起地层变形的Peck公式优化
    3.1 引言
    3.2 经典Peck公式理论
    3.3 单孔隧道地表及覆岩下沉的新型Peck公式
    3.4 双孔隧道地表及覆岩下沉的新型Peck公式
    3.5 三孔隧道地表及覆岩下沉的新型Peck公式
    3.6 案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隧道近距施工对地层影响分析及新型Peck公式的验证
    4.1 引言
    4.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建立基本假定
        4.2.2 模型建立
        4.2.3 计算参数取值
        4.2.4 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位移及应力特征分析
        4.3.2 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对隧道中夹岩柱的影响分析
        4.3.3 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对覆岩的影响分析
        4.3.4 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分析
    4.4 多孔隧道施工重复扰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对比验证
    4.5 临界状态下多孔隧道重复扰动施工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对比验证
    4.6 三孔隧道地表及覆岩下沉新型Peck公式的对比验证
    4.7 偏压状态下多孔隧道重复扰动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4.7.1 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分析
        4.7.2 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对围岩的影响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优化分析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5.1 引言
    5.2 隧道施工工序研究
        5.2.1 不同工序数值模型建立
        5.2.2 不同工序围岩变形分析
        5.2.3 不同工序初支受力分析
    5.3 隧道纵向净距研究
        5.3.1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3.2 先行洞隧道掌子面滞后距离分析
        5.3.3 中洞纵向开挖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5.4 隧道施工步骤研究
        5.4.1 隧道施工方法与工序选取
        5.4.2 V级围岩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5.4.3 Ⅳ级围岩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暗挖多层地下洞群结构的特点和难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暗挖多层洞群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1.2.2 暗挖多层洞群中夹岩受力和破坏特征研究
        1.2.3 暗挖多层次洞群结构稳定性研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过程模拟方法
        1.4.2 多层洞群结构室内加载试验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暗挖多层洞群力学阻断原理及洞室支护受力模式
    2.1 引言
    2.2 暗挖多层洞群力学阻断原理
        2.2.1 洞群开挖时结构应力传递阻断性
        2.2.2 洞群开挖时围岩应力传递阻断性
        2.2.3 洞群破裂面的传递阻断性
    2.3 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机理
        2.3.1 重叠体系的洞群力学演化过程
        2.3.2 水平体系的洞群力学演化过程
        2.3.3 倾斜体系的洞群力学演化过程
    2.4 暗挖多层洞群中夹岩破坏和洞室支护受力模式
        2.4.1 重叠体系的中夹岩破坏和洞室支护受力模式
        2.4.2 水平体系的中夹岩破坏和洞室支护受力模式
        2.4.3 倾斜体系的中夹岩破坏和洞室支护受力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暗挖多层洞群中夹岩力学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重叠体系的中夹岩力学模型
        3.2.1 承载模式1 的中夹岩力学模型
        3.2.2 承载模式2 的中夹岩力学模型
    3.3 水平体系的中夹岩力学模型
    3.4 倾斜体系的中夹岩力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暗挖多层洞群设计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重叠体系的洞室设计模型
        4.2.1 破坏式设计模型
        4.2.2 承载式设计模型
        4.2.3 无损式设计模型
        4.2.4 中夹岩厚度敏感性分析和验证
    4.3 水平体系的洞室设计模型
        4.3.1 破坏式设计模型
        4.3.2 承载式设计模型
        4.3.3 无损式设计模型
        4.3.4 中夹岩厚度敏感性分析和验证
    4.4 倾斜体系的洞室设计模型
        4.4.1 基本假定
        4.4.2 基于空间曲面函数法的倾斜体系荷载解法
        4.4.3 倾斜体系荷载公式的基本方程
        4.4.4 中夹岩厚度敏感性分析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交暗挖多层洞群洞室设计模型研究
    5.1 正交体系的中夹岩破坏和受力模式
    5.2 正交体系的洞室设计模型
        5.2.1 基本假定
        5.2.2 基于协调变形原理的设计模型
    5.3 中夹岩厚度敏感性分析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5)土岩结合地层大断面暗挖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本文依托工程背景
    2.1 彭城广场站暗挖段概况
    2.2 工程地质概况
    2.3 水文地质概况
    2.4 周边环境及工程风险
    2.5 本章小结
3 土岩结合地层微差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3.1 现场爆破施工方案
    3.2 爆破振动理论
    3.3 爆破施工振动监测分析
    3.4 爆破振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复杂敏感环境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
    4.1 洞室群施工方案
    4.2 洞群施工基本问题
    4.3 群洞施工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4.4 洞群开挖监控量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土岩结合地层隧道施工预支护技术研究
    5.1 预支护技术施工工艺
    5.2 管棚加小导管注浆支护工作机理
    5.3 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5.4 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开挖与支护模型试验及计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设高放废物地下实验室现状
        1.2.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1.2.3 地下洞室开挖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模型相似材料研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2.3 模型围岩相似材料的研制
        2.3.1 原岩力学参数及试验相似比尺
        2.3.2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2.3.3 围岩相似材料力学试验
        2.3.4 围岩相似材料研制结果
    2.4 模型锚杆相似材料的研制
        2.4.1 锚杆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2.4.2 模型锚杆相似材料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洞群开挖与支护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模型试验智能数控超高压真三维加载系统
    3.4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案
        3.4.1 模型试验工况
        3.4.2 模型试验测试方案
    3.5 地质力学模型制作与传感器埋设
        3.5.1 模型实体制作
        3.5.2 锚杆支护模拟
        3.5.3 测量仪器埋设
    3.6 模型洞室群开挖、超载与测试
        3.6.1 模型试验自动开挖装置的研制
        3.6.2 模型地应力加载
        3.6.3 模型试验洞群开挖试验
        3.6.4 模型试验洞群超载试验
        3.6.5 模型试验测试方法
    3.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7.1 模型试验洞室开挖结果分析
        3.7.2 模型试验超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模型试验支护效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实验室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计算方法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数值计算参数
    4.3 洞室开挖数值模拟计算
        4.3.1 计算工况
        4.3.2 洞室开挖位移变化规律
        4.3.3 洞室开挖应力变化规律
        4.3.4 洞室开挖塑性区分布情况
    4.4 洞室超载数值模拟计算
        4.4.1 强度折减法原理
        4.4.2 强度折减法围岩失稳判据
        4.4.3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数值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洞群近接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2 立式洞室施工实例
        1.2.3 二次衬砌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4 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洞群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课题依托工程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2.3 工程特点和难点
        2.3.1 工程特点
        2.3.2 工程难点
    2.4 洞室合理间距的确定
        2.4.1 工程类比法
        2.4.2 数值分析优化方法
        2.4.3 爆破振动对洞室间距的影响
        2.4.4 洞室中心间距的确定
    2.5 洞群总体施工顺序与开挖方式
        2.5.1 洞群总体施工顺序
        2.5.2 洞室开挖方式选择
    2.6 洞群施工出渣方式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备洞室施工关键技术
    3.1 洞室位置确定技术
        3.1.1 洞室位置选择原则
        3.1.2 洞室位置选择的技术路线
        3.1.3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2 洞室总体施工方案说明
    3.3 大跨穹顶施工方案优化
        3.3.1 设计施工方案
        3.3.2 施工方案优化
        3.3.3 优化总结
    3.4 竖井施工方案优化
        3.4.1 设计施工方案
        3.4.2 施工方案优化
        3.4.3 优化总结
    3.5 罐体施工方案优化
        3.5.1 设计施工方案
        3.5.2 施工方案优化
        3.5.3 优化总结
    3.6 罐底施工方案
    3.7 穹顶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优化
        3.7.1 穹顶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
        3.7.2 锚杆杆体轴向拉力设计值
        3.7.3 支护参数优化
    3.8 洞室形状控制技术
        3.8.1 控制爆破技术
        3.8.2 洞室形状检测技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衬砌施工关键技术
    4.1 概述
    4.2 二次衬砌施工顺序和分段方法
    4.3 模板系统设计
        4.3.1 模板设计原则
        4.3.2 模板组配设计
        4.3.3 模板设计计算
    4.4 罐体二次衬砌施工技术
        4.4.1 二次衬砌施工流程
        4.4.2 二次衬砌施工作业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监控量测及其分析
    5.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5.2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5.3 监测方案设计
        5.3.1 监测项目
        5.3.2 测点布置
        5.3.3 监测频率
    5.4 监测数据分析
        5.4.1 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5.4.2 围岩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5.4.3 锚杆轴力监测数据分析
        5.4.4 渗水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5.4.5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下洞室群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基本原理
    2.1高应力下硬岩变形与破坏现象的本质特征
    2.2裂化–抑制法基本思想
    2.3优化分析的关键技术
    2.4洞群稳定性设计优化实施流程
        2.4.1洞群施工前
        2.4.2洞群施工中
        2.4.3洞群完工后
    2.5洞室围岩止裂控制手段
3拉西瓦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全局开挖方案优化分析
    3.1工程背景简介
    3.2开挖台阶高度优化
    3.3洞群开挖顺序全局优化分析
4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右岸厂房顶拱支护优化分析
    4.1工程背景简介
    4.2右岸厂房顶拱稳定性分析
    4.3顶拱围岩破裂与支护优化调整
    4.4 稳定性复核
5中国锦屏深地实验室围岩支护参数复核分析
    5.1工程背景简介
    5.2围岩破裂区估计与支护复核
6结论与认识

(9)杨房沟水电站母线洞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地下洞室岩体结构特征
        1.2.2 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1.2.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1.2.4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1 区域构造及地震
        2.3.2 工程区地质构造
    2.4 地应力
    2.5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母线洞岩体结构及质量分级
    3.1 岩体结构特征
        3.1.1 岩体结构类型
        3.1.2 结构面发育特征
    3.2 围岩质量分级及成果分析
        3.2.1 围岩分级方法
        3.2.2 围岩岩体质量分级成果分析
    3.3 围岩岩体力学参数分析
        3.3.1 围岩岩石物理力学指标
        3.3.2 围岩岩体力学指标分析
第4章 母线洞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4.1 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破坏特征
        4.1.1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4.1.2 支护结构的变形破坏特征
    4.2 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4.2.1 围岩变形破坏宏观分析
        4.2.2 围岩变形破坏监测分析
        4.2.3 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分析
第5章 母线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5.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分析
    5.2 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2.1 母线洞洞群围岩稳定性研究
        5.2.2 分层开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5.3 支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穿越断层破碎带小净距隧道浅埋入口段施工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1.2.2 小净距隧道的研究
        1.2.3 隧道入口段的研究现状
        1.2.4 隧道辅助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FLAC~(3D)数值计算基本理论及实现方法
    2.1 有限差分软件数学力学原理
        2.1.1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2.1.2 时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2.1.3 阻尼力
        2.1.4 FLAC~(3D)原理与方法
    2.2 有限差分软件本构模型
    2.3 隧道开挖与支护过程在FLAC~(3D)中的实现
        2.3.1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2.3.2 土体开挖与支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3.1 大坪尾隧道工程概况
        3.1.1 地质概况
        3.1.2 初期支护结构布置
    3.2 大坪尾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3.3 大坪尾隧道实测数据分析
        3.3.1 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3.3.2 隧道周边位移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入口段施工模拟及优化
    4.1. 隧道入口段常用开挖工法
    4.2 隧道入口段不同施工方案三维数值模拟
        4.2.1 三维模型建立
        4.2.2 模型参数选取
    4.3 隧道开挖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1 洞周位移对比分析
        4.3.2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4.3.3 围岩受力特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入口段预加固方案优化
    5.1 超前管棚施工技术及支护原理
        5.1.1 超前管棚施工方法
        5.1.2 超前管棚支护原理
    5.2 三维模型建立
    5.3 管棚参数选取
    5.4 隧道管棚超前预加固参数优化
        5.4.1 超前管棚长度优化
        5.4.2 超前管棚钢管尺寸优化
        5.4.3 超前管棚环向布置角度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四、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及其洞群效应分析[D]. 王涛. 三峡大学, 2021
  • [2]深部地下实验室围岩稳定真三维物理模拟与非线性强度折减分析研究[D]. 刘传成. 山东大学, 2020
  • [3]多孔隧道近距施工重复扰动下地表沉降规律与施工优化研究[D]. 苑绍东.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暗挖多层洞群力学演化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D]. 徐湉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土岩结合地层大断面暗挖岩土工程问题研究[D]. 殷微腾.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开挖与支护模型试验及计算分析研究[D]. 苗雨生. 山东大学, 2019(09)
  • [7]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D]. 杨长春.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8]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及其应用[J]. 江权,冯夏庭,李邵军,苏国韶,肖亚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06)
  • [9]杨房沟水电站母线洞围岩稳定性研究[D]. 张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穿越断层破碎带小净距隧道浅埋入口段施工方法优化研究[D]. 王茜.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开挖方案对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