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叶岚清,吴凡伟,黄小顺[1](2021)在《化痰祛瘀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及对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3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化痰祛瘀方口服。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压[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SBP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DBP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值]、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SBP、dDBP、nSBP、nDBP、血压晨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SBP夜间下降百分率、DBP夜间下降百分率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dSBP、dDBP、nSBP、nDBP、血压晨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SBP夜间下降百分率、DBP夜间下降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FINS、HOMA-IR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TG、TC、LDL-C均降低(P<0.05),2组HDL-C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FINS、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质量、腰围、BM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痰瘀互结证患者血压,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调控血压晨峰值,并可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腹型肥胖状况和胰岛素抵抗。
韩萌,习玲,陈李娟[2](2021)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慢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高血压病程进展过程中可以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最常受损的靶器官是心脏,可以导致左心室肥厚。现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血压、脉压、血压变异性等血流动力因素与神经内分泌因素、炎性因子、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遗传因素等非血流动力学因素,为延缓甚至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进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骆金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文中指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IR均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并与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IR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凋亡、降低纤溶活性等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善IR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患者IR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限制了中药在冠心病IR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关联性分析目的:对文献报道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药物配伍规律,寻找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文献,获得中药处方数据集。对中药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发现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结果:纳入39篇文献,涉及39个处方,包含98味中药,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31.1%),其次为补气药(12.6%)、清热药(9.9%)和化痰药(7.2%)。中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瓜蒌、麦冬、三七、赤芍、水蛭、红花等是常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丹参-黄芪、丹参-瓜蒌、丹参-川芎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对。结论: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患者IR时,多选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痰药等。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瓜蒌关联性最强,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物。研究二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IR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截止到2020年10月。两名研究者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与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主要结局指标: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R,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FBG)、餐后 2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等。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944例冠心病患者,益气活血化痰组479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益气活血化痰组HOMA-IR[MD=-0.57,95%CI(-0.75,-0.39),P<0.01]和 ISI[MD=-0.45,95%CI(-0.57,-0.32),P<0.01]均显着改善。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FIN浓度[SMD=-0.85,95%CI(-1.16,-0.54),P<0.01]、FBG 浓度[MD=-0.34,95%CI(-0.61,-0.07),P=0.01]、2hPG浓度[MD=-0.93,95%CI(-1.50,-0.35),P<0.01]、HbA1c 水平[MD=-0.65,95%CI(-0.96,-0.33),P<0.01]、LDL-C 浓度[MD=-0.95,95%CI(-1.51,0.39),P<0.01]以及TC 浓度[MD=-0.91,95%CI(-1.70,-0.12),P-0.02],增加 HDL-C 浓度[MD=0.40,95%CI(0.24,0.56),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痰中药联合常规西药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获取黄芪、丹参、川芎、瓜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冠心病IR的治疗靶点。利用R4.0.3语言中“VennDiagram”安装包,获得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 R 4.0.3 软件“BiocManager”、“clusterProfiler”、“pathview”、“DOSE”等安装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丹参化合物65种、黄芪化合物20种、瓜蒌化合物14种、川芎化合物7种。获得丹参作用靶点135个,黄芪作用靶点209个,川芎作用靶点25个,瓜蒌作用靶点14个。经筛选获得冠心病IR靶点754个。将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8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调节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和葡萄糖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改善冠心病患者IR。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结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改善IR,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陈家豪[4](2021)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合并血脂水平异常患者的血压、血脂、一般情况、危险因素、BMI指数、体质等情况,探究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各项指标与体质的关联性。为通过体质辨识进行的“同病异治”,从而干预本病发生发展,提供临床依据,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为有效全面的中医治未病提供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22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通过调查问卷、基本理化检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血压(SBP、DBP)、个人史、家族史)、生化检查(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身体质量指数(BMI),并通过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辨识法进行体质分类,将上述各项指标记录分析。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上述指标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全样本223例患者,男性114例(51%),女性109例(49%),男女比例在1.04:1;年龄分布于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48.13±7.96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基于性别的各个年龄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男女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全样本223例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共发现52类体质,单一体质中,痰湿质为22例(9.87%),湿热质为19例(8.52%),气郁质为17例(7.62%),混合体质中,痰湿质合湿热质数量为32例(14.35%),气虚合痰湿质的数量为22例(9.87%),气虚合气郁质的数量为16例(7.17%),此六种体质占比最高,为本次主要研究的体质类别。3主要六种体质与性别、年龄段的研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趋向于以痰湿质合湿热质、气虚质合痰湿质,女性则趋向于气郁质、气虚质合气郁质。根据年龄段研究,单一体质更趋向于40-49岁的中年人群,而混合体质种,痰湿质合湿热质更趋向于50-59岁的中老年人,气虚质合痰湿质,更趋向于40-49岁的中年人。单一体质的20-39岁年轻人占比为27.59%,40-69岁的中老年占比72.41%;而混合体质的年轻人人群占比为4.29%,中老年人群则占比95.71%。4主要六种体质与BMI关系的研究中,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质合湿热质平均BMI最高为28.47±3.07kg/m2,气郁质的平均BMI最低为22.74±1.67kg/m2,整体平均体型由胖到瘦分别为痰湿合湿热质>气虚合痰湿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合气郁质>气郁质。痰湿质及其混合体质1度、2度肥胖数量最多,气郁质及其混合体质正常BMI的数量最多。5主要六种体质与吸烟史、饮酒史、家族遗传史的研究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和湿热质患者饮酒史和家族遗传史数量相当,两种因素都比吸烟史高;气郁质患者有家族遗传史的占比很高(76.47%);痰湿质合湿热质患者三种危险因素占比都很高,三项均超过了70%;气虚质合痰湿质患者三项中占比最多的是家族遗传史(77.27%);气虚质合气郁质很少有吸烟饮酒史,但家族遗传史占比相当高(93.75%)。整体来看,混合体质(尤其是痰湿质合湿热质、气虚质合痰湿质)相较于单一体质其危险因素占比明显要高。6全样本223例患者的体质与血压的研究中,SBP和DBP均为非正态分布,单纯SBP高血压患者的102例,占比45.73%;单纯DBP高血压患者的8例,占比3.59%;SBP和DBP均升高的113例,占比50.67%。痰湿质和湿热质患者的SBP平均值最高,气郁质患者的SBP平均值最低;湿热质患者的DBP平均值最高,气郁质患者的DBP平均值最低。而从单一体质与混合体质来看,混合体质普遍高于单一体质的SBP平均值。7全样本223例患者的体质与血压分级的研究,1级高血压(轻度)为103例,占比46.19%,2级高血压(中度)为106例,占比47.53%,3级高血压(重度)为14例,占比6.28%。主要研究的六种体质与血压分级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郁质、气虚质合气郁质两类体质1级高血压人数最多;气虚质合痰湿质1级与2级高血压人数相当;痰湿质、湿热质、痰湿质合湿热质三类体质2级高血压人数最多。8全样本223例患者的体质与血脂四项的研究中,血脂四项水平均为非正态分布。单纯TC异常28例,单纯TG异常50例;单纯LDL-C异常11例;单纯HDL-C异常7例,TC合并TG异常39例,TC合并LDL-C异常3例,TC合并HDL-C异常6例,TG合并LDL-C异常2例,TG合并HDL-C异常3例,LDL-C合并HDL-C异常3例,TC、TG合并LDL-C异常8例,TC、TG合并HDL-C异常1例,TC、LDL-C异常合并HDL-C异常0例,TG、LDL-C合并HDL-C异常7例,四项指标均异常55例。主要研究的六种体质与血脂异常项目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气虚质合气郁质主要以TG异常为主;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合痰湿质、痰湿质合湿热质主要以混合型血脂异常为主,尤其是痰湿质合湿热质其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比例非常高为71.88%。9经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胖瘦、家族史对于三类单一体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的趋向性,:痰湿质与湿热质多偏向于男性,气郁质非常趋向于女性;年龄无显着偏向性;痰湿质与湿热质均偏向于有饮酒史的患者,而湿热质饮酒的趋向性最大;吸烟的趋向性不明显;气郁质趋向于正常体型的患者,湿热质趋向于超重患者;气郁质有明显的家族史倾向性。研究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其各年龄段分布与性别无关;患者体质与年龄、性别、BMI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家族遗传史等危险因素有关。2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主要以此六类体质为主: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合湿热质、气虚质合痰湿质、气虚质合气郁质,该六类体质人群应更加注重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及调控。3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男性以痰湿质及其混合体质为主,女性以气郁质及其混合体质为主。体质的单一性与混合性和年龄段有关,年轻人趋向于单一体质,中老年人趋向于混合复杂体质。4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大多数为超重和肥胖患者,BMI数值最高的分别是痰湿质合湿热质、痰湿质、湿热质,而气郁质患者BMI指数最低。5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整体多为1级和2级高血压。气郁质、气虚质合气郁质两类体质主要为1级高血压,气虚质合痰湿质1、2级高血压数量相当,痰湿质、湿热质、湿热质合痰湿质主要为2级高血压。6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整体血脂四项异常主要以TG、TC、LDL-C异常为主。气郁质、气虚质合气郁质主要以TG异常为主;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合痰湿质主要以混合型血脂异常为主,痰湿质合湿热质几乎都是混合型血脂异常。男性更趋向于痰湿质及其混合体质,女性则更趋向于气郁质及其混合体质。7年龄对于体质无显着偏向性;体质有明显的性别偏向,BMI对于体质也有明显偏向性;吸烟史的偏向性不明显;饮酒史对于痰湿质和湿热质有偏向性;家族史对于气郁患者有明显偏向性。
张轩[5](2021)在《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中医基础理论”与“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观察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就诊患者96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同时中医辨证符合阴虚阳亢证。将上述9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剔除脱落后,最终剩余病例分别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A(30例),治疗组B(30例)。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日一次),治疗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治疗组B在治疗组A的基础上加用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三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诊室血压进行测量(非同日测量3次并取其平均值),比较SBP、DBP、PP的变化,计算并比较三组降压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比较总积分的变化,计算并比较三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中心动脉压进行测量,比较中心动脉脉压(CPP)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血hs CRP、Hcy、UA进行检测,比较hs CRP、Hcy、UA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三大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指标进行监测,并作安全性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三组SBP、DBP、PP组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三组SBP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治疗组B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与治疗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DBP、PP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SBP、PP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BP方面:治疗组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PP方面:治疗组B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A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DB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降压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治疗组A为83.3%,治疗组B为93.3%;治疗后三组降压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A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三组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三组总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治疗组B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与治疗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8%,治疗组A为76.7%,治疗组B为90.0%;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治疗组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B与治疗组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对CPP水平的影响:治疗后三组CPP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三组CPP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6)对血hs CRP、Hcy、UA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B Hcy、三组hs CRP均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组A Hcy及三组UA降低均不显着(P>0.05)。治疗后三组Hcy、hs CRP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cy方面:治疗组B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A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hs CRP方面:治疗组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组A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三组UA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三组患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异常,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能够平稳降低血压水平,显着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脉压及中心动脉脉压水平,明显降低炎症因子hs CRP及危险因素Hcy含量,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魏照晴[6](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与肾功能的相关性,为高血压肾损害的中西医预防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 eGFR(ml/(min.1.73m2))将患者分为 eGFR≥60 组和 eGFR<60 组,运用 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数据指标差异,分析eGFR与各因素相关性,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58.73±16.54岁,高血压病程为0~60年不等;2.两组患者情况比较:eGFR≥60组和eGFR<60组两组间患者年龄、吸烟情况、BMI、高血压病程、SBP、NLR、血磷、血钙、血尿素、SUA、ALB、TBIL、HDL-C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饮酒情况、冠心病、脑梗死、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家族史、肾脏病家族史、DBP、PP、TC、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eGFR≥60组的四种证型中,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最高(28.4%),其次为肝火亢盛证(26.1%)和痰湿壅盛证(26.1%),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最低(19.3%);eGFR<60组中,痰湿壅盛证所占比例最高(40.2%),其次为阴虚阳亢证(26.1%)和阴阳两虚证(26.1%),肝火亢盛证所占比例最低(7.6%)。两组间证候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eGFR≥60组肝火亢盛证显着多于GFR<60组,痰湿壅盛证显着少于eGFR<6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因素分析:BMI、血钙、ALB、TBIL、HDL-C与eGFR呈显着正相关(p<0.05);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NLR、血磷、血尿素、SUA与eGFR呈显着负相关(p<0.05);性别、吸烟、饮酒、DBP、冠心病、脑梗死、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家族史、肾脏病家族史、TG、TC等与eGFR未见显着相关性(p>0.05)。肝火亢盛证与eGFR呈正相关关系,痰湿壅盛证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显着(p<0.05)。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与eGFR未见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磷、NLR、年龄、SUA、SBP、低ALB、低BMI可能是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异常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不同性别的肾损害发生率未见显着差异,随着高血压病程的进展,肾损害的发生率逐渐增加;2.HDL-C、TBIL和血钙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相关,但并非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龄、SBP、NLR、低BMI、低ALB、SUA及血磷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及早有效控制血压、合理低蛋白饮食、补充营养、降磷、降尿酸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是获益的;4.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相关,肝火亢盛证与eGFR呈正相关,痰湿壅盛证与eGFR呈负相关,临床表现为痰湿壅盛证的高血压患者应警惕肾脏损害的发生。对于未发生肾损害的患者应滋补肝肾、顾护中焦,未病先防,而对于已经出现肾损害的患者,应当注重化痰通络、活血降浊法的应用。
彭龙[7](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郎博[8](2020)在《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会引起严重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属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而且关系密切。临床观察中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IR现象。近年来,关于IFG与血压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成为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组前期实验结果证实了血压控制达标可以改善IFG人群的IR,这一益处能持续多久尚不清楚,IFG患者的转归往往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为进一步明确高血压和IFG之间关系,我们观察了在IFG人群中高血压患者IR的长期变化情况,另外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探索不同血压水平与IR的相关性,为寻找延缓或阻止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实验:第一部分:本部分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西南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以及体检中心的IFG患者180例,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划分为IFG血压正常组(n=88例)和IFG合并高血压组(n=92例),IFG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药物和不同计量),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收集患者2015年、2016年、2017年患者的一般资料,剔除失访及血糖转归正常和转化为糖尿病的患者,对比分析剩余114例(血压正常组n=58,高血压组n=56)IFG患者的空腹生化指标: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脂水平、血尿酸水平、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并行糖耐量试验收集餐后2小时生化指标: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2 hours plasma glucose,2h PG)以及餐后2 h胰岛素(2 hours insulin,2h INS)。根据空腹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第二部分:本部分为横断面研究。选取IFG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按照血压分级标准进行分层,IFG合并高血压1级组为DH1组(n=71例),IFG合并高血压2级组为DH2组(n=57例),IFG合并高血压3级组为DH3组(n=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三组患者FINS、2h INS、Hb A1c、HOMA-IR和ISI等指标。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随访期间,合并高血压的IFG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22.83%,血压正常的IFG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观察年限2015年、2016年、2017年,IFG血压正常组与IFG合并高血压组的FINS、2h INS、HOMA-IR和ISI均没有交互作用(P分别为:0.066、0.835、0.061和0.259)。在IFG患者中,三年的FINS、2h INS、HOMA-IR逐年显着升高(P均<0.001),ISI逐年显着降低(P<0.001)。与IFG血压正常组相比,IFG合并高血压组FINS、2h INS及HOMA-IR水平显着升高(P均<0.001),IFG合并高血压组ISI水平显着降低(P<0.001)。进一步分析三年时间内HOMA-IR在IFG血压正常组和IFG合并高血压组的变化:在IFG血压正常组中,与2015年HOMA-IR水平相比,于2017年显着升高;而在IFG合并高血压组,从2015至2017年HOMA-IR逐年显着升高。随访期间其他生化指标的改变。IFG血压正常组与IFG合并高血压组的Hb A1c、HDL-C无交互作用(P分别为0.429、0.995)。三年的Hb A1c、HDL-C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516、0.989)。IFG合并高血压组较IFG血压正常组Hb A1c明显升高、HDL-C显着降低(P分别为0.005、0.004)。第二部分实验结果:DH1组、DH2组和DH3组三组之间比较,FINS、2h INS、HOMA-IR、ISI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随血压分级的上升,DH1组、DH2组和DH3组FINS、2h INS、HOMA-IR水平逐渐升高,并且以上指标在DH3组显着高于DH1组和DH2组(P<0.05),DH3组ISI水平均显着低于DH1组及DH2组(P<0.05)。结论:与血压正常的IFG患者相比,IFG伴高血压患者虽经降压治疗仍然更早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并且Hb A1c水平更高,更易进展为2型糖尿病。IFG伴高血压的患者IR水平与血压升高程度关系密切,血压越高其IR越严重,胰岛素敏感性越低,特别是血压≥180/110mm Hg的人群。当然,合并高血压的IFG患者可能存在血脂、BMI水平改变等其他因素与血压水平共同影响着IR的程度。
葛明立[9](2020)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关系,从而为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参考,以便于形成针对高血压病病因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从遗传的角度认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实质,寻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遗传学基础,有助于鉴定高危人群,以利于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也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8年0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和病案号),个人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既往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主要诊断,中医辨证信息,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表型)和血脂信息(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并发症情况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年龄增长、性别为男性、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合并高脂血症均会使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提高或发病年龄提前,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糖尿病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其中男性患者发病较早可能与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有关。2.本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布为ε 3/ε 3型(65.0%)>ε 3/ε 4 型(16.7%)>ε 2/ε 3 型(14.2%)>ε 2/ε 4 型(3.3%)>ε 2/ε 2 型(0.8%)>ε 4/ε4 型(0.0%),基因表型分布为 E3 型(68.3%)>E4型(16.7%)>E2 型(15.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 3(80.4%)>ε 4(10.0%)>ε 2(9.6%),不同性别间基因型分布、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明显差异。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发病年龄,中医证候,血浆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相关性;而与合并糖尿病相关,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ε2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并且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表型者,其中女性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和E4表型者,男性各表型者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明显。4.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为痰湿壅盛证(62.5%)>阴阳两虚证(15.8%)>肝火亢盛证(13.3%)>阴虚阳亢证(8.3%),不同性别间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5.饮酒史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相关,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痰湿壅盛证比例较高。而吸烟史、年龄、病程、发病年龄、血脂水平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无相关性。6.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无明显相关性,但结合数据特点,从理论上分析,载脂蛋白Eε 4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可能具有相关性,其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相关,ε 4等位基因可能与痰湿壅盛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吸烟史和饮酒史可能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饮酒可能会导致痰湿雍盛证与肝火亢盛证的出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均具有相关性。
张喆[10](2020)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2.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00例作为高血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行碳14呼气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抽血化验生化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等)。计算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按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标准分为高血压1级、2级、3级(高血压分级按照原降压治疗方案控制下的血压水平进行划分),比较高血压不同分级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将高血压组患者按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分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生化指标比较;所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bid+阿莫西林胶囊1g bid+克拉霉素缓释片0.5g bid+胶体果胶铋颗粒0.3g bid)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2周,停药4周后再次行碳14呼气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抽血化验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指标等进行对比。通过上述研究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测,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共89例,幽门螺旋杆菌总阳性率约为44.5%。高血压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52%)高于对照组(37%),经χ2检验,两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1级者共45例,其中HP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51.1%;高血压2级者共23例,其中HP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52.2%;高血压3级者共32例,其中HP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53.1%。经统计学检验,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不同分级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3.高血压组患者在原降压方案治疗的基础上,HP阳性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行根除HP治疗。其中HP阳性者共52例,成功根除者50例。高血压组患者根除HP治疗后血压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各生化指标比较,高血压组FPG、CRP、Hcy及TG、T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高血压组中HP阳性组收缩压、舒张压、FPG、CRP、Hcy及TG、TC水平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所有HP阳性患者均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行根除治疗。HP阳性者共89例,79例成功根除HP,根除率约为88.8%。其中高血压组中成功根除者50例,2例根除失败;对照组中成功根除者29例,8例根除失败。6.1高血压组患者成功清除HP后FPG、CRP、Hcy及TG、T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HDL、LDL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对照组患者成功清除HP前后FPG、CRP、Hcy及TG、TC、HDL、LDL水平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成功者FPG、CRP、Hcy及TG、T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HDL、LDL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 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失败者FPG、CRP、Hcy及TG、TC、HDL、LDL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血压的升高。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起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升高。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水平变化,促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4.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从而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化痰祛瘀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及对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治疗组 |
1.3.3 疗程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中医证候评分 |
1.4.2 动态血压指标 |
1.4.3 形体指标 |
1.4.4 实验室检查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2组治疗前后dSBP、dDBP、nSBP、nDBP、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血压晨峰值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FGP、FINS、HOMA-IR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腰围、BMI比较 |
3 讨论 |
(2)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
1.1 血压 |
1.2 脉压 |
1.3 血压变异性 |
2 非血流动力学因素 |
2.1 神经内分泌因素 |
2.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
2.1.2 交感神经激活 |
2.1.3 胰岛素抵抗 |
2.1.4 瘦素及瘦素抵抗 |
2.2 炎性因子 |
2.2.1 CRP |
2.2.2 TNF-α |
2.2.3 IL-1 |
2.2.4 IL-6 |
2.2.5 脂联素 |
2.2.6 IL-10 |
2.3 氧化应激 |
2.4 信号转导通路激活 |
2.5 遗传因素 |
3 小 结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
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
2 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
3 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系统 |
4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 |
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有效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1 多糖类化合物 |
2 黄酮类化合物 |
3 皂苷类化合物 |
4 生物碱类化合物 |
5 其他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关联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频次统计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对频次统计结果的讨论 |
3.2 对关联规则结果的讨论 |
3.3 核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与筛选 |
1.4 数据提取与风险偏倚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偏倚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中药成分与作用靶点的筛选 |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
1.3 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
1.4 基于STRING 11.0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
1.5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 |
2.2 冠心病IR靶点与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的作用靶点 |
2.3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疾病靶点复杂网络 |
2.4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
2.5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讨论 |
3.2 对作用靶点的讨论 |
3.3 对GO功能富集分析的讨论 |
3.4 对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研究准备 |
2 临床研究设计 |
3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体质辨识结果 |
3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基于体质辨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血脂异常患者的分析情况 |
2 高血压分级及血压水平与体质分布的特点 |
3 血脂异常指标与体质辨识分布的关系 |
4 各类危险因素、BMI与体质辨识分布的关系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血脂异常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安全性评价方法 |
2.9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
3.2 治疗后降压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中心动脉脉压比较 |
3.6 治疗前后血Hcy、hs CRP、UA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穴位贴敷、耳穴压豆选穴及作用机理 |
2.1 穴位贴敷选穴及作用机理 |
2.2 耳穴压豆选穴及作用机理 |
3.养阴降压方作用机理 |
3.1 组方及药性分析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3.3 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 |
4.研究结果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对血压的影响及分析 |
4.3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及分析 |
4.4 对中心动脉脉压的影响及分析 |
4.5 对血Hcy、hs CRP及 UA的影响及分析 |
4.6 安全性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肾损害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高血压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
3 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2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3 中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 |
4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排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分期情况 |
2.3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2.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因素探讨 |
3 讨论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中医证候分布 |
3.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相关因素 |
3.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进展影响因素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性 |
存在问题及对策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3.1 第一部分实验结果 |
3.2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与糖前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1 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
1.1 遗传因素 |
1.2 环境因素 |
1.3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1.4 其他因素 |
2 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机制 |
2.1 神经机制 |
2.2 肾脏机制 |
2.3 激素机制 |
2.4 血管机制 |
2.5 胰岛素抵抗 |
3 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的多态性 |
3.1 载脂蛋白E的多态性 |
3.2 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 |
4.1 基因频率 |
4.2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
4.3 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4.4 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 |
4.5 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4.6 载脂蛋白E引起高血压病可能的机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
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
3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
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4.1 中医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
1.1 一般情况分析 |
1.2 个人史情况分析 |
1.3 并发症情况分析 |
2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
2.1 遗传平衡检验 |
2.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性别 |
2.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年龄 |
2.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并发症 |
2.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 |
3 高血压患者证候分布规律 |
3.1 证候与性别 |
3.2 证候与年龄 |
3.3 证候与吸烟和饮酒 |
3.4 证候与并发症 |
3.5 证候与血脂水平 |
4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证候的关系 |
分析与讨论 |
1 一般情况与病史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 |
1.2 高血压病病程与发病年龄 |
1.3 吸烟史与饮酒史 |
1.4 并发症 |
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
3 证候分析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的关系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相关性的探讨 |
5.1 载脂蛋白E基因与血脂异常 |
5.2 血脂异常与痰湿 |
5.3 载脂蛋白E基因与痰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病例观察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两组研究对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 |
2.3 高血压不同分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 |
2.4 高血压组根除HP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
2.5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
2.6 高血压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临床指标的影响 |
2.7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痰祛瘀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腹型肥胖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及对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J]. 叶岚清,吴凡伟,黄小顺. 河北中医, 2021(11)
- [2]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韩萌,习玲,陈李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D]. 骆金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探究[D]. 陈家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养阴降压方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D]. 张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D]. 魏照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D]. 郎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葛明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喆. 延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