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黄连英[1](2021)在《语法填空之动词和非谓语动词易错点分析》文中指出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难看出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一直都是高考热点及难点。在2021年的9套高考英语试题中,语法填空题里考查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题目基本上是3~4个,但由于动词时态、语态等用法的复杂性及非谓语动词用法的灵活性,考生对这些题目易做出错误判断,失分较多。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语法填空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高频易错点,助力2022届考生备考。
王欢,林国安[2](2021)在《认知理论视角下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以非谓语动词为例》文中认为语法教学一直是当代英语教学中饱受争议的话题。该文以非谓语动词为例从教师的语言观、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与意义的匹配,注重原型在语法教学的作用,并厘清实例构式和图例构式之间的关系。
崔瑶[3](2021)在《错误分析理论视角下初二英语写作中动词误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安鹏[4](2020)在《输入强化理论指导下的非谓语动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语法对二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非谓语动词是高中学生语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在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下,尽管老师和学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必须做出改变,改进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融合新的教学理论,探索出一种适应课改的高效的新型语法教学模式。Krashen(1985)指出语言学习者需要接受足量适当超出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也就是i+1,才能进行语言习得。输入强化是由Sharwood Smith(1981)提出,在此基础上,Wynne Wong(2005)结合实践提出四种输入强化方法,分别为输入流、篇章强化、结构化输入和语法意识提升任务。这种新的二语习得理论为我们的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教学模型。为探索出一种新的适用课改的高效语法教学,笔者以输入强化理论为指导,对非谓语动词进行输入强化教学实验。在所执教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学两个平行班中,笔者进行了为期28天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主要由实验前调查问卷和实验后访谈,学生非谓语动词的前测和后测组成。前调查问卷主要为了了解学生对非谓语动词的认知、学习方法、学习难点和传统非谓语动词教学效果。实验后的访谈是为了了解输入强化的非谓语动词教学效果和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及要改进的地方。为了验证实验效果,笔者使用对前测和后测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表格展示数据结果。在对SPSS19数据和学生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后,可对本次实验做如下结论:1.输入强化理论指导下的非谓语动词教学效果显着,学生对非谓语动词的认知和使用有了明显提高。2.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和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3.笔者对输入强化技术的使用和分析后,发现输入流和篇章强化适合学生对于目标形式的接受和认知,而结构化输入和语法意识提升任务这两种强化技术则更适合学生对于目标形式习得后的监察和修正。笔者进行的输入强化非谓语动词教学实验对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输入强化理论指导下,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改革我们当前的语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本次实验中,由于不能排除所有客观因素的干扰,加之笔者本身能力有限,本次非谓语动词强化教学实验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希望本次实验可以为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种适用新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黄贵兰[5](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非谓语动词的重要性、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笔者展开了对非谓语动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本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引下,研究非谓语动词的教学策略,理清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于非谓语动词教学并探究其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与反思,对非谓语动词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实验研究,以求探索出可行的,能促进、帮助和优化学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建议。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情境教学模式和三维语法教学观为理论基础,以帮助探索和解决目前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的教学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如何运用于非谓语动词教学?(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效果怎样?以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高二(25)和(32)班115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进行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班进行建构主义情境和形意用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实验前进行教师教学策略现状访谈、学生学习策略现状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教学实验前非谓语动词知识测试。实验后进行知识后测并再次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本实验同时进行各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得出情境和三维语法指导模式对学生非谓语动词学习具有积极作用。(1)教师创新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关注语法知识形意用三方面的学习,既促进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改变学生学习语言语法的学习策略。建构主义情景以合适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高度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情景教学法以及三维语法教学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于教学成绩提升方面的成效显着。实验过后,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参与方面,还是发挥主观思维能动性方面,都有明显向好改变。学生不单学业有进步,学习方法策略也有提高,也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于一线教学的运用,有益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加强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运用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极佳做法。高中一线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这一理论。这也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曹琳[6](2020)在《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听、说、读、写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部分,说和写是语言输出部分。写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认知、思维创造的过程。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听、说、读相比,英语写作被认为是最复杂、最难以掌握的技能,也是高中的重难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组织文字的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能力。因此,要写好一篇好的英语文章实属不易。但从学生英语学习上来看,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听、说、读之中,忽略了英语写作;从学校教学上来看,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英语写作教学上。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写作时,会出现许多错误。因此,笔者通过对高三学生三次英语写作文本进行分析,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犯的常见错误为哪些?第二,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犯常见错误的原因有哪些?第三,针对这些常见错误,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哪种对策来进行写作教学?本文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和高中部18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法收集学生三次英语考试作文共360篇,以语言迁移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体现在四个方面:1.本体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字母大小写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2.文本错误:词汇错误和语法错误,其中词汇错误包括词汇选择错误和词汇搭配错误,语法错误包括形态错误和句法错误,形态错误分为动词、名词、介词、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错误,句法错误分为主从复合句错误和句子结构错误;3.语篇错误:意义不连贯和主题不一致;4.中式英语错误。本文通过对18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三年级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写作教学和对自己写作训练的看法。通过此次研究,笔者发现高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等。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教师的写作教学对策:1.从英汉差异的角度进行写作教学,减少母语的负迁移;2.加强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输入;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背诵,以读促写;4.注重语篇教学,培养英语思维习惯;5.注意课堂用语,提高教师素养;6.正确对待错误,采用多种纠错策略和反馈形式;7.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8.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展有效的英语写作训练。最后,希望本次研究能给教师的英语教学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英语写作和实践中减少错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目标。
彭亚楠[7](2020)在《深研真题析重点 旧瓶新酒破难关——非谓语动词复习指南》文中研究说明非谓语动词作为高中英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老朋友"。一方面,高考英语的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都有一定数量的题目直接考查该重点语法,另一方面,非谓语动词作为高级句式的载体,也是为写作增分添彩的一大利器。但深入研究真题后,笔者发现
李国[8](2020)在《浅析非谓语动词英语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谓语动词在英语中能丰富文章内容,精简句子结构,增强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其应用之广泛,变化形式多样使得它的学习极富挑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好相关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扫除这个英语学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教师要采用合理科学的学习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非谓语动词语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周军帅[9](2020)在《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二十年,“形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形象学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热衷于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了解国家之间或是民族之间的形象认知,因此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研究成为了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此类文本就显得愈发重要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形象学的文本翻译,选取了英文学术专着Imagology Revisited作为翻译语料。该文本具体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中对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讨论。在英语语言中,非谓语动词不受主语在人称和数量上的限制,因此英语母语者对非谓语动词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但由于它的结构多样、功能繁杂、并且具有相互叠加性,如果译者顺着原文意思进行直译难免会造成译文的繁琐和臃肿,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对这些非谓语动词进行处理。本文针对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语法功能繁杂、叠加现象显着几大翻译难点,从Imagology Revisited文本中选取了一些典例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从而总结出了适合非谓语动词翻译问题的若干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转态译法、换序译法、合并译法、前置译法、拆分译法、改句译法、删减重复内容、删减次要内容、删减无关内容,以期为类似学术文本中非谓语动词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李凡[10](2020)在《中学生短文改错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短文改错测试题是根据学生英语学习中较为常犯的错误而专门设计的题型,其考点覆盖全面,且该题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及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偏误现象。本研究以短文改错测试题作为媒介来展现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偏误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初中生英语短文改错的总体水平、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正确率差异情况以及该题型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性,并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了解中学生语言偏误对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具体的反拨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并尝试提出将负向反拨效应转化为正向反拨效应的方式,以此来研究中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偏误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本文的研究先是选取湖北省黄石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然后再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共计122名学生作为被试的对象,并随机对其进行一次英语模拟考试。之后,汇总测试卷总成绩,再整理出短文改错测试题得分,进一步获取该题型各类错误改正的单项得分,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从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随机抽取10名学生以及两个班级的英语课任教师共计22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来了解其对短文改错的理解与认识。研究表明:(1)学生短文改错总体水平相对乐观,A班和B班短文改错测试题所得均分分别为4.967和4.500(该题型满分为10分),且A班和B班均在词法层面掌握最好,语法层面次之,行文逻辑层面掌握情况相对不理想;(2)A班和B班学生短文改错测试得分与各自英语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和0.827,拟合度分别为0.622和0.684,呈现较强正相关性,这表明在较大程度上,学生英语短文改错水平能反映其英语总体水平;(3)通过统计比较A班和B班高低分组同学在各考点的正确率情况可知,两个班级学生整体上对名词、动词和冠词的考点掌握情况比较理想,在非谓语动词、连词和代词的考点上掌握情况较不理想。结合该数据和访谈结果,归纳整理了中学生语言偏误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正向反拨效应:(1)回归对课本内容的重视(2)优化对英语语法的认识(3)调整改善教师教学策略;负向反拨效应:(1)模糊语言偏误的态度(2)造成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四条将负向反拨效应转化为正向反拨效应的有效建议:(1)明确语言偏误原因(2)防止中介语的僵化(3)转变英语教学观念(4)重视教学反馈作用。
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语法填空之动词和非谓语动词易错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动和被动语态不明确,不知是动作承受者还是执行者 |
二理不清句子结构,辨识不清谓语、非谓语 |
三不能利用句中信息确定时态 |
四不能正确拼写出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 |
五谓语动词数的误判 |
六不清楚非谓语动词三种形式的基本区别 |
七找不准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 |
八不清楚是主谓关系还是动宾关系 |
九不考虑非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
十记不牢非谓语动词固定结构 |
(2)认知理论视角下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以非谓语动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非谓语动词 |
3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法观 |
4 认知理论视角下非谓语动词教学 |
4.1 改变教师的语言观 |
4.2 注重形式与意义的匹配 |
4.3 注重原型教学 |
4.4 注重实例构式和图式构式的结合 |
5 结束语 |
(4)输入强化理论指导下的非谓语动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二语习得语法教学的回顾 |
2.2 输入理论 |
2.3 输入强化理论 |
2.3.1 Sharwood Smith的输入的强化 |
2.3.2 Wynne Wong的输入的强化 |
2.3.2.1 输入流 |
2.3.2.2 篇章强化 |
2.3.2.3 结构化输入 |
2.3.2.4 语法意识提升任务 |
2.4 输入强化的国内外研究 |
2.4.1 输入强化的国外研究 |
2.4.2 输入强化的国内研究 |
2.5 非谓语动词教学的国内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过程 |
3.5.1 基于输入强化理论的教学实践 |
3.5.1.1 基于输入流和篇章强化的教学策略实施 |
3.5.1.2 基于结构化输入的教学策略 |
3.5.1.3 基于语法意识提升任务的的教学策略 |
3.5.2 对照班非谓语动词教学设计 |
3.6 数据的收集 |
3.7 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学生非谓语动词学习问卷调查和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问卷调查 |
4.1.2 实验后访谈 |
4.2 前测后测成绩数据分析 |
4.2.1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
4.2.2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教学启示和建议 |
5.3 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不足 |
5.4 展望 |
5.5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主要思想 |
3.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方法 |
3.3 建构主义语法教学观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过程 |
4.4.1 教师教学策略现状访谈 |
4.4.2 学生学习策略现状问卷调查 |
4.4.3 非谓语动词教学前测 |
4.4.4 对照班教学案例 |
4.4.5 实验班教学案例 |
4.4.6 教学后测及学生问卷调查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教师教学策略现状分析 |
5.2 学生学习策略现状分析 |
5.3 前测结果分析 |
5.3.1 前测结果分析 |
5.3.2 非谓语动词教学难点 |
5.4 实验后测及问卷结果分析 |
5.4.1 后测结果分析 |
5.4.2 问卷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教学策略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学习策略问卷 |
附录3 :教学实验后学生问卷 |
附录4 :对照班和实验班教学案例 |
致谢 |
(6)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错误的定义 |
2.1.2 错误的分类 |
2.1.3 错误分析的步骤 |
2.2 国内外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
2.2.1 国外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
2.2.2 国内对英语写作错误的研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语言迁移理论 |
2.3.2 对比分析理论 |
2.3.3 错误分析理论 |
2.3.4 中介语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文本分析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作文语料 |
3.4.2 学生问卷调查表 |
3.4.3 教师访谈提纲 |
3.5 研究过程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常见写作错误统计 |
4.1.1 本体错误 |
4.1.2 文本错误 |
4.1.3 语篇错误 |
4.1.4 中式英语错误 |
4.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4.3 教师访谈结果 |
4.4 造成写作错误的主要原因 |
4.4.1 语际迁移 |
4.4.2 语内迁移 |
4.4.3 诱导性错误 |
4.4.4 其他原因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教师的写作教学对策 |
5.2.1 针对语际迁移的写作教学对策 |
5.2.2 针对语内迁移的写作教学对策 |
5.2.3 针对诱导性错误的写作教学对策 |
5.2.4 针对其他原因的写作教学对策 |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中所采用的三次书面表达题目 |
附录二 :高三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南昌十九中三次大型考试英语写作错误情况汇总 |
致谢 |
(7)深研真题析重点 旧瓶新酒破难关——非谓语动词复习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高考纵贯线,条分缕析辨重点 |
二、牢记“非”“动”关键词,把握重点不慌乱 |
1. 区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
2. 区分“状语”和“定语”的考点 |
3. 记忆先行助得分 |
三、乱花渐欲迷人眼,关注难点不拖延 |
(8)浅析非谓语动词英语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语法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语言输出理论 |
(三)功能语法理论 |
二、启发思考,弄清概念 |
三、突破难点,多样教学 |
四、语用练习,提升能力 |
五、翻转课堂,夯实基础 |
六、结语 |
(9)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非谓语动词相关理论界说 |
1.1 非谓语动词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
1.2 非谓语动词在学术文本中的应用 |
二、翻译文本介绍及任务过程描述 |
2.1 翻译文本介绍 |
2.2 任务过程描述 |
2.3 译后审校 |
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3.1 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 |
3.1.1 不定式结构突出 |
3.1.2 动名词结构连用 |
3.1.3 分词的结构多样 |
3.2 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繁杂 |
3.2.1 名词化功能频现 |
3.2.2 形容词化功能频现 |
3.2.3 副词化功能频现 |
3.3 非谓语动词叠加现象显着 |
3.3.1 不定式与分词叠加 |
3.3.2 动名词与分词叠加 |
3.3.3 不定式、动名词与分词叠加 |
四、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4.1 非谓语动词结构表征多样问题解决方案 |
4.1.1 转态译法 |
4.1.2 换序译法 |
4.1.3 合并译法 |
4.2 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繁杂问题解决方案 |
4.2.1 前置译法 |
4.2.2 拆分译法 |
4.2.3 改句译法 |
4.3 非谓语动词叠加现象显着问题解决方案 |
4.3.1 删减重复内容 |
4.3.2 删减次要内容 |
4.3.3 删减无关内容 |
五、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翻译术语对照表 |
附录Ⅱ 译文审校评分表 |
附录Ⅲ 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10)中学生短文改错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偏误分析相关研究概述 |
二、反拨效应相关研究概述 |
三、短文改错题型概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短文改错测试题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SPSS21.00统计软件 |
四、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访谈讨论 |
一、数据分析结果 |
(一)高低分组学生短文改错的水平差异分析 |
(二)学生的短文改错水平对英语总体水平的反映分析 |
(三)学生的英语短文改错水平分析 |
二、访谈结果讨论 |
(一)学生访谈结果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三、课堂观察结果 |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
一、正向的反拨效应 |
(一)回归对课本内容的重视 |
(二)优化对英语语法的认识 |
(三)调整改善教师教学策略 |
二、负向的反拨效应 |
(一)模糊对语言偏误的态度 |
(二)造成形式化的教学方式 |
三、将负向反拨效应转化为正向反拨效应的途径 |
(一)明确语言偏误原因 |
(二)防止中介语的僵化 |
(三)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
(四)重视教学反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短文改错测试题 |
附录2 教师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法填空之动词和非谓语动词易错点分析[J]. 黄连英. 求学, 2021(45)
- [2]认知理论视角下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以非谓语动词为例[J]. 王欢,林国安. 海外英语, 2021(13)
- [3]错误分析理论视角下初二英语写作中动词误用研究[D]. 崔瑶. 延边大学, 2021
- [4]输入强化理论指导下的非谓语动词教学研究[D]. 安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 [5]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非谓语动词教学策略研究[D]. 黄贵兰. 西南大学, 2020(05)
- [6]高三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D]. 曹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7]深研真题析重点 旧瓶新酒破难关——非谓语动词复习指南[J]. 彭亚楠. 教学考试, 2020(30)
- [8]浅析非谓语动词英语教学策略[J]. 李国. 学周刊, 2020(21)
- [9]学术类文本非谓语动词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Imagology Revisited(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周军帅.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学生短文改错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李凡.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