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煤炭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答:全球煤炭供需情况
——产量增势未能延续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21世纪嫌悔如以来,随着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重视,各国加速能源结构调整,众多发达国家已逐步采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能源消费,因此煤炭供给增势不再呈现单边上涨趋势。
近年来,全球煤炭产量呈现震荡走势,2017-2019年,全球煤炭产量保持连续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煤炭产量增势未能延续,总产量为77.42亿吨,同比下降4.8%。
——2020年煤炭消费创十年新低
2014年以来,全球煤炭消费量进入下降通道,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滑芹启,总消费量为157.64艾焦,同比下降3.9%,创近十年煤炭消费总量新低。
煤炭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在欧美市场,绿色可再生能源快速替代煤炭,近几年欧美国家的煤炭消费持续下降,202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燃煤发电量,全年煤炭消费量下降21%;欧盟国家煤炭消费量下滑幅度更大,欧盟27国2020年煤炭进口量下降32.7%。
在亚洲市场,例如越南、印尼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煤炭消费量还有增长潜力。2020年,越南、巴基斯坦的煤炭进口量均实现正增长,印尼受新冠肺前游炎疫情影响,煤炭产量和消费量虽然都出现下降,但疫情稍有缓和后,马上加快了燃煤电厂的建设步伐。
从整体来看,全球范围的煤炭出口和消费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趋势明显。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问:2021年煤价上涨原因是什么?
- 答:1、2021煤炭价格上涨原因一:进口煤炭大幅减少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大量电厂为了保发电大量采购了进口煤填补缺口,正灶使得今年需煤量数量比往年增加了许多,而在7-11月份时我国受进口煤总量的严格管控,使得进口煤的数量减少,在遇到夏季用电及冬用煤高峰之际,进口煤供应政策仍未做出调整,导致煤炭市场紧张,多地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
2、2021煤炭价格上涨原因二弊含:内蒙古煤炭产量减少
内蒙古是我国产煤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但受煤管票、安全检查等影响,内蒙古产煤量严重减少,据国家统计在1-11月份时,内蒙古产煤9亿吨,跟往年相比下降了几千吨,使得我国煤炭供应体系举卜扮受到冲击,届时煤炭价格上涨。
3、2021煤炭价格上涨原因三:夏季用电需求及冬季需煤量高
在往年的9-10月份时,我国南方多地气候会逐渐转凉,对用电的需求也不高,但今年不一样,多地还处在热季,每日温度在30多度,就比如湖南在9月底时每日最高温度在37度左右,每日不开空调、风扇等是无法度过的,这样下来每天的用电量就增加了许多。
问:煤炭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答:我国煤炭行业是竞争性行业,而非垄断性行业,私营小型煤矿企业与集体煤矿企业、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长期并存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解决群众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私营小型煤矿企业主要是指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矿井,这些私营小煤矿具有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私营小型煤矿企业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对此,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般而言,煤矿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煤炭价格密切相关,而煤炭价格主要由有限的煤炭资锋吵禅源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蕴藏煤炭资源的土地具有高额的级差地租。国有煤矿企业员工的工资之所以显著高于私营煤矿企业员工的工资,是因为国有银尘煤矿企业的矿工实际上可分享煤炭资源所造成的级差地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为平等。由于碰颂地质条件限制,应积极培育依法拥有采矿权的农村集体煤矿企业,尽可能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并使煤矿企业销售收入中的级差地租比较平等地分配于当地农村居民。 - 答:当前合成氨、尿素等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煤化工企袭铅业必须要进一步掌握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的最新方向拍拍好,探索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的可行路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传统煤化工出现了有技术没市场、产能过剩的状况,DMM(聚甲氧基二甲醚)、MTA(甲醇制芳烃)是有市场没技术,而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既有技术又有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现代煤化工也要遵循这一国策。面对传统煤化工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形势,发展现代煤化工是煤化工企业的必由之路。将结合当前各煤化工下游产品的市场、技术成熟度与工艺可靠性等情况,通盘考虑晋煤煤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贺迹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分析:现代煤化工必须坚持绿色、低碳、高新精细化的发展路线,才能提升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必须符合国家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真正实现煤化工产业全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