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显微镜测定极痕量样品的新方法

红外显微镜测定极痕量样品的新方法

一、红外显微镜测定极微量样品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宗仁[1](2017)在《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功能构建及其综合分析方法应用》文中提出考古现场发掘过程中,大量出土文物由于环境的突变呈快速劣化趋势。如何对这些易损坏的出土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是考古工作中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系统调查和科学分析是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常规调查和分析方法往往受到技术条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场能够获得的即时信息非常有限,很大程度影响了对文物的科学认识和有效保护。因此,探索和发展适合于文物保护和研究需求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方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和应用实践证明,利用集成多种设备的车载工作平台,以综合调查和分析为目的的移动实验室现场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常规方法存在的不足,是文物科学认知和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在国内尚属空白,发展适合我国文物保护需求的移动实验室综合方法,不仅是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研究。本论文从文物保护的技术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在我国首个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构建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应用技术体系,概括了其主要组成和功能特点,开展了现场埋藏环境综合调查方法和文物本体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方法的系统研究。应用研究表明,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综合的技术组成和工作模式,能够为文物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技术体系和功能构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经过设计、研发、应用和改进四个阶段,发展成为能够在文物现场开展多种调查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可以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论文概括了车载移动试验平台和现场空间信息采集与记录、环境动态监测、埋藏环境和文物本体综合分析、考古现场智能预探测、出土文物应急处置和保护等6个技术单元的设计思想、主要方法和应用效果,是对我国首个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研究和应用的系统总结,对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2)文物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应用研究。研究了含水率、酸度、易溶盐和微生物等埋藏环境重要指标的现场快速调查方法,建立了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应用表明,埋藏环境的综合分析结果,是文物现场保护和后续研究重要的背景资料,也可以为考古相关研究提供间接证据。(3)现场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在分析各种方法使用条件、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多种方法协同的现场综合分析方法应用研究,建立了现场工作的基本分析流程。应用实践表明,现场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获取文物元素、形貌、成分、结构等多种信息,能够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多角度信息支持。(4)原位无损分析关键线索的实验室研究。以现场原位无损调查中发现的关键线索为引导,在实验室开展了北宋贵族墓出土白色化妆粉的研究,证明其是由淡水珍珠加工而成的。这是考古研究的一个新发现,说明了现场原位无损分析能够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同时也说明了现场分析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结合的重要性。(5)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技术在古代壁画保护中的应用。以河北正定隆兴寺壁画保护的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多种调查方法在壁画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说明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屈丽莉[2](2016)在《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的红外光谱研究》文中认为红外光谱是分析和鉴定物质结构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制样简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以及其他方面的优点,红外光谱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红外光谱可以对各种状态的样品进行分析,红外制样的基本要求是均匀。不均匀样品的红外谱图存在失真现象,不能客观真实反映样品的信息。本论文通过杂化单光束谱的概念,来研究不均匀样品的红外谱图失真问题。杂化单光束谱公式为:=0;=1+(1-)2(0≤≤1),我们通过数学关系式和误差理论定量探究杂化单光束谱的性质和杂化单光束谱的失真问题。通过计算得出了失真程度可忽略的条件,得出失真程度小且强度可以任意调节的杂化单光束谱能够成为理想的背景单光束谱的结论,从而解决合适的背景样品难以制备的难题,建立扣除背景组分吸收峰干扰的新方法。本文为真实样品的测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水是一种用途特别广泛的溶剂,但在红外光谱测试中存在严重问题。水中溶解了某种盐类时会使水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这使得红外差谱技术在水溶液中失效。我们提出杂化吸光率谱来解决这一问题。杂化吸光率谱的公式为:=α1+(1-α)2(0≤≤1),只要知道浓度为1的1谱和浓度为2的2谱,浓度在[1,2]间的任何真实溶液的吸光率谱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杂化吸光率谱来代表。只要选择合适的1和2,杂化吸光率谱的失真程度可以忽略。该方法能够帮助克服吸收强度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的红外光谱测量,实验证实杂化谱方法扣除干扰组分吸收峰的实际效果比常规光谱差减技术要好,进而将光谱扣除背景技术推广到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从而得到无干扰组分吸收峰的高质量谱图。实验表明杂化光谱法简便、高效,为偏离郎伯-比尔定律的混合体系的红外光谱测量提供了新方法。

刘晓娜[3](2016)在《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微区分析是分析科学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前沿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宏观尺度不断深入到微观领域。微区分析拓展了人类的视觉感官,从微观尺度研究微区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布、均匀性等,突显样品的异质性,是了解“真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手段。微区分析范畴的小尺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区采样范围的微纳尺度范畴,另一方面是分析样本自身具有微纳尺度结构。首先,本文从中药“元素谱”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微区元素分析探索研究。其次,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纳米脂质体的微区结构及量效关系。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中药微区元素组成分析通过优化LIBS微区信号采集参数,构建了四种珍宝藏药(仁青芒觉、仁青常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和佐太的微区元素谱,快速辨识和明晰特征谱线的元素归属。在延迟时间为1 μs,激光能量158 mJ的条件下,采集四种珍宝藏药和佐太的的微区LIBS元素谱。在仁青常觉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中检出Fe元素;仁青常觉和仁青芒觉中检出重金属Cu和Hg元素;仁青常觉中检出Ag元素,同时归纳了仁青常觉和仁青芒觉与佐太的共有谱线。LIBS技术为藏药的元素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持。基于微区元素组成分析,开展了中药材产地研究。围绕LIBS光谱变量之间共线性与非线性关系,首先,以艾纳香为研究载体,采用LIBS技术获取微区光谱信息。利用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了海南、贵州产地研究中二分类问题。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成功实现了艾纳香的产地判别。并采用VIP值筛选出对判别模型的贡献大的变量分别为 K I 766.523 nm、Ca Ⅱ 393.375 nm、Ca Ⅱ 396.816 nm、KI 769.959 nm、Na I 588.952 nm、Ca I 422.64 nm等,亦即艾纳香药材中的元素对产地判别具有重要贡献。其次,基于薄荷药材微区LIBS光谱信息的差异,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判别分析(LS-SVM)建模方法中线性核函数(Linkernel)与径向基核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kernel)研究了 5个产区薄荷的产地多分类研究;同时开展LS-SVM模型敏感性(Sensitivity)和稳健性(Robustness)研究。在模型灵敏度试验中,Linkernel模型与RBFkernel模型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6.10%和94.38%,线性核函数模型的的预测性能略优于RBF核函数模型。稳健性试验中,RBF核函数模型有效未识别率12.73%高于线性核函数模型9.57%;在已识别样本中正确识别率方面,线性核函数模型略高于RBF核函数模型(87.71%比86.58%)。非线性LS-SVM模型在薄荷多产地判别表现出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健性。研究表明利用异质样本的微区LIBS光谱之间的差异,PLS-DA、LS-SVM模式识别方法成功实现不同产地艾纳香和薄荷样本的归属和分类。二、中药微区元素定量分析作为微区定量分析的探索性研究,以安宫牛黄丸混合中间体样本为研究载体,在多元素微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元素微区定量分析。采用经典的标准曲线法测定混合中间体中砷和汞的含量,同时以淀粉和氧化铜为基质辅助考察基质效应对元素定量分析的影响。通过Gauss线型和Lorentz线型拟合微区元素的光谱信息中砷和汞元素特征谱线,准确有效的提取特征谱线信号强度。结果表明,以氧化铜为基质辅助能够提高微区元素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砷元素和汞元素特征谱线经Gauss线型拟合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9和0.9962,均大于0.9500;2种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2.073 mg·g-1和2.224 mg·g-1。3个测试样本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3#样本中砷和汞元素的相对误差小于10.00%,而2#样本中两种元素的相对误差大于10.00%。造成2#样本含量测定相对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为样本混合不均匀造成。三、中药微区时序分析混合是中药固体制剂生产的时序操作单元。以安宫牛黄丸混合中间体为研究载体,采用LIBS技术结合移动窗标准变差法(MWSD)、相对信号强度变化率法(RICR)和移动窗相对标准偏差法(MWRSD)法,通过比较相邻混合时间光谱的差异快速评价朱砂、雄黄和珍珠粉的混合过程。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验证了朱砂和雄黄的混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雄黄、朱砂和珍珠粉三个药味的混合过程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混合的最后一个阶段,三个药味均达到了混合均匀;三者的建议混合终点为38 min。所建立的微区时序分析方法无需建立标准光谱库,具有分析快速、近似无损、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的等特点。四、中药微区分布分析本文建立一种基于热图的中药材微区元素分布分析方法。采用“RSD-LIBS”优化微区光谱采集次数。元素热图分析从微观尺度上,直观展示不同微区采样位点四种元素特征谱线信号强度分布及差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灯心草中的元素受生长周期和环境因素影响。五、中药微区结构分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本文研究脂质体纳米给药系统的微区结构和量效关系。采用DiR近红外荧光探针实现脂质体的小鼠肝靶向。利用脂质体的被动肝靶向性,以Y08-Lipo为载体,研究中药纳米制剂的微区结构及Y08-Lipo体外抑制双氧水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和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增值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按经典挤出法制备的脂质体为小单室脂质体,TEM中呈圆形结构;SEM呈规则的球形;动态光散射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粒径小于100 nm。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成功可视化脂质体的肝靶向性。脂质体延长了 DiR探针的体内滞留时间,表明脂质体具有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效应。脂质体的体外保肝活性研究表明1.1μM和3.3 μM的Y08-Lipo预处理48 h后,H2O2诱导损伤6 h细胞活存活率分别为92.87%和96.20%;与H202模型组相比,Y08-Lipo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升高6.31%和9.64%。说明Y08-Lipo具有抗氧化保肝活性,能够抑制H202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同时,采用细胞表型的高内涵降脂筛选方法可视化脂质体的微区抗脂肪细胞分化作用。剂量依赖效应关系研究显示,Y08-Lipo和Y08化合物抑制脂滴的IC50分别为8.68 μM和31.08 μM;10 μM的Y08脂质体能显着抑制脂滴形成,抑制率达到90%以上,同时对脂肪细胞自身无明显抑制作用。且10 μM的脂质体Y08-Lipo的抑制脂滴形成作用强于30 μM的Y08单体的作用。结果表明Y08脂质体具有潜在的降脂作用。微区分析是是分析化学领域里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系统地开展了中药质量微区分析方法研究,为中药领域的微区分析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理论与技术支持。

陈立峰[4](2015)在《纳米氧化镁制备新方法、新形态构造及形成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氧化镁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十分广泛。目前,纳米氧化镁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但都不够完善,并且很难应用到大规模生产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纳米氧化镁制备新方法:氮气保护加压法,并且采用该新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纳米氧化镁产品,也对这种新方法的工艺条件及放大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该方法所制备出的纳米氧化镁产品特性进行了全面测试。此外,本文也研究了定向引导制备特定形貌纳米氧化镁的形成过程,推测了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镁产品的微观构型。本文采用氮气保护加压法成功制备出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较小、粒径分布窄的纳米氧化镁产品,确定了这种新方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确定该产品属于立方晶系,并对其微观构型进行了推断。同时,也研究了本方法工艺参数改变对制备纳米氧化镁产品及前驱体氢氧化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了氮气保护加压法在制备纳米氧化镁方面的特点,将新方法与常压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前驱体、产品的特性进行了全面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氮气保护加压法所制得的前驱体及产品特性,均优于常压法所得的前驱体及产品特性。此外,也对该方法进行了放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氮气保护加压法在制备前驱体及产品纯度与收率方面,各项指标也均优于常压法。同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在制备纳米氧化镁方面具有可靠性、可重复性工业化应用性。本文研究了定向引导促使特定形貌的纳米氧化镁形成过程。对于颗粒类纳米氧化镁产品,在研究了氮气保护加压法的工艺参数对纳米氧化镁影响基础上,定向引导片状及叠片状纳米氧化镁产品生成,揭示了添加剂加入量及煅烧时间对该类形貌的纳米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影响。对于薄膜类纳米氧化镁产品,研究了氧化镁纳米膜在铝合金衬底上的形成过程及形貌变化,深入研究了氧化镁纳米膜由颗粒覆盖状态到形成致密薄膜的过程。同时,在分析测试基础上,该氧化镁纳米膜的微观构型进行了推测。

谢雨贝[5](2015)在《论交通事故微量物证的检验分析 ——以新技术的运用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交通事故物证微量物证鉴定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检验技术,发现、收集、检验和鉴定交通事故物证,研究检验和鉴定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的一门技术科学。同时,它也是交通事故处理学、运动学、力学、法医学和分析化学等多学科形成的边缘学科。它依赖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更依赖于现代化新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多为碰撞、摩擦等力的交换,物质交换理论认为凡接触必定会在彼此间留下物质。当留下的物质较为微量的时候,就需要微量物证鉴定技术介入到交通事故鉴定当中,而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鉴定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微量物证鉴定技术处于初创阶段,有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仍然需要进行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从90年代开始,微量物证的分析方法就逐渐往多样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已经有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拉曼光谱、热分析仪等技术运用于微量物证鉴定,大大的提高了微量物证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作用。但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21世纪出现的分析新技术有哪些?能否运用于微量物证鉴定当中?运用到鉴定当中有哪些优势?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微量物证是一门建立在分析仪器基础之上的学科,要使其得到发展,就要不断更新检测方法,发现新的检测仪器,力求检测更加准确。

盛大平[6](2014)在《红外谱学与显微成像在白血病与胃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血病是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在我国白血病年发病率为2.76/10万,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男性第六位和女性第八位。胃癌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病死率居第二位,在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它仅次于肺癌、乳腺癌与肠癌,全球平均每年新增约80万例胃癌患者而75万胃癌患者死亡。白血病与胃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提高它们的早期诊断水平是临床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红外光谱是近些年发展的一种从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新方法,它包含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具有灵敏度高、制样简单和无损检测等优点。因为红外光谱可以从分子层面对肿瘤细胞或组织等复杂体系进行分析,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应用红外光谱研究白血病以来,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在本博士论文中,以红外光谱为研究工具对白血病与胃癌进行分析,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血清/指甲进行对比,得出它们之间的差异;2、对胃癌患者与健康者血清进行对比,同时对术前与术后胃癌患者的血清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3、对胃癌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血红细胞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4、对胃癌细胞株与正常细胞株进行焦平面阵列成像分析,从分子水平了解胃癌的发病机理。本论文取得了以下结果:(1)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血清的红外光谱比较后发现二者的H2959/H2931(甲基/亚甲基)与A1115/A1028(RNA/DNA)差异明显,可用于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鉴别。(2)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指甲的红外光谱比较后发现白血病患者指甲的角蛋白含量发生变化,同时指甲中核酸含量逐渐升高,表明白血病的发生可导致患者指甲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骨架的结构改变。(3)胃癌患者与健康者血清的红外光谱比较后发现二者的H2959/H2931(甲基/亚甲基)值具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健康者血清比胃癌患者血清含有较短和/或较多支链的脂质;通过曲线拟合,得到RNA/DNA值,胃癌患者的血清较健康者的血清的RNA/DNA值低,且存在明显差异。(4)胃癌患者的术前与术后血清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发现术前与术后血清的相应成分比值有变化,说明红外光谱可能对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监测。(5)胃癌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的血红细胞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发现胃癌患者术前的血红细胞的A1543/A1085值较胃癌患者术后的A1543/A1085值高,表明胃癌患者肿瘤切除后红细胞中核糖体或核酸的相对含量较术前血红细胞中的核糖体或核酸的相对含量增加。(6)应用焦平面阵列成像系统对胃癌与正常细胞株进行对比研究,发现SGC7901与BGC823细胞的H1121/H1020(RNA/DNA)值比GES1细胞的值高,这三种细胞中的DNA、蛋白质与脂类分布相似,其最强吸收频率位于细胞核区域。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红外光谱与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有助于阐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理研究,这为红外光谱与成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钟明亮[7](2014)在《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提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项新兴微区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能够在不破坏样品原始结构前提下探测样品表面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法庭科学、食品安全、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而无论是应用哪个领域,往往都需要获得感兴趣物质的组分及分布信息作为深入分析的依据。现有的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提取技术大多数局限于单变量分析方法,无法完整有效地获取红外光谱中的大量有用信息,限制了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本文在研究红外显微成像原理与数据特点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通用的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复杂混合物的光谱存在严重的谱峰重叠,需要利用光谱剥离技术从中提取和剥离出单一组分的光谱特征信息。针对二阶导数光谱剥离技术对光谱的噪声信号敏感,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二阶导数的信息提取方法。通过选择与化学组分相关的少数主成分重构红外显微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光谱信噪比。本文方法在主成分分析之后对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处理,能够有效克服二阶导数光谱对干扰噪声敏感的缺点,更好地剥离出感兴趣组分的分布信息。2.光谱分解方法可以可视化提供样品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组分信息。针对主成分分析的光谱分解方法需要先将二维空间图像变成单一像素方向,才能构造协方差矩阵,不仅丢失了像素的邻域信息,而且增加了计算复杂度,本文提出了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2DPCA)的光谱分解方法,它可以直接利用红外显微图像列(行)像素对应的二维光谱矩阵来构造广义协方差矩阵,能够大大降低了光谱分解的复杂度,提高光谱分解效率,可以实现光谱数据的快速分解。3.针对不同的投影特征向量对聚类的贡献程度不同,提出了基于加权二维主成分分析-模糊C-均值(W2DPCA-FCM)的信息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2DPCA实现光谱数据的特征的快速提取,再利用特征值对输入FCM的特征向量进行加权,以突出不同投影特征向量对聚类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聚类精度,是一种有效的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方法。4.针对红外显微图像的特点,将波段信息量与相关性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标准差(MCM)的波段选择方法。它以波段标准差来衡量波段信息量的大小,将波段与已选波段变量的相关性作为权重因子迭代计算波段标准差,通过选择标准差最大的波段,可以选出包含信息量多、相关性小的有代表性的波段子集,降低数据维度,为后续的信息提取处理提供更为富集的数据源。5.特征提取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可以用于红外显微图像信息的提取。针对传统聚类方法对初始值敏感和易于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局部优化粒子群算法(ALO-PSO),该方法通过在每次迭代中引入局部搜索来优化全局最优解,能够随着迭代次数增加自适应的扩大局部搜索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算法可以提高收敛速度,降低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6.正确的组分数估计对组分分辨至关重要,若组分数估计不正确,所得到分辨光谱将明显偏离真实光谱。本文利用纯变量分析方法估计样品的组分数,提出了基于纯变量的组分分辨方法。实验结果明,所提算法可以准确估计样品的组分数,获得纯组分的浓度分布图和光谱,是一种有效的红外显微图像分辨方法。综上所述,论文对于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提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算法,仿真实验证实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

李晓婷[8](2013)在《基于红外显微成像的果蔬农药快速检测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农药的超标和滥用,农药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农药残留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演越烈,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焦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各个国家持续制定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并研究与发展相应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绿色的检测技术,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图谱合一、微区化和可视化等优点,是了解复杂物质的空间分布和分子组成的强有力方法。本文以红外显微成像系统为检测工具,以氯氰菊酯、毒死蜱以及阿维菌素为研究对象,对果蔬样品表面的农药残留以及生物农药掺假识别开展了定性及定量研究。本文分析了毒死蜱、氯氰菊酯等农药的红外显微图像特征,研究结果得到了氯氰菊酯和毒死蜱主要分子结构及其在红外谱区的特征吸收峰,为该技术用于表面滴加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对表面滴加单一组分农药苹果皮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氯氰菊酯与毒死蜱两种农药浓度的降低归属于两者的特征吸收峰的数量依次减少,且发生位移的特征吸收峰的数量依次增加。说明随着两种农药溶液浓度的降低,苹果自身的组成成分以及含水量对检测的干扰程度增强,以致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检测灵敏度下降。相关图像的分析结果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氯氰菊酯、毒死蜱在苹果皮上分布信息及差异。在单一组分农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苹果皮表面滴加复配农药的研究。在滴加3种浓度以及不同比例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混合溶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及二阶导数谱上均检测到了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共同存在。且随着农药复配溶液浓度的降低,特征吸收峰的总数量依次减少;并且随着农药复配溶液中毒死蜱比例的增加,毒死蜱特征吸收峰的数量逐渐增多,氯氰菊酯特征吸收峰的数量逐渐减少。上述分析证实了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在农药残留的应用领域中较为灵敏。在果蔬样品内部品质的不同对检测产生的影响的探讨中可知:苹果皮含水量的不同对检测有显着影响,当含水量过高或者过低时检测效果都不好,当相对含水量为50%左右时检测效果较好;苹果皮色素对检测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不确定,尚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蔬菜叶片表面形态的差异对检测有一定的影响,在较为平整的叶片上应用效果较好,相反地,在褶皱较多的叶片上应用效果相对较差。本文分别基于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生物农药掺入化学农药的定性与定量检测技术。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阿维菌素中掺入毒死蜱比例的增加,归属于阿维菌素的特征吸收峰的数量不断减少,峰强度不断减弱;相反地,归属于毒死蜱的特征吸收峰的数量逐渐增加,峰强度逐渐加强。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阿维菌素乳油制剂掺入毒死蜱的定量预测模型并进行优化,结合外部检验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定量结果表明:衰减全反射红外技术可以准确测定阿维菌素乳油制剂中掺假毒死蜱的含量。通过异常值诊断、光谱预处理及建模参数的优化,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模型决定系数R2(%)为99.88,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44,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79,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0。本研究为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及生物农药掺假化学农药的快速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应用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定性及定量检测农药残留及生物农药掺假奠定了基础。

龙先军[9](2012)在《基于红外光谱的汽车车身油漆比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多,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不断增多。交通肇事逃逸侵害了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交通肇事逃逸现场往往会留下车辆的轮胎痕迹、玻璃碎片、车灯碎片、装饰物、油漆碎片以及血迹、指纹等物证信息。本文通过采集车辆的车身油漆光谱信息,分析油漆物证的光谱信息特征,建立在用汽车车身油漆光谱查询数据库,研究油漆光谱信息的比对技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采集了287份(轿车156份,客车50份,货车81份)汽车车身油漆样本;采用红外显微光谱仪Nicolet iN10获得940个油漆层的光谱数据(轿车554份,客车181份,货车205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icolet iZ10获取了所有油漆样本上下层的552份(轿车320份,客车98份,货车134份)光谱数据。(2)分析了汽车油漆清漆层、面漆层、中涂层的主要光谱特征。在分析实验仪器、实验条件及样本对光谱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汽车油漆红外光谱特征波数区间主要集中在6752000cm-1之间。同厂家、同批次、同车身颜色车型各层对应光谱相似度达99.5%,同车型不同颜色、同厂家不同车型及不同厂家车型的清漆层光谱都存在相似度很高的情况,不同车型的面漆层光谱相似度都在70%以下,中涂层光谱的相似度很低。普通腻子间的相似度83.33%96.91%,水基腻子间的相似度在70.12%96.44%,水基腻子与普通腻子的光谱相似度最高只有41.20%。(3)以MicrosoftAccess数据库为基础,采用VC++平台,建立应用于汽车油漆物证分析及比对的汽车车身油漆信息数据库系统。(4)研究了特征波峰数法与相关系数法两种光谱匹配技术,将两种方法结合作为汽车油漆光谱数据库系统的检索方法,实现了未知汽车油漆的比对检索。本研究得到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技术及大范围应用”(编号:2009BAG13A07)的资助。

闫婧雯[10](2012)在《基于同步辐射的单细胞生物效应红外显微光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单细胞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研究辐射生物学效应;(2)单细胞衣藻的软x射线透射显微成像的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单细胞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研究辐射生物学效应。这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同步辐射软X射线微束装置进行改造和完善,使之适用于活体动物细胞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联合使用传统的彗星电泳和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技术检测辐射生物效应以检验辐照平台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技术在辐射生物效应检测上的优越性。利用显微光谱技术对结肠癌细胞辐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进一步使用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单基因差异导致的细胞代谢变化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介绍了辐射生物学起源及进展、X射线与物质作用的过程以及辐射效应产生的机理,另外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的特点,尤其是同步辐射软X射线的“水窗”波段在辐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最后详细介绍了红外光谱产生的机理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以及探讨了同步辐射傅立叶换显微光谱技术在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上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同步辐射软X射线动物细胞辐照系统,包括同步辐射软x射线微光束装置以及动物细胞生存维持系统。第三章应用单细胞辐照系统对经典癌细胞系—HeLa细胞进行辐照研究。选择氧元素K吸收边的软X射线对癌细胞进行辐照,通过传统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辐照效应进行检验,验证了辐照平台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其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胞内多种组分的变化,可实现单细胞水平上对辐射效应的研究。第四章选择氧元素K吸收边的软X射线对敲除抑癌基因p53的结肠癌细胞HCT116进行多种吸收剂量的辐照研究。用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对辐照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定性以及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氧元素K吸收边的软X射线造成了癌细胞DNA、蛋白质以及脂类的含量、结构和构象的改变,反映在辐照之后的细胞内组分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增加、吸收频率发生位移等。其中辐照后,在氨基和羟基的叠加吸收中氨基吸收比重加大,酰胺I带中α螺旋和β转角的含量明显减少、β折叠的总含量增加了1.60%、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增加了近3%,都表明辐照后细胞内蛋白质结构向无序化发展;脂类相关吸收分析结果显示辐照后脂链长度发生了改变,且甲基的含量减小。在剂量效应研究中发现amide Ⅰ/amide Ⅱ吸收峰面积比值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小,且DNA相对于蛋白质的含量也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小。第五章使用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对抑癌基因p53敲除前后的单细胞进行光谱分析研究,发现敲除p53基因之后细胞内DNA相对于蛋白质的的含量,蛋白质二级结构组分的含量以及脂类的含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说明敲除p53基因对细胞内的代谢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具备检测单基因的改变能力,为生物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单基因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第二部分:单细胞衣藻软X射线透射成像的初步研究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软X射线显微术实验平台对莱茵衣藻细胞进行透射全场软X射线成像初步研究,着重探索了成像的实验方法。选择氧元素K吸收边附近的软X射线对莱茵衣藻进行完整细胞的软X射线透射成像,对不同的细胞固定和脱水的处理方式成像结果对比分析,探索适应于本显微系统成像的实验方法。

二、红外显微镜测定极微量样品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显微镜测定极微量样品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功能构建及其综合分析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综述
        1.1.1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2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应用现状
    1.2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和方法集成
    2.1 引言
    2.2 空间信息采集和记录
        2.2.1 背景
        2.2.2 主要技术组成
        2.2.3 主要特点
    2.3 无线动态环境监测
        2.3.1 背景
        2.3.2 主要技术组成
        2.3.3 主要特点
    2.4 综合分析方法集成
        2.4.1 背景
        2.4.2 主要内容
        2.4.3 主要特点
    2.5 智能预探测技术
        2.5.1 背景
        2.5.2 主要内容
        2.5.3 主要特点
    2.6 文物应急处置与保护
        2.6.1 背景
        2.6.2 主要内容
        2.6.3 主要特点
    2.7 移动实验室基础平台
        2.7.1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的设计特点及基本定位
        2.7.2 车型选择
        2.7.3 移动实验室平台主要装备配置
        2.7.4 内部空间结构及功能划分
        2.7.5 外观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综合分析方法组成
    3.1 引言
    3.2 综合分析方法
        3.2.1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
        3.2.2 文物本体原位无损综合分析
        3.2.3 现场工作方式
    3.3 综合分析方法的建立
    3.4 小结
第四章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应用
    4.1 引言
    4.2 埋藏环境研究概况
    4.3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内容和方法
        4.3.1 考古发掘现场样品的提取与保存
        4.3.2 仪器与分析方法
        4.3.3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流程
        4.3.4 作用和意义
    4.4 应用实例
        4.4.1 考古发掘现场埋藏环境调查—以山西翼城大河口遗址为例
        4.4.2 文化层的划分—以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墓k4墓坑为例
        4.4.3 考古学问题解析—以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方法在文物本体调查中的应用
    5.1 原位无损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5.2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原位无损调查方法
        5.2.1 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5.2.2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5.2.3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5.2.4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5.2.5 多光谱成像系统
        5.2.6 便携式X射线探伤系统
        5.2.7 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流程
    5.3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原位无损调查的结果
        5.3.1 微观形貌
        5.3.2 元素组成
        5.3.3 材料组成
        5.3.4 光谱图像
        5.3.5 结构
        5.3.6 综合分析案例
    5.4 小结
第六章 原位无损调查关键线索的实验室分析
    6.1 引言
    6.2 墓葬概况及国内外化妆材料研究背景
    6.3 实验内容
        6.3.1 样品概况
        6.3.2 X射线衍射
        6.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6.3.4 同步热分析
        6.3.5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
        6.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白色化妆粉的物相组成
        6.4.2 白色化妆粉的微观形貌特征
        6.4.3 白色化妆粉的热分析
        6.4.4 白色化妆粉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6.4.5 白色化妆粉的微量元素分析
        6.4.6 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的结合
    6.5 小结
第七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技术在古代壁画保护中的应用
    7.1 概况
    7.2 目的与方法
        7.2.1 目的
        7.2.2 内容及方法
    7.3 动态环境监测
        7.3.1 传感器的布设
        7.3.2 环境监测结果
        7.3.3 环境监测分析
    7.4 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调查
        7.4.1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调查
        7.4.2 便携式拉曼光谱调查
        7.4.3 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
        7.4.4 数码显微镜调查
        7.4.5 多光谱影像调查
        7.4.6 易溶盐分析
    7.5 水分分布调查
        7.5.1 高密度电法测试结果
        7.5.2 微波测湿结果
        7.5.3 红外热像结果
        7.5.4 水分分布调查结果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的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3 红外光谱图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 红外光谱仪的影响
        1.3.1.1 红外光谱仪分辨率的影响
        1.3.1.2 红外光谱仪噪声和信噪比的影响
        1.3.2 红外光谱制样技术的影响
        1.3.3 红外光谱测试技术的影响
        1.3.3.1 背景物质的干扰
        1.3.3.2 空气中水汽湿度的影响
    1.4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1.4.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1.4.2 光谱差减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红外杂化单光束谱的性质
    2.1 引言
    2.2 理论部分
        2.2.1 杂化单光束谱的定义
        2.2.2 杂化单光束谱的失真性质
        2.2.3 代表真实样品谱的杂化单光束谱
        2.2.4 杂化单光束谱的失真程度
    2.3 扣除背景组分干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溶性无机盐水溶液的红外光谱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红外光谱的测量
    3.3 郎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及关键问题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aCl水溶液的ATR-IR谱
        3.4.2 LiCl、KCl和KBr水溶液的ATR-IR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化吸光率谱的性质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的制备
        4.2.2 红外光谱的测量
    4.3 理论部分
        4.3.1 杂化吸光率谱的定义
        4.3.2 杂化吸光率谱的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aCl水溶液的杂化吸光率谱
        4.4.2 NaCl水溶液的真实光谱的替代谱
        4.4.3 杂化吸光率谱法扣除K_2CO_3水溶液中水峰的干扰
        4.4.4 空气中水汽的杂化吸光率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背景样品法在消除溶剂水吸收峰干扰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样品的制备
        5.2.2 红外光谱的测量
    5.3 理论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水的杂化ATR-IR谱
        5.4.2 无水吸收干扰的 30%CH_3CN溶液的ATR谱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区分析概述
        1.1 中药质量微区分析定义及重要性
        1.2 微区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原理
        1.3 微区分析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4.微区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简介
        2.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产生机理
        2.2 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系统结构
        2.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优势及不足
    第三节 脂质体纳米载药体系的简介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意义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药微区元素组成分析
    前言
    第一节 四种珍宝藏药的元素组成分析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第二节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的药材产地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第三节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药材产地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微区元素定量分析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微区时序分析
    第一节 雄黄和朱砂混合终点判断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第二节 珍珠粉混合终点判断
        2.1 数据来源
        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微区元素分布分析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1.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药微区结构分析
    前言
    第一节 脂质体处方前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结论
    第二节 微区结构表征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节 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节 体外保肝活性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节 体外抗脂肪细胞分化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点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纳米氧化镁制备新方法、新形态构造及形成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纳米氧化镁的性质
    1.3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3.1 气相法
        1.3.2 液相法
        1.3.3 固相法
    1.4 纳米氧化镁用途
    1.5 国内外研究前沿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氮气保护加压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工艺条件研究
    2.1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
        2.1.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2 实验流程
        2.1.3 表征与分析
    2.2 工艺条件对产物性状的影响
    2.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3.1 球形纳米氧化镁颗粒最佳工艺条件
        2.3.2 片状纳米氧化镁颗粒最佳工艺条件
    2.4 氮气保护加压法前驱体及产品比表面积研究
        2.4.1 工艺条件对产物比表面积的影响
        2.4.2 前驱体与产物比表面积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气保护加压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特性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设备
    3.2 球形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3.2.1 球形纳米氧化镁制备过程
        3.2.2 球形纳米氧化镁产品特性研究
    3.3 片状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3.3.1 片状纳米氧化镁制备过程
        3.3.2 片状纳米氧化镁产品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气保护加压法制备纳米氧化镁放大实验研究
    4.1 纳米氧化镁产品的制备
        4.1.1 实验药品与设备
        4.1.2 纳米氧化镁产品的制备过程
    4.2 球形纳米氧化镁放大实验研究
        4.2.1 前驱体及产品纯度研究
        4.2.2 前驱体及产品收率研究
    4.3 片状纳米氧化镁的放大实验
        4.3.1 前驱体与产品纯度研究
        4.3.2 前驱体与产品收率研究
    4.4 放大实验整体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氧化镁形成过程及形貌变化规律研究
    5.1 实验药品及设备
    5.2 两种实验制备纳米氧化镁产品过程
    5.3 氮气保护加压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及形貌变化研究
        5.3.1 纳米氧化镁形成过程及形貌变化规律
        5.3.2 片状及叠片状纳米氧化镁性质对比分析
    5.4 氧化镁纳米膜的特性及新构型研究
        5.4.1 氧化镁纳米膜的形成过程及形貌变化研究
        5.4.2 氧化镁纳米膜的晶型构造及微观构型推测
        5.4.3 干凝胶对氧化镁纳米膜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5.4.4 氧化镁纳米膜耐高温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文章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论交通事故微量物证的检验分析 ——以新技术的运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的概述
    (一)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的基本概念
    (二)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的特点
    (三)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微量物证的种类
二、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分析的科学依据
    (一)同一认定理论
    (二)种属认定理论
    (三)物质转移理论
三、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的检验
    (一)交通事故微量物证的检验方法简介
    (二)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鉴定的检验与分析
四、新技术在微量物证鉴定领域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新技术知识难以普及
    (二)鉴定人员对新技术缺乏了解
    (三)新技术缺乏资金支持
五、对我国新技术在微量物证鉴定领域发展的设想
    (一)深入优化微量物证诸要素的配置
    (二)强化技术课程设置
    (三)降低鉴定成本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红外谱学与显微成像在白血病与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外谱学及显微成像的原理
        1.1.1 红外光谱产生原理
        1.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的基本原理
        1.1.3 红外光谱仪的简介
        1.1.4 显微成像
        1.1.5 红外光谱样品处理方法
    1.2 红外谱学及显微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依据
第二章 白血病的红外光谱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
        2.1.2 国内外白血病红外光谱的研究现状
        2.1.3 本章的选题依据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测量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清实验数据分析
        2.3.2 白血病患者与健康者的指甲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胃癌的红外光谱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胃癌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
        3.1.2 国内外应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胃癌的现状
        3.1.3 本章的选题依据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测量条件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胃癌患者与健康者实验数据分析
        3.3.2 胃癌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3.3.3 胃癌患者术前与术后血红细胞的红外光谱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平面阵列红外光谱成像系统对胃癌细胞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红外光谱成像
        4.1.2 胃癌细胞系
        4.1.3 红外光谱研究胃癌细胞系的现状
        4.1.4 本章的选题依据
    4.2 材料与实验方法
        4.2.1 细胞及试剂
        4.2.2 细胞培养
        4.2.3 焦平面阵列红外光谱成像系统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红外光谱比较
        4.3.2 峰高比值分析
        4.3.3 SGC7901、BGC823细胞与GES1细胞的化学成像
        4.3.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成像技术
        1.2.2 傅里叶变换红外成像系统
        1.2.3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现状
        1.2.4 红外显微成像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单变量分析方法
        1.3.2 降维技术
        1.3.3 图像分割
        1.3.4 分辨技术
        1.3.5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二阶导数的信息提取
    2.1 红外显微图像的数据特点
    2.2 常用的光谱预处理方法
        2.2.1 光谱归一化
        2.2.2 变量标准化
        2.2.3 光谱平滑技术
        2.2.4 光谱差减
        2.2.5 基线校正
    2.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二阶导数的信息提取
        2.3.1 主成分分析
        2.3.2 二阶导数
        2.3.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二阶导数的信息提取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实验数据
        2.4.2 目标组分的分布信息提取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W2DPCA-FCM的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
    3.1 比尔-朗伯模型
    3.2 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的光谱分解方法
        3.2.1 二维主成分分解模型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W2DPCA-FCM的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
        3.3.1 基于加权二维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
        3.3.2 模糊C-均值算法
        3.3.3 红外显微图像信息提取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最大标准差的波段选择
    4.1 高光谱图像波段选择的依据
        4.1.1 信息量
        4.1.2 波段相关性
        4.1.3 最佳指数
        4.1.4 自动子空间划分(Auto-Subspace Partition,ASP)
        4.1.5 自适应波段选择(Adaptive Band Selection,ABS)
    4.2 常用的无监督波段选择方法
        4.2.1 基于K-medoids的波段选择
        4.2.2 基于谱聚类的波段选择
        4.2.3 基于相似性传播聚类的波段选择
        4.2.4 波段选择算法评价方法
    4.3 基于最大标准差波段选择的信息提取
        4.3.1 基于最大标准差的波段选择方法
        4.3.2 基于最大标准差波段选择的信息提取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局部优化粒子群算法的图像分割
    5.1 红外显微图像分割的理论基础
    5.2 常用的聚类方法
        5.2.1 K-均值算法
        5.2.2 粒子群算法
    5.3 基于自适应局部优化粒子群算法的图像分割
        5.3.1 自适应局部优化的粒子群算法
        5.3.2 基于自适应局部优化的粒子群算法的图像分割
        5.3.3 红外显微图像分割结果评价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函数优化
        5.4.2 UCI数据分析
        5.4.3 红外显微图像分割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纯变量的组分分辨
    6.1 常用的分辨技术
        6.1.1 直接经典最小二乘方法
        6.1.2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
        6.1.3 交互式自模型混合物分析
    6.2 基于纯变量的组分分辨方法
        6.2.1 组分数估计方法
        6.2.2 基于纯变量的组分分辨方法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红外显微成像的果蔬农药快速检测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我国农药使用情况
        1.2.1 有机磷类
        1.2.2 有机氯类
        1.2.3 氨基甲酸酯类
        1.2.4 拟除虫菊酯类
    1.3 农药残留分析经典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气相色谱法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3 色-质联用分析法
    1.4 农药残留分析快速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4.1 酶抑制法
        1.4.2 酶联免疫法
        1.4.3 生物传感器法
        1.4.4 近中红外光谱法
        1.4.5 荧光光谱法
        1.4.6 拉曼光谱法
        1.4.7 核磁共振技术
        1.4.8 农药残留经典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展望
    1.5 生物农药掺假识别及研究现状
    1.6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
        1.6.1 生物医学的应用
        1.6.2 微生物学的应用
        1.6.3 法庭科学的应用
        1.6.4 材料学的应用
        1.6.5 营养饲料学的应用
        1.6.6 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应用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检测农药的理论基础
    2.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2.1.1 红外光区的划分
        2.1.2 分子振动基本知识
        2.1.3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测量原理
    2.2 衰减全反射测量原理
        2.2.1 衰减全反射测量原理
        2.2.2 衰减全反射的特点
    2.3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测量原理
        2.3.1 红外显微成像系统
        2.3.2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检测原理
        2.3.3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特点
    2.4 红外显微图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2.5 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2.5.1 光谱预处理方法
        2.5.2 偏最小二乘法
        2.5.3 多元校正模型的评价
    2.6 仪器参数的选择
        2.6.1 红外显微成像系统参数的选择
        2.6.2 红外光谱仪参数的选择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单一组分农药的红外显微成像检测研究
    3.1 农药理化特性简介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氯氰菊酯红外显微成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 氯氰菊酯粉末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3.3.2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分析表面滴加氯氰菊酯溶液的苹果皮的可行性论证
        3.3.3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3.3.4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分析
        3.3.5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苹果皮的二阶导数谱分析
        3.3.6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苹果皮的相关图像分析
    3.4 毒死蜱红外显微成像分析方法的建立
        3.4.1 毒死蜱粉末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3.4.2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分析表面滴加毒死蜱溶液的苹果皮的可行性论证
        3.4.3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3.4.4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分析
        3.4.5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二阶导数谱分析
        3.4.6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相关图像分析
        3.4.7 表面滴加毒死蜱溶液苹果皮的的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农药的红外显微成像检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
        4.1.3 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不同浓度复配农药混合溶液红外显微成像分析方法的建立
        4.2.1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4.2.2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解析
        4.2.3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二阶导数谱解析
    4.3 不同比例复配农药混合溶液红外显微成像分析方法的建立
        4.3.1 表面滴加不同比例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4.3.2 表面滴加不同比例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解析
        4.3.3 表面滴加不同比例氯氰菊酯与毒死蜱复配溶液苹果皮的二阶导数谱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影响因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
        5.1.3 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苹果皮含水量的不同对检测产生的影响
        5.2.1 表面滴加毒死蜱溶液的不同含水量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5.2.2 表面滴加毒死蜱溶液的不同含水量苹果皮的红外谱图解析
        5.2.3 表面滴加毒死蜱溶液的不同含水量苹果皮的二阶导数谱解析
    5.3 苹果皮表面色素的不同对检测产生的影响
        5.3.1 表面滴加氯氰菊酯溶液红色和黄色苹果皮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5.3.2 表面滴加氯氰菊酯溶液红色和黄色苹果皮的红外谱图解析
        5.3.3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菠菜和生菜的二阶导数谱解析
    5.4 叶片形态的不同对检测产生的影响
        5.4.1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菠菜和生菜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5.4.2 成像距离的不同对检测造成的影响
        5.4.3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菠菜和生菜的红外谱图解析
        5.4.4 表面滴加不同浓度氯氰菊酯溶液菠菜和生菜的二阶导数谱解析
    5.5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检测限的进一步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生物农药掺假识别研究
    6.1 农药理化特性简介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仪器
        6.2.3 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阿维菌素、毒死蜱粉末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6.4 阿维菌素粉末中掺假毒死蜱粉末的红外显微图像分析
    6.5 阿维菌素粉末中掺假不同比例毒死蜱粉末的红外谱图及二阶导数谱峰位置解析
    6.6 阿维菌素粉末中掺假不同比例毒死蜱粉末的红外谱图峰强度对比分析
    6.7 阿维菌素粉末中掺假不同比例毒死蜱粉末的相关图像分析
    6.8 阿维菌素粉末中掺假不同比例毒死蜱粉末的峰面积图像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的生物农药掺假识别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剂与材料
        7.1.2 仪器
        7.1.3 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生物农药掺假的衰减全反射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7.2.1 阿维菌素、毒死蜱粉末的衰减全反射分析
        7.2.2 10000 mg/L 阿维菌素溶液掺假 10000 mg/L 毒死蜱溶液的衰减全反射分析
        7.2.3 1000 mg/L 阿维菌素溶液掺假 1000 mg/L 毒死蜱溶液的衰减全反射分析
        7.2.4 100 mg/L 阿维菌素溶液掺假 100 mg/L 毒死蜱溶液的衰减全反射分析
    7.3 生物农药掺假的衰减全反射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7.3.1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重现性
        7.3.2 生物农药掺假定量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7.3.3 生物农药掺假定量模型的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红外光谱的汽车车身油漆比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身油漆红外光谱实验
    2.1 汽车油漆特性分析
    2.2 汽车油漆的检测方法
    2.3 油漆光谱实验
        2.3.1 实验目的
        2.3.2 样本采集
        2.3.3 实验仪器
        2.3.4 实验步骤
        2.3.5 实验数据
    2.4 光谱数据处理
        2.4.1 光谱数据预处理
        2.4.2 光谱数据格式
第三章 车身油漆光谱特征分析
    3.1 油漆红外光谱图分析
        3.1.1 红外光谱图
        3.1.2 油漆红外光谱的鉴别
        3.1.3 油漆光谱的特征区间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仪器对光谱的影响
        3.2.2 样本对光谱的影响
    3.3 车身油漆层光谱特征分析
        3.3.1 清漆层油漆的光谱特征
        3.3.2 面漆层的油漆光谱特征
        3.3.3 中涂层的油漆光谱特征
        3.3.4 时间对油漆光谱特征的影响
        3.3.5 原漆与修补漆的光谱分析
    3.4 汽车油漆特征分析结论
第四章 车身油漆光谱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
        4.1.1 概述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1.3 系统模块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2.2 数据库创建
    4.3 系统模块的实现
        4.3.1 系统主界面
        4.3.2 用户登录模块
        4.3.3 用户管理模块
        4.3.4 光谱信息查询模块
        4.3.5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
        4.3.6 光谱信息管理模块
        4.3.7 光谱图绘制模块
        4.3.8 报告打印模块
第五章 车身油漆光谱匹配技术
    5.1 光谱匹配技术
    5.2 光谱特征波峰匹配法
        5.2.1 特征波峰匹配
        5.2.2 特征波峰检索
    5.3 相关系数法
        5.3.1 光谱的相关系数
        5.3.2 相关系数法检索
    5.4 匹配技术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汽车车身油漆信息采集表
附录 2 汽车车身油漆红外光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同步辐射的单细胞生物效应红外显微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辐射效应产生的机理
        1.2.1 生命的单位组成
        1.2.2 细胞的辐射生物学效应
        1.2.3 辐射损伤效应的修复
    1.3 细胞辐照效应的检测
        1.3.1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1.3.2 单细胞凝胶电泳
        1.3.3 微核率检测
        1.3.4 细胞凋亡检测
    1.4 抑癌基因p53
    1.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1.5.1 红外光谱产生的原理
        1.5.2 影响红外吸收频率的因素
        1.5.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5.4 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5 红外显微光谱
        1.5.6 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步辐射软X射线单细胞辐射平台
    2.1 引言
    2.2 同步辐射软X射线显微术实验站
    2.3 单细胞辐照微聚焦装置
    2.4 活细胞维持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宫颈癌细胞的软X射线辐射生物学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辐照样品准备
        3.2.4 细胞辐照
    3.3 辐射生物效应的检测
        3.3.1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
        3.3.2 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检测
    3.4 讨论
        3.4.1 细胞辐照
        3.4.2 细胞爬片
        3.4.3 干燥方式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肠癌细胞的软X射线辐射效应研究
    4.1 前言
    4.2 细胞辐照
    4.3 单细胞光谱的采集
        4.3.1 细胞固定
        4.3.2 光谱采集条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辐照前后细胞图像
        4.4.2 辐照前SFT-IR显微光谱
        4.4.3 辐照后SFT-IR显微光谱
        4.4.4 辐照SFT-IR光谱定性分析
        4.4.5 相对吸收强度变化
        4.4.6 核酸相关变化
        4.4.7 脂类相关变化
        4.4.8 蛋白质酰胺带分析
        4.4.9 剂量效应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抑癌基因p53单细胞红外光谱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细胞培养
    5.4 光谱采集及预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光谱定性分析
        5.5.2 酰胺I带吸收的定量分析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单细胞的衣藻软X射线透射全场成像的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红外显微镜测定极微量样品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功能构建及其综合分析方法应用[D]. 于宗仁. 兰州大学, 2017(03)
  • [2]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的红外光谱研究[D]. 屈丽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3]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D]. 刘晓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4]纳米氧化镁制备新方法、新形态构造及形成过程的研究[D]. 陈立峰. 天津大学, 2015(08)
  • [5]论交通事故微量物证的检验分析 ——以新技术的运用为视角[D]. 谢雨贝.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6]红外谱学与显微成像在白血病与胃癌中的应用研究[D]. 盛大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7)
  • [7]红外显微图像的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钟明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2)
  • [8]基于红外显微成像的果蔬农药快速检测识别研究[D]. 李晓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基于红外光谱的汽车车身油漆比对技术研究[D]. 龙先军. 长安大学, 2012(07)
  • [10]基于同步辐射的单细胞生物效应红外显微光谱研究[D]. 闫婧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红外显微镜测定极痕量样品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