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氯氧化锆生产工艺改进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万吨氯氧化锆生产工艺改进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10000吨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婉婷[1](2020)在《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锆硅渣是生产氧氯化锆工艺中酸反应过程产生的废渣,提纯处理后产物(ZSR-P)主要由非晶相SiO2组成,具有高比表面积及特殊的堆积结构。本论文以实现锆硅渣在治理水污染中应用为目的,对ZSR-P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吸附重金属离子后ZSR-P在水泥中固化和ZSR-P为载体负载纳米TiO2制备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研究。以ZSR-P为吸附剂,对其分别吸附去除水溶液中Pb2+、Cd2+的行为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ZSR-P用量,特别是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影响显着。优化条件下,ZSR-P对溶液中Pb2+、Cd2+的吸附量分别为45.3 mg/g和30.1 mg/g,去除率达到99.9%。ZSR-P对Pb2+、Cd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动力学二级吸附速率模型。SiO2和Pb2+、Cd2+之间的吸附通过SiO2表面的Si-OH和Pb2+、Cd2+羟基化物间的反应实现。对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采用湿法方式改性ZSR-P和改性ZSR-P吸附去除水溶液中Cr(Ⅵ)进行了研究。ZSR-P经CTAB改性后,表面正电荷区间和?电位值均增大,等电点增大至pH=6.3。优化条件下,改性ZSR-P对Cr(Ⅵ)的吸附量为6.28 mg/g,Cr(Ⅵ)去除率94.25%。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荷负电的Cr(Ⅵ)与表面荷正电的改性ZSR-P间的电性吸引作用。研究了以ZSR-P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SR-P/TiO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表征。ZSR-P/TiO2复合光催化剂以单分散形态纳米TiO2在ZSR-P表面及穿插到孔道内均匀负载为特征,二者以Si-O-Ti键形式实现结合。TiO2包括锐钛矿、金红石两种晶相,负载量17.14%,颗粒大小712 nm。ZSR-P/TiO2适宜降解水中较低浓度污染物,优化条件下,可使溶液中甲基橙完全降解,且4次循环使用后降解性能无明显降低。对吸附Pb2+、Cd2+和Cr(VI)的ZSR-P进行了水泥固化处理,对其中离子稳定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固化对各离子均具有很好的稳定固封作用。加入ZSR-P的水泥固化体在中性和酸性模拟液中浸出1 d,Pb2+、Cd2+和Cr(VI)的浸出量分别为0.1-0.5%和0.3-0.9%。浸出液中各离子含量均低于国家行业标准的允许值。各水泥固化体力学性能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孙帅[2](2020)在《锆冶炼废酸资源化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氯化锆是重要的锆盐基础化工产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氧氯化锆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能的90%以上。我国主要采用一酸一碱法生产氧氯化锆,生产每吨氧氯化锆排放约0.2-0.4 m3锆冶炼废酸。该废酸的酸度高达4-6 mol/L,且含有30多种有价元素,如钪、锆及稀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回收价值。本论文旨在开发一种锆冶炼废酸资源化利用新方法。通过研究扩散渗析膜分离回收酸、溶剂萃取提钪、化学沉淀富集锆钛等过程,实现了锆冶炼废酸的综合处置。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系统研究了扩散渗析法回收盐酸的过程规律与机理。主要探究了进料酸浓度、进料流量、水酸流量比等工艺参数对扩散渗析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无因次方法,针对特定的DF-120膜建立盐酸浓度和膜内渗透系数P的经验公式,简化传质模拟,提出了预测盐酸回收率的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与模型模拟进行比较,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扩散渗析法可回收锆冶炼废酸中的80%以上盐酸,并截留主要杂质离子。(2)以溶剂萃取法对扩散渗析所得残液进行钪的提取,实现了钪的富集回收。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有机相组成4%P204+3%TBP+3%异十三醇+90%煤油,相比(O/A)为1/2,萃取时间为5 min;最佳洗涤反萃条件为:洗涤剂为3 mol/L的HCl、反萃液为3 mol/L NaOH,反萃温度为55℃,最终实现铁的单级洗涤率为94.8%,钪的反萃率和总回收率分别为89.66%和88.34%,。(3)开展了萃余液中锆、钛的富集回收的探索实验,以磷酸作沉淀剂,研究了沉淀剂加入量对萃余液中锆、钛及其他元素沉淀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实现萃钪的萃余液中锆、钛等有价元素的富集。

张亚涛[3](2019)在《聚偏氟乙烯基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具有离子选择透过性的功能高分子膜,在化工生产、食品加工、药物提纯、能源储蓄、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具有操作方便高效、节省能源资源、无二次污染的特点,特别适合于现代化工业生产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需要。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应用于膜法钴电积或钴电积废水处理领域中,不但可以提纯和回收高品质的钴金属单质,避免有害性气体氯气的产生,而且还可以生产可循环使用的盐酸,基本不产生任何二次污染,但是这项新型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对于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阳离子交换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和耐酸耐氧化性能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国内外生产的大多数商品离子交换膜,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普遍不是很高,耐酸耐氧化性能也十分有限,这严重限制了这项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本论文决定以有机-无机离子杂化离子膜的制备研究为突破口,选用成膜性能优异、物化稳定性良好的有机物材料和无机材料,结合以往学者在此领域相关的研究及制备工艺,研制出一种在膜法钴电积工艺中具有应用潜力的有机-无机杂化离子交换膜。课题选用成膜性能优异、物化稳定性良好的聚偏氟乙烯(PVDF)为制备杂化离子交换膜的有机聚合物膜骨架,选用表面荷电量大、耐酸耐氧化性优异的磷钨酸(PWA)和磷酸锆(ZrP)为制备杂化离子膜的荷电基团,首先通过直接共混法分别将磷钨酸和磷酸锆颗粒引入到聚偏氟乙烯基膜母体中,完成PWA/PVDF杂化离子膜和ZrP/PVDF杂化离子膜的初步制备,实验对聚合物基杂化离子膜的基本性能进行表征,对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和强酸强氧化性能进行测试,并使用SEM对膜的表面和截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然后在PWA/PVDF杂化离子膜的初步制备及性能研究基础上,通过磷钨酸的有效固定和膜的热压处理等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制备,实验研究了膜的最佳改进制备条件及最佳基本性能,测试了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和耐酸耐氧化性能,使用SEM对膜的表面和截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使用FRIT对膜中的功能基团类型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在ZrP/PVDF杂化离子膜的初步制备及性能研究基础上,通过原位反应直接在膜中合成磷酸锆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制备,实验研究了膜的最佳改进制备条件及最佳基本性能,测试了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和耐酸耐氧化性能,使用SEM对膜的表面和截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使用FRIT对膜中的功能基团类型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步制备的PWA/PVDF杂化离子膜,刚开始膜的反离子迁移数相对较高、氯离子泄漏率相对较低,但是在外加强电场下的长期作用下,膜的离子交换容量会出现严重损失,氯离子泄漏率也会大幅度升高,是因为磷钨酸颗粒在膜中存在不稳定造成的。通过对PWA/PVDF杂化离子膜改进制备后,膜的离子交换容量提高到1.19mmol/g,膜的反离子迁移数提高到0.94,膜的氯离子泄漏率降低到7.5%,在外加强电场下长期电解,可基本维持在8.2%左右,相比于初步制备的PWA/PVDF杂化离子膜,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较高较稳定,耐酸耐氧化性能良好;初步制备的ZrP/PVDF杂化离子膜,刚开始膜的反离子迁移数相对较低、氯离子泄漏率相对较高,在外加强电场下的长期作用下,膜的离子交换容量会出现部分损失,氯离子泄漏率还会进一步升高,是因为磷酸锆颗粒在膜中分布不均匀和固定不牢固造成的,通过对ZrP/PVDF杂化离子膜改进制备后,膜的离子交换容量提高到1.05 mmol/g,膜的反离子迁移数提高到0.93,膜的氯离子泄漏率降低到7.4%,在外加强电场下长期电解,可基本维持在8%左右,相比于初步制备的ZrP/PVDF杂化离子膜,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较高较稳定,耐酸耐氧化性性能良好。改进制备后的两种杂化离子交换膜进一步相比较,ZrP/PVDF杂化离子膜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更加具有应用于膜法钴电积工艺中的潜力。

孙宏骞[4](2019)在《氢氧化钠亚熔盐分解锆英砂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金属元素,依据其化合物的优异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陶瓷、电子、航空航天、核工业、光纤等领域。氧氯化锆(ZrOCl2·8H2O)是一种重要的中间化工产品,用于制备金属锆、氧化锆、碳酸锆、硫酸锆、醋酸锆等锆盐化学品。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全球95%以上的氧氯化锆产能集中在中国,中国已成为最大的氧氯化锆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应用的的氧氯化锆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氯化法和碱熔烧结法,目前国内应用的主要工艺为碱熔烧结法,即“一酸一碱法”,锆英砂(ZrSiO4)作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作为分解剂,二者在烧结锅进行碱熔反应后,将锆英砂分解为可溶性的盐类,再通过后续水洗、结晶等工艺实现锆/硅分离,得到氧氯化锆产品。目前氢氧化钠碱熔烧结分解工艺中,存在的不足包括:反应温度高,操作过程开放,环境中碱雾污染,危害操作工人安全;间歇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反应原料为固碱,经过水洗工艺后会形成大量的废碱液,循环利用困难,利用率差,存在潜在污染威胁等。本论文针对碱熔烧结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亚熔盐清洁生产工艺在铬、钛等元素提取上的成功应用,将亚熔盐介质应用到锆英砂分解上,来减弱或消除碱熔烧结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主要进行了锆英砂在氢氧化钠亚熔盐介质中的宏观动力学和微观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氢氧化钠亚熔盐分解钛铁矿的反应动力学,增加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会明显提高转化率,增加碱矿比和搅拌速率对转化率的影响不太明显。发现锆英砂在氢氧化钠亚熔盐中的分解过程可以用“未反应核收缩”模型来描述,反应控制步骤为界面化学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7.98 KJ/mol。2、探索了锆英砂在氢氧化钠亚熔盐中反应产物的物相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反应产物的物相对氢氧化钠浓度极其敏感,并且需要协调好温度、碱矿比、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抑制硅锆酸钠的生成。得到了两组最优的工艺条件组合:碱浓度80%、温度245 ℃、碱矿比4:1、反应时间10 h、搅拌速率400 r/min和碱浓度80%、温度275 ℃、碱矿比4.2:1、反应时间4 h、搅拌速率400r/min。通过对产物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PS的分析,得到NaOH亚熔盐分解锆英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锆英砂到反应产物硅酸盐结构经过了Q0→Q2→Q0的变化,并推测得到了亚熔盐体系下锆英砂分解的反应历程。3、设计了工艺路线的原则流程图,研究了不同产物条件下碱液的循环情况,核算了两种路线条件下的碱消耗量。研究了水洗工艺过程中水洗次数、水洗温度、液固比、水洗时间对钠硅脱除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佳水洗工艺条件:液固比2:1,水洗温度50℃,水洗时间30 min,水洗3次。验证了碱熔烧结工艺中的转型、酸化工艺同样适用于亚熔盐分解工艺。

齐凤元,毕海燕,邵悦[5](2017)在《用电熔氧化锆制备氧氯化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电熔氧化锆为原料,采用一酸一碱法制备氧氯化锆,考察了电熔氧化锆与氢氧化钠配比、碱熔温度、碱熔时间对碱熔锆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熔最佳工艺条件为:电熔氧化锆与氢氧化钠质量比1∶1,碱熔温度790℃,碱熔时间1.5h。采用该方法制备的氧氯化锆主品位达到36.25%,Zr回收率达91%,Na2SiO3耗量减少了98%以上,碱耗可降低52%。

李青青[6](2016)在《回收利用锆硅渣制备白炭黑及合成硬硅钙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锆硅渣是工业上利用氢氧化钠分解锆英石生产锆系列化合物(如二氧化锆、氧氯化锆等)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锆系化合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锆系化合物时所产生的锆硅渣以及稀碱液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堆积、填埋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回收锆硅渣中的二氧化硅将其制成白炭黑、隔热保温材料等产品,既可实现废物再次利用,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还对废物减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河南某公司提供的酸性锆硅渣为原料,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球磨洗涤除去杂质,分别研究采用直接中合法制备白炭黑和水热法制备隔热保温材料的技术和工艺,采用SEM、IR、XPS、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对锆硅渣、白炭黑和和隔热保温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表征。1.通过球磨锆硅渣制浆,加入聚乙二醇搅拌分散后,离心洗涤、分离除去杂质。XPS和XRD测试表明:通过洗涤可以有效的除去锆硅渣原料中的部分放射性元素及金属离子等杂质。2.采用直接中和法,通过球磨酸性锆硅渣制浆料后加入分散剂、超声分散、恒温搅拌、用氢氧化钠调节pH、加入表面活性剂、恒温搅拌等工序制备白炭黑。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球磨时间12 h,液固比4:1,pH=2.18,表面活性剂的量为4ml等。制备的白炭黑:二氧化硅平均含量为90.73%,pH值为5.96,DBP吸油值2.78 ml。达到HG/T3061和ISO5794-1标准。3.利用水热法合成了硬硅钙石和羟基硅酸镁两种隔热保温材料。制备硬硅钙石的工艺为:锆硅渣水洗后用氢氧化钠调节pH=7、加入消石灰、在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干燥后得到样品。利用扫描电镜、IR和XRD进行测试及表征,探索不同的温度及消石灰的量对合成硬硅钙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时水洗法和氢氧化钙水洗法均可合成纤维状硬硅钙石。制备羟基硅酸镁的制备工艺为:取锆硅渣原料和氧化镁,加入蒸馏水,在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3。在220℃条件下水热反应6 h后冷却,再用蒸馏水洗涤固体至pH=8,最后在80℃下干燥处理6 h得到羟基硅酸镁。

徐冶[7](2015)在《澳卡公司锆英砂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澳卡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锆英砂生产商,在中国市场份额也最大。经历了2010至2011年锆英砂市场由于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飞涨交易火爆之后,当前的锆英砂市场陷入了低谷状态。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陶瓷市场需求疲软低迷;化学锆的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锆英砂供应商对未来的信心都消失殆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受政策限制等等。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试图在低迷的市场中维持澳卡公司的销售量是很难通过降价来实现的(竞争对手会相应降价,甚至降价更多)。本文通过在充分分析中国锆英砂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对澳卡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澳卡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获得更多的销售量(或者至少保证现有的销售量,即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本文论述了“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背景,并论述了锆英砂的基本背景;分析研究了锆英砂在中国市场中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对澳卡公司锆英砂历年来在中国各行业的销售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研究分析了澳卡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及主要竞争对手。通过借鉴“长尾理论”并借助于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把“长尾理论”结合到澳卡公司营销策略中,对澳卡公司面临的营销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是澳卡公司在重视大客户的同时,也要重视小客户,营销策略的侧重点要向小客户倾斜。重视发展小客户能对澳卡公司的销售提供积极的回应。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对澳卡公司提出了营销策略改进的建议(数字营销;资金支持;技术支持;重视大客户;专业服务;共赢;细分市场;价格临界点)。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所学习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结合澳卡公司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对澳卡公司现行的营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希望通过综合分析优势及劣势,提出改进的建议,使得澳卡公司的营销得以改善,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敬崇[8](2015)在《碱法分解锆英砂新工艺探索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锆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金属,其具有的优良的核性能使得其成为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氧氯化锆(ZrOC12· 8H20)作为一种基础的锆化学制品,是生产金属锆、氧化锆、稳定锆以及碳/硫酸锆、醋酸锆等其他锆制品的重要原材料,广泛的应用于陶瓷、电子、纺织、冶金、通讯、光纤、珠宝、核电站及核工业等行业。出于环保等原因,国外已相继停止氧氯化锆的生产,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中国,目前,国内氧氯化锆的产量已达20万吨/年,中国已成为最大的氧氯化锆生产国和出口国。氧氯化锆的生产采用的主要原料为锆英砂(ZrSiO4),由锆英砂生产锆制品首先要进行锆英砂的分解,目前国内生产氧氯化锆使用的主要方法为“一酸一碱法”,又称间歇碱熔法,分解剂为氢氧化钠,采用烧结锅进行碱熔反应,使锆英砂分解为可溶性的盐类,再通过后续处理实现锆/硅分离,制得氧氯化锆。该工艺中,锆英砂碱熔工序最为关键,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间歇碱熔,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且操作过程开放,碱雾污染严重;(2)烧结料水洗后形成大量的废碱液,难以有效利用,造成碱耗高;(3)传统工艺采用高温间歇烧结方式,极易生成非水溶性的硅锆酸钠(Na2ZrSiO5),其包含的硅只能通过后续絮凝脱硅除去,夹带大量的锆,降低锆的回收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开展锆英砂的分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了氢氧化钠水热体系分解锆英砂新工艺,确定了水热分解锆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锆英砂平均粒径2.53 μm,NaOH溶液浓度35%,液固比5:1,搅拌速度100r/min,反应温度290℃,反应时间8h。且对水热分解锆英砂反应过程动力学展开研究,发现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受固态产物层内扩散控制。2、研究了分步碱熔分解锆英砂的新工艺,分步碱熔工艺通过反应过程碱量的控制,可实现连续碱熔分解锆英砂,通过研究确定了锆英砂分解的最佳工艺条件:烧结温度750℃,两步碱矿质量比0.6+0.7,烧结时间为0.5h+0.5h。在此工艺条件下,锆英砂分解率可达98%以上。并采用XRD,SEM等分析手段对分步碱熔分解锆英砂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3、研究了碱熔过程中产物Na2ZrSiO5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调控规律,研究发现,在下述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降低Na2ZrSiO5的生成:烧结温度750℃,碱矿摩尔比6:1,锆英砂粒度≥95.2 μm。对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烧结料进行水洗处理。水洗料中的Na2O含量为2.21%,低于未优化之前的8.72%。。

郭树军,董雪平[9](2014)在《氧氯化锆生产中锆的物料平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某公司氧氯化锆生产物料平衡结果的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锆损失的分布情况、损失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损失的对策;为加强企业管理,改善工艺,找到了突破口。

张亚增[10](2014)在《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制备氧氯化锆的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氧氯化锆是重要的锆盐基础化工产品,是制备氧化锆、碳酸锆、硫酸锆等其它锆化学制品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陶瓷、机械、电子、能源等领域。我国氯氧化锆的产能和产量占世界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氯氧化锆生产国。目前,氧氯化锆的工业化生产普遍采用锆英砂一酸一碱法生产工艺。为了提高该工艺生产中锆元素的总收率,生产企业多采用在锆英砂碱熔分解过程中加入过量烧碱的办法来提高锆英砂的分解率,因此该方法存在烧碱用量大、能源消耗高、污水处理量大等问题。为了改善现行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的不足,本文开发了添加剂-烧碱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新工艺,旨在降低碱熔分解过程中的烧碱用量和锆英砂分解反应温度。本文选取氢氧化钙为添加剂,构建了Ca(OH)2-NaOH-ZrSi04三元多相反应体系,系统研究了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烧结、水洗和酸浸工艺条件。采用XRD和DSC-TG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分解产物的组成和锆英砂分解反应过程,初步探讨了添加剂对锆英砂碱熔分解反应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Ca(OH)2-NaOH-ZrSi04三元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表明,在600℃-800℃范围内,Ca(OH)2可以参与锆英砂的分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Ca(OH)2首先发生分解生成CaO和H20,CaO再进一步与ZrSiO4反应生成CaZrO3、Zr02和Ca2SiO4。在600℃~-800℃范围内上述化学反应的△GθR<0,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的△GθR越负。对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烧结工艺的研究表明,锆英砂的分解率随着氢氧化钙与锆英砂摩尔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氢氧化钙与锆英砂摩尔为0.5:1时,锆英砂的分解率达到最大值,为98.4%;锆英砂的分解率随分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适宜的分解温度为700℃;延长反应时间有助于提高锆英砂的分解率,当反应时间超过30min后,锆英砂分解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再有明显提高。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的最佳烧结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钙与锆英砂摩尔比为0.5,烧结温度为700℃左右,烧结时间为30min。对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杂质分离工艺的研究表明,钠硅除杂效率随着液固比、水洗温度和水洗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液固比为1:6,水洗温度为70℃和水洗时间为20min时,Na+和Si4+的除杂效率分别达到48.4%和53.2%。浸出液的pH值和浸出温度对浸出率影响较为显着,而浸出时间对Na+和Ca2+的浸出速率影响较小。当浸出液的pH值为4、浸出温度为70℃、浸出时间为30min时,Na+和Ca2+的浸出率分别为79.6%和70.2%。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高温烧结后的分解产物主要以Na2Zr03和Na2CaSi04为主。氢氧化钙和锆英砂摩尔比为0.5时,分解产物颗粒较为疏松,颗粒粒径在0.1nm~0.3nm范围内,易被水溶解。对Ca(OH)2-NaOH-ZrSiO4反应体系的差热-热重分析表明,锆英砂分解反应,在590℃以上即可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水蒸气生成并不断逸出反应体系致使体系失重。Ca(OH)2的加入有助于提高锆英砂分解反应速率。对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制备氧氯化锆的工业化考核试验表明,新工艺可以降低NaOH用量,提高锆英砂分解率。Na+、Si4+和Ca2+等杂质离子可以通过水洗和酸浸工序有效去除,得到的ZrOCl2产品符合HG/T2772-2007要求。新工艺与传统工艺衔接性好、操作性强、杂质元素稳定可控,适于工业化生产。

二、10000吨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00吨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氯化锆生产过程副产锆硅渣的性质及综合利用现状
        1.2.1 氧氯化锆生产工艺与锆硅渣的产生
        1.2.2 锆硅渣的组成和性质
        1.2.3 锆硅渣综合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2.3.1 锆硅渣的处理
        1.2.3.2 锆硅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及其治理
        1.3.1 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现状
        1.3.1.1 污染物种类
        1.3.1.2 污染现状
        1.3.2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技术
        1.3.2.1 化学沉淀法
        1.3.2.2 离子交换法
        1.3.2.3 电化学法
        1.3.2.4 膜分离法
        1.3.2.5 生物处理法
        1.3.2.6 吸附法
    1.4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4.1 TiO_2 的结构和性质
        1.4.2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1.4.3 矿物负载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
        1.4.3.1 常用的非金属矿物载体
        1.4.3.2 负载纳米TiO_2 用矿物载体的未来发展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试剂与研究方法
    2.1 原料和试剂
        2.1.1 原料
        2.1.1.1 锆硅渣原料组成和提纯工艺
        2.1.1.2 锆硅渣提纯物的物相和结构特性
        2.1.1.3 颗粒粒度及形态
        2.1.2 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技术路线
        2.3.1 ZSR-P吸附水中Pb~(2+)和Cd~(2+)
        2.3.2 ZSR-P改性及吸附水中Cr(Ⅵ)
        2.3.3 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3.4 水泥固化含重金属离子ZSR-P的试验研究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4.1 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测试
        2.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水中Pb~(2+)和Cd~(2+)浓度
        2.4.1.2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Cr(VI)浓度
        2.4.2 ZSR-P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评价
        2.4.2.1 去除率与吸附量的计算
        2.4.2.2 吸附动力学
        2.4.2.3 等温吸附模型
        2.4.3 ZSR-P改性效果评价
        2.4.3.1 润湿接触角
        2.4.3.2 分散度
        2.4.3.3 表面羟基量测试
        2.4.3.4 Zeta电位测试
        2.4.4 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性能表征
        2.4.5 材料结构表征和机理研究
        2.4.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5.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5.4 比表面积分析(BET)分析
        2.4.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2.4.5.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
        2.4.5.7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
第三章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和Cd~(2+)及其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的行为和机理
        3.2.1 吸附过程各因素的影响
        3.2.1.1 溶液pH值的影响
        3.2.1.2 溶液温度的影响
        3.2.1.3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1.4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2.1.5 Pb~(2+)初始浓度的影响
        3.2.2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3.2.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2.2 吸附等温线
        3.2.3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机理研究
        3.2.3.1 Pb~(2+)在ZSR-P颗粒吸附位置分析
        3.2.3.2 锆硅渣吸附Pb~(2+)性质
        3.2.3.3 ZSR-P吸附Pb~(2+)作用模型
    3.3 锆硅渣吸附水中Cd~(2+)的的行为和机理
        3.3.1 吸附过程各因素的影响
        3.3.1.1 溶液温度的影响
        3.3.1.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3.1.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3.1.4 Cd~(2+)初始浓度的影响
        3.3.1.5 溶液pH值的影响
        3.3.2 锆硅渣吸附水中Cd~(2+)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3.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3.3.2.2 吸附等温线
        3.3.3 锆硅渣吸附Cd~(2+)机理研究
        3.3.3.1 Cd~(2+)在ZSR-P颗粒吸附位置分析
        3.3.3.2 ZSR-P吸附Cd~(2+)的作用性质
        3.3.3.3 ZSR-P吸附Cd~(2+)作用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锆硅渣表面改性及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CTAB改性ZSR-P试验研究
        4.2.1 改性条件的影响
        4.2.1.1 温度的影响
        4.2.1.2 pH值的影响
        4.2.1.3 改性时间的影响
        4.2.1.4 改性剂用量的影响
        4.2.2 改性效果和机理
        4.2.2.1 改性ZSR-P的表面ζ电位及对吸附Cr(Ⅵ)的影响
        4.2.2.2 改性ZSR-P表面羟基数测试
        4.2.2.3 CTAB改性ZSR-P的作用机理
    4.3 改性ZSR-P吸附水中Cr(Ⅵ)的研究
        4.3.1 吸附工艺参数的影响和吸附效果
        4.3.1.1 改性ZSR-P用量的影响
        4.3.1.2 溶液温度的影响
        4.3.1.3 溶液pH值的影响
        4.3.1.4 吸附时间的影响
        4.3.1.5 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
        4.3.2 改性ZSR-P吸附Cr(Ⅵ)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4.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4.3.2.2 吸附等温线
        4.3.3 CTAB改性ZSR-P吸附Cr(Ⅵ)机理研究
        4.3.3.1 吸附位置分析
        4.3.3.2 与Cr(Ⅵ)自身沉淀的对比
        4.3.3.3 N_2 吸附-脱附等温线的对比
        4.3.3.4 红外光谱分析
        4.3.3.5 XPS的对比
        4.3.3.6 作用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锆硅渣负载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溶胶-凝胶法制备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试验研究
        5.2.1 制备工艺因素的影响
        5.2.1.1 TBOT添加量的影响
        5.2.1.2 乙醇与水比例的影响
        5.2.1.3 搅拌时间的影响
        5.2.1.4 焙烧温度的影响
        5.2.1.5 焙烧时间的影响
        5.2.2 ZSR-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性能研究
        5.2.2.1 ZSR-P/TiO_2 不同用量下的降解效果
        5.2.2.2 不同甲基橙浓度下的降解效果
        5.2.2.3 复合光催化剂循环次数的影响
    5.3 ZSR-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组分与结构
        5.3.1 物相和化学组成
        5.3.2 SEM和 TEM分析
        5.3.3 N_2 吸附-脱附曲线和孔结构变化
    5.4 ZSR-P负载纳米TiO_2 性质和机理研究
        5.4.1 红外光谱分析
        5.4.2 XPS分析
        5.4.3 ZSR-P负载纳米TiO_2 作用的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ZSR-P水泥固化及对重金属离子的稳定行为
    6.1 引言
    6.2 ZSR-P水泥固化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行为
        6.2.1 中性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
        6.2.2 酸性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
    6.3 ZSR-P水泥固化体的力学性能
        6.3.1 ZSR-P水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
        6.3.2 ZSR-P水泥固化体的抗折强度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锆冶炼废酸资源化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锆冶炼废酸的产生
        1.1.2 锆冶炼废酸研究现状
    1.2 扩散渗析法回收酸碱废液的研究进展
        1.2.1 扩散渗析原理
        1.2.2 扩散渗析应用
    1.3 钪资源概况及分离提取方法研究
        1.3.1 钪资源分布及供需情况
        1.3.2 钪的分离提取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流程
    2.3 所用试剂及仪器
        2.3.1 实验所用试剂
        2.3.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4 实验步骤
        2.4.1 膜分离回收盐酸实验
        2.4.2 溶剂萃取法富集残液中的钪
        2.4.3 反萃与酸溶
        2.4.4 分步沉淀研究
        2.4.5 锆、钛的富集回收
    2.5 分析方法
        2.5.1 离子含量分析方法
        2.5.2 酸度的测量
第3章 扩散渗析法分离盐酸模型及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理论推导
    3.3 扩散渗析理论模型建立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流量对扩散渗析过程的影响
        3.4.2 水酸流量比对扩散渗析过程的影响
        3.4.3 进料酸浓度对扩散渗析过程的影响
        3.4.4 酸回收率模型预测
        3.4.5 锆冶炼废酸扩散渗析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萃取法富集膜分离残液中的钪
    4.1 前言
    4.2 萃取剂选择原则
    4.3 酸性磷酸酯类萃取剂萃取机理
    4.4 萃取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萃取剂种类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4.4.2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4.3 相修饰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4.4 萃取相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4.5 萃取时间对萃取的影响
        4.4.6 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4.7 萃取反应机理
        4.4.8 盐酸浓度对杂质洗涤效果的影响
    4.5 反萃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反萃溶液种类确定
        4.5.2 氢氧化钠浓度对反萃的影响
        4.5.3 温度对反萃的影响
        4.5.4 时间对反萃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锆和钛的富集分离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氢氧化钠分步沉淀研究
        5.2.2 磷酸沉淀富集锆、钛的影响规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聚偏氟乙烯基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离子交换膜的简介
        1.1.1 离子交换膜的定义及分类
        1.1.2 离子交换膜的结构及制备
        1.1.3 离子交换膜的发展及应用
    1.2 杂化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2.1 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常用制备材料
        1.2.2 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常用制备方法
        1.2.3 杂化离子交换膜的重要应用性能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设备及膜的性能的表征和测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膜性能的表征及测试
        2.2.1 膜基本性能的表征
        2.2.2 膜特殊性能的测试
3 PWA/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初步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膜的初步制备
        3.2.1 PWA/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初步制备
        3.2.2 ZrP/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初步制备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膜的初步制备及基本性能分析
        3.3.2 、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及耐酸耐氧化性能的分析
        3.3.3 、膜的SEM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WA/PVDF化离子交换膜的改进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WA/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改进制备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膜的改进制备及基本性能的分析
        4.3.2 、膜的氯离子阻挡性能及耐酸耐氧化性能分析
        4.3.3 、膜的SEM分析
        4.3.4 、膜的FTIR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ZrP/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改进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ZrP/PVDF杂化离子交换膜的改进制备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膜的改进制备及基本性能影响的分析
        5.3.2 、膜的氯离子泄漏率及耐酸耐氧化性能分析
        5.3.3 、膜的SEM分析
        5.3.4 、膜的FRIT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氢氧化钠亚熔盐分解锆英砂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锆的性质及应用
        1.1.1 锆的性质
        1.1.2 锆的应用
    1.2 锆资源的概况
    1.3 锆英砂分解工艺研究现状
        1.3.1 热分解法
        1.3.2 碱熔烧结法
        1.3.2.1 NaOH烧结法
        1.3.2.2 Na_2CO_3烧结法
        1.3.2.3 CaCO_3烧结法
        1.3.2.4 CaO烧结法
        1.3.2.5 混合碱烧结法
        1.3.3 氟硅酸钾(K_2SiF_6)烧结法
        1.3.4 氯化法
        1.3.4.1 沸腾氯化法
        1.3.4.2 碳化氯化法
        1.3.5 等离子体法
    1.4 亚熔盐清洁生产工艺
        1.4.1 亚熔盐介质的概念及其特性
        1.4.2 亚熔盐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提出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亚熔盐分解锆英砂工艺条件探索及宏观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原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分析和计算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正交实验
        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3 NaOH浓度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5 搅拌速率的影响
        2.3.6 碱矿比的影响
        2.3.7 反应产物的表征
        2.3.7.1 产物的粒度分析
        2.3.7.2 产物的XRD分析
        2.3.7.3 产物的SEM分析
    2.4 亚熔盐分解锆英砂的宏观动力学研究
        2.4.1 锆英砂在NaOH亚熔盐体系中的反应模型
        2.4.2 NaOH亚熔盐分解锆英砂的控制步骤
        2.4.3 表观活化能
    2.5 本章小结
3 亚熔盐分解锆英砂的产物物相调控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原料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2.5 分析和计算方法
        3.2.5.1 X射线衍射
        3.2.5.2 红外光谱
        3.2.5.3 拉曼光谱
        3.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 工艺条件对锆英砂转化率及产物晶相的影响
        3.3.1 碱浓度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4 碱矿比的影响
    3.4 NaOH亚熔盐分解锆英砂的反应历程探索
        3.4.1 反应历程推测
        3.4.2 反应历程验证
        3.4.3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3.5 NaOH亚熔盐分解锆英砂的机理研究
        3.5.1 红外光谱分析
        3.5.2 拉曼光谱分析
        3.5.3 XPS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亚熔盐分解锆英砂制备氧氯化锆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原则流程图
    4.3 碱液循环
    4.4 水洗工艺
        4.4.1 实验部分
        4.4.1.1 实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4.4.1.2 实验方法
        4.4.1.3 分析和计算方法
        4.4.2 主要参数对水洗工艺脱钠脱硅的影响
        4.4.2.1 水洗次数的影响
        4.4.2.2 水洗温度的影响
        4.4.2.3 液固比的影响
        4.4.2.4 水洗时间的影响
    4.5 转型、酸化工艺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用电熔氧化锆制备氧氯化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碱熔条件对锆转化率的影响
    2.2 水洗转型过程
    2.3 盐酸酸浸过程
    2.4 蒸发结晶
3 结论

(6)回收利用锆硅渣制备白炭黑及合成硬硅钙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锆硅渣产生的工艺过程
    1.2 锆硅渣综合利用现状
        1.2.1 制备白炭黑
        1.2.2 制备层状结晶二硅酸钠
        1.2.3 制备偏硅酸钠、水玻璃
        1.2.4 制备水泥原料
        1.2.5 制备硬钙硅石、硅酸钙
        1.2.6 制备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2.7 回收锆
    1.3 锆硅渣回收利用发展趋势
    1.4 白炭黑应用领域
        1.4.1 在橡胶领域的应用
        1.4.2 在塑料领域的应用
        1.4.3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5 锆硅渣分散稳定性研究背景
    1.6 隔热保温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6.1 隔热保温材料的发展
        1.6.2 隔热保温材料的应用
    1.7 硬硅钙石的应用
        1.7.1 工业保温材料
        1.7.2 保冷材料
        1.7.3 建筑材料
        1.7.4 造纸材料
        1.7.5 去污材料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原料、试剂与研究方法
    2.1 锆硅渣原料
        2.1.1 锆硅渣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
        2.1.2 锆硅渣的组分特征
    2.2 实验用试剂
    2.3 仪器和设备
    2.4 白炭黑产品的结构表征
3 锆硅渣分散稳定性及白炭黑的制备研究
    3.1 分散稳定性研究工艺流程及步骤
        3.1.1 实验工艺流程图
        3.1.2 实验步骤
        3.1.3 影响锆硅渣分散稳定性的因素
    3.2 利用酸性锆硅渣制备白炭黑
    3.3 本章小结
4 锆硅渣放射性元素分离
    4.1 放射性元素分离研究背景
    4.2 锆硅渣放射性元素分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水热法合成隔热保温材料
    5.1 水热法合成硬硅钙石
        5.1.1 硬硅钙石绝热材料
        5.1.2 制备硬硅钙石的方法
        5.1.3 制备硬硅钙石研究内容
        5.1.4 静态水热法合成硬硅钙石工艺流程及步骤
        5.1.5 硬硅钙石样品测试及表征
        5.1.6 添加剂对硬硅钙石形貌的影响
    5.2 水热法合成羟基硅酸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澳卡公司锆英砂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简介及应用
    2.1 “二八定律”
    2.2 长尾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与内涵
    2.3 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的比较
第3章 锆英砂及其在中国的产销情况分析
    3.1 锆英砂的特性概述
    3.2 全球锆英砂的储量分析
    3.3 中国的锆矿类型及储量分析
    3.4 锆英砂的采选和生产
第4章 中国市场锆英砂的需求与竞争分析
    4.1 中国锆产业的发展概述
    4.2 各行业需求分析
        4.2.1 锆英砂在中国应用的行业分析
        4.2.2 中国的进口数据分析
        4.2.3 中国各行业需求的具体分析
    4.3 中国锆英砂市场澳卡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3.1 RBM(理查湾矿业)
        4.3.2 TRONOX(特诺)
        4.3.3 海南文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4.3.4 印度尼西亚PT IRVAN PRIMA PRATAMA公司
        4.3.5 越南Binh Dinh Minerals Joint Stock公司
第5章 澳卡公司业务研究及SWOT分析
    5.1 澳卡公司概述
    5.2 财务状况分析
    5.3 销售行业及终端用户数据分析
    5.4 中国销售业绩详细分析
    5.5 澳卡公司合作企业分析
        5.5.1 米纳克亚太有限公司
        5.5.2 青岛广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5.5.3 厦门建发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5.6 澳卡公司SWOT分析
        5.6.1 内部的优势分析
        5.6.2 内部的劣势分析
        5.6.3 外部机会分析
        5.6.4 外部威胁分析
第6章 中国市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6.1 数字营销
    6.2 资金支持
    6.3 技术支持
    6.4 重视大客户
    6.5 专业服务
    6.6 共赢
    6.7 细分市场
    6.8 价格临界点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碱法分解锆英砂新工艺探索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锆及其锆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1.1 锆的性质及应用
        1.1.2 锆英砂
        1.1.3 锆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2 锆英砂分解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分解法
        1.2.2 烧结法分解锆英砂
        1.2.2.1 NaOH烧结法
        1.2.2.2 Na_2C0_3烧结法
        l.2.2.3 CaC0_3烧结法
        1.2.2.4 CaO或MgO烧结法
        1.2.2.5 氟硅酸钾(K_2SiF_6)烧结法
        1.2.2.6 CaO·NaOH混合碱烧结法
        1.2.2.7 KOH·NaOH混合碱烧结法
        1.2.3 沸腾氯化法
        1.2.4 碳化氯化法
        1.2.5 其他方法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提出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水热分解锆英砂条件探索及宏观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分析仪器
        2.2.2 实验原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分析和计算方法
    2.3 主要反应参数对锆英砂分解的影响
        2.3.1 锆英砂粒度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3 NaOH溶液浓度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5 反应液固比的影响
        2.3.6 机械搅拌速度的影响
        2.3.7 反应产物的表征
    2.4 水热分解锆英砂的宏观动力学研究
        2.4.1 动力学研究方法
        2.4.2 锆英砂在NaOH水热体系中的分解模型
        2.4.3 表观活化能
    2.5 本章小结
3 两步碱熔分解锆英砂的新工艺探索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分析仪器
        3.2.2 实验原料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2.5 分析和计算方法
    3.3 主要反应参数对两步碱熔分解锆英砂的影响
        3.3.1 碱熔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
        3.3.2 碱矿比的影响
        3.3.3 烧结温度的影响
        3.3.4 烧结时间的影响
    3.4 分步碱熔分解锆英砂过程的表征分析
        3.4.1 XRD分析
        3.4.2 SEM分析
        3.4.3 水洗烧结料分析
    3.5 分步碱熔对比传统碱熔的机制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硅锆酸钠的生成区域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分析仪器
        4.2.2 实验原料
        4.2.3 实验装置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和计算方法
    4.3 主要反应参数对硅锆酸钠生成的影响
        4.3.1 烧结温度和碱矿比的影响
        4.3.2 锆英砂粒度的影响
        4.3.3 水洗料的分析
    4.4 机理分析
        4.4.1 温度和碱矿比影响硅锆酸钠生成的的热力学分析
        4.4.2 锆英砂粒度影响硅锆酸钠生成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目录
附件

(9)氧氯化锆生产中锆的物料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简介
2 锆含量分布情况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1 结果分析
    3.2 结果讨论以及降低锆量损失的对策
4 结语

(10)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制备氧氯化锆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锆英砂资源概况
        1.2.1 锆英砂的性质
        1.2.2 锆英砂的分布
        1.2.3 锆英砂的应用领域
    1.3 锆英砂的分解工艺概述
        1.3.1 氢氧化钠碱熔法
        1.3.2 碳酸钙烧结法
        1.3.3 碳酸钠烧结法
        1.3.4 沸腾氯化法
        1.3.5 碳化氯化法
    1.4 我国氧氯化锆产业概况
        1.4.1 氧氯化锆的性质
        1.4.2 氧氯化锆的应用领域
        1.4.3 氧氯化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4 氧氯化锆的发展前景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案
    2.4 分析及计算
        2.4.1 锆英砂分解率的分析及计算
        2.4.2 除杂效率的分析及计算
        2.4.3 浸出率的分析及计算
    2.5 测试与表征
        2.5.1 XRD分析
        2.5.2 DSC-TG分析
        2.5.3 SEM分析
        2.5.4 ICP-OES分析
第三章 Ca(OH)_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烧结工艺研究
    3.1 锆英砂分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3.2 工艺参数对锆英砂分解率的影响
        3.2.1 氢氧化钙与锆英砂摩尔比对锆英砂分解率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锆英砂分解率的影响
        3.2.3 反应时间对锆英砂分解率的影响
    3.3 Ca(OH)_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反应过程研究
        3.3.1 锆英砂分解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3.3.2 锆英砂分解产物的XRD分析
        3.3.3 锆英砂分解产物的形貌分析
        3.3.4 Ca(OH)_2-NaOH-ZrSiO_4体系的差热-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OH)_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杂质元素分离工艺研究
    4.1 水洗除杂工艺条件研究
        4.1.1 引言
        4.1.2 液固比对除杂效率的影响
        4.1.3 水洗温度对除杂效率的影响
        4.1.4 水洗时间对除杂效率的影响
    4.2 酸浸除杂工艺条件研究
        4.2.1 引言
        4.2.2 浸出液pH值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4.2.3 浸出温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4.2.4 浸出时间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OH)_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工业考核试验
    5.1 Ca(OH)_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制备氧氯化锆新工艺流程
        5.1.1 工艺流程
        5.1.2 工艺操作条件
    5.2 氧氯化锆成品分析
        5.2.1 氧氯化锆的化学成分分析
        5.2.2 氧氯化锆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5.3 新工艺的特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10000吨氧氯化锆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D]. 陈婉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锆冶炼废酸资源化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孙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3]聚偏氟乙烯基杂化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亚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4]氢氧化钠亚熔盐分解锆英砂应用基础研究[D]. 孙宏骞. 山东大学, 2019(09)
  • [5]用电熔氧化锆制备氧氯化锆的实验研究[J]. 齐凤元,毕海燕,邵悦.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17(05)
  • [6]回收利用锆硅渣制备白炭黑及合成硬硅钙石的研究[D]. 李青青.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7]澳卡公司锆英砂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徐冶.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8]碱法分解锆英砂新工艺探索及机理研究[D]. 刘敬崇. 山东大学, 2015(04)
  • [9]氧氯化锆生产中锆的物料平衡[J]. 郭树军,董雪平. 江西化工, 2014(04)
  • [10]Ca(OH)2-NaOH复合分解锆英砂精矿制备氧氯化锆的生产工艺研究[D]. 张亚增.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万吨氯氧化锆生产工艺改进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