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

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

一、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彭昕[2](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指出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SEIFULLINA NURILLA(努丽拉)[3](2021)在《里海法律地位的争端与解决研究》文中指出在前苏联时期,里海的争端主要发生在苏联与伊朗之间。但是由于伊朗只拥有里海的14%,因此里海实际上是苏联的内海,当时关于里海的所有协议是在两国之间达成的。苏联解体后,环绕里海出现了3个新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因此里海资源需要在5个国家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这使得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的问题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围绕着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环里海五国长期不能就此问题达成协议。虽然有时接近于达成协议,但是总会出现新的矛盾,其中许多矛盾至今仍未解决。除了环里海五国的内部矛盾,还有美国、中国和欧盟等外部大国因素,它们希望借助里海加强其立场,并找到解决石油天然气运输问题的新方案。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里海法律地位的争端以及签署《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过程,以及该公约对里海地区发展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里海地区的历史、沿海国家对里海法律地位的立场及其里海政策、外部因素对公约的签署过程的影响等。2018年在阿克套举行的第五届里海国家首脑会议上,沿岸国家终于签署《里海法律地位公约》。根据该公约里海不是海也不是湖泊,而是被陆地包围的水体。该公约的签署解决了五国之间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问题、环境问题、里海地区军事化的问题、该地区第三国的存在问题。《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局限性在于仍然无法解决里海的准确划界的问题。此外,尽管该公约于2018年签署,但由于伊朗尚未批准该公约,其仍未生效。目前,该公约是否生效取决于伊朗是否最终批准该公约。

闫亚娟[4](2021)在《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为主体的三大区域板块,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主要继承国,自独立以来就不断加强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努力与独联体国家一道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2015年1月1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共同成立了欧亚经济联盟,随后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类似于欧盟的欧亚联盟。但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之初正值俄罗斯遭遇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陷入经济危机。受俄罗斯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欧亚经济联盟陷入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提出对外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是欧亚经济联盟各国自独立以来首次宣布同独联体以外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不仅为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会,也为域外国家深度参与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欧亚经济联盟是中国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深入分析欧亚经济联盟对外战略动向对中国深化对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独联体地区、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自由贸易区理论、非传统收益理论、轮轴-辐条理论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理论为基础,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入手,重点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主要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未来走势进行了研判,在此基础上针对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在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甚乐观的情况下提出的,目标宏大。为使建设顺利进行,欧亚经济联盟规划了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具体推进思路。第一,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新欧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主张东西并重,强调重视欧洲同时,增加亚洲在对外合作中的比重。第二,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恶化,欧亚经济联盟向西发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选择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作为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等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中国和越南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印度为俄罗斯的优先战略伙伴关系国,伊朗为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国,欧亚经济联盟选取四国依次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支点国家,以点带面,进行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第四,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5”这里是指欧亚经济联盟五个成员国,分别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1”这里是指第三国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5+1”即为欧亚经济联盟+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越南等。第五,以市场、能源和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欧亚经济联盟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能源储备以及先进的军工技术,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展能源外交和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手段。按照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路线图,2015年5月29日,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16年10月5日,《欧亚经济联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样板。2018年5月17日,欧亚经济联盟与伊朗签署临时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10月27日,《欧亚经济联盟-伊朗临时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之后,2019年10月1日及2019年10月25日,欧亚经济联盟又分别与新加坡和塞尔维亚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截止到2020年底,欧亚经济联盟对外已签署4个自由贸易协定。除此之外,欧亚经济联盟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等国也分别进行了多轮自由贸易谈判。从其现有实践看,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表现出了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第二,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第三,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第四,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经过多年努力,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对独联体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盟各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第二,联盟各国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贸易伙伴国的选择范围;第三,联盟对外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第四,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未来欧亚经济联盟依然会把小型贸易伙伴作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逐步推进与东盟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最终实现与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联盟现已与中国签署经贸合作协定,但距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双方自由贸易区建设还存在很大障碍。为此,中国可以借鉴欧亚经济联盟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李燕玉[5](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谭金萍[6](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天然气投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战略任务”,发展天然气成为战略性的民生工程。“一带一路倡议”(BRI)以能源合作为首任,保障油气资源国市场安全、油气消费国供应安全,保障互补诉求,为区域天然气市场的合作和融合提供新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天然气资源概况、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天然气产业链合作现状得知沿线国家对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构建6大维度、26项指标的天然气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量化分析沿线31个国家2006-2017年的天然气投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资源潜力和商业环境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天然气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俄罗斯和阿联酋是“一带一路”天然气投资较为理想的选择。基于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现实问题,结合天然气投资风险分析,构建包含9项指标的天然气供应安全指数(SSI)。结果表明,投资风险指数与天然气供应安全指数大致呈反方向变动。2006-2017年天然气供应安全呈“U”形变化。最后,就加强“一带一路”风险研究,最小化天然气投资风险,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提出政策建议。

NURSEITOV DANIYAL[7](2020)在《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的石油合作是涉及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综合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对石油等能源的对外依赖逐渐增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良好,哈萨克斯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出口已经成为了哈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双方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哈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提就在于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发展前景光明,加快和深化两国的能源领域合作,有利于加快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在石油合作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推动哈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得哈萨克斯坦可以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持续性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为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2008年到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在一带一路不断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能源供需互补、地缘优势、战略基础。但是两国的石油合作同样面临着挑战,哈国能源政策多变、中国油气企业竞争力较弱、“三股势力”对哈中石油合作的威胁和“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俄罗斯对于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的争夺等等,这些都对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石油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对哈中石油合作提出了用上海合作组织作用为石油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中国应充分实施能源节约战略,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设中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积极履行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针对性建议并对哈中石油合作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琪[8](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的大国之一。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发展需求,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低、自主供给难、矿业发展粗放”的特点显着,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矿业经济粗放发展和矿产资源供给缺口问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矿业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合作,既满足了我国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又提升了我国矿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矿业产能合作为背景,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研究单元,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德菲尔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开展矿业产能合作的竞争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资源产业需要转型和升级,开展产能合作迫在眉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铜、金、镍、钴、铝土矿、铁矿石、钾盐、磷、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资源潜力较大,与我国形成良好互补,为中国与之开展产能合作奠定物质基础。(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偏低,空间差异性较大,但沿线国家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经济水平显着提升。近五年GDP平均增速排名前十国的增速均超过6%,主要为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发展意愿强烈,为矿业产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3)蒙古虽然经济发展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但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其矿产资源禀赋高,煤炭、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储量大,与中国的资源互补性强。中国与之开展合作,不仅可以进口矿产,还能通过参与其基础设施建设输出钢、铁等过剩产能。(4)俄罗斯与中国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极强,矿产资源位居世界前列,并且该国矿产资源贸易进出口一直保持稳定水平。目前,中俄双方有意加强贸易合作,未来可加强矿业配套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合作优势。(5)本文提出的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适用范围较广,可进一步作为甄别矿业产能合作优劣国的理论模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

吕妍洁[9](2020)在《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其中,中亚五国能源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储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七位和第三位,并且当地的供需情况与我国互补,是我国对外加强能源投资合作的重点国家。但是,中亚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波动起伏较大,加之中亚国家独立后新建立起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善,政局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我国在对中亚地区能源领域投资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风险识别,联系中亚五国当地实际情况,对我国在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将其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资源风险四大类,构建出中亚地区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熵值法确定各项风险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建立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的熵值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首先采用2008-2017年中亚各国数据,分别对五国相应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斯坦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风险和资源风险较高,土库曼斯坦社会风险较高,塔吉克斯坦资源风险较高,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风险较高,资源风险也较高。最后为了使结论更加准确,方便比较,再次选取了 2017年各国数据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对塔吉克斯塔能源领域投资风险最高,乌兹别克斯坦次之,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风险排名为第三、第四位,哈萨克斯坦投资风险较小。最后针对本文各国不同的情况,提出建立完善的能源投资机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机构,以及加强能源下游产业投资合作,完善当地人才培养机制等相关措施,以降低当地环境变化对我国能源投资效益造成的影响。

谢艳亭[10](2020)在《中国在中哈油气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基于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原油与天然气进口国,其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201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5.3%。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和俄罗斯是中国主要的原油供应国。受地缘政治博弈与地区稳定性的影响,中国面临着能源安全威胁。为缓解“马六甲困境”,实现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并同哈方建立起长期的能源合作关系。(中哈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油气领域,这里及下文的中哈能源合作主要是指油气资源,而其他能源资源合作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由于哈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中亚其他四国面向俄罗斯的安全屏障,以及丰富的能源资源,哈早已成为各域外大国竞相争取的合作对象,激烈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正在哈国上演,中国在哈能源活动正面临多重挑战。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能源竞争为研究背景,基于能源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以笔者归纳出的能源地缘政治学的三个基本理论命题即国家对能源主导权与能源安全利益的寻求、能源地缘政治的竞争性、国际能源体系面临的区域性与全球性问题,作为本文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哈能源合作、哈国能源外交政策及其他域外大国在哈能源战略等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国在中哈能源合作中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描述和分析了三类挑战。首先是哈地缘战略,即对能源自主权、中亚地区领导权与国内安全利益的寻求,以及中国地缘战略与能力局限带来的挑战。其次是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大国和国家集团在哈国的能源地缘政治竞争,即俄寻求中亚能源主导权、美建立中亚地区“区域锚”、欧盟寻求能源供应安全带来的挑战。最后是来自区域性与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即里海主权争端的排他性、经济制裁与原油减产协议带来的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所致的诸挑战。最后就中国应如何应对上述挑战提出初步建议。

二、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总结
    一、总结与结论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里海法律地位的争端与解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 里海地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苏联时期的里海地区
    第二节 苏联解体后的里海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环里海五国的里海政策
    第一节 里海地区在环里海五国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五国的里海政策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里海五国的立场与《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签署过程
    第一节 环里海国家对里海法律地位立场
    第二节 里海法律身份定位的问题:湖还是海?
    第三节 签署《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必要性
    第四节 在《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签署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第五节 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解决:里海沿岸国家首脑峰会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里海法律地位公约》对地区影响
    第一节 《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内容与主要条款
    第二节 伊朗批准《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问题
    第三节 环里海国家之间的未来关系状态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4)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研究
        1.2.2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自身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经济合作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独联体地区
        2.1.2 欧亚经济联盟
        2.1.3 自由贸易区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由贸易区理论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
        2.2.3 轮轴-辐条理论
        2.2.4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
第3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
    3.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
        3.1.1 乌克兰爆发危机
        3.1.2 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
        3.1.3 独联体地区向心力下降
        3.1.4 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3.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诉求
        3.2.1 推动联盟各国经济增长
        3.2.2 改善联盟外部政治环境
        3.2.3 维护联盟各国地区安全
        3.2.4 提升联盟地区及国际影响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
    4.1 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
        4.1.1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形成
        4.1.2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核心内容
        4.1.3 新欧亚主义影响下联盟成员国的对外合作战略
    4.2 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
        4.2.1 联盟成员国的欧洲观
        4.2.2 联盟成员国的亚洲观
        4.2.3 乌克兰危机后亚洲在联盟对外合作中的地位
    4.3 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
        4.3.1 东亚的支点国家:中国
        4.3.2 东南亚的支点国家:越南
        4.3.3 南亚的支点国家:印度
        4.3.4 西亚的支点国家:伊朗
    4.4 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
        4.4.1 “5+1”合作模式的内涵
        4.4.2 “5+1”合作模式的优点
        4.4.3 “5+1”合作模式的难点
    4.5 以市场、能源、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
        4.5.1 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
        4.5.2 开展能源外交
        4.5.3 进行军事技术合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
    5.1 与越南、伊朗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生效
        5.1.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5.1.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5.1.3 《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效果
    5.2 与新加坡、塞尔维亚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签署待生效
        5.2.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5.2.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5.2.3 《自由贸易协定》的潜在效果
    5.3 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分别谈判中
        5.3.1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背景
        5.3.2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
        5.3.3 《自由贸易协定》的预期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征及影响
    6.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6.1.1 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
        6.1.2 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
        6.1.3 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
        6.1.4 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
    6.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影响
        6.2.1 推动了独联体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6.2.2 加剧了俄罗斯与美欧的地缘政治竞争
        6.2.3 提升了亚洲国家在联盟空间的经济地位
        6.2.4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困境及走势
    7.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7.1.1 联盟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
        7.1.2 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伙伴国选择范围
        7.1.3 对外自由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
        7.1.4 美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
    7.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走势
        7.2.1 继续推进与小型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7.2.2 努力推进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7.2.3 逐步推进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7.2.4 长期致力于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与对策建议
    8.1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8.1.1 双方已签署《经贸合作协定》
        8.1.2 《经贸合作协定》的主要内容
        8.1.3 《经贸合作协定》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系
    8.2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
        8.2.1 俄罗斯担心中国会削弱其在联盟的影响力
        8.2.2 联盟其他成员国警惕对中国经济形成过度依赖
        8.2.3 联盟成员国地区安全隐患困扰中国与其深化合作
    8.3 中国深化对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8.3.1 坚持以经济为导向,积极引导去政治化
        8.3.2 深化实体项目合作,逐步扩大产业投资
        8.3.3 借助上合组织平台,加强安全领域合作
        8.3.4 秉持先易后难原则,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天然气投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能源投资风险相关理论
    2.2 天然气供应安全相关理论
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资源概况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天然气产业价值链分析
4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天然气投资风险分析
    4.1 天然气投资风险影响指标选取
    4.2 基于熵权的国家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 样本国选取
    4.4 天然气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分析
    5.1 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现实问题
    5.2 天然气供应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3 样本选取
    5.4 基于主成分的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
    5.5 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据标准化方法
附录2 “一带一路”沿线天然气投资风险指标等级分类标准
附录3 2006 -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等级定性结果分析汇总
附录4 主成分分析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文献综述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国际合作理论:哈中石油合作的理论视角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地缘政治理论
    三、沟通理论
第三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现状
    一、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
    二、哈中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三、哈中石油投资现状分析
    四、哈中整体能源石油合作现状
第四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一、有利条件
    二、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促进哈中石油合作的前景展望及建议
    一、前景展望
    二、建议
结论
附录一: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依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综述
        1.5.1 矿业国际合作研究进展
        1.5.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
        1.5.3 总体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界定
        2.1.2 国际产能合作概念阐释
        2.1.3 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2.2.2 国际合作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概况
    3.1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3.2 沿线国家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2.1 重要固体矿产资源
        3.2.2 油气资源(石油、天然气)
    3.3 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一带一路”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方法与评价步骤
        4.1.1 评价方法选择
        4.1.2 基于熵值-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指标体系建立
        4.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2 指标体系建立
        4.2.3 指标定量化处理
    4.3 指标权重赋值
    4.4 模糊综合评价
        4.4.1 确定指标因素集
        4.4.2 建立评价集
        4.4.3 确定权重集和隶属度矩阵
        4.4.4 模糊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应用及结果——以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例
    5.1 蒙古、俄罗斯基本情况
        5.1.1 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5.1.2 矿产资源情况
        5.1.3 蒙古、俄罗斯与中国关系
        5.1.4 矿业相关政策法规
    5.2 评价过程
        5.2.1 指标评价因素集
        5.2.2 指标评价集
        5.2.3 权重集
        5.2.4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5.2.5 评价结果判定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中蒙俄经济走廊带矿业合作现状及未来合作前景
        5.4.1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禀赋
        5.4.2 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5.4.3 未来合作前景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矿业产能合作对策建议
    6.1 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矿业产能合作
    6.2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矿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
    6.3 以中北亚、东南亚地区为重点,优化矿业产能合作总体布局
    6.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矿业企业国际化水平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相关研究
        1.2.2 中亚能源领域研究
        1.2.3 投资风险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对外投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2 边际产业扩张论
        2.1.3 诱发要素投资组合理论
    2.2 投资风险的界定与风险识别
        2.2.1 投资风险的界定
        2.2.2 风险识别的概念及原则
3 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现状
    3.1 我国对外能源投资的动机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整体投资状况
    3.4 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发展现状
        3.4.1 我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2 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3 我国对土库曼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4 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5 我国对塔吉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
        3.4.6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
4 中亚国家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4.1 政治风险
    4.2 经济风险
    4.3 社会风险
    4.4 资源风险
5 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分析
    5.1 风险指标确立
    5.2 风险度量方法选择
    5.3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2 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3 土库曼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4 塔吉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3.5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4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综合排序
    5.5 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评价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充分利用上合组织,扩大上合组织辐射范围
        6.2.2 建立能源投资支持机构,推动能源投资机制建立
        6.2.3 加大能源下游业务的投资合作
        6.2.4 完善当地人才培养机制
        6.2.5 建立海外能源价值评估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在中哈油气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基于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新意与不足
第一章 能源地缘政治视域下的哈萨克斯坦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节 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
第二章 地缘政治视域下中哈能源合作的现状
    第一节 多边平台与机制:中哈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基础
    第二节 能源外交下中资企业在哈投资现状
    第三节 中国在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三章 哈地缘战略与中国地缘竞争力不足的挑战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的地缘战略及其影响
        一、哈多元平衡的能源外交战略
        二、哈对中亚地区领导地位的寻求
        三、哈对国内安全利益的寻求
    第二节 中国地缘战略带来的挑战与能力局限
        一、“一带一路”带来的挑战及面临的问题
        二、中哈能源合作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三、在哈中资能源企业的形象问题
第四章 来自域外大国能源地缘政治竞争的挑战
    第一节 俄罗斯:寻求中亚能源领域的主导权
    第二节 美国:建立中亚地区的“区域锚”
    第三节 欧盟:寻求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第五章 区域性与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第一节 来自里海能源争端的挑战
    第二节 政治主导国际能源市场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来自地区安全问题的挑战
结语:中国如何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3]里海法律地位的争端与解决研究[D]. SEIFULLINA NURILLA(努丽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D]. 闫亚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5]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天然气投资风险分析[D]. 谭金萍. 暨南大学, 2020(04)
  • [7]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D]. NURSEITOV DANIYAL.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矿业产能合作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9]我国对中亚五国能源领域投资风险研究[D]. 吕妍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中国在中哈油气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基于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D]. 谢艳亭.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哈萨克斯坦未来的油气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