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紊乱与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脂代谢紊乱与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一、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性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指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李楠[2](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赵颖,王苏[3](2021)在《老年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老年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DM)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初诊DM脂代谢正常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初诊DM伴脂代谢紊乱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进行3个月降血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体重、腰围、臀围、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体重、腰围、臀围、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分别为(4.62±0.63)、(2.32±0.41)、(3.51±0.36)、(0.42±0.06)mmol/L,高于对照组的(4.03±0.51)、(1.18±0.29)、(2.33±0.49)、(0.22±0.0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0.98±0.09)mmol/L低于对照组的(1.14±0.0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代谢紊乱和DM并发症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经分析, DM脂代谢正常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伴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因此,在降糖治疗的同时,应强化血脂的治疗。

吴孟娜[4](2021)在《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性别、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分组,分析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2.基于性别、年龄分组,单独及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以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各分组模型中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方]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以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体检人群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1944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FBG水平、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FBG 水平(分别为<5.0mmol/L、5.0-5.5mmol/L、5.6-6.2mmol/L、6.3-6.9mmol/L、≥7.0mmol/L)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将FBG水平作为连续数值变量及分类变量(血糖水平<5.0mmol/L为第1组、5.0-5.5mmol/L为第 2 组、5.6-6.2mmol/L 为第 3 组、6.3-6.9mmol/L 为第 4 组、≥7.0mmol/L 为第 5组)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FBG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将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健康体检人群及同期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21240人分别作为对照组(113164人)与病例组(8076人),并收集其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年龄(分别为<25,25~,35~,45~,55~,65~)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及血脂指标,采用逐步前进法筛选各分组中T2DM风险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分组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结果]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1.FBG作为连续变量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男性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与FBG水平升高之间无关联性(P>0.05)。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ALT/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 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与 FBG 水平呈负相关(P<0.05)。女性中TBIL、AGR与FBG水平之间无关联性(P>0.05)。IBIL、TP、ALB、GLO、ALT、AST、ALT/AST、GGT、ALP、AFU 与 FBG 水平呈正相关(P<0.05)。DBIL与FBG水平呈负相关(P<0.05)。2.FBG作为分类变量与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关系对男性而言,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TBIL、IBIL对动态预测FBG水平升高的意义不显着。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有变化,尚不能明确DBIL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血清蛋白类指标(TP、ALB、GLO、AGR)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AGR呈负相关。当FBG<6.2mmol/L时,血清蛋白类指标均可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但随着血糖水平继续升高(≥6.3mmol/L),胆红素指标与血清蛋白类指标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均不理想。各项肝酶指标(ALT、AST、ALT/AST、ALP、GGT、AFU)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肝酶指标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但针对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GGT优于其他肝酶指标,主要表现为在血糖水平逐步升高时,GGT始终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AFU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其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尚不能明确。对女性而言,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 TBIL、IBIL 在较高血糖水平(5.6-6.2mmol/L、6.3-6.9 mmol/L、≥7.0mmol/L)时均始终作为危险因素,但用于预测FBG动态升高的作用不理想;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动态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尚不能明确其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TP、ALB、GLO在其余各血糖分组中的临床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TP、ALB用于预测FBG水平逐步升高的作用基本体现在FBG<6.2mmol/L时,当血糖再进一步升高的过程中(≥6.3mmol/L),其对血糖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不理想。AGR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作用随血糖水平存在变化,与线性回归结果联合分析后推测AGR在女性FBG动态升高过程中变化较不突出。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ALT/AST、ALP、GGT、AFU均较优,基本表现为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时,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1.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L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的比值比(Oddsratio,OR)值小于1,ALP、AFU对应的OR值大于1。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其OR值大小与男性中相似。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后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大于0.9,提示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较优。2.单独纳入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始终被纳入最终模型中,且所对应OR值均<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T2DM的关系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男性年龄<45岁时,lnTG所对应OR值>1,年龄>54岁时lnTG所对应OR值均<1,在45-54岁中Logistic回归未纳入lnTG。女性所有年龄分组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绘制ROC曲线结果后所得AUC值为0.781-0.912,AUC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变化较大。3.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ApoA1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ApoA1的OR值小于1,AFU对应的OR值大于1,且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女性Logistic回归结果与男性相似,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TP、AFU,ApoA1,此外,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4.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时,GGT仅在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24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ALP在男性所有年龄段、女性<65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当联合纳入肝脏相关实验室指标与血脂指标时,ALP、GGT与T2DM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男、女性部分年龄分组中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酶指标(ALT/AST、ALP、GGT、AFU)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具有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分性别讨论肝功能指标在FBG升高中的潜在作用。2.无论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T2DM风险预测模型最终所纳入的变量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均存在差异;3.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优于脂类指标,两者联合应用的模型预测效能更优。

肖姣[5](2020)在《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生活质量及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振腹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振腹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予以振腹疗法,振腹疗法具体手法操作如下:①逐一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大巨。以上腧穴取双侧点按,点按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0s,共10min。②医者对患者进行振腹治疗。振腹法的操作为医者用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中指自然置于任脉循行线上,食指、无名指自然置于肾经循行线上,拇指、小指自然置于胃经循行线上,然后进行腕部松振法操作,共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为30min,隔日1次,连续4周,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并且及时电话或微信跟踪患者以上情况,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观察前后血脂、血糖、中医症状评分和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入组例数70例,研究过程中振腹组脱落3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退出),最终余32例,对照组脱落7例(患者不能坚持而退出),最终余28例。本研究患者脱落率控制在15%以内。振腹组患者男性11人(34%),女性21人(65%)。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69±9.61岁。对照组男性7人(25%),女性21人(75%),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4.38±8.95岁。性别、年龄、病情、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及饮食习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血脂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G、TC、HDL-C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观察前后LDL-C比较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血脂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TG较对照组降低、HDL-C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振腹组干预前后促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脂测量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VAI)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VAI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体脂测量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VAI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腹组干预前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干预后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前后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前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两组干预观察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振腹组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后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评分: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千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状评分改善评定:振腹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84.3%,对照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结论1.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VAI等简易体脂参数。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腹部及内脏脂肪异位堆积。2.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可有效改善TG、HDL-C,对TC、LDL-C、FPG的改善作用则不明显。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刘芬[6](2020)在《知母皂苷通过Nrf2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知母皂苷(TSA)对长期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基于分子对接模拟预测知母皂苷BII与NF-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对接效果。2.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治疗作用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CON)、模型组(MOD)、盐酸二甲双胍组(Met)、知母皂苷低剂量组(TSA-L)、知母皂苷中剂量组(TSA-M)、知母皂苷高剂量组(TSA-H),每组10只。正常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每周记录体重,造模11周,给药11周后,观察研究体重变化、Lee’s指数、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检测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和大鼠血压的变化,从而探讨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治疗作用。3.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知母皂苷给药11周,测定血液、肝脏和骨骼肌组织活性氧(ROS)、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T-qPCR法测定肝脏、骨骼肌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基因核转录因子Nrf2、NF-E2 相关因子 1(Nrf1)、HO-1、NQO-1 和 MDA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 测定Nrf2、HO-1和NQO-1蛋白的表达量。4.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骨骼肌等组织的影响知母皂苷给药11周,测定肝脏、骨骼肌损伤程度;HE染色观察肝脏、骨骼肌等组织病理改变;RT-qPCR法测定肝脏脂质合成及糖异生相关基因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脂肪酸合成酶(FAS)、胰岛素受体1(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mRNA表达水平。RT-qPCR法测定骨骼肌PI3K、Akt、GSK3β、GLUT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1.知母皂苷B Ⅱ与Nrf2蛋白对接打分分别为:-10.46 kcal/mol;知母皂苷BⅡ能与 Nrf2 中的残基 Ile465、Glu 470、Lys471、Asn474、Ala510 和 Asn 520产生氢键等作用。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肥胖指数、血糖和血脂水平显着升高,空腹胰岛素含量增加,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降低,成功建立了胰岛素抵抗模型。知母皂苷干预后大鼠体重、肥胖指数、血糖、血脂水平及空腹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显着改善了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降低血压及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3.给药干预后,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显着降低,血清和肝脏、骨骼肌组织中ROS、MDA含量降低,血清中T-AOC含量增加,肝脏、骨骼肌组织中GSH-Px含量增加;知母皂苷给药组显着增加肝脏、骨骼肌组织中Nrf2、Nrf1、HO-1、NQO-1 mRNA的表达,降低了 MDA mRNA的表达;知母皂苷给药组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Nrf2、NQO-1和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骨骼肌组织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4.知母皂苷降低血清、肝脏组织中AST、ALT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TG、TC含量,降低肝脏、附睾脂肪、肾周脂肪等组织脏器系数;可以改善肝脏、脂肪、胰腺等组织的病理形态。5.知母皂苷给药11周干预后,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FAS mRNA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 mRNA的表达降低,抗炎因子IL-10 mRNA的表达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I3K和AktmRNA的表达升高;糖异生途径G6pase、GSK3β mRNA的表达降低。骨骼肌组织中IRS-1、PI3K、Akt及葡萄糖转运载体4(Glut4)基因表达上调。以上实验结果大多在知母皂苷高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可诱导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模型组大鼠体内脂肪堆积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的活性,导致肝脏糖异生及肝脏脂肪的堆积,骨骼肌中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损伤肝脏、骨骼肌等组织,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知母皂苷可通过Nrf2信号通路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缓解体内的脂代谢紊乱,从而保护骨骼肌、肝脏组织,提高肝脏和骨骼肌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的活性,抑制肝脏糖异生,增加骨骼肌组织葡萄糖被利用率,进而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

孟德政[7](2019)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收集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入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一般资料、骨代谢指标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T2DM不同中医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方法:选取29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T2DM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将相关资料录入数据表,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骨代谢等指标的差异,剖析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等指标的相关性。3.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96例研究对象,其中阴虚内热证56例,气阴两虚证79例,脾虚水湿证68例,阴阳两虚证93例。(2)四种证型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别(经卡方检验P=0.749>0.05)。(3)四种证型患者年龄、病程均差异显着(P<0.01),平均年龄为67.84±13.70岁,平均病程为11.47±5.16年。年龄、病程的大小顺序均为阴阳两虚证>脾虚水湿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4)实验室指标的相互比较显示:四种证型患者中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明显。其他指标四种证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四种证型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相比,均差异性显着(P=0.000<0.01)。四种证型患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P=0.038<0.05)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P=0.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指标整体趋势均为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水湿证>阴阳两虚证。各证型患者的胱抑素(Cystatin C,Cys-c)水平无显着差异。(5)糖代谢指标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阴虚内热证患者中,FBG、HBA1c均与BGP呈负相关,且HBA1c与BGP的回归方程成立。阴虚内热证患者中,FBG、HBA1c与ALP呈负相关。脾虚水湿证患者中,HBA1c与BGP呈负相关,且回归方程成立。气阴两虚证患者中,HBA1c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FBG、HBA1c与I型胶原氨基延长肽(Type I collagen amino peptide,PINP)呈负相关,且HBA1c与PINP的回归方程成立。阴阳两虚证患者中,HBA1c与钙(calcium,Ca)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6)脂代谢指标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阴虚内热证患者中,Ca与TG、TC呈正相关。脾虚水湿证患者中,Ca与TG、TC呈正相关,其中与TG相关性显着(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阴阳两虚证患者中,Ca与TC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总体患者中,Ca与TG、TC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与TC的回归方程成立。可见,Ca对脂代谢最敏感。此外,阴阳两虚证患者TC与BGP、PIN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Ca呈显着正相关(P<0.01),TG、TC与维生素D呈负相关。该证型患者的骨代谢对脂代谢的影响最大。TG与PTH的相关关系较显着。在阴虚内热证、脾虚水湿证患者中TG与PTH均呈负相关,且回归方程均成立。(7)胱抑素(Cystatin C,Cys-c)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患者中,Cys-c与BGP呈负相关,且回归方程成立。脾虚水湿证患者中,Cys-c与Ca呈显着正相关(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总体患者及阴阳两虚证患者中,Cys-c与ALP呈显着负相关(P<0.01),且回归方程成立。可见,Cys-c主要影响骨生成而作用于骨代谢,且Cys-c与ALP的相关性稳定。4.结论:(1)四种证型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及病程大小排序为:阴阳两虚证>脾虚水湿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2)阴虚内热证患者以骨破坏紊乱为主,阴阳两虚证患者以骨生成不足为主。(3)BGP、维生素D、ALP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明显。(4)阴阳两虚证患者的FBG、HBA1c在四种证型患者中均为最高,须积极控制血糖。(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脂代谢指标(TG、TC)在四种证型患者中均为最低,但其骨代谢指标比其余三种证型患者受脂代谢影响较大,仍需积极控制血脂。(6)FBG与HBA1c主要影响骨生成,但HBA1c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更明显,较FBG更加稳定。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波动情况。(7)脂代谢对Ca的影响较明显。且脂代谢指标与Ca呈正相关,可能与其影响骨破坏,促进血钙入血有关。(8)Cys-c可能通过影响骨生成而作用于骨代谢。(9)在所有患者中,HBA1c与BGP、TG与PTH、Cys-c与ALP三组指标的相关性较稳定。

金颖[8](2019)在《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对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阐述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症的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背俞穴埋线法防治围绝经期肥胖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造模:将体重(220±10)g的48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OVX模型组、埋线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喂养,饲养温度为恒温20-24℃,湿度40%-70%。OVX模型组与埋线治疗组大鼠应用切除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围绝经期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旁脂肪团。整个实验过程符合《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实验方案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2.干预方法:OVX术后大鼠恢复10天,埋线组大鼠应用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法干预,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结合比较解剖学进行定位。埋线时采用7号埋线针,4号埋线用羊肠线,长度为0.2-0.3cm,刺入穴位内0.5-0.6cm,每10天一次,共进行8次。其余组大鼠仅捆绑于固定器中相同时间,不做埋线处理。整个实验过程所有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光照:黑暗=12h:12h。饲料采用SPF级大小鼠饲料。3.指标检测:3.1实验一: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前空腹12小时,麻醉后准确测量大鼠体长、腹围,计算Lee’s指数,剥离大鼠子宫、腹股沟sWAT、肾周vWAT、肩胛部BAT,计算子宫指数及WAT、BAT重量百分比;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四项;Elisa方法检测血清E2、FSH、LH、LEP及ADP水平;3.2实验二:取大鼠肩胛B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B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B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3.3实验三:取大鼠腹股沟sW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W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W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一:1.1各组大鼠子宫重量及血清E2、FSH、LH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子宫萎缩,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减少,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血清E2水平上升,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2各组大鼠肥胖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摄食增加,体重、Lee’s指数升高,腹围增大,各部位脂肪重量及WAT重量百分比增加(P<0.05,P<0.00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上升,HD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Lee’s指数降低,腹围减小,各部位脂肪重量WAT重量百分比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血脂四项显示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TG、LDL水平下降,HDL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3各组大鼠血清脂肪因子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血清LEP水平提高(P<0.001),ADP水平降低(P<0.001);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LEP水平降低(P<0.001),ADP水平升高(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二:2.1各组大鼠B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棕色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2各组大鼠B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3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4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三:3.1各组大鼠W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排列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UCP1固有表达均较少,各项指标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3.2各组大鼠W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与明显差异(P>0.05);3.3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4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围绝经期生殖激素骤变的情况,改善肥胖相关指标;2.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通过改善生殖激素水平,激活BAT与WAT内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REB磷酸化,增加PPARγ、PGC1表达,提高组织内UCP1含量,提高BAT能量代谢,促进WAT棕色化,从而加强脂肪组织能量代谢,起到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的作用。

侯莉明[9](2019)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肌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因此,老龄人口数增加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骨骼肌是人体活动的基础,人类骨骼肌质量在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骨骼肌质量减小、力量减弱、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肌少症,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老年综合征,它是引发骨质疏松、跌倒、骨折、衰弱等多种老年不良事件的重要基础,从而显着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住院率、卧床率及死亡率,给老年人健康带来巨大挑战。大量研究表明,营养不良、运动减少、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内分泌系统改变等多种因素可能对于肌少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重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多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并显着改变机体内环境,阻碍肌肉组织血液循环,降低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加速老年人骨骼肌的衰退进程。反之,骨骼肌质量及力量的衰退,则可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难度,并诱发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骨折、卧床等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导致肺部感染、血栓形成、失能等多种严重后果,从而形成“糖尿病-肌少症”恶性循环。那么糖尿病与肌少症是否存在关联?糖尿病致骨骼肌衰退过程是通过什么机制?有哪些因素参与?蛋白质补充及抗阻运动能否改善老年人群的骨骼肌衰退?基于此,首先,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者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及相关风险因素的差异,并通过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慢性炎症(IL-6、TNF-α)、氧化应激(8-OHdG)、HCY、IGF-1等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骨骼肌质量及力量改变可能的风险因素及机制。其次,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肌少症研究文献,运用系统性回顾及meta分析的方法,旨在评价营养及运动干预对老年人群骨骼肌量、肌力及肌肉功能的影响,从而为老年人群肌少症的防治提供客观有力的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肌力变化及与血清慢性炎症、氧化应激、HCY、IGF-1相关性。2.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肌少症相关研究文献,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补充结合抗阻运动对于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力量及功能的影响,为老年性肌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研究对象纳入:选取2017.11-2018.03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60岁老年2型糖尿病者120例,及同期于体检中心查体的>60岁非糖尿病者126例。2.实验组纳入标准:自2017.11-2018.03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同意并接受本研究方案者。排除标准:有严重的骨关节疾病或者神经肌肉疾病而影响活动者;有各种疾病急性期或器官衰竭者,如急性脑血管事件,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坏疽等;有恶性肿瘤等相似疾病者。3.对照组纳入标准:自2017.11-2018.03于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的非糖尿病者;年龄>60岁;同意并接受本研究方案者。排除标准:近期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器官功能衰竭者;严重的帕金森、类风湿关节炎及骨骼肌肉疾病而影响活动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消耗性疾病者。4.信息收集:调查纳入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教育水平等一般状况,并测量纳入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BMI,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人体四肢骨骼肌质量的测定及电子握力计测量握力。5.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空腹采血,常规临床生化检测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8-OHdG及HCY、IGF-1水平。6.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数据来源:根据事先制定检索词(‘older adults’OR‘older population’OR‘older people’OR‘elderly’OR‘aging’OR‘senior’)AND(‘nutrition’OR‘protein’OR‘amino acid’)AND(‘resistance training’OR‘resistance exercise’)等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英文及“(老年)AND(营养)AND(运动)AND(骨骼肌)”等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多个中文数据库,全面搜集蛋白质结合抗阻运动对老年人群骨骼肌影响的相关文献。2.统计处理:提取相关数据并运用Stata12.0及Revman5.1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平均肌力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中分别为25.03±7.85kg与29.52±7.73kg,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肌力明显下降(P<0.01);骨骼肌量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中分别为21.36±5.46kg与22.01±5.22kg,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98)。2.血清IGF-1水平在糖尿病组中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137.11±73.32ng/ml vs 164.39±84.59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CY水平在糖尿病组患者中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1.21±0.43mmol/L vs 0.91±0.63m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8-OHdG水平在糖尿病组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3.08±0.26pg/ml vs 2.59±0.16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6、TNF-α水平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IL-6:1.20±0.27pg/ml vs 1.23±0.41pg/ml;TNF-α:1.43±0.55pg/ml vs 1.29±0.57pg/ml),两组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组患者的肌力与身高(r=0.644,P=0.000)、体重(r=0.456,P=0.000)、IGF-1(r=0.255,P=0.005)呈正相关关系,与8-OHdG呈显着负相关(r=-0.252,P=0.006);糖尿病组患者的骨骼肌量与身高(r=0.841,P=0.000)、体重(r=0.768,P=0.000)、BMI(r=0.362,P=0.000)、IGF-1水平(r=0.209,P=0.022)呈正相关关系,与HCY呈负相关关系(r=-0.185,P=0.044)。教育水平较高者骨骼肌量、肌力显着高于教育水平低者(P<0.05);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骨骼肌量及肌力显着低于不吸烟者(P<0.01),饮酒者骨骼肌量显着低于不饮酒者(P<0.05)。4.回归分析发现,身高、8-OHdG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力的影响因素(R2=0.457);身高、体重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质量的影响因素(R2=0.822)。5.在对21项RCT试验,共1249名参与者进行系统性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单纯进行抗阻运动相比,蛋白质补充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的肌肉量[去脂体重(SMD:0.23kg;95%CI:0.09,0.38;P=0.002),四肢骨骼肌量(SMD:0.39kg;95%CI:0.14,0.64;P=0.003)]及肌力[握力(SMD:0.29kg;95%CI:0.08,0.50;P=0.008),伸膝力(SMD:0.27kg;95%CI:0.06,0.47;P=0.013),蹬伸力(SMD:0.33 kg;95%CI:0.01,0.64;P=0.04)],但对肌肉功能的影响,两组间未发现显着差异。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力显着低于非糖尿病者;女性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及肌力显着低于男性。2.身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及肌力的相关影响因素,体重是骨骼肌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年龄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量及肌力呈负相关趋势;教育水平低者及吸烟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骨骼肌量、肌力的减退;饮酒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骨骼肌量减退。3.血清8-OHdG水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力产生显着的负性影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力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血清IGF-1水平与老年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及肌力均呈正相关,血清HCY水平与骨骼肌量呈负相关。第二部分:1.与单纯进行抗阻运动相比,蛋白质补充结合抗阻运动可以显着增加老年人群的骨骼肌量及肌力,但是对肌肉功能,两种干预方式间未发现明显差异。

黄婧文[10](2017)在《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脂代谢病是临床多发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西医治疗综合达标率低,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此类复杂疾病疗效明显,但中医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尚无统一规范,严重影响临床对于本病诊治的推广与提高。本研究开展系统的糖脂代谢病证候研究,从基础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途径,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等方法手段,分析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主要证型及各证型诊断条目池,以期为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提供理论依据,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文献法,检索2006年—2016年间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发表的与糖脂代谢疾病相关的文献,以“糖尿病and高脂血症”、“糖尿病and血脂异常”、“糖尿病and脂代谢异常”、“糖尿病and脂代谢紊乱”等为关键词,以“中医”、“中西医”、“中医药”、“中药”、“证候”等为主题词,采用手工检索与机器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严格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最终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频次统计,总结归纳糖脂代谢病常见证型、常见致病因素及常见病位脏腑。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照严格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符合研究条件的糖脂代谢病患者,运用《糖脂代谢病临床四诊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血糖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及中医四诊信息等,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公因子,探索证素分布规律,归纳临床糖脂代谢病的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形成糖脂代谢病的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条目。结果:1.文献法研究结果显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构成比前4位的主要证型分别为气滞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占所有证候比例的75.33%,其他证候的构成比为6.49%;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湿、瘀、阴虚、热、气虚、阳虚、浊、郁、阳亢等,构成比前3位的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湿、瘀,占所有病性证素比例的47.1%;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肾、胆、胃、脉络等,构成比前3位的病位证素分别肝、脾、肾,占所有病位证素比例的84%。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收集503例糖脂代谢病患者中医四诊信息,提取阳性率在10%以上的指标,最终获取57个变量,按阳性率排序如下:(1)望诊:形体肥胖,面色晦暗,口唇色暗,目赤,面部浮肿,肌肤甲错,面红,面色萎黄。(2)脾胃症状:口干,倦怠乏力,咳痰,肢体困重,腹胀,口粘腻,咳嗽,食欲不振,呕吐,大便不爽,大便稀溏。(3)肝部症状:心烦易怒,口苦,情绪抑郁,善太息,视物模糊,胁痛。(4)心脑症状:胸闷,失眠,头晕,气短,心悸,头重,头痛,健忘,胸痛。(5)肾部症状:夜尿多,腰膝酸软,便秘,耳聋耳鸣,小便频数,小便清长。(6)躯体及其他症状:畏寒,四肢麻木,四肢肿胀,五心烦热,畏寒,盗汗,自汗,手足不温,潮热,多食。(7)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胖大舌,暗红舌,齿痕舌,红舌,厚腻苔,白厚苔,少苔。(8)脉诊:弦脉,沉细脉,弦滑脉,濡数脉,弦细脉;以上57个变量,经因子分析得出7类因子,分别为痰湿因子、脾虚因子、肝郁因子、肾虚因子、阴虚因子、瘀血因子、热象因子。在此基础之上经聚类分析归纳为以下4个证型类别:(1)气滞痰浊证104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头晕,失眠,倦怠乏力,腹胀,胸闷,心悸,口粘腻,四肢麻木,咳痰,口干,气短,四肢肿胀,呕吐,腰膝酸软,咳嗽,头重,胸痛,多食,浮肿,大便不爽,胖大舌,夜尿多,便秘,红舌,口苦,小便频数,面色晦暗,口淡,头痛,健忘,视物模糊,淡红舌,耳鸣耳聋,暗红舌;(2)痰瘀互结证168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脘腹痞满,咳痰,四肢麻木,倦怠乏力,形体肥胖,口干,胸闷,腹胀,肢体困重,失眠,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头晕,四肢肿胀,夜尿多,口苦,便秘,五心烦热,情绪抑郁,薄白苔,心烦意乱,头重,头痛,畏寒,口粘腻,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淡红舌,盗汗,胖大舌,自汗,耳鸣耳聋,潮热,视物模糊,善太息,胸痛,手足麻木,健忘,呕吐,咳嗽,小便短黄,胁痛,大便不爽,暗红舌,濡数脉;(3)肝郁脾虚证124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淡红舌,薄白苔,夜尿多,小便频数,胖大舌,肌肤甲错,小便短黄,齿痕舌,弦细脉,暗红舌,口干,小便清长,形体肥胖,口苦,盗汗,腹胀,心烦意乱,沉细脉,畏寒,胃脘痛,肢体困重,弦脉,咳痰,自汗,胸痛,倦怠乏力,目赤,胸闷,薄黄苔,少苔,情绪抑郁,口唇紫暗等;(4)气阴两虚证107例,按照主要症状权重大小依次为:胸闷,面红,口干,胃脘痛,心悸,倦怠乏力,口苦,形体肥胖,咳痰,夜尿多,头晕,头重,头痛,腹胀,四肢麻木,失眠,肢体困重,气短,口粘腻,善太息,腰膝酸软,盗汗,情绪抑郁,淡红舌,畏寒,心烦意乱,四肢肿胀,五心烦热,自汗,手足麻木,健忘,便秘,咳嗽,口唇紫暗,胖大舌,呕吐,目赤,视物模糊,眼睑浮肿,食欲不振,胸痛,胁痛,潮热,薄白苔,小便频数,面色晦暗,耳鸣耳聋,多食,大便稀溏等。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从基础结合临床的角度,总结归纳出糖脂代谢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及主要病位、病性证素,统计归纳出糖脂代谢病的主要中医诊断证型及各证型所包含的症状条目,研究过程科学严谨,研究结果适用于糖脂代谢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为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具有一定临床适用价值,可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性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性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老年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体重、腰围、臀围、BMI比较
    2.2 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4)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外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振腹疗法的临床应用
        1. 振腹疗法概述
        2. 松振法的来源
        3. 振腹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2.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3. MS的中医学治疗
        4. MS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5. MS的西医学预防与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 临床流程图
        2. 样本量估算
        3. 随机分组
        4. 干预方案
        5. 合并用药治疗记录
        6. 观测指标及记录方法
        7. 质量控制方法
        8. 不良事件
        9. 统计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主要观测指标
    第二节 讨论
        1. 振腹疗法腧穴的选择
        2. 实验观测指标讨论
        3. 振腹疗法治疗MS的机制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告知页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录3 医学伦理审査通过表
    附录4 受试者用药情严记录表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附录6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7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8 临床研宄结论记录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知母皂苷通过Nrf2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高脂饮食诱发的脂代谢紊乱
        1 脂代谢紊乱的发生
        2 脂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
        3 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
    第二节 Nrf2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1 Nrf2抗氧化系统
        2 Nrf2改善胰岛素抵抗
        3 Nrf2与胰岛β细胞的关系
        4 Nrf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第三节 知母皂苷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 抗老年痴呆、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2 抗抑郁
        3 降血脂
        4 降糖作用
        5 抗炎作用
        6 其他作用
第二章 基于分子对接模拟预测知母皂苷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1 数据库与软件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节 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知母皂苷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组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7)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整理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中医证型构成比
        3.2 性别构成比
        3.3 年龄分布情况
        3.4 2型糖尿病病程基本情况
        3.5 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
        3.6 T2DM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糖脂代谢等指标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1 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研究
    2 T2DM对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3.1 中医证型的本质探讨
        3.2 T2DM不同证型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
        3.3 T2DM不同证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4 统计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影响骨代谢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BAT能量代谢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WAT棕色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中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二:西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三:针灸减肥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肌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肌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研究对象及实验仪器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蛋白质补充结合抗阻运动对老年人群骨骼肌量、肌力、肌肉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二、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三、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第二节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流行病学
        二、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发病机制
        三、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临床研究现状
第二章 糖脂代谢病证候分布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资料
        (二) 文献检索策略
        (三) 文献纳入标准
        (四) 文献排除标准
        (五) 文献处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构成情况
        (二)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病性证素分布构成情况
        (三)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病位证素分布构成情况
    四、讨论
        (一)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二)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医病因病机
        (三) 小结
第三章 503例糖脂代谢病患者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样本量估算
        (二)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三) 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四诊信息
        (三) 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型的构成
    五、讨论
        (一) 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意义
        (二) 糖脂代谢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三)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四) 小结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详细摘要

四、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性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老年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关系的探讨[J]. 赵颖,王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1)
  • [4]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D]. 吴孟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D]. 肖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知母皂苷通过Nrf2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刘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孟德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D]. 金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肌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侯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型研究[D]. 黄婧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脂代谢紊乱与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